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4张PPT)
第二节 土壤
植被与土壤
第
章
五
第三课时
新课导入
核心素养
人地协调观
认识土壤作为农业生产基础的重要性,理解过度开垦、化肥滥用对土壤肥力的破坏,树立保护土壤、合理改良土壤(如治理盐碱化)、维系土壤生态平衡的协调意识。
区域认知
对比不同区域(如东北黑土与南方红壤、干旱区荒漠土)土壤差异,理解气候、植被、地形对土壤类型、肥力的影响,明确区域土壤特征对农业布局的指导意义。
综合思维
综合分析成土母质、气候、生物等要素对土壤形成的作用,理解土壤与植被、水文的相互关联,认识土壤作为地理环境纽带的整体性,形成系统认知。
地理实践力
通过实地观察土壤剖面、检测土壤质地与 pH 值等实践,提升对土壤特征的直观认知,培养土壤样本采集、数据分析与评估土壤质量的能力。
课标解读及重难点
课标解读
重难点
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土壤标本,说明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①行为动词是“说明”,对学习要求较高;
②“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是核心内容;
③遵循“案例分析—观察探究—归纳总结—拓展应用”的思路,增强学生对土壤的认识,落实地理实践力的培养
重点:土壤观察的内容(土壤颜色、质地、剖面构造等);影响土壤形成的主要因素;土壤的功能和养护
难点:土壤的剖面构造;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CONTENTS
观察土壤
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土壤的功能和养护
1.
单击此处输入你的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请尽量言简意赅的阐述观点
2.
单击此处输入你的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请尽量言简意赅的阐述观点
目录
土壤的功能和养护
土壤的功能
土壤是联系有机界和无机界的关键环节
土壤处于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相互紧密接触的过渡地带,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与其所在的环境之间有着活跃的物质和能量交换
土壤的功能
土壤是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生存的重要条件,且会间接改变地球面貌
土壤为植物生长提供了扎根立足的条件
土壤的功能
土壤是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生存的重要条件,且会间接改变地球面貌
土壤本身也是许多动物和微生物生存的场所和营养来源
土壤的功能
土壤是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生存的重要条件,且会间接改变地球面貌
绿色植物是很多动物的食物来源
土壤的功能
土壤是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生存的重要条件,且会间接改变地球面貌
土壤间接使地球表面因着生绿色植物而生机盎然,促使地理环境以至地球面貌发生根本改变
土壤的功能
土壤具有重要的蓄水、保水功能
蓄水:大气降水的一部分储存在土壤中,既有效减少地表径流量,又可以持续提供植物所需的水分
保水:土壤水是陆地水的一部分
土壤的功能
土壤是农业发展的物质基础
土壤
种植农作物
饲养动物
人类食物
提 供
饲 料
物质
基础
土壤的养护
土壤的改良
原因:有些土壤,不适于种植农作物,或者种植农作物产量较低,不能满足耕作的需要
举例:亚马孙河流域人们利用生物炭(呈碱性)改良当地酸性土壤。
案例
我国黄淮海平原盐碱地的综合治理
山东禹城北丘洼曾经是土壤盐碱化严重的地区,盐碱化土壤占耕地总面积的91%。这里频繁旱涝。旱季,蒸发强烈,盐分随水沿土壤孔隙上升到地表,水分蒸发后,大量盐分便在土壤表层积累。雨季,土壤表层的盐分被雨水淋洗。因此,这里的土壤具有春秋季节返盐、夏季淋盐、冬季盐分相对稳定的特征。因此,这里的土壤具有春秋季节返盐、夏季淋盐、冬季盐分相对稳定的特征。
土壤
水盐上行,盐分在表土积累
旱季-蒸发旺盛
土壤
水盐下行,土壤表层脱盐
雨季-雨水淋洗
大气
大气
黄淮海平原土壤盐碱化原因示意图
案例
我国黄淮海平原盐碱地的综合治理
自1986年开始,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在此建立综合试验站,对盐碱地进行综合治理(图5.21),实现粮食高产。
图5.21 北丘洼盐碱地综合治理的基本方法
土壤的种养结合
休耕
土地在耕作一段时间后,暂停种植农作物一段时间,使土壤的肥力得以恢复
图8.58墨累一达令盆地的土地利用
图8.59墨累一达令盆地的农事安排
土壤的种养结合
种植绿肥作物(主要当作肥料种植的作物)
绿肥作物(如蚕豆、紫云英、荞麦、苜蓿等)养分含量丰富,翻入土壤中,具有丰富土壤营养物质、改良土壤物理性状等作用。绿肥作物一般与主产作物轮作,多数可兼作饲草。图为紫云英,俗称红花草,是我国水稻种植区常见的越冬绿肥作物。
土壤的种养结合
作物轮作
在田地上不同季节间或年度间有顺序地轮换种植不同作物,从而调节土壤中的营养元素种类和含量
土壤的种养结合
广施农家肥
农家肥里的营养元素必须经过土壤中的化学物理作用和微生物的发酵、分解,才能使养分逐渐释放,因而肥效长而稳定;另外,施用农家肥有利于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使土壤中空气和水的比例协调,使土壤疏松,增加土壤保水、保温、透气、保肥的能力
知识拓展
大量施用化肥使土壤板结的原因及治理措施
原因:化肥会破坏土壤的团粒结构,使土壤吸附水肥的能力、通气性能减弱,肥力下降
措施:可以采用增施有机肥、秸秆还田的方法避免这种状况
自学窗
地方病与土壤
在人体中含量极少的化学元素称为微量元素。研究表明,人体所必需的微量元素有十几种。人体摄入这些微量元素过少或过多,都会引起身体的病变。例如,人体长期缺碘,就会引发甲状腺增生,俗称“大脖子病”。人体的微量元素主要来源于饮食,饮食中的微量元素主要受水、土壤等地理环境要素的影响。由于一地环境中某种微量元素缺乏或含量过高而导致的人体病变,是一类地方病。
经研究,此类地方病发病率山区高于平原,农村高于城镇。山区相对封闭,土壤中的化学元素主要来自当地的成土母质,从而会出现某种微量元素缺乏或含量过高的情况。平原上的沉积物来自较为广大的区域,因而微量元素的含量较为均衡。同样道理,农村居民的食物主要来自当地,而城镇居民的食物来源较广。
明确了此类地方病的病因,就可以相应地预防和治疗。例如,在食盐中加碘就可以预防大脖子病。在现代社会,商业发达,人们的食物来源较广,此类地方病也就少见了。地理学家告诉我们,广泛食用来自不同地方、不同种类的食物,不仅可以有效减少此类地方病的发生,还有利于人体的健康。
知识拓展
红壤的改良
红壤腐殖质少,土质黏重,肥力较低且呈酸性,不利于农业生产活动。长江中游地区的人们针对红壤的不利条件进行改造,形成肥沃的“水稻土”
知识拓展
红壤的改良
知识拓展
黑土增肥(以我国黑龙江省为例)
黑土有机质含量高、土壤肥沃、土质疏松、适合农耕。但对黑土无节制地开发会导致其肥力耗竭,此外雨水冲刷使黑土肥力流失,因此要可持续利用黑土,注意增肥。
知识拓展
黑土增肥(以我国黑龙江省为例)
概述:把不宜直接作饲料的秸秆(麦秸、玉米秸和水稻秸秆等)直接或堆积腐熟后施入土壤,这是目前大面积采用的有效措施。
作用:增加土壤有机质, 改良土壤结构,使土壤疏松,孔隙度增加,促进微生物活动和作物根系发育
秸秆还田
知识拓展
黑土增肥(以我国黑龙江省为例)
概述:把专门种植的绿肥作物翻压至土中,绿肥作物养分丰富。我国常用的绿肥作物有紫云英、苜蓿和草木樨等。
作用:不仅能增加土壤中氮、磷、钾等矿物质营养成分,而且能改良土壤结构,增加土壤通气性和保水性
压绿肥
知识拓展
黑土增肥(以我国黑龙江省为例)
有机肥的特点:所含营养物质较全面,营养元素多呈有机物状态,作物不容易直接吸收利用,需要经过土壤中的化学物理作用和微生物的发酵、分解,使养分逐渐释放,因而肥效长而稳定。
作用:有利于促进土壤团粒结构形成,使土壤中空气和水的比例协调,使土壤疏松,提高保水、保温、透气、保肥的能力
施用农家有机肥
知识拓展
黑土增肥(以我国黑龙江省为例)
概述:微生物肥料是以活性(可繁殖)微生物的生命活动为核心,使作物得到所需养分(肥料)的一种新型肥料制品。
作用:增加土壤中有益微生物数量及活性,改善土壤性状,防止土壤板结;提高土壤保肥、保水、抗寒能力;增强作物抗病能力;增加有机质,减少病虫害
施用有益微生物
知识拓展
黑土增肥(以我国黑龙江省为例)
轮作是用地养地相结合的一种措施,不仅有利于均衡利用土壤养分和防治病虫草害,还能有效改善土壤的理化性状,调节土壤肥力
合理轮作
知识拓展
盐碱地的改良
我国的盐碱地面积很大,分布很广。这些地区一般地势平坦,土层深厚,但由于盐碱和干旱的危害,土地生产力很低,而且现在还有大面积盐碱地没有被开垦利用。因此利用和改良盐碱地,是增加我国耕地后备资源的途径之一。
中国主要现有盐碱地占耕地面积比例示意图
知识拓展
盐碱地的改良
地势低洼的盐碱地,挖排水沟,排出地表水,带走
部分土壤盐分
排水
根据“盐随水来,盐随水去”的规律,把水灌到地里,在地面形成一定深度的水层,使土壤中的盐分充分溶解,再通过排水沟把溶解的盐分排走,降低土壤含盐量
灌溉洗盐
在水源充足的盐碱地种植水稻,种植水稻后,田间一般要经常保持一定高度的水层,土壤含水量处于饱和状态,在相同的土壤含盐量情况下,水田中的盐分浓度较旱地低,通过长时间淹灌和排水换水,土壤中的盐分可以被淋洗和排出
种植水稻
有机肥能增加土壤腐殖质,有利于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改良盐碱土的通气、透水和养料状况;有机肥分解后产生的有机酸能中和土壤的碱性
增施有机肥
经过深耕深翻,可把表层土壤中盐分翻到耕作层下边,把下层含盐分较少的土壤翻到表层。深耕深翻能疏松耕作层,切断土壤毛细管,有效控制土壤返盐
深耕深翻
客土就是换土。客土能改善盐碱地的物理性质,有抑盐、淋盐、压碱和增加土壤肥力的作用,可使土壤含盐量降低到不致危害作物生长的程度
客土亚碱
在盐碱地上种植作物,要根据作物对盐碱、旱涝的适应性,因地种植,合理布局。向日葵、甜菜、大麦等为耐盐碱性较强的作物,在较高的盐分溶液中也可吸收足够的水分,不易死亡
合理种植
耙地可疏松表土,截断土壤毛细管水向地表输送盐分,防止返盐
适时耙地
课堂小结
课堂小练
黑土地作为宝贵的农业战略资源,是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物质基础。近年来,我国东北地区黑土肥力呈下降趋势。为保护好黑土地这一“耕地中的大熊猫”,2022年8月1日,《黑土地保护法》正式施行,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黑土被誉为“耕地中的大熊猫”的主要原因是( )
A.土壤温度低 B.有机质多 C.矿物质丰富 D.土壤湿润
解析:黑土被誉为“耕地中的大熊猫”说明了黑土非常珍贵,其珍贵的关键原因是肥力较高。有机质含量高低是决定土壤肥力的主要因素,B正确;土壤矿物质是岩石经风化作用形成的,其重要作用有提供植物所需矿质养分、维持土壤结构,与肥力关系不大,C错误;土壤水分在生态系统中具有多重作用,主要包括调节水分循环、支持植物生长等,与土壤肥力关系不大,D错误;土壤温度低只是形成黑土的原因之一,而不是黑土珍贵的原因,A错误。故选B。
B
黑土地作为宝贵的农业战略资源,是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物质基础。近年来,我国东北地区黑土肥力呈下降趋势。为保护好黑土地这一“耕地中的大熊猫”,2022年8月1日,《黑土地保护法》正式施行,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提高我国东北地区黑土肥力的措施合理的是( )
A.施用化肥 B.秸秆还田 C.修建梯地 D.治理污染
解析:有机质含量下降是我国东北黑土肥力下降的主要原因,通过秸秆还田可以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B正确;合理施用化肥可以补充土壤矿物质养分,但无法解决黑土有机质含量下降的根本问题,长期施用还可能导致土壤退化,A错误;修建梯田主要作用是保持水土,治理污染是恢复土壤健康,但二者都不能直接提升土壤肥力,C、D错误。故选B。
B
广东某丘陵区分布大面积红壤,研究显示,该地部分耕作层(0-20cm)pH均值为4.3,且伴有较明显的板结现象。当地农科所实施土壤改良工程,并在改良后的试验区推行“柑橘+豆科作物”的间作模式。完成下面小题。
3.为改良土壤,设计合理的措施是( )
①施用改良剂,熟石灰平衡酸碱
②掺入黏粒物,膨润土加强保水
③减少人工劳作,加强机械耕作
④增加秸秆覆盖,改善团粒结构
A.①④ B.①② C.②③ D.③④
解析:“该地部分耕作层(0-20cm)pH均值为4.3”,说明该地土壤酸碱失衡,会破坏团粒结构,故需要施用熟石灰平衡酸碱,①正确;土壤板结通常是因为有机质减少、过度使用化肥、机械压实和缺乏植被覆盖等因素导致的,秸秆覆盖可以增加有机质,促进微生物活动,改善团粒结构,缓解板结,④正确;掺入更多黏粒,不利于改善土壤透气性,可能加剧板结,广东丘陵区气候湿润,没有必要加强土壤保水性,②错误;土壤板结应增强透气、透水性,减少大型机械对土地的压实,③错误。综上,A正确,排除BCD。故选A。
A
广东某丘陵区分布大面积红壤,研究显示,该地部分耕作层(0-20cm)pH均值为4.3,且伴有较明显的板结现象。当地农科所实施土壤改良工程,并在改良后的试验区推行“柑橘+豆科作物”的间作模式。完成下面小题。
4.经历短期改良的土壤,剖面变化最显著的土层是( )
A.母质层风化加快 B.耕作层有机质增加
C.淋溶层厚度减小 D.淀积层盐离子增加
解析:无论是施用熟石灰中和酸性,还是秸秆还田与绿肥种植,均是直接对耕作层的改良,改善团粒结构,促使腐殖质层增厚,B正确;板结减轻后,土壤孔隙度增加,水分更容易渗透,淋溶作用会增强,C错误;母质层风化属长期地质过程,短期改良对其影响不大,A错误;相对于表层的耕作层,淀积层较深,短期内不会产生显著变化,D错误。故选B。
B
广东某丘陵区分布大面积红壤,研究显示,该地部分耕作层(0-20cm)pH均值为4.3,且伴有较明显的板结现象。当地农科所实施土壤改良工程,并在改良后的试验区推行“柑橘+豆科作物”的间作模式。完成下面小题。
5.推行“柑橘+豆科作物”的间作模式后,该地( )
A.土地利用效率降低 B.耕地复种指数不变
C.抵御灾害能力增加 D.田间管理水平不变
解析:间作通过合理搭配高低作物(如柑橘与豆科作物),可充分利用空间、光照、水分和养分,提高单位面积土地的产出效率,因此土地利用效率应提高,A错误;“柑橘+豆科作物”的间作模式提高了土地和资源的利用率,增加了作物种植的密度和多样性,从而提高了复种指数,B错误;豆科作物通过根瘤菌固氮可改善土壤肥力,增强作物长势,间作模式增加了生物多样性,同时地表覆盖度提高可减少水土流失、改善小气候,从而提升对病虫害、干旱等灾害的抵御能力,C正确;间作需协调两种作物的种植时间、水肥需求、病虫害防治等,管理复杂度高于单作,因此田间管理水平应提高,D错误。故选C。
C
下图所示研究区位于乌兰布和沙漠东北部、黄河西岸。土壤质地影响土壤盐碱化程度,该地区土壤盐碱化程度较严重,且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推测图示研究区内土壤盐碱化程度最严重的地区是( )
A.东部边界 B.南部边界
C.西部边界 D.北部边界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该研究区位于乌兰布和沙漠东北部、黄河西岸,研究区内的土壤盐碱化程度与当地的水盐运动密切相关,其空间分布特征主要受与黄河距离的影响,离黄河越近的区域,灌溉过水量越大,土壤盐分积累越多,土壤盐碱化程度越严重,由图可知,东部边界最近黄河,A正确,BCD错误。故选A。
A
下图所示研究区位于乌兰布和沙漠东北部、黄河西岸。土壤质地影响土壤盐碱化程度,该地区土壤盐碱化程度较严重,且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该研究区最易发生盐碱化的表层土壤类型是( )
A.砂质土 B.壤土
C.黏质土 D.砾质土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土壤质地影响土壤盐碱化程度,土壤质地不同,通气和透水性能不同,土壤的孔隙越小,通气和透水性越差,水分越容易在土壤表层聚集,水分蒸发后,易发生土壤盐碱化。四种土壤类型中,黏质土的孔隙最小,通气、透水性最差,其土壤表层最易发生盐碱化,C正确,其他土壤通气和透水性相对较好,ABD错误,故选C。
C
下图所示研究区位于乌兰布和沙漠东北部、黄河西岸。土壤质地影响土壤盐碱化程度,该地区土壤盐碱化程度较严重,且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针对该区域发生土壤盐碱化的耕地,可采取的改良措施主要有( )
①铺放砂石
②增施化肥
③增加灌溉
④播撒石膏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解析:发生土壤盐碱化耕地的主要改良措施是减少土壤中的盐分,铺放砂石可以增加土壤孔隙,有利于水分下渗,减轻表层土壤的盐碱化问题,播撒石膏可以对耕地的盐碱化土壤进行中和,①④正确;增施化肥和增加灌溉可能会加重土壤盐碱化,②③错误。C正确,ABD错误,故选C。
C
谢谢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