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多样的文化-真题觉醒 习题课件(共3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三单元 多样的文化-真题觉醒 习题课件(共37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04.5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11-06 19:08: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7张PPT)
第三单元 多样的文化
真题觉醒
建议用时:40分钟
一、(2022新高考Ⅰ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18分)
江 上【注】
冯 至
子胥望着昭关以外的山水,世界好像换了一件新的衣裳,他自己却真实地获得了真
实的生命。时节正是晚秋,眼前还是一片绿色,夏天仿佛还没有结束。向南望去,是一
片人烟稀少的平原。
他在这荒凉的原野里走了三四天,后来原野渐渐变成田畴,村落也随着出现了,子
胥穿过几个村落,最后到了江边。
太阳已经西斜,岸上三三两两集聚了十来个人:有的操着吴音,有的说着楚语。有
人在抱怨,二十年来,这一带总是打过来打过去,弄得田也不好耕,买卖也不好做。一
个上了年纪的人说:“前几年吴王余昧死了,本应该传位给季札,但是季札死也不肯接
受,退到延陵耕田去了。一个这样贤明的人偏偏不肯就王位,要保持他的高洁。”
“他只自己保持高洁,而一般人都还在水火里过日子,——我恨这样的人,我们都
是吃了他高洁的苦。”一个年轻人愤恨地说。
那老年人却谅解季札:“士各有志。他用行为感动我们,不是比做国王有意义得多
吗?——就以他在徐君墓旁挂剑的那件事而论,对于友情是怎样好的一幅画图!”
季札在死友墓旁挂剑的事,子胥从前也若有所闻,他再低下头看一看自己佩着的剑,
不觉起了一个愿望:“我这时若有一个朋友,我也愿意把我的剑,当作一个友情的赠
品,——而我永久只是一个人。”子胥这样想时,也就和那些人的谈话隔远了,江水里
的云影在变幻,他又回到他自己身上。这时江水的上游忽然浮下一只渔船,船上回环不
断地唱着歌:
日月昭昭乎侵已驰,
与子期乎芦之漪。
面前的景色,自己的身世,日月昭昭乎侵已驰,是怎样感动子胥的心!他听着歌声,
身不由己地向芦苇丛中走去。
西沉的太阳把芦花染成金色,半圆的月也显露在天空,映入江心,是江里边永久捉
不到的一块宝石。渔夫的歌声又起了:
日已夕兮予心忧悲,
月已驰兮何不渡为?
歌声越唱越近,渔舟在芦苇旁停住了。子胥身不由己地上了船。
多少天的风尘仆仆,一走上船,呼吸着水上清新的空气,立即感到水的温柔。子胥
无言,渔夫无语,耳边只有和谐的橹声,以及水上的泡沫随起随灭的声音。船到江中央,
水流变得急骤了,世界回到原始一般地宁静。子胥对着这滔滔不断的流水,他想这是从
郢城那里流来的。他立在船头,身影映在水里,好像又回到郢城,因为那里的楼台也曾
照映在这同一的水里。他望着江水发呆,不知这里边含有多少故乡流离失所的人的眼泪。
父亲的、哥哥的尸体无人埋葬,也许早已被人抛入江心;他们得不到祭享的魂灵,想必
正在这月夜的江上出没。郢城里的王公们都还在享受眼前的升平,谁知道这时正有一个
人在遥远的江上,想把那污秽的城市洗刷一次呢。子胥的心随着月光膨胀起来……
他再看那渔夫有时抬起头望望远方,有时低下头看看江水,心境是多么平坦。子胥
在他眼里是怎样一个人呢?一个不知从何处来,又不知向哪里去的远方的行人罢了。但
是子胥,却觉得这渔夫是他流亡以来所遇到的唯一的恩人,这引渡的恩惠有多么博大,
尤其是那两首歌,是如何正恰中子胥的运命,怕只有最亲密的朋友才唱得出这样深切感
人的歌词,而这歌词却又吐自一个异乡的、素不相识的人的口里。
船缓缓地前进着。两人在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一个整日整夜浸在血的仇恨里,一
个疏散于清淡的云水之乡。他看那渔夫摇橹的姿态,他享受到一些从来不曾体验过的柔
情。往日的心总是箭一般地急,这时却唯恐把这段江水渡完,希望能多么久便多么久,
与渔夫共同领会这美好的时刻。
船靠岸了,子胥口里有些嗫嚅,但他最后不得不开口:“朋友。我把什么留给你作
纪念呢?”渔夫倒有些惊奇了。
这时子胥已经解下他的剑,捧在渔夫的面前。
渔夫吓得倒退了两步,他说:“我,江上的人,要这有什么用呢?”
“这是我家传的宝物,我佩带它将及十年了。”
“你要拿这当作报酬吗?”渔夫的生活是有限的,他常常看见有些行人,不知为什么
离乡背井要走得那么远。既然远行,山水就成为他们的阻碍;他看惯了走到江边过不来
的行人,是多么苦恼!他于是立下志愿,只要一有闲暇,就把那样的人顺便渡过来。因
为他引渡的时候多半在晚间,所以就即景生情,唱出那样的歌曲。“这值得什么报酬
呢?”
子胥半吞半吐地说:“你渡我过了江,同时也渡过了我的仇恨。将来说不定会有那
么一天,你再渡我回去。”渔夫听了这句话,一点也不懂,他只拨转船头,向下游驶去。
子胥独自立在江边,望着那只船越走越远了,最后他才自言自语地说:“你这无名
的朋友,我现在空空地让你在我的面前消逝了,将来我却还要寻找你,不管是找到你的
船,或是你的坟墓。”
他再一看他手中的剑,觉得这剑已经不是他自己的了:他好像是在替一个永久难忘
的朋友保留着这支剑。
(有删改)
【注】 历史小说《伍子胥》写于1942~1943年,取材于春秋时期伍子胥的复仇故事,叙
述他由楚至吴的辗转逃亡。小说共九节,《江上》为第六节,伍子胥过了昭关,继续跋
涉,前往吴国。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B
A.子胥过了昭关,所见风景与前大不相同,那大片绿色和原野,也是子胥再次“获得了
真实的生命”的心情写照。
B.“唯恐把这段江水渡完”,表现了逃亡中的子胥的心态,只有在江上的这段短暂时光,
他才能够平和地欣赏风景。
C.子胥同渔夫道别,说话时“有些嗫嚅”“半吞半吐”,表现的是子胥渴望同渔夫交流,又
碍于隐情而无法敞开心扉。
D.“你渡我过了江,同时也渡过了我的仇恨”,子胥在江上领会到渔夫的“世界”,他对自
己的使命有了更深的理解。
【解析】 B项,“只有……他才能够平和地欣赏风景”错误。根据“这时却唯恐把这段江
水渡完……共同领会这美好的时刻”可知,伍子胥“唯恐把这段江水渡完”并不是想“平和
地欣赏风景”,而是想“与渔夫共同领会这美好的时刻”。
2.关于文中江边人们谈论季札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D
A.那位老人欣赏季札不就王位的高洁,也称赞他以美好的行为感动了世人。
B.那位年轻人认为季札不顾百姓死活,只顾独善其身,逃避了济世的责任。
C.季札挂剑一事进一步说明了他的品行,也为后文的子胥赠剑做了铺垫。
D.季札的退耕田园,与下文渔夫的泛舟江上,共同表达出本文的隐逸主题。
【解析】 D项,“共同表达出本文的隐逸主题”分析错误,从原文中的“渔夫的生活是有限
的……他看惯了走到江边过不来的行人,是多么苦恼!他于是立下志愿,只要一有闲暇,
就把那样的人顺便渡过来”可以看出,渔夫泛舟江上只是想帮人渡河。而且根据注释可
知,本文主要讲伍子胥的辗转逃亡,并非隐逸。
3.舟行江上,子胥的思绪随着他在江上的所见所感而逐步生发展开。请结合文中相关部
分简要分析。(6分)
【答案】 ①子胥登上渔船,清新的空气、和谐的橹声等都使他感到安宁;②船到江中
央,月涌江流,子胥的思绪随江水奔涌,复仇的情绪渐趋激昂;③渔船缓缓前行,子胥
观察摇橹渔夫,体会渔夫的世界,感念渔夫的恩惠,享受到不曾体验过的柔情。
(不同阶段人物心理的变化。)(每点2分,共6分)
【解析】 看题干,找关键词。根据“舟行江上”可知,要找的原文是舟在
江上航行时的内容;根据“子胥的思绪”“逐步生发展开”可知,本题是概括人物心理题,
并且人物心理是变化的;根据“所见所感”可知,本题要结合人物看到的景物和感受回答。
根据关键词锁定原文范围,概括作答需要的原文内容并确定内容间的关系。分
析关键词可知,我们需要概括的内容是不同阶段人物的所见、所感及思绪。题干中的
“舟行江上”限定答题范围,答题时需先从第10—12段中找到不同阶段的所见所感,从而
分析伍子胥思绪的变化。
第10段可以分为两部分,分别是“一走上船”和“船到江中央”。刚上船时,所见所感
是“水上清新的空气”“水的温柔”“和谐的橹声”“水上的泡沫随起随灭的声音”。这里没有
明确说明子胥的心理,但是通过人物对景物的感知“清新”“温柔”“和谐”可以推断子胥是
感到安宁、和谐的。船到江中央时,人物所见是“水流变得急骤”“滔滔不断的流水”“月
光”,人物由眼前的景物想到自己的经历、故乡的人、父兄的悲剧、王公的享乐,由此
他“想把那污秽的城市洗刷一次”,说明此时他复仇的情绪变得更加激昂。
第11段,子胥的所见是渔夫,所感是渔夫是他的恩人,对他有博大的恩惠,由此可
看出子胥对渔夫的感恩。
第12段,子胥的所见仍然是渔夫,他感到了一些柔情,担心与渔夫共度的美好时刻
很快过去。这是“船缓缓地前进”时子胥的所见所感。
分析这些内容后,可以确定内容间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发展的“顺承”关系。
删去其中重复的内容,其中有两部分都是在写子胥观察渔夫,这两部分可以删
除重复部分,合并作答。
根据时间顺序把其余部分连起来即可得到答案,答题时注意运用“景物+心理”的格式。
高考风向标:本题联系人物的所见所感,将引发人物心理变化的因素与人物的心理变化
结合起来考查,在考查人物心理变化的同时,也考查变化的诱因,考查更加细腻深入。
4.渔夫拒剑是一段广为流传的历史故事,渔夫是一位义士,明知伍子胥身份而冒死救他
渡江,拒剑之后,更为了消除伍子胥的疑虑而自尽。本文将渔夫改写为一个普通渔人,
这一改写带来了怎样的文学效果?谈谈你的理解。(6分)
【答案】 ①把渔夫改为无意施恩的普通人,更显出平凡人“恩惠”的博大;②借渔夫来
书写一个散淡处世的境界,与伍子胥的世界构成对比;③放弃描述惊险的外部冲突,转
向探究人物的内心冲突;④使故事的传奇色彩有所减弱,而现实寓意有所增强。
(每点2分,答出任意3点即可)
【解析】 看题干,找关键词。根据关键词可知,题目包含两个层次:渔夫是普通渔人有
何文学效果?把义士改为普通渔人有何文学效果?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探究普通渔人,
即次要人物对小说各个要素的作用,还要对比分析渔夫是义士和渔夫是普通人对小说各
个要素的作用有何不同。
根据关键词“渔夫”“渡江”可知,我们需要分析的是伍子胥与渔夫相遇、相处部分的
内容。
下面来分析作用。渔夫是普通渔人的作用:从人物层面来看,与主要人物伍子胥的
精神世界形成对比。由文章第12段“两人在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一个整日整夜浸在血
的仇恨里,一个疏散于清淡的云水之乡”可知,两人的精神世界完全不同,形成对比。
对情节、主旨、整体阅读效果的作用可以通过改写前后的对比来分析。
改写的作用:从情节层面看,渔夫是义士,那么故事的情节就更突出渔夫救伍子胥,
拒剑后自尽的外部冲突,而本文的渔夫是普通人,外部冲突不明显,小说重点在描写人
物的内心世界。
从主旨层面看,如果渔夫是义士,那么他只渡伍子胥一人,为了伍子胥甘愿牺牲自
己是义举。可改写之后,渔夫并不认识伍子胥这个人,他只是想渡所有欲渡江的行人,
帮助他们解决苦恼,并且认为这不需要报酬,表明他无意施恩。虽然渔夫无意,“但是
子胥,却觉得这渔夫是他流亡以来所遇到的唯一的恩人,这引渡的恩惠有多么博大”,
这更体现出平凡人“恩惠”的博大。
从整体阅读效果来看,在历史故事中,渔夫为了打消伍子胥的疑虑,竟然选择了自
尽,带有传奇色彩;而改写之后,用平凡人叙事,削弱了传奇色彩,与现实生活更加贴
近,更具有现实意义。
二、(2024九省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17分)
牵手
范小青
曾明的眼睛不是一下子坏了的,他先是得了一种眼病,医生就预言曾明的眼睛不行
了。最后曾明真的成了一个盲人。
在黑暗的世界中生存下去,这就是曾明必须选择的路。曾明被介绍到街道办的福利
工厂去工作,往一块小小的金属板上辗螺丝。上班的时候,把一台收音机开着,节目很
丰富,多半是直播形式的,盲人们常常放下手里的活,给电台打热线电话,曾明很快就
被吸引,觉得生活有意味得多了。
辗螺丝对曾明来说,真是小菜一碟,进厂不多久,就已经很熟练。有一天曾明起身
去方便,不小心和邻近的老陶撞了一下,金属板翻到了一处,他们一起蹲下来拣金属板。
才拣了几十只,曾明就再也摸不着了,便有些急,道:“我做了一百只了,怎么只有这
一点点 ”
老陶随口回道:“这么凑巧哇,刚好一百。”
“我数到一百,才起身去上厕所。”
几个人笑了起来,曾明道:“你们的意思,是我瞎说 ”
没人回答曾明的问题,曾明便起身找负责人,负责人听了,也是一笑,道:“算了,
又不计件,不要计较了吧。”
“凡事总有个道理。”
“扯不上,工资又不挂钩……”
曾明再没有说话。晚上回家听电台节目,曾明打了一个热线电话,把事情说了,主
持人告诉他,这算是一种病态心理,解除的最好办法,就是找人倾诉。主持人告诉曾明,
曾明住处不远的另一条街上,有一位在街道办事处做调解的刘主任,建议曾明找那位刘
主任说说,刘主任是调解战线的先进。
曾明在某一天果真找到那地方去,人们把他引到主任的办公室时,曾明听到刘主任
正在调解民事纠纷,他听主任说得在情在理,很快就把当事双方说通了,高兴而去。曾
明听到喝水的声音,接着刘主任问他:“你是不是我们这个街道的 ”
“是,是电台的主持人叫我来的。”
“是小丁吧,他常常介绍人来我这里。”
曾明就把事情说了,说罢却有好一阵没有听到刘主任的声音,只觉得周围有一种沉
静压抑的气氛,曾明还以为刘主任出去了呢,忍不住问道:“你在吗 ”
刘主任说:“我在……”停顿一下,问道:“你是盲人 ”
曾明心下有些奇怪,但并没有往深里想,只是点头道:“是的,得了一种奇怪的眼
病,医不好。”
“这么说来,你失明的时间不很长 ”在曾明的感觉中,刘主任的声音好像离得很远。
“半年吧。”
“你……”刘主任又停顿了一下,问道:“你失明以后,做梦吗 ”曾明愣了一下,摇
了摇头。
刘主任又问一遍:“你失明以后,做梦吗 ”
“没,好像没有梦见过什么。”他不明白刘主任问他这个做什么,或许是一种心理治疗。
“盲人做梦,若能看见东西,古时候称作天眼开。”
曾明想了想,说:“那恐怕说的是先天的盲人吧,像我们这样,应该是能做梦的,
人若盲了,已经够痛苦,若连梦也做不起来,那就更惨,不能这么不公平吧。”
“我想也是,只是盲人不做梦,这是事实呀。”
“你怎么知道 ”
刘主任没有回答曾明的这个问题,却回到了曾明的主题上,说:“你心中的这股气,
其实不是对着老陶的,你说是不是 从根本上说你对于自己的失明一直郁闷不平,看起
来你已经适应了失明以后的生活,其实你并没有适应,你还需要继续适应……”
曾明打断刘主任的话:“没有失明的人,怎么能够体验失明人的滋味,就像你,怕
是不能体谅我的心情吧。”
刘主任笑了一下,说:“也许吧……我问你一个问题,你说,在盲人中,是先天的
盲人更痛苦呢,还是后天的失明更痛苦 ”
曾明一时回答不出来。
刘主任说:“这个问题我总是想不明白,我总是在想……”下面的话被一阵人声打断,
有人进来说道:“刘主任,又来人了。”
曾明知道刘主任有工作了,便站起来道:“刘主任,你忙,我先走了,过日我再过
来就是。”
刘主任说:“好,我领你出去。”就有一只热乎乎的手伸过来。一路过来,刘主任没
有和曾明说话,曾明再一次感受到在刘主任办公室里感觉到的那种沉静压抑。
曾明继续到福利厂上班,大家和他仍像以前一样亲切,好像谁都不记得曾经有过一
丝不愉快的事情。一天夜里,曾明做了一个梦,梦见刘主任对他说:“你怎么不来了 我
很想你。”醒来后,曾明的心里有些不宁。过了几天,他又到刘主任那里去,这一回曾
明只让人把他引到走廊端头,他自己沿着走廊,很快摸到了刘主任的办公室,进去,刘
主任说:“我已经听到了你的脚步声。”
曾明说:“你的耳朵真好。”
刘主任说:“你来得正好,今天是我的休息日,我们一起出去走走好吗 ”
“到哪里 ”
“到那地方你就知道。”
一只热乎乎的手伸过来,曾明的手被那只手牵着,他们一起往外走,以曾明的感觉,
好像到了一个类似公园的地方。
“你听到了什么 ”
“鸟叫,很多很多的鸟。”
刘主任笑了,说:“是的,他们都在这里遛鸟,今天比赛。”
曾明说:“比什么 ”
“比鸟的叫声。”
在一片叽喳的鸟鸣声中,曾明突然感觉到自己内心一片明亮,刘主任的热乎乎的手
又伸过来牵住了他的手,说:“走,我们上那边看看去。”
他们牵着手走了几步,曾明听到身边有人在说话,他们说,瞧,两个瞎子手牵着手
在走路呢。
(有删改)
5.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
D
A.曾明主动给电台的主持人打热线电话,不仅是为了发发牢骚,实际上他已经意识到自
己存在着严重的心理问题。
B.知道曾明是个盲人后,刘主任并没有改变自己调解纠纷时的惯常做法,这说明刘主任
对人一视同仁,维护他人尊严。
C.“是先天的盲人更痛苦呢,还是后天的失明更痛苦 ”这个问题的提出与引发的思考,
构成了小说的基调与主题。
D.相比于盲人生活的不便,小说更侧重于描写他们精神上面临的困惑,也体现出对残疾
人心理问题的理解与关注。
【解析】 A(×)“实际上他已经意识到自己存在着严重的心理问题”错误。根据文章内
容可知,对于金属板的数量究竟是多少这样的小事,曾明坚持较真,无法释怀,并且主
动给电台的主持人打热线电话倾诉,是电台主持人告诉曾明,这是一种病态心理。由此
可知,“算是一种病态心理”是曾明打电话之后主持人说的,不是曾明自己的想法。而且,
人在遇到特殊情况后产生心理困扰是一件正常的事,这不意味着存在“严重的心理问题”,
选项用词也不够恰当。
B(×)“并没有改变……惯常做法”“一视同仁”错误。根据原文“刘主任没有回答……回
到了曾明的主题上,说:‘你心中的这股气,其实不是对着老陶的,你说是不是……其实
你并没有适应,你还需要继续适应……’”“刘主任笑了一下,说:‘也许吧……我问你……
还是后天的失明更痛苦?’”可知,同样作为盲人,刘主任对曾明的处境感同身受,他结
合自己真实的体验,针对曾明的盲人身份进行有针对性的劝导,更多体现的是盲人之间
的相互理解,因此他对曾明的劝导与其惯常做法是不一样的,并非“一视同仁”。
C(×)“构成了小说的基调与主题”错误,根据原文“刘主任笑了一下,说:‘也许吧……
在盲人中,是先天的盲人更痛苦呢,还是后天的失明更痛苦 ’”“刘主任说:‘这个问题我
总是想不明白,我总是在想……’”可知,这个问题只是刘主任的困惑,并不是小说的基
调和主题。再根据小说中多次提到刘主任的“热乎乎的手”牵住曾明的手,可知小说意在
通过提出这个问题表达对残疾人心理问题的理解和关注。
D(√)根据文章内容可知,整篇文章在内容上并没有用较多笔墨叙述曾明在生活上的
不便,而是侧重写曾明在精神上面临的困惑,并通过刘主任等人的做法,体现出对残疾
人心理问题的理解和关注。
6.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D
A.工人经常给电台打热线电话,写出了福利工厂相对宽松的工作环境,也为后面的故事
埋下了伏笔。
B.小说通过曾明与老陶口角这个偶发事件,具体展现了“在黑暗的世界中生存下去”的现
实问题,由小及大,构思自然。
C.第一次见刘主任时,曾明“觉得周围有一种沉静压抑的气氛”,这写出了盲人心理上的敏感。
D.小说语言平实、质朴、简洁,这种语言风格体现着作者对盲人世界的认识,看似平淡,
实则很有韵味。
【解析】 D项,“这种语言风格体现着作者对盲人世界的认识”说法牵强,本篇小说的
语言风格并不能体现作者对盲人世界的认识。
7.小说直至最后才交代刘主任是个盲人,但前文已有多处细节予以暗示,请找出相关细
节。(5分)
【答案】 ①刘主任说:“我在……”停顿一下,问道:“你是盲人 ”②曾明愣了一下,摇了摇
头。刘主任又问一遍:“你失明以后,做梦吗 ”③“我想也是,只是盲人不做梦,这是事实
呀。”④“也许吧……我问你一个问题,你说,在盲人中,是先天的盲人更痛苦呢,还是
后天的失明更痛苦 ”“这个问题我总是想不明白。”⑤刘主任说:“我已经听到了你的脚步
声。”(答出一点给1分,答出两点给3分,答出三点给5分;给满5分为止。意思对即可。
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解析】 由题干设问可知,这道题属于概括题,可用“找定删联”法。
看题干,找关键词。题干中的“前文”为我们明确了答题范围,“刘主任是个盲人”
“细节”“暗示”是我们要在文中寻找的内容。
我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寻找:一是曾明曾经以为刘主任是正常人,而刘主任
作为“正常人”却有言行怪异的地方;二是刘主任有盲人特有的一些特点;三是刘主任对
盲人的处境特别能感同身受,对盲人的内心能设身处地地理解。围绕这几个方面,从前
文中寻找相关细节即可。
原文细节 具体分析
刘主任说:“我在……”停顿 一下,问道:“你是盲人 ” 按理说,曾明就在刘主任的面前,刘主任应该很容易分辨
曾明是盲人还是正常人,但他却因曾明询问“你在吗 ”才
知道曾明是盲人,且“停顿一下”暗示刘主任不是在用眼睛
看,而是在思考。这一异于常人的行为暗示刘主任是个盲

曾明愣了一下,摇了摇头。 刘主任又问一遍:“你失明以 后,做梦吗 ” 曾明“摇了摇头”,而“刘主任又问一遍”,说明刘主任没有
听到曾明的回答,而作为盲人的他也没有看到曾明摇头,
“又问一遍”的奇怪性暗示了刘主任是个盲人
原文细节 具体分析
“我想也是,只是盲人不做 梦,这是事实呀。” 刘主任如果不是盲人,又怎么知道“盲人不做梦”是“事实”
呢?除非这是刘主任的亲身体验,刘主任的言外之意是
“我确定盲人不做梦”,暗示他是一个盲人
“也许吧……我问你一个问 题,你说,在盲人中,是先 天的盲人更痛苦呢,还是后 天的失明更痛苦 ”“这个问 题我总是想不明白,我总是 在想……” 刘主任作为“正常人”却异常关心盲人的问题,总是在想
“在盲人中,是先天的盲人更痛苦呢,还是后天的失明更
痛苦”这一问题,他的这一想法暗示他是个盲人
原文细节 具体分析
刘主任说:“我已经听到了你 的脚步声。” 刘主任判断有没有人进入办公室,是靠听人的脚步声,说
明他的听觉很灵敏,暗示他是一个盲人
题目要求我们从文中找出相关细节,并没有要求我们对找出的细节进行分析,
因此我们只需将找出的原文内容分要点罗列即可。
8.小说从曾明的角度讲述故事,有怎样的艺术效果 请结合小说简要分析。(6分)
【答案】 ①小说从盲人曾明的角度讲述故事,使读者更容易体会曾明的心理状态,感
同身受。②让刘主任的行为和言语显得有些奇怪,引发读者的好奇和想象。③使得刘主
任是盲人这一重要事实直到结尾才揭示,有出人意料的效果。(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解析】 由题干中的“艺术效果”可知,这道题属于作用题,可用“对号入座”法。根据
题干中的“从曾明的角度讲述故事”“艺术效果”可知,这道题考查的是叙述手法中叙述视
角的作用,作答时,可分析对人物、情节、环境、主旨、阅读效果等的作用。
根据“曾明的角度”可知,我们需要立足整篇文本,着重分析与盲人曾明相关的部分。
在这篇小说中,作者虽然没有让曾明以第一人称“我”
来讲故事,但叙事者就好像是在替曾明讲故事——曾明知道的,他都知道;曾明不知道
的,他也不知道。这属于“限知视角”。
从人物的角度看,以盲人曾明的角度讲述故事,才能全面细致地呈现曾明的内心世
界,这样很容易让读者代入曾明的角色,与其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也就更容易体会他的
心理状态,跟随着他从陷入困惑到“内心一片明亮”,感同身受。
从情节结构的角度看,“限知视角”对情节最突出的作用就是设置悬念。曾明不知道
刘主任是盲人,所以文中刘主任的行为和言语才显得有些奇怪,读者也因此会感到好奇,
展开想象。
此外,从小说结尾来看,曾明之前一直都不知道刘主任也是盲人,直到结尾才通过
路人的话知道,这样安排既合乎情理又出人意料,形成了情节上的张力,余味无穷。
叙述视角与环境的关联不大,继续分析对主旨的作用。分析文章内容可知,曾明作
为一个盲人、残疾人,选择盲人角度叙述,更有助于小说反映残疾人的心理,表达理解、
尊重的主题。
作答时,将分析出的内容分条作答即可。官方答案是从对人物的作用和对情节的作
用两方面来答的,在奇哥看来,主旨方面的作用也可以作为单独的一个要点来回答,毕
竟多写一点不扣分嘛。
高考风向标:小说的叙述视角是叙述学中的重要内容,也是考试的重点和难点。除了
2024年的九省联考外,2015年浙江卷《捡烂纸的老头》、2019年浙江卷《呼兰河传》
(节选)都曾考查过。考查方式有直接考查,也有隐性考查,这启示我们要重视小说的
叙述艺术,多积累相关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