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 百年孤独(节选)习题课件(共3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1课 百年孤独(节选)习题课件(共30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69.5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11-06 19:07: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0张PPT)
第三单元 多样的文化
第11课 百年孤独(节选)
题型觉醒 语言文字运用
议用时:20分钟
(2025江苏扬州期中改编)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20分)
1967年,拉丁美洲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出版《百年孤独》,短短几十年间,《百
年孤独》在中国掀起了一股狂潮。
《百年孤独》采用人们鲜以为见的魔幻现实主义写法,让作品在追求虚幻与现实中
达到了一种高度的契合。经过巧妙的构思和想象,把触目惊心的现实和源于神话、传说
的幻想结合起来,形成色彩斑斓、风格独特的图画。这一手法的选择与作者的成长环境
是A ___的。马尔克斯从小就在外祖父家里长大,时时处处充满着魔幻色彩的外祖父家
的祭坛里供着眼睛能在黑暗中熠熠发光的使人觉得活了起来的众多神像。
童年时奇特的生活环境、亲人B____的影响,使马尔克斯认识到,虚构与真实之间、幻
想与感知之间,并不存在清晰的界限。
《百年孤独》中浸淫着的孤独感,①其主要内涵是整个苦难的拉丁美洲被排斥在现
代文明世界的进程之外的愤懑和抗议,②是作家在对近百年拉丁美洲的历史以及这块大
陆上人民独特的生命力、生存状态、想象力进行独特的研究之后形成的倔强的自信。③
因为作者的文字并不是狭隘的,④从作品中我们可以感觉到,⑤人类历史、移民文化、
生命宿命的赤裸裸的整个世界的世纪孤独。
“多年以后,面对行刑队,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将会回想起父亲带他去见识冰
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这是《百年孤独》开篇的第一句。马尔克斯称,《百年孤独》
这本书他构思了十五年,这十五年他都不知道怎么写第一句话。
毫无疑问,构思一部小说的开头特别需要勇气。马尔克斯的勇气,是给了一个时非其时、
地非其地的新解。这是《百年孤独》开头的伟大之处。如果你只是在被动地、无意识地
接收文本内容,也许很难体会到马尔克斯用这句话解决了哪些关键问题。只有当你动笔
写作,你才会感觉到它包含了太多重要的命题。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上恰当的成语。(2分)
【答案】 A息息相关/密不可分 B潜移默化(每处1分)
【解析】 A处,根据“这一手法的选择与作者的成长环境是……的”可知,此处填写的
成语应形容某种关系;再结合后文的“马尔克斯从小就在外祖父家里长大……并不存在
清晰的界限”可知,语境强调作者把触目惊心的现实和源于神话、传说的幻想结合起来
的手法的选择与作者的成长环境是有很大关系的,故可填“息息相关”“密不可分”之类的
成语。
B处,结合“童年时奇特的生活环境、亲人……的影响”可知,语境强调马尔克斯在
不知不觉中受到了环境和亲人的思想或性格的影响,故可填“潜移默化”之类的成语。
成语积累
息息相关:呼吸相关联,形容关系密切。
密不可分:形容十分紧密,不可分割。
潜移默化:指人的思想或性格受其他方面的感染而不知不觉地起了变化。
2.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长句改成四个较短的语句。可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
改变原意。(4分)
【答案】 外祖父的家时时处处充满着魔幻色彩,那里的祭坛里供着众多神像,它们的
眼睛在黑暗中熠熠发光,使人觉得它们都活了起来。(4分)
【解析】 (1)找原句主干。其主干为:祭坛里供着众多神像。
(2)找句子中除谓语动词以外的其他动词,并给这些动词找到对应的主语、宾语。
时时处处充满(对应主语“外祖父家”,宾语“魔幻色彩”。)着魔幻色彩的外祖父家的祭
坛里供着眼睛能在黑暗中熠熠发光(对应主语“眼睛”。)的使人觉得(对应主语
“人”。)活(对应主语“众多神像”。)了起来的众多神像
(3)写分句。结合上述分析,可组成分句:①外祖父的家时时处处充满着魔幻色彩;②
祭坛里供着众多神像;③众多神像的眼睛能在黑暗中熠熠发光;④使人觉得众多神像都
活了起来。
(4)调整补充语句。删除多余的词语,调整语序。为了使句子表达更简洁明了,可承
前省略主语“众多神像”或恰当使用代词“它们”;为了衔接更流畅,可在祭坛前加上“那
里的”。故可将句子调整为:外祖父的家时时处处充满着魔幻色彩,那里的祭坛供着众多
神像,它们的眼睛在黑暗中熠熠发光,使人觉得它们都活了起来。
3.文中第三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
密,不得改变原意。(6分)
【答案】 ① 修改为:其主要内涵是对整个苦难的拉丁美洲被排斥在现代文明世界的进
程之外的愤懑和抗议。
② 修改为:是作家在对拉丁美洲近百年的历史以及这块大陆上人民独特的生命力、生存
状态、想象力进行独特的研究之后形成的倔强的自信。
③ 修改为:但是作者的文字并不是狭隘的。(每点2分)
【解析】 (1)先提取句子主干。①其内涵是愤懑和抗议,②是自信。③因为文字不是
狭隘的,④我们可以感觉到,⑤世纪孤独。→句子的主干没有问题。
(2)再分析其他成分。①其主要内涵是整个苦难的拉丁美洲被排斥在现代文明世界的
进程之外的(成分残缺,缺少介词,应在“整个苦难”前加上“对”。)愤懑和抗议,②是作
家在对近百年拉丁美洲的历史(语序不当,“拉丁美洲”是表领属性的定语,而表领属性
的定语应置于前面,“近百年”修饰“历史”,应将其放在“历史”前面,改成“拉丁美洲近百
年的历史”。)以及这块大陆上人民独特的生命力、生存状态、想象力进行独特的研究
之后形成的倔强的自信。③因为(关联词错误,本句与前文是转折关系,应将“因为”改为
“但是”。)作者的文字并不是狭隘的。
4.“高考作文评分标准及细则”发展等级有四项“特征”,共计16点:
(1)深刻:①透过现象看本质;②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③观点具有启发作用。
(2)丰富:①材料丰富;②论据充足;③形象丰满;④意境深远。
(3)有文采:①用词贴切;②句式灵活;③善于运用修辞手法;④文句有表现力。
(4)有创意:①见解新颖;②材料新鲜;③构思精巧;④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⑤有
个性色彩。
请从16点中任选2点对文段中前三段的突出特点进行评价。要求:所选2点不属于同一项
特征。(100字左右)(4分)
【答案】 示例一 (1)①“透过现象看本质”:从拉丁美洲被现代文明排斥的现象中看到
了“人类历史、移民文化、生命宿命的赤裸裸的整个世界的世纪孤独”的本质。(3)①
“用词贴切”:“浸淫”一词精准地展现了孤独在字里行间的弥漫状态。(每点2分,若选择
其他点分析,只要言之成理亦可)
示例二 (2)④“意境深远”:作品透析了“人类历史、移民文化、生命宿命的赤裸裸的整
个世界的世纪孤独”。(4)①“见解新颖”:对“孤独”的认知由浅入深,由点及面,新颖独
特。(每点2分,若选择其他点分析,只要言之成理亦可)
【解析】 题干要求“从16点中任选2点对文段中前三段的突出特点进行评价”,故所选2
点要不在同一项特征里。选择的特征要与分析相匹配,要言之成理。如选择“透过现象
看本质”,就要找出材料对本质的分析;如选择“用词贴切”,就要选取有表现力的词语,
指出这些词语表现了什么内容;如选择“意境深远”,就要结合材料分析展现了哪些深远
的意境;如选择“见解新颖”,就要扣住材料中有关观点的内容加以阐释。
5.请用两个否定句概括第四段文字的主要意思,每句不超过30个字。(4分)
【答案】 ①没有马尔克斯的勇气就没有《百年孤独》的开头。②不动笔写作就不能感
受到《百年孤独》开头包含的重要命题。(每点2分)
【解析】 本题要求我们用两个否定句概括第四段文字的主要意思,属于概括题。
(1)先理解什么是否定句。否定句是表示否定的句子,必须包含否定词,常用的否定
词有“无”“不”“没有”“非”等。
(2)拆分句子,确定“血缘关系”,概括内容。分析第四段的内容可知,本段的中心话
题是《百年孤独》的开头。这段话的前三句是对事实的描述,说的是马尔克斯构思十五
年都不知道怎么写第一句话,这是在讲马尔克斯构思《百年孤独》的开头的艰难。第四、
五、六句为观点句,围绕“勇气”阐述观点,指出正是因为马尔克斯的勇气,《百年孤独》
才有了一个伟大的开篇,将其用否定句概括,也就是如果马尔克斯没有勇气,就没有
《百年孤独》的开头。据此可写出答案①。再看最后两句,分析可知,这两句旨在强调
只有动笔写作才能体会《百年孤独》开头的伟大之处,明白开头所包含的重要命题,反
过来说就是,不动笔写作就不能感受到《百年孤独》开头包含的重要命题,据此可写出
答案②。
题型觉醒 现代文阅读Ⅱ
建议用时:20分钟
(2024黑龙江哈尔滨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16分)
流光似水
[哥伦比亚]加西亚·马尔克斯
圣诞节,男孩子们又要求买一艘划艇。
他们的爸爸说:“没问题,我们回到卡塔古娜再买。”
但九岁的托托和七岁的乔尔远比父母想象中来得坚决。他们齐声说:“不,我们现
在就要。”
他们的母亲说:“但是,这儿只有淋浴间的水可以划船。”
她和丈夫的话都没有错。他们在卡塔古娜的家有个带海湾船坞的院子,还有一个可
容纳两艘大游艇的棚舍。但是,他们在马德里这边是挤在卡斯特拉纳街四十七号的公寓
五楼。可是他俩曾经答应孩子们,如果他们得了全班第一,就送他们一艘有六分仪和罗
盘针的划艇,孩子们做到了。于是爸爸把这些都买来,那是一艘漂亮的铝艇,吃水线有
一道金色条纹。
午餐的时候,爸爸宣布:“小艇在车库。问题是,没有办法用电梯或者楼梯把它搬
上来,车库也腾不出多余的空间了。”
可是下一个星期六下午,孩子们请同学来帮忙把小艇搬上楼梯,好不容易才搬到女
佣房。
爸爸说:“恭喜!现在呢?”
男孩子们说:“我们只是要把小艇搁在房间里,现在已经放进来了。”
星期三,爸爸妈妈照例看电影去了。孩子们成了家里的大王兼主子,他们关上门窗,
打破客厅里一盏亮着的电灯灯泡。一股清凉如水的金光流泻出来,他们任由它流到近三
尺深。然后,他们开着电灯,拿出划艇,就在屋内的小岛之间随意航行。
这次荒诞的奇航是我参加一期家居用品诗歌研讨会,说了几句玩笑话的结果。托托
问我为什么一碰开关灯就会亮,我没有多思考。“光就像水,你一扭开龙头,它就出来
了。”我说。
于是他们每星期三晚上都行船,学习使用六分仪和罗盘针,等他们的父母看完电影
回家,总发现他们在干干的地上睡得很甜。几个月后,他们渴望走得更远,就要求全套
的潜水装,包括面具、鳍状肢、氧气筒和压缩空气枪。
他们的父亲说:“你们把一艘不能用的划艇放在女佣房间已经够糟了,现在你们还
要潜水装备,岂不更糟糕?”
“如果我们第一学期赢得金栀子花奖呢?”乔尔说。
他们的母亲惶然地说:“不,已经够了。”
他们的父亲责备她太强硬。
她说:“这两个孩子该尽本分的时候,连根钉子都赢不到。可是为了得到他们要的
东西,他们什么奖都拿得到,连老师的职位都能抢到手。”
最后,父母既没有答应,也没有拒绝。可是到了七月,托托和乔尔各获得一个金栀
子花奖,且获得校长公开表扬。那天下午,他们没有再开口,就在卧室里发现两套未拆
封的潜水用具。
下一个星期三,他们的父母在电影院观赏《巴黎最后的探戈》的时候,孩子们把公
寓注满了深达十二尺的金光,像温驯的鲨鱼在床铺等家具底下潜游,从光流底部可以打
捞出不少几年来迷失在黑暗里的东西。
在年终颁奖大会上,两兄弟被赞誉为全校典范,获得杰出奖。这次他们用不着开口,
父母主动问他们要什么。他们非常讲理,只要求在家开个宴会招待同班同学。
他们的父母单独在一起的时候,满面春风。
“这证明他们成熟了。”他说。
再下一个星期三,他们的父母正在观赏《阿尔及尔之战》时,卡斯特拉纳街的行人
都看见一道光瀑从一幢树影掩映的老建筑里流泻下来,溢出阳台,一股一股沿着房屋正
面倾泻而下,金色洪流急奔大道,一路照亮了市区,直亮到瓜达拉巴。
救火队面对这个紧急状况,撞开五楼的门,发现公寓里满是金光,一直淹到天花板。
豹皮沙发和安乐椅在吧台流出的酒瓶和大钢琴间高高低低漂浮着,钢琴上的马尼拉罩巾
时起时落,像一条金黄色的软骨鱼,不停地扇动。家居用品诗意盎然,好像长了翅膀,
在厨房的上空飞翔。孩子们跳舞用的军乐队乐器,在从母亲水族箱里游出来的彩色鱼儿
间漂来漂去,那些鱼是浩瀚的金色光海里唯一活生生而且快快乐乐的动物。
大厅那一头,托托戴着潜水面具和仅够抵达港口的氧气,坐在船尾,随浪潮摆动,
手握紧双桨,正在找灯塔;乔尔浮在船头,还在用六分仪寻找北极星;满屋子漂浮的是
他们的三十七个同学,有的正在窥视天竺葵盆栽,有的正在唱改了歌词来嘲弄校长的校
歌,有的正打开爸爸的酒瓶偷喝一杯白兰地酒……就这样化为永恒。
他们同时扭开太多灯,公寓泛滥成灾,医院传教士圣茱丽安纪念小学的整整两个班
的学生,最终淹死在卡斯特拉纳街四十七号五楼——在西班牙的马德里,一个夏天像火
烧、冬风冷如冰、没有海洋也没有河流、内陆根性的居民永远学不会光海航行术的遥远
城市。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B
A.小说中的兄弟俩为了得到他们想要的东西,“远比父母想象中来得坚决”“齐声说”,体
现了兄弟俩执拗的性格特点。
B.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是兄弟俩母亲的抱怨之词,从中可以看出她十分清楚兄弟俩并不是
真正的好学进取,而是看重最后的奖励。
C.小说中多次出现“星期三”,这段时间正是兄弟俩学习划船的时间,隐喻着一个摆脱一
切世俗束缚与标准的自由时空。
D.小说以梦想成就卓越为主题,暗示父母应给孩子一定的自由空间来追逐梦想,但在自
由的同时,还需要有节制的理性。
【解析】 B项,“从中可以看出她十分清楚兄弟俩并不是真正的好学进取”错误。由下文
的“最后,父母既没有答应,也没有拒绝。可是到了七月,托托和乔尔各获得一个金栀
子花奖,且获得校长公开表扬”和“在年终颁奖大会上,两兄弟被赞誉为全校典范,获得
杰出奖”可知,在父母没有答应给他们奖励的情况下,他们照样在学校获奖,这说明他
们还是积极向上、好学进取的。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C
A.小说在开头用“男孩子们”“他们的爸爸”等称谓,确定了全文的叙事角度,即始终以一
个旁观者的视角叙事。
B.小说通篇以时间为线索展开故事,写孩子们的父母每星期三都去看电影,为故事的结
局埋下伏笔,推动情节发展。
C.小说的多处细节十分传神,通过对兄弟俩的语言、动作和神态等方面的描写,以外在
细节刻画人物的内在特征。
D.小说采用“重复轮回”的时间设置,形成一个循环的叙事结构,增加了故事的神秘感,
使故事情节富有戏剧色彩。
【解析】 C项,“神态等方面的描写”错误,根据文章内容可知,对于兄弟俩的描写没有
使用神态描写。D项,“重复轮回”的时间设置是指文章的情节进展表现在时间上是循环
的。如本文中,“星期三,爸爸妈妈照例看电影去了”“下一个星期三,他们的父母在电
影院观赏《巴黎最后的探戈》的时候”“再下一个星期三,他们的父母正在观赏《阿尔及
尔之战》时”,时间上三次循环,情节上爸爸妈妈每周三都要去看电影,只是每次看的
电影不一样,而孩子们也会在同样的时间玩出他们的新花样。
8.加西亚·马尔克斯是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代表作家,他曾宣称:“在我的小说里,没
有一个字不是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上的。”请结合这句话,从“魔幻”与“现实”关系的角度,
简要分析本文的写作特点。(6分)[分析魔幻现实主义的特色,解题方法见名师大招
册P55]
【答案】 ①魔幻的故事情节有现实依据。如“光海航行”的现实原型就是“大海航行”。
②魔幻的细节生动逼真,与现实之间没有违和感。如写在“光海”里的潜游,漂浮着各种
物件等情境真实生动,让读者身临其境。③魔幻的事物和现象象征、暗示着现实生活。
如在“光海”里航行,象征现实中人类对梦想的追逐(或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和探索)。
(每点2分)
【解析】 根据“‘魔幻’与‘现实’关系”“写作特点”可知,本题要求结合文本分析魔幻现实
主义的特色,我们要先找出“魔幻”“现实”分别体现在哪里,然后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
根据题干“没有一个字不是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上的”和名师大招册P56讲到的内容,“魔幻”
与“现实”的关系一般是:情节怪诞,但是有现实基础;魔幻的情节中有真实的细节;情
节具有现实象征意义。
首先看“魔幻”,小说中孩子们在光汇聚而成的“海”里潜游,并且最终淹死在光海里,
情节十分魔幻。然后看“现实”,虽然孩子们在“光海”里潜游,但是各种细节和在水中潜
游一样,都需要小艇、潜水用具,而且物件也随光漂浮,比如“豹皮沙发和安乐椅在吧
台流出的酒瓶和大钢琴间高高低低漂浮着,钢琴上的马尼拉罩巾时起时落……家居用品
诗意盎然……孩子们跳舞用的军乐队乐器,在从母亲水族箱里游出来的彩色鱼儿间漂来
漂去”,这些细节真实生动,让读者有真实感。
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看“魔幻”情节的现实基础,文本中“光海航行”的现实原型就
是“大海航行”;看魔幻情节中的细节,根据上面的分析可知,小说中的细节十分真实,
与现实一致,有真实感;看魔幻情节的象征意义,根据“男孩子们又要求买一艘划艇”
“孩子们请同学来帮忙把小艇搬上楼梯,好不容易才搬到女佣房”“学习使用六分仪和罗
盘针”“他们渴望走得更远,就要求全套的潜水装,包括面具、鳍状肢、氧气筒和压缩空
气枪”“只要求在家开个宴会招待同班同学”等可知,孩子们为了能在“光海”中航行,一
直在做出努力,所以将其投射到现实中,“光海”航行象征着他们对梦想的追逐。根据
“他们关上门窗,打破客厅里一盏亮着的电灯灯泡……就在屋内的小岛之间随意航行”
“孩子们把公寓注满了深达十二尺的金光”“托托戴着潜水面具和仅够抵达港口的氧
气……有的正在唱改了歌词来嘲弄校长的校歌,有的正打开爸爸的酒瓶偷喝一杯白兰地
酒”等可以看出,孩子们对“光海”很好奇,所以也可以说象征着现实生活中孩子们对未
知世界的好奇与探索。
9.有人说这是一个悲剧,也有人不同意这种说法,请结合小说结尾谈谈你的看法。(4分)
【答案】 示例一 这是一个悲剧。①小说以孩子们因追逐梦想而意外溺亡在“光海”中为
结局,令人悲伤、悲悯。②没有现实土壤的梦想是令人悲叹的,将人生美好的东西毁灭
给人看,警醒读者思考人生,这是悲剧的本质特征。(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示例二 这不是一个悲剧。①小说结尾不是现实意义的死亡,而是一种心灵迷失,即习
惯于旧体制的孩子们为美妙梦想所惑,迷失在天马行空的梦里。②孩子们在“光海”里获
得了某种程度上永恒的快乐和自由,勇敢而执着追梦的他们或许能成功找到灯塔与彼岸。
(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 本题的答案是开放性的。由题干要求可知,本题可有两种不同的看法:看法一
认为这是悲剧,看法二认为这不是悲剧。对于悲剧与否的理解,关键点在于对小说结局
的理解,所以阐述理由时,要结合小说中“光海”的象征意义,集中阐释自己对“孩子们
溺死在光海中”这一结局的理解。
如果认为结尾是悲剧,这是因为“孩子们溺死在光海中”是真正的死亡,孩子们因追逐
梦想而不幸丧命,而这正符合悲剧把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的特质,充满了悲剧色彩;
同时结尾处也说人们生活在一个“永远学不会光海航行术”的城市里,而会“光海航行术”的
孩子们已经溺死,这无疑进一步加重了悲剧色彩,将孩子们的悲剧上升到了社会的悲剧。
如果认为结尾不是悲剧,这是因为“孩子们溺死在光海中”仍是一种象征,而不代表
真正的死亡,这里的“溺死”象征了孩子们迷失于天马行空的梦想中,获得了某种程度上
永恒的快乐和自由,虽然孩子们因追逐梦想而迷失,但相比于现实中连梦都看不到的人
来说,这未尝不是一种幸福;同时结尾也描写了兄弟俩分别寻找灯塔和北极星的行动,
其中寄托着作者希望他们终有一天找到灯塔和彼岸,摆脱迷失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