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 交通与社会变迁 单元练习 (学生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五单元 交通与社会变迁 单元练习 (学生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51.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11-05 21:34:14

文档简介

单元综合检测(五)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难易度 ★★★ ★★ ★★★ ★★★ ★★ ★★ ★★★ ★★ ★★★ ★★★
知识点 秦汉交通建设成就的背景 古代长江三峡水道 明朝《一统路程图记》 宋元时期航海事业发展 交通发展与工业革命相辅相成 清末中国官民对英国谋求铁路修筑权的抵制 伊利运河的影响  1839年英国邮政改革 近代交通发展冲击江西传统经济格局 近代中国公路交通发展受限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难易度 ★★ ★★★ ★★ ★★ ★★ ★★ ★★★ ★★★ ★★★
知识点 2015-2021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充电桩保有量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铁路建设 中欧班列的影响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航空业 清末交通技术进步助推社会习俗变迁 1993-1997年上海交通发展 唐代宗时期驿站改革 近代中、英水路运输对比 交通与社会变迁 
一、选择题
1.秦汉两代朝廷非常重视道路的建设。秦兼并六国之后,建立了以咸阳为中心的道路交通网;西汉武帝时,在秦成果的基础上,开辟了通向西南、西域、夜郎等地的交通道路;东汉的都城洛阳则是“处于中土,平夷洞达,万方辐辏”的交通枢纽。这些成就的取得(  )
A.保证了秦汉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
B.说明交通是秦汉地方治理的核心
C.得益于加强中央集权的政治需要
D.确保了中央对地方的绝对领导权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秦汉在交通建设方面的共性,即交通成网,都城为中心。能够进行如此庞大的交通建设,得益于政府加强中央集权的政治需要,故选C项。A项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夸大了交通建设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与史实不符,排除;交通建设有助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但D项“确保了”说法过于绝对,排除。
2.郦道元在《水经注》中记载(三峡):“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李白诗中“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是对这一说法的真实体验。据此可知(  )
A.古代长江三峡水道通行的便捷
B.水路交通是古代主要交通方式
C.古代中国造船技术领先于世界
D.国家对水陆交通管理不断强化
答案:A
解析:《水经注》中的记载“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和李白的诗句“千里江陵一日还”均反映了古代长江三峡水道通行的便捷,A项正确。中国古代主要的交通方式仍然是陆路,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古代中国造船技术与世界的对比,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国家对水陆交通的管理,排除D项。
3.右图所示为明朝黄汴撰写的《一统路程图记》一书的凡例。该书由路程图和路引两部分组成,附《北京至十三省各边路图》《南京至十三省各边路图》《河套图》各一幅。全书辑录水陆路引144条。据此可知,该书属于(  )
A.商业重镇名录 B.商旅交通指南
C.军事布防地图 D.勘察山川手册
答案:B
解析:《一统路程图记》中的路程图和路引主要是作为出行导引,因此该书属于商旅交通指南,B项正确,排除A、C、D三项。
4.宋元时期,在部分地区的人们心目中,四海龙王(传说其主要职责是在人间司风管雨)的地位每况愈下,逐渐为妈祖(也称天妃、天后、天后圣母,福建、广东、台湾一带称之为妈祖)所取代。能够和这一情景联系起来的是宋元时期(  )
A.商品经济提升女性地位
B.航海事业得到发展
C.程朱理学成为官方哲学
D.闽粤社会影响力大
答案:B
解析:信奉四海龙王是农耕经济的产物,期盼风调雨顺;信奉妈祖是海上贸易发展的需要,期盼出海平安,由此说明宋元时期航海事业得到发展,B项正确。材料内容与女性地位无关,排除A项;南宋后期程朱理学成为官方哲学,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闽粤社会影响力大与这一情景无法联系起来,排除D项。
5.“如果说工业革命在开始时不得不满足于传统交通工具,那么现在它就自己来发展新的交通工具,新的交通工具又加速了工业化的进程。”据此可知,新的交通工具(  )
A.以电力为主要的动力
B.与工业革命相辅相成
C.取代了传统交通工具
D.推动了电力革命爆发
答案:B
解析:由材料可知,工业革命推动了新交通工具的产生,新交通工具又加速了工业化进程,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B项正确。当时新的交通工具应该是火车等,并非以电力为主,排除A、D两项;C项“取代”说法过于绝对,排除。
6.1902年,英国谋求滇缅铁路修筑权,清政府根据相关条约“中国日后在云南修筑铁路……应由中英两国协商办理”予以拒绝,云南地方人士则倡议成立滇蜀铁路公司,向清廷请愿。这说明(  )
A.贸易纠纷影响中英经济联系
B.英国力图扩大对华商品倾销
C.中国官民积极维护国家权益
D.近代中国外交转型受到冲击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面对英国谋求铁路修筑权,清廷与云南地方人士纷纷采取措施抵制,这说明中国官民积极维护国家权益,C项正确。材料并非贸易纠纷,排除A项;英国谋求铁路修筑权属于资本输出,排除B项;D项“冲击”与材料不符,排除。
7.19世纪初,美国西部农产品通常是沿俄亥俄河、密苏里河和密西西比河顺流而下,经南部港口新奥尔良出墨西哥湾,再运往大西洋沿岸城市。1825年伊利运河建成后,这些农产品直接从俄亥俄经伊利运河运往纽约。由此可推知,伊利运河(  )
A.加快了美国西部沿海的城市化
B.有利于促进美国国内市场的发展
C.导致美国南北方的矛盾激化
D.开辟了大西洋与太平洋间的新航路
答案:B
解析:据材料可知,伊利运河的建成,便利了美国东西之间的经济交流,有利于促进美国国内市场的发展,B项正确。材料不涉及城市化和南北矛盾,排除A、C两项;材料属于美国国内交通运输的进步,并不属于新航路的范畴,排除D项。
8.1635年,查理一世宣布皇家邮政可以开放为公众服务,国会议员和贵族享有免费寄信的特权。当时主要用马车运送邮件,邮件辗转运输,邮费昂贵。1839年进行邮政改革,英国国内信件基本邮资费统一为每半盎司1便士。英国邮政改革的主要原因是(  )
A.平等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B.英国国内经济联系的加强
C.英国政府改革弊政的需要
D.工业革命引发了交通变革
答案:D
解析:1839年英国进行邮政改革,邮费统一且价格便宜,主要是因为工业革命引发了交通变革,提高了运输效率,降低了运输成本,D项正确。
9.1916年,南浔铁路通车后,经过九江港的货物量显著增加,进口洋货也以九江为入口行至南昌分销各处,传统商路市镇的“茶市一蹶不振,纸业日渐衰微”,“(上饶)河口一埠……家无尺布之机,女无寸丝之缕……游民遍壤”。由此可见(  )
A.交通发展冲击江西传统经济格局
B.铁路发展开启了江西城市化进程
C.民国初年江西交通实现了近代化
D.新式交通导致江西自然经济解体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南浔铁路开通后,货物运输更依赖铁路而非传统商路,传统市镇(如河口镇)因商路转移而衰落,铁路带来的新交通模式冲击了传统手工业和商业,导致区域经济格局变化,A项正确。B项“开启”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材料未提及其他交通方式的近代化,无法得出“实现”的结论,排除C项;D项“解体”材料无法得出,排除。
10.20世纪初,汽车传入中国,此后,通行汽车的公路开始发展起来。中国最初的公路是1908年广西南部的龙州至那堪公路,长17千米。民国时期陆续修建了一些公路,但当时处于军阀混战情况下,修建公路既无规划,又无标准。截至1927年,公路通车里程仅为29000千米。这表明近代中国(  )
A.交通运输呈半殖民地色彩
B.公路建设分布不平衡
C.公路交通发展受到了限制
D.交通领域开始近代化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清末民国时期,社会动荡,修建公路没有规划和标准,从而导致近代中国公路发展缓慢,这说明近代中国的公路交通发展受到限制,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列强的侵略,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公路的分布状况,排除B项;交通领域早在洋务运动时期就开始近代化,排除D项。
11.随着新能源汽车的热销,中国的充电桩建设不断加快。下图所示为2015-2021年中国充电桩保有量状况。对此解读最合理的是,这一时期的中国(  )
A.民间资本主导交通发展
B.汽车产销结构发生剧变
C.低碳出行方式更趋便利
D.道路建设成本不断提高
答案:C
解析:2015-2021年中国充电桩保有量逐年增加,这有利于新能源汽车的推广,有利于低碳出行,C项正确。材料中不涉及何种资本主导交通发展,排除A项;汽车产销结构在材料中也无法体现,排除B项;新能源汽车对道路建设没有特殊的要求,成本不会提高,排除D项。
12.1950年,中国的铁路位于京广铁路以西的不到五分之一,新疆、青海、宁夏和四川等内陆省份没有铁路。到1957年,全国铁路线长度翻了一番以上,这些内陆省份都有铁路通到中国其他地区。这说明新中国成立初期(  )
A.已着手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B.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
C.铁路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占主导地位
D.西部大开发战略已初见成效
答案:A
解析:新中国成立初期铁路里程不断增加,而且向内陆省份扩展,有助于缓解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状况,A项正确。铁路建设不代表整个工业体系,排除B项;C项说法错误,排除;新中国成立初期还没有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排除D项。
13.中欧班列是运行于中国与欧洲以及“一带一路”共建国家间的集装箱等铁路国际联运列车。据报道,中欧班列年度运送货值由2016年的80亿美元上升到2020年的近560亿美元。2023年上半年,中欧班列累计开行8641列,发送货物93.6万标箱。据此可知,中欧班列的运行(  )
A.扩大了中国的外交范围
B.推动了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
C.打通了中欧间运输通道
D.顺应了经济全球化发展潮流
答案:D
解析:中欧班列运行于中国与欧洲以及“一带一路”共建国家之间,推动了地区间的贸易往来和经济交流,顺应了经济全球化发展潮流,D项正确。材料中未体现扩大外交范围,排除A项;材料没有沿线国家经济合作的信息,排除B项;C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
14.下表为南京国民政府交通部与德国汉莎航空公司联合成立欧亚航运公司(经营沪兰、平粤、兰包、西昆、兰新等航线)的营业收支表。据此可知(  )
年度 营业收入(元) 营业支出(元) 盈亏额(元)
1933 529462.05 953063.48 -423601.43
1935 1491856.10 2129786.30 -637930.20
1937 3497206.34 3249407.78 247798.56
A.中德两国关系密切
B.中国航空业发展迅速
C.西北交通得以改善
D.欧亚航空公司连年亏损
答案:C
解析:1937年经营沪兰、平粤、兰包、西昆、兰新等航线的欧亚航运公司营业额由亏损转为盈利,说明西北地区的交通得以改善,C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中德两国关系密切,也不能说明整个中国航空业发展迅速,A、B两项错误;D项“连年亏损”与1937年盈余不符,排除。
15.1908年3月英商电车公司经营的上海第一条有轨电车线路正式通车营业后,电车和马路上的汽车一样安排“男女杂坐”。这一现象的普遍化,使得传统的“男女授受不亲”观念随之发生变化。这说明当时(  )
A.交通技术的进步助推社会习俗变迁
B.公路建设促进了汽车工业的发展
C.汽车成为民众广泛使用的代步工具
D.交通运输业具有半殖民地的色彩
答案:A
解析:20世纪初,上海有轨电车的推行,打破了“男女授受不亲”的观念,说明交通技术的进步助推社会习俗变迁,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汽车工业发展,排除B项;C项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体现的是交通工具的近代化,未强调半殖民地的色彩,排除D项。
16.1993年至1997年,上海先后建成杨浦、徐浦两座大桥和延安路越江隧道复线,开通运营地铁1号线。另外,还建成了城市内环路高架系统和外环线工程,以及沪宁和沪杭高速公路。1997年10月15日,浦东机场举行隆重开工仪式。下列项中,对此解读不正确的是(  )
A.上海的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发展完善
B.上海交通呈现多样化、立体化趋势
C.改革开放推动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D.有效地解决了城市道路拥堵的现象
答案:D
解析:从材料中的交通建设成就来看,上海的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发展完善,排除A项;从材料中的交通发展来看,上海交通呈现多样化、立体化趋势,排除B项;从材料时间可知,改革开放推动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排除C项;D项“有效地解决了”表述过于绝对,符合题意。故选D项。
二、非选择题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安史之乱后,原有的经济秩序遭到了较大的破坏,各地的正常来往和交流被阻隔,漕运和税收不通,粮食和物资难以运到京师,京师一带物价飞涨。财政危机和粮食危机严重影响国家的安全和稳定,直接威胁到唐王朝的统治。唐代宗(762-779年在位)任命主管财政的刘晏改革全国驿站军事交通体系,疏通漕运。刘晏在运河沿岸驿站设立驿防兵,保护沿岸驿站和漕运的安全,这迅速缓解了当时的粮食危机。江淮“每年运米数十万石,以实关中”,同时朝廷得以通过驿站的军事化管理体制来传送各地物价信息,调动物资,平抑物价,“诸道巡院,皆募驶足,置驿相望,四方货殖低昂及它利害,虽甚远,不数日即知,是能权万货重轻,使天下无甚贵贱而物常平,自言如见钱流地上”。
——摘编自况腊生
《论唐代驿站的军事化管理体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代宗时期改革全国驿站军事交通体系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宗时期驿站军事交通体系改革的特点及历史作用。
答案:(1)大运河交通功能的凸显;安史之乱对经济秩序的冲击;藩镇割据阻碍了各地的正常物资和信息交流;统治中心区域财政危机叠加粮食危机,威胁王朝统治。
(2)特点:政府主导,军事化管理;以整顿漕运为重点;利用军事物流和情报网,传递消息并开展经营、救济活动。
历史作用:保护了运河交通线安全;加强了对驿站体系的管理;有利于平抑物价和增加财政收入;缓解了当时的统治危机;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促进各地经济往来和限制富商大贾投机行为。(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安史之乱后,原有的经济秩序遭到了较大的破坏,各地的正常来往和交流被阻隔,漕运和税收不通”“粮食和物资难以运到京师,京师一带物价飞涨。财政危机和粮食危机严重影响国家的安全和稳定,直接威胁到唐王朝的统治”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唐代宗(762-779年在位)任命主管财政的刘晏改革全国驿站军事交通体系,疏通漕运。刘晏在运河沿岸驿站设立驿防兵,保护沿岸驿站和漕运的安全”可得出,政府主导,军事化管理,以整顿漕运为重点;根据材料“同时朝廷得以通过驿站的军事化管理体制来传送各地物价信息,调动物资,平抑物价”可得出,利用军事物流和情报网,传递消息并开展经营、救济活动。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保护沿岸驿站和漕运的安全,这迅速缓解了当时的粮食危机”“同时朝廷得以通过驿站的军事化管理体制来传送各地物价信息,调动物资,平抑物价”“诸道巡院,皆募驶足,置驿相望,四方货殖低昂及它利害,虽甚远,不数日即知,是能权万货重轻,使天下无甚贵贱而物常平,自言如见钱流地上”及所学知识概括。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伊丽莎白统治时期,议会通过了两项改造水路的立法。……为了拓展英国的海外运输,17世纪中期,英国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航海条例和航海法案,禁止外国船只在英国沿海航行……工业革命初期,英国运河运输兴旺起来。英国运河运输业的发展既得益于市场经济发展需求,又受益于政府引导和扶持……此外,国家还给运河运输业一定程度上的政策倾斜,如减免税收。但随着铁路的兴起,运河运输逐渐衰落下去。
——摘编自张卫良《工业革命前
英国交通运输业的发展》
材料二 随着近代交通的发展,清政府设立机构进行管理。1906年,清政府设立邮传部,管理轮船、铁路和电邮。1907年邮传部下设船政司,专门管理水上交通。清末邮传部为了振兴航运业,采取了以下措施:调查各地航运业发展状况;制定注册章程,健全规章制度;以资金补助航运。此外,邮传部还制定内河航运计划,积极发展内河航运,采取措施反对垄断。为了对抗外国航运公司,成立中美轮船公司,开通国际航线。邮传部竭力维持中国航运业发展。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交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英国水路运输的主要特征。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水路运输相较于近代英国的不同之处,并分析造成不同的主要原因。
答案:(1)运河运输与海上运输有机结合;得到政府的扶持;具有充分的法律保障;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工业革命后衰落。
(2)不同之处:设置机构管理;与外国航运公司相竞争;航运业地区发展不平衡;政府采取措施反对垄断。
主要原因: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中国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议会通过了两项改造水路的立法。……为了拓展英国的海外运输”得出,运河运输与海上运输有机结合;根据材料一“国家……减免税收”得出,得到政府的扶持;根据材料一“英国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航海条例和航海法案”得出,具有充分的法律保障;根据材料一“在伊丽莎白统治时期……17世纪中期……工业革命初期……随着铁路的兴起,运河运输逐渐衰落下去”得出,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工业革命后衰落。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1906年,清政府设立邮传部,管理轮船、铁路和电邮”得出,设置机构管理;根据材料二“为了对抗外国航运公司”得出,与外国航运公司相竞争;结合所学分析得出,航运业地区发展不平衡;根据材料二“积极发展内河航运,采取措施反对垄断”得出,政府采取措施反对垄断。第二小问,从列强的入侵分析得出,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从中国的社会性质分析得出,中国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从中国民族资本的发展分析得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此路早成一日,公家即早获一日之利益,商旅亦早享一日之便安,外人亦可早杜一日之觊觎。
——詹天佑《修造京张全路办法》
苟无铁道,转运无术,而工商皆废,复何实业之可图?故交通为实业之母,铁道又为交通之母。
——《孙中山全集》(第二卷)
它是发展之路,幸福之路,也是希望之路。
——一名守护青藏铁路的工人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交通与社会变迁”,任选一个角度,自拟论题,并简要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答案:(示例)论题:交通发展推动经济进步
阐述:中国古代开通的丝绸之路,是连接东西方的重要交通通道。通过丝绸之路,中国的丝绸、茶叶、瓷器等商品源源不断运往国外,国外的香料、珠宝等也传入中国,这促进了沿线地区商业的繁荣,带动了城市的兴起与发展。进入近代,詹天佑主持修建的京张铁路建成后,加强了华北地区的经济联系,方便了物资运输和人员往来,降低了运输成本,促进了沿线工矿业的发展,推动了区域经济的进步。孙中山指出“交通为实业之母,铁道又为交通之母”,强调了铁路对工商业发展的重要性。近代铁路的建设,极大地改变了传统的经济格局,促进了近代化进程。新中国成立后,青藏铁路的建成意义重大。青藏铁路加强了西藏地区与内地的经济联系,促进了西藏地区特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带动了当地经济增长,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推动了边疆地区的经济繁荣。
综上所述,从古至今,交通的发展在促进商品流通、带动产业发展、推动区域经济交流与合作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有力地推动了经济进步。
解析:本题为开放型试题,言之有理即可。首先,阅读材料,拟定论题,材料强调的是修建铁路的重要意义,题目要求围绕“交通与社会变迁”,因此可拟定论题:交通发展推动经济进步。其次,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古代、近代和现代中国交通发展对经济进步的意义具体阐述即可。最后,总结归纳,升华主题。其他论题言之有理亦可。单元综合检测(五)
一、选择题
1.秦汉两代朝廷非常重视道路的建设。秦兼并六国之后,建立了以咸阳为中心的道路交通网;西汉武帝时,在秦成果的基础上,开辟了通向西南、西域、夜郎等地的交通道路;东汉的都城洛阳则是“处于中土,平夷洞达,万方辐辏”的交通枢纽。这些成就的取得(  )
A.保证了秦汉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
B.说明交通是秦汉地方治理的核心
C.得益于加强中央集权的政治需要
D.确保了中央对地方的绝对领导权
2.郦道元在《水经注》中记载(三峡):“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李白诗中“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是对这一说法的真实体验。据此可知(  )
A.古代长江三峡水道通行的便捷
B.水路交通是古代主要交通方式
C.古代中国造船技术领先于世界
D.国家对水陆交通管理不断强化
3.右图所示为明朝黄汴撰写的《一统路程图记》一书的凡例。该书由路程图和路引两部分组成,附《北京至十三省各边路图》《南京至十三省各边路图》《河套图》各一幅。全书辑录水陆路引144条。据此可知,该书属于(  )
A.商业重镇名录 B.商旅交通指南
C.军事布防地图 D.勘察山川手册
4.宋元时期,在部分地区的人们心目中,四海龙王(传说其主要职责是在人间司风管雨)的地位每况愈下,逐渐为妈祖(也称天妃、天后、天后圣母,福建、广东、台湾一带称之为妈祖)所取代。能够和这一情景联系起来的是宋元时期(  )
A.商品经济提升女性地位
B.航海事业得到发展
C.程朱理学成为官方哲学
D.闽粤社会影响力大
5.“如果说工业革命在开始时不得不满足于传统交通工具,那么现在它就自己来发展新的交通工具,新的交通工具又加速了工业化的进程。”据此可知,新的交通工具(  )
A.以电力为主要的动力
B.与工业革命相辅相成
C.取代了传统交通工具
D.推动了电力革命爆发
6.1902年,英国谋求滇缅铁路修筑权,清政府根据相关条约“中国日后在云南修筑铁路……应由中英两国协商办理”予以拒绝,云南地方人士则倡议成立滇蜀铁路公司,向清廷请愿。这说明(  )
A.贸易纠纷影响中英经济联系
B.英国力图扩大对华商品倾销
C.中国官民积极维护国家权益
D.近代中国外交转型受到冲击
7.19世纪初,美国西部农产品通常是沿俄亥俄河、密苏里河和密西西比河顺流而下,经南部港口新奥尔良出墨西哥湾,再运往大西洋沿岸城市。1825年伊利运河建成后,这些农产品直接从俄亥俄经伊利运河运往纽约。由此可推知,伊利运河(  )
A.加快了美国西部沿海的城市化
B.有利于促进美国国内市场的发展
C.导致美国南北方的矛盾激化
D.开辟了大西洋与太平洋间的新航路
8.1635年,查理一世宣布皇家邮政可以开放为公众服务,国会议员和贵族享有免费寄信的特权。当时主要用马车运送邮件,邮件辗转运输,邮费昂贵。1839年进行邮政改革,英国国内信件基本邮资费统一为每半盎司1便士。英国邮政改革的主要原因是(  )
A.平等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B.英国国内经济联系的加强
C.英国政府改革弊政的需要
D.工业革命引发了交通变革
9.1916年,南浔铁路通车后,经过九江港的货物量显著增加,进口洋货也以九江为入口行至南昌分销各处,传统商路市镇的“茶市一蹶不振,纸业日渐衰微”,“(上饶)河口一埠……家无尺布之机,女无寸丝之缕……游民遍壤”。由此可见(  )
A.交通发展冲击江西传统经济格局
B.铁路发展开启了江西城市化进程
C.民国初年江西交通实现了近代化
D.新式交通导致江西自然经济解体
10.20世纪初,汽车传入中国,此后,通行汽车的公路开始发展起来。中国最初的公路是1908年广西南部的龙州至那堪公路,长17千米。民国时期陆续修建了一些公路,但当时处于军阀混战情况下,修建公路既无规划,又无标准。截至1927年,公路通车里程仅为29000千米。这表明近代中国(  )
A.交通运输呈半殖民地色彩
B.公路建设分布不平衡
C.公路交通发展受到了限制
D.交通领域开始近代化
11.随着新能源汽车的热销,中国的充电桩建设不断加快。下图所示为2015-2021年中国充电桩保有量状况。对此解读最合理的是,这一时期的中国(  )
A.民间资本主导交通发展
B.汽车产销结构发生剧变
C.低碳出行方式更趋便利
D.道路建设成本不断提高
12.1950年,中国的铁路位于京广铁路以西的不到五分之一,新疆、青海、宁夏和四川等内陆省份没有铁路。到1957年,全国铁路线长度翻了一番以上,这些内陆省份都有铁路通到中国其他地区。这说明新中国成立初期(  )
A.已着手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B.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
C.铁路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占主导地位
D.西部大开发战略已初见成效
13.中欧班列是运行于中国与欧洲以及“一带一路”共建国家间的集装箱等铁路国际联运列车。据报道,中欧班列年度运送货值由2016年的80亿美元上升到2020年的近560亿美元。2023年上半年,中欧班列累计开行8641列,发送货物93.6万标箱。据此可知,中欧班列的运行(  )
A.扩大了中国的外交范围
B.推动了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
C.打通了中欧间运输通道
D.顺应了经济全球化发展潮流
14.下表为南京国民政府交通部与德国汉莎航空公司联合成立欧亚航运公司(经营沪兰、平粤、兰包、西昆、兰新等航线)的营业收支表。据此可知(  )
年度 营业收入(元) 营业支出(元) 盈亏额(元)
1933 529462.05 953063.48 -423601.43
1935 1491856.10 2129786.30 -637930.20
1937 3497206.34 3249407.78 247798.56
A.中德两国关系密切
B.中国航空业发展迅速
C.西北交通得以改善
D.欧亚航空公司连年亏损
15.1908年3月英商电车公司经营的上海第一条有轨电车线路正式通车营业后,电车和马路上的汽车一样安排“男女杂坐”。这一现象的普遍化,使得传统的“男女授受不亲”观念随之发生变化。这说明当时(  )
A.交通技术的进步助推社会习俗变迁
B.公路建设促进了汽车工业的发展
C.汽车成为民众广泛使用的代步工具
D.交通运输业具有半殖民地的色彩
16.1993年至1997年,上海先后建成杨浦、徐浦两座大桥和延安路越江隧道复线,开通运营地铁1号线。另外,还建成了城市内环路高架系统和外环线工程,以及沪宁和沪杭高速公路。1997年10月15日,浦东机场举行隆重开工仪式。下列项中,对此解读不正确的是(  )
A.上海的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发展完善
B.上海交通呈现多样化、立体化趋势
C.改革开放推动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D.有效地解决了城市道路拥堵的现象
二、非选择题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安史之乱后,原有的经济秩序遭到了较大的破坏,各地的正常来往和交流被阻隔,漕运和税收不通,粮食和物资难以运到京师,京师一带物价飞涨。财政危机和粮食危机严重影响国家的安全和稳定,直接威胁到唐王朝的统治。唐代宗(762-779年在位)任命主管财政的刘晏改革全国驿站军事交通体系,疏通漕运。刘晏在运河沿岸驿站设立驿防兵,保护沿岸驿站和漕运的安全,这迅速缓解了当时的粮食危机。江淮“每年运米数十万石,以实关中”,同时朝廷得以通过驿站的军事化管理体制来传送各地物价信息,调动物资,平抑物价,“诸道巡院,皆募驶足,置驿相望,四方货殖低昂及它利害,虽甚远,不数日即知,是能权万货重轻,使天下无甚贵贱而物常平,自言如见钱流地上”。
——摘编自况腊生
《论唐代驿站的军事化管理体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代宗时期改革全国驿站军事交通体系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宗时期驿站军事交通体系改革的特点及历史作用。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伊丽莎白统治时期,议会通过了两项改造水路的立法。……为了拓展英国的海外运输,17世纪中期,英国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航海条例和航海法案,禁止外国船只在英国沿海航行……工业革命初期,英国运河运输兴旺起来。英国运河运输业的发展既得益于市场经济发展需求,又受益于政府引导和扶持……此外,国家还给运河运输业一定程度上的政策倾斜,如减免税收。但随着铁路的兴起,运河运输逐渐衰落下去。
——摘编自张卫良《工业革命前
英国交通运输业的发展》
材料二 随着近代交通的发展,清政府设立机构进行管理。1906年,清政府设立邮传部,管理轮船、铁路和电邮。1907年邮传部下设船政司,专门管理水上交通。清末邮传部为了振兴航运业,采取了以下措施:调查各地航运业发展状况;制定注册章程,健全规章制度;以资金补助航运。此外,邮传部还制定内河航运计划,积极发展内河航运,采取措施反对垄断。为了对抗外国航运公司,成立中美轮船公司,开通国际航线。邮传部竭力维持中国航运业发展。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交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英国水路运输的主要特征。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水路运输相较于近代英国的不同之处,并分析造成不同的主要原因。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此路早成一日,公家即早获一日之利益,商旅亦早享一日之便安,外人亦可早杜一日之觊觎。
——詹天佑《修造京张全路办法》
苟无铁道,转运无术,而工商皆废,复何实业之可图?故交通为实业之母,铁道又为交通之母。
——《孙中山全集》(第二卷)
它是发展之路,幸福之路,也是希望之路。
——一名守护青藏铁路的工人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交通与社会变迁”,任选一个角度,自拟论题,并简要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