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 ——2020中国抗疫记 习题课件(共3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4课 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 ——2020中国抗疫记 习题课件(共32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31.9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11-06 18:56: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2张PPT)
第一单元 伟大的复兴
第4课 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 ——2020中国抗疫记
题型觉醒 语言文字运用
建议用时:22分钟
(2025河北十县期中联考改编)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18分)
“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人才,关乎社会责任,关乎家国使命。历朝
历代(甲 ),中国共产党更始终把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英才作为历史使命。“人才”
的定义,始终和国家独立、民族解放、人民幸福A____。
他们曾在烽烟里擎起战旗。长征荆棘横陈,红军大学的青年坚持“在行军中进行军
事、政治与文化教育”,着戎装而负笈,在弹雨中研读;抗战山河染血,学子们高唱“像
黄河之水B____,把日寇驱逐于国土之东”,勇赴沙场,誓与民族共存亡。
他们曾在荒原上创造奇迹。(乙),百废待兴的土地上,只有205所大学、11.7万
名本专科学生;到1965年,全国高等学校数量增长一倍多,在校生人数达到67.4万。挺
进茫茫戈壁,铸就“两弹一星”的惊世伟业;开掘汩汩油流,写下世界油田开发史上的传
奇;砸下滴滴汗珠,奔赴内陆地区支援“三线建设”……
他们曾在改革中挺立潮头。①当“春风”吹开关闭了11年的高考考场的大门,②许多
考点门口都拉起“祖国,请您挑选吧!”的横幅。③从1977年的大约27万余名幸运儿,④
到高考恢复40年时的760余万录取人数,⑤祖国挑选的人才改变了祖国极大的面貌,⑥
改革托举的教育最终成就了改革的大业!
他们求索未来。四川锦屏山,地下2 400米处的实验室里灯火通明,多所高校师生
组队进驻、潜心精研,推动实现解开暗物质之谜的“中国突破”;贵州平塘,群山环抱中
的“中国天眼”昼夜捕捉宇宙之声,首席科学家南仁东、李菂先后带领青年科研人员接力
攻关,矢志刻下世界天文史上的“中国高度”。还有无数青年学子活跃在研发一线、世界
舞台:他们组装的无人机,在国际比赛中高翔;他们发明的新材料,与世界领先产品比
肩;他们设计的微纳米机器人,为精准医疗提供新思路……新时代的新人才,有着自主
创新、自立自强的力量!
塑造自我以绽放青春,既立足于当下,又求索未来,放眼世界,建设中国。这,就
是新时代中国的人才气象!
1.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4分)
【答案】 A息息相关; B汹涌澎湃(浩浩荡荡)(每处2分)
【解析】 A处,根据横线前的“‘人才’的定义,始终和国家独立、民族解放、人民幸福”
可知,语境强调人才与国家独立、民族解放、人民幸福联系紧密、不可分割,故可填
“息息相关”之类的成语。
B处,根据横线前的“黄河之水”可知,此处要填写一个修饰黄河水的成语,再结合横线
后的“勇赴沙场,誓与民族共存亡”可知,这里是指要像水流湍急的黄河水一样抗击日寇,
故可填“汹涌澎湃”“浩浩荡荡”之类的成语。
成语积累
息息相关:呼吸相关联,形容关系密切。
汹涌澎湃:形容水势浩大。也比喻声势浩大或感情奔放。
浩浩荡荡:形容水势浩大汹涌。也形容规模大,声势雄壮。
2.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0个字。(4分)
【答案】 甲:无不以育才为要; 乙:新中国诞生时(每处2分)
【解析】 甲处,根据后面的“中国共产党更始终把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英才作为历
史使命”可知,中国共产党看重人才的培养,结合前面的“历朝历代”可知,这里强调历
朝历代都把培育人才看得很重要,故可填“无不以育才为要”。
乙处,根据后面分号后的“到1965年”可知,乙处应该和“到1965年”对应,填写时间。
根据“百废待兴”可知,乙处所在句子介绍的是新中国刚诞生时我国的大学及学生的情况,
故可填“新中国诞生时”。
3.文中第四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
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4分)
【答案】 ③句“大约27万余名”表述不当,可改为“大约27万名”或“27万余名”。⑤句“改
变了祖国极大的面貌”表述不当,应改为“极大地改变了祖国的面貌”。(每处2分)
【解析】 (1)先提取句子主干。①当“春风”吹开大门,②考点门口拉起横幅。③从幸
运儿,④到录取人数,⑤人才改变了祖国面貌,⑥教育成就了大业!句子主干没有问题。
(2)再分析其他成分。可发现句子③中“大约27万余名”的“大约”与“余”重复赘余,应
删掉其中的一个,可改为“大约27万名”或“27万余名”。句子⑤中“改变了祖国极大的面
貌”语序不当,“极大的”应修饰动词“改变”,应将此句改为“极大地改变了祖国的面貌”。
4.文中第五段是如何表现人才对未来的求索的?请简要分析。(3分)
【答案】 ①列举四川锦屏山地下2 400米处的实验室、贵州平塘的“中国天眼”等具体科
研项目及成果来展现。②列举青年学子在多领域的成果彰显创新活力来展现。(3分)
【解析】 要分析第五段如何表现人才对未来的求索,就要分析第五段的内容。
材料 概括
第一句 段落中心句,点出人才求索未来
第二句 写四川锦屏山地下2 400米处的实验室,高校师生解开暗物质之谜;写贵州
平塘的“中国天眼”,青年科研人员在天文观测这一高端科研项目上持续钻

第三句 指出青年学子活跃在研发一线、世界舞台,然后列举他们的创新成果,最
后总结,人才有自主创新、自立自强的力量
由此就知道了,第五段通过列举四川锦屏山地下实验室、贵州平塘的“中国天眼”等科研
事例,列举人才的创新成果来表现人才对未来的求索。
5. 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改写为整句。要求:可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
变句意。(3分)
【答案】 塑造自我以绽放青春,立足当下以求索未来,放眼世界以建设中国。(3分)
【解析】 把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改写为整句,就是把这个句子改为整齐的句式。
(1)先找基准句:找其中一个句子作为结构模式,然后按照这一结构模式,统一修改其
他散句得出答案。本句可以“塑造自我以绽放青春”作为结构模式,然后把后边的句子改
成“……以……”的句式,构成排比句。
(2)调整其他句子:原句中的“立足于当下”和“求索未来”可改为“立足当下以求索未来”,
“放眼世界”和“建设中国”可改为“放眼世界以建设中国”。
奇哥方法论
散句改整句
1.找基准句,分析几个句子的句式特点,确定其中一个作为改写模板。
2.调整其他句子,使其他句子与基准句句式相同。
长句改短句
1.找原句主干(一般是主谓宾),提取出来。
2.找句子中除谓语动词以外的其他动词,根据动词确定动作的发出者和接受者
(有时二者可能只找到其一),即分句的主语和宾语。
3.根据找到的动词及其对应的主语、宾语,把句子主干以外的部分组成相对独立的
分句(有动宾或主谓结构)。
4.把主干和分句放在一起,加入衔接词,删除多余的词语,调整语序,使之成为完
整的句子。
短句改长句
1.从多个短句中选择一个短句的主谓宾作为长句的主谓宾。
2.把其他短句改为长句中主谓宾的修饰语(定语、状语等)。
3.加入衔接词,删除多余的词语,调整语序,使修改后的内容成为完整的句子。
6. (2025陕西咸阳阶段测试改编)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请根据文本内容简要概
括黄河的重要性,要求使用排比句式,表达简洁连贯,不超过60个字。
(3分)[压缩语段,解题方法见名师大招册P15]
黄河孕育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上古时期,黄河流域就是华夏先民繁衍生息的重
要家园。诞生于黄河流域的盘古开天、女娲补天、夸父逐日、愚公移山等神话和传说,
无不承载着中华民族崇高的精神价值追求。夏、商、周三代的都城,虽几经迁移,但均
位于黄河流域,这里形成了稳定的以农为本的农耕社会,形成了中华文明的礼乐传统,
形成了“中国”的正统观念等,为中华文明几千年来绵延不断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数千年来,黄河流域形成了河湟文化、关中文化、河洛文化、齐鲁文化等特色鲜明
的地域文化,涌现了老子、孔子、孟子、杜甫等先贤文豪。“天下大同”
是黄河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观念之一,不仅反映了中华民族对理想社会的向
往和追求,而且代表着人类对理想世界的美好憧憬。在造就灿烂文化滋养中华民族伟大
文明的同时,黄河在历史上又是一条桀骜不驯、多灾多难的河流。从大禹治水到潘季驯
“束水攻沙”,从汉武帝“瓠子堵口”到康熙帝把“河务、漕运”刻在宫廷的柱子上,在一次
次战胜洪水灾害的斗争过程中,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绵延发展,日益成熟,也可以说是
黄河造就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性。
【答案】 黄河孕育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黄河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地域文化,黄河造
就了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性。(3分)
【解析】 题干已经指明我们要找的范围是整个文本,要找的内容是“黄河的重要性”。
先看第1段:
(第1段的叙述结构属于“先总后分”,第1句是“父辈”(中心句),后几句是“子辈”。第
1句可直接作为答案要点。)
再看第2段:
第1句写“黄河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地域文化”→第2句写黄河文化之一“天下大同”。
(第2句是第1句的延伸。)
第3句写黄河是多灾多难的河流→第4句写黄河造成的灾难造就了“自强不息的民族
品性”。(第3句的内容是为了引出第4句。)
首先保留第1段第1句的内容,后几句是对它的证明,删去。其次,第2段保留第
1、4句,第2、3句分别是延伸句和引出句,删去。
根据题干要求,调整句子。题目要求我们使用排比句式,故在句式上应保持一
致,结合上述分析可知,提炼出的要点均以“黄河”作为开头,句式结构也一致,且不超
过60个字,符合题干要求。
题型觉醒 现代文阅读I
建议用时:20分钟
(2025广东茂名联考改编)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1题。(19分)
材料一: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强调:“每个人都有理想和追求,都有自
己的梦想。现在,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
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如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呢?
必须发扬伟大的中国精神。
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不仅仅在于我们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更主
要的在于我们这个民族在面对各种磨难和挫折时所展现出来的那种“天行健,君子以自
强不息”的伟大精神。1840年以来,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为图国家富强,
为求民族振兴,为谋人民幸福,不屈不挠的中华民族苦苦追寻,但历经凄风苦雨,历尽
艰难。中华民族的近代史,就是中华民族的屈辱史,也是中华民族的慷慨悲歌的抗争史。
中华历经磨难而不亡,就在于这个民族精神脊梁没有垮。近代以来的仁人志士所做
的各式各样的斗争和尝试,终究未能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人民的悲惨命运,但这种
精神不断延续,不断蓄积力量。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个梦想(中国梦),
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
的共同期盼”。现在,这个梦想逐渐变为现实,这种期盼开始显露曙光。
必须紧紧依靠人民群众。
毛泽东同志说,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而我们自己则往往是幼稚可笑的,不了解这一
点,就不能得到起码的知识。他得出了“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的
光辉论断。基于这样的认识和判断,中国共产党确立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
旨,制定了“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的战略策略,提出了“一切为了群众,一切
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于是便有了“最后一粒米,送去做军
粮;最后一尺布,送去做军装;最后的老棉袄,盖在担架上;最后的亲骨肉,送他上战
场”的史诗般的生动画卷。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与最广大的人民群
众利益牢牢地结合在一起,明确提出:“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
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强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紧紧
依靠人民,充分调动最广大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要求把人民放在心中最
高的位置,始终相信人民,紧紧依靠人民,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
(摘编自魏四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
材料二:
虽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年来提出的宏伟目标,但是从近代以来,中国人民
就在为此而不懈奋斗着。经过艰难的探索和多次的失败,直到中国共产党登上历史舞台,
才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找到了正确方向。在长期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中,中国共产党历
经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考验,建立了一个个丰功伟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了
许多有利条件。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
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更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实现中华民
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已经具备了一些有利条件。
一是国家的统一。在无数仁人志士探索和斗争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
经过28年的浴血奋斗,于1949年建立了社会主义新中国,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
最伟大的变革,为当代中国的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坚实基础。现在,除了台湾,国家基
本上实现了统一。
二是国力的强盛。今天,我国的整体实力不断增强,国家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具
体来说,社会生产力、经济实力、科技实力迈上一个大台阶,连续多年经济保持快速增
长,我国现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制造”遍布全球;人民生活水平、居民收入
水平、社会保障水平迈上一个大台阶,改善民生取得重要成就,人民得到更多实惠,已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国际影响力迈上一个大台阶。
三是道路的自信。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取得革命、
建设、改革的伟大胜利,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找到了一条在经济文化落后
的国家实现民族复兴的正确道路,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
实践充分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道路决定命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
正确道路来之不易。中国共产党人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不走封闭僵
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
四是民心的期盼。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
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包括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在内的全体中华儿
女的共同期盼。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国家大事,但又关乎每一个家庭的幸福,正所
谓“国强才能民富”。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中国人民已经分享到了富
裕和强盛的欢乐,也在逐步解决那些影响民族复兴的矛盾与问题。一旦实现了中华民族
的伟大复兴,必将使中国人民进一步分享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成就和荣誉,必将极大
地提升中国人民的幸福感、自豪感以及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与向心力,必将为世界的和平
与发展做出更加重要的贡献。因此,民心的期盼将转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推动
力量。
(摘编自《走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D
A.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中国梦与每个中国人都是
有关的。
B.把中国梦与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利益牢牢地结合在一起,体现了党的根本宗旨——全心
全意为人民服务。
C.中国共产党自创党以来,在长期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中建立了丰功伟绩,为实现中国
梦创造了有利条件。
D.因为历史证明封闭僵化的老路和改旗易帜的邪路走不通,所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才是民族复兴正确的选择。
【解析】 “因为历史证明……改旗易帜的邪路走不通,所以……”强加因果,原文并没
有说是“因为历史证明……”,所以才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8.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A.近代以来,仁人志士进行了各种斗争和尝试,虽然没能推动历史的进步,但延续了自
强不息的民族精神,蓄积了前进的力量。
B.中国梦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
伟大复兴的目标。
C.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建立,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变革,为后来的发展
进步奠定了坚实基础。
D.如果伟大的中国梦实现了,中国人民的幸福感、自豪感以及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与向心
力就将极大地提升。
【解析】 “没能推动历史的进步”错误,原文说的是“近代以来的仁人志士所做的各式各
样的斗争和尝试,终究未能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人民的悲惨命运”,“未能改变旧中
国的社会性质和人民的悲惨命运”并不意味着没有推动历史的进步。
9.根据材料二,下列选项不属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有利条件”范畴的一项
是(3分)( )
B
A.中国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B.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国家大事,需要努力奋斗。
C.中国共产党人充满自信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D.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
【解析】 根据材料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有利条件”包括国家的统一、
国力的强盛、道路的自信、民心的期盼。
A(√)阐述的是小康社会,属于“国力的强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有
利条件之一。
B(×)阐述的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性,不属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
梦的有利条件”范畴。
C(√)阐述的是道路的自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有利条件之一。
D(√)阐述的是民心的期盼,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有利条件之一。
10.两则材料都谈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但内容侧重点不同,请简要分析。
(4分)
【答案】 ①材料一侧重阐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方法、途径,强调必须发
扬伟大的中国精神,必须紧紧依靠人民群众。②材料二侧重阐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中国梦已经具备的一些有利条件,包括国家的统一、国力的强盛、道路的自信、民心的
期盼。(每点2分)
【解析】 题干要求我们分析“侧重点”,属于概括题,可用“找定删联”法。
关键词“内容侧重点”“不同”提示了我们概括分析的方向,“两则材料”“实现中华
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示了我们概括的范围和内容。
找出材料一中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相关的内容,并分析其侧重点。
由材料一的重点句“如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呢?”“必须发扬伟大的中国精神”
“必须紧紧依靠人民群众”“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
须不断为人民造福”“要求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始终相信人民,紧紧依靠人民,
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可知,材料一侧重阐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中国梦的方法、途径,强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发扬伟大的中国精神,
必须紧紧依靠人民群众。
再看材料二,由材料二的重点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已经具备了一些
有利条件”“一是国家的统一”“二是国力的强盛”“三是道路的自信”“四是民心的期盼”,可
知材料二侧重阐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已经具备的有利条件,包括国家的统一、
国力的强盛、道路的自信、民心的期盼。
将分析概括出的内容分条作答即可。
11.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概括中国梦与中国人民的关系。(6分)
【答案】 ①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与每个人息息相关,关乎每个人、每个家庭
的幸福,在实现中国梦的历史进程中,人民已经分享到了富裕和强盛的欢乐。②实现中
国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充分调动最广大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而民心的期
盼将转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推动力量.③一旦实现了中国梦,将使人民进一步
分享成就和荣誉,将极大地提升人民的幸福感、自豪感。(每点2分)
【解析】 由题干中的“简要概括”可知,这道题还是概括题,依然用“找定删联”法。
“两则材料”提示了我们概括的文本范围,“中国梦”“人民”“关系”为我们明确了概
括的内容。
回材料中定位“中国梦与中国人民的关系”的相关内容,阅读两则材料可知,相关
内容主要集中在材料一的最后一段和材料二的最后一段。据此进行概括:
材 料 内容 概括
材 料 一 “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 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 ①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依
靠人民实现,为人民造福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紧紧 依靠人民,充分调动最广大人民的积极性、主 动性、创造性” ②实现中国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
充分调动最广大人民的积极性、主
动性、创造性
材 料 内容 概括
材 料 二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乎每一个家庭 的幸福……中国人民已经分享到了富裕和强盛 的欢乐,也在逐步解决那些影响民族复兴的矛 盾与问题” ③中国梦与每个人息息相关,关乎
每个人、每个家庭的幸福,在实现
中国梦的历史进程中,人民已经分
享到了富裕和强盛的欢乐
“民心的期盼将转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的推动力量” ④民心的期盼将转化为实现中华民
族伟大复兴的推动力量
“一旦实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将使中 国人民进一步分享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成就 和荣誉,必将极大地提升中国人民的幸福感、 自豪感” ⑤一旦实现了中国梦,将使人民进
一步分享成就和荣誉,将极大地提
升人民的幸福感、自豪感
合并概括的内容中有交叉的部分,①“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和③内容类似,
都是中国梦与人民的紧密关系,合并;其中①中的“依靠人民实现”与②④意思一样,都
是说中国梦的实现依靠人民,合并;其中①中的“为人民造福”与⑤意思一样,都是说实
现中国梦对人民的好处,合并。
将分析概括出的内容分条罗列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