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9张PPT)
第三单元 多样的文化
第10课 老人与海(节选)
题型觉醒 语言文字运用
建议用时:20分钟
一、 (2025江西上饶调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8分)
海明威说:“冰山在海面移动很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
他以此作为小说创作追求简约却意蕴深厚的原则。借之不仅说明曹雪芹所创造的诗谶手
法,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在形式上其实也更为切合。
水面上的冰山一角阳光明媚,而水面下的冰山主体则冰冷漆黑。引文的艺术被发挥
到最高的复杂度,表面上是就引文直接取义,然而其真正的意蕴却系于其他未引的部分;
当唐宋诗被切割出一句,这一句被加上引号纳入小说情节中时,那引号有如海平面一样,
将整首诗拦颈划分为隐、显两个不同层次的美学存在:
脱颖而出被明白引录的诗句断片现身于显处,堂而皇之地与小说情节发生互动,通
过彼此烘托而获取①___ 之效;但就在同时,表面上被摒弃于引号之外的其他诗句断片,
却幽居于深藏不露的险处,由文字海面以下那潜在却更为广阔的层面来进行意义的激荡。
一如蔡义江所言:“《红楼梦》中所引用的诗句大部分都来自通俗而人人②___ 的《千
家诗》,其用意是‘因为人们比较熟悉,所以只要提起一句,就容易联想到全诗。这就
便于作者采用隐前歇后的手法,把对掣签人物的命运的暗示,巧寓于明提的那一句诗的
前后诗句之中,而达到③___ 的目的’。”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答案】 ①相得益彰②耳熟能详③雅俗共赏(每处1分)
【解析】 第①处,根据“诗句断片现身于显处,堂而皇之地与小说情节发生互动”及“通
过彼此烘托而获取……之效”可知,此处语境强调小说的情节与引文互相补充,使彼此
更能凸显彼此的好处,故可填“相得益彰”之类的成语。
第②处,根据横线前的“通俗而人人”及横线后的“《千家诗》”“因为人们比较熟悉”
可知,此处语境强调《红楼梦》引用的《千家诗》人人熟知,并且能说出来,故可填
“耳熟能详”之类的成语。
第③处,根据横线前的“《红楼梦》中所引用的诗句大部分都来自通俗……的《千
家诗》”“因为人们比较熟悉,所以只要提起一句,就容易联想到全诗”
可知,所填成语表达的意思应该与通俗、大家都很熟悉有关,再根据“作者采用隐前歇
后的手法,把对掣签人物的命运的暗示,巧寓于明提的那一句诗的前后诗句之中”可知,
作者的这种手法既通俗又巧妙,那就是文化低的人和文化高的人都能欣赏,故可填“雅
俗共赏”之类的成语。
成语积累
相得益彰:指互相帮助、互相补充,更能显出各自的好处。
耳熟能详:听的次数多了,熟悉得能详尽地说出来。
雅俗共赏:文化高的人和文化低的人都能欣赏。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可少量增
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2分)
【答案】 借之说明曹雪芹所创造的诗谶手法,不仅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在形式上其实
也更为切合。(2分)
【解析】 (1)先提取句子主干。主干为:诗谶手法,有异曲同工之妙,在形式上更为
切合。分析可知,句子主谓宾搭配没有问题。
(2)再分析其他成分。句中有关联词,先看关联词使用是否得当。借之不仅说明曹雪
芹所创造的诗谶手法,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在形式上其实也更为切合(整个句子的主语
是“诗谶手法”,当句子前后主语一致时,关联词应放在主语之后;“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在形式上其实也更为切合”两句形成递进关系,因此关联词“不仅”应放在“有着异曲同
工之妙”之前。)。
3.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 )
C
A.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
B.说他“特别”,因为他爱鱼到了忘我的境界。
C.现在我才体会到“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这句话的真正含意。
D.中国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
【解析】 C项中的引号与文中的引号都表示引用。A项,“大师”“发扬国光”,引号表示
讽刺否定;B项,“特别”,引号表示强调;D项,“闭关主义”,引号表示特定称谓。
二、 (2024浙江嘉兴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5题。(10分)
“但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他说,“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我很痛心,
把这鱼给杀了,他想。现在倒霉的时候就要来了,可我连渔叉都没有。尖齿鲨很残忍,
而且也很能干,很强壮,很聪明。不过我比它更聪明。也许并不是这样,他想。也许只
不过是我的武器比它的强。
“别想啦,老家伙,”他大声说,“顺着这条航线走吧,事到临头再对付吧。”
不过还是得琢磨琢磨,他想。因为我只剩下这件事儿可干了。这个,还有棒球。不
知道了不起的迪马吉奥会不会欣赏我一举击中鲨鱼的脑袋。这也没什么大不了的,他想,
谁都能行。但是,你以为我这两只受伤的手跟得了骨刺一样麻烦吗?我没法搞明白。我
的脚后跟从来没出过毛病,只有一次在游泳的时候踩着一条 鱼,被它刺了一下,腿
的下半截都麻痹了,疼得受不了。
“想点儿高兴的事儿吧,老家伙,”他说,“你每过一分钟就离家更近一点儿。丢了
四十磅鱼肉,你的船走起来能更轻快。”
4.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如果写成“尖齿鲨很残忍、能干、强壮、聪明”,表达效果有什么
不同?(6分)
【答案】 ①画横线的句子重复使用“很”字,强调了尖齿鲨的各方面特点。②采用四个
句式相同的短句,从四个不同的角度描述尖齿鲨,突出强调了尖齿鲨的强悍。③使用关
联词“而且”,与改句相比,更能体现与“残忍”对应的正向特点,使句子意思有了层进。
(每点2分)
【解析】
角 度 找不同点 根据不同点“夸”句子
句 式 原句由“很……”的句式 构成;由短句组成。改 句是个长句 原句采用“很……”四个句式相同的短句,从四个不同的
角度描述尖齿鲨,突出强调了尖齿鲨的强悍,语言流
畅、节奏明快
用 词 原句“很”字出现四次, 改句只出现一次 原句反复使用“很”字,强调了尖齿鲨的性情、体格、品
质等方面的特点
原句比改句多使用了“而 且”这一关联词 原句使用关联词“而且”,与改句相比,更能体现与“残
忍”对应的正向特点,使句子意思有了层进,表意富有
逻辑性,又有强调的意味,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5.选文来自《老人与海》,所选部分主要是老人的内心独白。这些内心独白,有的是
“他说”,有的是“他想”,请简要分析两者在表达内容上的差异。(4分)
【答案】 ①“他说”是有声的自言自语,主要是老人否定自己的犹豫,做出决定甚至发
表宣言,不断激励自己。②“他想”是无声的各种想法,是老人对自我处境的分析,老人
自由的联想,展现了他丰富(矛盾、无助、孤独)的内心活动。(每点2分)
【解析】 分析文段中老人的内心独白,概括“他说”和“他想”在表达内容上的差别。
原文 分析
他 说 “‘但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他说,‘一个人 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 “‘想点儿高兴的事儿吧,老家伙,’他说, ‘你每过一分钟就离家更近一点儿。丢了四 十磅鱼肉,你的船走起来能更轻快。’” “他说”是有声的自言自语,主要是老人
否定自己的犹豫,做出决定甚至发表宣
言,这是他的精神和意志,他在不断激
励自己,这是“硬汉精神”的具体展现
他 想 “我很痛心,把这鱼给杀了,他想。……也 许并不是这样,他想。也许只不过是我的 武器比它的强。” “不过还是得琢磨琢磨,他想。……这也没 什么大不了的,他想,谁都能行。” “他想”是无声的各种想法,是老人对自
我艰难处境的分析;老人不仅想到了棒
球,还想到了迪马吉奥的反应,由此可
知,这些老人自由的联想,展现了他矛
盾、无助、孤独等丰富的内心活动
题型觉醒 现代文阅读Ⅱ
建议用时:20分钟
(2024北京中关村期中改编)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16分)
(一)
钓线慢慢地、稳稳地不断上升,接着,小船前方的海面鼓了起来,大鱼露出了水面。
它不停地向上冒,海水从它的两侧直泻而下。在阳光的照射下,大鱼亮闪闪的,头部和
后背呈深紫色,两侧的条纹在阳光里显得宽宽的,带着淡紫色。它那剑状的嘴足有棒球
棒那么长,由粗而细,活像一把轻剑。它整个儿钻出了水面,随后又钻入水中,动作像
潜水员一样流畅,老人看见它那大镰刀般的尾巴没入海水,钓线开始向船外飞蹿。
“它比我的小船还长两英尺呢。”老人说。钓线向外出溜得很快,但也很平稳,这表
明大鱼并没有惊慌。老人设法用双手拉住钓线,用的力气刚好不会让钓线绷断。他知道
如果不能稳稳当当地让大鱼慢下来,它就会把钓线全都拖走,并且拉断。
这是条大鱼,我一定得制服它,他想。我决不能让它感觉到自己的力量有多大,如
果它奋力逃跑会有多大能耐。我要是它,就会使出全身的力气逃脱,直到把钓线扯断。
不过,谢天谢地,它没有我们这些要置它于死地的人聪明,尽管它更高贵,也更能干。
老人见过很多大鱼。他见过不少重量超过一千磅的,还逮住过两条这么大的鱼,不
过从来都不是单枪匹马。而现在,他独自一人,看不见陆地的影子,和一条他所见过的
最大的鱼牢牢拴在一起,这鱼比他见到或听说过的任何一条鱼都大,而且他的左手还紧
缩着,像拳曲的鹰爪。
不过,它总会松开的,他想。它总会复原,给右手帮帮忙的。这三样东西如同兄弟
一般:那条鱼和我的两只手。这手一定得松开。真没用,竟然抽筋了。鱼又慢了下来,
以它惯常的速度向前游。
我真搞不懂它刚才为什么跳起来,老人想。它那么一跳,简直就是为了让我瞧瞧它
的个头儿有多大。不管怎么说,我现在明白了。真希望我能让它看看我是怎样一个人。
不过那样的话它就会发现这只抽筋的手了。就让它以为我比真正的自己更有男子气概吧,
我能做到的。但愿我是这条鱼,他想,用自己拥有的一切,所要对抗的仅仅是我的意志
和智慧。
他舒舒服服地靠在木板上,忍受着一阵阵袭来的疼痛,那条鱼还在稳稳地游着,小
船在黑魆魆的海水里缓缓前进。东边吹来的风在海面上掀起小小的波浪。中午时分,老
人的左手不再抽筋了。
“鱼啊,这对你来说可不是好消息。”他说着把钓线在肩上的麻袋上面挪动了一下位置。
他感到很舒服,但也很痛苦,虽然他根本不承认有什么痛苦。
(二)
下一轮较量的时候,他差一点儿就制服那条鱼了。可鱼还是直起身子慢慢游走了。
鱼啊,你害死我了,老人想。不过你有这个权利。兄弟啊,我还从来没有见过比你更
大、更漂亮、更沉静,或者更高贵的东西。来吧,把我杀死吧,我不在乎谁死在谁手里。
你的脑子有点儿迷糊了,他想。你必须保持头脑清醒,要懂得怎样承受痛苦,像个
男子汉一样,或者像条鱼那样,他想。
“头啊,清醒清醒吧。”他说话的声音连自己都听不见,“清醒起来吧。”
鱼又兜了两个圈子,还是老样子。
真不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儿,老人想。每次他都感觉自己要垮掉了。真是不明白。可
我还要再试一次。
他又试了一次,当他把鱼拉转过来的时候,感觉自己都要垮了。那鱼挺直身子,又
慢慢游走了,大大的尾巴在海面上摇摇摆摆。
我还要再试一次,他对自己许诺,尽管他的双手这时候已经力不从心,眼睛一会儿
看得见,一会儿看不见。
他又试了一下,还是老样子。就这么着吧,他想,感觉自己还没开始发力就已经败
下阵了;可我还要再尝试一次。
他承受着所有的痛楚,使出余下的全部气力,还有早已丧失的自尊,用来对抗鱼的
痛苦挣扎。鱼朝他身边游了过来,在一旁优雅而缓慢地游着,嘴几乎碰到了小船的船壳
外板。它开始从船边游过,身子那么长,那么高,又那么宽,银光闪闪,布满紫色条纹,
在水里似乎是一眼望不到头。
老人丢下钓线,一脚踩住,把渔叉举得尽可能高,用足力气,再加上刚刚鼓起的劲
儿,拼命向鱼的一侧刺去,渔叉正落在大胸鳍后面,它的胸鳍高高耸起,和老人的胸膛
一般高。老人感到铁叉已经扎了进去,就把身子倚在上面,好扎得更深,然后把全身的
重量都压了上去。
那鱼开始折腾起来,尽管已经死到临头,它还是从海水里高高地跃起,它那惊人的
长度和宽度,它的力量和美,全都展露无遗。它仿佛悬在空中,就在小船和老人的正上
方。接着,它又哗啦一声跌落下来,溅起的浪花泼洒在老人的全身和整条小船上。
老人感到头晕恶心,双眼也模糊不清。但他还是放开了渔叉上的绳子,让它慢慢地
从擦破了皮的双手中送出去,等他可以看清东西的时候,他看见那鱼仰面朝天,翻起了
银色的肚皮。渔叉的柄从鱼的肩部斜伸出来,从它心脏里流出的鲜血让海水都变了颜色,
起先是暗黑色,像是一英里多深的蓝色海水里的鱼群,然后又像云朵一样飘散开来。那
鱼呈银白色,一动不动,只是随波漂荡。
老人趁自己眼睛好使的那一瞬间仔细瞧了瞧。然后他把渔叉上的绳子在船头的缆桩
上绕了两圈,把头搁在双手上。
“让我的头脑保持清醒吧,”他靠在船头的木板上说,“我这个老头儿真是累坏了,
可我杀死了这条鱼,它是我的兄弟,现在我有苦差事要干啦。”
我得准备好绳套和绳索,好把它绑在船边,他想。即使我们有两个人,往船里灌满
水把鱼拉上船,再把船里的水舀出去,这条小船也绝对装不下它。我得把一切都准备妥
当,然后把它拖过来,捆得结结实实,再竖起杆,扬帆起航回家去。
(节选自《老人与海》)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C
A.老人用双手拉住钓线,让钓线平稳地向外出溜,所用的力气恰到好处,这显示出他是
一位有着多年钓鱼经验的老人。
B.“就让它以为我比真正的自己更有男子气概吧”中“真正的自己”指当时疲惫而又受伤的
渔夫,而“我”是大鱼心中的渔夫。
C.选文(一)最后之所以写老人“虽然他根本不承认有什么痛苦”,是因为老人不愿意面
对此刻他身体和内心的痛苦。
D.“你的脑子有点儿迷糊了,他想。你必须保持头脑清醒……”渔夫内心与自己的对话,
反映出渔夫身体的疲惫与意志的强大。
【解析】 C项,“是因为老人不愿意面对此刻他身体和内心的痛苦”错误。根据选文(一)
的内容,老人正与大鱼僵持不下,虽然他“忍受着一阵阵袭来的疼痛”,但是他还是坚持
与鱼对抗,“不承认有什么痛苦”是老人硬朗与倔强的体现,并不是他“不愿意面对此刻
他身体和内心的痛苦”。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B
A.选文(一)开头,作者借用一连串动词和形象的比喻,写出这条鱼身姿巨大、漂亮、
沉静,描写得十分精当。
B.选文(二)中,几次写到了老人“感觉自己要垮掉”,这样反复描写突出了老人的真实
状况,为突出他的永不服输做铺垫。
C.选文通过对老人与大鱼搏斗过程的记叙和对老人大量内心独白的描写,突出老人永不
屈服、永不放弃的“硬汉”形象。
D.选文写了老人与大鱼反复周旋,最终成功捕获大鱼的过程。结构、情节可谓简单,但
其思想内涵却极为丰富。
【解析】 B项,“做铺垫”错误。“感觉自己要垮掉”“永不服输”两者形成对比,用“感觉
自己要垮掉”来突出老人的“永不服输”是反衬,以身体的极度疲劳反衬精神力量的强大,
并不是做铺垫。
知识链接
反衬与做铺垫的区别
反衬是利用与主要事物相反、相异的次要事物,从反面衬托主要事物。
做铺垫是为下文人物、情节等的出现打下基础。
8.大鱼是怎样的形象?它有怎样的象征意义 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说明。(4分)
[分析小说中形象的象征意义,解题方法见名师大招册P50]
【答案】 形象特点:①外表强大漂亮,姿态优雅。②始终保持镇定与清醒,懂得搏斗技
巧,懂得忍受痛苦,坚持不懈。③它对人类来说是强大的、对等的、值得尊重的对手。
(3分)
象征意义:它象征着人生理想,是人要达到的目标。(1分)
【解析】 分析大鱼的形象特点:
首先找出文中所有和大鱼有关的语句,然后总结概括。
从选文(一)第1段“大鱼亮闪闪的,头部和后背呈深紫色,两侧的条纹在阳光里
显得宽宽的,带着淡紫色。它那剑状的嘴足有棒球棒那么长,由粗而细,活像一把轻剑”
可以看出,它外表非常漂亮。从“它整个儿钻出了水面,随后又钻入水中,动作像潜水
员一样流畅”可以看出,它动作优美流畅。
从选文(一)第2段“这表明大鱼并没有惊慌”“他知道如果不能稳稳当当地让大鱼慢
下来,它就会把钓线全都拖走,并且拉断”可以看出,它十分镇定、力气很大。
从选文(二)第1段“下一轮较量的时候,他差一点儿就制服那条鱼了。可鱼还是直
起身子慢慢游走了”可以看出,它和老人进行了长时间的搏斗,并且没有被老人制服,
可见它十分善战。
从选文(二)第2段“我还从来没有见过比你更大、更漂亮、更沉静,或者更高贵的
东西”可以看出,它很大、漂亮、沉静、高贵,值得尊重。
从选文(二)第3段“你必须保持头脑清醒,要懂得怎样承受痛苦,像个男子汉一样,
或者像条鱼那样”可以看出,它镇定从容、头脑清醒。
选文(二)第5、7、10段写鱼在老人周围游来游去,一直在和老人周旋,表明它镇
定与善战。同时第10段的“在一旁优雅而缓慢地游着”“身子那么长,那么高,又那么宽,
银光闪闪,布满紫色条纹,在水里似乎是一眼望不到头”又表明了鱼的优雅、美丽和庞大。
选文(二)第12段“那鱼开始折腾起来,尽管已经死到临头,它还是从海水里高高
地跃起”表明它坚强、懂得忍受痛苦。
根据上面的分析,把相似的特点合并在一起,大鱼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外表优雅美丽,庞大有力;在战斗时,镇定清醒,擅长作战;受伤时,坚忍顽强,忍受
痛苦;是老人尊重、赞美的对手。
作答时注意分点作答,和文本内容联系在一起。
分析大鱼的象征意义:
大鱼属于物象,根据我们在名师大招册中学过的方法,可以先从横向维度分析其特
点,再从纵向维度分析其象征意义。
横向分析其外在形态、生存环境、特点性质、功能用法,根据上一问的分析可知,
大鱼外表美丽优雅,生活在辽阔的大海中,善战、镇定、顽强。
纵向要联系现实生活、人类社会,从人与物象的关系、物象代表的品格、人生哲理
分析其象征意义。老人出海是为了捕鱼,而大鱼就是老人持续追捕的对象,在追捕的过
程中,与大鱼苦苦作战,最终将其捕获。联系到现实,老人是顽强不屈、永不言弃这一
类人的象征,而大鱼则是人不断追寻的目标。结合其特点,它美丽、强大、镇定,而老
人对它的态度也是尊重、赞美的,所以可以推断其象征着人们想要达到的理想目标。
9.作家李湃曾说:“男人的骨子里缺少一点什么的时候,自然会想到海明威。”那么,海
明威的骨子里有什么不一般的东西呢?请结合选文中的老人形象谈谈你的认识。(6分)
【答案】 借小说中的老人形象,我看到了海明威骨子里不一般的东西。那是在面对生
活中的对手或困难时,即使身体极度疲惫、痛楚,依旧能够与其较量、抗争的刚毅顽强、
永不言弃的精神;那是在追寻自己的美好理想时,即使“感觉自己要垮掉”,依旧能够以
自己的内心、意志对抗的坚韧执着的高贵品质。(6分)
【解析】 分析“海明威的骨子里有什么不一般的东西”,实际上就是让我们把握选文中老
人身上所体现出来的精神品质,因为海明威在《老人与海》中塑造的老人形象和他本人
极其相似,所以我们要找到选文中能够体现老人精神特征的地方,然后对其总结、概括。
选文(一)中,老人在海上与大鱼周旋了很久。面对手抽筋和身体的疼痛,老人仍
然不肯放手,这体现了老人即使面对身体的疲惫与痛楚,也要不屈不挠、坚强抗争的精
神特质。同时,“就让它以为我比真正的自己更有男子气概吧,我能做到的。但愿我是
这条鱼,他想,用自己拥有的一切,所要对抗的仅仅是我的意志和智慧”,这表明老人
意志强大。
选文(二)中“每次他都感觉自己要垮掉了”,但是“我还要再试一次,他对自己许
诺”“他又试了一下,还是老样子。就这么着吧,他想,感觉自己还没开始发力就已经败
下阵了;可我还要再尝试一次”,这体现出他在实现自己的目标或理想时,具有顽强的
意志、强大的内心,具有坚韧执着、永不放弃的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