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百家争鸣-阅读觉醒 群文串烧 习题课件(共4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二单元 百家争鸣-阅读觉醒 群文串烧 习题课件(共42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96.6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11-06 19:04: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2张PPT)
第二单元 百家争鸣
阅读觉醒 群文串烧
建议用时:50分钟
语篇一
(2024广东肇庆联考改编)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20分)
(一)
滕文公问为国。
孟子曰:“民事不可缓也。《诗》云:‘昼尔于茅,宵尔索绹 ;亟其乘屋,其始播
百谷。’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
为已。及陷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贤君
必恭俭礼下,取于民有制。阳虎曰:‘为富不仁矣,为仁不富矣。’夏后氏五十而贡 ,
殷人七十而助,周人百亩而彻,其实皆什一也。彻者,彻也;助者,藉也。
龙子 曰: ‘治地莫善于助,莫不善于贡。’贡者,校数岁之中以为常。乐岁,粒米狼戾,
多取之而不为虐,则寡取之;凶年,粪其田而不足,则必取盈焉。为民父母,使民盻盻
然,将终岁勤动,不得以养其父母,又称贷而益之,使老稚转乎沟壑,恶在其为民父
母也?夫世禄,滕固行之矣。《诗》云:‘雨我公田,遂及我私。’惟助为有公田。由此
观之,虽周亦助也。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夏
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人伦明于上,小民亲于下。
有王者起,必来取法,是为王者师也。《诗》云:‘周虽旧邦,其命惟新。’文王之谓也。
子力行之,亦以新子之国!”
(节选自《孟子·滕文公上》)
(二)
自孔子没,诸子各以所闻著书,而皆不得其源流,故其言无有统要,若孟子,可谓
深于《诗》而长于《春秋》者矣。其道始于至粗,而极于至精。充乎天地,放乎四海,
而毫厘有所必计。至宽而不可犯至密而不可察此其中必有所守而后世或未之见也。
(节选自苏轼《孟轲论》)
【注】 ①索绹:搓绳索。②贡:贡纳。与下文的“助”“彻”都是儒家传说的征收赋税的
方法。③龙子:古代的一位圣贤。④盻(xì)盻:勤苦不休息。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下面句子中相应位置的字母圈出来。(3分)
至宽而不可A犯B至密而不C可察D此其E中必有F所守G而后世或未之H见也。
【答案】 BDG(每处1分)
【解析】 正着断。“至宽而不可”语意不完整,“不可”应该和“犯”连在一起,故在
B处断开。句子里面有两个“至”和“而不可”,可以判断句子结构一致,也就是“至宽而不可
犯”和“至密而不可察”两句结构一致,故在D处断开。后面的“此其中”不能断开,“必有”后
面需要宾语,所以E、F两处不能断开。后面的“而”表示转折,其前面有时需要停顿,可
以暂时先在G处断开,“而后世或未之见也”语意完整,中间不断,所以在G处断开。
倒着断。“未之见也”的结构,与教材中我们学过的“未之有也”的结构相同,H
处不可断开。“而后世或未之见也”语意完整,可先在G处断开。往前看,“所守”构成所
字结构,作“有”的宾语,F处不可断开。“其”和“中”中间也不能断开。往前看,句子中
有两个“不可”,但A处把“不可”与“犯”断开,而C处把“不”和“可察”断开,都不合乎逻辑,
所以这两处都不断。“至宽而不可犯”“至密而不可察”是对“其道”的进一步解释,两个句
子又是对称的结构,因此可在B处和D处断开。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C
A.滕文公,是战国中期滕国国君的谥号。君主的谥号由礼官确定,大臣的谥号由朝廷赐予。
B.“乐”,与“凶”相对,指收成好的年景,与《论语·八佾》中“人而不仁,如乐何”的“乐”
含义不同。
C.诸子,文中是指春秋战国时期各学派的代表人物,其中以道、法、农三家影响最深远。
D.“始”,与《老子·第六十四章》中“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始”含义相同。
【解析】 A(√)对古代文化常识的解释无误。
B(√)“乐”,前者是“收成好的年景”的意思,后者指“礼乐”,所以二者含义不同。
C(×)“其中以道、法、农三家影响最深远”说法错误,影响最深远的三家应该是“儒、
法、道”。
D(√)两个“始”都是“开始”的意思。
知识链接
谥 号
谥号制度源于西周,《逸周书·谥法解》中有周公制谥说。周王朝和春秋战国一直
沿用谥法制度。谥号就是用一两个字对一个人的一生做一个概括性评价,如文、武、明、
睿、康、景、庄、宣、懿属美谥,“惠”则是对平庸帝王的评定,如汉惠帝、晋惠帝。而
“质、冲、少”等字则用于幼年即位且早死的帝王;“厉、灵、炀”属恶谥,如隋炀帝;
“哀、思”则一般用于平谥。君主的谥号由礼官确定,大臣的谥号由朝廷赐予。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B
A.孟子认为,与老百姓相关的事情不允许拖延,要给百姓稳定的产业,因为没有稳定的
产业,就没有稳定生活的信心。
B.贡法,是指比较几年中的收成,取一个平均值,作为平时收税的标准。古代圣贤龙子
认为,贡法比助法更好。
C.苏轼认为自孔子逝世之后,除孟子深刻理解了《诗经》《春秋》,诸子百家都没有真
正探寻到孔子学说的源流。
D.后世学者往往关注孟子学说中“仁义”的核心思想,而苏轼更注重研究孟子讲述道理
“粗浅而细致”的特点。
【解析】 分析四个选项,B项,龙子认为把几年收成的平均值作为收税标准的方法好,
我们结合常识可以判断,把平均值作为收税标准的方法存在弊端,圣贤怎么会认为它好
呢?所以可以优先判断B项错误。
选 项 找石子+投石子 (根据关键词定位原文) 问路(选项与原文比对错) 判

B 关键词:“贡法”“龙子”“助 法” 定位原文:龙子曰:“治地莫 善于助,莫不善于贡。” 贡者,校数岁之中以为 常。 贡法,是指比较几年中的收成,取一个平均值,作 为平时收税的标准——贡者,校数岁之中以为常。 古代圣贤龙子认为,贡法比助法更好——龙子曰:“治 地莫善于助,莫不善于贡。”(根据“不善”可知,龙 子认为管理土地的税法中没有比贡法更不好的。) ×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 及陷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
【答案】 等到犯了罪,然后对他们施行责罚,这相当于设下陷阱陷害老百姓。[“陷”
(犯了过失)、“刑”(处罚、惩治)、“罔”(陷害)每点1分,句子大意1分]
【解析】 “及”,等到。“陷”是“犯了过失”的意思。“刑”,处罚、惩治。“罔民”是“陷害
百姓”的意思。
(2) 有王者起,必来取法,是为王者师也。
【答案】 如果有明君兴起,必然会来效法,这样就做了君王的老师了。[“起”
(兴起)、“取法”(效法)每点1分,“是为王者师也”判断句1分,句子大意1分]
【解析】 句中的“起”可译为“兴起”,“取法”可译为“效法”。“是”,代词,这样。
5.滕文公向孟子询问治国对策,孟子给出的建议是什么?请简要概括。(3分)
【答案】 ①君主要恭敬、节俭,对待臣下有礼,对百姓施行仁政。②向百姓征收赋税
要有一定制度。③兴办学校,教导百姓明白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每点1分)
【解析】
找 定 删 联
关键 词: “滕文 公” “孟 子” “治 国” “建 议” 根据原文(一)概括孟子有关治国的建议: 民事不可缓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 (孟子提出百姓的事不能拖延,要给百姓稳定生活的信 心,可以概括为君主对百姓施行仁政。) 是故贤君必恭俭礼下。(孟子提出君主要恭敬、节俭, 对待臣下有礼。) 取于民有制……由此观之,虽周亦助也。(孟子提出向 百姓征收赋税要有一定制度。) 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人伦明于上,小民亲于下。 (孟子提出兴办学校,教导百姓明白人与人之间的伦理 关系。) 没 有 重 复 的 内 容 分析可知孟子的
建议是:①君主要
恭敬、节俭,对
待臣下有礼,对
百姓施行仁政;
②向百姓征收赋
税要有一定制
度;③兴办学
校,教导百姓明
白人与人之间的
伦理关系
(一)
滕文公问应该如何治理国家。
孟子说:“与老百姓相关的事情是不允许拖延的。《诗经》上说:‘白天去割茅草,晚
上搓成绳子;赶紧修缮房子,开春又要种百谷。’老百姓生活的真理是,有稳定产业的
人就有稳定生活的信心,没有稳定产业的人就没有稳定生活的信心。倘若没有稳定生活
的信心,就会无法无天,毫无顾忌地肆意妄为。等到犯了罪,然后对他们施行责罚,这
相当于设下陷阱陷害老百姓。哪里有仁爱的国君执政,而做出陷害百姓的事呢?所以贤
明的君主一定要恭敬、节俭,对待臣下有礼,向百姓征收赋税有一定的制度。阳虎说:
‘要发财就不能仁爱,要仁爱就不能发财。’夏朝时给每户五十亩田,实行贡法;
商朝时给每户七十亩田,实行助法;周朝时给每户一百亩田,实行彻法。本质上都是征
收十分之一的赋税。(什么是彻呢?)彻就是‘通’的意思。(什么是助呢?)助就是‘借’
的意思。龙子说:‘管理土地的税制中没有比助法更好的,也没有比贡法更不好的。’贡法,
是指比较几年中的收成取一个平均值,作为平时收税的标准。收成好的年份,到处都是
粮食,铺张浪费,多征收一些赋税也不算虐待百姓,但也不会收取太多;收成不好的年
份,粮食的产量还不够来年施肥的费用,这时的地租倒一定要征收到满额。君王身为老
百姓的父母,让老百姓一年到头辛勤劳动,连休息的时间都没有,但还是没有办法赡养
自己的父母,还要靠借贷来填补租税,让老人和年轻人横尸于山沟荒野,这哪里算得上
是老百姓的父母呢?当官的有世代承袭的俸禄,滕国早已实行了。《诗经》上说:‘雨水
洒落在我们的公田上,同时也滋养了我的私田。’只有借力助耕才会有公田。
由此看来,即便是周朝也是实行了助法的。兴办学校来教育民众。‘庠’是教养的意思,
‘校’是教授礼乐的意思,‘序’是教导习射的意思。地方学校,夏朝称‘校’,商朝称‘序’,
周朝称‘庠’;中央学校,三代都叫作‘学’,它们都是用来使人们懂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及行为准则的。在上位的人明白了伦理关系,百姓自然就会相亲相爱。如果有明君兴起,
必然会来效法,这样就做了君王的老师了。《诗经》上说:‘周国虽然是个古老的邦国,
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却成为新的邦国。’这话说的是周文王。你尽力做好这些,也可以让
国家脱胎换骨,拥有一番新的景象!”
(二)
自从孔子逝世之后,诸子百家各自根据他们的见闻著书立说,而都没有真正探寻到
孔子学说的源流,所以他们的言论没有系统的要义,可是像孟轲,可以说是深刻理解了
《诗经》而又专长研究《春秋》的人。他讲的道理从粗浅之处开始,而在细微之处达到
了极点。宏大到天地之间,传播于四海之内,毫厘之间的细小的事情必定有所论述。非
常广泛而没有出现漏洞,相当细密而不能出现谬误,其中必定有他一定的信念,而后世
学者们可能还没有理解。
文言拾贝
1.重点实词:①有恒产者有恒心:恒产,指田地、房屋等比较固定的产业;恒心,稳
定生活的信心。②罔民而可为也:陷害。③取于民有制:制度。④其实皆什一也:十分之一。
⑤助者,藉也:借。⑥自孔子没:逝世。
2.重点虚词:使老稚转乎沟壑:相当于介词“于”
3.实词活用:①贤君必恭俭礼下:名词作动词,礼待。②雨我公田:名词作动词,雨水
落下。③亦以新子之国:使动用法,使……脱胎换骨。④可谓深于《诗》而长于《春秋》
者矣:形容词作动词,深刻理解;专长研究。
4.文言句式:①彻者,彻也:判断句。②恶在其为民父母也:主(“其为民父母也”)谓
(“恶在”)倒装,宾语(“恶”)前置。③文王之谓也:宾语(“文王”)前置。
5.文化常识:①夏后:指禹受舜禅而建立的夏王朝,也称夏后氏或夏氏。②三代:指夏、
商、周。③庠、序、校:
语篇二
(2023北京通州期末改编)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题。(20分)
始吾读孟轲书,然后知孔子之道尊,圣人之道易行,王易王,霸易霸也。以为孔子
之徒没,尊圣人者,孟氏而已。晚得扬雄书,益尊信孟氏。因雄书而孟氏益尊,则雄者,
亦圣人之徒欤!
圣人之道不传于世。周之衰好事者各以其说干时君纷纷藉藉相乱六经与百家之说错
杂,然老师大儒犹在。火于秦,黄老于汉,其存而醇 者,孟轲氏而止耳,扬雄氏而止
耳。及得荀氏书,于是又知有荀氏者也。考其辞,时若不粹;要其归,与孔子异者鲜矣,
抑犹在轲、雄之间乎?
孔子删《诗》《书》,笔削《春秋》;合于道者著之,离于道者黜去之。故《诗》
《书》《春秋》无疵。余欲削荀氏之不合者,附于圣人之籍,亦孔子之志欤!
孟氏醇乎醇者也;荀与扬,大醇而小疵。
(节选自韩愈《读〈荀子〉》)
儒讥墨以上同、兼爱、上贤、明鬼,而孔子畏大人 ,居是邦不非其大夫,《春
秋》讥专臣,不“上同”哉?孔子泛爱亲仁,以博施济众为圣,不“兼爱”哉?孔子贤贤,
以四科 进褒弟子,疾殁世而名不称,不“上贤”哉?孔子祭如在,讥祭如不祭者,曰我
祭则受福,不“明鬼”哉?
儒墨同是尧舜,同非桀纣,同修身正心以治天下国家,奚不相悦如是哉?余以为辩
生于末学,各务售其师之说,非二师之道本然也。
孔子必用墨子,墨子必用孔子,不相用,不足为孔墨。
(节选自韩愈《读〈墨子〉》)
【注】 ①醇:同“纯”。②上同等:“上”同“尚”。“尚同”“兼爱”“尚贤”“明鬼”为《墨子》
书中篇名。③大人:指在高位的人。④四科:指德行、言语、政事、文学。
6.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下面句子中相应位置的字母圈出来。(3分)
周之衰A好事者B各以其说C干时君D纷纷藉藉E相乱F六经G与百家之说H错杂
【答案】 ADF(每处1分)
【解析】 正着断。A处,“周之衰”的意思是周代衰落,语意完整,后面的“好事
者”是后面句子的主语,故在A处断开。好事者做的事是“各以其说干时君”,“以其说”是
“干时君”的状语,中间不能断开,“纷纷藉藉”形容情况混乱,与前面不连,故在D处断
开。“纷纷藉藉”和“相乱”都形容情况混乱,可以连在一起,“六经”和“与百家之说”一起
作“错杂”的主语,故在F处断开。
倒着断。“错杂”是错乱混杂的意思,它的主语是前面的“六经与百家之说”,所
以在F处断开。“相乱”与“纷纷藉藉”都形容情况混乱,再看前面,“干时君”是一个动宾
结构,与“纷纷藉藉”连在一起语意不通,所以在D处断开。“干时君”的主语是“好事者”,
所以在A处断开。
7.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D
A.“易”,容易的意思,与《〈老子〉四章》中“其安易持”的“易”意思相同。
B.“黜”,与《谏太宗十思疏》中“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的“黜”意思相同。
C.“非”,与《论语》中“非礼勿视,非礼勿听”的“非”意思和用法不同。
D.“售”,与《促织》中“操童子业,久不售”的“售”意思相同。
【解析】 A(√)文中的“易”和“其安易持”中的“易”都是容易的意思。
B(√)文中的“黜”和“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中的“黜”都是删除、剔除的意思。
C(√)文中的“非”是动词,诋毁。《论语》中的“非”是否定副词,不。
D(×)“售”,前者是“推行”之义,后者指“卖出”,引申为考取秀才,二者含义不同。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B
A.作者开始认为推崇儒家思想的人是孟子和扬雄,读了《荀子》后,才知道荀子对儒家
思想的推崇在孟、扬之间。
B.韩愈将自己删削《荀子》的做法与孔子删削《春秋》的做法相提并论,这说明他在文
章编撰方面的才能并不逊于孔子。
C.《读〈荀子〉》《读〈墨子〉》两篇短文表现出韩愈不拘于儒家思想,以及他对诸子
百家兼收并容的思想倾向和学术态度。
D.读这两篇文章可以体会到荀子“学不可以已”的重要性,阅读学习对文化传承、论辩是
非是有益的。
【解析】 B项,说韩愈在文章编撰方面的才能并不逊于孔子,这里存疑,可以优先分析。
选 项 找石子+投石子 (根据关键词定位原 文) 问路(选项与原文比对错) 判

B 关键词:“韩愈” “《荀子》”“孔子”“《春 秋》”。 定位原文:孔子 韩愈将自己删削《荀子》的做法与孔子删削《春 秋》的做法相提并论,这说明他在文章编撰方面的 才能并不逊于孔子——孔子删《诗》《书》,笔削 《春秋》;合于道者著之,离于道者黜去之。故 《诗》《书》《春秋》无疵。余欲削荀氏之不合 者,附于圣人之籍,亦孔子之志欤!(意思是:“孔 ×
选 项 找石子+投石子 (根据关键词定位原 文) 问路(选项与原文比对错) 判

B 删《诗》《书》,笔削 《春秋》;合于道者著 之,离于道者黜去之。 故《诗》《书》《春 秋》无疵。余欲削荀氏 之不合者,附于圣人之 籍,亦孔子之志欤! 子删削《诗》和《书》,抄录改定《春秋》;合乎 道义的保留下来,背离道义的就删掉它。所以 《诗》《书》和《春秋》没有失当之处。我想删除 荀子著作中那些不合乎道义的内容,附着在圣人典 籍之后,这大概也是孔子的意思吧!”这里只是强调 了他们在删减上所遵循原则的相似性,并没有比较 他们“在文章编撰方面的才能”。) ×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 因雄书而孟氏益尊,则雄者,亦圣人之徒欤!
【答案】 孟子因为扬雄的著作更加受到尊崇,那么像扬雄这样的人,也可以说是圣人
之徒吧![“益”(更加)、“尊”(受到尊崇)、“亦……欤”(也……吧)每点1分,句
子大意1分]
【解析】 本句中的“雄”是前面提到的“扬雄”,“益”是更加,“尊”指受到尊崇。“亦……
欤”翻译为“也……吧”。本句中的“因雄书而孟氏益尊”按照原来的语序翻译应该是“因为
扬雄的著作而孟子更加受到尊崇”,读起来不够通顺,所以可以调整为“孟子因为扬雄的
著作更加受到尊崇”。
(2) 儒墨同是尧舜,同非桀纣,同修身正心以治天下国家,奚不相悦如是哉?
【答案】 儒家和墨家都称赞尧帝和舜帝,都反对夏桀和商纣,都注重自身修养端正心
态来治理天下国家,为什么要像(现在)这样不相认同呢?[“是”(称赞)、“非”
(反对)、“奚”(为什么)每点1分,句子大意1分]
【解析】 翻译这句话时注意“是”和“非”在句中都是动词,分别译为“称赞”和“反对”。
“以”,连词,表示目的,相当于“来”,“奚……哉”可译为“为什么……呢”,“悦”在这里
表示认同,“如是”是“像这样”的意思。
10.《读〈墨子〉》是一篇论辩色彩鲜明的读书札记。请具体说明韩愈是如何对讥墨之
儒的观点进行批驳的。(3分)
【答案】 ①文章一开头直接摆出“儒讥墨”的四个要点。从儒家之鼻祖孔子那里去找根
据,用孔子的言论行动来证明其同样是主张“上同”“兼爱”“上贤”“明鬼”的,从而摧毁“儒
讥墨”的几个论点,使“儒”无以立足、不攻自破,墨子观点的正确性便不言而喻了。②
在分项论述之后,作者又从总体上、本质上,更深一层地指出“儒墨同是尧舜,同非桀
纣,同修身正心以治天下国家”的观点,并进一步分析了“儒讥墨”的原因,指出“辩生于
末学,各务售其师之说,非二师之道本然也”。③文章的最后,作者得出结论,点破了
儒墨二者相互作用,相辅相成的关系。(每点1分)
【解析】
找 定 删 联
关键词: “《读〈墨 子〉》” “韩愈”“讥 墨之儒” “批驳” 根据关键词分析《读〈墨子〉》: ①儒讥墨以上同、兼爱、上贤、明鬼。(文章一开 头便直接摆出“儒讥墨”的四个要点。这些都是《墨 子》书中的篇名,是墨子的主张。) ②而孔子畏大人……不“明鬼”哉?(在概括性地摆 出“儒讥墨”的四个观点后,作者分条逐一驳斥。驳 斥的方法很特别,他绕开论敌的正面,迂回到背 后,并不直接评说墨子的对错,而是从儒家之 没有需 要删除 的部分 根据原文段
落,将韩愈
批驳的过程
分成三点来
回答即可
找 定 删 联
关键词: “《读〈墨 子〉》” “韩愈”“讥 墨之儒” “批驳” 鼻祖孔子那里去找根据,用孔子的言论行动来证明 其同样是主张“上同”“兼爱”“上贤”“明鬼”的,从而摧 毁“儒讥墨”的几个论点,使“儒”无以立足、不攻自 破,墨子观点的正确性便不言而喻了。) ③儒墨同是尧舜,同非桀纣,同修身正心以治天下 国家,奚不相悦如是哉?(在分项论述之后,作者 又从总体上、本质上,更深一层地指出“儒墨同是 没有需 要删除 的部分 根据原文段
落,将韩愈
批驳的过程
分成三点来
回答即可
找 定 删 联
关键词: “《读〈墨 子〉》” “韩愈”“讥 墨之儒” “批驳” 尧舜,同非桀纣,同修身正心以治天下国家”的观 点。) ④余以为辩生于末学,各务售其师之说,非二师之 道本然也。(文章进一步分析了“儒讥墨”的原 因。) ⑤孔子必用墨子,墨子必用孔子,不相用,不足为 孔墨。(文章的最后,作者得出结论,点破了儒墨 二者相互作用,相辅相成的关系。) 没有需 要删除 的部分 根据原文段
落,将韩愈
批驳的过程
分成三点来
回答即可
我开始读孟轲的著作《孟子》,之后才知道孔子倡导的儒家学说值得尊崇,圣人的
学说容易施行,王道思想容易统一天下,霸道思想可以称霸诸侯。我认为,孔子的弟子
去世后,尊崇孔子的人只有孟轲而已。晚年读到扬雄的著作,更加尊崇相信孟子。孟子
因为扬雄的著作更加受到尊崇,那么像扬雄这样的人,也可以说是圣人之徒吧!
圣人的学说,没有传于后世。周代衰弱,好事的人各自以其学说向当时的君主推行,
纷纷扰扰,十分混乱,六经和诸子百家的学说相互混杂,然而此时还有一些名师大儒在
世(可以传授圣人的学说)。儒家经典在秦朝遭到大火焚毁,汉朝初年则又尊奉黄老之
学,留存于世的纯粹儒家文献,只有孟轲的著作和扬雄的著作了。等看到荀子的书,于
是才知道还有一个叫荀卿的人。考查其文辞,似乎还不够纯粹;概括其主旨,则不同于
孔子的地方很少,大概应在孟子和扬雄之间吧?
孔子删削《诗》和《书》,抄录改定《春秋》;合乎道义的保留下来,背离道义的
就删掉它。所以《诗》《书》和《春秋》没有失当之处。我想删除荀子著作中那些不合
乎道义的内容,附着在圣人典籍之后,这大概也是孔子的意思吧!
孟子的著作非常纯粹;荀子和扬雄的著作,则是大旨纯粹而小处有瑕疵。
儒家讥讽墨家的尚同、兼爱、尚贤、明鬼等思想,但是孔子对当官的人很敬畏,在
哪个国家就不说那个国家的官员的坏话,(孔子在)《春秋》里讽刺专权的臣子,这难
道不是“尚同”吗?孔子关爱众人亲自践行仁义的理念,凭借广泛地施舍救济众人成为圣
贤,这难道不是“兼爱”吗?孔子看重贤才,用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个科目来褒奖
弟子,以人死了但是名声没有显扬为耻,这难道不是“尚贤”吗?孔子主张祭祀祖先的时
候要当祖先就在面前一样恭敬,讽刺那些虚情假意的祭祀的人,说“我祭祀就会享受到
祖先赐予的好处”,这难道不是“明鬼”吗?
儒家和墨家都称赞尧帝和舜帝,都反对夏桀和商纣,都注重自身修养端正心态来治
理天下国家,为什么要像(现在)这样不相认同呢?我认为分歧产生于后代的学生,是
为了向他人推行他们老师的学说,不是两位先师的思想的本意。
孔子必须借鉴墨子的思想,墨子必须借鉴孔子的思想,不互相借鉴就不足以形成各
自的思想。
文言拾贝
1.重点实词:①考其辞,时若不粹:纯粹。②要其归,与孔子异者鲜矣:要,概括;归,
主旨;鲜,很少。③合于道者著之:保留。④上同:崇尚。⑤以博施济众为圣:救济。⑥疾
殁世而名不称:疾,痛恨;殁世,身死;称,显扬。⑦孔子必用墨子:借鉴。
2.实词活用:①王易王,霸易霸:名词作动词,称王;称霸。②火于秦:名词作动词,
焚烧。③孔子贤贤:意动用法,以……为贤,看重。
3.文言句式:①亦孔子之志欤:判断句。②儒讥墨以上同、兼爱、上贤、明鬼:状语
(“以上同、兼爱、上贤、明鬼”)后置。
4.文化常识:①王道、霸道:王道,儒家提出的一种以仁义治天下的政治主张。霸道,
古时指以武力、刑法、权势等统治天下的政策。②六经:《诗》《书》《礼》《乐》
《易》《春秋》。③《诗》《书》:指我国古代典籍《诗经》和《尚书》。④大夫:古代
官职,位于卿之下,士之上。
群文探究
1.语篇一探讨的是“治国之策”,这与《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透露出的思想有什么联系?
【参考答案】语篇一探讨的重心就是国君应该借助仁爱之心来施行王道,进而共建君民
同乐的大同社会,其中孟子给出了一些具体的生产劳动和教育教化的措施;而《人皆有
不忍人之心》则给出了一个普遍的逻辑规律,由人性善到君王施行仁政之间的逻辑可能。
可以理解为语篇一具体呈现了《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中心观点。
【解析】 语篇一中的文本(一)结合具体的事例和经典言论就“滕文公”提出的“应该如
何治理国家”的问题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一文,孟子首先从性善
论出发,提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观点。先王有善良、仁慈之心,也就有了仁政。接
着,孟子证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原因。接着指出“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
这些美好天性和后天的道德品质之间存在内在联系,它们分别是仁、义、礼、智的萌芽,
从而为儒家的道德准则提供了心理基础,这也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发展。该文从性善的天
性上升到与仁、义、礼、智的结合,再上升到一种统治者管理的常规思维——“推己及
人”,这便是统治者“仁爱”形成的普遍规律。如果说《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是一个普遍
的逻辑规律,那么语篇一就是孟子为滕文公完成国家治理提供的具体措施,这应该是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的理论在具体语境、具体环境下的真实应用。孟子在对滕文公
的劝说中充分体现了《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的思想与逻辑。
2.语篇二中韩愈认为“孔子泛爱亲仁,以博施济众为圣,不‘兼爱’哉?”,而教材在《兼
爱》一文后的“学习提示”中指出:“儒家讲‘爱人’,墨家讲‘兼爱’;前者强调‘亲亲’‘尊尊’
的等级差别,后者则主张爱无等级差别,不分厚薄亲疏。”你如何看待这两种说法?谈
谈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 韩愈主要从宏观的“泛爱亲仁”的角度探讨了儒家与墨家观点的相通与相
容,认为孔子和墨子的“兼爱”思想具有一致性。教材从微观角度细分了儒家和墨家关于
“兼爱”思想的差别,进一步指出儒家“爱人”强调等级差别,而墨家则主张不分厚薄亲疏、
无等级差别地爱人。
【解析】 语篇二中的《读〈墨子〉》,韩愈主要从宏观的角度探讨了儒家与墨家观点
的相通与相容,指出二者观点的差异主要是他们的后代弟子在推行老师的学说过程中产
生的,韩愈认为,孔子必须借鉴墨子的思想,墨子必须借鉴孔子的思想,不互相借鉴就
不足以形成各自的思想。因此,在“兼爱”的思想上,二者有着一致性。而教材中有关儒
家与墨家的思想从整体上做了区分,指出儒家提出的“兼爱”思想隐含着等级的差别,而
墨家主张的是不分厚薄亲疏、无等级差别地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