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型四 类型二、三
(40分钟 45分)
类型二 热学实验
考向:探究水在沸腾前后温度的变化特点
(4分)小明按如图1所示装置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
(1)组装器材时,应按照 (选填“自下而上”或“自上而下”)的顺序进行。
(2)当水温升高到93 ℃时,每隔1 min记录一次温度填入表中,同时观察水中发生的现象。
时间/min 0 1 2 3 4 5 6
温度/℃ 93 95 97 99 99 99 99
根据实验现象和表中数据可知,水在沸腾时不断吸收热量但温度保持不变。烧杯中水的沸点是 ℃。
(3)实验结束后,小明取下烧杯上的盖子,发现盖子上有水珠,请从物态变化的角度简要写出水珠的形成过程: 。
(4)若按图2所示装置用烧杯中的水为试管中的水加热,试管中的水 (选填“能”或“不能”)沸腾。
类型三 力学实验
考向一: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
1.(5分)在如图所示的斜面上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让小车从斜面的A点由静止开始自然下滑,分别测出小车到达B点和C点的时间,即可测出不同阶段的平均速度。
(1)为了方便测量时间,斜面的坡度应较 。
(2)如果测得AB段时间tAB=1.6 s。则AB段的平均速度vAB= m/s;BC段的运动时间是通过 (选填“计算”或“测量”)得到的。
(3)实验中小车通过全程的平均速度 (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小车通过下半程的平均速度。
(4)在测全程的平均速度时,如果小车过了A点才开始计时,则测得AC段的平均速度会偏 (选填“大”或“小”)。
考向二: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2.(5分)(2025·甘肃中考)小童外出游玩时捡到一颗白色的小石头,看着很像和田白玉,他想到可以用测密度的方法来鉴别是不是和田白玉,具体方法如下:
(1)将托盘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取下两侧垫圈后,将游码移至标尺 处,然后调节平衡螺母,直至指针对准分度盘中央的刻度线;
(2)用调好的天平测量石头的质量。天平平衡后,右盘中砝码的数量和游码对应的位置如图甲所示,则石块的质量是 g;
(3)测体积时,先往量筒内倒入40 mL的水,然后用细线拴住石头放入水中,石头沉底后,量筒中液面的高度如图乙所示,由此计算出石头的密度为 g/cm3;
(4)小童查阅资料发现,和田白玉的密度在2.9 g/cm3 至3.1 g/cm3之间,通过对比可知此石头 (选填“是”或“不是”)和田白玉;
(5)小童在实验评估时,考虑到石头会吸水,请你说明这对密度测量结果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并说明理由(石头体积变化不计): 。
3.(6分)在做测量液体密度的实验中,小明想知道食用油的密度,于是他用天平和量筒做了如图所示的实验。
(1)将托盘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把游码移到标尺左端的零刻度线处。发现指针静止时,位置如图甲所示,则应将平衡螺母向 (选填“左”或“右”)调节使横梁平衡。
(2)天平调节平衡后,测出空烧杯的质量为28 g,在烧杯中倒入适量的食用油,测出烧杯和食用油的总质量如图乙所示,将烧杯中的食用油全部倒入量筒中,食用油的体积如图丙所示,则烧杯中食用油的质量为 g,食用油的密度为 kg/m3。
(3)小明用这种方法测出的食用油密度与真实值相比 (选填“偏大”或“偏小”)。
(4)小华认为不用量筒也能测量出食用油的密度,他进行了如下实验操作:
①调好天平,用天平测出空烧杯质量为m0;
②在烧杯中装满水,用天平测出烧杯和水的总质量为m1;
③把烧杯中的水倒尽,再装满食用油,用天平测出烧杯和食用油的总质量为m2。
则食用油的密度表达式ρ= (已知水的密度为ρ水)。(2分)
考向三:探究滑动摩擦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4.(5分)某兴趣小组在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时,用同一木块分别做了如图所示的甲、乙、丙三次实验。
(1)甲、乙、丙三次实验中以相同速度沿水平方向匀速拉动木块,根据二力平衡知识,弹簧测力计对木块的拉力大小 滑动摩擦力的大小(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2)通过对比甲、乙两次实验可知:在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相同时, 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
(3)通过对比 两次实验可知:在压力相同时,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
(4)兴趣小组的同学利用甲图实验装置继续探究滑动摩擦力与速度的关系,改变拉动木块的速度,进行实验,记录的实验数据如表:
实验次数 1 2 3 4
运动速度(m/s) 0.3 0.4 0.5 0.6
测力计的示数(N) 1.2 1.2 1.2 1.2
分析实验数据可知: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运动的速度 (选填“有关”或“无关”);
(5)小组交流讨论时发现:在实验中很难使木块做匀速直线运动,于是小伟设计了如图丁所示的实验装置,该装置的优点是 长木板B做匀速直线运动(选填“需要”或“不需要”)。
考向四:探究液体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
5.(7分)探究“液体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进行了如下操作:
(1)组装好器材后,用手指无论是轻压还是重压探头的橡皮膜,U形管两侧液面几乎没有变化,说明该压强计气密性 (选填“好”或“差”);
(2)调整好器材后,液体压强的大小变化可以通过比较U形管两侧液面高度差来判断,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是 ;
(3)比较 、 两图可知,液体压强与液体深度有关;
(4)比较甲、丙两图可知,液体压强与液体 有关;
(5)根据实验结论对压强计进行改装,改装后可用于比较不同液体的密度大小。现将压强计两个探头分别浸入酒精和水中并处于同一深度,如图丁所示可判断出A杯中盛有 (选填“酒精”或“水”)。将A杯中的探头向 (选填“上”或“下”)移,U形管两侧液面会再次相平。
考向五:探究浮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6.(6分)在“探究浮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实验操作如下,实验过程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如图所示。(图中所用容器底面积是50 cm2,均为相同的平底薄壁圆柱形容器,物块不吸水和另一液体)
(1)测量前,需沿 方向将弹簧测力计调零;
(2)实验中,物块浸没在水中受到的浮力是 N;
(3)如果对比B、E两次实验,得出“浮力的大小与液体密度有关”的结论,那么这种做法 (选填“正确”或“不正确”),理由是 ;
(4)由 两次实验可得出结论: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浸没在液体中的深度无关;
(5)完成E实验操作后,用弹簧测力计将物块向上拉出液面一小部分,弹簧测力计示数变为2.8 N,此操作会使容器中的液面下降 cm。
考向六: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7.(7分)(2025·临沂一模)如图甲是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的装置。
(1)在杠杆上挂钩码前,调节杠杆两端的螺母,使杠杆保持 并静止,达到平衡状态;
(2)该小组在实验中操作规范,由于不知道钩码的重力大小,记录的数据如表所示。
实验 次数 动力/ 钩码个数 动力臂 l1/cm 阻力/ 钩码个数 阻力臂 l2/cm
1 6 20 4 30
2 4 10 2 20
3 2 30 3
4 1 25 5 5
… … … … …
分析数据后,初步总结出杠杆的平衡条件:动力与阻力之比和动力臂与阻力臂之比互为倒数。显然,钩码重力的具体数值对得到杠杆平衡条件 (选填“有”或“没有”)影响。根据此结论,表中第3次实验数据的阻力臂l2为 cm;
(3)为明确钩码的重力大小,该小组找来天平测其质量。调整天平横梁平衡时,要先把游码移到标尺左端的 处。测量钩码质量,当天平平衡时托盘中的砝码及游码的位置如图乙所示,则质量为 g,即可求出重力大小;
(4)杆秤是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工作的。如图丙,当秤盘不放物品时,秤砣悬挂在0 kg刻度线处,杆秤刚好平衡(简称“调零”)。某杆秤的秤盘因不慎磕坏了一个缺口,导致杆秤不能调零,继续使用该杆秤,测量结果将 。该小组在秤盘底粘一块橡皮泥,使杆秤能调零,那么使用该杆秤,测量结果将 。(均选填“偏大”“偏小”或“不受影响”) 题型四 类型二、三
(40分钟 45分)
类型二 热学实验
考向:探究水在沸腾前后温度的变化特点
(4分)小明按如图1所示装置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
(1)组装器材时,应按照 自下而上 (选填“自下而上”或“自上而下”)的顺序进行。
(2)当水温升高到93 ℃时,每隔1 min记录一次温度填入表中,同时观察水中发生的现象。
时间/min 0 1 2 3 4 5 6
温度/℃ 93 95 97 99 99 99 99
根据实验现象和表中数据可知,水在沸腾时不断吸收热量但温度保持不变。烧杯中水的沸点是 99 ℃。
(3)实验结束后,小明取下烧杯上的盖子,发现盖子上有水珠,请从物态变化的角度简要写出水珠的形成过程: 水珠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 。
(4)若按图2所示装置用烧杯中的水为试管中的水加热,试管中的水 不能 (选填“能”或“不能”)沸腾。
类型三 力学实验
考向一: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
1.(5分)在如图所示的斜面上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让小车从斜面的A点由静止开始自然下滑,分别测出小车到达B点和C点的时间,即可测出不同阶段的平均速度。
(1)为了方便测量时间,斜面的坡度应较 小 。
(2)如果测得AB段时间tAB=1.6 s。则AB段的平均速度vAB= 0.25 m/s;BC段的运动时间是通过 计算 (选填“计算”或“测量”)得到的。
(3)实验中小车通过全程的平均速度 小于 (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小车通过下半程的平均速度。
(4)在测全程的平均速度时,如果小车过了A点才开始计时,则测得AC段的平均速度会偏 大 (选填“大”或“小”)。
考向二: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2.(5分)(2025·甘肃中考)小童外出游玩时捡到一颗白色的小石头,看着很像和田白玉,他想到可以用测密度的方法来鉴别是不是和田白玉,具体方法如下:
(1)将托盘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取下两侧垫圈后,将游码移至标尺 左端零刻度线 处,然后调节平衡螺母,直至指针对准分度盘中央的刻度线;
(2)用调好的天平测量石头的质量。天平平衡后,右盘中砝码的数量和游码对应的位置如图甲所示,则石块的质量是 47.6 g;
(3)测体积时,先往量筒内倒入40 mL的水,然后用细线拴住石头放入水中,石头沉底后,量筒中液面的高度如图乙所示,由此计算出石头的密度为 2.38 g/cm3;
(4)小童查阅资料发现,和田白玉的密度在2.9 g/cm3 至3.1 g/cm3之间,通过对比可知此石头 不是 (选填“是”或“不是”)和田白玉;
(5)小童在实验评估时,考虑到石头会吸水,请你说明这对密度测量结果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并说明理由(石头体积变化不计): 石头会吸水,在测量石头和水的总体积时会偏小,导致求出的石头的体积偏小,由ρ=可知,密度测量结果会偏大 。
3.(6分)在做测量液体密度的实验中,小明想知道食用油的密度,于是他用天平和量筒做了如图所示的实验。
(1)将托盘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把游码移到标尺左端的零刻度线处。发现指针静止时,位置如图甲所示,则应将平衡螺母向 左 (选填“左”或“右”)调节使横梁平衡。
(2)天平调节平衡后,测出空烧杯的质量为28 g,在烧杯中倒入适量的食用油,测出烧杯和食用油的总质量如图乙所示,将烧杯中的食用油全部倒入量筒中,食用油的体积如图丙所示,则烧杯中食用油的质量为 33.2 g,食用油的密度为 0.83×103 kg/m3。
(3)小明用这种方法测出的食用油密度与真实值相比 偏大 (选填“偏大”或“偏小”)。
(4)小华认为不用量筒也能测量出食用油的密度,他进行了如下实验操作:
①调好天平,用天平测出空烧杯质量为m0;
②在烧杯中装满水,用天平测出烧杯和水的总质量为m1;
③把烧杯中的水倒尽,再装满食用油,用天平测出烧杯和食用油的总质量为m2。
则食用油的密度表达式ρ= ·ρ水 (已知水的密度为ρ水)。(2分)
考向三:探究滑动摩擦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4.(5分)某兴趣小组在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时,用同一木块分别做了如图所示的甲、乙、丙三次实验。
(1)甲、乙、丙三次实验中以相同速度沿水平方向匀速拉动木块,根据二力平衡知识,弹簧测力计对木块的拉力大小 等于 滑动摩擦力的大小(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2)通过对比甲、乙两次实验可知:在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相同时, 压力 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
(3)通过对比 甲、丙 两次实验可知:在压力相同时,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
(4)兴趣小组的同学利用甲图实验装置继续探究滑动摩擦力与速度的关系,改变拉动木块的速度,进行实验,记录的实验数据如表:
实验次数 1 2 3 4
运动速度(m/s) 0.3 0.4 0.5 0.6
测力计的示数(N) 1.2 1.2 1.2 1.2
分析实验数据可知: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运动的速度 无关 (选填“有关”或“无关”);
(5)小组交流讨论时发现:在实验中很难使木块做匀速直线运动,于是小伟设计了如图丁所示的实验装置,该装置的优点是 不需要 长木板B做匀速直线运动(选填“需要”或“不需要”)。
考向四:探究液体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
5.(7分)探究“液体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进行了如下操作:
(1)组装好器材后,用手指无论是轻压还是重压探头的橡皮膜,U形管两侧液面几乎没有变化,说明该压强计气密性 差 (选填“好”或“差”);
(2)调整好器材后,液体压强的大小变化可以通过比较U形管两侧液面高度差来判断,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是 转换法 ;
(3)比较 甲 、 乙 两图可知,液体压强与液体深度有关;
(4)比较甲、丙两图可知,液体压强与液体 密度 有关;
(5)根据实验结论对压强计进行改装,改装后可用于比较不同液体的密度大小。现将压强计两个探头分别浸入酒精和水中并处于同一深度,如图丁所示可判断出A杯中盛有 水 (选填“酒精”或“水”)。将A杯中的探头向 上 (选填“上”或“下”)移,U形管两侧液面会再次相平。
考向五:探究浮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6.(6分)在“探究浮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实验操作如下,实验过程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如图所示。(图中所用容器底面积是50 cm2,均为相同的平底薄壁圆柱形容器,物块不吸水和另一液体)
(1)测量前,需沿 竖直 方向将弹簧测力计调零;
(2)实验中,物块浸没在水中受到的浮力是 2.0 N;
(3)如果对比B、E两次实验,得出“浮力的大小与液体密度有关”的结论,那么这种做法 不正确 (选填“正确”或“不正确”),理由是 未控制物块排开液体的体积相同 ;
(4)由 C、D 两次实验可得出结论: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浸没在液体中的深度无关;
(5)完成E实验操作后,用弹簧测力计将物块向上拉出液面一小部分,弹簧测力计示数变为2.8 N,此操作会使容器中的液面下降 1 cm。
考向六: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7.(7分)(2025·临沂一模)如图甲是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的装置。
(1)在杠杆上挂钩码前,调节杠杆两端的螺母,使杠杆保持 水平 并静止,达到平衡状态;
(2)该小组在实验中操作规范,由于不知道钩码的重力大小,记录的数据如表所示。
实验 次数 动力/ 钩码个数 动力臂 l1/cm 阻力/ 钩码个数 阻力臂 l2/cm
1 6 20 4 30
2 4 10 2 20
3 2 30 3
4 1 25 5 5
… … … … …
分析数据后,初步总结出杠杆的平衡条件:动力与阻力之比和动力臂与阻力臂之比互为倒数。显然,钩码重力的具体数值对得到杠杆平衡条件 没有 (选填“有”或“没有”)影响。根据此结论,表中第3次实验数据的阻力臂l2为 20 cm;
(3)为明确钩码的重力大小,该小组找来天平测其质量。调整天平横梁平衡时,要先把游码移到标尺左端的 零刻度线 处。测量钩码质量,当天平平衡时托盘中的砝码及游码的位置如图乙所示,则质量为 50.2 g,即可求出重力大小;
(4)杆秤是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工作的。如图丙,当秤盘不放物品时,秤砣悬挂在0 kg刻度线处,杆秤刚好平衡(简称“调零”)。某杆秤的秤盘因不慎磕坏了一个缺口,导致杆秤不能调零,继续使用该杆秤,测量结果将 偏小 。该小组在秤盘底粘一块橡皮泥,使杆秤能调零,那么使用该杆秤,测量结果将 不受影响 。(均选填“偏大”“偏小”或“不受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