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 世界市场与商业贸易 同步练习(学生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8课 世界市场与商业贸易 同步练习(学生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0.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11-05 21:26:18

文档简介

第8课 世界市场与商业贸易
基础题组 题号 1 2 3 4 5 6 7 8
难易度 ★★ ★★ ★ ★★ ★ ★★ ★ ★★
知识点 统一的世界市场逐步形成 英国积极对外扩张的目的 第二次工业革命使欧美国家取得绝对优势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过程 欧洲贸易中心变化的原因 马尼拉大帆船贸易 欧洲的白银在明朝中后期运往中国最常用的路线 英格兰银行发挥中央银行的职能
题号 9 10 11 12 13 14 15
难易度 ★★ ★ ★ ★★ ★★ ★★ ★★
知识点 特许公司适应殖民扩张需要 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商业贸易的变化 近代中国新的商业经营方式 商品经济发展冲击等级观念 1761-1830年间英国进口纺织品和茶叶的变化 17世纪荷兰掌握世界商业霸权 工业革命后英国经济发展越来越依赖世界市场
提升题组 题号 1 2 3 4 5 6 7
难易度 ★★★ ★★★ ★★★ ★★★ ★★★ ★★★ ★★★
知识点 资本输出导致的国际分工 18-19世纪世界贸易和工业生产的变化 商业经营方式创新推动经济发展 东印度公司体现国家意志与商业利益的结合 西班牙衰落的启示 17-18世纪海外贸易竞争的加剧 中英两国早期企业的不同及命运的差异
知识点一 世界市场的形成
1.“美洲第一次被卷入了与其他文明的联系,包括全球贸易联系。波利尼西亚和澳大利亚的土著社会也开始经历痛苦的融入全球的过程。到1750年,世界上再也没有大规模的完全孤立的社会”。材料旨在说明(  )
A.新航路开辟给落后地区带来灾难
B.不同的文明之间存在矛盾
C.美洲与欧洲之间建立起直接联系
D.统一的世界市场逐步形成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世界逐步打破孤立走向整体,D项正确。A、C两项表述片面,均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排除。
2.1836年,英国曼彻斯特商会在致首相墨尔本和外交大臣巴麦尊的备忘录中强调指出:“中国为英国制造业提供一个销量庞大而又迅速扩张的市场。”曼彻斯特的厂主甚至私下说:“如果每个中国人的衬衣下摆长一英寸,我们的工厂就得忙上数十年,只要能够打开这个壁垒就好了。”材料反映了当时英国积极对外扩张的目的是(  )
A.掠夺原料产地 B.扩大商品市场
C.进行资本输出 D.扭转贸易逆差
答案:B
解析:据材料“中国为英国制造业提供一个销量庞大而又迅速扩张的市场”可知,英国希望打开中国市场,增加贸易量,B项正确,排除A项。资本输出主要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排除C项;材料没有比较信息,得不出“贸易逆差”,排除D项。
3.19世纪70年代以后,欧美国家以其军事、经济上的绝对优势,用暴力手段将世界最终连成一个统一体。其“绝对优势”的获得取决于(  )
A.民族国家的建构 B.资本输出的扩张
C.第二次工业革命 D.现代化进程实现
答案:C
4.下面是关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过程的图示。按照世界市场形成发展的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①②③ B.②①③
C.③①② D.②③①
答案:B
解析:①西方国家输出商品,掠夺原料,可知是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世界市场得到扩展;②西方国家掠夺金银和劳动力,输出武器和手工业品,可知是新航路开辟后工业革命前,世界市场初步形成;③西方国家以资本输出为主,瓜分世界,可知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世界市场最终形成。故选B项。
知识点二 近代商业贸易的变化
5.“15世纪末,被意大利威尼斯独占了数百年的地中海香料贸易被打破,香料贸易的中心随之转移到葡萄牙的里斯本。”导致此状况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传统的欧亚商路被阻断
B.荷兰海上霸权的崛起
C.欧亚贸易新航路的开通
D.美洲纳入到全球贸易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后,欧洲贸易中心由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C项正确。传统的欧亚商路被阻断是新航路开辟的原因之一,排除A项;荷兰海上霸权的崛起是在17世纪,排除B项;材料涉及的是欧亚,未涉及美洲,排除D项。
6.16世纪初,墨西哥的阿卡普尔科是个濒临太平洋的小渔村。随着马尼拉帆船贸易的开展,每逢“中国商船”抵达时,该地就会出现大规模的集市贸易。17世纪,阿卡普尔科成为国际性的贸易枢纽。阿卡普尔科的变化(  )
A.源于葡萄牙的殖民侵略
B.得益于同中国的朝贡贸易
C.反映了世界市场的扩大
D.推动多中心贸易格局形成
答案:C
解析:新航路开辟后,世界贸易的迅速发展,促使阿卡普尔科逐渐成为国际性的贸易枢纽,反映出世界市场的扩大,C项正确。墨西哥是西班牙的殖民地,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中国的对外贸易,与朝贡贸易无关,排除B项;材料只说明阿卡普尔科成为国际性的贸易枢纽,不能得出世界多中心贸易格局形成,排除D项。
7.根据欧洲学者统计,从美洲运到亚洲的白银,约占美洲白银产量的30%。其余70%以上是输送到欧洲大陆的。但是,输送到欧洲的白银约40%仍然被送到了亚洲。欧洲的白银在明朝中后期运往中国最常用的路线是(  )
A.伦敦—威尼斯—亚历山大港
B.波斯湾—马六甲海峡—泉州
C.里斯本—果阿—澳门
D.阿卡普尔科—马尼拉—澳门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欧洲的白银在明朝中后期运往中国最常用的路线是从葡萄牙的里斯本出发,到印度的果阿,然后再转运至中国澳门,C项正确。伦敦—威尼斯—亚历山大港这一路线是从欧洲到非洲,排除A项;波斯湾—马六甲海峡—泉州是从西亚前往中国的路线,排除B项;阿卡普尔科—马尼拉—澳门的路线指的是西班牙主导的马尼拉大帆船贸易,将美洲白银运往中国,排除D项。
8.1694年,英格兰银行成立。除买卖金银和汇票、票据贴现以及存贷款和发行可流通期票外,还负责向驻扎在国外的英国军队转送政府提供的资金,成为服务政府的金融机构。由此可知,英格兰银行(  )
A.适应英国金本位制的发展
B.发挥中央银行的各项职能
C.拥有铸币和对外宣战特权
D.保障英国政府的财政收入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还负责向驻扎在国外的英国军队转送政府提供的资金,成为服务政府的金融机构”并结合所学可知,英格兰银行可以发挥中央银行的各项职能,B项正确。英国在1816年开始实行金本位制,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材料不能说明英格兰银行拥有铸币和对外宣战特权,排除C项;为政府提供金融服务并不能保障政府的财政收入,排除D项。
9.16世纪至18世纪,欧洲国家成立了各种特许公司。这些公司一方面是商业公司,其从业人员是生意人;另一方面又代表自己的国家,可以在海外建立政府、进行征税,拥有自己的军队、法庭和监狱。这体现出特许公司(  )
A.推动了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
B.有效地垄断了对外贸易
C.反映了工业资产阶级的要求
D.适应了殖民扩张的需要
答案:D
解析:据材料“代表自己的国家,可以在海外建立政府、进行征税,拥有自己的军队、法庭和监狱”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各国成立特许公司,鼓励其在海外进行殖民和寻找财富,适应了殖民扩张的需要,D项正确。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了世界市场最终形成,排除A项;B项材料未体现,排除;工业革命后产生工业资产阶级,排除C项。
10.新航路开辟后,欧洲贸易中心转移,商业经营方式和贸易格局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下列选项符合此说法的是(  )
①欧洲贸易中心从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②16世纪,欧洲出现了交易所、银行等 ③17世纪,英国打败荷兰逐渐控制海上贸易 ④上海出现了中国最早专营股票的证券机构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答案:C
11.19世纪70年代,随着官督商办与官商合办的民用股份制企业出现,股票开始走向市场。轮船招商局发行的股票是近代中国发行的第一支股票。这表明(  )
A.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B.更多种类的产品逐渐进入商贸领域
C.上海成为亚洲国际贸易中心
D.中国商业经营方式开始与世界接轨
答案:D
12.随着世界市场的……更多种类的商品出现在商贸领域。烟草、咖啡、可可和茶叶等纷纷进入欧洲市场,香料更是大量涌入欧洲等地,香料由供贵族富豪享用的高级奢侈品变为了供普通人消费的大众化商品。由此可知(  )
A.香料等新产品大量出现在欧洲市场
B.大量产品涌入引发了欧洲的价格革命
C.新航路开辟标志着世界市场形成
D.商品经济的发展冲击等级观念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香料供应量增加后由高级奢侈品变为大众化商品,这说明商品经济的发展冲击等级观念,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香料等新产品大量出现在欧洲市场后引起的社会变化,排除A项;新航路开辟后大量贵金属进入欧洲,引起价格革命,与香料无关,排除B项;C项说法错误,排除。
13.英国东印度公司成立后,纺织品和茶叶是该公司从亚洲进口的两种主要货物。根据你的判断,1761-1830年间,这两种货物进口量的变化趋势是(  )
A.纺织品和茶叶都持续增加
B.纺织品逐渐增加,茶叶逐渐减少
C.纺织品和茶叶都逐渐减少
D.茶叶逐渐增加,纺织品逐渐减少
答案:D
解析:1761-1830年间,英国正处于工业革命时期,工业革命使得英国纺织业实现机械化生产,本土纺织品产量大幅提升,对从亚洲进口纺织品的依赖降低,所以纺织品进口量逐渐减少,而茶叶作为当时深受英国人喜爱的饮品,进口量持续上升。故选D项。
14.美国经济历史学家伊曼努尔·瓦伦斯坦因认为,17世纪荷兰所享受的地位,只有后来的大不列颠和美国才能与之比肩。能支持这一观点的是,荷兰当时(  )
A.率先建立起代议制度
B.创立了国际法理论
C.掌握了世界商业霸权
D.开创了商业新模式
答案:C
解析:17世纪时,海上贸易几乎被荷兰垄断,素有“海上马车夫”之称,当时的荷兰占据着世界商业霸主的地位,C项正确。近代英国率先建立起了代议制度,排除A项;B项不能解释“只有后来的大不列颠和美国才能与之比肩”,排除;D项不足以说明荷兰的地位,排除。
15.据研究,从1760年到1850年间,英国棉纺厂使用的原棉数量由200万磅到366亿磅,增长了180多倍。据此可知,这一时期英国(  )
A.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开始建立
B.工场手工业进入了鼎盛时期
C.经济发展越来越依赖世界市场
D.农业中的商品化生产迅速发展
答案:C
解析:材料体现的是工业革命期间,英国使用的原棉数量增加,这显然需要进口,说明英国经济发展越来越依赖世界市场,故选C项。
1.19世纪末,许多国家成为某一种或少数几种产品的生产国,如埃及生产棉花,巴西种植咖啡和橡胶,智利出产硝酸盐、铜,玻利维亚生产锡等。这种现象(  )
A.有利于当地民族工业的发展
B.反映了殖民地经济的独立发展
C.是资本输出导致的国际分工
D.有利于抵制外来经济的侵略
答案:C
解析:“19世纪末”处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材料“埃及生产棉花,巴西种植咖啡和橡胶,智利出产硝酸盐、铜,玻利维亚生产锡等”体现的是国际分工,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资本输出导致国际分工,C项正确。这种现象不利于当地民族工业的发展,排除A项;这种现象反映出殖民地经济越来越受到世界市场的影响,不利于抵制外来经济侵略,排除B、D两项。
2.18-19世纪,资本主义先进生产方式打破了世界落后国家和地区的自然经济和闭关自守状态,促进了世界贸易和生产力的发展。1720-1820年的100年间,世界贸易量增长了1.74倍;1820-1870年世界贸易量又增长了6.7倍,世界工业生产增加了9倍。这一状况形成的原因是(  )
A.新航路打破了世界隔绝
B.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
C.世界贸易中心完成转移
D.世界市场发挥重大作用
答案:D
解析:18-19世纪,随着世界市场的不断拓展,资本主义先进生产方式向全球扩张,推动了世界贸易的发展和世界工业生产增加,因此材料所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世界市场发挥了重要作用,D项正确。新航路开辟于15、16世纪,不是18-19世纪世界贸易发展的主要原因,排除A项;第二次工业革命发生于19世纪中后期至20世纪初,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C项与世界贸易量增长无直接关系,排除。
3.12至15世纪,大西洋沿岸的很多海港城市出现大量银行,海外探险的商人会在此换取当地通行的货币,以缓解携带大量货币航行的不便;同时,银行发行的公共债券可以自由转让,成为一种支付手段。据此可推知,当时(  )
A.资本输出促进世界市场形成
B.银行诞生助推世界金融体系建立
C.海外探险推动贸易格局变化
D.商业经营方式创新推动经济发展
答案:D
解析:据材料可知,商业经营方式的创新方便了商业往来,推动经济发展,D项正确。材料内容不属于资本输出,排除A项;材料反映了银行在商业活动中的作用,未涉及世界金融体系和贸易格局,排除B、C两项。
4.英国东印度公司创建于1600年,是一家由100多个持股人组成的股份公司。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授予该公司皇家特许状,给予它垄断“东印度”贸易的特权甚至为了利益发动战争的权利。由此可见,东印度公司(  )
A.是典型的资本主义性质的垄断组织
B.对外贸易的政治目的大于经济目的
C.体现了国家意志与商业利益的结合
D.由政府主导建立但由商人自主经营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英国东印度公司是一家由私人持股人组成的股份公司,同时受到国家的支持,这体现了国家意志与商业利益的结合,C项正确。垄断组织与第二次工业革命有关,排除A项;材料中东印度公司“垄断‘东印度’贸易的特权甚至为了利益发动战争”体现了其经济目的,排除B项;材料体现了东印度公司受到国家的支持,但未体现由政府主导建立,排除D项。
5.西班牙较早发展了牧羊业,在美洲建立殖民地并掠夺金银,最具条件从毛织业中获利。当英、法保护民族工商业时,它仍出口原料和进口成品,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这表明(  )
A.西班牙过度依赖殖民地
B.国内工业发展是国家实力的基础
C.国际分工对西班牙不利
D.早期经济全球化破坏性更为严重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西班牙具有发展毛纺织业的原料、资金和市场条件,但是其“出口原料和进口成品”的经济模式使其未能抓住机遇发展自己,导致其国内经济尤其是工业相对落后,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B项正确。A项材料没有体现,排除;西班牙的衰落并非国际分工的原因,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早期经济全球化的破坏性,排除D项。
6.据统计,1620年荷属东印度公司从胡椒获得的利润为56%;1668年和1670年该公司从胡椒获得的利润为29%,其他香料为28.5%;1738年和1740年该公司从胡椒获得的利润是11%,其他香料是23.5%。这体现出(  )
A.香料需求市场在缩小
B.股份公司削减了利润空间
C.海外贸易竞争的加剧
D.荷兰与亚洲贸易联系加强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从1620年至1740年,荷属东印度公司从胡椒和其他香料获得的利润大幅减少,说明荷兰“海上马车夫”的地位被削弱。究其原因,主要是英法等国的崛起导致海外贸易竞争加剧,C项正确。香料的需求市场实际上是扩大的,排除A项;利润下降是受到激烈的竞争影响,而不是公司削减利润,排除B项;材料说明荷兰与亚洲之间的贸易联系实际上是削弱的,排除D项。
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晚清中国出现了大量“官督商办”企业,这些企业名为“商办”,实由官府控制。现代股份制企业要求以严格、科学的经营管理作为保证,否则,企业就根本不可能有效地运作。所以,“官督商办”企业的腐败性是它们适应不了商品经济日益发展条件下激烈的市场竞争的直接原因。其结果引起了“官督商办”企业本身及其从业人员的分化与转化。
——摘编自[美]费维恺著,虞和平译
《中国早期工业化》等
材料二 随着贸易半径的扩大,特别是海外贸易的兴起,英国商人在继承了旧的组织形式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合伙制的组合形式,最终开创了具有近代意义的股份公司。到17世纪末,英国商人不用再获得特许状就可以成立一个法人企业,摆脱了国家对股份公司的控制,具备了私人企业的性质。
——摘编自李新宽
《重商主义时代英国企业组织制度的演变》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英两国早期企业的不同。
(2)某学者认为,社会环境的差异是中英两国早期企业不同命运的主要原因。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该观点。(要求:赞成、反对或另提出一个主要原因均可,并阐述理由)
答案:(1)资金来源不同:中国“官督商办”企业创办资金来源于政府和民间商人;英国早期企业资金主要来自海外贸易。
产生时代背景不同:中国“官督商办”企业产生于晚清政府内忧外患之际;英国早期企业产生于近代早期殖民扩张时期。
企业独立性不同:中国“官督商办”企业受本国封建主义和外国资本双重压迫,发展艰难;英国早期企业在旧的组织形式基础上,不断探索合伙制,后又摆脱了国家的控制,独立性更强。
作用不同:晚清政府控制“官督商办”企业,为维护政府统治服务;英国早期企业助推了英国工业革命的发展。
(2)(示例)赞成该学者的观点。
阐述:近代西方列强侵略,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晚清政府统治危机加深,洋务派为挽救危机和解决资金不足问题创办了“官督商办”企业,但企业的所有权与经营权严重脱节,管理方式落后,在本国封建主义和外国资本主义的双重压迫下最终走向失败。
近代新航路开辟后,海外贸易兴起,英国积极参与海外殖民扩张,掠夺丰厚利润,开拓广阔市场,推动本国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英国民主政治的确立。良好的政治、经济环境,为具有近代意义的企业的诞生培育了成长的沃土。
总结:中国“官督商办”企业因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而兴起,也因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而消亡。英国早期企业兴起于早期殖民扩张时期,为英国社会成功转型提供了强大动力。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晚清中国”“官督商办”与材料二“随着贸易半径的扩大,特别是海外贸易的兴起”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资金来源不同,产生时代背景不同;根据材料一“实由官府控制”与材料二“英国商人在继承了旧的组织形式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合伙制的组合形式,最终开创了具有近代意义的股份公司。到17世纪末,……摆脱了国家对股份公司的控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企业独立性不同;结合所学洋务运动和东印度公司可知,作用不同。第(2)问,首先,根据材料提出自己的看法,赞成、反对或另提出一个主要原因均可。如果是赞同,可以从中国的历史背景与西方的历史背景方面进行阐述。最后总结归纳。第8课 世界市场与商业贸易
基础题组 题号 1 2 3 4 5 6 7 8
难易度 ★★ ★★ ★ ★★ ★ ★★ ★ ★★
知识点 统一的世界市场逐步形成 英国积极对外扩张的目的 第二次工业革命使欧美国家取得绝对优势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过程 欧洲贸易中心变化的原因 马尼拉大帆船贸易 欧洲的白银在明朝中后期运往中国最常用的路线 英格兰银行发挥中央银行的职能
题号 9 10 11 12 13 14 15
难易度 ★★ ★ ★ ★★ ★★ ★★ ★★
知识点 特许公司适应殖民扩张需要 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商业贸易的变化 近代中国新的商业经营方式 商品经济发展冲击等级观念 1761-1830年间英国进口纺织品和茶叶的变化 17世纪荷兰掌握世界商业霸权 工业革命后英国经济发展越来越依赖世界市场
提升题组 题号 1 2 3 4 5 6 7
难易度 ★★★ ★★★ ★★★ ★★★ ★★★ ★★★ ★★★
知识点 资本输出导致的国际分工 18-19世纪世界贸易和工业生产的变化 商业经营方式创新推动经济发展 东印度公司体现国家意志与商业利益的结合 西班牙衰落的启示 17-18世纪海外贸易竞争的加剧 中英两国早期企业的不同及命运的差异
知识点一 世界市场的形成
1.“美洲第一次被卷入了与其他文明的联系,包括全球贸易联系。波利尼西亚和澳大利亚的土著社会也开始经历痛苦的融入全球的过程。到1750年,世界上再也没有大规模的完全孤立的社会”。材料旨在说明(  )
A.新航路开辟给落后地区带来灾难
B.不同的文明之间存在矛盾
C.美洲与欧洲之间建立起直接联系
D.统一的世界市场逐步形成
2.1836年,英国曼彻斯特商会在致首相墨尔本和外交大臣巴麦尊的备忘录中强调指出:“中国为英国制造业提供一个销量庞大而又迅速扩张的市场。”曼彻斯特的厂主甚至私下说:“如果每个中国人的衬衣下摆长一英寸,我们的工厂就得忙上数十年,只要能够打开这个壁垒就好了。”材料反映了当时英国积极对外扩张的目的是(  )
A.掠夺原料产地 B.扩大商品市场
C.进行资本输出 D.扭转贸易逆差
3.19世纪70年代以后,欧美国家以其军事、经济上的绝对优势,用暴力手段将世界最终连成一个统一体。其“绝对优势”的获得取决于(  )
A.民族国家的建构 B.资本输出的扩张
C.第二次工业革命 D.现代化进程实现
4.下面是关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过程的图示。按照世界市场形成发展的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①②③ B.②①③
C.③①② D.②③①
知识点二 近代商业贸易的变化
5.“15世纪末,被意大利威尼斯独占了数百年的地中海香料贸易被打破,香料贸易的中心随之转移到葡萄牙的里斯本。”导致此状况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传统的欧亚商路被阻断
B.荷兰海上霸权的崛起
C.欧亚贸易新航路的开通
D.美洲纳入到全球贸易
6.16世纪初,墨西哥的阿卡普尔科是个濒临太平洋的小渔村。随着马尼拉帆船贸易的开展,每逢“中国商船”抵达时,该地就会出现大规模的集市贸易。17世纪,阿卡普尔科成为国际性的贸易枢纽。阿卡普尔科的变化(  )
A.源于葡萄牙的殖民侵略
B.得益于同中国的朝贡贸易
C.反映了世界市场的扩大
D.推动多中心贸易格局形成
7.根据欧洲学者统计,从美洲运到亚洲的白银,约占美洲白银产量的30%。其余70%以上是输送到欧洲大陆的。但是,输送到欧洲的白银约40%仍然被送到了亚洲。欧洲的白银在明朝中后期运往中国最常用的路线是(  )
A.伦敦—威尼斯—亚历山大港
B.波斯湾—马六甲海峡—泉州
C.里斯本—果阿—澳门
D.阿卡普尔科—马尼拉—澳门
8.1694年,英格兰银行成立。除买卖金银和汇票、票据贴现以及存贷款和发行可流通期票外,还负责向驻扎在国外的英国军队转送政府提供的资金,成为服务政府的金融机构。由此可知,英格兰银行(  )
A.适应英国金本位制的发展
B.发挥中央银行的各项职能
C.拥有铸币和对外宣战特权
D.保障英国政府的财政收入
9.16世纪至18世纪,欧洲国家成立了各种特许公司。这些公司一方面是商业公司,其从业人员是生意人;另一方面又代表自己的国家,可以在海外建立政府、进行征税,拥有自己的军队、法庭和监狱。这体现出特许公司(  )
A.推动了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
B.有效地垄断了对外贸易
C.反映了工业资产阶级的要求
D.适应了殖民扩张的需要
10.新航路开辟后,欧洲贸易中心转移,商业经营方式和贸易格局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下列选项符合此说法的是(  )
①欧洲贸易中心从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②16世纪,欧洲出现了交易所、银行等 ③17世纪,英国打败荷兰逐渐控制海上贸易 ④上海出现了中国最早专营股票的证券机构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11.19世纪70年代,随着官督商办与官商合办的民用股份制企业出现,股票开始走向市场。轮船招商局发行的股票是近代中国发行的第一支股票。这表明(  )
A.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B.更多种类的产品逐渐进入商贸领域
C.上海成为亚洲国际贸易中心
D.中国商业经营方式开始与世界接轨
12.随着世界市场的……更多种类的商品出现在商贸领域。烟草、咖啡、可可和茶叶等纷纷进入欧洲市场,香料更是大量涌入欧洲等地,香料由供贵族富豪享用的高级奢侈品变为了供普通人消费的大众化商品。由此可知(  )
A.香料等新产品大量出现在欧洲市场
B.大量产品涌入引发了欧洲的价格革命
C.新航路开辟标志着世界市场形成
D.商品经济的发展冲击等级观念
13.英国东印度公司成立后,纺织品和茶叶是该公司从亚洲进口的两种主要货物。根据你的判断,1761-1830年间,这两种货物进口量的变化趋势是(  )
A.纺织品和茶叶都持续增加
B.纺织品逐渐增加,茶叶逐渐减少
C.纺织品和茶叶都逐渐减少
D.茶叶逐渐增加,纺织品逐渐减少
14.美国经济历史学家伊曼努尔·瓦伦斯坦因认为,17世纪荷兰所享受的地位,只有后来的大不列颠和美国才能与之比肩。能支持这一观点的是,荷兰当时(  )
A.率先建立起代议制度
B.创立了国际法理论
C.掌握了世界商业霸权
D.开创了商业新模式
15.据研究,从1760年到1850年间,英国棉纺厂使用的原棉数量由200万磅到366亿磅,增长了180多倍。据此可知,这一时期英国(  )
A.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开始建立
B.工场手工业进入了鼎盛时期
C.经济发展越来越依赖世界市场
D.农业中的商品化生产迅速发展
1.19世纪末,许多国家成为某一种或少数几种产品的生产国,如埃及生产棉花,巴西种植咖啡和橡胶,智利出产硝酸盐、铜,玻利维亚生产锡等。这种现象(  )
A.有利于当地民族工业的发展
B.反映了殖民地经济的独立发展
C.是资本输出导致的国际分工
D.有利于抵制外来经济的侵略
2.18-19世纪,资本主义先进生产方式打破了世界落后国家和地区的自然经济和闭关自守状态,促进了世界贸易和生产力的发展。1720-1820年的100年间,世界贸易量增长了1.74倍;1820-1870年世界贸易量又增长了6.7倍,世界工业生产增加了9倍。这一状况形成的原因是(  )
A.新航路打破了世界隔绝
B.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
C.世界贸易中心完成转移
D.世界市场发挥重大作用
3.12至15世纪,大西洋沿岸的很多海港城市出现大量银行,海外探险的商人会在此换取当地通行的货币,以缓解携带大量货币航行的不便;同时,银行发行的公共债券可以自由转让,成为一种支付手段。据此可推知,当时(  )
A.资本输出促进世界市场形成
B.银行诞生助推世界金融体系建立
C.海外探险推动贸易格局变化
D.商业经营方式创新推动经济发展
4.英国东印度公司创建于1600年,是一家由100多个持股人组成的股份公司。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授予该公司皇家特许状,给予它垄断“东印度”贸易的特权甚至为了利益发动战争的权利。由此可见,东印度公司(  )
A.是典型的资本主义性质的垄断组织
B.对外贸易的政治目的大于经济目的
C.体现了国家意志与商业利益的结合
D.由政府主导建立但由商人自主经营
5.西班牙较早发展了牧羊业,在美洲建立殖民地并掠夺金银,最具条件从毛织业中获利。当英、法保护民族工商业时,它仍出口原料和进口成品,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这表明(  )
A.西班牙过度依赖殖民地
B.国内工业发展是国家实力的基础
C.国际分工对西班牙不利
D.早期经济全球化破坏性更为严重
6.据统计,1620年荷属东印度公司从胡椒获得的利润为56%;1668年和1670年该公司从胡椒获得的利润为29%,其他香料为28.5%;1738年和1740年该公司从胡椒获得的利润是11%,其他香料是23.5%。这体现出(  )
A.香料需求市场在缩小
B.股份公司削减了利润空间
C.海外贸易竞争的加剧
D.荷兰与亚洲贸易联系加强
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晚清中国出现了大量“官督商办”企业,这些企业名为“商办”,实由官府控制。现代股份制企业要求以严格、科学的经营管理作为保证,否则,企业就根本不可能有效地运作。所以,“官督商办”企业的腐败性是它们适应不了商品经济日益发展条件下激烈的市场竞争的直接原因。其结果引起了“官督商办”企业本身及其从业人员的分化与转化。
——摘编自[美]费维恺著,虞和平译
《中国早期工业化》等
材料二 随着贸易半径的扩大,特别是海外贸易的兴起,英国商人在继承了旧的组织形式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合伙制的组合形式,最终开创了具有近代意义的股份公司。到17世纪末,英国商人不用再获得特许状就可以成立一个法人企业,摆脱了国家对股份公司的控制,具备了私人企业的性质。
——摘编自李新宽
《重商主义时代英国企业组织制度的演变》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英两国早期企业的不同。
(2)某学者认为,社会环境的差异是中英两国早期企业不同命运的主要原因。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该观点。(要求:赞成、反对或另提出一个主要原因均可,并阐述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