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笔记】5.2.2土壤——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共4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学霸笔记】5.2.2土壤——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共45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0.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5-11-05 16:27: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3张PPT)
第二节 土壤
植被与土壤



第二课时
新课导入
早期的欧洲殖民者在巴西亚马孙河流域发现,当地印第安人在一种与自然土壤迥异的黑色土壤上耕作(图 5.13)。据研究,这种黑色土壤是人工土壤,主要成分是利用农作物秸秆等在一定条件下制作而成的生物炭。当地人用生物炭改良贫瘠的土壤,可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了。
亚马孙河流域为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高温多雨,植物生产力大,枯枝落叶掉到地上,被快速分解,土壤养分得不到补充,所以其自然土壤贫瘠。
我国南方地区自然土壤为贫瘠的酸性红壤,后经过人类长期的耕作和培育形成了肥沃的水稻土。
问题:亚马孙河流域的自然土壤用于耕作时为什么贫瘠?你能举出改良土壤的其他案例吗?
图5.13 亚马孙河流域的土壤
a. 改良后的黑色土壤
b. 自然土壤
核心素养
人地协调观
认识土壤作为农业生产基础的重要性,理解过度开垦、化肥滥用对土壤肥力的破坏,树立保护土壤、合理改良土壤(如治理盐碱化)、维系土壤生态平衡的协调意识。
区域认知
对比不同区域(如东北黑土与南方红壤、干旱区荒漠土)土壤差异,理解气候、植被、地形对土壤类型、肥力的影响,明确区域土壤特征对农业布局的指导意义。
综合思维
综合分析成土母质、气候、生物等要素对土壤形成的作用,理解土壤与植被、水文的相互关联,认识土壤作为地理环境纽带的整体性,形成系统认知。
地理实践力
通过实地观察土壤剖面、检测土壤质地与 pH 值等实践,提升对土壤特征的直观认知,培养土壤样本采集、数据分析与评估土壤质量的能力。
课标解读及重难点
课标解读
重难点
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土壤标本,说明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①行为动词是“说明”,对学习要求较高;
②“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是核心内容;
③遵循“案例分析—观察探究—归纳总结—拓展应用”的思路,增强学生对土壤的认识,落实地理实践力的培养
重点:土壤观察的内容(土壤颜色、质地、剖面构造等);影响土壤形成的主要因素;土壤的功能和养护
难点:土壤的剖面构造;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CONTENTS
观察土壤
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土壤的功能和养护
1.
单击此处输入你的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请尽量言简意赅的阐述观点
2.
单击此处输入你的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请尽量言简意赅的阐述观点
目录
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土壤
成土母质
生物
时间
地貌
气候
人类活动
成土母质
概念:岩石的风化产物,能逐渐发育形成土壤,故称风化物为成土母质
在温度、水、空气、生物等的影响下,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发生破碎或分解,形成许多松散物质的过程
土壤发育的物质基础
成土母质
成土母质决定了土壤的矿物质的成分和养分状况,影响土壤的质地
(成土母质并非土壤,它与土壤的根本区别在于成土母质没有肥力)
知识拓展
成土母质对土壤形成的具体作用
成土母质
颗粒较细
颗粒较粗
残积物、坡积物
洪积物、冲积物
基性岩母质
酸性岩母质
含粉粒和黏粒较多、含砂粒较少
含砂粒较多、粉粒和黏粒较少
含石块较多
分层特征明显
铁、锰、镁、钙含量高
硅、钠、钾含量高
土壤
生物
影响土壤发育最基本、最活跃的因素
动植物:残体为土壤提供有机质
生物
土壤动物:土壤中的各种土栖昆虫、蚯蚓和鼠类等参与土壤有机残体的分解、破碎和翻动,并搅动、疏松和搬运土壤。它们死亡后的残体还是土壤有机质的来源
生物
植物:把分散在成土母质、水和大气中的氮、磷、钾、钙、镁、硫等营养元素选择性地加以吸收,储存在生物体内
生物
土壤微生物:可分解动植物的有机残体,促进土壤肥力不断提高并参与土壤腐殖质的形成,使营养元素在土壤表层富集
生物
生物加快岩石风化和土壤形成的过程,改善成土母质的性状,促进土壤矿物质颗粒团聚
图5.19 生物对土壤形成的作用(生物循环)示意
生物
提供有机质
形成腐殖质
影响土壤理化性质
富集营养元素
生物在土壤形成中的作用
气候
影响土壤形成速度
岩石的风化强度和速度与温度、降水量呈正相关。因此湿热地区的土壤形成速度比干冷地区快得很多
地区
常年温暖湿润的地区
干燥、寒冷的地区
岩石风化速度


微生物活动
旺盛
不活跃
土壤形成速度
比较快
比较慢
寒带气候区
(极地)
草原气候区
沙漠气候区
雨林气候区
气候
影响土壤黏性
与干冷地区相比,湿热地区土壤化学风化作用和溶淋作用强,土壤黏粒比重高
地区
常年温暖湿润的地区
干燥、寒冷的地区
化学风化作用


溶淋作用


土壤黏性
比重高
比重低
寒带气候区
(极地)
草原气候区
沙漠气候区
雨林气候区
气候
影响土壤有机质含量
冷湿环境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积累,而干旱、高温地区土壤有机质积累少
地区
寒冷、湿润地区
干旱、高温地区
土壤有机质积累


寒带气候区
(极地)
草原气候区
沙漠气候区
雨林气候区
气候
气候的分布规律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控制了土壤的分布规律
寒带气候区
(极地)
草原气候区
沙漠气候区
雨林气候区
气候决定一个地区的水热状况,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岩石风化,物质迁移和植物、动物、微生物活动,是土壤形成的动力因素。
知识拓展
典型自然环境下的土壤特点
土壤发育程度低,土层薄,土壤贫瘠,冻土广布
高寒环境
有机质分解快,土壤淋溶作用强,土壤贫瘠,偏酸性
湿热环境
土壤水分少,土壤发育程度低,土壤贫瘠,偏碱性
干旱环境
有机质分解慢,大量累积在表土层,土层深厚,土壤肥沃
冷湿环境
地貌
不同地貌部位水热条件对土壤发育的影响
由于水热条件不同,山顶与山麓、阳坡与阴坡、迎风坡与背风坡的土壤发育不同
在陡峭的山坡上,土层较薄
低洼地土层较厚
地貌
不同地貌部位水热条件对土壤发育的影响
高度 山区,高度不同→气温、降水不同→气候和植被不同→土壤的组成成分合理化性质发生分异
坡度 陡峭的山坡 重力作用和地表径流会加速地表疏松物质的迁移,很难发育成深厚的土壤
地势低洼的山麓低地或者谷地 常常因沉积物的堆积形成较厚的土层
坡向 坡向不同→温度、水分、光照不同→植被不同→土壤发育程度与形状不同
知识拓展
不同地形的土壤特点
河流发育,下渗多,土层深厚,有机质较丰富
山谷
01
01
土壤肥沃,土层厚,矿物养分含量高,水、气组合较好
山前冲积扇
05
04
坡度较大,成土母质迁移快,土层薄
山脊
02
03
地下永冻层发育,再加上气温低、蒸发弱,苔原植被下会形成冰沼土
海拔高(纬度高)的地区
04
05
地表疏松物质的侵蚀速率较慢,使成土母质得以在较稳定的气候、生物条件下逐渐发育成深厚的土壤
地形平坦地区
06
06
02
降水多,土层厚,土质黏重,含水量大
迎风坡
03
地貌
不同地貌部位成土母质对土壤发育的影响
从山顶到低平洼地,成土母质的颗粒存在由粗到细的变化规律,依次分布着砾质土、砂土、壤土和黏土
山坡土壤发育程度分布示意图
有机层与腐殖质层
淋溶层
淀积层
母质层、母岩层
较粗
较细
土壤颗粒
知识拓展
地形对土壤形成的具体作用
地形
高度
坡度
坡向
气温、降水
气候、植被
土壤垂直分化
水流速度
物质迁移速度
陡坡
平地
很难发育形成深厚的土壤
容易发育形成深厚的土壤
光热、水分条件
阳坡
阴地
光热条件好,水分状况差
光热条件差,水分状况好
土壤发育程度和性状不同
时间
在上述成土因素综合作用下,土壤发育的时间越长,土壤层越厚,土层分化越明显。
在自然状态下,形成20厘米厚可供耕作的土壤,一般需要100 — 1 000年。
知识拓展
土壤的形成过程
成土母质形成
原始土壤形成
成熟土壤形成
岩石风化过程:
完整坚硬的岩石
风化破碎,形成疏松的成土母质
释放少量的矿物养分
低等植物着生过程:
一些适应恶劣环境的微生物和低等植物,如藻类、地衣、苔藓在成土母质上着生
促进了岩石风化、有机质的积累和细土的增加,形成土层浅薄、腐殖质积累不多的原始土壤
为其他高等植物繁衍创造有利条件
外力作用
高等植物着生过程:
植物选择性地吸收成土母质、水和大气中的营养元素
合成有机质,储存在生物体内,并随生物残体的分解释放到土壤表层
腐殖质的形成和有机质的大量出现,改善了土壤的水肥性能,从而形成成熟的土壤
人类活动
自然土壤在人类长期的耕作和培育下,形成了有利于农业生产的耕作土壤
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水稻土
知识拓展
耕作土壤的形成
自然土壤
耕作土壤
改变土壤的结构、保水性、通气性
改变土壤的水分、温度状况
改变土壤的养分循环状况
改变土壤的营养元素组成、数量和微
生物活动
耕耘
施肥
收获
灌溉
人类活动
违反自然是成土过程的人类活动,会破坏土壤结构,造成土壤退化、肥力下降
因不合理耕作,东北地区黑土退化
活动
解释常见的土壤现象
下面列出的是一些常见的土壤现象。
四川盆地有些地方的岩石是紫色的,土壤也呈紫色。
对耕作而言,我国东北平原的土壤肥沃,而南方地区的土壤相对贫瘠。
山顶土壤的颗粒较粗,山前平原土壤的颗粒较细。
1. 指出形成上述土壤现象的主导因素。
形成上述土壤现象的主导因素分别是气候、成土母质、生物、地貌。
活动
解释常见的土壤现象
下面列出的是一些常见的土壤现象。
四川盆地有些地方的岩石是紫色的,土壤也呈紫色。
对耕作而言,我国东北平原的土壤肥沃,而南方地区的土壤相对贫瘠。
山顶土壤的颗粒较粗,山前平原土壤的颗粒较细。
2. 尝试对上述土壤现象作简要解释。
紫色土是砂岩和紫色页岩风化形成的;我国东北平原气温较低,土壤中的有机质分解慢,积累多,土壤肥沃,南方地区则相反;山顶和山前平原成土母质颗粒差异大,山顶成土母质颗粒大,山前平原成土母质颗粒小。
课堂小结
在其他成土因素综合作用下,土壤发育的时间越长,土壤层越厚,土层分化越明显
课堂小练
读土壤与其他地理要素的关系图,完成下面小题。
1.影响土壤质地的主要因素是( )
A.人类活动 B.气候
C.成土母质 D.生物
解析:人类活动对土壤的影响极为深刻,其中以改变地表生物状况的影响最为突出,但并不是影响土壤质地的主要因素,A错误;气候的分布规律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控制了土壤的分布规律,但与土壤质地关系较小,B错误;成土母质是土壤发育的物质基础,成土母质的粒度与土壤质地关系密切,C正确;生物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但是与土壤质地关系不大,D错误。故选C。
C
读土壤与其他地理要素的关系图,完成下面小题。
2.与陡坡相比,缓坡土壤肥力一般较高是因为( )
A.生物残体分解快
B.自然植被茂密
C.矿物养分流失快
D.有机质积累多
解析:若其他条件相同,陡坡和缓坡生物残体分解速度区别不大,A错误;植被茂密程度受多种因素影响(并非坡度单一决定),且缓坡肥力高是结果,植被茂密是表现,B错误;矿物养分流失快,会使土壤肥力降低,而缓坡矿物养分一般流失慢,C错误;据图分析,在陡坡上,水流速度快,侵蚀能力强,地表疏松物质迁移速度较快,有机质、矿物养分难以保留,很难发育深厚的土壤;缓坡水流速度慢,地表疏松物质迁移速度较慢,有机质、矿物养分容易积累,土壤肥力一般较高,D正确。故选D。
D
2024年,我国完成了第三次土壤普查的野外采样工作。普查发现,河北省南部到东部地区广泛分布某种厚层土壤。该土壤分层明显,保水保肥,通气性好,被当地人称为“蒙金土”。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蒙金土”成土母质的形成主要缘于( )
A.海岸淤积 B.黄土沉降 C.河流泛滥 D.基岩风化
解析:海岸淤积多形成盐碱土或沙质土,与题干中“分层明显”的厚层土壤特征不符,故A错误;黄土沉降多由风力搬运形成,主要分布在黄土高原,而河北省南部到东部属冲积平原,故B错误;河流泛滥带来的沉积物分层明显,符合“蒙金土”成土母质特征,故C正确;基岩风化母质多分布于山地或丘陵,而题干区域为平原,故D错误。故选C。
C
4.“蒙金土”的质地为( )
A.上砂下黏 B.上黏下砂 C.上下均砂 D.上下均黏
解析:上层砂质通气性好,下层黏土保水保肥,符合“保水保肥、通气性好”的描述,故A正确;上层黏土易板结,下层砂质易漏水漏肥,与题干功能矛盾,故B错误;砂质保水性差,无法满足“保水”需求,故C错误;黏土透气性差,不符合“通气性好”特征,故D错误。故选A。
A
读某地残积物、坡积物、洪积物和冲积物分布示意图,回答下面小题。
5.图中四类沉积物之间最显著的差异主要影响其所在地土壤的( )
A.颜色 B.有机质含量
C.质地 D.矿物质成分
解析:四类沉积物最显著的差异是颗粒大小不同,这主要影响土壤的质地,对土壤颜色影响极小,C正确,A错误;同一区域沉积物的矿物质成分差异小,D错误;土壤有机质差异是生物作用导致的,B错误。故选C。
C
读某地残积物、坡积物、洪积物和冲积物分布示意图,回答下面小题。
6.图中土壤差异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生物 B.气候
C.成土母质 D.地貌
解析:据图可知,图示在不同的海拔,形成不同颗粒物的土壤,所以影响图示土壤差异的主要因素为地貌,D正确;图中信息不能体现生物、气候和成土母质对土壤差异的影响,排除ABC。故选D。
D
影响土壤中氮元素含量主要有物理、化学、生物等因素。下表为某地区不同深度、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中氮元素的含量。完成下面小题。
7.该地区土壤中氮元素含量随土壤深度增加呈( )
A.增加趋势 B.减少趋势
C.先增后减 D.保持稳定
解析:根据表格信息可知,无论何种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氮元素含量随土壤深度增加而减少,B正确,ACD错误。故选B。
B
深度(cm) 林地(g/kg) 草地(g/kg) 农业用地(g/kg)
0~10 1.11 0.89 0.60
10~20 0.55 0.38 0.40
20~30 0.33 0.22 0.29
影响土壤中氮元素含量主要有物理、化学、生物等因素。下表为某地区不同深度、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中氮元素的含量。完成下面小题。
8.影响该地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中氮元素含量的主要因素是( )
A.生物量 B.成土母质
C.降水量 D.地形地势
解析:林地和草地的生物量较高,有机质分解提供更多氮元素,农业用地因人为干扰(如收割)导致生物量较低,故A正确;同一地区成土母质差异小,故B错误;同一地区降水量差异不大,故C错误;题目未体现地形对氮含量的直接影响,故D错误。故选A。
A
深度(cm) 林地(g/kg) 草地(g/kg) 农业用地(g/kg)
0~10 1.11 0.89 0.60
10~20 0.55 0.38 0.40
20~30 0.33 0.22 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