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笔记】4.2地貌的观察——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共5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学霸笔记】4.2地貌的观察——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共53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2.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5-11-05 16:27: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1张PPT)
第二节 地貌的观察
地貌



新课导入
100多年前,詹天佑主持修建我国首条自行设计和建造的铁路干线——京张铁路。他在勘测八达岭线路段时,发现该路段地形坡度大,火车爬坡困难。他巧妙地将线路设计成“人”字形(图4.20),不仅成功解决了这一问题,还成为我国铁路建设史上的一个杰作。
“人”字形设计是通过延长线路长度来降低坡度的。我们在观察地貌时还应关注高度、坡度等方面。
问题:“人”字形设计是怎样降低线路坡度的?我们在观察地貌时还应关注哪些方面呢?
图4.20 “人”字形线路示意
核心素养
人地协调观
通过地貌观察,理解不同地貌的稳定性与利用潜力,认识人类工程建设(如修路、建房)需适配地貌特征,避免破坏地貌引发灾害,树立因地制宜、保护地貌的协调意识。
区域认知
针对不同区域(如山区与平原、沿海与内陆),掌握适配的地貌观察角度与方法,理解区域地貌差异对观察重点的影响,明确不同区域地貌观察的独特价值。
综合思维
结合地形、坡度、坡向等观察要素,综合分析地貌形成的内外力作用,认识各观察要素间的关联及对地貌整体特征的影响,形成系统观察思维。
地理实践力
通过实地运用罗盘、地形图等工具观察地貌,记录坡度、坡向等数据,提升工具使用与实地测量能力,培养规范开展地貌观察的实践素养。
课标解读及重难点
课标解读
重难点
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3-4种地貌,描述其景观的主要特点
强调地貌学习要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地理实践力的培养
重点:地貌观察的顺序和内容
难点:坡度和坡向的观察
CONTENTS
地貌观察的顺序
地貌观察的内容
1.
单击此处输入你的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请尽量言简意赅的阐述观点
2.
单击此处输入你的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请尽量言简意赅的阐述观点
目录
地貌观察的顺序
PART
ONE
地貌的形态与规模
平原:海拔较低,一般在200米以下,地面起伏和缓,平坦广阔。图为亚马孙平原,世界面积最大的冲积平原。
高原:海拔较高,一般在500米以上,地面起伏不大,边缘比较陡峭。图为青藏高原,世界海拔最高的高原,被称为“世界屋脊”。
山地:海拔较高,一般在500米以上,地面起伏较大,沟谷较深。图为科迪勒拉山系,世界最长的褶皱山系。
山地:海拔较低,大致在500米以下,起伏和缓,相对高度一般不超过200米。图为哈萨克丘陵。
盆地:四周高,中部地
地貌的形态与规模
形态:地貌千姿百态
规模:大小不等,规模较大的地貌往往由次一级的地貌组合而成
地貌的形态与规模
在高原上,可能既有连绵的山脉和低缓的丘陵,也有宽广的盆地;山脉中可能既有陡峭的山峰,也有深切的河谷。
图为青藏高原
连绵的山脉
低缓的丘陵
宽广的盆地
地貌的观察顺序
观察地貌时,宜选择一个视野比较广阔的地方,按照从宏观到微观、从面到点的顺序进行观察。
多选择在地势较高、近距离视野范围内没有障碍的地点
看不到
看不到
看不到
看不到
在观察山地地貌时,凸坡会阻挡视线,而凹坡则不会阻挡视线。
知识拓展
看坡度变化情况
看是否穿越障碍物
从山顶向下的,等高线上密下疏,为“凹坡”,可通视;等高线上疏下密,为“凸坡”,挡视线。
如果穿越障碍物,会因为视线受阻挡而无法通视。
判断通视问题
地貌的观察顺序
先观察视野内大的地貌
再观察次一级地貌
最后更小的地貌特征
如山地、平原、高原等面积广大的宏观地貌
如山岭、河谷等面积较小的中观地貌
如河岸、陡崖等范围更小且需近距离观察的微观地貌
地貌的观察顺序
地 貌 类 型
地 形 类 型
地形部 位
地貌类型是地貌形态成因类型的简称。指从形态成因上进行地貌分类。自然界中地貌形态有大型、中型、小型或微型等,
地表各种各样的形态按形态分为山地、高原、平原、丘陵和盆地五种类型
山顶、山脊、山谷、鞍部
地貌的观察顺序
在某些情况下,由于需要观察的范围过大,观察的区域难以到达等原因,需要借助地形图、无人机、遥感影像等进行辅助观察。
某区域遥感影像等高层成像图
无人机
地形图
地貌观察的内容
地貌观察的内容
高度
坡度
高度和坡度是地貌观察的重要内容
高度
高度包括绝对高度和相对高度。
高度
海平面


1500米
500米
绝对高度: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即海拔
甲地的海拔为1500米
乙地的海拔为500米
※我国把青岛验潮站多年平均海平面定为我国的海拔基准面
高度
地 形 绝对高度
平原
高原
山地
丘陵
盆地
200米以下
500米以上
500米以上
200~500米
不一定
绝对高度是划分、高原、山地和平原等地貌的主要依据
高度
绝对高度通过查找地图或借助仪器获得
高度
海平面


1500米
500米
1000米
相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另一个地点的垂直距离,即两个地点的绝对高度(海拔)之差
甲地与乙地的相对高度
=甲地海拔-乙地海拔
=1500-500=1000(米)
相对高度可通过计算获得
高度
地 形 相对高度
平原
高原
山地
丘陵
盆地

边缘较高,中间较低
一般大于200米
一般小于200米
不一定
相对高度能够反映地面的起伏状况
高度
地 形 绝对高度 相对高度
平原 200米以下 小
高原 500米以上 边缘较高,中间较低
山地 500米以上 一般大于200米
丘陵 200~500米 一般小于200米
盆地 不一定 不一定
宽广平坦
面积较大,外围较陡,内部起伏和缓
具有耸立的山峰,陡峭的山坡,地势起伏大
地势起伏较大
四周高中间低
根据五种常见地形的绝对高度和相对高度,归纳地形特征。
思考
1. 甲、乙两地之间的相对高度是多少?
甲地海拔为879.0米
乙地海拔为885.4米
所以两地之间的相对高度应为885.4-879.0=6.4米。
思考
2. 图示区域内最大的相对高度约为多少?
图中乙地海拔最高,为885.4米
海拔最低处海拔在800米以下
根据等高线的数值变化,可知等高距为10米,所以图中最低海拔处海拔应大于790米、小于800米,由此可得出图示区域最大的相对高度为885.4-800<相对高度<885.4-790,图示最大的相对高度为85.4~95.4
坡度
地表的各种形态都是由坡和近似水平的面组成。坡的形态多种多样,主要观察坡度和坡向。
坡度
坡度大小一般用坡度角或者垂直距离和水平距离的比值来表示
垂直距离
水平距离
坡度角
坡度
坡度对农业的影响
坡地耕作容易引发水土流失,特别是在坡度大于15°的坡地上种植,一旦遇到暴雨,土壤侵蚀极为严重。
坡度
坡度对交通的影响
山区交通线一般沿等高线延伸,公路呈“之”字形
坡度
坡度对交通的影响
受机车牵引动力的限制,铁路线的最大坡度一般不超过2.5%~3%。京张铁路的人字形选线就是通过延长线路,从而降低坡度。
坡度
观察坡向时应重点关注阳坡和阴坡、迎风坡和背风坡
阳坡光照条件较好
阴坡光照条件较差
迎风坡将降水较多
背风坡将降水较少
坡度
不同的坡向,光照、降水等条件存在差异,进而影响植物的生长
知识拓展
天山“阴阳山”
天山位于西北内陆,降水较少,阳坡--光照充足,气温较高--蒸发加强--水分减少,--不利于森林的生长,但适合草类的生长,因此阳坡上草地青翠。
而阴坡--光照较少--蒸发较弱--水分条件较好--适合森林生长,因此林木葱郁 。
阴坡
阳坡
高度和坡度的组合
高度和坡度的组合,能够反映地貌的形态特征。
陡峻
相对高度大
坡度大地貌
平缓
相对高度小
坡度小地貌
地貌观察的其他内容
除了观察高度、坡度、坡向等形态要素,还要注意观察地貌的形状、面积、空间分布状况等
无论是单一地貌,还是区域地貌,还要观察地面起伏状况和破碎程度;例如,我国西南山区地面起伏较大,地形较为破碎。
知识拓展
喀斯特:欧洲巴尔干半岛西北部的伊斯特拉半岛上一个石灰岩高原名称,那里发育着各种奇特的地貌。
活动
观察家乡的地貌
1. 收集家乡所在地区的地形图(等高线地形图、数字地形图等)以及遥感影像、考察报告、论文等资料,通过以下步骤了解家乡的地貌。
(1)阅读地形图,识别宏观地貌类型,如高原、山地、丘陵、盆地、平原等,描述其特征。
根据等高线数值判断地貌类型。
海拔0—200米为平原;
200—500米为丘陵;
500米以上,地势起伏较大的为山地;
500米以上,中部起伏较小,边缘起伏较大的为高原;
中间低、四周高的为盆地。
活动
观察家乡的地貌
1. 收集家乡所在地区的地形图(等高线地形图、数字地形图等)以及遥感影像、考察报告、论文等资料,通过以下步骤了解家乡的地貌。
(2)识别河谷、河漫滩、三角洲、山峰、山谷等微观地貌。
谷为河流侵蚀作用形成,是河流两岸之间低于地平面的部分;河漫滩是位于河流主槽一侧或两侧,洪水季节被淹没在水下,枯水季节出露水面的滩地;三角洲是河流流入海洋、湖泊或其他河流时,因流速减小,所携带泥沙大量沉积,逐渐发展成的冲积平原,常分布汊流;山峰一般指有一定高度的尖状山顶,是山脉中突出的部分;山谷是指两山之间低凹狭窄处,其间多有涧溪流过。
活动
观察家乡的地貌
1. 收集家乡所在地区的地形图(等高线地形图、数字地形图等)以及遥感影像、考察报告、论文等资料,通过以下步骤了解家乡的地貌。
(3)找到本地区最高点和最低点的海拔,计算相对高度。
此地区最高点海拔大于600米
此地区最低点海拔小于250米
600米<最高点<650米
200米<最低点<250米
因此:
350米<H相<450米
活动
观察家乡的地貌
1. 收集家乡所在地区的地形图(等高线地形图、数字地形图等)以及遥感影像、考察报告、论文等资料,通过以下步骤了解家乡的地貌。
(4)绘制最高点和最低点之间的地形剖面图,了解地势起伏状况。
活动
观察家乡的地貌
1. 收集家乡所在地区的地形图(等高线地形图、数字地形图等)以及遥感影像、考察报告、论文等资料,通过以下步骤了解家乡的地貌。
(5)分析考察时可能存在的安全风险,明确规避风险的措施。
可能遭遇山洪、滑坡、泥石流等灾害。
知识拓展
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基本地形
等高线闭合,数值由中间向四周逐渐降低。
等高线的弯曲部分向低处凸出。
等高线的弯曲部分向高处凸出。
两个山峰之间相对平坦的区域。
等高线重叠在一起的地方。
示坡线
山地示坡线画在等高线外侧,高度向外侧降低;盆地示坡线画在等高线内侧,高度向内侧降低
山脊线也叫分水线
山脊线
山谷线也叫集水线
山谷线
鞍部是山谷线最高处、山脊线最低处
近于垂直的山坡
课堂小结
课堂小练
2024年暑假,重庆市渝高中学地理研学小组对本市某古镇区域进行考察。下图是该区域等高线地形图。完成下面小题。
1.图中两组陡崖的相对高度最小可能是( )
A.10m B.11m
C.29m D.30m
解析:联系已学可知,陡崖相对高度的计算公式是:(n-1)d≤ΔH<(n+1)d(其中n表示重合的等高线条数,d表示等高距)。读图,图中两组陡崖都重合了两条等高线,等高距是10米。那么相对高度就是:(2-1)×10≤ΔH<(2+1)×10,即10≤ΔH<30,所以相对高度最小可能是10米,A正确,排除BCD。故选A。
A
2024年暑假,重庆市渝高中学地理研学小组对本市某古镇区域进行考察。下图是该区域等高线地形图。完成下面小题。
2.研学小组在图示区域最高点进行观察( )
A.能看到乙处有车辆在行驶
B.能看到丙处有人在漂流
C.能看到丁处有人在攀岩
D.能看到戊处有人在爬山
解析:读图可知,图示区域最高点为丁处陡崖西边的山峰,最高点和乙处中间被山脊阻挡,看不到行驶的车辆,A错误;最高点到丙处河流中间等高线上密下疏,先陡坡后缓坡,为一个凹坡,可以通视,能看到丙处有人在漂流,B正确;最高点和丁处有陡崖,不能通视,C错误;最高点和戊之间有山峰阻挡,不能看到戊处有人在爬山,D错误。故选B。
B
读我国东南沿海某地等高线(单位:米)地形图,完成下面小题。
3.关于图中信息的判读,正确的是( )
A.①③两处的相对高度为400米
B.②处为山脊
C.③处比④处坡陡
D.⑤处为该区域最高峰
解析: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该图的等高距为100米,①处海拔为800米,③海拔为500米,两处的相对高度300米,A错误;②处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是山脊,B正确;③处等高线稀疏,坡度缓,④处等高线密集,坡度陡,C错误;C处海拔900米以上,为该区域最高峰,D错误。故选B。
B
读我国东南沿海某地等高线(单位:米)地形图,完成下面小题。
4.该区域地貌观察结论,正确的是( )
A.该区域最高点是⑤
B.向阳镇在地势较高的高原上
C.坡度最大的地方是④山坡
D.溪水村在阳坡上
解析:结合上题分析,该区域最高点是C处,不是⑤处,A错误;向阳镇海拔在100米以下,地势平坦,为平原,不是高原,B错误;A处附近等高线最密集,坡度最大,是陡崖,C错误;该地区位于我国东南沿海,溪水村位于山体南坡,我国位于北半球,南坡为阳坡,所以溪水村在阳坡上,D正确。故选D。
D
如图为某区域地貌的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5.图中ABCD四点中,最适合观察图中地貌的是( )
A.A B.B
C.C D.D
解析:观察地貌时,宜选择一个视野比较广阔的地方进行观察,根据图示信息可知,ABCD四点中,B点的海拔最高,视野最广阔,最适合观察图中地貌,B正确;ACD三点视野不如B点广阔,ACD错误。故选B。
B
如图为某区域地貌的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6.地貌观察时( )
A.观察顺序是从微观到宏观,从点到面
B.描述顺序是按照从小到大,从低级地貌到高级地貌
C.高度判定是某地的绝对高度一定大于相对高度
D.起伏状况是相对高度大、坡度大的地貌,一般较陡
解析:观察顺序是从宏观到微观,从面到点,A错误;描述顺序是按照从大到小,从高级地貌到低级地貌,B错误;可能存在负地形,绝对高度不一定大于相对高度,C错误;相对高度大、坡度大的地貌,一般较陡,相对高度小、坡度小的地貌一般较缓,D正确。故选D。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