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1张PPT)
第三单元 多样的文化
第9课 复活(节选)
题型觉醒 语言文字运用
建议用时:20分钟
一、 (2024四川泸州月考改编)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11分)
(1)托尔斯泰称自己为“丑陋的列夫”,而我觉得托尔斯泰非常“美丽”。无论是在
往昔的少女时代,还是进入古稀之年的今天,我一向觉得:托尔斯泰①____地美丽。
(2)他“美丽”的主要原因是,他拥有博大的智慧、仁慈的心灵。
(3)记得我当学生的时候,就读了他的《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
活》等三部长篇巨著。读完之后,掩卷覃思,不明白这位老人用了什么样的技巧,把他
笔下的人物刻画得那样②____。闭上眼睛,娜塔莎、安娜、皮埃尔、聂赫留朵夫等形象
立刻活跃起来,一个一个,仿佛是一粒粒闪耀在月光下圆润饱满的珍珠,他实在是一个
③____的作家。
(4)所以,每逢我读完托尔斯泰写的一本书都要对着他的画像仔细观看。他的画
像有时印在书的扉页上,有时印在杂志上,都是出自俄国著名肖像画家列宾之手。
(5)托尔斯泰有着卷曲的花白头发和胡须,天庭十分宽阔饱满,眉骨突出。眼睛
深陷、大鼻子、大手,总是皱着眉头在沉思,一副深沉而忧郁的表情。他的每一条皱纹
里,似乎都流露出睿智与仁爱之光。他哪里有一丝一毫的“丑陋”?我常常目不转睛地向
他行注目礼,觉得这位老人长得实在太美了。
(6)随着年龄的增大,我渐渐地学着观察社会,又读了许多关于托尔斯泰的文章
和书,还有法国人罗曼·罗兰为他写的传记,慢慢地理解了托尔斯泰这位作家的特别伟
大之处,以及为什么他被人称为“俄罗斯伟大的心魂”。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答案】 ①异乎寻常②栩栩如生/活灵活现③才华横溢(每处1分)
【解析】 第①处,从前后文看,此处应填的成语用来修饰“美丽”,从后文“他拥有博大
的智慧、仁慈的心灵”“我常常目不转睛地向他行注目礼,觉得这位老人长得实在太美了”
等句子来看,这种“美丽”的程度很深,可以填“异乎寻常”之类的成语。
第②处,此处应填的成语作“刻画”的补语,那么刻画得怎么样呢?根据后文“闭上
眼睛,娜塔莎、安娜、皮埃尔、聂赫留朵夫等形象立刻活跃起来,一个一个,仿佛是一
粒粒闪耀在月光下圆润饱满的珍珠”可知,应该是刻画得非常生动、形象,可以填“栩栩
如生”或“活灵活现”之类的成语。
第③处,此处应填的成语是形容托尔斯泰的,根据前文,托尔斯泰把人物刻画得十
分生动,说明他的写作才能非常出众,所以此处应填的成语要表现他的才华出众,可以
填“才华横溢”之类的成语。
成语积累
异乎寻常:不同于平常。
栩栩如生:形容艺术形象生动逼真,像活的一样。
活灵活现:形容描述或模仿的人或事物生动逼真。
才华横溢:很有才华,多指文学艺术方面。
2.下列说法正确的—项是(3分)( )
C
A.第(1)段中的“托尔斯泰”都可以换成“他”。
B.文中画横线的两处引号,用法相同。
C.文中加点的两个“等”字,用法不同。
D.将第(6)段置于第(3)(4)段之间,全文会更连贯。
【解析】 A(×)“他”是代词,应指前面出现的人名,因此第一个“托尔斯泰”不能换成
“他”。
B(×)第一处引号表示直接引用,第二处引号表示强调,两处引号用法不同。
C(√)前一个“等”表示列举后煞尾,后一个“等”表示列举未尽,两者用法不同。
D(×)第(3)段介绍作者发现托尔斯泰刻画的人物栩栩如生,第(4)段陈述发现之
后的影响——由关注作品到关注托尔斯泰本人,两段衔接紧密,第(6)段在第(5)段
描写人物外貌的基础上写理解人物的精神和心灵,由浅入深,因此第(6)段不可置于
第(3)(4)段之间。
3.比喻具有相似性,请据此对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所用的比喻修辞进行简要分析。(5分)
【答案】 ①把一个个人物形象比作一粒粒珍珠,体现了比喻的相似性。②人物形象塑
造得鲜明饱满生动,这和珍珠圆润饱满的特点相似。③闭上眼睛人物形象就能立刻活跃
起来,这和月光下珍珠闪耀的意境相似。(5分)
【解析】 根据题干中的“比喻”“相似性”可知,我们要分析比喻的本体和喻体,以及它
们之间的相似性在哪儿。首先分析本体和喻体,本体是托尔斯泰笔下的人物,“仿佛”是
喻词,喻体是珍珠。然后分析相似性在哪儿:托尔斯泰笔下的人物形象活跃在眼前,说
明人物饱满生动,这和珍珠圆润饱满的特点相似;当闭上眼睛,这些人物就能活跃起来,
这和珍珠在月光下闪耀的意境相似。作答时,先回答比喻的本体、喻体,再回答相似性
的体现即可。
二、 (2024广东佛山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5题。(9分)
【前情提要】聂赫留朵夫引诱卡秋莎·玛丝洛娃之后,玛丝洛娃怀孕了。两位姑妈
都盼望聂赫留朵夫顺路来一次,可是他回电说不能来,因为要如期赶回彼得堡。玛丝洛
娃知道了这事,决定到火车站去与他见面。
玛丝洛娃一跑上站台,立刻从头等车厢的窗子里看见了他。这节车厢里的灯光特别
明亮。有两个军官面对面坐在丝绒座椅上,正在打牌。聂赫留朵夫穿着紧身的马裤和雪
白的衬衫,坐在软椅扶手上,臂肘靠着椅背,不知在笑些什么。玛丝洛娃一认出他,就
用冻僵的手敲窗子,但就在这当儿,第三遍铃响了,火车缓缓开动了。聂赫留朵夫站起
来,动手把窗子放下,火车加快了速度。玛丝洛娃也加快脚步跟住火车,可是火车越开
越快。就在窗子放下的一刹那,一个列车员走过来把她推开,自己跳上火车。
玛丝洛娃落在后头。但她仍一个劲儿地在湿漉漉的站台上跑着。她跑到站台尽头,好不
容易才收住脚步,没有摔倒,然后从台阶上跑到地面。她还在跑着,但头等车厢已经离
得很远了。接着二等车厢也一节节从她旁边驶过,然后三等车厢以更快的速度掠过,但
她还是跑个不停。等尾部挂着风灯的最后一节车厢驶过去,她已经越过水塔,周围一点
遮拦也没有了。风迎面刺来,掀起她头上的头巾,吹得衣服裹紧她的双腿。她的头巾被
风吹落了,但她还是一个劲儿地跑着。
4.在对玛丝洛娃奔跑过程的描述中,作者多次使用“还”,有什么效果?(4分)
【答案】 ①“还”,反复强调“跑”的行为,表现了玛丝洛娃的执着。②她虽然一直在跑,
但与火车的距离越来越远,“还”的多次使用强化了悲剧色彩。(每点2分)
【解析】 由题干设问可知,本题考查分析字词的含义和表达效果。
(1)先分析“还”的含义:“还”表示现象继续存在或动作继续进行。
(2)再结合文本内容分析“还”的效果:
原文 角度 效果
“她还在跑着” “她还是跑个不 停”“她还是一 个劲儿地跑着” 内容 “还”用在“跑”这一动作的前面,反复强调玛丝洛娃追着火车
“跑”的行为
人物塑造 三个“还”表现了玛丝洛娃的执着
主旨 玛丝洛娃追着火车“跑”,而火车却飞快地离去,她一直在
跑,但与火车的距离越来越远,她不可能追上飞驰的火
车,“还”的多次使用强化了玛丝洛娃的悲剧色彩
5.请赏析文中画线句。(5分)
【答案】 ①运用细节描写,对聂赫留朵夫的外貌、动作、神态进行细致的描写;(1分)
②写出了他身份的高贵和状态的悠闲;(2分)③与玛丝洛娃的女佣身份及急迫的心情,
形成强烈的反差。(2分)(若答出“为聂赫留朵夫抛弃玛丝洛娃埋下伏笔”,给2分;意
思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解析】 画线句是对聂赫留朵夫这一人物的描写。赏析时可从手法、人物形象、情节
等角度入手。
手法上,“穿着紧身的马裤和雪白的衬衫”写聂赫留朵夫的外貌,“坐在软椅扶手上,
臂肘靠着椅背”写他的动作,“笑”写他的神态,这些都属于细节描写,描写了聂赫留朵
夫的外貌、动作和神态。
人物形象上,“穿着紧身的马裤和雪白的衬衫”,聂赫留朵夫的穿着表明他身份高贵,
“坐在软椅扶手上,臂肘靠着椅背”,他的动作暗示他状态悠闲。
情节上,结合“玛丝洛娃一认出他,就用冻僵的手敲窗子”可知,聂赫留朵夫与玛丝
洛娃的处境非常不同,画线句使聂赫留朵夫高贵的身份及悠闲的状态与玛丝洛娃的女佣
身份及急迫的心情形成强烈的反差。
题型觉醒 现代文阅读Ⅱ
建议用时:20分钟
(2025浙江浙东北联盟期末联考改编)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18分)
新娘
[俄]契诃夫
已是晚上十点钟,一轮满月照耀花园。娜佳看见大厅摆好桌子,放上冷盘,祖母穿
着华丽的绸衫在忙这忙那。隔着窗子望过去,母亲在灯光下,显得很年轻。
花园里安静,凉爽,树影躺在地上。人可以听见远处一片蛙声的鼓噪。洋溢着五月
的气息,可爱的五月啊!你深深地呼吸着,热切地想着:眼下,不在这儿,而在别的什
么地方,在天空底下,在树木上方,远在城外,在田野上,在树林里,春天的生活正在
展开,神秘、美丽、丰富、神圣。
她,娜佳,已经二十三岁。从十六岁起,她就一心盼望着出嫁,现在终于成了安德
烈·安德烈伊奇的未婚妻。她喜欢他,婚期已经定在七月七日,可是她内心却没有欢欣,
夜夜睡不好觉,再也快活不起来……不知为什么她觉得生活将永远这样过下去,没有变
化,没有尽头!
这时有人从正房走出来,在门廊上站住。这人是萨沙,他是祖母的一个远亲,从莫
斯科来到她家里做客,大家都说他是出色的画家。
“我正坐在这儿,瞧着妈妈,”娜佳说,“从这儿看过去,她显得那么年轻!”
“是的,她很好……”萨沙同意道,“可是……怎么跟您说好呢?这儿的人什么事都
不做。您母亲一天到晚走来走去,奶奶也什么事都不做,您也一样。您的未婚夫也是什
么事都不做。”
这席话娜佳去年就听过,以前她觉得这些话很可笑,现在不知怎么,她却感到不愉快。
两人朝大厅走去,大家已坐下吃晚饭。祖母很胖,相貌难看,说话很响,凭她说话
的声音和口气可以看出她是一家之长。她的财产包括集市上好几排的商店和这所有圆柱
和花园的旧式房子,可是她每天早晨祷告,求上帝保佑她别受穷。娜佳的母亲,尼
娜·伊万诺芙娜,金黄色头发,腰身束得很紧,戴着夹鼻眼镜,每个手指头上都戴着钻
石戒指。安德烈·安德烈伊奇,娜佳的未婚夫,是一个丰满而漂亮的青年。他们三个人
正在谈催眠术。
晚饭以后,安德烈·安德烈伊奇拉小提琴,尼娜·伊万诺芙娜弹钢琴为他伴奏。十年
以前,他从大学语文系毕业,可是从来没在任何地方做过事,也没有固定的工作。
后来,钟鼓响了十二下,大家起身告辞。
娜佳一觉醒来,大概已是两点,她坐在床上,开始想心事。
“滴笃,滴笃,”守夜人懒洋洋地敲着梆子,“滴笃,滴笃……”
“我的天哪,为什么我这样苦恼!也许每个新娘在婚前都有这种感受。谁知道呢!
或许是受了萨沙的影响。”
时间过得很慢。下午两点钟,午饭后,尼娜·伊万诺芙娜又弹了一会儿钢琴,回房
去了。
萨沙说:“亲爱的娜佳!您要出去念书才好!只有受过教育的、神圣的人才是有趣
味的人,也只有他们才是社会所需要的。你们这种游手好闲的生活是多么不干净,多么
不道德。您、您的母亲、您的祖母,什么事也不做,那就是说,别人在为你们工作,你
们在吞吃别人的生命,难道这样干净吗?不肮脏吗?”
娜佳本想说:“不错,您这话是对的。”她还想说她自己也明白,可是眼泪涌上她的
眼眶,她突然全身一阵瑟缩,回自己房间去了。
将近傍晚,安德烈·安德烈伊奇来了,照例拉了很久的小提琴。
如同昨天夜里,天刚刚亮,娜佳就醒了。她睡不着,心神不宁。她坐起来,把头抵
在膝盖上,想到她的未婚夫,想到她的婚礼……她想起母亲并不爱她那已经去世的丈夫,
现在她一无所有,完全靠她婆婆,也就是奶奶过活。她其实是个普通的、平凡的、不幸
的女人。
“不过,还是不想的好,还是不想的好……”她小声说,“我不应该想这些。”
“滴笃,滴笃……”守夜人在远远的什么地方打更,“滴笃,滴笃……”
时间过得很快。“昨天萨沙责备我什么事也不做,”安德烈·安德烈伊奇说,“他的话
对极了!我什么事也不做,而且也做不了。这是为什么?一想到有朝一日,我会戴一枚
帽章去办公,我都会觉着那么厌恶,这是为什么?为什么我一看见律师,或者拉丁语教
师,或者市参议会委员,我就那么不自在?啊,俄罗斯母亲!啊,俄罗斯母亲,你至今
还驮着多少游手好闲的、毫无益处的人啊!”
他对他的无所事事作了概括,认为这是时代的特征。
娜佳心里觉着气愤,身子也不舒服。
早晨喝完茶以后,娜佳走进萨沙的房间。“我忍不下去了……”她说,“以前我怎么
能一直在这儿生活下来,我真不懂!我在这儿连一天也过不下去了。明天我就离开这
儿。”
等到她在车厢里坐定,火车开动,过去就缩成了一小团,同时,以前她不大留意的
广阔未来,却铺展开来。欢乐忽然使她透不出气来:她想起她在走向自由,外出求学,
这就跟许多年前大家所说的“出外做自由的哥萨克”一样。一时间,她又笑,又哭。
五月,考试完毕,娜佳动身回家去,精神饱满,兴致很高。她从车站坐着马车回家,
一路上觉着房子又小又扁,街上没有人。所有的房子都像蒙着尘土。祖母已经十分苍老,
仍旧肥胖、相貌难看。尼娜·伊万诺芙娜也老多了,丑多了,可是仍旧束着腰,手指上
的那些钻石戒指仍在发亮。
娜佳走上楼去,见到原来的床,原来的窗子和白窗帘,窗外还是那个花园。晚上,
她上床睡觉,盖上被子,不知为何,她觉得躺在这暖和柔软的床上有点可笑。
“滴笃,滴笃!”守夜人敲打着梆子,“滴笃,滴笃!”
五月过去,六月来了。娜佳在花园里和街道上溜达,瞧那些房屋和灰色的围墙,她
觉得这城里的一切都已衰老、陈旧,只不过在等着结束,或者开始一种富有朝气的全新
生活。
她意识到,一种崭新、广阔、自由的生活展现在她的面前,这种生活,尽管还不甚
明朗,充满神秘,却吸引着她,呼唤她的参与。
她走上楼去,回到自己的房间里收拾行李,第二天一早向家人告辞,生气蓬勃、满
心快活地离开了这个城,她觉得,她从此再也不会回来了。
(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及教材中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
C
A.当未婚夫将无所事事的生活归为社会问题时,娜佳与《复活》中的玛丝洛娃一样对未
婚夫的始乱终弃感到气愤。
B.受萨沙的影响,娜佳在婚期临近时坐火车离家出走,像《大卫·科波菲尔》中的米考
伯夫人一样勇敢地忠于自己的爱情。
C.娜佳第一次离家,广阔的未来在她眼前铺展开来,此刻,她与《哦,香雪》中的香雪
一样对新的生活充满向往。
D.娜佳第二次离家时,带着喜悦的心情决然离开,表明她与《雷雨》中的鲁大海一样有
着可贵的阶级政治立场。
【解析】 A(×)“始乱终弃”错误,结合文本内容可知,娜佳气愤的原因在于其未婚夫
自大狂傲、不思进取。
B(×)“勇敢地忠于自己的爱情”错误,娜佳离家出走是要外出求学,追寻有意义的自
由的生活。
C(√)结合文本内容及教材所学可知,该选项表述正确。
D(×)“有着可贵的阶级政治立场”错误,娜佳决然离开,表明她和传统家庭彻底决裂,
奔向新生活的形象特点,并没有表明阶级政治立场。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B
A.开头写五月花园的优美景色,与结尾“灰色的围墙”“一切都已衰老、陈旧”形成对比,
表现人物对同一环境的不同心理,暗示其思想的转变。
B.小说几次写守夜人懒洋洋的打更声,暗示了当时环境的一成不变;但娜佳的情绪是有
变化的,因为对家庭生活不满,她十六岁起就急切盼望出嫁。
C.小说采用了全知视角讲述故事,这种视角的好处是叙述者可以在不同的人物、事件中
进行切换,使读者能够了解所有的真相,但也存在一些不足。
D.小说不以情节取胜,而是注重对人物的心理描写,在短短的篇幅中运用精准细腻的语
言展现娜佳复杂的心理波动,推动了娜佳思想转变的演进过程。
【解析】 B项,“因为对家庭生活不满”无中生有。根据原文第3段的“从十六岁起,她就一
心盼望着出嫁……”可知,文章在插叙娜佳热切地盼望出嫁的生活经历时并没有涉及原因。
8.小说以“新娘”为标题,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简要谈谈你的理解。(6分)
【答案】 ①人物形象上,“新娘”指主要人物娜佳,突出了她的特殊身份。②情节上,
“新娘”与主人公娜佳将要嫁给未婚夫安德烈·安德烈伊奇的情节相呼应。(或答“两者构
成鲜明的对比,新娘本应结婚,却最终选择了外出求学”)③主题上,赞美主人公娜佳
勇于摆脱旧生活,走向广阔自由的新生活的勇气,娜佳是新社会的新女性。(每点2分)
【解析】 由题干中的“艺术效果”可知,这道题属于作用题,可用“对号入座”法。
看题干,找关键词。由题干关键词“新娘”“标题”“艺术效果”可知,这道题要求我们分析
标题的作用。
确定原文内容。分析小说标题的作用,要结合整篇小说来看。
选定角度,对号入座。从人物形象看,“新娘”指主要人物娜佳,她即将嫁给她的未婚夫,
小说以“新娘”为标题,能够突出其特殊身份。
从情节看,“新娘”与主人公娜佳将要嫁给未婚夫安德烈·安德烈伊奇的情节相呼应,
娜佳一开始安于新娘的身份,享受当下的生活,后来决然离开,选择了外出求学。以
“新娘”为标题,前后情节形成鲜明对比。
从主题看,这部小说反映了20世纪初俄国知识女性为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和社会理
想所进行的尝试和努力,而“新娘”之“新”赞美了主人公娜佳勇于摆脱旧生活,走向广阔
自由的新生活的勇气,她是新社会的新女性。
将分析得出的内容分要点作答即可。
9.文中三次出现守夜人不同特点的打更声,反映了主人公娜佳不同阶段的心理变化。请
结合文本简析。(6分)[概括分析人物心理,解题方法见名师大招册P47]
【答案】 ①第一次打更声低沉慵懒(或“有气无力”),反映了娜佳受到萨沙的影响,
凌晨醒来想心事时的苦闷(或“苦恼”)、不安。②第二次打更声舒缓悠长(或“远远的”
“若有若无”),反映了娜佳内心因萨沙的启迪而开始觉醒的矛盾、紧张。③第三次打更
声短促明快(或“铿锵有力”),反映了娜佳第二次离家前,内心已与旧生活割断的坚决。
(每点2分)
【解析】 由题干中的“心理变化”可知,这道题要我们概括分析人物的心理,可用“找定
删联”法。
看题干,找关键词。题干中的“娜佳”“不同阶段的心理变化”提示了我们概括的方
向;此外,题干中的“三次”“守夜人不同特点的打更声”提示了我们分析的范围。
首先在文中找到三次打更声,然后结合上下文语境分析三次打更声有什么不同
的特点,并据此分析主人公娜佳的心理。
打更声 情节分析 打更声的特点与心理
第一次 娜佳听了萨沙的开导,感到不愉快。凌晨醒来坐 在床上想心事,内心苦闷,对未来感到茫然不 安。此时,守夜人“懒洋洋地”敲着梆子,“滴 笃,滴笃……” “懒洋洋”说明打更声有气无
力,和娜佳的苦闷心情相契
合
打更声 情节分析 打更声的特点与心理
第二次 娜佳在听了萨沙的劝导之后,那颗渴望改变生活 现状、充实自己精神世界的心彻底爆发,她的内 心纠结痛苦。而此时,“守夜人在远远的什么地 方打更” “在远远的什么地方”表现了
打更声绵远悠长,节奏舒
缓,反衬娜佳内心的矛盾、
紧张、挣扎
第三次 娜佳重返故里后,发现家里的装饰没有什么变 化,打更声也依旧在重复。她躺在暖和柔软的床 上觉得有点可笑,因为她富足的精神与丰盈的内 心已经与这陈旧、衰老的旧生活决裂,她已坚决 走向独立新生活 “敲打”表明打更声短促明
快、铿锵有力,与娜佳坚决
与旧生活割断的心情相映衬
将分析概括出的三次打更声对应的不同心理分点作答,作答时,先点出打更声
有什么不同特点,然后再结合文本内容指出娜佳的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