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八校联盟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教学质量检测(一)语文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广东省八校联盟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教学质量检测(一)语文试卷(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3.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11-05 17:46:1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广东省八校联盟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教学质量检测(一)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儒家经典教育在国民教育中的地位,与对儒学现代性的研判密切相关,二者差不多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如何实现批判传承,正是儒家文化的当代使命。
显然,我们不能说儒家思想的所有内容都适合现代社会,其政治思想的许多内容比如汉以后经由儒法互补而形成的“三纲”之说,的确与时代不合,否定“三纲”已经成为多数学者的共识。但是,五伦和五常之道则不同,五伦强调的是五种双向互动的人伦关系,规定了父子、夫妻、上下级等关系间彼此的道德义务,与仁、义、礼、智、信的五常道一样,经过适当修改变通,依然是当代人“不可须臾离也”的伦理法则。否则,人禽之辨的界限将趋于模糊,社会的道德底线将会洞穿,从而将社会置于伦理秩序的危机之中。实际上,在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今天,在社会节奏不断加快的现代社会,人们对于五伦与五常之道的需求,往往不是弱化而是强化了。所以,牟钟鉴先生主张,对于现代社会而言,“三纲一个都不能要,五常一个都不能少”。“五四”先贤们在批孔的时候,显然对于儒家的一般社会伦理和政治伦理之间缺乏必要的分殊,从而在对待传统文化的判断上出现误区,将伦理问题和政治问题混为一谈。比如我和祖父的关系,到底是平等还是不平等?从政治权利来讲,我们是平等的,祖父不能因为他是祖父就可以比孙子享受更多的公民权。但是,从伦理辈分而言,我们又的确是不平等的,爷爷与孙子不能本末倒置,孝亲敬老是人应尽的伦理义务。
根据学者对近代社会转型的经验调查,儒家文化圈的一些国家和地区百年来坚持尊孔读经,既没有与共和政体相冲突,也没有与信仰自由相违背。究其原因,是在坚持依法治国的现代理念的同时,将儒家道德限定于家庭和社会伦理,发挥其修身齐家和化民成俗的功效,从而在社会伦理与政治领域之间划分开一道界限。只要做到这一点,就在一定程度能消除儒家伦理政治化所产生的各种流弊,消除人们对于所谓“政治儒学”的担忧。
同任何一种古老文化思想一样,儒家思想中既包含足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内容,也包含与现代社会彼此冲突的元素。其实,一些古代儒家学者早已对此有所洞察,并提出了常和变这一对概念,给予了我们深刻的启示。前者代表儒家的常道,是超越时空的价值准则;后者则是具体时代的产物,只能适合于某个具体时期。对于前者要因,不因不足以续道统;对于后者要革,不革不足以开新命。
(摘自赵法生《轮回与超越:儒家经典教育的百年之变》,有删改)
材料二:
正如习近平主席所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代的儒学现代化就是要把儒家这些具有民族性精华结合当今的时代特点,有机融合起来,甚至进行现代化的阐释及创造性地转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提供精神滋养。
在当下的中国,不仅是中国大陆青年一代对儒家经典、儒家历史已经相当陌生,就连老一代中国人对儒学也是生疏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代的儒学现代化,只注意在学理上对儒学现代化进行阐释和思想资源的整合,还是不够的。研习儒家经典,必须在系统、全面、学习研究儒家经典上,先做到“照着讲”。传统儒学的传承有一套完整的教育、考试与选拔制度来保证。儒学作为维系整个社会运行的核心要素,从儿童进入学堂那一刻起就开始接触儒学,耳濡目染,他所接触到的儒学是全方位的。近代封建社会的解体,教育制度的改革、科举的废除,儒学失去了制度的依托,儒学逐渐失去了昔日地位及影响,儒学退回学术,除了少数专业学者和有兴趣的人还在学习之外,中国人已经不怎么读儒家典籍了。对一个听起来熟悉,走近陌生的学问,要发展、要创新,首先必须全面地、系统地研习,固本溯源,把握本质,依据古代圣贤的本初意蕴,实现真实性把握和传承。
当然,研习儒家经典的过程,也是一个创造的过程。研习儒家经典,不是对儒家经典的照抄照搬,而是做到“接着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代的儒学现代化要跳出传统儒家经学窠臼,不受它们思想的束缚,打破传统道统论的狭隘眼界,以“六经注我”的气概,立足于新实践,吸收新内容,创造出适合现代社会的新儒学。有一部分儒学经典,可能并不完全适用当下的时代,就需要结合新时代的社会特性,对其进行批判阐释,努力实现儒学大众化、实用化、现代化地转变。我们有一批数量相当、专业素养高、造诣深厚的儒学研究队伍,在儒学领域也取得相当大的成就,但这些书斋、大学和研究所的学问与普通百姓日常生活相隔太远,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贡献不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代的儒学现代化要着力改变这种局面,要在儒学典籍现代转化、普及化上下功夫,让儒学真正得到继承。
(摘自郭瑞《中国近现代社会转型中的儒学现代化》,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与“三纲”思想跟时代不合不同,五伦规定了多组人伦关系间的道德义务。对其全面吸收与接纳,反而是当下社会的强烈需求。
B.因为儒家文化圈的一些国家百年来坚持读经尊孔,没有与国家政体相冲突,所以在坚持依法治国的同时,应该将儒家限定在家庭和社会伦理的范围内。
C.随着封建社会的解体,考试制度的改革,儒学有可能会失去昔日的地位和影响,国人不读儒家经典或成为常见的现象。
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代的儒学现代化的首要任务就是必须全面地、系统地研习,固本溯源,把握本质。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们现在依然可以借鉴“常与变”的思想,来思考儒学的现代化转变问题,保留其中超越时空的价值准则,剔除不符合现今时代发展的旧思想。
B.单靠儒学学者对儒学现代化进行阐释和整合,会让儒学现代化停留在学理层面的研究,进而难以推动儒学地转化与普及。
C.将儒家道德限定于家庭和社会伦理范围,就能一定程度消除儒学政治化带来的危机,也是儒家文化圈国家在近代社会转型中的做法经验。
D.源远流长的儒家文化本身存在着许多需要面对的问题,文化与政治之间也存在着复杂的互动关系,“五四”先贤们显然作了过于简单化处理。
3.下列选项,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第2段的观点的一项是( )
A.古文经学家认为六经皆史,追求实学,研究经籍中的训诂。
B.颜之推在《颜氏家训·勉学》中说:“谈说制文,援引古昔,必须眼学,勿信耳受。”
C.刘昫说:“学古不泥古。”
D.朱子《大学》改“亲民”为“新民”,对“新民”进行重新阐释。
4.请你运用材料二中提到的“照着讲”与“接着讲”两种研习策略,谈谈你对下面语段的理解。
《<论语>十二章》中的“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有一定的道理,但不完全适用于当代社会。
5.材料一如何体现了论证的严密性?请结合材料,加以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追赶队伍的小兵
王羽
①枪声和爆炸声忽然停了,山上山下一片寂静。
②抗联官兵陷入了绝境——弹尽粮绝。山下的日军讨伐队一时不明所以,不敢轻举妄动。趁着难得的空隙,趴在皑皑积雪上的战士们慢慢爬到连长的周围。连长从怀里取出仅有的两颗手榴弹,低声说:“最后时刻到了。”战士们谁都不说话,只是悲壮地点了点头。
③战争是残酷的,没有人性的日军禽兽不如,抗联战士如果落入日军手里。生不如死。所以,无论战斗多么惨烈,抗联战士都要留下最后一颗手榴弹,或与鬼子同归于尽,或用于自爆,绝不当俘虏。突然,一个一直看天的老战士说:“连长,要起大烟炮了。”连长一愣,忙追问:“老程,快看看,得多长时间才能起?”老程非常有把握地说:“一袋烟。”连长兴奋地说:“有救了!”战士们看看黑沉沉的天空,也不觉面露喜色。连长命令道:“两人一组,大烟炮一起,立刻向山上跑,别犹豫,只管跳下去。”连长又说:“只要能走,就一定要想方设法活下去,追上队伍。”
④老程拍拍身边的小战士说:“柱子,咱俩一组,跟紧我。”说着,老程解开腰间的麻绳,将一头递过去,让柱子系在腰上。柱子的脸冻得发青,两手僵硬,好不容易才将麻绳系好。
⑤山下的日军终于反应过来,知道抗联战士没有弹药了,嗷嗷叫着向山上冲。鬼子越来越近了,连长猛地甩下一颗手榴弹,巨大的爆炸声响起的同时,战士们用尽力气高喊:“冲啊!杀呀!跟小鬼子拼了!”
⑥突然的爆炸声和呐喊声,吓得鬼子惊慌失措,急忙又趴在雪地上,拼命向山上开枪。山上没有还击,鬼子就停止了射击,不敢轻易地往上冲。过了好一会儿,鬼子试探着爬起身,往山上爬。连长看看老程,老程指指天空,肯定地点点头。连长将最后一颗手榴弹投向山下。
⑦爆炸声刚传来,天就变了。肆虐的北风突然膨胀起来,打着旋,笼罩了茫茫林海。大雪从天而降。随着狂风,雪片都变成了雪粒子。狂风裹挟着雪粒子,呜呜怪叫着抽打着大地万物。眨眼的工夫,雪粒子抱成了团,变成了一个个雪球,大大小小的雪球旋转着、飞舞着,铺天盖地,天地之间顷刻变得一片混沌。这就是让人闻风丧胆的东北大烟炮。
⑧趁着山下的鬼子一片混乱,抗联战士们立刻起身,两人一组,用尽最后的力气,拼命冲向山顶。狂风暴雪中,人们睁不开眼睛,大大小小的雪球打得人浑身生疼。战士们顾不得这些,只是一个劲往山顶冲。柱子人小腿短,力气早已经用尽,全凭老程在前面拼命拉,才勉强迈开腿。很快,老程凭借经验知道到了山顶。老程转身将柱子拉进怀里,凑到柱子的耳旁喊:“要下山了,死命抱紧我。”
⑨老程将柱子严严实实地搂在怀里,倒退着跳了下去。
⑩两人在狂风暴雪中急速落下去,接着重重地跌落在冻得坚硬如石的山坡上,然后快速向山下翻滚。落地的一瞬间,体力早已透支的老程摔成了重伤,在昏迷前的一刻,他将柱子搂得更紧了。
柱子终于清醒了,轻轻推推老程,又摸摸他的脸,好像没有了气息。柱子心慌起来,摘下狗皮帽子,给老程戴上,又用冻僵的两手焐着他的脸,试图让他在这一丝温暖里醒过来。让柱子惊喜的是,老程真的醒过来了。
柱子喜极而泣,流着泪说:“老程叔,你醒了。”老程断断续续地说:“我,我,不行了,你,你要,追上,队伍。”冰凉的泪水在柱子脸上流淌,他紧紧地抓住老程的衣襟哽咽着说:“老程叔,别离开我,我怕。”老程喘息了好一会儿,艰难地说:“孩儿呀,虽说,你还,不到,十五,可你,是抗联战士。”柱子说:“老程叔,别说了,你再睡会儿,再歇歇。”老程真就不说话了。
他用尽力气,才将两个人身上的雪推到一旁。柱子惊讶地发现,他们被一棵粗壮的红松树挡在了半山腰,自己的胳膊腿还能动,知道老程叔受伤了,柱子赶忙拂去老程身上的雪,却发现他已经静静地走了。
柱子将没有子弹的三八大盖枪从老程身上轻轻取下,扶正老程的狗皮帽子,跪在老程身前。大哭着说:“老程叔,没有你我不知死多少次了,我向您保证,我一定活下去,一定追上队伍!老程叔,我一定多杀鬼子,给你们一家人和我爹我娘报仇。”
柱子擦干泪,将老程掩埋了,毫不犹豫地背起枪,坚定地向山下走去……
柱子终于下山了,他一下子跪在厚厚的积雪上。他喘息了好久,吃两口雪,就站起身,继续跌跌撞撞地往前走。
实在走不动了,柱子才休息一会儿。天黑了,柱子就找一个低洼的地方,挖一个雪窝子,钻进去,接着冰凉的枪睡一夜。醒来后,重复着前一天的一切。在茫茫林海里不断向前,柱子只有一个念头,就是一定要追赶上队伍。
跌倒了,爬起来;再跌倒,再爬起来。一个小小的身影在崇山坡岭中顽强地行进着……
(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篇写忽然停下来了的枪声和爆炸声,既能让读者紧张起来,又以简洁的语言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导他们去探寻故事的原委。
B.小说虽然没有过多地描写战争,但是从抗联官兵的处境中,读者不难想象这场战争的惨烈,感受到侵华日军的凶残。
C.小说通过描写抗联战士的一次战争过程,既交代了柱子的成长经历,也表达了我们应该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的主题。
D.小说写柱子“擦干泪”“毫不犹豫地背起枪,坚定地向山下走去”,说明柱子成熟起来了,他应该可以追赶上革命队伍。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写“老程将柱子严严实实地搂在怀里”,并且“倒退着跳了下去”,为下文柱子的“胳膊腿还能动”作铺垫,使情节合乎情理。
B.小说写没有人性而又胆小如鼠的日军,与机智、英勇无畏的抗联战士形成鲜明的对比,小说情节由此发生转变,战士们突围也成为可能。
C.小说人物对话语言通俗明了,而且大都比较简短,这是由紧张的战争氛围所决定的,不过,老程的临终话语则是因为他受伤严重而说话断断续续。
D.小说着重刻画老程这个老兵形象,运用语言、肖像、动作、细节等描写手法,写他革命经验丰富,不怕牺牲,善于保护年轻战士的一面。
8.请简要分析第⑦段景物描写的作用。
9.小说题为“追赶队伍的小兵”,却详写“小兵”“追赶队伍”之前的事,请简要分析这样安排情节的原因。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孔子贫且贱。及长,尝为季氏史,料量平。尝为司职吏而畜蕃息。由是为司空。已而去鲁,斥乎齐,逐乎宋、卫,困于陈蔡之间,于是反鲁。孔子长九尺有六寸,人皆谓“长人”而异之。鲁复善待,由是反鲁。鲁南宫敬叔言鲁君曰:“请与孔子适周。”鲁君与之一乘车,两马,一竖子俱,适周问礼,盖见老子云。辞去,而老子送之曰:“吾闻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人者送人以言。吾不能富贵,窃仁人之号,送子以言,曰:‘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
(节选自《史记·孔子世家》)
材料二:
子墨子言曰:“昔者,三代圣王禹汤文武方为政乎天下之时,曰:必务举孝子而劝之事亲,尊贤良之人而教之为善。是故出政施教,赏善罚暴,且以为若此,则天下之乱也,将属可得而治也;社稷之危也,将属可得而定也。若以为不然,昔桀之所乱,汤治之;纣之所乱,武王治之。当此之时,世不渝而民不易,上变政而民改俗。昔三代暴王桀纣幽厉,贵为天子,富有天下,于此乎,不而矫其耳目之欲,而从其心意之辟,外之驱骋、田猎、毕弋,内湛于酒乐,而不顾其国家百姓之政,繁为无用,暴逆百姓,遂失其宗庙。其言不曰:‘吾罢不肖,吾听治不强。’必曰:‘吾命固将失之。’虽昔也三代罢不肖之民,亦犹此也。不能善事亲戚君长,甚恶恭俭而好简易,贪饮食而惰从事,衣食之财不足,是以身有陷乎饥寒冻馁之忧。其言不曰‘吾罢不肖,吾从事不强’,又曰‘吾命固将穷’。”
(节选自《墨子·非命下》)
材料三:
察此何自起?皆起不相爱。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视父兄与君若其身,恶施不孝?犹有不慈者乎?视弟子与臣若其身,恶施不慈?故不孝不慈亡。犹有盗贼乎?视人之室若其室,谁窃?视人身若其身,谁贼?故盗贼有亡。犹有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乎?视人家若其家,谁乱?视人国若其国,谁攻?故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有亡。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
(节选自《墨子·兼爱》)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聪明深察A而近B于死者C好议D人者也E博辩广大F危其身者G发H人之恶者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异,以……为异,意动用法,与《大学之道》中“先齐其家”的“齐”用法不同。
B.劝,鼓励,与《兼爱》中“恶得不禁恶而劝爱”的“劝”意思相同。
C.国家,国是指诸侯封地,也有国都的意思。家指大夫的封地。
D.相,互相,与《短歌行》中“枉用相存”的“相”意思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在鲁国时,鲁国国君给了孔子和南宫敬叔一辆车、两匹马,一个童仆随从,让他们到周廷学礼,主要是去见老子。
B.三代圣王主持天下政事时,公布政令实施教化,奖赏善行惩罚凶暴,与三代暴君耽于酒乐,不顾国家百姓形成鲜明对比。
C.选段中墨子的“非命”观是对那些拿“命运”来说事,但自身不努力也不试图改变的统治者和百姓的批评。
D.第三则材料从反面立意,指出如果反其道而行之,大家将心比心、以己度人,做到互相爱护,就能消除乱象,使天下大治。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当此之时,世不渝而民不易,上变政而民改俗。
(2)视弟子与臣若其身,恶施不慈?故不孝不慈亡。
14.简要概括墨子的“兼爱”观给了你哪些为人的启示?
三、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水调歌头·游览
[宋]黄庭坚
瑶草一何碧,春入武陵溪。溪上桃花无数,枝上有黄鹂。我欲穿花寻路,直入白云深处,浩气展虹霓。只恐花深里,红露湿人衣。
坐玉石,倚玉枕,拂金徽。谪仙何处?无人伴我白螺杯。我为灵芝仙草,不为朱唇丹脸,长啸亦何为?醉舞下山去,明月逐人归。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中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上阕实写眼前美景,下阕转入虚写,表达内心追求,构思巧妙。
B.化用典故自然贴切,如“武陵溪”“谪仙”等,丰富了词作文化底蕴,拓展了情感空间。
C.语言风格兼具豪放与细腻特点,“浩气展虹霓”豪放,“只恐花深里,红露湿人衣”细腻。
D.整首词通过对景物、行为、心理的描写,层层递进,将词人的情感变化展现得淋漓尽致。
16.后人评价此词情感“豪放而仍沉郁”,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
四、名篇名句默写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阿房宫赋》中以一连串的排比夸张表现阿房宫的奢华,如写架起房梁的椽子“ ”,嘈杂的音乐声“ ”。
(2)“尺素在鱼肠,寸心凭雁足。”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暗含一向以传信为任的鱼雁,如今也无法传递音讯的诗句是:“ , 。”
(3)唐太宗李世民曾说“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由此可以联想到《论语·里仁》中的“ , ”。
五、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很多国风音乐喜欢直接用古诗词作歌词,或者巧妙地化用古诗词。那些新创作的歌词,常常使用含古意的典故、意象,歌词中古诗词的 时时出现,用语半文半白,节奏浓淡相宜,风格亦古亦今,意境典雅深幽。都说音乐是一种听觉艺术,但 的国风音乐除了能带给人听觉上的享受,还颇有画面感。借助汉语表意的特性,国风音乐的歌词中往往包含大量意象,如小桥、流水、冷月、红烛、青山、鹧鸪。如果把一首国风歌曲中的所有意象铺陈开来,就是一幅多姿多彩的生动图画。听音乐时,人们会被各种意象带入“古风意境”,就会有一种 之感。
由于国风音乐大量使用了诗词古韵以及古典意象,在总基调上一般是内敛的、含蓄的,追求的是意境美、朦胧美,导致国风音乐在情感表达上不像西方音乐那般直白,听众需要仔细的咀嚼歌词的含义,对作品进行 般的欣赏,才能获得与众不同的审美体验。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
A.只言片语 古色古香 身临其境 披沙拣金
B.只言片语 古朴幽雅 身临其境 抽丝剥茧
C.断章摘句 古色古香 设身处地 披沙拣金
D.断章摘句 古朴幽雅 设身处地 抽丝剥茧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由于国风音乐大量使用诗词古韵以及古典意象,在总基调上一般是内敛的、含蓄的,追求的是意境美、朦胧美,使得国风音乐在情感表达上不像西方音乐那般直白
B.由于国风音乐大量使用诗词古韵以及古典意象,在总基调上一般是内敛的、含蓄的,追求的是意境美、朦胧美,导致国风音乐在情感表达上不像西方音乐那般直白
C.由于大量使用了诗词古韵以及古典意象,国风音乐的总基调一般是内敛的、含蓄的,追求的是意境美、朦胧美,导致国风音乐在情感表达上不像西方音乐那般直白
D.由于大量使用了诗词古韵以及古典意象,国风音乐的总基调一般是内敛的、含蓄的,追求的是意境美、朦胧美,使得国风音乐在情感表达上不像西方音乐那般直白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当前,泛知识类短视频深受青睐,公众有需求、行业有空间,发展前景不错。然而,有媒体此前推出的一项调查显示,“伪科学泛滥”被认为是当前泛知识类短视频存在的主要问题,特别是打着科学外衣的短视频更加让人难以辨别。伪科学内容充斥短视频平台,不仅是对公众注意力资源的浪费,更可能 ① 。比如,当反诈、自救等严肃知识被异化为收割流量的工具,很可能导致公众在现实中贻误宝贵的求救时机。
杜绝此类短视频,企业既要通过建立科学完备的审核体系来“做减法”,又要通过加强对原创知识内容的保护等途径来“做加法”,进一步增加优质内容的呈现。同时,有必要为用户提供意见反馈渠道, ② ,让伪科学无立足之地。此外,监管部门要加大监督惩处力度,用切实有效的方式督促企业把好内容关、守好行业发展的生命线。当然,在享受短视频盛宴时,公众也要 ③ 。
21.下列选项与文中“做加法”的引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嗒嗒嗒……”密集的机关枪子弹倾泻在卢沟桥桥面上。
B.“神舟十二号”的三名宇航员将按计划返回。
C.尽管没说,但盲人“看”透了他的心思。
D.每个爱国者的心中都有着一个大大的“中国”。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六、作文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儒家说“一日三省吾身”,道家说“道法自然”;唐三藏自我要求甚高,猪八戒吃饱了就睡……有的人严谨自律,时刻“紧绷”;有的人纵情任性,享受“松弛”。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要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D 2.C 3.A 4.①“照着讲”就是要固本溯源,把握本质,依据古代圣贤的本初意蕴,实现真实性把握和传承。作为一个士人,必须要志向远大、意志坚强的,是因为自己任务重大,道路遥远。这句名言充分表现了古代读书人的责任感与担当精神。
②“接着讲”就是要结合新时代的社会特性,立足于新实践、吸收新内容,对其进行批判阐释,努力实现儒学大众化、实用化、现代化地转变。新时代的读书人,“任重”不再是恢复周礼,除了要强调内在的主观能动性之外,还需要把握机会,获取外在的学习资源。 5.①论证结构严谨,围绕如何批判性地继承儒家思想,分别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三个方面展开,层层推进。
②论证充分,综合运用了多种论证手法,如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对比论证等,增加了论证的说服力。
③语言准确、客观、严谨,如“一些”“在一定程度上”“往往”等限定词,增加语言的准确性;“根据学者对近代社会转型的经验调查”,表示说法的来源和依据,说明其可靠性与权威性。
④论点和论据高度统一,用我国历史上五四时期以及国外儒家圈国家的论据较好地证明了论点。
6.C 7.D 8.(1)渲染了风大、雪猛的氛围,突出了战争的残酷;(2)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为战士们成功突围作铺垫;(3)突显人物形象,环境的恶劣衬托了战士们的英勇;(4)照应上文,解释什么是“东北大烟炮”。 9.(1)交代“小兵”追赶队伍的原因;(2)严酷的战争锻炼了“小兵”的革命斗志,促成他的快速成长;(3)抗联的英勇和老程的牺牲使“小兵”追赶上队伍成为可能。
10.CEG 11.D 12.D 13.(1)那个时候,这个世道没有改变,人民也没有改变,统治者改变了政策那么民众就改变了习俗。
(2)看待弟弟、子女、臣下就像看待自己,怎么会做出不慈爱(的事)?所以不孝不慈爱的现象都没有了。 14.我们要关爱他人;善待亲人君长。
15.A 16.①豪放:意象和行为豪放疏宕,如“白云”“虹霓”等意象,展现出词人渴望冲破束缚、在理想境界中大展宏图的豪迈气概;“直入”“醉舞”等洒脱的行为,体现出豪放不羁的姿态。
②沉郁:情感复杂而深沉,虽有对理想的追求和豪情,但也有“只恐花深里,红露湿人衣”对理想实现过程中困难的担忧,以及“谪仙何处?无人伴我白螺杯”的孤独寂寞之感。
17. 多于机上之工女 多于市人之言语 鸿雁长飞光不度 鱼龙潜跃水成文 见贤思齐焉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18.B 19.D 20.①分析对偶构成:结构相同,字数相等,意义对称;上下联分别由两个主谓结构的句子组成,构成对应。②表达效果:上下联对仗工整,语言更凝练,句式更整齐,富有节奏感与音乐美,富有感染力,高度概括了国风音乐的特点。
21.C 22.①对公众造成误导;②引导用户举报违规内容(或:引导用户举报伪科学视频);③提高辨别真伪的能力。
23.略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