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课程题目 气体的等温变化 课程类型 实验课
授课时间 2025.04 授课课时 1课时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为人教版(2019年版)高中物理选择性必修第三册第二章第2节的内容。气体实验定律是热学部分的核心内容之一,而等温变化是学生理解气体状态变化规律的基础。通过探究气体在等温条件下的压强与体积关系,学生能够初步掌握控制变量法和实验数据分析的科学方法。 深刻理解玻意耳定律,将为后续学习等容变化、等压变化以及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奠定基础。此外,该部分内容与热力学第一定律、能量守恒等知识紧密联系,有助于学生构建完整的热学知识体系。
二、学生学情分析
知识层面 在初中阶段,学生已经学习了气体的基本性质,如压强、体积、温度的概念,并初步了解它们之间的定性关系。高中,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力学基础,能够理解气体压强产生的微观机制(分子碰撞),并具备运用数学工具(如函数图像、比例关系)分析物理问题的能力。 思维特点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气体的行为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为本节课的抽象概念提供了直观经验。此外,高二学生已具备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和数学建模能力,能够结合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并尝试运用数学表达式描述物理规律。 思维障碍 可能因数学工具运用不熟练而产生困难。部分学生在控制变量(确保温度恒定)、数据处理分析等方面缺乏系统性思维。
三、学习目标分析
课程标准2.1.3 理解气体的等温变化规律,掌握玻意耳定律的内容及表达式,并能运用其分析实际问题。 核心素养 物理观念通过实验探究气体等温变化的规律,建立“压强与体积成反比”的物理观念;理解玻意耳定律的适用条件,形成科学的物质观。 科学思维通过实验数据的分析,提升归纳推理能力;利用图像法分析气体状态变化,培养数形结合的科学思维。科学探究 能利用注射器、压强传感器等器材设计方案,探究气体等温变化规律;通过图像绘制分析,得出实验结论。科学态度与责任通过实验探究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结合生活实例(海姆立克急救法)认识气体等温变化的应用价值,增强社会责任感。 重点难点 方案设计中,气体质量如何不漏气、温度如何控制不变,进而理解控制变量法; 数据处理中,理解图像法(p-V图、p-1/V图)的点、斜率的含义,理解反比关系,进而提升数形结合能力。
四、方法策略设计
学法课前:独立预习 课中:探究学习、合作学习 课后:独立完成、交流合作信息化 手段及 教学资源视频: 《海姆立克急救法》 教具: 模拟模型、温度传感器、压强传感器 多媒体:希沃白板投屏、Excel软件、Ai工具
五、学习活动设计
流程设计: 2.环节设计: 课前导学学习情境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教材《2.气体的等温变化》布置任务,发放学习任务单。预习书本,完成课前任务。预习书本内容,帮助学生有目的地听取上课内容,提高课堂效率。 课中探究学习情境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课堂导入(4分钟) 真实事件 (海姆立克急救法) 简易模拟海姆立克急救法教师播放真实事件视频。 这个过程与肺部气体状态变化有关。 回顾热力学系统的状态参量有哪些? 当我们研究几个物理量的关系时,可以采用怎样的研究方法? 学生体验:用简易模型进行模拟施救。 学生一起回答填空。 学生一起回答。 通过真实事件的播放和真实事件的模拟体验,引入本节课的探究背景。 唤起学生有关气体状态参量的知识储备和研究方法。 任务一:探究气体等温变化规律(26分钟)实验器材 1.情景引入,提出问题 1)问题:等温变化的规律?(海姆立克急救法) 2.设计方案,收集证据(16分钟) 2)思路:测量一定质量气体在温度不变下,不同体积时的压强,再分析两者关系。(7分钟) 先明确实验目标,接着按照连接顺序介绍实验器材。 小组讨论以下三个问题,并分享。 问1:研究哪部分气体?如何保证不漏气? 问2:测量时,如何保持气体温度无明显变化? 问3:如何测量体积V?如何测量压强P? 重点引导分析问2,将温度传感器连接注射器,一名学生以下操作:快速推动活塞和手握注射器,其他同学观察温度传感器示数。并思考以下问题。 问:为什么手握注射器,温度变化? 问:为什么快速推动,温度变化? 为了便于操作和获取稳定的数值,利用固体胶管将注射器推杆进行改装。 使用时,手握固体胶管,旋转底座,里边的柱塞会缓慢移动。因为装置结构的原因,已经提前在所有的柱塞里薄涂润滑油,现在只需要在针头涂。【教师演示】松手,压强数值几乎不变。 3)采集:利用传感器进行探究(9分钟) 学生分组实验,最后将数值分享在Excel协作文档。 4)论证:绘制图像(传统绘制或者利用Excel软件、Ai工具)处理p-V图、p-1/V图(8分钟) 问:用什么方法处理数据能直观体现压强和体积的关系? 同学们根据本小组数据进行绘图,老师利用现在流行的Ai工具处理,同时进行。【投屏学生绘图结果】看看Ai工具处理 问:同学们绘制的图像中,压强和体积有怎样的关系呢? 当一个量随另一个量的减小而增大时,反比是可能成立的最简单的假设。我们可以从最简单开始,根据数据进行验证。 问:回忆一下,在探究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时,我们运用绘制a—1/m的图像,得知a与m成反比。类比过来,要想证明压强和体积可能的反比关系,我们可以绘制谁和谁的图像? 问:且P—1/V应该呈现怎样的图像,才能说明P和V成反比? 老师这里利用Excel绘制P—1/V的图像。 问:图像为一条倾斜直线,但与原点有所偏离 。我们要尊重实验事实。这里,我们大胆的理论推测一下,图像是否应该过原点? 问:在实验误差允许的范围内,我们可以得出怎样的结论呢? 问:此外,大家拓展想一想,除了绘制P—1/V,还可以用什么方法证明压强和体积可能的反比关系? 结论:玻意耳定律的内容、表达式、图像(2分钟) 【板书】【板书】【板书】 小组讨论1分钟,小组代表分享。 学生配合演示。 学生思考并回答。 学生分组实验。 学生根据本小组数据绘图。 学生思考并回答。 学生思考并回答。 通过真实情景,引出问题,课程最后解决问题。 学生第一次接触压强传感器。得先让学生认识仪器。 这三个问题是本节课控制变量的核心所在。带领学生明白如何控制质量一定,温度一定。 通过温度传感器演示,帮助同学们可视化认识操作规范的重要性。同时,对现象的提问,帮助同学们发展物理思维。 改进装置,帮助同学们方便操作以获取稳定数值。 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传统绘制,训练学生的描点作图能力。 除了传统绘制,借助协作文档,告诉同学们还可以通过Excel软件、Ai工具辅助处理。 在数据处理中发展学生数形结合的意识。注意学生思维的指引。 实验误差课后分析。 拓展学生数据处理的思维能力。 任务二:运用气体等温变化规律(7分钟) 简易模拟海姆立克急救法 4.交流总结 6)应用:实际计算真实问题(海姆立克急救法) 回到课前的模拟小实验,真实求解。 问1:如图所示,将一个塑料桶模拟为肺,其初始容积 V1 =13L ,内部气体压强为标准大气压 p0=1.0×105Pa 。桶口处有一个模拟异物的小红球。当对塑料桶(模拟海姆立克急救法操作)施加外力,使其内部气体体积压缩到 V2=11L 时,小红球被弹出。求此时塑料桶内气体的压强 p2(假设气体温度保持不变,塑料桶密封完好,不计阻力。) 问2:整理一下波意耳定律的一般解题步骤 学生解答并分享。【投屏结果】 学生思考并回答。 学以致用。培养学生正确发表自我观点的意识。 归纳整理解题步骤,规范气体类题目的解题方法。 课堂小结(3分钟)1.学到了哪些知识? 2.收获了哪些方法? 3.树立了哪些意识?学生先自行总结,教师对学生的总结进行评价。 以思维导图的方式呈现,目的是以结构化形式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 板书设计 课后巩固学习情境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布置作业 1.《LW-T822 压强传感器使用说明书》标注压强传感器软管内体积1.25 mL,请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修正P-1/V 的图像。 2.完成《探究气体等温变化的规律》实验报告。 1.布置并在两天后收回实验报告。 2.小组完成实践作业,修正p-1/V 的图像。 个人完成书本作业。 小组合作完成实践作业。 对学生科学探究的研究方法进行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