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1张PPT)
第一单元 伟大的复兴
第2课 长征胜利万岁 大战中的插曲
题型觉醒 语言文字运用
建议用时:19分钟
(2025江西八校协作体联考改编)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18分)
栉风沐雨,浴血淬火。当年被迫长征的革命前辈可能也没有想到,他们那次“无与
伦比的史诗般远征”,会激荡成改变历史的滚滚洪流,标注为一个民族的精神坐标。
伟大的长征精神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红色基因和精神族谱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我们
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滋养,成为鼓舞和激励中国人民
不断攻坚克难、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动力。
习近平主席对弘扬伟大长征精神高度重视,指出伟大长征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
的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强调伟大长征精神是党和人民付出巨大代价,进行伟大斗争获
得的宝贵精神财富,要求我们世世代代都要牢记伟大长征精神、学习伟大长征精神、
( 甲 ),使之成为我们党、我们国家、我们人民、我们军队、我们民族不断走向未来
的强大精神动力。
①青山依旧,斜阳几度。②90年来,红军的背影渐行渐远,但他们的伟大精神永放
光芒;③90年来,长征的步伐从未止步,精神的伟力穿越时空,历久弥新。④每一代人
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⑤我们的事业无论走到了哪一
步,都要大力弘扬伟大长征精神,在新的长征路上继续奋勇前进。
大力弘扬伟大长征精神,是因为它不仅不会过时,( 乙 )。长征,是“把一只脚
放在另一只脚前面”,坚定不移走出来的英雄史诗。如果说,90年前的那次远征,是精
神的壮歌、信仰的迸发、价值的磨砺,那么,今天行进在新长征路上的共产党人和革命
军人,更需要精神的支撑、信仰的坚守、价值的导航,更需要以长征精神凝聚信念信仰、
守护不变初心。
新长征路上,我们仍有许多“雪山”需要跨越,还有许多“娄山关”“腊子口”需要征服,
更加需要砥砺“风雨侵衣骨更硬”的顽强意志,激发“快马加鞭未下鞍”的奋进勇气。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连用“改变历史的滚滚洪流”“一个民族的精神坐标”两个喻体比喻长
征。请以“长征”为本体,再仿写一个句子,要求语意完整,使用两个贴切的暗喻,表达
准确、流畅。(3分)
【答案】 示例长征熔铸成斩断困难险阻的利剑,树立起引领中华民族走向独立自强的
旗帜。(3分)
【解析】 题目有两个要求:
(1)要求以“长征”为本体,写一个句子,使用两个暗喻;(2)仿写。
暗喻:首先,我们需要找到两个与“长征”相关的喻体,来形象地表达长征的意义。如强
调长征在克服重重困难中的强大作用,可将长征比作“斩断困难险阻的利剑”;强调长征
在精神上对中华民族的指引作用,可将长征比作“引领中华民族走向独立自强的旗帜”。
暗喻句中的喻词比较隐晦或不出现,如例句中的喻词就是“成”“为”,我们也可采用这样
的词语作为喻词。
仿写:例句“激荡成改变历史的滚滚洪流,标注为一个民族的精神坐标”由两个动宾结构
的句子构成,所以仿写句也要用这个句式,找到与喻体对应的动词即可。
知识链接
暗喻
“暗喻”又称为“隐喻”,是一种不太明显的比喻。本体和喻体都出现在句中,它们之
间在形式上是相合的关系,只是喻词和明喻不同,喻词常由是、就是、成了、成为、变
成等表判断的词语来充当,也有用破折号来代替喻词的。如:①她是夜明珠,暗夜里,
放射出灿烂的光芒。(雷抒雁《小草在歌唱》)②霎时间,东西长安街成了喧腾的大海。
(袁鹰《十月长安街》)③我爱北京——祖国的心脏。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运用了排比的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
(4分)
【答案】 ①四个“成为……”,结构相似,句式相同,构成了排比句。②从“红色基因和
精神族谱的重要组成部分”“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滋养”“强
大精神动力”四个方面突出了长征精神的重要意义,语调铿锵有力,富有气势且具有说
服力。(每点2分)
【解析】 (1)分析句子构成:
画波浪线句:伟大的长征精神成为(由四个“成为……”构成结构相似、句式相同的排比
句。)①中国共产党人红色基因和精神族谱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我们②最为宝贵的精
神财富,成为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滋养,成为鼓舞和激励中国人民不断攻坚克
难、从胜利走向胜利的④强大精神动力。
(2)分析表达效果:从内容上看,从四个方面突出了“伟大的长征精神”的重要意义,这
四个方面在内容上层层推进;从形式上看,句式整齐匀称,语调铿锵有力,富有气势,
读起来朗朗上口,增加了说服力和感染力。
3. 文中第四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
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
【答案】 句子③:90年来,长征的步伐从未止息,精神的伟力穿越时空,历久弥新。句
子⑤:无论我们的事业走到了哪一步,都要大力弘扬伟大长征精神,在新的长征路上继
续奋勇前进。(每处2分)
【解析】 提取句子主干并分析:①青山依旧,斜阳几度。②90年来,背影渐行渐远,伟
大精神永放光芒;③步伐从未止步,(“步伐”与“止步”搭配不当,造成语意重复,“止
步”改为“止息”“停止”等。)伟力穿越时空,历久弥新。④每一代人有长征路,每一代
人要走好长征路。⑤事业无论走到了哪一步,都要弘扬精神,(“事业”不能“弘扬精神”,
主谓搭配不当,可将“我们的事业”与“无论”调换位置。)继续前进。
奇哥方法论
病句修改主观题——抽丝剥茧,先抽主干,再剥修饰
修改病句分两步。第一步,先抽主干,看主谓宾。看句子的主谓宾是否搭配得当,
是否缺少成分,是否更换主语。
第二步,剥开修饰,看其他成分。看定状补,检查这些成分是否能与其对应的主谓
宾等搭配,定语里如果也有一套主谓结构,看是否能搭配,是否缺少成分。看介词,要
特别注意介宾短语中介词和宾语的搭配,还要注意介词的使用会不会导致主语缺失。看
关联词语,注意关联词是否放错了位置,是否搭配不当。最后看句子的逻辑是否正确。
4.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2个字。(4分)
【答案】 甲:弘扬伟大长征精神 乙:还不断彰显时代价值(每处2分)
【解析】 甲处,分析“牢记伟大长征精神、学习伟大长征精神、(甲)”分句之间的逻
辑关系及标点符号的特点,可以知道此处所填的句子在内容上应与“牢记”“学习”形成递
进关系,在句式上应与前两个句子(动宾结构)保持一致,由此可以推知甲处应填写
“弘扬伟大长征精神”之类的句子。
乙处,结合前文语境可知,此处所填的句子应与前面的“它不仅不会过时”形成递进
关系,故应在句子中使用“还”“而且”等关联词;再联系下文的“今天行进在新长征路上
的共产党人和革命军人……更需要以长征精神凝聚信念信仰、守护不变初心”,可知此
处填写句子的内容与“时代价值”相关,故可填“还不断彰显时代价值”之类的句子。
5.文中加点词上的引号与下列句子中的引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
A.和其他聊天机器人相比,这款机器人显示出了更高的“情商”,让对话者感觉更为真实。
B.刘慈欣的小说《三体》荣获了“雨果奖”,标志着中国科幻文学在国际上的重要突破。
C.每逢杜鹃花盛开时节,便常可听到有鸟在叫着“居起、居起”,据说就是杜鹃鸟。
D.画家徐悲鸿笔下的马,正如有的评论家所说的那样——“形神兼备,充满生机”。
【解析】 文中加点词上的引号表示特殊含义。A项,表示特殊含义,与文中引号用法
相同。B项,表示特定称谓。C项,表示引用。D项,表示引用。
题型觉醒 现代文阅读Ⅱ
建议用时:20分钟
(2024江苏扬州月考改编)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18分)
夜发灵宝站
吴伯箫
东开的辎重汽车,在函谷关下被阻于弘农河窄窄的木板桥,我们便有了在灵宝车站
改乘火车的机会。啊,阔别了八个月的火车,睡梦里都是汽笛的鸣声呢,像对人一样,
热切地想念着。
时候是初冬,一九三八年十一月十七日。
灵宝车站,北面正对着与铁道平行奔流东去的黄河。黄河水翻滚着混浊的泥浆,愤
怒似的发着汹涌汩汩的声音。天气是阴沉的,傍晚时分而看不见夕阳,风不大却遍天弥
漫着黄腾腾微细的尘沙,又清冷。
在这种乡僻野站,惯于行旅的人该会记得吧?承平年月风和日丽的时候,一定是:
打扫得清清楚楚,在碎砂铺就的站台上,来往踱着穿了青色制服的路警,那么干净利落,
迈着匀整的脚步,皮鞋踏地发着踏踏的声音,候车人,哪怕是辞家远别呢,心里也会透
上一脉轻松。车站旁边少不了摆几个小摊,吆喊着,竞赛着嗓音的嘹亮,专等那些出门
大方和候车感到无聊的顾客。车尽不来,三等候车室里无妨“摆龙门”,唱二黄;一听电
话的铃声响了,呜呜的叫号吹了,白天打了红绿旗子,夜里提出了红绿灯,人们这才争
着买票、扛行李,向站台一哄挤去……
于今,那情形已成了梦境了。一想到“坐火车了”,你绝不会相信这段陇海路上的火
车是你可以自由乘坐的唯一的火车。这站上荒凉的情形也正是中国各条铁路各个车站一
般的情形:票房没有了门,没有了窗子;递票的地方是用破碎的煤油木箱拼凑起来的。
候车室没有顶,整个地露着天空。屋角落里过去是安放公共座椅和痰盂的地方吧,现在
却堆满了砖块同瓦砾。指示站名的路标,只剩了“车站”两个字歪斜地挂在要倒的柱子上。
站台上看不见穿着整齐的路警,也不见戴了黄箍帽的站长那样的人物。没有小摊,没有
红帽子行李夫,只零零落落三几个候车人,兵、难民,在焦躁而又忧戚地徘徊着,在小
声咕噜地说话。比较嚷得高声些,话也仿佛津津有味的是一位胖胖的站务司事。
站务司事,矮矮的,胖得眼睛挤成一条细缝,说话时脸微微向上仰着,腰挺得很直,
短短的两只手臂交握在背后,他正在回答一个旁边人的问话:
“……这不是飞机炸的,是隔河炮轰的,足足放了三百多炮。一炮打中了水塔,你
瞧水塔全毁了;一炮照着候车室过来,就将这候车室的顶盖给揭去了。”
说着,一一指给你,并告诉你隔了黄河的东北方,那抹树林后边的高地就是敌人的
炮兵阵地。
“这里来过飞机么?”有人问他。
“来过,可是没有下蛋。这里老百姓不怕飞机。说:‘喜虫(麻雀)满天飞,有几个
把(屙)在人的头上!’大炮却不同,因为领教过了,不过慢慢地习惯了,也就不觉什
么了。反正敌人放炮,咱就躲开;敌人不放了,咱就再回来。想到这边来是不容易的,
黄河是天险,老百姓是血肉长城。”
“车站被轰的时候伤人没有?”又有人问。
“怎么没伤人!吓,二月十三那天是敌人第三次放炮,老李躲在水塔底下,不是炸
得连尸首都找不着么?——真惨!这碑上贴了个耳朵,那树上挂了半截腿。您不知道,
这墙上一块块黑乎乎的地方就都是当初炸飞了的碎肉。”
“啊!”四围听的人摇摇头,沉默着,正替牺牲了的人表示无限的哀悼与感触的时候,
站务司事却又换了另一种语调说了另外一些事:
“哼,什么世道啊!我十五岁吃火车饭,现在五十五,整整四十年了,从没过过这
种日子。内战打过多少,却总是前线弟兄们拼,绝不会乱杀乱砍,老百姓也跟着遭殃。
谁怕过!现在世面却见大了。”
天黑了,夜幕盖下来,也刮起了凛冽的风。
唉,我们的地方,我们的人啊!为什么被那些野兽如此践踏蹂躏?多少事实激动你,
心狠,真足将牙根咬碎!无缘无故就跳了起来的事是常有的。然而那时轰炸罢了,侵占
罢了,自家的铁路终还有几条可以往来畅达啊。如今,如今只剩了这陇海路的半段!
现在我踏着的是到火线去的路!
啊,灵宝车站,别了,车厢里摸索着向渑池进展。
已是夜里。车厢里真黑,什么亮都没有,仿佛连听人说话也要摸索着听似的。——
刚好,有哪个部队里一位操四川口音的副官或传令兵一类的小伙子正在演说八路军呢,
传奇一样,有枝有叶的。
“……我亲眼见过朱师长,脸黑黑的,穿得破布烂衫的。经常连个护兵也不带,就
出来和老百姓一块儿晒太阳谈天。——哼,从前还‘围剿’,好容易,四下里围得紧紧的,
水泄不通,以为这回可跑不了啦吧,却不知他老人家早已拄着小拐棍慢步逍遥地走了。
从你眼前过,还抬头看了你一眼,你却不知道。”
“人家真行:说打日本,就打日本,自家人无论多大仇恨,都一笔勾销。”
“人家打仗也算凶,敌人明明知道八路在那里,飞机大炮一齐冲过去,却扑了个空;
八路倒是从敌人屁股上打来了,一来就给他个全军覆没。”
“日本人说‘八路军神出鬼没’,老百姓说‘八路军满天飞’:你说厉害不厉害!”
听见了听的人们的笑声,才知道这位“八路通”已成了黑暗里半车人倾听的中心。
黑暗中希望在每个旅人的心里抬了头,自己的忧郁也不知到哪里去了。车突突地向
前冲着,虽然还是夜里,战地却在眼前开了花。血腥的敌人后方,变成了无畏者的乐园。
潞城,故彰,一九三八年十二月一日。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
C
A.本文插入了对和平年月的火车站的描写,对下文写灵宝车站的荒凉起补充和衬托作用。
B.站务司事换了另一种语调说话,说明了他对伤亡已经麻木,从侧面表现出日寇的残暴。
C.日本人和老百姓对八路军的不同说法,包含了不同的情感,都体现了八路军战术的有效。
D.由于演说生动有趣,缓解了旅途中的枯燥沉闷,“八路通”成了半车人倾听的中心。
【解析】 A(×)对和平年月的火车站的描写在原文第四段,描绘了和平年月火车站有
序、轻松、热闹的景象,第五段则写了灵宝车站的荒凉,第四段与第五段形成了对比,
反衬了灵宝车站的荒凉,并不是“补充”。
B(×)“对伤亡已经麻木”错误。“换了另一种语调”对应原文第十三段,根据第十三段
前后,站务司事的发言:“真惨!”“哼,什么世道啊!”等可知,站务司事并没有对伤亡麻
木。换了语调是因为他不愿一味沉浸在哀悼中。
C(√)根据文章倒数第三段可知,C项说法正确。
D(×)“由于演说生动有趣”错误,文中没有详细描写他的演说,而重在描写他演说的
内容,比如“日本人说‘八路军神出鬼没’,老百姓说‘八路军满天飞’:你说厉害不厉害!”
等,而车上的旅客也都是附和“八路通”所讲的内容。所以“‘八路通’成了半车人倾听的中
心”并不是因为他的演说生动有趣,而是因为八路军受到人们的爱戴。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B
A.翻滚的黄河、阴沉的天气、弥漫的黄沙、凛冽的风等环境描写突出了时节和地域特点,
同时也渲染了特定气氛。
B.本文先写车站被日寇轰炸的现实,后写小伙子演说八路军的内容,运用欲扬先抑的手
法,表达了抗战必胜的信念。
C.“八路通”演说八路军既有现实基础,也有“艺术加工”,塑造了八路军俭朴亲民、英勇
善战、维护民族大义的形象。
D.本文以叙事为主,穿插了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笔法灵动,饱含深沉的情感,给人
以质朴浑厚之感。
【解析】 B项,“欲扬先抑的手法”错误,欲扬先抑指为肯定某人、事、景、物,先用曲
解或嘲讽的态度尽力去贬低或否定它的一种构思方法。所谓“欲扬先抑”或者“欲抑先扬”
等手法,前后所涉及的情节或人物具有一致性或连贯性。而这里所说的是两种关联性不
是很大的事物,前者属于环境,后者强调的是人物说的内容。前者对轰炸现实的描写表
达的是对日寇的愤恨,后者演说八路军的内容表现的是对八路军的赞美,对战争必胜的
信念,表现的是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没有抑扬之分。
8.请简要分析“站务司事”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6分)[概括分析人物形象,解题方
法见名师大招册P10]
【答案】 ①镇静从容,忠于职守。面对战争后兵荒马乱的局面从容自若地坚守在自己
的岗位上。②团结友爱,忧国忧民。耐心回答旁边人的问题,忧心老百姓的生活和国家
的命运。③乐观,有抵御日寇的信心,有取得战争胜利的决心。相信人们团结一致组成
的血肉长城一定能抵御日寇的进攻,相信人们一定能够取得战争的胜利。(每点2分)
【解析】 找到“站务司事”这一人物出现的所有地方。该人物主要集中出现在第五
段的最后以及第六段至第十四段。
确定文中人物的动作,概括出人物发生的事件,由人物所做的事等确定人物性格。
第五段中,“站台上看不见穿着整齐的路警,也不见戴了黄箍帽的站长那样的人物”
表明车站里的许多工作人员早已不在车站工作,然而却有一位“嚷得高声些,话也仿佛
津津有味”的站务司事还在车站,这说明站务司事一直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
“嚷得高声些,话也仿佛津津有味”“说话时脸微微向上仰着,腰挺得很直,短短的
两只手臂交握在背后”的站务司事和“在焦躁而又忧戚地徘徊着”的人们形成鲜明的对比,
可以看出站务司事的镇静从容。
通过“一炮打中了水塔,你瞧水塔全毁了;一炮照着候车室过来,就将这候车室的
顶盖给揭去了”可以看出站务司事对日寇的愤恨。
从“来过,可是没有下蛋。这里老百姓不怕飞机……反正敌人放炮,咱就躲开;敌
人不放了,咱就再回来”可以看出来他对战争习以为常,以及他在战争中的乐观精神。
从“想到这边来是不容易的,黄河是天险,老百姓是血肉长城”可以看出他相信人们
团结一致一定能获得战争的胜利,表达出抗战胜利的决心。
“四围听的人摇摇头,沉默着,正替牺牲了的人表示无限的哀悼与感触的时候,站
务司事却又换了另一种语调说了另外一些事”表明站务司事不希望大家沉浸在悲伤的氛
围中,说明他的体贴、细心。他对旁边人问话的耐心解答,也说明他的耐心。
从“我十五岁吃火车饭,现在五十五,整整四十年了”等可以看出,站务司事对工作
的坚守。
从“内战打过多少,却总是前线弟兄们拼,绝不会乱杀乱砍,老百姓也跟着遭殃。
谁怕过!现在世面却见大了”可以看出,站务司事对百姓饱经忧患的无奈,对日寇横行
肆虐的愤恨,表明他是一个有爱国情怀的人。
把总结出的相似或相同的人物特征合在一起,重复的删除。由此得出站务司事
这一人物形象的特征是①镇静从容,忠于职守;②团结友爱,忧国忧民;③乐观,有抵
御日寇的信心,有取得战争胜利的决心。
最后把概括得出的不同特征分点作答,作答时注意联系原文内容,使用“性格+
事件举例”的模式进行概括。
9.有人认为,本文较为鲜明地体现出纪实性散文的文本特征,请你结合具体内容谈谈你
的看法。(6分)[分析纪实性散文的文本特征,解题方法见名师大招册P05]
【答案】 ①本文的纪实性体现在对相关的时间、地点进行了准确的记录,人物对事件
的准确描述。②文章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融记叙、描写与抒情于一体,反映和讴歌
了中国人民拯救民族于危难的爱国情怀。③通过环境描写、场面描写、细节描写等,采
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表现了日寇的残暴和民众的悲惨,表达作者沉重、愤懑与忧
挂国家命运的复杂心情。④语言生动细腻,富有感情,简洁雅致,同时兼有口语色彩。
(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
【解析】 分析原文内容。通读文章内容可知,这是一篇纪实性散文,纪实表现在对时
间、地点进行了准确的记录,人物对事件的准确描述;散文内容为作者的所见所闻,表
达了作者的真情实感。文章描述了灵宝车站惨遭日寇炮袭的情景,表达作者沉重、愤懑
与忧挂国家命运的复杂心情。
分析手法。文章第三段的环境描写,“混浊”“愤怒”“汹涌”“阴沉”“清冷”这些词语的
运用,写出了作者沉重的心情,渲染了凄惨悲凉的景象。文章第四段中“车站旁边少不
了摆几个小摊,吆喊着,竞赛着嗓音的嘹亮……人们这才争着买票、扛行李,向站台一
哄挤去”的场面描写,写出了承平时期灵宝车站的热闹场景,这一场面描写与第五段中
的遭受日寇轰炸过后的荒凉凄惨的灵宝车站形成鲜明的对比,表现出日寇的残暴和百姓
的悲惨。文章第六至七段通过对站务司事的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可以看出站务司事是
日寇暴行的受害者和见证人,他的言谈具有真实性和代表性。文章第十二段中对老李被
炸的细节描写,表现出了日军的暴行和民众所受的苦难。“黄河水翻滚着混浊的泥浆,
愤怒似的发着汹涌汩汩的声音”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的思念和愤怒的感
情。“血腥的敌人后方,变成了无畏者的乐园”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反映了抗战时期民众的情绪和态度。作者通过这些手法,鲜明地
表达出了自己的情感。
分析表达方式。文章主要运用了记叙的表达方式,同时兼有写人和景,在写作的过
程中也运用了描写的方式。同时,文章第十六段作者还直接抒发了自己的感情,所以文
章还运用了抒情的表达方式。
分析语言特色。本文记叙、描写、抒情的语言都十分生动细腻,如“啊,阔别了八
个月的火车,睡梦里都是汽笛的鸣声呢,像对人一样,热切地想念着”“黄河水翻滚着混
浊的泥浆,愤怒似的发着汹涌汩汩的声音。天气是阴沉的,傍晚时分而看不见夕阳,风
不大却遍天弥漫着黄腾腾微细的尘沙,又清冷”等,语言生动、细腻,富有感情,又十
分简洁、典雅。“喜虫(麻雀)满天飞,有几个把(屙)在人的头上”“八路倒是从敌人
屁股上打来了,一来就给他个全军覆没”等语言描写又给文章增添了口语色彩,读起来
亲切自然。
在作答时,可以分别从以上几个方面作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