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大学之道 习题课件(共3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5课 大学之道 习题课件(共34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75.1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11-06 18:59:5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4张PPT)
第二单元 百家争鸣
大学之道
基础觉醒 文言必备知识
建议用时:20分钟
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1)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静而后能安 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先治其国 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物格而后知至 知至: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原则。
性情安和。
治理。
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
2.指出下列加点词的意义与用法。
(1) 大学之道 之:________________
(2) 在止于至善 至:_________________
(3) 定而后能静 而:_________________
(4) 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以:_________________
结构助词,的。
副词,极,最。
连词,表顺承。
介词,把。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现象,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C
①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②在止于至善
③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④先正其心
⑤先诚其意 ⑥必先苦其心志 ⑦南征北战
A.①④/②③/⑤⑥⑦ B.①/②/③/④⑤⑥⑦ C.①/②/③④⑤⑥/⑦ D.①④⑤⑥/②/③/⑦
【解析】 ①明:形容词作动词,彰明。②善:形容词作名词,最高境界。③④⑤⑥都是形
容词的使动用法,分别译为:齐,使……整齐有序;正,使……端正;诚,使……真诚;
苦,使……受苦。⑦南、北,都是名词作状语,向南、向北。故选C。
4.下列句子中,句式特点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C
A.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B.马之千里者
C.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D.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解析】 A项,定语后置句,“之”作定语后置的标志,正常语序为“居高之庙堂”。B项,
定语后置句,“之”作定语后置的标志,正常语序为“千里之马者”。C项,状语后置句,
正常语序为“古之欲于天下明明德者”。D项,定语后置句,“之”作定语后置的标志,正
常语序为“蚓无利之爪牙,强之筋骨”。故选C。
5.下列关于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A.《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与《周礼》《礼书》合称“三礼”。
B.儒家所称道的礼,可谓包罗万象,其内容涵盖政治制度、宗教仪式和社会风俗习惯等。
C.中国古代礼乐并称,乐其实是礼的一部分,附属于礼,用来补充仪文(礼仪形式)的
不足,以助教化。
D.孔子教导学生“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周朝时,礼、乐皆为贵族社会专有。
【解析】 A项,“与《周礼》《礼书》合称‘三礼’”错误。《礼记》与《周礼》《仪礼》
合称“三礼”。故选A。
6.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答案】 知道要达到的“至善”境界,则志向坚定不移,志向坚定不移才能心不妄动,心不
妄动才能性情安和,性情安和才能思虑精详,思虑精详才能处事合宜。
【解析】 定:坚定不移。静:心不妄动。安:性情安和。虑:思虑精详。得:处事合宜。
(2)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答案】 每一样东西都有根本和枝末,每件事情都有终结和开端,知道事物的先后次
序,那就接近大学的宗旨了。
【解析】 道:大学的宗旨。
(3)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答案】 从天子到平民百姓,一概都要把修养自身作为根本。
【解析】 壹是:一概,一律。
题型觉醒 名篇名句默写
建议用时:3分钟
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每空1分)
(1) 《大学之道》体现穷理、正心、修身、治人的根本原则的句子是“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2)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这句话告诉我们大丈夫当扫天下,但是要始于扫足下,
在《大学之道》中表达同样道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在《大学之道》中,齐家的前提条件是“__________”,修身的前提条件是“_____
_____”。
在明明德
在亲民
在止于至善
欲治其国者
先齐其家
先修其身
先正其心
(4) 一个人只有把自己的品德修养好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
才能治理好国家,从而达到天下太平的境界,这正如《大学之道》中所言:“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身修而后家齐
家齐而后国治
国治而后天下平
(5) 在这个世界上,每一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末,每一件事情都有结束有发端,用
《大学之道》中的话说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
(6) 《大学之道》中,提出普天之下,不论身份高低,都应将加强个人品行修养作为
根本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物有本末
事有终始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
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每空1分)
题型觉醒 文言文阅读
建议用时:20分钟
(2025河南豫北名校期中联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2题。(20分)
材料一: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
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
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
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节选自《大学之道》)
材料二:
叔向见韩宣子 ,宣子忧贫,叔向贺之。宣子曰:“吾有卿之名,而无其实,无以
从二三子,吾是以忧,子贺我何故?”对曰:“昔栾武子无一卒之田,其宫不备其宗器,
宣其德行,顺其宪则,使越于诸侯,诸侯亲之,戎、狄怀之,以正晋国,行刑不疚,以
免于难。及桓子骄泰奢侈,贪欲无艺,略则行志,假贷居贿,宜及于难,而赖武之德,
以没其身。及怀子改桓之行而修武之德可以免于难而离桓之罪,以亡于楚。今吾子有栾
武子之贫,吾以为能其德矣,是以贺。若不忧德之不建,而患货之不足,将吊不暇,何
贺之有?”宣子拜稽首焉,曰:“起也将亡,赖子存之,非起也敢专承之,其自桓叔以下
嘉吾子之赐。”
(节选自《国语·晋语》)
材料三:
(王)充性恬澹,不贪富贵。为上所知,拔擢越次,不慕高官;不为上所知,贬黜
抑屈,不恚下位。比为县吏,无所择避。或曰:“心难而行易 ,好友同志,仕不择地,
浊操伤行,世何效放?”答曰:可效放者,莫过孔子。孔子之仕,无所避矣。为乘田委
吏,无於邑 之心;为司空相国,无说豫之色。舜耕历山,若终不免;及受尧禅,若卒
自得。忧德之不丰,不患爵之不尊;耻名之不白,不恶位之不迁。世能知善,虽贱犹显;
不能别白,虽尊犹辱。处卑与尊齐操,位贱与贵比德,斯可矣。
(节选自《论衡·自纪篇》)
【注】 ①韩宣子:姬姓,韩氏,名起,春秋时期晋国卿大夫。②心难而行易:心怀高
远而行为随便。③於邑:愤懑之意。
8.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
黑。(3分)
及怀子A改B桓之行C而修武D之德E可以免于难F而离G桓之罪
【答案】 CEF (每处1分)
【解析】 正着断。看A处,如果断开,就是“及怀子”,根据前文可知,“怀子”
是人,意为“到怀子的时候”,到怀子的时候怎么样呢?话没说完,所以不能断开。看B
处,“改”是个动词,后面需要跟宾语,所以B处不能断开。再看后面的内容,“及怀子改
桓之行”,到怀子时,怀子改变他父亲桓子的行为,语意通顺完整,故C处断开。往后
看,发现“改桓之行”与“修武之德”结构一致,那么“修武”和“之德”之间肯定不能断,所
以D处不断。E处,“修武之德”语意已经完整了,如果断开,“可以免于难”,意为“可以
免除灾难”,E处前面是做法,后面是结果,所以应该断开。F处,“可以免于难”语意完
整,所以此处断开。G处,“而离”很明显句意残缺,后面缺少宾语,“桓之罪”为“离”的
宾语,故G处不断。
倒着断。先看G处,“桓之罪”单独成句好像可以,往前看,“而离”句意不完整,
肯定没办法单独成句,看它与前面还是后面联系更紧密。“可以免于难而离”明显语意不
通,所以“而离”要与后面的内容放在一起,“而离桓之罪”,“桓之罪”为“离”的宾语,故
G处不断,F处断开。再往前看,“可以免于难”,可以免除灾难,句意完整通顺,故E处
断开。“之德”肯定没办法单独成句,所以D处不能断开,再往前看,我们发现“改桓之行”
与“修武之德”结构一致,中间用“而”连接,所以B处不断,C处断开。此时三处已经断
完,前文还有内容,我们直接将“及怀子改桓之行”连在一起,“怀子”做“改桓之行”的主
语,语意通顺完整,故A处不断。
9.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B
A.致,获得,与《劝学》中“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的“致”意思不同。
B.居,囤积,与《谏太宗十思疏》中“居域中之大”的“居”意思相同。
C.稽首,指古代跪拜礼,为九拜中最隆重的一种。跪下并拱手至地,头也至地。
D.耻,以……为耻,与《赤壁赋》中“舞幽壑之潜蛟”的“舞”用法不同。
【解析】 A(√)将“获得”代入原文,语意通顺,解释正确。“而致千里”中的“致”是“到
达”的意思,二者含义不同。
B(×)将“囤积”代入原文,语意通顺,解释正确。“居域中之大”中的“居”是“位于,处
于”的意思,二者含义不同。
C(√)该项对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
D(√)将“以……为耻”代入原文,语意通顺,解释正确。“舞幽壑之潜蛟”中的“舞”是使
动用法,意思是“使……舞动”,二者用法不同。
10.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A.韩宣子认为自己徒有官位虚名,却没有一点财产,无法和卿大夫们交际,因而为此发
愁,所以当叔向祝贺自己时,韩宣子感到疑惑。
B.叔向认为韩宣子像栾武子那样清贫,也能具备他的美德。若韩宣子不去忧虑自己不能
立德,而只为财物不足而发愁,自己不会祝贺。
C.王充淡泊名利,不慕富贵。面对有的人的质疑,他主张学习孔子,因为孔子出仕不在
乎官职大小,做到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D.王充认为人应该注重德行和名声,而不是担忧爵位官职是否尊贵,应做到身处低位和
身处高位时操行一样,身份低贱和身份尊贵时品德相同。
【解析】 看选项,没有发现明显的逻辑问题,按照原文顺序分别比对。
选 项 找石子+投石子 (根据关键词定位原 文) 问路(选项与原文比对错) 判

A 关键词:“韩宣子”“财产” “叔向祝贺” 定位原文:吾有卿之 名,而无其实,无以从 二三子……何故? 韩宣子认为自己徒有官位虚名,却没有一点财产,无 法和卿大夫们交际——吾有卿之名,而无其实 (“吾有卿之名,而无其实”的意思是“没有与正卿身份 相匹配的财产”,而不是没有一点财产。),无以从二 三子。 因而为此发愁,所以当叔向祝贺自己时,韩宣子感到 疑惑。——吾是以忧,子贺我何故? ×
11.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 起也将亡,赖子存之,非起也敢专承之,其自桓叔以下嘉吾子之赐。
【答案】 我韩起将要灭亡之际,靠您保全了我,这不是我韩起一个人敢单独承受的,
恐怕从我的祖宗桓叔以下的子孙都要感激您的恩赐。[“存”(保全)、“其”(表推测,
恐怕)、“嘉”(感激)每点1分,句子大意1分]
【解析】 根据语境可知,这里是韩起听了叔向的话后,表示对他的感谢。翻译时注意
逐字翻译。“起”,根据注释“韩宣子……名起”可知,指韩起,“亡”指“灭亡”。“赖”指依
赖,“存”指“保全”,这里是说韩起依赖叔向保全了自己。“专”有“单独”的意思,“专承”
就可以翻译为“单独承受”。“其”用在句首,表示推测。“嘉”作动词,是“感激”的意思。
“吾子”在古代汉语中,可以用来尊称对方,表示亲切。
(2) 世能知善,虽贱犹显;不能别白,虽尊犹辱。
【答案】 世人能识别什么是好人,那么好人即使处于卑贱的地位,也仍然是显贵的;
世人不能辨别好坏,那么即使你地位再高,也仍然是耻辱的。[“犹”(仍然)、“显”
(是显贵的)、“别白”(辨别好坏)每点1分,句子大意1分]
【解析】 根据语境可知,这里是王充向他人阐述自己关于品德及身份地位的观点。“世”
指的是“世人”,“知”指“识别”,“善”在这里是形容词作名词,指“好人”。“犹”是“仍然”
的意思,“显”与“贱”相对,指显贵。“别白”与“知善”结构相同,所以“别”是“辨别”,“白”
指“好、好的”,“别白”即辨别好坏。
12. 三则材料都和“修身”有关,但各自侧重不同,请简要分析。(3分)
【答案】 ①材料一侧重于“修身”与“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关系。②材料二侧重于“安
贫修德”。③材料三侧重于“保持恬淡,不贪富贵”。(每点1分)
【解析】
找 定 删 联
关键词: “三则材 料”“修 身”“不 同” 分析三则材料关于“修身”的“各自侧重”,直接找出三则 材料各自关于“修身”的观点概括总结: 材料一: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修其身。(强调修身是齐 家、治国、平天下的基础。) 欲修其身者……先致其知。(修身的做法。) 致知在格物……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 后天下平。(阐述“修身”与“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关 系。) 材料一多次 提到“修身” 与“齐家、治 国、平天下” 的关系,所 以这就是材 料一的侧重 点 把材

一、
二、
三的
侧重
内容
分条
作答
找 定 删 联
关键词: “三则材 料”“修 身”“不 同”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阐述修身是 根本。) 材料二: 昔栾武子无一卒之田……以没其身。(栾武子、桓子、 怀子的例子,说明修德比拥有财富更重要。再加上开头 所说宣子贫穷,叔向却祝贺他,说明材料侧重于“安贫 修德”。) 材料一多次 提到“修身” 与“齐家、治 国、平天下” 的关系,所 以这就是材 料一的侧重 点 把材

一、
二、
三的
侧重
内容
分条
作答
找 定 删 联
关键词: “三则材 料”“修 身”“不 同” 材料三: 孔子之仕,无所避矣。……处卑与尊齐操,位贱与贵比 德,斯可矣。(王充以孔子和舜为例,说明真正的修身 在于注重内在品德的提升,而非身份的高低。再根据开 头说的“充性恬澹,不贪富贵”,可知材料侧重于强调 “保持恬淡,不贪富贵”。) 材料一多次 提到“修身” 与“齐家、治 国、平天下” 的关系,所 以这就是材 料一的侧重 点 把材

一、
二、
三的
侧重
内容
分条
作答
奇哥方法论
“找定删联”,四步搞定文言文概括题
文言文概括题共有以下三种考查形式:概括文章内容(人物特点、事件特点)、概
括时间原因、概括观点态度。无论是哪种考查形式,都要回到原文直接概括内容,都可
以用“找定删联”的方法来解决。
第一步:找——看题干,找关键词。
关键词:①题干中和文中对应的线索词;②说明考查方向的词。
第二步:定——定原文内容。
根据关键词定位原文,找到具体的原文内容并确定这些内容之间的关系。
第三步:删——删重复内容。
概括得出的内容,语意重复的删去,语意有交叉的合并。
第四步:联——联成答案。
根据逻辑关系和设问,把剩下的部分联起来,分条作答。
材料一:
古代想要彰明美德于天下的人,首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
就要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要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就要先修养自身
的品德。要修养自身的品德,就要先端正自己的内心。要端正自己的内心,就要先使意
念真诚。要使意念真诚,就要先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在于推究事物的原理。推究了事物
的原理而后才能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而后才能使意念真诚,意念
真诚而后才能使内心端正,内心端正而后才能修养品德,修养品德而后才能使家族中的
各种关系整齐有序,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而后才能把国家治理好,国家治理好而
后才能天下太平。从天子直到平民,一概都以修养自身作为根本。
材料二:
叔向去拜见韩宣子,韩宣子正为贫困而发愁,叔向却向他表示祝贺。宣子说:“我有
卿大夫的名称,却没有卿大夫的财富,没有什么荣誉可以用来跟其他的卿大夫们交往,
我正为此发愁,你却祝贺我,这是什么缘故呢?”叔向回答说:“从前栾武子没有一百顷
田,家里穷得连祭祀的器具都备不齐全,可是他能够传播德行,遵循法制,闻名于各诸
侯国,各诸侯国都亲近他,戎、狄都归附他,因此使晋国安定下来,执行法度,没有弊
病,因而避免了灾难。传到桓子时,他骄傲自大,奢侈无度,贪得无厌,忽略法制,任
意行事,放利聚财,该当遭到祸难,但依赖他父亲栾武子的余德,才得以善终。传到怀
子时,怀子改变他父亲桓子的行为,学习他祖父武子的德行,本来可以凭这一点免除灾
难,可是受到他父亲桓子的罪孽的连累,因而逃亡到楚国。
现在你有栾武子的清贫境况,我认为你能够继承他的德行,所以表示祝贺。如果不忧愁
德行的建立,却只为财产不足而发愁,我表示哀怜还来不及,哪里还能够祝贺呢?”宣
子于是跪拜,并叩头说:“我韩起将要灭亡之际,靠您保全了我,这不是我韩起一个人敢
单独承受的,恐怕从我的祖宗桓叔以下的子孙都要感激您的恩赐。”
材料三:
王充的性情淡泊,不贪图富贵。当被上级了解,破格提拔的时候,不为官大而高兴;
当不被上级了解,被降职罢官受压抑的时候,也不为职位低而怨恨。等到担任县里的小
吏,也没有挑选逃避。有人说:“你心怀高远而行为随便,喜欢结交趣味相投的人,做官
也不计较地位,这样玷污了你的节操,败坏了你的品行,世人向你学习什么呢?”王充
回答说:值得学习的人,没有谁能比得上孔子。孔子做官,什么也不逃避。
当他做乘田、委吏的时候,没有愤懑之意;当他做司空、相国的时候,也没有欢乐的样
子。舜在历山耕种,就像要那样过一辈子;等到他继承了尧的天下,又像是本来就该这
样似的。人应该担忧德行上的不足,而不应担心爵位不尊贵;人们应该以名声不清白为
耻,而不应羞耻于官职得不到提升。世人能识别什么是好人,那么好人即使处于卑贱的
地位,也仍然是显贵的;世人不能辨别好坏,那么即使你地位再高,也仍然是耻辱的。
身处低位和身处高位时操行一样,身份低贱和身份尊贵时品德相同,这样就可以了。
文言拾贝
1.重点实词:①无以从二三子:诸君。②戎、狄怀之:归附。③行刑不疚:弊病。④拔擢
越次:破格提拔。⑤不恚下位:怨恨。⑥比为县吏:等到。⑦无说豫之色:喜悦。⑧位贱与
贵比德:品德相同。
2.重点虚词:若不忧德之不建,而患货之不足: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3.实词活用:先齐其家:使动用法,使……整齐有序。
4.文言句式:①吾是以忧:宾语“是”前置。②何贺之有:宾语“何贺”前置。③为上所知:
被动句。
5.文化常识:①庶人:泛指无官爵的平民;百姓。周代统治族居住在国中(城内)及
国郊,称为国人。国人中的上层为卿、大夫、士,下层为庶人。②卿:古时高级长官或
爵位的称谓。汉以前有六卿(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马、秋官司寇、
冬官司空),汉设九卿,北魏在正卿下还有少卿。以后历代相沿,清末始废。③司空:
官名。相传少昊时所置,周为六卿之一,即冬官大司空,掌管工程。汉改御史大夫为大
司空,与大司马、大司徒并列为三公,后去大字为司空,历代因之,元以后废除。清时
别称工部尚书为大司空,侍郎为少司空,但“司空”仅作为官职的雅称,不作为正式官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