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吉林省长春市九台区2024-2025学年五年级上册期末质量检测科学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吉林省长春市九台区2024-2025学年五年级上册期末质量检测科学试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79.7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5-11-05 16:25:17

文档简介

吉林省长春市九台区2024-2025学年五年级上册期末质量检测科学试卷
1.(2024五上·九台期末)下列计时工具中,计时精确度最高的是(  )。
A.日晷 B.水钟 C.石英钟
2.(2024五上·九台期末)手影游戏表演中,形成手影(  )。
A.只需要光源和遮挡物
B.只需要遮挡物和屏
C.必须要有光源、屏和遮挡物
3.(2024五上·九台期末)产生地震的主要原因是(  )
A.地壳的运动 B.地下的温度太高 C.人类的活动
4.(2024五上·九台期末)关于潜望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制作一个潜望镜至少需要3片平面镜
B.制作潜望镜的镜面要相反放置
C.潜水艇在水下航行时,可以利用潜望镜观察水上的情况
5.(2024五上·九台期末)又小又光滑的卵石在河流的(  )最常见。
A.下游 B.中游 C.上游
6.(2024五上·九台期末)光在空气中是沿(  )传播的。
A.直线 B.曲线 C.折线
7.(2024五上·九台期末)古人修栈道时,常用火烧岩石,待岩石温度升得很高时,再浇以冷水,这样岩石便爆裂了,这是人们利用了(  )可使岩石爆裂的特性。
A.风的作用 B.水的作用 C.冷热作用
8.(2024五上·九台期末)路路想做一个一分钟摆动60次的摆,结果每分钟摆了 65次,正确的调整方法是 (  )。
A.增加摆锤质量 B.增加摆绳长度 C.减少摆绳长度
9.(2024五上·九台期末)乘客车研学时, 我们都要系安全带主要是为了(  )。
A.确保直立的坐姿
B.更方便睡觉
C.避免被甩出, 减少头背部受伤的可能性
10.(2024五上·九台期末)我们学习了《健康生活》单元, 了解到骨骼的作用是(  )。
①促使身体运动 ②支撑身体 ③保护内脏器官 ④运输血液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11.(2024五上·九台期末)物体发出的光或反射的光进入我们的眼睛,使我们能看到物体。(  )
12.(2024五上·九台期末)火山灰中含有丰富的矿物质,可以使土壤肥沃。(  )
13.(2024五上·九台期末)地球上有许多高山,所以陆地面积远大于海洋面积。
14.(2024五上·九台期末)小明比小红重,所以在同一个秋千上小明摆动的速度要快一些。
15.(2024五上·九台期末)我们能控制流水的快慢,也能控制时间流逝的快慢。
16.(2024五上·九台期末)摆钟是根据摆的等时性制成的。(  )
17.(2024五上·九台期末)合理的休息与良好的睡眠,会让心脏更好地工作,有利于我们的健康。
18.(2024五上·九台期末)大江大河的上游河床一般会堆积许多细沙。
19.(2024五上·九台期末)黄河第一湾——乾坤湾是由地震形成的。(  )
20.(2024五上·九台期末)学校课程中把不同学科交替安排是为了保障学生科学用脑。(  )
21.(2024五上·九台期末)连线题。
22.(2024五上·九台期末)光的研究。
(1)小明先把三张在同一位置打孔的卡纸和一张没有打孔的卡纸(屏)排成整齐的一列,卡纸之间间隔15厘米。第一次用手电筒照射,使光进入小孔;第二次把第二张卡纸向右移动5厘米,同样用手电筒照射。在图中用箭头分别画出第一次和第二次实验光前进的路线。
(2)这个实验说明光是以   的形式传播的。
23.(2024五上·九台期末)请结合自己的学习情况,给图中的潜望镜加上镜子并画出光的传播路线。
(2024五上·九台期末)小科与小组成员共同研究用水计时。
24.利用装置1进行测量发现: 受水容器中的水积聚到50毫升时, 需要5分钟。那么,受水容器中的水从50毫升积聚到受水容器100 毫升到可能需要(  )。
A.4分钟 B.5分钟 C.6分钟
25.将装置1改装成装置2再测量, 发现受水容器中的水积聚到50毫升时需要5分钟。那么受水容器中的水从50毫升积聚到100毫升,可能需要(  )分钟。
A.4分钟 B.5分钟 C.6分钟
26.用装置1做成的水钟, 标注的时间刻度, 应该选(  )。
A. B. C.
27.装置1与装置2的共同缺点是(  )。
A.计时太短 B.计时不是很精确 C.以上都是
28.(2024五上·九台期末)小科想研究怎样的土地容易被雨水侵蚀,决定做几组实验。他在塑料盆底一侧挖几个洞, 在盆里铺上石子、倒入土壤等, 做成4种样本, 如图所示。
(1)选择上图的乙和丁,我们可以研究   对土壤被侵蚀程度的影响。
(2)在这个实验中, 喷水壶洒水模拟   。
(3)我们想研究坡度大小对土壤被侵蚀程度的影响, 需要选择上图的   和   进行研究, 在研究过程中要保持不变的条件有   、   。
A.喷水的量 B.坡度大小 C.喷水壶高度
(4)在实验中会观察到(  ),证明了坡度小的土地不容易被雨水侵蚀。
A.坡度小的土地流水浑浊, 坡度大的土地流水较清
B.坡度小的土地流水较清, 坡度大的土地流水浑浊
C.两种情况水都浑浊了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古代计时工具;计时工具
【解析】【分析】 日晷 、水钟都是古代计时仪器,准确度较低。石英钟是现代计时工具,可以精确到秒。因此该题选C。
2.【答案】C
【知识点】影子
【解析】【分析】影子是因为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影子形成的条件:光源、屏、遮挡物,C符合题意。
3.【答案】A
【知识点】地震的成因及作用
【解析】【解答】地震是地壳的岩层在相互挤压时会发生褶皱,而褶皱突然断裂时大地剧烈震动,释放出巨大的能量,造成严重破坏。产生地震的主要原因是地壳的运动;
【分析】本题考查产生地震的主要原因。
4.【答案】C
【知识点】光的反射;制作潜望镜
【解析】【分析】 A、制作一个潜望镜至少需要2片平面镜,不符合题意。
B、 制作潜望镜的镜面要相对放置,平行,且与水平面成45°角,不符合题意。
C、 潜水艇在水下航行时,可以利用潜望镜观察水上的情况,这是利用光的反射原理,符合题意。
5.【答案】C
【知识点】水对地貌的影响
【解析】【分析】上游水流快、落差大,以侵蚀为主,多是刚剥离的大块碎石,棱角分明,无光滑卵石。中游水流减缓,石块虽经初步碰撞磨圆,但打磨时间短,体积仍偏大、光滑度不足。下游地势平坦、水流最慢,石块经长期搬运摩擦,体积变小、表面极度光滑,最终在此大量沉积,因此小而光滑的卵石最常见。故选C。
6.【答案】A
【知识点】光的传播
【解析】【分析】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空气属于均匀介质,因此光在空气中的传播路径是直线。这一特性可通过日常现象验证:例如,阳光穿过窗户形成笔直的光束,日食、月食的形成也是由于光沿直线传播,月球或地球挡住了太阳的直线光线。答案选A。
7.【答案】C
【知识点】固体的热胀冷缩
【解析】【分析】这种修栈道的方法,核心是利用了岩石在剧烈温度变化下的特性。第一步火烧岩石,使岩石内部温度快速升高,体积因受热而膨胀。第二步浇冷水,让高温岩石表面及内部温度急剧下降,体积随之快速收缩。岩石外部收缩快、内部收缩慢,这种剧烈的热胀冷缩差异会产生巨大内力,最终导致岩石爆裂。该过程中,火与水仅作为改变温度的工具,并非直接通过风力侵蚀或水流冲击使岩石破裂,因此不属于风的作用或水的作用。
8.【答案】B
【知识点】摆运动快慢的影响因素;制作钟摆
【解析】【分析】根据影响摆摆动快慢的因素,想做一个一分种摆动60次的摆,结果每分钟摆65次,要让摆摆动变馒,应该增加摆绳长度。
9.【答案】C
【知识点】安全常识
【解析】【分析】客车行驶中可能出现急刹车、碰撞等突发情况,人体会因惯性继续向前冲。安全带的核心作用是固定身体,避免人体被甩出车厢,同时缓冲冲击力,减少头背部等关键部位受伤风险。
A.确保直立的坐姿不是安全带的主要功能,故A错误;
B.系安全带主要是提高安全性,不是为了更方便睡觉,故B错误;
C.系安全带是为了避免被甩出, 减少头背部受伤的可能性,故C正确。
故选C。
10.【答案】A
【知识点】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解析】【分析】骨骼的核心功能围绕支撑、保护和辅助运动。支撑身体:骨骼构成人体的支架,能维持身体形态,比如站立、坐姿都依赖骨骼的支撑作用。保护内脏器官:颅骨保护大脑,胸腔骨骼保护心脏和肺部,骨盆保护盆腔内器官,这是骨骼的重要功能。促使身体运动:骨骼与肌肉、关节配合,肌肉收缩时带动骨骼运动,从而实现行走、抬手等动作。而“运输血液”是血液和血管的功能,与骨骼无关,因此④不属于骨骼的作用。选项A正确。
11.【答案】正确
【知识点】光的反射
【解析】【分析】我们能看到物体,核心原理就是光的传播与接收。对于自身发光的物体,它们直接发出的光会进入眼睛,被视网膜感知,进而通过神经传递给大脑形成视觉。对于不发光的物体,它们会反射周围环境中的光,这些反射光进入眼睛后,同样能让我们感知到物体的形状和颜色。如果没有光进入眼睛,无论是物体自身发光还是反射光,我们都无法看到该物体。
12.【答案】正确
【知识点】火山喷发的成因及作用
【解析】【分析】火山喷发既有好处也有弊端,火山喷发会导致气温上升,破坏森林,损坏房屋等,但火山灰中有丰富的矿物质,使土壤肥沃,同时也会产生许多珍贵的矿产。
13.【答案】错误
【知识点】地形、地貌
【解析】【分析】考查地球上的地形地貌, 陆地面积占29%,海洋面积占71%,所以有形象地称地球为“三分的陆地,七分的海洋”。
14.【答案】错误
【知识点】摆运动快慢的影响因素
【解析】【分析】考查影响摆摆动的速度的快慢,摆线的长度越长,摆动的速度越慢,与摆锤的重量无关。
15.【答案】错误
【知识点】计时工具
【解析】【分析】时间的流逝是恒定不变的,所以我们要珍惜时间。
16.【答案】正确
【知识点】观察并记录钟摆运动的特点
【解析】【分析】 摆的等时原理是指不论摆动幅度大些还是小些,完成一次摆动的时间是相同的 。摆钟是根据摆的等时性制成的 。
17.【答案】正确
【知识点】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解析】【分析】 因为不健康的睡眠可以使交感神经功能亢进、造成内分泌和代谢紊乱以及全身炎症状态,从而影响心脏健康。
18.【答案】错误
【知识点】地形、地貌
【解析】【分析】上游容易堆积鹅卵石,细沙是很少的,或者说几乎看不到,下游才容易堆积细沙。
19.【答案】错误
【知识点】影响地形变化的因素;水对地貌的影响
【解析】【分析】 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力量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内力作用,二是外力作用。黄河第一湾处于我国青海省、四川省和甘肃省的交界地区,在此黄河受山脉的影响,流向由西北向东南,转为由东南向西北,形成一个“U”型湾,主要是由于流水的侵蚀作用形成的。
20.【答案】正确
【知识点】大脑的作用与保护
【解析】【分析】不同学科对应大脑不同区域的活动,交替安排能避免单一脑区过度疲劳。长时间专注同一学科易导致注意力下降、思维迟钝,交替学习可让疲劳脑区休息,保持高效学习状态。这符合科学用脑“劳逸结合、合理分配脑力”的原则,是提升学习效率的合理安排。故题干正确。
21.【答案】
【知识点】光的传播;光的折射;光的反射
【解析】【分析】光在同种、均匀的透明介质中,沿直线传播且传播方向不变,是光的基本传播规律。光的直线传播能够形成很多现象,如凿壁偷光、一叶障目、坐井观天、立竿见影等;
光照射到两种介质的分界面时,不进入第二种介质,而是全部或部分反向射回原介质的现象,生活中许多现象都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如镜花水月;
光从一种透明介质斜射入另一种透明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偏折的现象(垂直入射时方向不变),如水中筷子“折断”就是由光的折射形成的。
22.【答案】(1)
(2)直线
【知识点】光的传播
【解析】【分析】(1)第一次实验中,光的路线是沿直线穿过三张卡纸的小孔,最终照射到屏上,可用带箭头的直线从手电筒出发,依次穿过三张卡纸的同一位置小孔,直达光屏。
第二次实验中,光的路线是沿直线穿过第一张卡纸的小孔后,会照射到第二张卡纸的非小孔位置,无法继续穿过,最终不能到达光屏,可用带箭头的直线从手电筒出发,穿过第一张小孔后指向第二张卡纸的纸面,不再延伸至光屏。
(2)第一次实验中,三张卡纸的小孔在同一直线上,手电筒的光能够依次穿过所有小孔,最终照射到光屏上。这表明光沿着小孔所连成的直线路径前进。
第二次实验中,第二张卡纸被移开,小孔不再在同一直线上。此时光穿过第一张卡纸的小孔后,会被位置偏移的第二张卡纸挡住,无法到达光屏。这进一步证明光无法绕过障碍物,只能沿直线传播。
两次实验的对比结果,直接验证了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的特性。
(1)三张在同一位置打孔的卡纸和一张没有打孔的卡纸(屏)排成整齐的一列,卡纸之间间隔15厘米。第一次用手电筒照射,使光进入小孔,光线穿过三个小孔,最后光斑落在纸屏上。第二次把第二张卡纸向右移动5厘米,同样用手电筒照射,光斑不能落到纸屏上,而是落在了第二张卡纸上。
(2)根据实验现象可知,这个实验说明光是以直线的形式传播的。
23.【答案】
【知识点】光的反射;制作潜望镜
【解析】【分析】潜望镜需在镜筒上下两端各加装一块45°倾斜放置的平面镜,镜面相对(上端镜面朝下倾斜,下端镜面朝上倾斜)。外界物体的光先水平射入潜望镜下端,照射到下方45°倾斜的平面镜上。光经下方镜面反射后,改变90°方向,沿镜筒竖直向上传播。竖直传播的光再照射到上方45°倾斜的平面镜上,再次反射并改变90°方向。最终光水平射出潜望镜,进入人的眼睛,人就能看到物体。这一过程利用了光的反射原理,通过两次反射改变光的传播方向,实现“低处看高处”或“隐蔽观察”。
【答案】24.C
25.B
26.C
27.C
【知识点】水钟;制作并测试水钟
【解析】【分析】古代水钟主要分为泄水型和受水型两类,二者通过不同的水位变化来计量时间。泄水型水钟以水位降低为计时依据,通常是容器内的水从特定小孔缓慢流出,随着水量减少,水位逐渐下降,人们通过观察水位对应刻度来确定时间。受水型水钟则相反,它依靠水位增加计时,是让水匀速流入空容器,容器内水位逐渐上升,根据水位上升到的刻度来判断经过的时间。
24.观察可知,装置1是一个泄水型水钟,水流速会受到水位高低的影响,水位高,流速快,水位低,流速慢。利用装置1进行测量发现: 受水容器中的水积聚到50毫升时, 需要5分钟。那么,受水容器中的水从50毫升积聚到受水容器100毫升到可能需要6分钟。
25.将装置1改为装置2后,水位高度会一直保持在一个恒定位置,水流速恒定。将装置1改装成装置2后,再次测量发现受水容器中的水从50毫升积聚到100毫升所需时间为5分钟,因为装置2始终保持水位在同一高度,水流的速度一样,故选B。
26.装置1没有泄水孔,水流的速度是先快后慢,刻度标在水钟本身上,从上到下,是从密到疏,且间隔越来越大。故选C。
27.这两个装置存在两方面主要问题。计时范围有限:它们仅能记录水从0毫升积聚到150毫升的时间段,超出这个水量范围后,就无法继续计时,符合“计时太短”的缺陷。计时精度不足:计时准确性依赖两个关键因素,一是容器刻度的清晰度,二是水流速度的稳定性。一旦刻度模糊或水流忽快忽慢,都会导致计时结果偏差,属于“计时不是很精确”的情况。
28.【答案】(1)植物
(2)降水
(3)甲;乙;A;C
(4)B
【知识点】影响地形变化的因素;植被对侵蚀的影响
【解析】【分析】(1)选择乙和丁,可研究有无植物覆盖对土壤被侵蚀程度的影响。实验需遵循 “控制变量” 原则,即只改变一个研究因素,保持其他条件一致。对比乙和丁样本,二者的土壤类型、坡度、盆底孔洞数量等条件相同,唯一差异是丁样本铺有植物(或植被),乙样本没有。当模拟雨水冲刷时,有无植物覆盖会直接影响土壤稳定性 —— 植物根系能固定土壤,减少流失,而无植物覆盖的土壤更易被雨水冲走。通过观察两组样本冲刷后水土流失的量,即可判断植物覆盖对土壤侵蚀程度的影响。
(2)在这个实验中,喷水壶洒水模拟自然界的雨水。实验核心是研究土地被雨水侵蚀的情况,需要还原自然中雨水对土壤的冲击和冲刷作用。喷水壶洒水时,水流从空中落下,能模拟雨水下落时对土壤表面的冲击力;同时,持续流出的水流可模拟雨水在地面流动时,带走松散土壤颗粒的冲刷过程。通过控制喷水壶的洒水高度、水量、洒水时间等,还能模拟不同强度、不同时长的降雨,为研究不同条件下土壤的侵蚀程度提供可控的实验环境,确保实验能有效还原自然现象。
(3)要研究坡度大小对土壤侵蚀的影响,需选择甲和乙,只能改变斜面坡度,不能改变喷水量大小和喷水壶高度、有无植被覆盖等条件。
(4)水流速度与坡度直接相关,坡度小的土地上,雨水流动速度慢,对土壤的冲击力和冲刷力弱,带走的土壤颗粒少,因此流出的水较清澈。坡度大的土地上,雨水流动速度快,冲击力更强,能轻易带走更多土壤颗粒,导致流出的水含有大量泥沙,变得浑浊。这一现象直接反映了土壤被侵蚀的程度——流水越浑浊,说明被带走的土壤越多,侵蚀越严重;反之则侵蚀较轻,恰好证明坡度小的土地不容易被雨水侵蚀。
(1)对比实验,指设置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实验组,通过对比结果的比较分析,来探究各种因素与实验对象的关系,这样的实验称为对比实验。乙和丁的唯一变量是有无植物,其他条件(如土壤类型等)都相同。故研究的是植物对土壤被侵蚀程度的影响。
(2)模拟实验主要应用于难以直接用研究对象做实验时,通过模仿实验对象制作模型,或者模仿实验的某些条件进行的实验。在这个实验中,喷水壶洒水代表的是降水。
(3)根据题干可知,对比实验只有一个变量,由于甲和乙唯一的变量是坡度,所以选择“甲和乙”进行比较,在研究过程中,需要保持不变的条件有喷水的量和喷水壶高度,以确保实验的准确性。我们可以发现乙的土壤流失更严重,说明有坡度的土地更容易被雨水侵蚀。
(4)在实验中,我们预期会观察到坡度小的土地流水较清,坡度大的土地流水浑浊,这证明了坡度小的土地不容易被雨水侵蚀。因为坡度大时,水流速度更快,更容易带走土壤颗粒,导致流水浑浊。故选B。
1 / 1吉林省长春市九台区2024-2025学年五年级上册期末质量检测科学试卷
1.(2024五上·九台期末)下列计时工具中,计时精确度最高的是(  )。
A.日晷 B.水钟 C.石英钟
【答案】C
【知识点】古代计时工具;计时工具
【解析】【分析】 日晷 、水钟都是古代计时仪器,准确度较低。石英钟是现代计时工具,可以精确到秒。因此该题选C。
2.(2024五上·九台期末)手影游戏表演中,形成手影(  )。
A.只需要光源和遮挡物
B.只需要遮挡物和屏
C.必须要有光源、屏和遮挡物
【答案】C
【知识点】影子
【解析】【分析】影子是因为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影子形成的条件:光源、屏、遮挡物,C符合题意。
3.(2024五上·九台期末)产生地震的主要原因是(  )
A.地壳的运动 B.地下的温度太高 C.人类的活动
【答案】A
【知识点】地震的成因及作用
【解析】【解答】地震是地壳的岩层在相互挤压时会发生褶皱,而褶皱突然断裂时大地剧烈震动,释放出巨大的能量,造成严重破坏。产生地震的主要原因是地壳的运动;
【分析】本题考查产生地震的主要原因。
4.(2024五上·九台期末)关于潜望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制作一个潜望镜至少需要3片平面镜
B.制作潜望镜的镜面要相反放置
C.潜水艇在水下航行时,可以利用潜望镜观察水上的情况
【答案】C
【知识点】光的反射;制作潜望镜
【解析】【分析】 A、制作一个潜望镜至少需要2片平面镜,不符合题意。
B、 制作潜望镜的镜面要相对放置,平行,且与水平面成45°角,不符合题意。
C、 潜水艇在水下航行时,可以利用潜望镜观察水上的情况,这是利用光的反射原理,符合题意。
5.(2024五上·九台期末)又小又光滑的卵石在河流的(  )最常见。
A.下游 B.中游 C.上游
【答案】C
【知识点】水对地貌的影响
【解析】【分析】上游水流快、落差大,以侵蚀为主,多是刚剥离的大块碎石,棱角分明,无光滑卵石。中游水流减缓,石块虽经初步碰撞磨圆,但打磨时间短,体积仍偏大、光滑度不足。下游地势平坦、水流最慢,石块经长期搬运摩擦,体积变小、表面极度光滑,最终在此大量沉积,因此小而光滑的卵石最常见。故选C。
6.(2024五上·九台期末)光在空气中是沿(  )传播的。
A.直线 B.曲线 C.折线
【答案】A
【知识点】光的传播
【解析】【分析】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空气属于均匀介质,因此光在空气中的传播路径是直线。这一特性可通过日常现象验证:例如,阳光穿过窗户形成笔直的光束,日食、月食的形成也是由于光沿直线传播,月球或地球挡住了太阳的直线光线。答案选A。
7.(2024五上·九台期末)古人修栈道时,常用火烧岩石,待岩石温度升得很高时,再浇以冷水,这样岩石便爆裂了,这是人们利用了(  )可使岩石爆裂的特性。
A.风的作用 B.水的作用 C.冷热作用
【答案】C
【知识点】固体的热胀冷缩
【解析】【分析】这种修栈道的方法,核心是利用了岩石在剧烈温度变化下的特性。第一步火烧岩石,使岩石内部温度快速升高,体积因受热而膨胀。第二步浇冷水,让高温岩石表面及内部温度急剧下降,体积随之快速收缩。岩石外部收缩快、内部收缩慢,这种剧烈的热胀冷缩差异会产生巨大内力,最终导致岩石爆裂。该过程中,火与水仅作为改变温度的工具,并非直接通过风力侵蚀或水流冲击使岩石破裂,因此不属于风的作用或水的作用。
8.(2024五上·九台期末)路路想做一个一分钟摆动60次的摆,结果每分钟摆了 65次,正确的调整方法是 (  )。
A.增加摆锤质量 B.增加摆绳长度 C.减少摆绳长度
【答案】B
【知识点】摆运动快慢的影响因素;制作钟摆
【解析】【分析】根据影响摆摆动快慢的因素,想做一个一分种摆动60次的摆,结果每分钟摆65次,要让摆摆动变馒,应该增加摆绳长度。
9.(2024五上·九台期末)乘客车研学时, 我们都要系安全带主要是为了(  )。
A.确保直立的坐姿
B.更方便睡觉
C.避免被甩出, 减少头背部受伤的可能性
【答案】C
【知识点】安全常识
【解析】【分析】客车行驶中可能出现急刹车、碰撞等突发情况,人体会因惯性继续向前冲。安全带的核心作用是固定身体,避免人体被甩出车厢,同时缓冲冲击力,减少头背部等关键部位受伤风险。
A.确保直立的坐姿不是安全带的主要功能,故A错误;
B.系安全带主要是提高安全性,不是为了更方便睡觉,故B错误;
C.系安全带是为了避免被甩出, 减少头背部受伤的可能性,故C正确。
故选C。
10.(2024五上·九台期末)我们学习了《健康生活》单元, 了解到骨骼的作用是(  )。
①促使身体运动 ②支撑身体 ③保护内脏器官 ④运输血液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答案】A
【知识点】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解析】【分析】骨骼的核心功能围绕支撑、保护和辅助运动。支撑身体:骨骼构成人体的支架,能维持身体形态,比如站立、坐姿都依赖骨骼的支撑作用。保护内脏器官:颅骨保护大脑,胸腔骨骼保护心脏和肺部,骨盆保护盆腔内器官,这是骨骼的重要功能。促使身体运动:骨骼与肌肉、关节配合,肌肉收缩时带动骨骼运动,从而实现行走、抬手等动作。而“运输血液”是血液和血管的功能,与骨骼无关,因此④不属于骨骼的作用。选项A正确。
11.(2024五上·九台期末)物体发出的光或反射的光进入我们的眼睛,使我们能看到物体。(  )
【答案】正确
【知识点】光的反射
【解析】【分析】我们能看到物体,核心原理就是光的传播与接收。对于自身发光的物体,它们直接发出的光会进入眼睛,被视网膜感知,进而通过神经传递给大脑形成视觉。对于不发光的物体,它们会反射周围环境中的光,这些反射光进入眼睛后,同样能让我们感知到物体的形状和颜色。如果没有光进入眼睛,无论是物体自身发光还是反射光,我们都无法看到该物体。
12.(2024五上·九台期末)火山灰中含有丰富的矿物质,可以使土壤肥沃。(  )
【答案】正确
【知识点】火山喷发的成因及作用
【解析】【分析】火山喷发既有好处也有弊端,火山喷发会导致气温上升,破坏森林,损坏房屋等,但火山灰中有丰富的矿物质,使土壤肥沃,同时也会产生许多珍贵的矿产。
13.(2024五上·九台期末)地球上有许多高山,所以陆地面积远大于海洋面积。
【答案】错误
【知识点】地形、地貌
【解析】【分析】考查地球上的地形地貌, 陆地面积占29%,海洋面积占71%,所以有形象地称地球为“三分的陆地,七分的海洋”。
14.(2024五上·九台期末)小明比小红重,所以在同一个秋千上小明摆动的速度要快一些。
【答案】错误
【知识点】摆运动快慢的影响因素
【解析】【分析】考查影响摆摆动的速度的快慢,摆线的长度越长,摆动的速度越慢,与摆锤的重量无关。
15.(2024五上·九台期末)我们能控制流水的快慢,也能控制时间流逝的快慢。
【答案】错误
【知识点】计时工具
【解析】【分析】时间的流逝是恒定不变的,所以我们要珍惜时间。
16.(2024五上·九台期末)摆钟是根据摆的等时性制成的。(  )
【答案】正确
【知识点】观察并记录钟摆运动的特点
【解析】【分析】 摆的等时原理是指不论摆动幅度大些还是小些,完成一次摆动的时间是相同的 。摆钟是根据摆的等时性制成的 。
17.(2024五上·九台期末)合理的休息与良好的睡眠,会让心脏更好地工作,有利于我们的健康。
【答案】正确
【知识点】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解析】【分析】 因为不健康的睡眠可以使交感神经功能亢进、造成内分泌和代谢紊乱以及全身炎症状态,从而影响心脏健康。
18.(2024五上·九台期末)大江大河的上游河床一般会堆积许多细沙。
【答案】错误
【知识点】地形、地貌
【解析】【分析】上游容易堆积鹅卵石,细沙是很少的,或者说几乎看不到,下游才容易堆积细沙。
19.(2024五上·九台期末)黄河第一湾——乾坤湾是由地震形成的。(  )
【答案】错误
【知识点】影响地形变化的因素;水对地貌的影响
【解析】【分析】 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力量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内力作用,二是外力作用。黄河第一湾处于我国青海省、四川省和甘肃省的交界地区,在此黄河受山脉的影响,流向由西北向东南,转为由东南向西北,形成一个“U”型湾,主要是由于流水的侵蚀作用形成的。
20.(2024五上·九台期末)学校课程中把不同学科交替安排是为了保障学生科学用脑。(  )
【答案】正确
【知识点】大脑的作用与保护
【解析】【分析】不同学科对应大脑不同区域的活动,交替安排能避免单一脑区过度疲劳。长时间专注同一学科易导致注意力下降、思维迟钝,交替学习可让疲劳脑区休息,保持高效学习状态。这符合科学用脑“劳逸结合、合理分配脑力”的原则,是提升学习效率的合理安排。故题干正确。
21.(2024五上·九台期末)连线题。
【答案】
【知识点】光的传播;光的折射;光的反射
【解析】【分析】光在同种、均匀的透明介质中,沿直线传播且传播方向不变,是光的基本传播规律。光的直线传播能够形成很多现象,如凿壁偷光、一叶障目、坐井观天、立竿见影等;
光照射到两种介质的分界面时,不进入第二种介质,而是全部或部分反向射回原介质的现象,生活中许多现象都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如镜花水月;
光从一种透明介质斜射入另一种透明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偏折的现象(垂直入射时方向不变),如水中筷子“折断”就是由光的折射形成的。
22.(2024五上·九台期末)光的研究。
(1)小明先把三张在同一位置打孔的卡纸和一张没有打孔的卡纸(屏)排成整齐的一列,卡纸之间间隔15厘米。第一次用手电筒照射,使光进入小孔;第二次把第二张卡纸向右移动5厘米,同样用手电筒照射。在图中用箭头分别画出第一次和第二次实验光前进的路线。
(2)这个实验说明光是以   的形式传播的。
【答案】(1)
(2)直线
【知识点】光的传播
【解析】【分析】(1)第一次实验中,光的路线是沿直线穿过三张卡纸的小孔,最终照射到屏上,可用带箭头的直线从手电筒出发,依次穿过三张卡纸的同一位置小孔,直达光屏。
第二次实验中,光的路线是沿直线穿过第一张卡纸的小孔后,会照射到第二张卡纸的非小孔位置,无法继续穿过,最终不能到达光屏,可用带箭头的直线从手电筒出发,穿过第一张小孔后指向第二张卡纸的纸面,不再延伸至光屏。
(2)第一次实验中,三张卡纸的小孔在同一直线上,手电筒的光能够依次穿过所有小孔,最终照射到光屏上。这表明光沿着小孔所连成的直线路径前进。
第二次实验中,第二张卡纸被移开,小孔不再在同一直线上。此时光穿过第一张卡纸的小孔后,会被位置偏移的第二张卡纸挡住,无法到达光屏。这进一步证明光无法绕过障碍物,只能沿直线传播。
两次实验的对比结果,直接验证了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的特性。
(1)三张在同一位置打孔的卡纸和一张没有打孔的卡纸(屏)排成整齐的一列,卡纸之间间隔15厘米。第一次用手电筒照射,使光进入小孔,光线穿过三个小孔,最后光斑落在纸屏上。第二次把第二张卡纸向右移动5厘米,同样用手电筒照射,光斑不能落到纸屏上,而是落在了第二张卡纸上。
(2)根据实验现象可知,这个实验说明光是以直线的形式传播的。
23.(2024五上·九台期末)请结合自己的学习情况,给图中的潜望镜加上镜子并画出光的传播路线。
【答案】
【知识点】光的反射;制作潜望镜
【解析】【分析】潜望镜需在镜筒上下两端各加装一块45°倾斜放置的平面镜,镜面相对(上端镜面朝下倾斜,下端镜面朝上倾斜)。外界物体的光先水平射入潜望镜下端,照射到下方45°倾斜的平面镜上。光经下方镜面反射后,改变90°方向,沿镜筒竖直向上传播。竖直传播的光再照射到上方45°倾斜的平面镜上,再次反射并改变90°方向。最终光水平射出潜望镜,进入人的眼睛,人就能看到物体。这一过程利用了光的反射原理,通过两次反射改变光的传播方向,实现“低处看高处”或“隐蔽观察”。
(2024五上·九台期末)小科与小组成员共同研究用水计时。
24.利用装置1进行测量发现: 受水容器中的水积聚到50毫升时, 需要5分钟。那么,受水容器中的水从50毫升积聚到受水容器100 毫升到可能需要(  )。
A.4分钟 B.5分钟 C.6分钟
25.将装置1改装成装置2再测量, 发现受水容器中的水积聚到50毫升时需要5分钟。那么受水容器中的水从50毫升积聚到100毫升,可能需要(  )分钟。
A.4分钟 B.5分钟 C.6分钟
26.用装置1做成的水钟, 标注的时间刻度, 应该选(  )。
A. B. C.
27.装置1与装置2的共同缺点是(  )。
A.计时太短 B.计时不是很精确 C.以上都是
【答案】24.C
25.B
26.C
27.C
【知识点】水钟;制作并测试水钟
【解析】【分析】古代水钟主要分为泄水型和受水型两类,二者通过不同的水位变化来计量时间。泄水型水钟以水位降低为计时依据,通常是容器内的水从特定小孔缓慢流出,随着水量减少,水位逐渐下降,人们通过观察水位对应刻度来确定时间。受水型水钟则相反,它依靠水位增加计时,是让水匀速流入空容器,容器内水位逐渐上升,根据水位上升到的刻度来判断经过的时间。
24.观察可知,装置1是一个泄水型水钟,水流速会受到水位高低的影响,水位高,流速快,水位低,流速慢。利用装置1进行测量发现: 受水容器中的水积聚到50毫升时, 需要5分钟。那么,受水容器中的水从50毫升积聚到受水容器100毫升到可能需要6分钟。
25.将装置1改为装置2后,水位高度会一直保持在一个恒定位置,水流速恒定。将装置1改装成装置2后,再次测量发现受水容器中的水从50毫升积聚到100毫升所需时间为5分钟,因为装置2始终保持水位在同一高度,水流的速度一样,故选B。
26.装置1没有泄水孔,水流的速度是先快后慢,刻度标在水钟本身上,从上到下,是从密到疏,且间隔越来越大。故选C。
27.这两个装置存在两方面主要问题。计时范围有限:它们仅能记录水从0毫升积聚到150毫升的时间段,超出这个水量范围后,就无法继续计时,符合“计时太短”的缺陷。计时精度不足:计时准确性依赖两个关键因素,一是容器刻度的清晰度,二是水流速度的稳定性。一旦刻度模糊或水流忽快忽慢,都会导致计时结果偏差,属于“计时不是很精确”的情况。
28.(2024五上·九台期末)小科想研究怎样的土地容易被雨水侵蚀,决定做几组实验。他在塑料盆底一侧挖几个洞, 在盆里铺上石子、倒入土壤等, 做成4种样本, 如图所示。
(1)选择上图的乙和丁,我们可以研究   对土壤被侵蚀程度的影响。
(2)在这个实验中, 喷水壶洒水模拟   。
(3)我们想研究坡度大小对土壤被侵蚀程度的影响, 需要选择上图的   和   进行研究, 在研究过程中要保持不变的条件有   、   。
A.喷水的量 B.坡度大小 C.喷水壶高度
(4)在实验中会观察到(  ),证明了坡度小的土地不容易被雨水侵蚀。
A.坡度小的土地流水浑浊, 坡度大的土地流水较清
B.坡度小的土地流水较清, 坡度大的土地流水浑浊
C.两种情况水都浑浊了
【答案】(1)植物
(2)降水
(3)甲;乙;A;C
(4)B
【知识点】影响地形变化的因素;植被对侵蚀的影响
【解析】【分析】(1)选择乙和丁,可研究有无植物覆盖对土壤被侵蚀程度的影响。实验需遵循 “控制变量” 原则,即只改变一个研究因素,保持其他条件一致。对比乙和丁样本,二者的土壤类型、坡度、盆底孔洞数量等条件相同,唯一差异是丁样本铺有植物(或植被),乙样本没有。当模拟雨水冲刷时,有无植物覆盖会直接影响土壤稳定性 —— 植物根系能固定土壤,减少流失,而无植物覆盖的土壤更易被雨水冲走。通过观察两组样本冲刷后水土流失的量,即可判断植物覆盖对土壤侵蚀程度的影响。
(2)在这个实验中,喷水壶洒水模拟自然界的雨水。实验核心是研究土地被雨水侵蚀的情况,需要还原自然中雨水对土壤的冲击和冲刷作用。喷水壶洒水时,水流从空中落下,能模拟雨水下落时对土壤表面的冲击力;同时,持续流出的水流可模拟雨水在地面流动时,带走松散土壤颗粒的冲刷过程。通过控制喷水壶的洒水高度、水量、洒水时间等,还能模拟不同强度、不同时长的降雨,为研究不同条件下土壤的侵蚀程度提供可控的实验环境,确保实验能有效还原自然现象。
(3)要研究坡度大小对土壤侵蚀的影响,需选择甲和乙,只能改变斜面坡度,不能改变喷水量大小和喷水壶高度、有无植被覆盖等条件。
(4)水流速度与坡度直接相关,坡度小的土地上,雨水流动速度慢,对土壤的冲击力和冲刷力弱,带走的土壤颗粒少,因此流出的水较清澈。坡度大的土地上,雨水流动速度快,冲击力更强,能轻易带走更多土壤颗粒,导致流出的水含有大量泥沙,变得浑浊。这一现象直接反映了土壤被侵蚀的程度——流水越浑浊,说明被带走的土壤越多,侵蚀越严重;反之则侵蚀较轻,恰好证明坡度小的土地不容易被雨水侵蚀。
(1)对比实验,指设置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实验组,通过对比结果的比较分析,来探究各种因素与实验对象的关系,这样的实验称为对比实验。乙和丁的唯一变量是有无植物,其他条件(如土壤类型等)都相同。故研究的是植物对土壤被侵蚀程度的影响。
(2)模拟实验主要应用于难以直接用研究对象做实验时,通过模仿实验对象制作模型,或者模仿实验的某些条件进行的实验。在这个实验中,喷水壶洒水代表的是降水。
(3)根据题干可知,对比实验只有一个变量,由于甲和乙唯一的变量是坡度,所以选择“甲和乙”进行比较,在研究过程中,需要保持不变的条件有喷水的量和喷水壶高度,以确保实验的准确性。我们可以发现乙的土壤流失更严重,说明有坡度的土地更容易被雨水侵蚀。
(4)在实验中,我们预期会观察到坡度小的土地流水较清,坡度大的土地流水浑浊,这证明了坡度小的土地不容易被雨水侵蚀。因为坡度大时,水流速度更快,更容易带走土壤颗粒,导致流水浑浊。故选B。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