2026年中考生物一轮复习:第六单元 生命的延续和发展 第三章 生物的进化 课件(共4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6年中考生物一轮复习:第六单元 生命的延续和发展 第三章 生物的进化 课件(共40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5-11-05 14:25: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0张PPT)
第六单元 生命的延续和发展
第三章 生物的进化
中考知识梳理及点拨
地球上生命的起源
中考命题角度:原始生命诞生的条件和场所;米勒实验的结果和结论。#1
科学方法—— 推测 需要一定的①______作为基础,凭空想象往往是站不住脚的。科学
的推测还需要②____________,也需要丰富的③____________
原始 地球 形成时 间 地质学研究表明,地球大约是在①______年前形成的
环境条 件 地球表面的⑤ ______很高,环境与现在的完全不同:天空中或赤日炎
炎,或电闪雷鸣;地面上火山喷发,熔岩横流
原始大 气 从火山中喷出的气体,如水蒸气、氢气、氨、甲烷、二氧化碳、硫
化氢等,构成了原始的大气层。原始大气中没有⑥______
证据
严密的逻辑
联想和想象
46亿
温度
氧气
米勒 实验 过程 20世纪50年代,米勒模拟了⑦________ _________和⑧__________,将甲烷、 氨、氢气、水蒸气等气体通入一个密封 的装置内,通过进行火花放电 (模拟⑨______)
结果 合成了多种⑩________ 结论 尽管原始地球上不存在生命,但能产生 构成生物体的 ________ 原始地
球的条件
大气成分
闪电
氨基酸
有机物
续表
原始 生命 的形 成 形成示 意图
续表
原始 生命 的形 成 形成过 程 科学家推测,原始大气在 ______、 ________以及 ______等
自然条件的长期作用下,形成了许多简单的 ________。后来,地
球的温度逐渐降低,原始大气中的水蒸气凝结成雨降落到地面上,
这些有机物又随着雨水进入湖泊和河流,最终汇集到 __________
中。原始海洋就像一盆稀薄的热汤,其中所含的 ________不断地
相互作用,经过极其漫长的岁月,在地球形成以后的10亿年左右,
才逐渐形成了 __________
概括 原始生命起源于非生命物质,过程为:无机物 小分子有机物
大分子有机物 原始生命(从大分子有机物到原始生命的过程没
有被实验验证)
高温
紫外线
雷电
有机物
原始海洋
有机物
原始生命
续表
温馨提示
米勒实验解读#1.1.2
装置或物质 模拟的原始地球条件
沸水 原始海洋
正负电极(火花放电) 闪电
水蒸气、氢气、氨、甲烷等气体 原始大气
冷凝器 地球温度下降,形成降雨
1.原始生命诞生的场所:__________。
2.物质条件:原始大气。原始大气主要是从火山中喷出的气体,__________。地球上
最早出现的生物是厌氧型。#1.3
原始海洋
没有氧气
3.能量条件:高温、紫外线和雷电等。
4.米勒实验合成了有机小分子——________,没有合成蛋白质。
5.现在地球环境不具备原始生命诞生的条件,不会诞生原始生命。#1.6
氨基酸
例1 美国科学家米勒等人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实验中他们首先把水加入B
中,抽出空气,在A内加入某些气体成分,然后把B内的水煮沸产生水蒸气,钨电极
连续火花放电一周。气体冷却后,产物在C处瓶内。分析并回答问题。
(1)米勒实验属于__________(填“黑箱实验”“对照实
验”或“模拟实验”)。
模拟实验
(2)米勒等人在A内加入的气体成分模拟的是_______
_____,火花放电模拟的是原始地球条件下的______,
B装置模拟__________。
原始
大气
闪电
原始海洋
(3)检验C处瓶内的液体,发现有________生成。
氨基酸
(4)这个实验说明,在生命起源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完全可能实现的。
无机小分子生成有机小分子
解析:在人为控制研究对象的条件下进行观察,模仿实
验的某些条件进行的实验,叫模拟实验。因为现在的大
气与原始大气存在很大的差别,因此米勒是通过模拟原
始大气成分进行实验的,属于模拟实验。原始大气中有
水蒸气、氨、甲烷等,它与现在大气成分的主要区别是
不含有氧气。火花放电模拟了原始地球上的闪电,C处
可检验到多种氨基酸。米勒的实验向人们证实:从无机小分子物质形成有机小分子
物质,在原始地球条件下是完全可能实现的。
生物进化的历程
中考命题角度:化石是生物进化的直接证据。生物进化过程形成了各自适应环境的
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1
生物进 化的证 据 化石 概念 通过①______作用保存在地层中的古代生物的②______、
③______或④__________等
分布 不同的地层中埋藏着不同类型的生物化石。大部分化石发
现于⑤______岩的地层中。一般来说,在较古老的地层
中,埋藏的仅是结构较⑥______的生物的化石;在较晚近
的地层中,才会有结构更⑦______的生物的化石
自然
遗体
遗物
生活痕迹
沉积
简单
复杂
生物进 化的证 据 化石 意义 ⑧______是研究生物进化最直接、最重要的证据;利用化
石,可以确定地球上曾经生活的生物的种类及其
⑨______、⑩______、 ______等特征;可以比较不同时
期生物的形态、结构,以推断它们之间的 ______关系,
了解生物进化的 ______
骨骼学证据 马的前肢、鹰的翼和蝙蝠的前肢外形差别很大,但它们骨
的排列顺序是相似的,有一些共同特征,说明它们可能是
由 __________进化而来的
比较 是一种科学分析事物的基本思维方法,是人们根据一定的标准,把彼此 有某种联系的事物加以对比,从而找出 __________、 __________和 __________的方法 化石
形态
结构
行为
亲缘
历程
共同祖先
内在联系
共同规律
事物本质
续表
生物进 化的历 程 (原核 生物 _______ ___) 动物进化历 程 无脊椎动物:单细胞动物→刺胞动物→扁形动物→线虫动
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棘皮动物。
脊椎动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植物进化历 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生物进 化的总 体趋势 由 ______到 ______,由 ______到 ______ 真核
生物
简单
复杂
水生
陆生
续表
易错易混#1.1.1
一、化石证据
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最直接、最有力的证据,在地层中出现的规律如下图所示。
但是,在晚近的地层中也会发现低等生物的化石。
二、生物进化的历程
1.生物进化树左右分支的单位——____。
标准是________________。
2.植物和动物从水生到陆生的过渡类型分
别为__________和________。
3.原始单细胞动物 无脊椎动物 脊椎
动物。

营养方式的不同
苔藓植物
两栖类
4.脊椎动物的进化历程:
5.植物的进化历程: (先裸子植
物后被子植物)
6.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由简单到复杂(结构上)、由水生到陆生(生活环境上)
例2 “最早的鸟儿怎么嘴长牙/最早登陆的鱼儿怎么没有腿……”,这是摘自诗歌《化
石吟》的片段,以下有关生物进化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A.“最早的鸟儿”比“最早的鱼儿”先出现
B.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是从简单到复杂,从水生到陆生
C.根据“最早的鸟儿”的特征,说明鸟类可能由爬行类进化而来
D.越复杂、越高等的生物化石出现在越新近形成的地层里
解析: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是从简单到复杂,从水生到陆生。脊椎动物进化的历程
是:原始鱼类 原始两栖动物 原始爬行动物 (原始鸟类和原始哺乳动物),
可见在脊椎动物中,最早出现的脊椎动物是古代的鱼类,A错误。
生物进化的原因
中考命题角度:多种多样的生物是经过自然选择长期进化的结果;遗传、变异和环
境因素的共同作用导致了进化。#1
保护色 的形成 是生物适应环境所表现的体色变化,是长期①__________的结果 自然选 择学说 创立人 ②________
主要内 容 ③__________:生物普遍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能够产生大量的
后代(进化的前提)
④__________:生物赖以生存的食物和空间是非常有限的。任何
生物要生存下去,就得为获得足够的食物和空间而进行生存斗争
(进化的动力)
自然选择
达尔文
过度繁殖
生存斗争
自然选 择学说 主要内 容 ⑤__________(进化的内因)
⑥__________:在生存斗争的过程中,⑦______________的个体
容易生存下来,⑧______________的个体容易被淘汰(进化的结
果)
遗传变异
适者生存
具有有利变异
具有不利变异
续表
自然选 择学说 核心 (自然 选择) 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⑨__________,⑩________生存,
__________被淘汰
意义 生物通过 ______、 ______和 __________,不断进化
进化原 因 内因是产生了 ______________;外因是 ____________
动力、 手段 通过 __________来实现
生存斗争
适应者
不适应者
遗传
变异
自然选择
可遗传的变异
环境的改变
生存斗争
续表
长颈鹿 的进化 过程 (1)古代的长颈鹿,有颈长一些的,有颈短一些的,颈的长短是可以遗
传的。
(2)在环境条件发生变化,如缺乏青草的时候,颈长的长颈鹿可以吃到
高处的树叶,容易生存下来,并且繁殖后代。
(3)颈短的长颈鹿吃不到高处的树叶,活下来的可能性就很小,留下来
的后代也更少。经过许多代以后,颈短的就被淘汰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续表
难点突破
自然选择学说#1.1.1.1
1.生物普遍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但生物不能无限繁殖,原因是受到_____________
_______。生物也会通过争夺食物和空间而进行__________,生存斗争是进化的动力。
生物也有遗传和变异的特征,会出现有利变异和不利变异,其中_________________
___通过遗传不断积累,使个体适应环境存活下来并繁殖后代,这就是__________。
食物和空间
的限制
生存斗争
可遗传的有利变异
适者生存
2.生物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不断进化。也可以简单表达为,生物不断进化是
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1)进化的内因:____________,是进化的主要原因。
(2)进化的外因:__________。
(3)进化的意义:使物种能够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
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
遗传和变异
自然选择
3.(1)不要误认为生物为适应环境而产生变异。自然选择是________,而______是
__________,变异在环境变化之前。生物本身就存在着不同的变异,环境的变化对
不同的变异进行了不断的选择,使得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生存下来,具有不利变异
的个体被淘汰。在这个过程中,生物是被选择材料,环境______生物,而不是生物
选择环境。
(2)进化后低等的生物依然存在。生物不断进化,并不意味着低等的生物就不存在
了,一些低等的生物因适应环境而存活下来,如单细胞生物草履虫。
定向的
变异
不定向的
选择
例3 下列为小慧同学绘制的长颈鹿进化简图及相关阐述,你不认同的是( )
A
A.长颈鹿选择了有利变异以适应环境变化
B.①表示长颈鹿祖先的颈和前肢在长度上
存在差异
C.②表示通过生存斗争,长颈鹿有利变异
保存下来
D.③表示有利变异经过逐代积累和加强,
进化成现代的长颈鹿
解析:达尔文认为,自然选择的过程是一
个长期的、缓慢的、连续的过程。由于生
存斗争不断地进行,因而自然选择也是不
断地进行,通过一代代的生存环境的选择
作用,物种变异被定向地向着一个方向积累,于是性状逐渐和原来的祖先不同了,
这样,新的物种就形成了。题图中:①表示长颈鹿祖先的颈和前肢在长度上存在差
异;②表示通过生存斗争,长颈鹿有利变异保存下来,不利变异被淘汰;③表示有
利变异经过逐代积累和加强,进化成现代的长颈鹿。变异是不定向的,在一定环境
的选择作用下,有利变异通过逐代积累而成为显著的适应性特征,A符合题意。
人类的起源
中考命题角度:人类和现代类人猿是由古猿进化而来的。#1
现代类人 猿和人类 的共同祖 先是古猿 提出人 达尔文
现代类人猿 包括①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_、④________
古猿生活方式 在热带丛林中过着以⑤______为主的生活
猩猩
黑猩猩
大猩猩
长臂猿
树栖
从猿到人 的进化 原因 在⑥ ______ 和⑦ ______ 巨大变化的影响下,东非大
裂谷地区先的热带丛林,有一部分变成了⑧__________
证据 露西化 石 髋骨较⑨ ______,上肢骨和下肢骨在形态上已经发了
变化,下肢骨更⑩ ______,有利于 __________
远古石 器 古人类能够 ________________
过程 一部分古猿下到地面→ __________→使用工具→制
造工具学会了 ______→大脑发达→产生了
______。用火烧烤物,改善了身体的 __________,
有利于 __________
人猿分界线 __________
地形
气候
稀树草原
宽阔
粗壮
直立行走
制造和使用工具
直立行走
用火
语言
营养状况
脑的发育
直立行走
续表
温馨提示
1.人猿异同点。
人类 现代类人猿
不同点 运动方式 直立行走 臂行
制造工具 制造并使用简单和复杂的工具 会使用自然工具,但一般不会
制造工具
脑发育程 度 脑容量大,有很强的思维能力 和语言文字能力 脑容量小,无语言文字能力
人类 现代类人猿
相同点 具有复杂的大脑和宽阔的胸廓,相似的面部表情和骨骼成分, 牙的结构与数目、眼的位置、外耳的形状、血型、行为表现及 寿命长短等也很相似 本质区别 能否制造工具 联系 现代人猿和人类的共同祖先是古猿 续表
2.区分事实与观点。
事实是已经发现或证明确实存在的一种客观现象。观点是科学家或某些人表达的个
人的看法、判断、信念、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常表现为推论、预测等各种主观看
法。区分事实和观点主要看其是实际存在的现象还是人们的主观看法。实际存在的
现象为事实,人们的主观看法为观点。
中考实验突破
探究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
提示
在生物进化的过程中,与环境颜色相差较大的物种很容易被捕食者发现,降低
了它繁殖的机会,经过长期的生存斗争,其数量会越来越少,甚至灭绝。相反,与
环境颜色相近的物种会获得更多的繁殖机会,最终数量不断增多,与环境颜色相近
的动物体色便成了保护色。
例 某生物小组准备了一块面积为 的彩色布和一些红、黄、绿、白、蓝
小纸片来探究“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得到了下表的数据,请根据此表回答问题。
第一代 第二代 第三代 第四代 第五代 纸片 的颜 色 开始数目 幸存 者数 开始 数目 幸存 者数 开始 数目 幸存 者数 开始 数目 幸存 者数 开始 数目 幸存
者数
红 17 2 6 0 0 0 0 0 0 0
黄 17 7 21 12 36 17 51 22 66 25
绿 17 4 12 6 18 3 9 1 3 0
白 17 3 9 3 9 2 6 1 3 0
蓝 16 4 12 1 3 0 0 0 0 0
(1)根据所记录的数据,实验所用的布料颜色可能与____色接近。

(2)本实验, 的彩色布模拟的是___,小纸片模拟的是___。
(填选项)
A.生活环境
B.捕食者
C.环境中的花花草草
D.“猎物”体色
A
D
(3)由实验数据可得出,小纸片的颜色与彩色布的色彩对比反差越____就越容易被
发现并选出,反之越容易保留下来。
(4)为了使实验结果更准确,应该进行______实验。
(5)由此实验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动物的保护色是__________的结果。

重复
自然选择
解析:动物外表颜色与周围环境相类似,这种颜色叫保护色。该探究中,纸片的颜
色与背景颜色一致,不易被“捕食者”发现,这样,经过几代选择后,剩余个体的体
色就与环境颜色一致了。从表格中可以看出剩下的小纸片的颜色只有黄色。因此实
验所用的布料应该是黄色。在模拟取食的过程中,黄色的纸片与背景黄布一致,不
易被“捕食者”发现而留下来是适者生存,与背景颜色不一致的红、绿、白、蓝纸片
先被发现并被选取,是不适者被淘汰。这样,经过几代选择后,剩余个体的体色就
与环境颜色一致了,即剩下的小纸片的颜色都是黄色。因此,动物保护色是环境对
动物进行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1.在“模拟保护色形成过程”的活动中,同学们取红、绿、蓝、黄四种颜色的小纸片
各25张,放在一块黄布上,让实验者先背对黄布,然后转身快速拿取。针对以上做
法,你认同的叙述是( )
C
A.小纸片模拟的是捕食者
B.实验者模拟的是猎物
C.黄布模拟的是生物的生存环境
D.预测活动结束时剩下数量最多的是红色的小纸片
2.某小组准备进行模拟保护色形成过程的实验,以下实验计划你不认同哪一项?
( )
C
A.用不同颜色的小球代表不同体色的生物个体
B.在一定的范围内随机分布这些小球,模拟生物在自然环境中的分布
C.让“捕食者”根据颜色偏好去“捕食”特定颜色的小球
D.重复多次实验,模拟多代的自然选择过程
3.某兴趣小组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在一张黑色大纸上,撒上各种颜色的小纸片
作为猎物,三名学生为“捕食者”,要不假思索快速捡起小纸片,其余学生记录猎物
颜色、被捕获数量、被捕获的先后顺序,剩余约 片停下,统计“幸存者”的颜
色和数量。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D
A.实验中具有暗淡颜色的小纸片更容易幸存,数量最多
B.实验中的“捕食者”对保护色的形成起到定向选择的作用
C.青蛙的保护色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D.桦尺蛾为了适应工业污染带来的环境改变,产生了深色的体色变异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