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5张PPT)
第二单元 百家争鸣
五石之瓠
基础觉醒 文言必备知识
建议用时:22分钟
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1) 魏王贻我大瓠之种贻:________
(2) 吾为其无用而掊之掊:________
(3) 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固:______________
赠送。
击破。
确实,实在。
(4) 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鬻:______
与:____________
卖。
给,给予。
2.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B
A.聚族而谋之曰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B.夫子固拙于用大矣 不求闻达于诸侯
C.剖之以为瓢 作《师说》以贻之 D.则所用之异也 入则无法家拂士
【解析】 B项,两个“于”均为介词,用于引出动作对象。A项,两个“而”都是连词,前
者表示顺承,后者表示转折。C项,两个“以”,前者是介词,“把”的意思;后者是连词,
表示目的,相当于“来”。D项,两个“则”,前者是副词,表示判断,可译为“是”;后者
是连词,表示假设,译为“假如”。
3.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意思。
(1) 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
“____”同“____”,__________
龟
皲
皮肤冻裂
(2) 世世以洴澼 为事
“____”同“____”,________
纩
丝绵絮
(3) 以说吴王
“____”同“____”,______
说
悦
取悦
4.解释下列各组加点词的意义。
(1) 封
① 裂地而封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既东封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 又欲肆其西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 籍吏民,封府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封赏。
名词的使动用法,使……成为疆界。
名词,疆界。
封闭。
(2) 举
① 其坚不能自举也 ______________
② 吾力足以举百钧 ______________
③ 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______________
④ 杀人如不能举 ______________
⑤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_______________
托举。
举起,擎起。
攻克,占领。
尽。
任用、选拔。
5.判断下列句子的文言句式。
(1) 则所用之异也 句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夫子固拙于用大矣 句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请买其方百金
句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
句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判断句,“……也”表判断。
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夫子于用大固拙矣”。
状语后置句兼省略句,正常语序为“请(以)百金买其方”。
状语后置句兼省略句,正常语序应为“何不虑以(之)为大樽而乎江湖浮”。
6.下列关于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D
A.庄子,名周,战国时期思想家、哲学家,他继承和发展了老聃、杨朱的学说,与老子
并称“老庄”。
B.《庄子》是庄子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所著,现存33篇,包括内篇7篇、外篇15篇、杂
篇11篇。
C.《逍遥游》是庄子的代表作,为《庄子》的首篇。全文想象丰富,构思新颖,洋溢着
浪漫主义精神。
D.“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中的“石”,是计算容量的单位,十斗为一石。“石”还可以作为重
量单位,相当于五十斤。
【解析】 D项,“石”作为重量单位时,相当于一百二十斤(六十千克)。
7.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
【答案】 用大葫芦去盛水,可是它不够坚固,无法拿起来。把它剖开做成瓢,却因为宽
大而没有什么可盛受的东西。; 坚:坚固。这里指大瓠的坚固程度。瓠落:宽大空廓的样子。
(2) 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
【答案】 为什么不把它系在身上作为腰舟而浮游于江湖,却担忧它大而无处可容纳呢 ;
虑:用绳结缀。
题型觉醒 文言文阅读
建议用时:20分钟
(2025四川成都期中改编)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2题。(20分)
材料一:
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
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庄子曰:“夫
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 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
百金。聚族而谋之曰:‘我世世为洴澼 ,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诸与之。’客
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
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 ,则所用之异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
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惠子谓庄子曰:“吾有大树,人谓之樗。其大本拥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
中规矩。立之涂,匠者不顾。今子之言,大而无用,众所同去也。”庄子曰:“子独不见
狸狌乎?卑身而伏,以候敖者;东西跳梁,不辟高下;中于机辟,死于罔罟。今夫斄牛
其大若垂天之云此能为大矣而不能执鼠。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
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
安所困苦哉!”
(节选自《庄子·逍遥游》)
材料二:
客谓梁王曰:“惠子之言事也善譬,王使无譬,则不能言矣。”王曰:“诺。”明日见,
谓惠子曰:“愿先生言事则直言耳,无譬也。”惠子曰:“今有人于此而不知弹者,曰:
‘弹之状何若?’应曰:‘弹之状如弹。’则谕乎?”王曰:“未谕也。”“于是更应曰:‘弹之
状如弓,而以竹为弦。’则知乎?”王曰:“可知矣。”惠子曰:“夫说者,固以其所知谕
其所不知,今王曰‘无譬’,则不可矣。”王曰:“善。”
(节选自刘向《说苑·善说》)
【注】 ①斄牛:牦牛。
8.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要断句,请选出需要断句的标号。(3分)
今夫斄牛A其B大若C垂天之D云E此能F为大矣G而不H能执鼠。
【答案】 AEG(每处1分)
【解析】 正着断。首先看A处,如果断开,为“今夫斄牛”,意思为“看那牦牛”,
语意通顺。我们再往后看,A处后的“其”就是指前面的“斄牛”,所以两个词中间应该断
开,A处断开。B处,“其”字不能单独成句,不断。“其大若”,它大得像,像什么呢?
后面缺少成分,所以C处不断,“垂天之”意思是天边的,很明显后面也缺少内容,所以
D处也不能断。“其大若垂天之云(可联系《北冥有鱼》中的“其翼若垂天之云”断句)”,
它大得像天边的云,语意通顺完整,所以E处断开。“此能”单独成句无意义,F处不断。
“此能为大矣”,这可以说够大的了,语意通顺完整,“矣”为句末语气词,故G处断开。
此时已经断了三处,直接将剩下的内容连在一起,“而不能执鼠”,却不能捕鼠,语意完
整通顺,H处不断。
倒着断。H处,如果不断开,“而不能执鼠”,却不能捕鼠,语意完整通顺,故
H处不断。看G处,G处前面为句末语气词“矣”,肯定要断开。再往前看,F处,如果不
断,“此能为大矣”,这可以说够大的了,句子完整通顺,所以F处不断,E处断开。接着
往前,“云”单独成句无意义,D处不断。C处,如果断开,“垂天之云”,可以单独成句;
如果不断呢,“大若垂天之云”,句意也通顺,那么谁“大若垂天之云”呢?“其大若垂天
之云”,它大得像天边的云,主谓宾结构完整,故B、C处不断,A处断开。
9.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D
A.“则瓠落无所容”的“容”与“整顿衣裳起敛容”(《琵琶行并序》)中的“容”意思不同。
B.规矩,指校正圆形、方形的工具。规,画圆的工具,今指圆规;矩,画直角或方形的
工具。
C.“不辟高下”的“辟”同“避”,躲、设法躲开,与成语“不辟斧钺”的“辟”意思相同。
D.“于是更应曰”的“更”与“良庖岁更刀,割也”(《庖丁解牛》)中的“更”意思相同。
【解析】 A(√)根据语境可知“则瓠落无所容”中的“容”是“盛放、容纳”的意思。“整顿
衣裳起敛容”中的“容”是“容貌”的意思,二者含义不同。
B(√)该项对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
C(√)将“躲、设法躲开”代入原文,语意通顺,解释正确。把这个意思代入“不辟斧钺”,
也通顺,所以二者含义相同。
D(×)“良庖岁更刀,割也”中的“更”是“更换、替代”的意思,把这个意思代入“于是更
应曰”,发现解释不通,所以二者意思不同。“于是更应曰”中的“更”是“更改”的意思。
10.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C
A.惠子告诉庄子,自己把“五石之瓠”打破,不是因为它内中空虚而宽大的外形,而是因
为它对自己无用,庄子批评了惠子这种固陋思想。
B.吴王之客在越人侵吴时凭借宋人之药裂地受封,庄子有对大葫芦妙用的认识,从这个
角度上看,庄子和吴王之客在境界高下上是相似的。
C.面对惠子的质疑,庄子用狸狌捕捉猎物和被猎人捕获的事例告诉惠子,那些认为自己
的话大而无用的人是没有遭遇真正的困境使然。
D.梁王让惠子说事时直接说,惠子就用解释“弹”的事例来说明自己这样说话的道理,梁
王最终明白了惠子这样说话的真正原因。
【解析】 看选项,没有发现明显的逻辑问题,按照原文顺序分别比对,发现A、B、D
三项均没有问题,看C项。
选 项 找石子+投石 子(根据关键 词定位原文) 问路(选项与原文比对错)
判
断
C 关键词:“庄 子”“狸狌”“猎 人” 定位原文:庄 子曰:“子独不 见狸狌 乎?……中于 机辟,死于罔 罟……”。 面对惠子的质疑,庄子用狸狌捕捉猎物和被猎人捕获的事例告诉 惠子,那些认为自己的话大而无用的人是没有遭遇真正的困境使 然。(庄子说狸狌跳上跳下,没有想到自己被猎人的机关抓住, 死于网中。根本就和“那些认为自己的话大而无用的人”没有关 系。再结合材料一来看,材料一主要探讨“无用”的观点。第二 段,庄子先说狸狌可以捕捉小动物却被机关抓住而死,牦牛那么 大却不能抓老鼠。大树如果没有用,就把它种在原野,它没有 用,也不会受到伤害。所以,庄子用狸狌的例子想说的其实是狸 狌有用,却早亡。)——庄子曰:“子独不见狸狌乎?卑身而伏, 以候敖者;东西跳梁,不辟高下;中于机辟,死于罔罟……” ×
11.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 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
【答案】 为什么不把它种在什么也没有生长的地方,种在辽阔空旷的原野,悠然自得地
在树的旁边走来走去,自由自在地睡卧在树的下面?[“树”(名词作动词,种)、“彷徨”
(走来走去)、“无为”(无事可做,这里引申为悠然自得)每点1分,句子大意1分]
【解析】 联系前文可知,这句话是庄子对惠子其树“大而无用”观点的反驳。“何”指“为
什么”;“树”是名词作动词,意思为“种”;“无何有”指“什么也没有”。“莫”有“广漠,空
旷”的意思。“彷徨”,走来走去;“无为”,无事可做,这里引申为悠然自得。“逍遥”指
“自由自在地”。逐字翻译后要注意调整句子语序。
(2) 夫说者,固以其所知谕其所不知,今王曰“无譬”,则不可矣。
【答案】 说话的人本来就是用人们已经知道的东西来说明人们不知道的东西,现在您
让我不打比方,是行不通的。 [“固”(本来)、“谕”(说明)、“譬”(打比方)每点1
分,句子大意1分]
【解析】 根据语境可知,这句话是惠子对梁王不让其打比方的回复。“固”,指本来;
“以”是“用”的意思;“知”本来是“知道”,这里和“所”连用,作名词,“知道的事”;“谕”,
说明;“譬”与我们常见的“譬喻”中的“譬”意思相同,都是“打比方”的意思。
12.请以材料一为例,分析《庄子》的论述风格。(3分)[分析文言文的论述风格,解
题方法见名师大招册P28]
【答案】 ①借助寓言故事说理,婉曲达意,生动形象。②使用对比和类比的论证方法,
说服力强。③在对话中论证观点。(每点1分)
【解析】 本题要求我们分析《庄子》的论述风格,可以从论点、论据、论证等方面思考。
从论点看,庄子不直接提出自己的论点,表达婉曲。
从论证方法看,庄子借助寓言故事说理,第一段针对惠子“大瓠无用论”,讲述了一
个“不龟手之药”的寓言故事加以反驳;第二段又针对惠子的“樗无用论”,以狸狌和斄牛
的故事说理,相对于直接论述,这更加生动形象。
在用寓言故事说理时,庄子将“不龟手之药”的两种不同用途进行对比,说明同样的
东西在不同的人手中可以有不同的价值;针对惠子的“樗无用论”,庄子又以狸狌和斄牛
类比,运用多种论证方法,说服力强。
从论证语言来看,全文以惠子和庄子的对话展开,在对话中论证观点。
材料一:
惠子对庄子说:“魏王赠送我大葫芦的种子,我将它培植起来后,结出的果实有五石
容积。用大葫芦去盛水,可是它不够坚固,无法拿起来。把它剖开做成瓢,却因为宽大
而没有什么可盛受的东西。这个葫芦不是不大呀,我因为它没有什么用处而砸烂了它。”
庄子说:“先生实在是不善于使用大东西啊!宋国有一善于调制防止手冻裂的药物的人家,
世世代代以漂洗丝絮为职业。有个游客听说了这件事,愿意用百金的高价收买他的药方。
全家人聚集在一起商量:‘我们世世代代在河水里漂洗丝絮,所得不过数金。如今一下子
就可卖得百金,还是把药方卖给他吧。’游客得到药方,来取悦吴王。越国发兵入侵吴
国,吴王派他统率部队。冬天,跟越军在水上交战,大败越军,吴王划割土地封赏他。
能使手不皲裂,药方是同样的,有的人用它来获得封赏,有的人却不能免于在水中漂洗
丝絮,这是使用的方法不同。现在你有可容五石东西的大葫芦,为什么不把它系在身上
作为腰舟而浮游于江湖,却担忧它大而无处可容纳呢?看来先生你还是心窍不通啊!”
惠子对庄子说:“我有一棵大树,人家把它叫作臭椿。它那树干上有许多赘瘤,不合
绳墨,它那枝杈弯弯曲曲,不合规矩。它长在路边,木匠都不看它一眼。现在你说的那
段话,大而没有用,大家都不相信。”庄子说:“你难道没见过野猫和黄鼠狼吗?
屈身伏在那里,等待捕捉来来往往的小动物;它捉小动物时东跳西跃,不避高下;但是
一踏中捕兽的机关陷阱,就死在网中。再看那牦牛,它大得像天边的云。这可以说够大
的了,却不能捕鼠。现在你有一棵大树,担忧它没有用处,为什么不把它种在什么也没
有生长的地方,种在辽阔空旷的原野,悠然自得地在树的旁边走来走去,自由自在地睡
卧在树的下面?这样大树就不会遭到斧头的砍伐,也没有什么东西会伤害它,它没有什
么用处,又哪里会有什么困苦呢?”
材料二:
有门客对梁王说:“惠子说事情总爱用比喻,大王如果让他不用比喻,他就不能说事
情了。”梁王说:“嗯。”次日梁王见到惠子,对惠子说:“希望先生说事情就直接说,不要
用比喻。”惠子说:“现在如果有一个不知道‘弹’是什么东西的人在这里,他问你:‘弹的形
状像什么?’如果回答说:‘弹的形状就像弹。’那他明白吗?”梁王说:“不明白。”惠子接着
说:“在这时如果改变说法回答他:‘弹的形状像把弓,用竹子做它的弦。’那么他会明白
吗?”梁王说:“可以明白了。”惠子说:“说话的人本来就是用人们已经知道的东西来说明
人们不知道的东西,现在您让我不打比方,是行不通的。”梁王说:“你讲得好。”
文言拾贝
1.重点实词:①其大本拥肿而不中绳墨:合乎。②立之涂,匠者不顾:涂,道路;顾,
看。③患其无用:担心。④则谕乎:明白。
2.重点虚词:①子独不见狸狌乎:岂,难道。②卑身而伏:修饰连词。③以候敖者:目的
连词,来。
3.实词活用:吴王使之将:名词作动词,担任将领。
4.文言句式:不夭斤斧:被动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