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初中办学联盟2015-2016学年七年级(下)期中历史试卷(解析版)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宋朝李纲曾高度评价隋文帝“混南北为一区”的历史功绩。他认为隋文帝“
有雄才大略,过人之聪明。其所建立,又有卓然出于后世者”。李纲的高度评价反映了隋文帝一生的最大作为是( )
A.加强中央集权
B.实现国家统一
C.开通京杭大运河
D.社会经济发展
2.秦、隋都是我国历史上结束长期分裂局面、实现国家统一的朝代,其所创立的新的政治制度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下列属于秦、隋新创立的政治制度有( )
①分封制
②中央集权制度
③科举制
④军机处.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②④
3.毛泽东曾用“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来评价四位古代帝王.下列史实与“唐宗”无关的是( )
A.“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B.“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4.据史书记载,唐都长安的崇仁坊多修造乐器的商店;延寿坊有出售金银珠宝店;胜业坊有“以小车推蒸饼卖之”;永昌坊有茶肆;新昌坊有客舍.这一记载表明当时( )
A.农业生产发展
B.商业经济繁荣
C.对外贸易活跃
D.经济重心南移
5.唐太宗曾说:“此木虽曲,得绳则正;为人君虽无道,受誎则圣.”这说明他( )
A.鼓励手工业发展
B.善于纳谏
C.身为人君,不讲道理
D.关心百姓生活
6.金榜题名源于我国古代科举考试。殿试后录取进士、揭晓名次的布告,因用黄纸书写,故而称黄甲、金榜,其多由皇帝点定,俗称皇榜,考中进士就称金榜题名。与“金榜”有关的进士科、殿试,分别开始于( )
A.秦朝、唐朝
B.唐朝、唐朝
C.隋朝、隋朝
D.隋朝、唐朝
7.唐太宗“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思想认识,主要缘自对下列哪一历史事件的深思?( )
A.春秋诸侯争霸
B.汉末军阀割据
C.魏晋北民南迁
D.隋朝暴政而亡
8.唐朝政局可用下图表示,图中“?”处应为( )
A.唐太宗统治前期
B.唐太宗统治后期
C.唐玄宗统治前期
D.唐玄宗统治后期
9.如图所示为我国古代发明的一种工具,“形似纺车,四周缚以竹筒,依靠水力旋转,转动时,低则舀水,高则泻水,昼夜不息,并能把低水引用到高地灌溉”.它的主要用途是( )
A.交通运输
B.纸张印刷
C.农业生产
D.陶器制作
10.《旧唐书》称:武则天“制公卿之死命,擅王者之威力”(意为诛杀公卿,独断专权),但有人说:“对人民来说,武则天不算是坏皇帝.”得出这个结论的主要依据是武则天( )
A.改国号为周
B.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C.破格用人推动社会经济继续发展
D.减轻人民负担并提高人民的政治地位
11.“开元初,四方丰稔,城镇商铺林产,客商如云.丁壮之夫,不识兵器.”这段史料可以用于研究下列哪一位皇帝在位时期的社会经济状况( )
A.隋炀商
B.唐太宗
C.武则天
D.唐玄宗
12.唐朝是中国古代繁荣与开放的朝代,它政策开明,经济繁荣,文化发达,声名远播四海,是中国历史上令人振奋的一段时期.下列情景不可能出现在唐朝的( )
A.唐太宗向魏征征询如何处理北方少数民族问题
B.开元全盛时,小邑犹藏万家室
C.江南地区农民使用曲辕犁耕作
D.李白使用“交子”支付酒店老板的酒钱
13.如图是唐代三彩骆驼载乐舞俑,驼背上是两个汉人和三个深目高鼻的胡人(西域人)组成的乐舞队.一人表演胡舞,其余乐工在演奏胡乐乐器.从该文物可以获取的唐朝信息不包括( )
A.艺术的繁荣状况
B.农业的发展状况
C.手工业的发展状况
D.开放的社会局面
14.认知和探究历史地图,从中提取有效信息,是学习和研究历史的重要方法.如图反映的是( )
A.西晋疆域和边疆各族的分布
B.东晋疆域和边疆各族的分布
C.隋朝疆域和边疆各族的分布
D.唐朝疆域和边疆各族的分布
15.唐诗内容丰富,风格多样,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其中反映了中外交往的诗句是( )
A.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B.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C.日本晃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
D.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16.下列示意图能正确反映北宋与少数民族政权并立的是( )
A.
B.
C.
D.
17.下面示意图显示了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与图中①相对应的时期应该是( )
A.南朝
B.唐朝
C.宋朝
D.元朝
18.唐朝被称为“诗仙”、“诗圣”和“画圣”的是( )
①李白
②阎立本
③杜甫
④白居易
⑤吴道子
⑥柳公权.
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①③⑤
D.②④⑥
19.某同学举办主题为“多彩的城市生活”图文展览.“闲听瓦内讲评书,粉怪传奇胜翻读.打诨烟花皆悦众,全凭利口誉京都”.这首诗与下列哪一幅图片搭配在一起最合适?( )
A.
唐都长安
B.北宋东京
C.元朝大都
D.
明朝北京
20.宋代都市的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城内一般都设有多处供居民娱乐的场所﹣﹣瓦舍.瓦舍出现的原因是( )
①城镇规模的扩大和城市的繁荣
②城乡经济的发展和商业的繁荣
③市民阶层的不断扩大
④经济重心南移.
A.①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二、判断题(正确的写A,错误的写B,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1分,共6分)
21.隋朝在中华帝国的正午时分高调登场,却匆忙谢幕,在中国历史上书写了一段宛如昙花般脆弱短暂的璀璨辉煌说明了隋帝国的特征是短暂与辉煌.______(判断对错).
22.唐朝李春设计并主持修建的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桥。七百年后,欧洲人才建成了类似的桥。______(判断对错)
23.唐玄宗统治时期,任用贤才房玄龄和杜如晦做宰,人称房谋杜断。______(判断对错)
24.在古玩市场上发现一种瓷器明澈如冰,晶莹温润如玉,色泽是青中带绿与茶青色相近.这种瓷器可能出自唐代越窑.______(判断对错).
25.汉字书法为汉族独创的表现艺术,被誉“无言的诗”、“无行的舞”.我国古代,书法名家辈出.唐代的柳公权,被称为继王羲之之后我国书法史上最有成就的大书法家.______(判断对错).
26.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宋朝,史称北宋.北宋建立后,结束了五代十国分裂局面,再次使中国实现了大统一.______(判断对错)
三、填空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2分.每空1分,共6分)
27.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是唐朝的《______》(作品),北宋描绘都城汴河两岸繁荣的商业景象,它取自张择端的风俗画《______》.
28.唐代出现的新式农具______,提高了江南地区水田的耕作效率,北宋时期从越南引进的______在江南推广,提高了粮食产量.
29.“传法为重,舍身为轻,六度出海,终抵东瀛.”上述对联高度赞扬了高僧______不畏艰难、执着追求的精神.“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是抗金英雄______的爱国激情与志向的写照.
四、材料解析题:结合材料以及所学知识.根据设问,回答问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6分,共18分)
30.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这与其实行的选官制度密不可分。请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唐朝中后期的一位宰相李德裕认为:朝廷中的大臣,都应该由公卿子弟担任,因为他们熟悉朝廷的事务和礼仪。出身贫寒的人,即使有出众的才能,当官以后,因为不熟悉朝廷的政事,也不能称职。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材料二
科举弊政乎,科举法之最善者也。古者世卿,《春秋》讥之。讥世卿,所以立科举也。世卿之弊,世家之子,不必读书,不必知学,虽呆愚淫佚,齐循例入政。则求读书求学者必少,如是故上无才。齐民之裔,虽复读书,虽复知学,而格于品第,未从得官,则求读书求知学者亦少,如是故下无才。上下无才,国之大惠也。科举立,斯二弊革矣。
﹣﹣梁启超《变法通议 论科举》
材料三
(唐太宗)尝私幸端门,见新进士缀行而出,喜曰:“天下英雄入吾彀中(原指箭射出去所能达到的范围,后用以比喻牢笼,圈套)矣。“正所谓“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唐摭言》
请回答:
(1)材料一对科举制度持怎样的态度,其理由是什么?
(2)材料二对科举制度持怎样的态度,其理由是什么?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科举制度的根本目的是什么?并援引材料三中的一句原话加以印证。
31.请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唐太宗说:“目占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材料二
一般来说,中原王朝和边疆民族关系的发展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种是中原政权覆灭,各边疆地区少数民族进入中原。第二种是边疆民族的强大导致与中原王朝势均力敌,形成割据分裂局面。第三种是统一的中原王朝非常强大,各边疆民族以中原民族和地区以中心相互交往,直至融入中原民族。
﹣﹣《历史创新能力培养》
材料三:大宋皇帝谨致誓书于大契丹皇帝阁下:共尊诚信,虔奉欢盟,助军旅之费,每岁以绢二十万匹、银一万两,……只令三司搬差人送至雄州交割。
请回答:
(1)材料一体现了唐太宗采取了什么样的民族政策?
(2)根据材料二,指出图1与图2分别属于“中原王朝和边疆民族关系发展模式”的哪一种模式?
(3)材料三中的“誓书”历史上称为什么?说说此“誓书”签订后对宋辽关系的影响?
(4)结合材料,说说我国古代民族关系对现在处理民族关系有何启示?
32.江南经济的发展是古代中国的一抹亮丽。阅读材料,答问题。
材料一
经过自东吴以来至南朝刘宋时期二百余年南北人民的共同开发,三吴地区的生产发展已经赶上并局部地超过了北方,并实际上形成了我国的一个新的经济中心﹣﹣江南经济区。……到南宋时期民间流传着这样的谚语:苏湖熟,天下足。
材料二《姑苏晚报》载:作为世界上开凿时间最早、里程最长的一条人工河流﹣﹣京杭运河将在“十二五”期间迎来新生。京杭运河苏州段穿越我市相城区、高新区、金阊区、沧浪区,吴中区、吴江市……
材料三
西汉元始二年(公元2年的人口统计表明,南方和北方的人口比例为1:3.2,就人才而言,两汉时代的三公九卿,儒林文苑也都集中于北方,南方几乎空白。但到南朝以后,南方人中进士的逐渐增多以至于大大超过北方,文化繁荣也远胜北方。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江南经济区”形成的原因有哪些?反映了我国古代经济格局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根据材料二回答,请指出隋炀帝统治时期开凿的大运河最北是哪里?请指出京杭运河苏州段位于哪一段?
(3)材料三与材料一中反映的情况有关系吗?依据材料二说明理由。(1分,只判断不写理由不得分)
2015-2016学年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初中办学联盟七年级(下)期中历史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宋朝李纲曾高度评价隋文帝“混南北为一区”的历史功绩。他认为隋文帝“
有雄才大略,过人之聪明。其所建立,又有卓然出于后世者”。李纲的高度评价反映了隋文帝一生的最大作为是( )
A.加强中央集权
B.实现国家统一
C.开通京杭大运河
D.社会经济发展
【考点】隋朝的建立.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隋朝统一.
【解答】材料中隋文帝“混南北为一区”指的是589年,隋朝灭掉了南方的陈朝,结束了东汉末年以来近四百年的分裂割据局面,继秦汉之后中国又一次实现了统一.
故选B.
【点评】解答本题需要灵活运用隋朝统一的意义.
2.秦、隋都是我国历史上结束长期分裂局面、实现国家统一的朝代,其所创立的新的政治制度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下列属于秦、隋新创立的政治制度有( )
①分封制
②中央集权制度
③科举制
④军机处.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②④
【考点】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科举制的创建及影响.
【分析】本题考查对我国历史上出现的政治制度或机构的创立时间的识记.
【解答】分封制是在西周开始实行的,故排除①;中央集权制度是秦始皇创立的,故②符合题意;科举制是隋朝开始创立的,故③符合题意;军机处是清朝时雍正皇帝在位时设立,故排除④.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对我国历史上出现的政治制度或机构的创立时间的识记.跨度大,需要记住.
3.毛泽东曾用“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来评价四位古代帝王.下列史实与“唐宗”无关的是( )
A.“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B.“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考点】汉武帝推进大一统的措施.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唐太宗的认识.
【解答】根据所学可知,A是唐太宗民族政策的表现,B是唐太宗重用人才的表现,C是汉武帝的措施,D是唐太宗认识到人民力量的强大.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注意扎实掌握古代帝王的主要史实.
4.据史书记载,唐都长安的崇仁坊多修造乐器的商店;延寿坊有出售金银珠宝店;胜业坊有“以小车推蒸饼卖之”;永昌坊有茶肆;新昌坊有客舍.这一记载表明当时( )
A.农业生产发展
B.商业经济繁荣
C.对外贸易活跃
D.经济重心南移
【考点】盛唐的社会气象.
【分析】此题根据题干中史料所包含的“商店”、“出售”等词语分析解答.
【解答】根据题干内容中有“商店”、“出售”、“卖之”几个词语,可以判断史料说明的是商业的繁荣.
故选B.
【点评】这道题考查了唐朝商业的繁荣局面,分析史料内容,找到关键词是解题的关键.
5.唐太宗曾说:“此木虽曲,得绳则正;为人君虽无道,受誎则圣.”这说明他( )
A.鼓励手工业发展
B.善于纳谏
C.身为人君,不讲道理
D.关心百姓生活
【考点】唐太宗的纳谏和用人.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贞观之治的知识点,应把握唐太宗善于纳谏的措施.
【解答】依据题干信息“唐太宗”“受誎则圣”,结合所学知识:唐太宗注意吸取隋亡的教训,勤于政事,善于用人,善于纳谏.
故选B.
【点评】解答本题应熟记唐太宗采取的政治措施.
6.金榜题名源于我国古代科举考试。殿试后录取进士、揭晓名次的布告,因用黄纸书写,故而称黄甲、金榜,其多由皇帝点定,俗称皇榜,考中进士就称金榜题名。与“金榜”有关的进士科、殿试,分别开始于( )
A.秦朝、唐朝
B.唐朝、唐朝
C.隋朝、隋朝
D.隋朝、唐朝
【考点】科举制的创建及影响;女皇武则天.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科举制.
【解答】隋炀帝时,开设进士科,科举制正式形成.女皇武则天高度重视科举考试,亲自面试考生,开创了殿试制度.
故选D.
【点评】本题以科举制为背景,考查了学生识记历史知识的能力.
7.唐太宗“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思想认识,主要缘自对下列哪一历史事件的深思?( )
A.春秋诸侯争霸
B.汉末军阀割据
C.魏晋北民南迁
D.隋朝暴政而亡
【考点】隋朝的灭亡.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贞观之治.应重点掌握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
【解答】唐太宗重视农民的作用,唐太宗经历了隋朝末社会大动荡,亲眼看到了隋朝在农民战争风暴中迅速崩溃,受到极大的震撼,从隋朝因暴政灭亡中吸取教训,提出了民本的思想.
故选D.
【点评】本题把贞观之治与隋朝灭亡联系起来,综合性强,要注意掌握它们之间的关系.
8.唐朝政局可用下图表示,图中“?”处应为( )
A.唐太宗统治前期
B.唐太宗统治后期
C.唐玄宗统治前期
D.唐玄宗统治后期
【考点】开元盛世.
【分析】本题考查开元盛世.
【解答】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明显增加,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唐玄宗统治后期,贪图享受,不理政事,导致了安史之乱的爆发,唐朝从此日趋衰落.
故选C.
【点评】知道开元盛世标志着唐朝进入全盛时期.
9.如图所示为我国古代发明的一种工具,“形似纺车,四周缚以竹筒,依靠水力旋转,转动时,低则舀水,高则泻水,昼夜不息,并能把低水引用到高地灌溉”.它的主要用途是( )
A.交通运输
B.纸张印刷
C.农业生产
D.陶器制作
【考点】盛唐的社会气象.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唐朝农业发展的知识点,应把握筒车的用途.
【解答】依据题干信息“筒车模型图”,结合所学知识:筒车又叫水转筒车,随水流自行转动,竹筒把水由低处汲到高处,便于灌溉,是一种农业灌溉工具.
故选C.
【点评】解答本题要熟记筒车的用途.
10.《旧唐书》称:武则天“制公卿之死命,擅王者之威力”(意为诛杀公卿,独断专权),但有人说:“对人民来说,武则天不算是坏皇帝.”得出这个结论的主要依据是武则天( )
A.改国号为周
B.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C.破格用人推动社会经济继续发展
D.减轻人民负担并提高人民的政治地位
【考点】女皇武则天.
【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武则天的史实.评论一个历史人物的功过首先要考虑他是否对当时生产力的发展有所促进.
【解答】武则天对唐朝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发展经济,励精图治,延续了贞观之治的繁荣,大力吸取人才,为以后的开元盛世建设奠定了基础,她在“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之间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由此可知,选项C符合题意,ABD与题意不符.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材料的能力,学生要了解评价一个历史人物的关键在哪里.
11.“开元初,四方丰稔,城镇商铺林产,客商如云.丁壮之夫,不识兵器.”这段史料可以用于研究下列哪一位皇帝在位时期的社会经济状况( )
A.隋炀商
B.唐太宗
C.武则天
D.唐玄宗
【考点】开元盛世.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古文阅读能力,只要抓住史料中“开元初”即可得出答案.
【解答】唐玄宗统治前期由于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明显增加,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由材料中的“开元初”可知,事件发生在唐玄宗统治时期.
故选:D.
【点评】解答本题需掌握开元盛世.
12.唐朝是中国古代繁荣与开放的朝代,它政策开明,经济繁荣,文化发达,声名远播四海,是中国历史上令人振奋的一段时期.下列情景不可能出现在唐朝的( )
A.唐太宗向魏征征询如何处理北方少数民族问题
B.开元全盛时,小邑犹藏万家室
C.江南地区农民使用曲辕犁耕作
D.李白使用“交子”支付酒店老板的酒钱
【考点】盛唐的社会气象.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唐朝经济发展的知识点,应把握唐朝经济发展的表现.
【解答】依据题干信息“不可能出现在唐朝”,结合所学知识:交子在北宋时期才出现,李白生活于唐朝,因此李白不可能使用“交子”支付酒店老板的酒钱.
故选D.
【点评】解答本题要审清题意,即选择不可能出现在唐朝的选项.
13.如图是唐代三彩骆驼载乐舞俑,驼背上是两个汉人和三个深目高鼻的胡人(西域人)组成的乐舞队.一人表演胡舞,其余乐工在演奏胡乐乐器.从该文物可以获取的唐朝信息不包括( )
A.艺术的繁荣状况
B.农业的发展状况
C.手工业的发展状况
D.开放的社会局面
【考点】盛唐的社会气象.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唐朝经济发展的知识点,应把握唐三彩的内容.
【解答】依据题干信息“唐代三彩骆驼载乐舞俑”,结合所学知识:唐三彩是唐朝的艺术珍品,反映了唐朝制瓷业发展的高超水平,乐舞队成员的组成(两个汉人和三个深目高鼻的胡人(西域人)组成)反映了唐朝开放的社会特征.
故选B.
【点评】本题通过对唐三彩的分析,考查的是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4.认知和探究历史地图,从中提取有效信息,是学习和研究历史的重要方法.如图反映的是( )
A.西晋疆域和边疆各族的分布
B.东晋疆域和边疆各族的分布
C.隋朝疆域和边疆各族的分布
D.唐朝疆域和边疆各族的分布
【考点】唐朝的民族关系和民族政策.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图、读图能力.
【解答】由该图片中的少数民族政权回鹘、吐蕃、南诏等少数民族政权可知是为唐朝时期疆域和边疆各族的分布图.
故选D.
【点评】历史地图能直观反映一个朝代的疆域及其周边情况,学习过程中应该熟练掌握历史地图并能够从中得到有用的信息.
15.唐诗内容丰富,风格多样,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其中反映了中外交往的诗句是( )
A.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B.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C.日本晃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
D.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考点】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光耀千古的唐诗.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唐朝时中外交往的准确识记.
【解答】“日本晃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是李白的诗,写作此诗的目的是悼念阿倍仲麻吕,阿倍仲麻吕,汉名晁衡,日本奈良人,日本遣唐留学生,他一生在中国长达54年之久,为中日友好事业做出杰出贡献.
故选C.
【点评】解决本题的关键词是题干中的“中外交往”.
16.下列示意图能正确反映北宋与少数民族政权并立的是( )
A.
B.
C.
D.
【考点】宋、辽、西夏的并立与和战.
【分析】本题考查了北宋与少数民族政权并立.
【解答】题目直接设问考查下列示意图能正确反映北宋与少数民族政权并立的选项.注意当时各政权的方位,北宋在东南,而辽在东北方,西夏在西北方.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需要灵活运用北宋与少数民族政权的大体方位.
17.下面示意图显示了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与图中①相对应的时期应该是( )
A.南朝
B.唐朝
C.宋朝
D.元朝
【考点】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和原因.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考查的是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相关内容.
【解答】如图可知,西汉时期经济重心在北方;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宋朝时,南方战乱较少,许多中原人南迁,完成了经济重心南移.由此可以看出,经济重心由黄河流域转移到了长江流域.
故选C.
【点评】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了解我国经济重心由北向南移的历史过程.
18.唐朝被称为“诗仙”、“诗圣”和“画圣”的是( )
①李白
②阎立本
③杜甫
④白居易
⑤吴道子
⑥柳公权.
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①③⑤
D.②④⑥
【考点】光耀千古的唐诗;隋唐时期的书法和绘画艺术.
【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光耀千古的唐诗和隋唐时期的绘画艺术.
【解答】唐朝经济的繁荣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诗歌和绘画成就突出.唐朝是我国诗歌创作的黄金时代,著名的诗人有“诗仙”李白、“诗圣”杜甫.吴道子的画技高超,风格奔放,后世称“画圣”.①③⑤对应正确.
故选C.
【点评】准确把握主要历史人物的历史称谓.
19.某同学举办主题为“多彩的城市生活”图文展览.“闲听瓦内讲评书,粉怪传奇胜翻读.打诨烟花皆悦众,全凭利口誉京都”.这首诗与下列哪一幅图片搭配在一起最合适?( )
A.
唐都长安
B.北宋东京
C.元朝大都
D.
明朝北京
【考点】宋代的社会生活.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宋代的城市生活.
【解答】“闲听瓦内讲评书,粉怪传奇胜翻读.打诨烟花皆悦众,全凭利口誉京都”.这首诗中的“瓦内”是指瓦舍内,瓦舍是宋代城市中固定的娱乐场所.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和史料的分析能力.注意抓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联系所学作答.
20.宋代都市的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城内一般都设有多处供居民娱乐的场所﹣﹣瓦舍.瓦舍出现的原因是( )
①城镇规模的扩大和城市的繁荣
②城乡经济的发展和商业的繁荣
③市民阶层的不断扩大
④经济重心南移.
A.①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考点】宋代的社会生活.
【分析】本题考查的宋朝的经济发展情况.
【解答】结合所学可知,选项中①②③正确,经济重心的南移和瓦舍出现关系不大,排除.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要注意不同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
二、判断题(正确的写A,错误的写B,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1分,共6分)
21.隋朝在中华帝国的正午时分高调登场,却匆忙谢幕,在中国历史上书写了一段宛如昙花般脆弱短暂的璀璨辉煌说明了隋帝国的特征是短暂与辉煌. √ (判断对错).
【考点】隋朝的建立.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隋朝灭亡的史实的识记.
【解答】隋文帝时,政治清明,经济繁荣,他的年号是开皇,史称“开皇之治”;后期隋炀帝的暴虐无道,终于导致隋末农民大起义,618年隋朝灭亡,时间短暂,所以说隋帝国的特征是短暂与辉煌.
故答案为:
√.
【点评】注意准确识记秦朝和隋朝灭亡的共同原因.
22.唐朝李春设计并主持修建的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桥。七百年后,欧洲人才建成了类似的桥。 × (判断对错)
【考点】隋唐时期的建筑水平.
【分析】本题考查了赵州桥的相关史实.
【解答】李春是隋朝杰出工匠不是唐朝,他设计并主持建造的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这座桥设计科学,跨度很大,桥面平缓,便于交通,造型也很美观,七百多年以后,欧洲人才建成类似的桥.
故答案为:
×.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赵州桥的相关史实.
23.唐玄宗统治时期,任用贤才房玄龄和杜如晦做宰,人称房谋杜断。 × (判断对错)
【考点】开元盛世;唐太宗的纳谏和用人.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唐太宗.
【解答】唐太宗注意任用贤才、虚心纳谏.他任用富有谋略的房玄龄和善断大事的杜如晦做宰相,人称房谋杜断,不是唐玄宗.
故答案为:
×.
【点评】解答本题需要准确识记唐太宗任用富有谋略的房玄龄和善断大事的杜如晦做宰相.
24.在古玩市场上发现一种瓷器明澈如冰,晶莹温润如玉,色泽是青中带绿与茶青色相近.这种瓷器可能出自唐代越窑. √ (判断对错).
【考点】盛唐的社会气象.
【分析】本题考查了唐朝陶瓷业的相关史实.
【解答】陶瓷业在唐朝有重要发展,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和唐三彩最为有名,这种明澈如冰,晶莹温润如玉,色泽是青中带绿与茶青色相近的瓷器可能出自唐代越窑.
故答案为:
√.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需要灵活运用唐朝陶瓷业的相关史实.
25.汉字书法为汉族独创的表现艺术,被誉“无言的诗”、“无行的舞”.我国古代,书法名家辈出.唐代的柳公权,被称为继王羲之之后我国书法史上最有成就的大书法家. × (判断对错).
【考点】隋唐时期的书法和绘画艺术.
【分析】本题考查隋唐时期的书法家的识记.
【解答】继王羲之之后,我国书法史上最有成就的大书法家是颜真卿,他自创“颜体”,其楷书结体方正茂密,笔画横轻竖重,笔力雄强圆厚,气势庄严雄浑.
故答案为:
×.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颜真卿和柳公权.
26.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宋朝,史称北宋.北宋建立后,结束了五代十国分裂局面,再次使中国实现了大统一. × (判断对错)
【考点】陈桥兵变和北宋的建立.
【分析】本题考查陈桥兵变.
【解答】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建立宋朝,史称北宋.北宋建立后,结束了五代十国分裂局面,北宋建立后,陆续消灭各地的割据势力,统一了中原和南方的广大地区.没有再次使中国实现了大统一.
故答案为:
×.
【点评】考查学生识记历史知识的能力.掌握北宋的建立.
三、填空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2分.每空1分,共6分)
27.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是唐朝的《 金刚经 》(作品),北宋描绘都城汴河两岸繁荣的商业景象,它取自张择端的风俗画《 清明上河图 》.
【考点】雕版印刷术的发明;宋元的绘画艺术成就.
【分析】本题考查了《金刚经》《清明上河图》.
【解答】印刷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隋唐时期已有雕版印刷的佛经、日历和诗集等.唐朝868年印制的《金刚经》是现存的世界上最早的标有年代的雕版印刷品;随着城市的发展,表现市民生活的风俗画出现并日益增加,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北宋东京汴河沿岸的风光和繁华景象.
故答案为:
《金刚经》;《清明上河图》.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金刚经》《清明上河图》的相关史实.
28.唐代出现的新式农具 曲辕犁 ,提高了江南地区水田的耕作效率,北宋时期从越南引进的 占城稻 在江南推广,提高了粮食产量.
【考点】盛唐的社会气象;宋代南方经济的发展.
【分析】本题考查曲辕犁和占城稻.
【解答】唐代农民改进犁的构造,制成新式农具曲辕犁;北宋时期从越南引进的占城稻在江南推广,提高了粮食产量.
故答案为:
曲辕犁;占城稻.
【点评】掌握唐朝经济的发展的相关知识.
29.“传法为重,舍身为轻,六度出海,终抵东瀛.”上述对联高度赞扬了高僧 鉴真 不畏艰难、执着追求的精神.“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是抗金英雄 岳飞 的爱国激情与志向的写照.
【考点】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南宋的建立和岳飞抗金.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历史人物的认识.
【解答】根据所学可知,唐朝时高僧鉴真东渡日本传播佛教,“传法为重,舍身为轻,六度出海,终抵东瀛”是对其不畏艰难、执着追求的精神的高度赞扬;宋朝著名抗金将领岳飞收复失地,“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是对其爱国激情与志向的写照.
故答案为:
鉴真,岳飞.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
四、材料解析题:结合材料以及所学知识.根据设问,回答问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6分,共18分)
30.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这与其实行的选官制度密不可分。请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唐朝中后期的一位宰相李德裕认为:朝廷中的大臣,都应该由公卿子弟担任,因为他们熟悉朝廷的事务和礼仪。出身贫寒的人,即使有出众的才能,当官以后,因为不熟悉朝廷的政事,也不能称职。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材料二
科举弊政乎,科举法之最善者也。古者世卿,《春秋》讥之。讥世卿,所以立科举也。世卿之弊,世家之子,不必读书,不必知学,虽呆愚淫佚,齐循例入政。则求读书求学者必少,如是故上无才。齐民之裔,虽复读书,虽复知学,而格于品第,未从得官,则求读书求知学者亦少,如是故下无才。上下无才,国之大惠也。科举立,斯二弊革矣。
﹣﹣梁启超《变法通议 论科举》
材料三
(唐太宗)尝私幸端门,见新进士缀行而出,喜曰:“天下英雄入吾彀中(原指箭射出去所能达到的范围,后用以比喻牢笼,圈套)矣。“正所谓“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唐摭言》
请回答:
(1)材料一对科举制度持怎样的态度,其理由是什么?
(2)材料二对科举制度持怎样的态度,其理由是什么?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科举制度的根本目的是什么?并援引材料三中的一句原话加以印证。
【考点】材料解析题;科举制的创建及影响;阐述见解题.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解读材料的能力.
(2)本题考查材料二对科举制度持怎样的态度的理由.
(3)本题考查科举制度的根本目的.
【解答】(1)据材料一“朝廷中的大臣,都应该由公卿子弟担任,因为他们熟悉朝廷的事务和礼仪.出身贫寒的人,即使有出众的才能,当官以后,因为不熟悉朝廷的政事,也不能称职”可知,对科举制度持反对态度,其理由是出生贫寒的人不熟悉朝廷的事物.
(2)据材料二“齐民之裔,虽复读书,虽复知学,而格于品第,未从得官,则求读书求知学者亦少,如是故下无才.上下无才,国之大惠也.科举立,斯二弊革矣”可知,对科举制度持肯定态度,其理由是打破贵族垄断,选拔人才具有一定的公平性.
(3)据材料三“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科举制度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材料三中的原话是“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故答案为:
(1)否定
(反对);理由:出生贫寒的人不熟悉朝廷的事物.
(2)肯定(赞成);理由:打破贵族垄断,选拔人才具有一定的公平性.
(3)根本目的:维护封建统治;原话:天下英雄尽入吾毂中矣.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科举制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的分析归纳和综合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
31.请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唐太宗说:“目占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材料二
一般来说,中原王朝和边疆民族关系的发展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种是中原政权覆灭,各边疆地区少数民族进入中原。第二种是边疆民族的强大导致与中原王朝势均力敌,形成割据分裂局面。第三种是统一的中原王朝非常强大,各边疆民族以中原民族和地区以中心相互交往,直至融入中原民族。
﹣﹣《历史创新能力培养》
材料三:大宋皇帝谨致誓书于大契丹皇帝阁下:共尊诚信,虔奉欢盟,助军旅之费,每岁以绢二十万匹、银一万两,……只令三司搬差人送至雄州交割。
请回答:
(1)材料一体现了唐太宗采取了什么样的民族政策?
(2)根据材料二,指出图1与图2分别属于“中原王朝和边疆民族关系发展模式”的哪一种模式?
(3)材料三中的“誓书”历史上称为什么?说说此“誓书”签订后对宋辽关系的影响?
(4)结合材料,说说我国古代民族关系对现在处理民族关系有何启示?
【考点】材料解析题;唐朝的民族关系和民族政策;宋、辽、西夏的并立与和战;历史开放性问题;阐述见解题.
【分析】(1)本题考查唐太宗的民族政策.
(2)本题考查中原王朝和边疆民族关系发展模式.
(3)本题考查澶渊之盟.
(4)本题考查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解答】(1)据材料一“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可知,体现了唐太宗比较开明的民族政策.据所学知,唐太宗时期,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多次向唐朝求婚,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他,文成公主入吐蕃,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
(2)据材料二,图1是辽、西夏和北宋的并立图,可知反映的是第三种,即边疆民族的强大导致与中原王朝势均力敌,形成割据分裂局面.图2是唐朝疆域图,可知反映的是第二种,即统一的中原王朝非常强大,各边疆民族以中原民族和地区以中心相互交往,直至融入中原民族.
(3)据材料三“大宋皇帝谨致誓书于大契丹皇帝阁下:共尊诚信,虔奉欢盟,助军旅之费,每岁以绢二十万匹、银一万两”可知,“誓书”历史上称为澶渊之盟.北宋与辽订立“澶渊之盟”后,双方南北贯通,互市不绝,保持了一百多年的相对和平的局面,双方的经济和文化都呈现出繁荣的景象.
(4)本题考查学生综合分析能力,言之成理即可,如关注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促进民族融合的加速;民族平等,民族融合,各民族共同繁荣;各民族和平相处,共同发展等.
故答案为:
(1)体现了比较开明的民族政策.
(2)图1属于第二种,图2属于第三种.
(3)澶渊之盟;双方保持了长期的和平局面.
(4)关注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促进民族融合的加速;民族平等,民族融合,各民族共同繁荣;各民族和平相处,共同发展等.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唐太宗的民族政策、中原王朝和边疆民族关系发展模式和澶渊之盟.考查学生的分析归纳和综合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
32.江南经济的发展是古代中国的一抹亮丽。阅读材料,答问题。
材料一
经过自东吴以来至南朝刘宋时期二百余年南北人民的共同开发,三吴地区的生产发展已经赶上并局部地超过了北方,并实际上形成了我国的一个新的经济中心﹣﹣江南经济区。……到南宋时期民间流传着这样的谚语:苏湖熟,天下足。
材料二《姑苏晚报》载:作为世界上开凿时间最早、里程最长的一条人工河流﹣﹣京杭运河将在“十二五”期间迎来新生。京杭运河苏州段穿越我市相城区、高新区、金阊区、沧浪区,吴中区、吴江市……
材料三
西汉元始二年(公元2年的人口统计表明,南方和北方的人口比例为1:3.2,就人才而言,两汉时代的三公九卿,儒林文苑也都集中于北方,南方几乎空白。但到南朝以后,南方人中进士的逐渐增多以至于大大超过北方,文化繁荣也远胜北方。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江南经济区”形成的原因有哪些?反映了我国古代经济格局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根据材料二回答,请指出隋炀帝统治时期开凿的大运河最北是哪里?请指出京杭运河苏州段位于哪一段?
(3)材料三与材料一中反映的情况有关系吗?依据材料二说明理由。(1分,只判断不写理由不得分)
【考点】材料解析题;隋朝大运河;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和原因;阐述见解题.
【分析】(1)本题考查“江南经济区”形成的原因.
(2)本题考查隋朝大运河.
(3)本题考查经济重心的南移引发了文化中心的南移.
【解答】(1)据材料“经过自东吴以来至南朝刘宋时期二百余年南北人民的共同开发,三吴地区的生产发展已经赶上并局部地超过了北方,并实际上形成了我国的一个新的经济中心﹣﹣江南经济区.…到南宋时期民间流传着这样的谚语:苏湖熟,天下足”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江南经济区”形成的原因有北人南迁带来了先进技术;南方战乱少,社会相对安定;南方自然条件优越;经济重心的南移.
(2)据材料“《姑苏晚报》载:作为世界上开凿时间最早、里程最长的一条人工河流﹣﹣京杭运河将在“十二五”期间迎来新生.京杭运河苏州段穿越我市相城区、高新区、金阊区、沧浪区,吴中区、吴江市…”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炀帝统治时期开凿的大运河最北是涿郡(今北京),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到涿郡,南至余杭,由北向南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京杭运河苏州段位于江南河;
(3)材料三与材料一中反映的情况有关系,因为经济重心的南移引发了文化中心的南移,汉代北方经济发达,北方文化也非常繁荣.到南朝以后,由于南方经济得到开发,南方的文化也发展起来.由此可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是相互依存的,物质文明是精神文明的基础,精神文明对物质文明建设也有着重大的推动作用.
故答案为:
(1)北人南迁带来了先进技术;南方战乱少;经济重心的南移.
(2)涿郡;江南河.
(3)有关系;经济重心的南移的南移引发了文化中心的南移
【点评】理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是相互依存的,物质文明是精神文明的基础,精神文明对物质文明建设也有着重大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