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7张PPT)
九年级上学期
第四单元第18课
02.
初读与结构
03.
拆谬:击破悲观论
04.
立论:脊梁颂
05.
语言技法与总结
01.
导入与背景
CONTENTS
目录
导入与背景
01
同学们,不知道你们是否听过这样一些话?它们像标签一样,时不时就会被贴在不同年代的人身上。比如——
“你们是我带过的最差的一届!”
“00后、10后是‘垮掉的一代’!”
“现在的孩子,整天就知道刷手机,吃不了苦!”
听到这样的评价,你心里的第一反应是什么?是默默认同,还是会立刻冒出一连串的反驳?
听了大家的反驳,我们可以知道这种说法,在逻辑上犯了一个错误——它用少数人的现象或表面的缺点,否定了整个群体的全部价值。
那么,请大家把思绪拉回到90年前。1934年,我们积贫积弱的中国,正遭受着日本的侵略,民族危机空前深重。就在那样一个关键时刻,当时的舆论场上,也流传着一个类似“今天XX后是垮掉的一代”的论调,这个论调就是——
鲁迅杂文赏析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在民族危亡的年代,这样的声音尤其刺耳。
但是,无碍。伟大的思想家——我们的文学战士鲁迅先生会出马!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经典的驳论文,看看鲁迅先生是如何运用他犀利的笔锋,一层层剥开错误论调的外衣,又是如何掷地有声地为我们树立起“中国的脊梁”!
三维学习目标
1、观点把握 了解文章批驳的观点,准确把握作者的主张。
2、思路梳理 梳理论证思路,学习先破后立的结构。
3、语言品味 品味鲁迅杂文尖锐犀利、讽刺幽默的语言风格。
九一八事变
民族危机与悲观论调
时间: 1931年9月18日
事件: 日本关东军炸毁南满铁路,随即攻占沈阳,东北沦陷。
影响: 民族危机空前加深,国内舆论场开始弥漫“中国必亡”的悲观论调,为“中国人失掉自信力”的说法提供了社会温床。
大文豪鲁迅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是中国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和教育家。 他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 。
代表作品包括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等。鲁迅的作品以批判精神和社会责任感著称,深刻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种种问题 。
鲁迅与杂文
写作时间: 1934年9月25日,与时代危机同步,具有强烈的现场感与战斗性。
定义:杂文是一种文艺性议论文,以议论为主,兼有文学色彩。
文体特点: 短小精悍、战斗性强、讽刺犀利,是回应社会谬误、介入民族命运的最锋利载体。
鲁迅是中国现代杂文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他的杂文,被喻为 “匕首” 和 “投枪” ,直刺旧社会的黑暗心脏。《且介亭杂文》 是鲁迅晚年杂文集,《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即收录于此。
驳论文:先破后立的逻辑艺术
驳论文是一种以反驳错误观点为主要目的的议论文
通过“破”与“立”的辩证统一,实现对错误观点的彻底清算和正确观点的有力确立。
破
批驳错误观点
驳论文
先破后立
立
树立正确观点
初读与结构
02
扫除阅读障碍
渺茫(miǎo) 诓骗(kuāng) 家谱(pǔ)
脊梁(jǐ ) 诬蔑(miè) 脂粉(zhī )
摧残(cuī) 倘若(tǎng) 抹杀(mǒ)
笼罩 (lǒng zhào)玄虚(xuán) 慨叹(kǎi)
省悟(xǐng ) 切实(qiè) 前仆后继(pū)
初读感知与文章结构
第1–2段:引出错误论调 通过列举从“自夸”到“信国联”再到“求神拜佛”的现象,直接引出“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这一待批驳的靶子。
第3–5段:批驳“他信力”与“自欺力” 鲁迅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国人失掉的并非“自信力”,而是从未真正相信过自己的“他信力”,并进一步揭露当前正在发展着“自欺力”。
第6–8段:树立“中国脊梁”的正面形象 作者笔锋一转,以饱含敬意的笔触庄严宣告:自古以来乃至现在,都有作为“中国脊梁”的人在,他们才是民族自信力的真正代表。
第9段:总结呼吁 要判断自信力的有无,必须拨开“自欺欺人”的迷雾,去看代表民族希望的“地底下”的脊梁。
拆谬:击破悲观论
03
精细研读
1、文章开头,鲁迅是如何引出“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这一论调的?他列举了哪三个“事实”?
通过回顾“两年以前”、“不久”和“现在”三个时间节点的社会心态变化来引出。这三个“事实”分别是:①从前自夸“地大物博”;②不久后只希望于“国联”;③现在是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他用“是事实”、“也是事实”、“却也是事实”的排比句式,冷静客观地呈现了这种演变,为后文的批驳树立了清晰的靶子。
民族脊梁
精细研读
2、鲁迅是直接承认还是彻底否定“自信力”丧失了这一说法?他的分析角度是什么?
他并未简单肯定或否定,而是通过概念辨析,进行了更精准的剖析。
他的角度是:如果单据这些现象而论,中国人失掉的并非“自信力”,因为他们从一开始相信的就是“地”、“物”、“国联”这些自身之外的东西,这只能算“他信力”。
民族脊梁
精细研读
3、 “他信力”和“自欺力”这两个词有什么特点?它们的表达效果是什么?
这是鲁迅独创的“仿词”修辞。他仿照“自信力”新造出“他信力”和“自欺力”。其效果极其犀利:
一针见血:精准地揭示了问题的本质——不是“自信”缺失,而是依赖外物(他信)和自我麻醉(自欺)。
增强讽刺:通过模仿对方的词汇来反击对方,逻辑严密且充满轻蔑的讽刺意味,如同用对方的矛攻破对方的盾。
语言创新:使论述生动、深刻,令人过目不忘。
民族脊梁
仿词出击
精细研读
4、 从“他信力”到“自欺力”,鲁迅认为其内在演变逻辑和危害是什么?
演变逻辑是:失掉“他信力”后,本可以转向相信自己,但这条“新生路”走不通,于是陷入更不堪的“求神拜佛”以求精神慰藉。
其危害在于“玄虚之至”,让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从而逃避现实斗争,这才是最致命的。
民族脊梁
靶子呈现:错误观点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信“地”信“物”
从自夸“地大物博”开始,依赖外在物质。
信“国联”
仰仗国联调停,寻求外部力量。
求神拜佛
转向精神麻醉,自欺欺人。
鲁迅指出,这些行为并非“自信”,而是 “他信” 与 “自欺” 。
归谬法: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承认论据
信地、信物、信国联是事实。
切断联系
这些只能证明“他信”,而非“自信”。
推翻结论
“失掉自信力”的论点不攻自破。
通过归谬,鲁迅展示了其 冷酷而锋利 的理性,使对方论点陷入自相矛盾的境地。
立论:脊梁颂
04
精细研读
5、 在批驳了错误论调后,鲁迅是如何转入正面立论的?他用什么关键词来统领这一部分?
他用一个强有力的转折句——“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将文章从“破”转向“立”。统领这一部分的核心关键词是“中国的脊梁”。
民族脊梁
精细研读
6、 “中国的脊梁”是一个绝妙的比喻,请分析这个比喻好在哪里?
形象深刻:“脊梁”是支撑一个人站立、行走的关键骨骼。用它比喻民族中的英雄和实干家,生动地说明了这些人对于国家存续和发展的不可或缺的支撑作用。
价值重估:它颠覆了只为帝王将相做家谱的“正史”观,将为民族进步默默奉献乃至牺牲的群体,提升到了支撑民族命运的崇高地位。
民族脊梁
正面树旗:中国的脊梁
“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行文至此,色彩陡变。鲁迅抛出“中国的脊梁”这一核心比喻,象征着支撑、坚韧与不可或缺的民族中坚力量,与上流社会的清谈形成鲜明对照。
精细研读
7、鲁迅列举了哪四种“中国的脊梁”?这四种人分别代表了什么样的精神品质?
埋头苦干的人——代表脚踏实地、默默奉献的务实精神。(如广大劳动人民、科研工作者)。
拼命硬干的人——代表不屈不挠、抗争到底的勇毅精神。(如反抗暴政的起义者、戍边将士)
为民请命的人——代表心系百姓、追求公平的牺牲精神。(如海瑞、为民发声的志士)
舍身求法的人——代表追求真理、坚守信仰的执着精神。(如玄奘、为理想献身的革命者)
这四种人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光辉谱系
民族脊梁
精细研读
8、鲁迅为何要特别指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
这句话有双重作用:
批判性:揭露了传统正史为统治阶级服务的本质(“帝王将相作家谱”)。
强调性:即使在这样的历史书写偏见下,这些“脊梁”的伟大事迹和光芒依然无法被完全掩盖,从而反衬出他们的功绩与精神之伟大与不朽。
民族脊梁
精细研读
9、文章结尾,“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这句话有何深意?“状元宰相”、“地底下”分别指什么?
这是全文的结论性呼吁,富含深意。
“状元宰相的文章”:比喻当时官方舆论、上层社会及御用文人所散布的片面、虚假甚至反动的言论(包括“中国人失掉自信力”这样的论调)。
“地底下”:与“状元宰相”相对,比喻不被关注的民间社会、艰苦奋斗的广大民众以及那些默默奉献的“中国脊梁”。
核心深意:判断民族的命运和力量,绝不能依据表面和上层的浮夸之词,而必须深入到被忽视的底层和民众中去观察,那里才蕴藏着民族的真正希望和永不熄灭的自信力。
民族脊梁
历史上的“中国脊梁”
埋头苦干:李时珍著《本草纲目》、徐霞客游历天下。
拼命硬干:岳飞精忠报国、文天祥宁死不屈。
为民请命:海瑞刚正不阿、包拯铁面无私。
舍身求法:玄奘西行取经、鉴真东渡弘法
这些史例让抽象的“脊梁”概念落地,他们不计个人得失、以生命成就社会的共同特征,构成了民族自信的坚实根基。
“地底下”的力量
真实中国的隐形支柱
“地底下”并非地理概念,而是指被官方文本遮蔽的广大民众与无名奉献者。他们是沉默的大多数,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
鲁迅的史料观在此彰显: 真正的自信不在高调宣言,而在沉默实践。 这呼应了前文“状元宰相的文章不足为据”,完成了对标题的有力回应——自信并未失去,只是被权力话语忽视。
语言技法与总结
05
讽刺万花筒:鲁迅的语言艺术
1、反语 如“怀古伤今”,表面惋惜实则鞭挞,让人在笑声中感到汗颜。
2、排比 如三个“信”,放大节奏与荒谬感,形成强大的逻辑攻势。
3、仿词 如“他信力”,以最小语言成本达成最大讽刺效果,瞬间解构。
《儒林外史》就甚合我意,我跟吴敬梓一个风格!
关键词解剖:隐喻的力量
“麻醉”
本义: 医学用语,使人失去知觉。
文中义: 精神上的自我欺骗,逃避现实痛苦
“脂粉”
本义: 化妆品,用于修饰容颜。
文中义: 表面的修饰与掩盖,粉饰太平。
鲁迅借日常物象完成深刻的社会批判,提醒我们在写作中亦可“就地取材”制造隐喻。
论证思路图:一图看清逻辑
错误观点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
批驳拆解
(他信力/自欺力)
树立正面
(中国脊梁)
总结呼吁
(看地底下)
万能模板:任何驳论文皆可套用“靶子—拆解—自建—召唤”四步法。
当代“中国脊梁”
科学家 · 医护人员 · 劳动者
他们正是21世纪的“埋头苦干”者和“拼命硬干”者。讨论:在平凡的岗位上,我们如何延续“脊梁”精神,为今日中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课后尝试运用本课所学技巧,写一篇驳论文字,批驳“躺平有理”的观点。
课后作业
感谢您的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