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鲁科版高中化学选择性必修1基础题--第2章 第2节 第2课时 反应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文档属性

名称 2026鲁科版高中化学选择性必修1基础题--第2章 第2节 第2课时 反应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75.3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鲁科版(2019)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5-11-07 15:15:2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6鲁科版高中化学选择性必修1
第2章 化学反应的方向、限度与速率
第2节 化学反应的限度
第2课时 反应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基础过关练
题组一 温度、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1.(2025安徽池州期中)300 ℃时,10 L的某刚性密闭容器中存在如下反应:CuO(s)+H2(g) H2O(g)+Cu(s),平衡后再向容器中加入一定量的H2并重新达到平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新平衡时H2的体积分数增大
B.新平衡时H2的转化率不变
C.新平衡时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减小
D.新平衡时H2的浓度减小
2.(2025河南洛阳创新发展联盟月考)分别将0.2 mol由NO2(g)和N2O4(g)组成的混合气体置于仪器a和b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已知:2NO2(g) N2O4(g) ΔH<0。
A.以上涉及反应中反应物的总能量小于生成物的总能量
B.一段时间后,仪器a中颜色比仪器b中颜色浅
C.反应达到平衡后,仪器b中可得到0.2 mol N2O4
D.向两个水槽中各加入2 g生石灰,A、B烧瓶内气体密度均保持不变
3.(2025山东泰安期中)某化学兴趣小组设计实验研究浓度对化学反应2Fe3++2I- 2Fe2++I2的影响。
实验1:证明2Fe3++2I- 2Fe2++I2存在化学平衡。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ⅰ.取2 mL 0.1 mol·L-1 KI溶液于试管a中,滴加1 mL 0.1 mol·L-1FeCl3溶液; ⅱ.待试管中溶液的颜色不变后,取少量试管a中溶液于试管b中,滴加2滴0.1 mol·L-1 KSCN溶液 ⅰ.溶液变为棕黄色; ⅱ.滴加KSCN溶液后,溶液显红色
(1)请分析该实验证明2Fe3++2I- 2Fe2++I2存在化学平衡的原理:                 ;甲同学用1 mol·L-1 KI溶液实验时,发现溶液几乎不显红色,原因可能是                         。
实验2:研究增大反应物Fe3+浓度对平衡的影响。实验方案如下:
(2)取少量试管a中棕黄色溶液于试管c中,加入1~2滴饱和KI溶液,溶液颜色加深,原因是增大I-浓度,导致Q    (填“>”或“<”)K,平衡向    (填“正反应”或“逆反应”)方向移动。
实验3:研究增大或减小生成物浓度对平衡的影响。实验方案如下:
ⅰ.取少量试管a中棕黄色溶液于试管d中,加入1~2 mL苯,充分振荡、静置,观察现象。
ⅱ.取少量试管a中棕黄色溶液于试管e中,加入1 mL 1 mol·L-1的FeCl2溶液,观察现象。
(3)①ⅰ中的实验现象为                 。
②ⅱ中的实验现象为溶液棕黄色变浅,于是甲同学得出结论:增大生成物浓度,平衡逆向移动。但是乙同学认为该实验存在缺陷,无法得出该结论,你认为乙同学的理由是         ;请改进实验方案:                。
题组二 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4.(2025江西抚州临川二中月考)在一密闭容器中的一定量混合气体发生反应:xA(g)+yB(g) zZ(g),平衡时测得A的浓度为0.50 mol·L-1,保持温度不变,将容器的容积扩大到原来的两倍,再达到平衡时,A的浓度为0.30 mol·L-1。下列有关判断正确的是 (  )
A.x+yB.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C.物质B的转化率降低
D.物质Z的体积分数增大
5.(2025北京顺义一中月考)已知反应2A(g)+B(g) nC(g)在密闭容器中进行,其K(300 ℃)>K(350 ℃),某温度下,A的平衡转化率(α)与体系总压强(p)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该反应的正反应是放热反应
B.平衡状态由a点变到b点时,化学平衡常数K(b)小于K(a)
C.反应温度升高,B的转化率降低
D.n<3
6.(2025河北邢台一中月考)反应A(g)+B(g) 3X( ),在其他条件不变时,通过调节容器体积改变压强,达平衡时c(A)如下表:
平衡状态 ① ② ③
容器体积/L 40 20 1
c(A)/(mol·L-1) 0.022a 0.05a 0.75a
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
A.①→②的过程中平衡逆向移动
B.①→③的过程中X的状态发生了变化
C.①→③的过程中A的转化率不断增大
D.①②③相比,③中X的物质的量最大
题组三 平衡移动原理的应用
7.(教材习题改编)钠的金属性比钾弱,工业上却可通过熔融状态下的反应Na+KCl K↑+NaCl来制取金属钾,反应温度通常为850 ℃左右。相关数据如表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物质 熔点/℃ 沸点/℃
Na 97.8 883
K 63.7 774
NaCl 801.0 1 413
KCl 770 1 500
A.制备金属钾利用了平衡移动原理
B.850 ℃时,该反应的ΔS>0
C.该反应的温度可低于774 ℃
D.850 ℃时,制备金属钾的反应满足ΔH-TΔS<0
8.(2025山东名校考试联盟期中)一定温度下,向某密闭容器中加入足量碳酸钙,发生反应:CaCO3(s) CaO(s)+CO2(g) ΔH>0,并达到平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该反应任何温度下均可自发进行
B.保持容器容积不变,将少量CO2(g)分离,重新达到平衡后,压强不变
C.保持容器容积不变,充入He,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D.将容器容积增大为原来的2倍,当体系再次达到平衡时,气体密度变小
9.(2024广东广州联考)下列事实能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释的是 (  )
A.2SO2(g)+O2(g) 2SO3(g),高压比常压有利于合成SO3
B.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H2(g)+I2(g) 2HI(g),平衡后增大压强(缩小容器容积),气体颜色变深
C.合成氨反应N2(g)+3H2(g) 2NH3(g) ΔH=-92.4 kJ/mol,工业上采用400~500 ℃的高温条件更有利于合成氨
D.汽车尾气中发生反应2NO(g)+2CO(g) 2CO2(g)+N2(g),常利用催化技术提升效果
能力提升练
题组一 借助图像分析化学平衡的移动
1.汽车尾气中的NO(g)和CO(g)在一定温度和催化剂条件下可发生反应2NO(g)+2CO(g) N2(g)+2CO2(g) ΔH=-746.5 kJ·mol-1。将NO和CO以一定的流速通过两种不同的催化剂进行反应,相同时间内测量逸出气体中的NO含量,从而确定尾气脱氮率(脱氮率即NO的转化率),结果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温度低于200 ℃,图中曲线Ⅰ脱氮率随温度升高而变化不大的主要原因是催化剂活性偏低
B.相同条件下,增大压强(缩小容器容积)对脱氮率没有影响
C.曲线Ⅰ催化剂的最适温度为250 ℃
D.温度高于450 ℃,曲线Ⅱ脱氮率下降的原因可能是反应已达到平衡,升高温度平衡逆向移动
2.(2025吉林长春外国语学校期中)按体积比2∶1向容器中充入NO和O2,发生反应2NO(g)+O2(g) 2NO2(g)。测得温度、压强对NO平衡转化率的影响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该反应的正反应是吸热反应
B.该反应在任意条件下均能自发进行
C.p1D.平衡常数Ka>Kb
3.(2025山东潍坊青州一中月考)甲、乙均为1 L的恒容密闭容器,向甲中充入1 mol CH4和1 mol CO2,乙中充入1 mol CH4和n mol CO2,在催化剂存在下发生反应:CH4(g)+CO2(g) 2CO(g)+2H2(g),测得CH4的平衡转化率随温度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该反应的正反应是吸热反应
B.H2的体积分数:φ(b)>φ(c)
C.773 K时,该反应的平衡常数小于12.96 mol2·L-2
D.873 K时,向甲的平衡体系中再充入CO2、CH4各0.4 mol,CO、H2各1.2 mol,平衡逆向移动
4.(2025辽宁大连二十四中期中)工业上用CO2和H2合成甲醇涉及以下反应:①CO2(g)+3H2(g) CH3OH(g)+H2O(g) ΔH1,②CO2(g)+H2(g) CO(g)+H2O(g) ΔH2。在催化剂作用下,将1 mol CO2和2 mol H2混合充入一恒容密闭容器中进行反应,达到平衡时CO2的转化率和容器中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随温度变化如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ΔH1<0
B.250 ℃以后反应①的选择性减小
C.T ℃,达平衡时CO的选择性为60%
D.T ℃,达平衡时H2O的分压是CO的2.5倍
5.(2025广东珠海一中阶段考试)已知某可逆反应mA(g)+nB(g) pC(g)在密闭容器中进行,如图表示在不同反应时间(t)时,温度(T)和压强(p)与反应物B在混合气体中的体积分数[φ(B)]的关系曲线,由曲线分析,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
A.T1p2,m+n>p,放热反应
B.T1>T2,p1p,吸热反应
C.T1p2,m+nD.T1>T2,p1题组二 等效平衡
6.(2024安徽合肥168中学月考)温度、容积相同的3个密闭容器中,按不同方式充入气体,保持恒温、恒容条件,已知N2(g)+3H2(g) 2NH3(g) ΔH=-92 kJ·mol-1,测得反应达到平衡时的有关数据如表:
容器编号 容器1 容器2 容器3
气体充入量 1 mol N2、 3 mol H2 2 mol NH3 4 mol NH3
NH3的浓度/(mol·L-1) c1 c2 c3
反应的能量变化/kJ 放出a 吸收b 吸收c
体系的压强/Pa p1 p2 p3
反应物的转化率α α1 α2 α3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a+b=92    B.2c1>c3 C.2p17.(2025山东省实验中学月考)一定条件下,向容积均为2 L的两个恒温密闭容器中通入一定量的一氧化碳和水蒸气,发生反应:CO(g)+H2O(g) CO2(g)+H2(g) ΔH=-41 kJ·mol-1,达平衡后获得数据如下表。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容器编号 起始时各物质的 物质的量/mol 达到平衡的时间/min 达到平衡时体系能量的变化
CO H2O CO2 H2
① 1 4 0 0 t1 放出32.8 kJ热量
② 2 8 0 0 t2 放出Q kJ热量
A.①中反应达平衡时,CO的转化率为80%
B.平衡时c(CO):②>①
C.①中的反应速率为v(CO2)= mol·L-1·min-1
D.Q>65.6
8.(2025陕西西安第八十五中学期中)一定条件下存在反应:2SO2(g)+O2(g) 2SO3(g) ΔH<0。起始时容器甲、丙体积都是V,容器乙、丁体积都是;向甲、丙内都充入2a mol SO2和a mol O2并保持恒温;向乙、丁内都充入a mol SO2和0.5a mol O2并保持绝热(即与外界无热量交换),在一定温度下开始反应。
图1 恒压状态
图2 恒容状态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图1达平衡时,n甲(SO2)=2n乙(SO2)
B.图1达平衡时,平衡常数K:甲<乙
C.图2达平衡时,所需时间:丙<丁
D.图2达平衡时,SO3的体积分数:丙>丁
答案与分层梯度式解析
基础过关练
1.B 该可逆反应的平衡常数K=,由于温度不变,平衡常数K不变(破题关键),所以达新平衡时混合气体中H2、H2O(g)百分含量保持不变,A项错误;对于该反应,平衡时H2的转化率α(H2)=×100%,即达新平衡时H2的转化率不变,B项正确;由于新平衡时,H2、H2O(g)百分含量保持不变,故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变,C项错误;在原平衡的基础上又加入了一定量H2,所以新平衡时H2的浓度增大,D项错误。
2.D 反应2NO2(g) N2O4(g)是放热反应,所以该反应的反应物的总能量大于生成物的总能量,故A错误;对于该反应,升高温度平衡逆向移动,气体颜色加深,所以一段时间后仪器a中颜色比仪器b中颜色深,故B错误;该反应为可逆反应,n(NO2)+n(N2O4)=0.2 mol的反应体系中,反应达到平衡后,仪器b中不可能得到0.2 mol N2O4,故C错误;向两个水槽中各加入2 g生石灰,两水槽中水的温度均升高,但容器容积不变,混合气体的质量不变,A、B烧瓶内气体密度均保持不变,故D正确。
名师点睛
本题材料出自教材P66,其中涉及的反应在考试中为高频考点,值得注意的是同学们需牢记2NO2(g) N2O4(g) ΔH<0,该条件在有些题目中不会给出。
3.答案 (1)Fe3+的量相对不足,但充分反应后再滴加KSCN溶液,溶液显红色,说明Fe3+依然存在,证明该反应存在化学平衡 增大c(I-),2Fe3++2I- 2Fe2++I2平衡正向移动,c(Fe3+)变得很小
(2)< 正反应
(3)①液体分层,下层变为浅黄色,上层呈紫红色 ②加入FeCl2溶液也会对原溶液进行稀释导致棕黄色变浅 增加一组对照实验,取少量试管a中棕黄色溶液于试管f中,加入1 mL蒸馏水
解析 (1)取2 mL 0.1 mol·L-1 KI溶液于试管a中,滴加1 mL 0.1 mol·L-1 FeCl3溶液,若反应不可逆,由于KI过量,则反应后溶液中不含有Fe3+,故想证明2Fe3++2I- 2Fe2++I2存在化学平衡,只需检验Fe3+是否存在;原理为Fe3+的量相对不足,但充分反应后再滴加KSCN溶液,溶液显红色,说明Fe3+依然存在,证明该反应存在化学平衡。甲同学用1 mol·L-1 KI溶液实验时,发现溶液几乎不显红色,表明溶液中c(Fe3+)太小,原因可能是增大c(I-),平衡正向移动,c(Fe3+)变得很小。
(2)取少量试管a中棕黄色溶液于试管c中,加入1~2滴饱和KI溶液,此时增大了反应物浓度,溶液颜色加深(由I2的浓度增大引起),所以原因是增大I-浓度,导致Q(3)①ⅰ中苯萃取了溶液中的I2,使液体分层,由于苯的密度比水小,所以碘的苯溶液在上层,实验现象为液体分层,下层变为浅黄色,上层呈紫红色;②ⅱ中加入1 mL 1 mol·L-1的FeCl2溶液,溶液的体积增大,对原溶液进行了稀释,使溶液棕黄色变浅,所以乙同学认为该实验存在缺陷,无法得出该结论;可增加一组对照实验,改进实验方案为取少量试管a中棕黄色溶液于试管f中,加入1 mL蒸馏水。
名师点睛
探究浓度对化学平衡2Fe3++2I- 2Fe2++I2的影响时,可以加入反应物,也可以加入生成物,可以增大浓度,也可以减小浓度,但通常只改变一种物质的浓度,若加入某一物质的溶液,同时改变了几种物质的浓度,为便于分析结果,应做对照实验。
4.C 平衡时测得A的浓度为0.50 mol·L-1,保持温度不变,将容器的容积扩大到原来的两倍,假设平衡不移动,则A的浓度为0.25 mol·L-1(破题关键),而实际再达到平衡时,A的浓度为0.30 mol·L-1,说明减小压强,平衡逆向移动,故x+y>z,A项错误,B项错误;减小压强,平衡逆向移动,物质B的转化率降低,C项正确;平衡逆向移动,Z的体积分数减小,D项错误。
5.B 由K(300 ℃)>K(350 ℃)可知,温度升高,反应逆向移动,所以正反应是放热反应,A项正确;平衡状态由a点变到b点,为压强的增大所致,温度不变,平衡常数不变,B项不正确;正反应是放热反应,反应温度升高,平衡逆向移动,B的转化率降低,C项正确;由题图可知,增大压强,A的平衡转化率增大,说明增大压强平衡正向移动,故正反应为气体分子数减小的反应,n<3,D项正确。
6.C ①→②的过程中,容器体积缩小为原来的一半,平衡时A的物质的量由0.88a mol变为a mol,说明增大压强,平衡逆向移动,X此时应为气态,故A正确;②→③的过程中,容器体积继续缩小,平衡时A的物质的量由a mol变为0.75a mol,说明增大压强平衡正向移动,X在压缩的过程中在某时刻变成了非气态,①→③的过程中X的状态发生了变化,故B正确;①→③的过程中平衡先逆向移动,再正向移动,A的转化率先减小后增大,故C错误;①②③相比,③中A的物质的量最小,即A的转化率最大,X的物质的量最大,故D正确。
名师点睛
本题的破题关键有两点:a.计算在三种状态下反应达平衡时A的物质的量;b.搞清楚随着容器体积的缩小(加压),A的物质的量先增大再减小的原因是在某压强下X的状态由气态转化为非气态。
7.C 850 ℃时,钾变为钾蒸气脱离反应体系,促进该反应的平衡正向移动,从而制备金属钾,A正确;根据表格数据,知反应温度为850 ℃时,Na、NaCl、KCl均为液态,而K为气态,题述反应的ΔS>0,B正确;该反应制备金属K利用了平衡移动原理,反应温度应该高于金属K的沸点,即高于774 ℃,C错误;850 ℃时,反应可自发进行,满足ΔG=ΔH-TΔS<0,D正确。
8.B 反应的ΔH>0、ΔS>0,高温时满足ΔH-TΔS<0,反应高温下可自发进行,A项错误;平衡常数K=c平(CO2),将少量CO2(g)分离,重新达到平衡后,K不变(破题关键),即c(CO2)不变,压强不变,B项正确;保持容器容积不变,充入He,不影响CO2(g)浓度,平衡不移动(易错点),C项错误;将容器容积增大为原来的2倍,温度不变,平衡常数K=c平(CO2)不变,气体密度不变,D项错误。
易错分析
CaCO3、CaO为固体,不列入平衡常数表达式中;恒温恒容条件下充入与反应无关的气体,总压强增大,但反应体系中各物质的浓度不变,平衡不移动。
9.A 合成SO3的反应是气体分子数减小的反应,加压使化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所以高压比常压有利于合成SO3,可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释,A符合题意;H2(g)+I2(g) 2HI(g)反应前后气体分子数不变,增大压强平衡不移动,不能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释,B不符合题意;反应为放热反应,升高温度,平衡逆向移动,不利于氨气的生成,不能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释,C不符合题意;加入催化剂平衡不移动,不能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释,D不符合题意。
能力提升练
1.B 温度低于200 ℃,图中曲线Ⅰ脱氮率随温度升高而变化不大的主要原因是催化剂活性偏低,反应速率较小,A正确;该反应的正反应为气体分子数减小的反应,增大压强(缩小容器容积),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脱氮率增大,B错误;曲线Ⅰ催化剂在250 ℃时催化效率最高,所以最适温度为250 ℃,C正确;正反应放热,温度高于450 ℃,曲线Ⅱ脱氮率下降的原因可能是反应已达到平衡,升高温度平衡逆向移动,D正确。
2.D 根据图像可知,随着温度升高NO平衡转化率降低,说明升高温度平衡逆向移动,故该反应的正反应是放热反应(破题关键),A项错误;该反应ΔH<0,ΔS<0,当ΔH-TΔS<0时反应自发进行,该反应在低温下可自发进行,B项错误;该反应反应前后气体分子数减小,增大压强平衡正向移动,NO平衡转化率增大,故p1>p2,C项错误;b点温度高于a点,对于该反应,升高温度平衡逆向移动,故平衡常数Ka>Kb,D项正确。
3.B 由题图可知,随着温度升高,CH4的平衡转化率增大,说明升高温度平衡正向移动,该反应的正反应是吸热反应,A项正确;在题给温度范围内,相同温度下乙中CH4的平衡转化率大于甲中的,说明n>1(破题关键),b点、c点CH4的平衡转化率均为60%,两容器中CH4的起始量相等,所以平衡时CH4、H2和CO的物质的量分别相等,但b点CO2的物质的量大于c点CO2的物质的量,则H2的体积分数:φ(b)<φ(c),B项不正确;873 K时,c点CH4的平衡转化率为60%,Δn(CH4)=1 mol×60%=0.6 mol,容器体积为1 L,根据题意列三段式(解题技法)如下:
CH4(g)+CO2(g) 2CO(g)+2H2(g)
起始浓度/mol·L-1  1  1  0  0
转化浓度/mol·L-1  0.6  0.6  1.2  1.2
平衡浓度/mol·L-1  0.4  0.4  1.2  1.2
所以K==12.96 mol2·L-2,该反应的正反应是吸热反应,降低温度,平衡逆向移动,K减小,则773 K时,该反应的平衡常数小于12.96 mol2·L-2,C项正确;向甲的平衡体系中再充入CO2、CH4各0.4 mol,CO、H2各1.2 mol,此时CO2、CH4浓度均为0.8 mol·L-1,CO、H2浓度均为2.4 mol·L-1,Q==51.84 mol2·L-2>K=12.96 mol2·L-2,平衡逆向移动,故D正确。
4.C 反应②为反应前后平均相对分子质量始终不变的反应,而反应①为反应前后平均相对分子质量增大的反应,由题图可知,温度升高,容器中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减小,即升温反应①逆向移动,所以反应①的正反应为放热反应,A项正确;由题图可知,当温度高于250 ℃,CO2的转化率随温度升高而增大,所以250 ℃以后以反应②为主,反应①的选择性减小,B项正确;T ℃时,CO2的转化率为50%,所以转化的CO2为0.5 mol,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20,混合气体总物质的量为=2.4 mol,设CH3OH为x mol、CO为y mol,x+y=0.5,n(H2)=2 mol-(3x+y) mol,n(H2O)=x mol+y mol,x+y+2-(3x+y)+x+y+0.5=2.4,解得x=0.3、y=0.2,达平衡时CO的选择性为×100%=40%,C项不正确;达平衡时n(H2O)=0.5 mol,n(CO)=0.2 mol,H2O的分压是CO的2.5倍,D项正确。
5.D 由关系曲线图分析如下:
所以T1>T2,p1名师点睛
在化学平衡图像中,“先拐先平数值大”,先出现拐点的反应先达到平衡,压强相同时先出现拐点的曲线表示的温度较高(如图中T1>T2);温度相同时,先出现拐点的曲线表示的压强较大(如图中p16.A 容器1充入1 mol N2和3 mol H2,容器2充入2 mol NH3,待达平衡状态,两个容器中各物质浓度完全相同,两个容器中的能量变化量之和为92 kJ,即a+b=92,A正确;容器1和容器2达平衡状态等效,所以c1=c2,容器3充入4 mol NH3,是容器2中NH3物质的量的2倍,增大压强,平衡向气体体积减小的方向移动,所以容器3中的氨气的浓度大于容器2中氨气浓度的2倍,即2c1p3,C错误;由以上分析知α1+α2=1,α2≠α3,则α1+α3≠1,D错误。
7.D 根据CO(g)+H2O(g) CO2(g)+H2(g) ΔH=-41 kJ·mol-1可知,消耗1 mol CO,反应放出41 kJ热量,容器①中反应达到平衡时放出32.8 kJ热量,说明消耗CO的物质的量为×1 mol=0.8 mol,故CO的转化率为×100%=80%,A项正确;反应前后气体体积不变,反应①②互为相似等效平衡,容器②中反应消耗CO的物质的量为1.6 mol,平衡时:c(CO)②==0.2 mol·L-1,c(CO)①==0.1 mol·L-1,即平衡时c(CO):②>①,B项正确;容器①中反应达到平衡时消耗0.8 mol CO,生成0.8 mol CO2,反应速率为v(CO2)= mol·L-1·min-1,C项正确;题给反应反应前后气体体积不变,反应①②互为相似等效平衡,容器②消耗CO的物质的量为1.6 mol,放出的热量Q=1.6 mol×41 kJ·mol-1=65.6 kJ,D项不正确。
8.D 甲和乙若都是恒温恒压,则两者互为等效平衡,但乙为绝热恒压,该反应正反应为放热反应,则温度:甲<乙,温度升高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n甲(SO2)<2n乙(SO2),平衡常数K:甲>乙,A、B项错误;丙和丁若都是恒温恒容,则两者互为等效平衡,但丁为绝热恒容,则温度:丙<丁,温度越高,反应速率越大,达到平衡所需的时间越短,则达平衡所用的时间:丙>丁,C项错误;温度升高,该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则SO3的体积分数:丙>丁,D项正确。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