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4张PPT)
第一单元 伟大的复兴
第3课 别了,“不列颠尼亚” *县委书记的榜样——
焦裕禄
题型觉醒 语言文字运用
建议用时:23分钟
一、 (2024湖南常德月考改编)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7分)
血浓于水、同气连枝,香港的命运从来同祖国①____。1997年,香港回归,步入同
国家共同发展、永不分离的宽广大道。回归后,香港同祖国内地的联系更加紧密,交流
合作进一步深化。今天,伟大祖国繁荣昌盛,活力香港朝气蓬勃。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不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祖国始终是香港的坚强后盾。”
二十多年间,世界形势②____,但祖国的支持始终未变。抗击非典型病原体肺炎,抵御
亚洲金融风暴,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每当香港遇到困难、需要帮助
时,祖国都有求必应,帮其化解问题、渡过难关。
“‘一国’是根,根深才能叶茂;‘一国’是本,本固才能枝荣。”祖国强大了,香港抵
御风浪、战胜挑战的底气更足了,探索发展新路向、寻找发展新动力、开拓发展新空间
的机遇更多了。建立健全香港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的法律制度和执行机制,制定实
施香港国安法,修改完善香港选举制度,落实“爱国者治港”原则……祖国一直为香港③
___。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答案】 ①休戚与共(息息相关、休戚相关)②瞬息万变(波谲云诡、风云变幻)③
保驾护航(每处1分)
【解析】 第①处,根据横线前的“血浓于水、同气连枝”和下文的“回归后,香港同祖国
内地的联系更加紧密,交流合作进一步深化”可知,此处是形容香港与祖国关系密切,
故可用“休戚与共”“息息相关”“休戚相关”之类的成语。
第②处,根据横线前的“二十多年间”和横线后的“但祖国的支持始终未变”可知,此处应
填表示千变万化、变化多、变化快的成语,与下文构成转折关系,故可填“瞬息万变”
“波谲云诡”“风云变幻”之类的成语。
第③处,根据第二段“每当香港遇到困难、需要帮助时,祖国都有求必应,帮其化解问
题、渡过难关”和第三段“祖国强大了,香港抵御风浪、战胜挑战的底气更足了”分析,
此处是在总结祖国对香港的帮助,故可填“保驾护航”之类的成语。
成语积累
休戚与共:彼此共同承受幸福与灾祸。
息息相关:呼吸相关联,形容关系密切。
休戚相关:彼此间祸福互相关联。
瞬息万变:形容极短的时间内变化快而多。
波谲云诡:形容房屋建筑形式就像云彩和波浪那样千姿百态。后多用来形容事态或文笔
变幻莫测。也说云谲波诡。
风云变幻:比喻局势变化不定,难以预测。
保驾护航:保护某事物让其能正常发展。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和对偶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4分)
【答案】 ①比喻,将“一国”比作“根”“本”,将“香港发展”暗比“叶”“枝”,形象生动地突
出了“一国”对于“香港发展”的重要性以及必要性。②对偶,句式整齐,音韵和谐,富有
节奏感,语言凝练,形成互文,强调了“香港”和“祖国”的关系。(每点2分)
【解析】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本体为“一国”,喻体为“根”“本”,
比喻词为“是”;将“香港发展”暗比“叶”“枝”,形象生动地突出了“一国”对于“香港发展”
的重要性以及必要性。另外,本句还使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一国’是本”对“‘一国’是
根”,“本固才能枝荣”对“根深才能叶茂”,句式整齐,音韵和谐,节奏感强,强调了香
港对祖国的依附关系,祖国强大了,香港才能有更好的发展。
二、 (2025江苏南通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6题。(17分)
事隔一年以后,1965年春天,兰考县几十个贫农代表和干部,专程来到焦裕禄的坟
前。贫农们一看见焦裕禄的坟墓,就仿佛看见了他们的县委书记,看见了他们永远也不
会忘记的那个人。
一年前,他还在兰考,同贫下中农一起,废寝忘食地奋战在抗灾斗争的前线。兰考
人民怎么会忘记:是他高举着毛泽东思想的红灯,照亮了兰考人民自力更生的道路;是
他带领兰考人民扭转了兰考的局势,激发了人们的革命精神;是他喊出了“锁住风沙,制
伏洪水”的号召,鼓舞了人们战胜困难的决心;是他发现了贫下中农革命的“硬骨头”精神,
点燃了人们心中的斗志火焰……这一切,多么熟悉,多么亲切呵!谁能够想到,像他这
样一个充满着革命活力的人,竟会在兰考人民最需要他的时候,离开了兰考的大地。
人们一个个含着泪站在他的坟前,一位老贫农更是泣不成声。这是兰考人民对自己
亲人、自己战友的痛悼,也是兰考人民对一个为他们的利益献出生命的共产党员的最高
嘉奖。
焦裕禄虽然已去世了,可他的精神永存。①他在兰考土地上播下了自力更生的革命
种子正在发芽成长。②他一心为革命、一心为群众的高贵品德,③已被全县干部和群众
广泛学习。④这一切宝贵的精神财富,⑤今天已化为物质的强大力量,⑥推进着兰考人
民在奋发图强的大道上继续前进。
焦裕禄同志,你没有辜负党的希望,你出色地完成了党交给你的任务,兰考人民将
永远忘不了你。你不愧为毛泽东思想哺育成长起来的好党员,不愧为党的好干部,不愧
为人民的好儿子!你是千千万万在严重自然灾害面前,巍然屹立的共产党员英雄形象的
代表。你没有死,你将永远活在千万人的心里!
3.下列各句中的“仿佛”和文中加点的“仿佛”,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B
A.书仿佛是一位充满智慧的学者,为我们解答各种疑难问题。
B.到了山顶,猛吸一口清新的空气,整个人仿佛精神了起来。
C.秋天到了,稻子成熟了,田里仿佛铺上了一层金黄色的地毯。
D.因为我早听到闰土这名字,而且知道他和我仿佛年纪。
【解析】 B项与文中加点的“仿佛”都是副词,意思是“似乎、好像”,表示想象、揣测。
A项,比喻词,好像。C项,比喻词,好像。D项,动词,相似、差不多。
4.请从句式和修辞的角度赏析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4分)
【答案】 ①使用了三个整句,结构整齐,音节匀称,读起来朗朗上口,使读者印象深
刻。②运用排比的修辞,加强了语势,表现了焦裕禄在兰考做出的贡献,表达了人们对
焦裕禄的崇敬之情。(每点2分)
【解析】 题干已经为我们明确了赏析句子的角度,因此只需对号入座分析即可。
角度 解题思路 具体分析
句式 分析句子结 构 从结构上看,“是他带领兰考人民……激发了人们……革命精神”
“是他喊出了……鼓舞了人们……困难的决心”“是他发现了……
点燃了人们……斗志火焰”这三个句子结构一致,以“是他……”
开头,还有“动词+了+人们+对应名词”的句式,构成了三个并列
的整句
“夸夸”句式 效果 不仅使得段落结构更加整齐和谐,而且通过重复相同的开头,形
成了节奏感强、易于记忆的语言形式,有助于加深读者对焦裕禄
形象的印象
角度 解题思路 具体分析
修辞 分析修辞手 法 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连续使用了三个结构相同的描述焦裕禄
不同方面贡献的句子
“夸夸”修辞 效果 语言表达上,加强了语言的气势;内容表达上,凸显了焦裕禄在
兰考工作中不可替代的地位;思想情感上,表达了人们对他的尊
敬和感激之情
5.文中标序号的部分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
严密,不得改变原意。(6分)
【答案】 ①“播下了自力更生的革命种子”修改为“播下的自力更生的革命种子”。⑤“物
质的强大力量”修改为“强大的物质力量”。⑥“推进”修改为“推动”。(每处2分)
【解析】 (1)先提取句子主干。标序号部分的句子主干为:①他播下了种子正在发芽
成长。(结构混乱,“他播下了种子”和“正在发芽成长”句式杂糅,应将原句“播下了自
力更生的革命种子”修改为“播下的自力更生的革命种子”,使该句成为后句的主语。)
②他的品德,③已被干部和群众学习。④精神财富,⑤已化为力量,⑥推进兰考人民继
续前进(“推进”与“继续前进”搭配不当,应将“推进”修改为“推动”。)。
(2)再分析其他成分。⑤今天已化为物质的强大力量。(语序不当,多项定语中,形
容词应放在名词的前面,故应将“物质的强大力量”修改为“强大的物质力量”)
作答时应先指出序号,然后再做修改。
6.文中称焦裕禄,前面用第三人称“他”,最后一段用第二人称“你”,请简要分析人称转
换的妙处。(4分)
【答案】 ①先是使用第三人称“他”,不受时空束缚,方便叙述焦裕禄一生的奋斗事迹,
客观真实,更具有说服力。②后面转化为第二人称“你”,增加亲切感,拉近了读者和人
物的距离;也便于对话,便于抒情,有呼告的效果,把人们对焦裕禄的歌颂和悼念之情
表现得淋漓尽致。(每点2分)
【解析】 解答此题,首先要明确第三人称与第二人称的作用。第三人称的作用是:表达
自由,不受时空束缚;客观真实。第二人称的作用是:增加亲切感,拉近读者和人物的
距离;也便于对话,便于抒情,有呼告的效果。
再结合文本内容分析不同人称的作用及人称转换的妙处。在文章的前几个段落中,
作者采用第三人称来叙述焦裕禄一生的奋斗事迹,这样可以给读者一种客观、全面的历
史回顾感。通过第三人称,作者能够不受时空限制地描述焦裕禄的生平和贡献,这种叙
述方式有助于展现焦裕禄作为一个历史人物的真实性和崇高性,使读者更容易接受并相
信所讲述的故事,更具有说服力。
最后一段使用第二人称“你”,如“你没有辜负党的希望,你出色地完成了党交给你
的任务……”“你没有死,你将永远活在千万人的心里!”等,产生了更加直接的交流效
果,作者似乎是在直接与焦裕禄对话,增强了文本的情感色彩,便于作者抒发感情,表
达对他的尊敬、怀念之情;这种人称的转换也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让读者感受到一种
强烈的情感共鸣。
题型觉醒 现代文阅读I
建议用时:20分钟
(2024宁夏固原期中改编)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1题。(19分)
材料一:
一九四五年九月二日上午九时十分,我在日本东京湾内美国超级战舰“密苏里”号上,
距离日本签降代表两三丈的地方,目睹他们代表日本签字,向联合国投降。
这签字,洗净了中华民族七十年来的奇耻大辱。这一幕,简单、庄严、肃穆,永志
不忘。
天刚破晓,大家便开始准备。我是在七点多钟随同记者团从另一艘军舰乘小艇登上
“密苏里”号的。“密苏里”号舰的主甲板有两三个足球场大,但这时也显得小了,走动不
开。到处都是密密簇簇排列着的身穿咔叽制服、持枪肃立的陆战队士兵,军衣洁白折痕
犹在、满脸笑容的水兵,往来互相招呼的军官以及二百多名各国记者。灰色的舰身油漆
一新,十六英寸口径的大炮,斜指天空。这天天阴,灰云四罩,海风轻拂。海面上舰船
如林,舱面上人影密集,都在向“密苏里”号舰注视着。小艇往来疾驶如奔马,艇后白浪
如练,马达声如猛兽怒吼,几乎都是载着各国官兵来“密苏里”号舰参加典礼的。陆地看
不清楚,躺在远远的晨雾中。
仪式开始
九时整,各国代表按照签约程序依次签字……全体签字毕,各国首席代表离场,退
入将领指挥室,看表是九点十八分。我猛然一震,“九一八”!一九三一年九月十八日日
寇制造沈阳事件,随即侵占东北;一九三三年又强迫我们和“伪满”通车,从关外开往北
平的列车,到站时间也正好是九点十八分。现在十四年过去了,没有想到日本侵略者竟
然又在这个时刻,在东京湾签字投降了,天网恢恢,天理昭彰,其此之谓欤!
投降书
按预定程序,日本代表应该随即取了他们那一份投降书(另一份由盟国保存)离场,
但是他们还是站在那里。傍晚时分,日本代表团顺着来路下舰,上小艇离去。在他们还
没有离舰时,十一架“超级堡垒”排列成整齐的队形,飞到“密苏里”号上空,随着又是几
批“超级堡垒”飞过。
机声中,我正在数架数时,只见后面黑影簇簇,蔽空而来,都是从航空母舰上起飞
的飞机,一批接一批,密密麻麻,不知有多少架,顷刻间都到了上空,然后向东京方向
飞去。大战中空军将士厥功甚伟,理应有此荣誉,以这样浩浩荡荡的阵势,参加敌人的
投降典礼。我听见临近甲板上一个不到二十岁满脸孩子气的水手,郑重其事地对他的同
伴说:“今天这一幕,我将来可以讲给孙子孙女听。”
这水兵的话是对的,我们将来也要讲给子孙听,代代相传。可是,我们别忘了百万
将士流血成仁,千万民众流血牺牲,胜利虽最后到来,代价却十分重大。我们的国势犹
弱,问题仍多,需要真正的民主团结,才能保持和发扬这个胜利成果。否则,我们将无
面目对子孙后辈讲述这一段光荣历史了。旧耻已湔雪,中国应新生。
(选自朱启平《落日》,有删改)
材料二:
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许多曾经是自由主义者或民主个人主义者的人们,在美国
帝国主义者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面前站起来了。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
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唐
朝的韩愈写过《伯夷颂》,颂的是一个对自己国家的人民不负责任、开小差逃跑、又反
对武王领导的当时的人民解放战争、颇有些“民主个人主义”思想的伯夷,那是颂错了。
我们应当写闻一多颂,写朱自清颂,他们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多少一点困难怕什么。封锁吧,封锁十年八年,中国的一切问题都解决了。中国人
死都不怕,还怕困难么 老子说过:“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美帝国主义及其走狗蒋
介石反动派,对于我们,不但“以死惧之”,而且实行叫我们死。
闻一多等人之外,还在过去的三年内,用美国的卡宾枪、机关枪、迫击炮、火箭炮、榴
弹炮、坦克和飞机炸弹,杀死了数百万中国人。现在这种情况已近尾声了,他们打了败
仗了,不是他们杀过来而是我们杀过去了,他们快要完蛋了。留给我们多少一点困难,
封锁、失业、灾荒、通货膨胀、物价上升之类,确实是困难,但是比起过去三年来已经
松了一口气了。过去三年的一关也闯过了,难道不能克服现在这点困难么 没有美国就
不能活命么
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南京的美国殖民政府如鸟兽散。司徒雷登大使老爷却坐着不
动,睁起眼睛看着,希望开设新店,捞一把。司徒雷登看见了什么呢 除了看见人民解
放军一队一队地走过,工人、农民、学生一群一群地起来之外,他还看见了一种现象,
就是中国的自由主义者或民主个人主义者们也大群地和工农兵学生等人一道喊口号,讲
革命。总之是没有人去理他,使得他“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没有什么事做了,只好挟
起皮包走路。
中国还有一部分知识分子和其他人等存有糊涂思想,对美国存有幻想,因此应当对
他们进行说服、争取、教育和团结的工作,使他们站到人民方面来,不上帝国主义的当。
但是整个美帝国主义在中国人民中的威信已经破产了,美国的白皮书,就是一部破产的
记录。先进的人们,应当很好地利用白皮书对中国人民进行教育工作。
司徒雷登走了,白皮书来了,很好,很好。这两件事都是值得庆祝的。
(摘自毛泽东《别了,司徒雷登》)
7.根据两则材料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D
A.材料一投降签字前的宏大的场景描写渲染了庄严肃穆而又欢乐喜悦的气氛,烘托出胜
利者心中的喜悦之情。
B.材料一节选自《落日》,文章题目一语双关,一方面点出写作背景和时间,另一方面
“日落”象征着日本军国主义的失败。
C.《别了,司徒雷登》与《别了,“不列颠尼亚”》,两篇文章从标题形式到民族感情都
有紧密的关联,都表达了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D.材料二中指出以闻一多、朱自清为代表的我国近代知识分子都能认清帝国主义的真实
面目,毛泽东在文中极力赞扬了他们的民族英雄气概。
【解析】 首先D项的“都”表述绝对,在做题时可以优先判断。D项,对应材料二倒数第
二段“中国还有一部分知识分子和其他人等存有糊涂思想,对美国存有幻想”,指出还有
部分知识分子糊涂,对美国存有幻想。比对选项可知,“都”字以偏概全,故选D项。
8.下列对两则材料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D
A.材料一采用小标题,像是作者在用一个个生动、感人的镜头来展现签字的过程,使整
篇文章条理清晰,每个片段既有机相连,又自成体系。
B.材料一除了顺叙外,还用了插叙,如“九一八”和“一九三三”事件等,联系历史,充实
内容,感动人心。
C.材料二题目“别了,司徒雷登”语意双关,表面是说司徒雷登离开中国,实则隐喻美帝
主义对华侵略政策的失败。
D.材料二以一“走”一“来”结束,这个对比既是对全文的总结,也是对题目和文章开头的照应。
【解析】 D项,“对比”错,“司徒雷登走了,白皮书来了”,一“走”一“来”无对比。对比
手法,既是一种具体的修辞格,也是一种常用的表现手法。对比手法是把对立的意思或
事物,或把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作比较,让读者在比较中分清好坏、辨别是非。材
料二中的一“走”一“来”带有明显的先后顺序,也没有作比较的意思,这里的“走”与“来”
只是强调两种带有先后顺序的结果,根本不是对比。
9.下列选项中,论点和论据不匹配的一项是(3分)( )
C
A.无是非之心,非人也。——国民党反动派亲附美国。
B.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闻一多拍案而起,朱自清宁饥不屈。
C.无恻隐之心,非人也。——百万将士痛击日寇。
D.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日本偷袭美国珍珠港,美国回击轰炸日本广岛、
长崎。
【解析】 分析论点和论据是否匹配,我们要能够理解论点的意思。A项与C项中的两则
古文,都出自《孟子·公孙丑上》。A项,“无是非之心,非人也”的意思是“没有是非观念,
那就不是人了”;“国民党反动派亲附美国”就是“没有是非观念”的表现。C项,“无恻隐
之心,非人也”的意思是“(如果一个人)对别人没有同情心,(那么)他就不是人”;“百
万将士痛击日寇”是保家卫国的正义之举,与“恻隐之心”没有关系。B项,“君子喻于义,
小人喻于利”出自《论语·里仁》,意思是“君子懂得的是道义,小人懂得的是利益”。这
里正符合闻一多与朱自清为“义”体现出的气节。D项,“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出自《墨子·兼爱》,意思是“天下人互相爱护就安定,互相仇恨就混乱不堪”。“日本偷
袭美国珍珠港”与“美国回击轰炸日本广岛、长崎”是一种在战争已经爆发之后的行为,
双方大打出手,体现了“交相恶则乱”。
10.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特色。(4分)
【答案】 ①灵活运用对比论证、举例论证、引用论证等论证方法。如把闻一多、朱自
清与伯夷进行对比,举出大量事例来论证美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直接”侵略,引用老子的
话表现中国人民大无畏的英雄气概等。②论证语言形象生动,富有力量。如“只好挟起
皮包走路”,形象地刻画出司徒雷登不甘心失败,但最终又逃不了失败的命运的悻悻之
态,并带有几分幽默的意味。(每点2分)
【解析】 根据题干可知,分析的是材料二的论证特色。分析文章的论证特色,一般从
以下角度思考:一是论证方法,二是论证结构,三是论证思路,四是论证语言。通读材
料二的内容可知,我们思考的角度主要集中于论证方法与论证语言。
首先是看论证方法。材料二第一段“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
倒下去,不愿屈服。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我们应当写闻一多颂,写朱自清颂,
他们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此处把闻一多、朱自清与伯夷进行对比,赞颂闻一多、
朱自清的民族精神。所以,这里使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材料二第二段中的“还在过去的
三年内,用美国的卡宾枪、机关枪、迫击炮、火箭炮、榴弹炮、坦克和飞机炸弹,杀死
了数百万中国人”,举出大量事例来论证美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直接”侵略。由此可知,这
里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材料二第二段中引用老子的话“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来论
证“中国人死都不怕,还怕困难么”,表现了中国人民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然后看论证语言,材料二中的“只好挟起皮包走路”把司徒雷登不甘心失败,但最终
又逃不了失败的命运的悻悻之态很形象地刻画出来,还有几分幽默色彩。所以,材料二
的论证语言形象生动、幽默,但又富有力量,十分具有讽刺意味。
11.新闻通讯具有真实性、文学性、评论性特点,节选自新闻通讯《落日》的材料一是
如何体现以上特点的?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6分)[分析新闻的文本特征,解题方
法见名师大招册P12]
【答案】 ①真实性:开头时间、仪式前的场面白描。②文学性:环境描写、签字细节描写。
③评论性:围绕“九一八”事变或结尾处的相关评论进行阐述即可。(每点2分)
【解析】 根据题干中的“真实性、文学性、评论性”来分析材料一的内容。
首先,真实性应该指的是内容的真实。在本文中,就体现在开头的具体时间“一九
四五年九月二日上午九时十分”;仪式前的场面记述,如“到处都是密密簇簇排列着的身
穿咔叽制服、持枪肃立的陆战队士兵,军衣洁白折痕犹在、满脸笑容的水兵,往来互相
招呼的军官以及二百多名各国记者……陆地看不清楚,躺在远远的晨雾中”,这里使用
的白描的手法,给人身临其境之感。
其次,文学性应该指的是语言、手法等方面的文学性。主要体现在材料一第三段的
环境描写,如“这天天阴,灰云四罩,海风轻拂。海面上舰船如林,舱面上人影密集”,
渲染了气氛;还有第三段的细节描写,如“军衣洁白折痕犹在、满脸笑容的水兵”等,让
读者感受到人们对于胜利的渴望和胜利到来时人们的喜悦。
最后,评论性就是指作者自己发出议论。主要体现在材料一结尾中的“可是,我们别
忘了百万将士流血成仁,千万民众流血牺牲,胜利虽最后到来,代价却十分重大……否
则,我们将无面目对子孙后辈讲述这一段光荣历史了”,这里评论了胜利来之不易,启发
人们应珍惜和平,不要轻启战争;正视我们存在的问题,思考如何保持住胜利果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