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习题课件(共3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课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习题课件(共35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22.4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11-06 18:53: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5张PPT)
第一单元 伟大的复兴
第1课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题型觉醒 语言文字运用
建议用时:18分钟
一、 (2025福建龙岩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10分)
这一簇红艳艳的杜鹃花从高大的老松上旁枝逸出,各色的绿色植物衬着它,可谓①
( )。我不清楚,周围杂树丛生,藤蔓交错,它要经过多少阻碍才能跃上这苍劲、
伟岸的老松。它不顾一切地攀缘而上,是为了照亮这茫茫群山,照亮这一路追寻的脚步
吗?是的,它熠熠生辉,光彩夺目,你不由得被它牵引着,不由得为它②( )!
看着这一株昂然绽放的杜鹃,我不禁想起在井冈山黄洋界看到的那高高矗立的石碑,
上面刻着毛泽东同志遒劲有力的八个大字——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当年,革命的火种
就是从井冈山上传播出去的,传遍神州大地,并且熊熊燃烧起来,形成了不可阻挡的力
量,照亮了万里河山。
这一枝红艳艳的杜鹃,并不因游人的驻足或惊叹而改变姿态,它依然那么静静地燃
烧着。最深最美的情愫,在它的花蕊叶尖上流淌着。井冈山杜鹃,静静绽放着,已经唱
成一首歌;它为生命歌唱,为自由歌唱,为胜利歌唱!
1. 请在文中括号内依次填入恰当的成语。(2分)
【答案】 ①烘云托月(众星拱月) ②心驰神往(流连忘返)(每处1分)
【解析】 第①处,根据前文“各色的绿色植物衬着它”可知,此处强调“各色的绿色植物”
对“杜鹃花”的烘托陪衬作用,故可用“烘云托月(众星拱月)”之类的成语。
第②处,根据前文“你不由得被它牵引着”可知,此处语境强调“你”被杜鹃花的“熠熠生
辉,光彩夺目”吸引,对其心生向往、留恋。故此处可用“心驰神往(流连忘返)”之类
的成语。
成语积累
烘云托月:比喻从侧面加以点染以突出所描绘的事物。
众星拱月:比喻众人拥戴一人或众物围绕一物。
心驰神往:心神飞到(向往的地方),形容非常向往。
流连忘返:留恋不舍,忘记返回。
奇哥方法论
成语填空——多看看,再转转
第一步,看前后,看位置,判断空缺处内容。看空缺处前后的语境、提示词等,确
定语段内容,判断语意;看空缺处的位置,根据空缺处在句子中的位置,判断成语在句
子中充当什么成分。由前面的信息判断空缺处应该填写的内容,先用白话表达。
第二步,将“白话”转化为成语。解答成语填空题,除了要联系上下文,更重要的是
平时要积累成语,只有掌握了一定量的成语,才能顺畅地将“白话”转化为成语。
2.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
达效果。(4分)
【答案】 ①比喻:将杜鹃比作一首歌,以听觉写视觉,写出了杜鹃花开放的生机活力及
其给人带来的生命感染力与精神愉悦感。②排比:“为生命歌唱”“为自由歌唱”“为胜利歌
唱”构成一组整句,音韵和谐,节奏感强;语意递进,语势增强,情感渐深,揭示了井
冈山杜鹃蕴含的内在精神实质与理想价值追求。(每点2分)
【解析】
解题步骤 ①比喻、通感 ②排比
找出对应 语句 “井冈山杜鹃,静静绽放着,已经唱成 一首歌” “它为生命歌唱,为自由歌唱,为
胜利歌唱”
分析修辞 的构成 本体是“杜鹃”,喻体是“一首歌”;杜鹃 花是视觉,歌是听觉,两种感觉互通 三个“为……”连贯排列
分析修辞 的表达效 果 杜鹃花绽放是视觉感受,“一首歌”是听 觉感受,通过听觉感受形象生动地表现 出杜鹃花绽放的美丽,给人带来视觉上 的享受,表现出其生机活力和带给人的 感染力和愉悦感 形式上,结构整齐,音节匀称,朗
朗上口,增强气势和节奏感;内容
上,“生命”“自由”“胜利”之间语意
和情感递进,揭示了井冈山杜鹃蕴
含的内在精神实质与理想价值追求
奇哥方法论
赏析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赏析修辞手法分两步,第一步,要先结合材料内容具体分析修辞手法是如何使用的,
比如:比喻,可以从本体、喻体和比喻词三个方面分析。
第二步,再结合材料的具体内容,从内容、情感、句式、语言、语气、读者阅读效
果等角度分析修辞的表达效果。
3.请结合材料中“杜鹃”的内涵,补写下面这首小诗。(4分)
恍惚中,
这一株杜鹃,
化作了汩汩流淌的源泉,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
化作了熠熠生辉的灯盏。
这一株株杜鹃,
汇成了奔流千里的波澜,
汇成了凌云直上的烽烟,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化作了熊熊燃烧的火焰
汇成了照亮河山的光环(每处2分)
把井冈山的火种带下山,
把井冈山的精神带下山,
……
【解析】 确定句式:第①处,根据前文“化作了汩汩流淌的源泉”及后文“化作了熠熠生
辉的灯盏”可知,确定句式为“化作了……”。第②处,根据前文“汇成了奔流千里的波澜”
“汇成了凌云直上的烽烟”,确定句式为“汇成了……”。
确定内容:确定内容要结合整首诗,这首诗歌我们整体来看,是前后对应的。
前文 后文 分析
这一株杜鹃 这一株株杜鹃 “一株”与“一株株”形成个体与整体的对照关系
化作了汩汩流淌 的源泉 汇成了奔流千里 的波澜 “源泉”与“波澜”对应,形成“少”与“多”的对照关

①. . 汇成了凌云直上 的烽烟 ①处内容上与“烽烟”对应,并形成“少”与“多”、
个体与整体的对照关系
化作了熠熠生辉 的灯盏 ②. . ②处内容上与“灯盏”对应,并形成“多”与“少”、
整体与个体的对照关系
所以第①处可以是“火焰”,第②处可以是“光环”。能不能填别的类似的词呢?也可以,
只是这两个词在这首小诗中更押韵,都押“ɑn”韵!那我们还得填形容词呢,回材料中看,
有“熊熊燃烧”“照亮了万里河山”,刚好可以用作这两个名词的定语,由此就能得出答案。
二、 (2025广东深圳期中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5题。(9分)
老一辈革命家搞调查研究有一个突出的共同特点,①____。
毛泽东对调查研究的作用和意义认识最早最深刻。他认为,凡担任领导工作的人,
一定都要亲身从事社会经济的实际调查,不能只看书面报告。无论在革命战争年代,还
是在新中国成立后,②____。1930年5月,毛泽东花了10多天时间做寻乌调查,《反对
本本主义》③____。毛泽东在这篇文章中创造性地提出了“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这个
著名论断,并深刻阐释了调查研究的理论、原则和方法。
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对有争议的问题,邓小平坚持亲身到实践中去调查了解清楚
情况,然后再下结论、做决断。经济特区创办后备受争议,邓小平说:“我要来看一
看。”1984年初,他先来到深圳,深入商业区、工厂、蛇口工业区、渔民村等了解情况。
他以亲自调研的所见所闻和深入思考,做出给予经济特区充分肯定的结论,推动进一步
搞好经济特区,扩大对外开放。
4.下列选项中的“要”与文中加点的“要”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C
A.这里是交通要道。 B.我没向他要东西。 C.他要学习。 D.天要下雨了。
【解析】 原文中的“要”是助动词,表示做某事的意志。A项,“要”为形容词,表示重要、
险要。B项,“要”为动词,索要。C项,“要”为助动词,表示做某事的意志。D项,“要”为
助动词,表示将要。故选C。
5.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
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答案】 ①就是亲力亲为 ②他都坚持进行亲身调查 ③就是这次调查的重要成果
(每处2分)
【解析】 第①处,观察句子位置可知,此处应填写的句子位于首段,一般起总领作用,
再结合横线前的内容可知,此处应概括老一辈革命家搞调查研究的共同特点;分析后文
内容,文本后两段主要强调的是毛泽东和邓小平在开展调查时的亲身实践、亲力亲为,
故此处可填“就是亲力亲为”之类的句子。
第②处,根据前文“一定都要亲身从事社会经济的实际调查,不能只看书面报告”和
后面的“无论……还是……”可知,此处应强调毛泽东在任何时期都坚持调查研究,故此
处可填“他都坚持进行亲身调查”之类的句子。
第③处,结合前文提到的“寻乌调查”及后文“毛泽东在这篇文章中创造性地提出
了……”可知,“寻乌调查”是《反对本本主义》的由来,《反对本本主义》是“寻乌调查”
的重要成果,故此处可填“就是这次调查的重要成果”之类的句子。
奇哥方法论
补写句子要“瞻前顾后”
要补写出句子,就必须有一双善于发现“提示”的眼睛,“提示”可能出现在空前,也
可能出现在空后,所以补写句子时要“瞻前顾后”。
解答补写句子题的有效“7看”:①看上下文内容;②看新词;③看关联词;④看句子
的位置;⑤看句子间的逻辑关系;⑥看标点符号;⑦看句式特点。
题型觉醒 现代文阅读Ⅰ
建议用时:18分钟
(2024江西景德镇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10题。(17分)
材料一:
我们的会议之所以称为政治协商会议,是因为三年以前我们曾和蒋介石国民党一道
开过一次政治协商会议。那次会议的结果是被蒋介石国民党及其帮凶们破坏了,但是已
在人民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那次会议证明,和帝国主义的走狗蒋介石国民党及其
帮凶们一道,是不能解决任何有利于人民的任务的。即使勉强地做了决议也是无益的,
一待时机成熟他们就要撕毁一切决议,并以残酷的战争反对人民。那次会议的唯一收获
是给了人民以深刻的教育,使人民懂得:和帝国主义的走狗蒋介石国民党及其帮凶们决
无妥协的余地,或者是推翻这些敌人,或者是被这些敌人所屠杀和压迫,二者必居其一,
其他的道路是没有的。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下,在三年多的时间内,很快地
觉悟起来,并且把自己组织起来,形成了全国规模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
本主义及其集中的代表者国民党反动政府的统一战线,援助人民解放战争,基本上打倒
了国民党反动政府,推翻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恢复了政治协商会议。
(摘自毛泽东《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材料二: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为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
度奠基。
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中南海怀仁堂隆重
开幕。来自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等45个单位及特邀人士的代表
(包括候补代表)共662人参加了会议。毛泽东在大会上所致开幕词中,坚定地说出了
那一句标志着新中国成立的名言:“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
相对于1946年1月在国共重庆谈判基础上召开的政治协商会议——在那次会议上所
达成的改组政府和召开国民大会等和平建国、民主建国意向,很快就被蒋介石国民党军
队大举进攻我方解放区、发动全面内战的炮火无情摧毁。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胜利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史称“新政协会议”),意在建
立起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民主
联合政府”,进而建立起有助于最终形成新中国国体和政体的一种全新的民主政治制度。
事关国家性质的这个开会共识,早在筹备召开新政协会议的过程当中,就由中国共
产党召集的会议筹备会多次组织各党派负责人和各界代表人士学习讨论、民主协商,最
终达成共识。正如在新政协会议上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所记载和
昭示的:各党派和各界人士“一致同意以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
建国的政治基础”,“中国人民民主专政,是以工农联盟为基础、以工人阶级为领导的人
民民主统一战线的政权”。
毛泽东在为1949年元旦而撰写的《将革命进行到底》一文中就明确提出:在全国范
围内推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后,要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主体的人民
民主专政的共和国”。再上溯至1940年1月发表的《新民主主义论》,1945年4月发表的
《论联合政府》,再到1949年6月为纪念中国共产党诞生28周年而发表的《论人民民主
专政》,毛泽东在延安时期就开启了建国大业的理论思考,并逐步为迎接新中国建立奠
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这些长篇著述,明确阐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的关
系,明确地提出唤起民众,结成国内的爱国统一战线,建立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
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这一历史性的结论,从建国意义上延续着为历史所证明的
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三大法宝”思想。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召开,既顺应了时势,也是在充分的思想
准备和组织准备下的制度性安排,是一个历史必然。
人民政协促成了新中国政治制度的建立,进而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
度及其基本格局的形成。这一新民主主义国家政治制度的基本架构,蕴含着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全部基因和基本内容。也正是在此意义上,我们可以说,第一届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为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奠定了坚实基础。
伴随新中国的历史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总体格局也进一步完善为:
在中国共产党的统一领导下,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
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其中,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其制度安排意在实现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三者有机统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协商民主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中独特的、独有的、独到
的民主形式。”中国特色新型政党制度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建设事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不断彰显出自身的强大生命力和制度
优越性。我们要“不忘合作初心,继续携手前进”,推进事业发展。
(摘编自逄立左《为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奠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
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历史地位述略》)
6.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A.旧政协会议是在国共重庆谈判基础上召开的,形成了改组政府和召开国民大会等有利
于人民的决议。
B.旧政协会议给人民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是因为会议的结果证明了蒋介石国民党及其
帮凶们的反人民属性。
C.新政协会议虽然沿用了“政治协商会议”的名称,但和旧政协会议在建国理念和目标上
截然不同。
D.新政协会议召开的任务是建立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和“民主联合政府”,并最终形成新中
国国体和政体。
【解析】 A(√)根据材料二第3段中的“在那次会议上所达成的改组政府和召开国民大
会等和平建国、民主建国意向”可知,选项表述与原文一致,选项没毛病。
B(×)“是因为会议的结果……反人民属性”错误,根据材料一中的“但是已在人民中留下
了不可磨灭的印象。那次会议证明,和帝国主义的走狗蒋介石国民党及其帮凶们一道,
是不能解决任何有利于人民的任务的”可知,选项与原文表述的对象不一致,故B项错误。
C(×)“在建国理念和目标上截然不同”错误,根据材料二第3段中的“在那次会议上所
达成的改组政府和召开国民大会等和平建国、民主建国意向”“意在建立起中国共产党领
导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可以看出新旧两次政协会议的建国理念和目标是有相同
之处的。
D(×)“最终形成新中国国体和政体”错误,材料二第3段说的是“……进而建立起有助
于最终形成新中国国体和政体的一种全新的民主政治制度”,最终形成的是“全新的民主
政治制度”,选项错误。
7.根据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C
A.毛泽东同志在开幕词中阐述了“统一战线”的重要性,这不仅体现了对历史事实的尊重,
也紧扣住了“政治协商”这一主题。
B.“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是毛泽东同志所作开幕词中最激动
人心的语句,它标志着新中国的成立。
C.新中国的国家性质是在新政协会议的筹备过程中,由各党派负责人和各界代表人士共
同提出、讨论、协商并达成共识的。
D.毛泽东同志在《将革命进行到底》《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等著述中的理论,
为新政协会议的召开做好了思想准备。
【解析】 “是在新政协会议的筹备过程中,由各党派负责人和各界代表人士共同提出、
讨论、协商并达成共识的”错误,根据材料二第4段中的“事关国家性质的这个开会共识,
早在筹备召开新政协会议的过程当中,就由中国共产党召集的会议筹备会多次组织各党
派负责人和各界代表人士学习讨论、民主协商,最终达成共识”和第5段中的“毛泽东在
延安时期就开启了建国大业的理论思考……从建国意义上延续着为历史所证明的统一战
线……‘三大法宝’思想”可知,关于新中国的国家性质,毛泽东同志早已提出,各党派
负责人和各界代表人士共同学习讨论、民主协商,最终达成共识,C项错误。
8.下列关于政治协商会议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B
A.“政治协商”一词过去曾得到过共产党与包括国民党在内的各民主党派的赞同。
B.1946年的政治协商会议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国民党统治时期中国的民主化进程。
C.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标志着新中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的初步建立。
D.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召开,是在充分的思想准备下的制度安排。
【解析】 “在很大程度上推动……民主化进程”错误。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第3段可知,
1946年的政协会议取得的结果很快被蒋介石国民党军队破坏了,所以不能说“在很大程
度上推动…民主化进程。
9.请简要梳理材料二的行文思路。(4分)[分析信息类文本的论证结构,解题方法见
名师大招册P01]
【答案】 材料二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先提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
会议为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奠基的观点,然后从新政协会议的目标和共
识,以及毛泽东同志之前的理论思考和理论贡献两个方面进行论证,再总结其制度性安
排的特点,最后进行总结和展望。(4分)
【解析】 这道题要求我们概括行文思路,可用“找定删联”法。
由关键词“材料二”可知,我们要梳理概括的范围是材料二。
+ 先概括材料二每个段落的内容,再合并同类项,把概括得出的同类信息
整合为一个层次。
段落 概括内容 合并同类项 整合层次
第1段 提出材料的核心观点 提出全文的观 点 第1个层次:提出观

第2段 介绍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 会议开幕的基本情况 都介绍中国人 民政治协商会 议第一届全体 会议的情况, 合并为一个层 次 第2个层次:主要从
新政协会议的目标
和共识的角度进行
论证
第3段 论述了中国人民政协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的主要目标 第4段 介绍了中国人民政协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就国家性质达成共识的情况 段落 概括内容 合并同类项 整合层次
第5段 介绍毛泽东同志之前的一系列论述为迎接 新中国建立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指出理论基础 第3个层次:从毛泽
东对建国的理论思
考和理论贡献方面
论证观点
第6段 对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召开的历史性做出的总体性评价 第6段是对第7 段的整体概 括,合并 第4个层次:总结政
治协商会议的历史
贡献和其制度性安
排的特点
第7段 具体论述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 全体会议的历史地位和其制度性安排的特 点 段落 概括内容 合并同类项 整合层次
第8段 援引习近平总书记的话,指出中国特色新 型政党制度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强 大生命力和制度优越性,并提出了对未来 的展望 对全文进行总 结,并对未来 进行展望 第5个层次:总结贡
献,展望未来
分析以上几个部分,可知材料二整体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作答时,先表
明文章结构,再用关联词把梳理出的5个层次的内容依次阐述即可。
10. 两则材料都提及1946年的旧政协会议,各自的意图是什么?(4分)
【答案】 ①材料一是回溯历史,交代此次新政协会议召开的历史渊源。②材料二是将
两次政协会议进行比较,论述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理念、目标和历
史地位。(每点2分)
【解析】 由“意图”可知,这道题属于概括题,可用“找定删联”法。
“两则材料”“1946年的旧政协会议”明确了要分析的范围和内容,“意图”为我们明
确了概括的方向。
分别找出两则材料中提到1946年的旧政协会议的内容,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分析。
材 料 内容 分析
材 料 一 “我们的会议之所以称为政治协商会议,是因为 三年以前我们曾和蒋介石国民党一道开过一次政 治协商会议”“那次会议的结果……”“那次会议证 明……”“那次会议的唯一收获是……” 根据“是因为”可知,提到旧政协
会议的意图主要是交代此次新
政协会议召开的历史渊源。根
据对旧政协会议的说明可知,
还意在回溯历史
材 料 二 “相对于1946年1月在国共重庆谈判基础上召开的 政治协商会议……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胜利召开 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史称‘新政协会 议’),意在……和政体的一种全新的民主政治 制度” 根据“相对于”可知,提到旧政协
会议是为了和新政协会议比
较,阐述新政协会议的理念、
目标及其历史地位
将分析概括出的内容分条作答即可。
奇哥方法论
“找定删联”概括分析原文内容
1.找
看题干,找关键词。关键词:①说明材料范围的词;②和原文对应/有关的词;③说
明考查方向的词。
2.定
根据关键词确定原文范围,概括作答需要的原文内容并确定这些内容之间的关系。
3.删
概括得出的内容中语意重复的,删去;语意有交叉的,合并。
4.联
根据关系和设问,把删去或合并重复内容后剩下的部分连起来。作答时注意把题干
信息和原文内容联系起来。注意分条作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