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2张PPT)
第四单元 逻辑的力量
学习活动一 发现潜藏的逻辑谬误
建议用时:45分钟
(2024北京西城区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15分)
材料一:
“同一律”作为逻辑思维的基本规律之一,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思想必须保持同
一性。具体而言,就是在同一思考、同一表述、同一交谈、同一辩论等思维过程中,一
个概念自身必须保持确定的同一内容,不能任意变更。如果无意识地违反同一律在概念
方面的要求,就会犯“混淆概念”的错误;有意识地违反,则会犯“偷换概念”的错误。在
同一思维过程中,一个判断、一个论题,也应当保持同一性,不能中途任意转换、变更。
如果无意识地违反同一律在判断和论辩方面的要求,就会犯“转移论题”的错误;有意识
地违反,则会犯“偷换论题”的错误。
例如:“你们店的大米粥怎么这么稀,还这么贵?”“物以稀为贵嘛。”“物以稀为贵”
中的“稀”应指事物存世少,“贵”指价值珍贵。而在这组对话中,顾客说的“稀”指粥里的
米放得少,“贵”指价格高;店主却“①”,以“物以稀为贵”搪塞顾客的批评。
又如:“服务员,您的手指浸到我的汤里了。”“哦,不要紧,一点儿都不烫。”在这
组对话中,顾客提醒服务员注意卫生问题和服务规范,同时表达了自己的不满,而服务
员装作浑然不觉,故意将顾客的提醒转移到汤的温度上,以“②”的方式回避指责。
同一律的作用在于保证思维的确定性。思维具有确定性,才能正确地反映世界,人
们才能进行正常的思想交流。
(取材于《选择性必修上册》《形式逻辑》等相关文章)
材料二:
我们要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无论是用口头语言还是用书面语言,都应该做到概
念明确、判断恰当、推理合乎逻辑。要做到这些,就应当遵循基本的思维规律,即同一
律、矛盾律(又称“不矛盾律”)、排中律、充足理由律。
同一律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一切思想(包括概念和命题)必须与自身保持同一。
例如:“鲁迅的作品不是一天能读完的,《孔乙己》是鲁迅的作品,所以《孔乙己》不
是一天能读完的。”需要注意的是,如果超出同一思维过程,就不能要求所有思想绝对
同一、永远同一。
矛盾律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相互否定的两个命题,不能同时肯定为真,其中至
少有一个为假。例如:“夜晚,整栋楼漆黑一团,只有一个房间灯火明亮。”在这句话中,
“整栋楼漆黑一团”与“一个房间灯火明亮”自相矛盾,两种情况不能并存。假如超出同一
思维过程,或事物本身存在矛盾着的两方面性质,需要用语言揭示,如臧克家的诗句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诗人通过作品能自圆其说,这就不算违反矛盾律。
排中律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对相互矛盾的两个判断,不能同时否定,必须承认
其中一个为真。例如:“或者采纳他的建议,或者不采纳他的建议,我都不赞成。”在这
句话中,“采纳”和“不采纳”相互矛盾,不能同时否定,“我都不赞成”违反了排中律。
人们无论说话还是写文章,思想必须具有论证性,观点才能立得住。因此,充足理
由律要求在任何一个论证过程中,都必须为论断提供充足理由。具体地说,就是理由必
须真实,理由与论断之间要有逻辑关系。违反充足理由律,就会犯“虚假理由”以及“推
不出”的逻辑错误。例如小说《祝福》中的鲁四老爷,在得知祥林嫂的死讯后,竟然高
声说:“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祥林嫂不幸死在年关,
鲁四老爷却以“偏偏要在这时候”为理由,推出“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的结论,显然犯了
“虚假理由”的错误。
了解基本的思维规律,我们就容易发现日常话语中出现的逻辑错误。例1:“为演好
课本剧我可以赴汤蹈火,要不是雨下得太大我就赶去排练了。”例2:“他出生时天昏地
暗、飞沙走石,他此生注定不平凡。”例3:“这篇文章的观点不能说是全面的,也不能
说是不全面的。”以上三例都违反了基本的思维规律。
(取材于《选择性必修上册》《逻辑学十五讲》等相关文章)
1.根据材料一,填入文中①②两处指出例句违反同一律的原因,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B
A.①偷换概念 ②偷换概念 B.①偷换概念 ②偷换论题
C.①偷换论题 ②偷换论题 D.①偷换论题 ②偷换概念
【解析】 第①处,根据原文对第一个例句的分析“‘物以稀为贵’中的‘稀’应指事物存世
少,‘贵’指价值珍贵……‘稀’指粥里的米放得少,‘贵’指价格高”可知,店主故意变更了
顾客所说的“稀”“贵”两者的概念。再结合前文“在同一思考、同一表述、同一交谈……
有意识地违反,则会犯‘偷换概念’的错误”,可以得出①处应填偷换概念。
第②处,根据原文对第二个例句的分析“在这组对话中,顾客提醒服务员注意卫生问题
和服务规范……故意将顾客的提醒转移到汤的温度上”可知,服务员在听到顾客的提醒
后将话题转移到汤的温度上,从而回避指责。再结合前文“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一个判
断、一个论题,也应当保持同一性……有意识地违反,则会犯‘偷换论题’的错误”,可
以得出②处应填偷换论题。
2.根据材料二,下列对遵循思维规律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C
A.遵循思维规律,是人们能够运用语言清楚地表达自己思想的基本保证。
B.遵循同一律,并不意味着在任何情况下所有思想都需要保持绝对同一。
C.遵循矛盾律和排中律,可以避免混淆话题,使语言表达更具有论证性。
D.遵循充足理由律,就要在论证过程中提供真实且与论断有逻辑关系的理由。
【解析】 “可以避免混淆话题”错误。原文“矛盾律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相互否定的
两个命题,不能同时肯定为真,其中至少有一个为假”“排中律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
对相互矛盾的两个判断,不能同时否定,必须承认其中一个为真”,只是说明观点的真
伪,没有说“可以避免混淆话题”。
3.下列对材料二最后一段中的例句违反思维规律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3分)( )
D
A.例1违反矛盾律,例2违反排中律,例3违反充足理由律。
B.例1违反排中律,例2违反矛盾律,例3违反充足理由律。
C.例1违反排中律,例2违反充足理由律,例3违反矛盾律。
D.例1违反矛盾律,例2违反充足理由律,例3违反排中律。
【解析】 例1,“赴汤蹈火”“要不是雨下得太大我就赶去排练了”是相互否定的两个命题,
不可能都是真的,有一个一定是假的,违反了矛盾律。例2,“出生时天昏地暗、飞沙走
石”是自然条件,不能推出“他此生注定不平凡”,违反了充足理由律。例3,“不能说是
全面的,也不能说是不全面的”同时否定了两个相互矛盾的判断,违反了排中律。
4.材料二第二段中画线的句子为何违反了思维规律?请参考材料的相关内容简要说明。
(6分)
【答案】 ①第一个“鲁迅的作品”指鲁迅先生的所有作品;②第二个“鲁迅的作品”指鲁迅
先生的一篇作品;③两个“鲁迅的作品”概念不同一,导致最后推出错误结论。(每点2分)
【解析】 同一律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一切思想(包括概念和命题)必须与自身保
持同一。(可以看出画线句子违反的是同一律,根据同一律的具体要求对画线句子进行
分析。)例如:“鲁迅的作品(指鲁迅的所有作品。)不是一天能读完的,《孔乙己》
是鲁迅的作品,所以《孔乙己》不是一天能读完的。”(说的是《孔乙己》这篇鲁迅的
作品,单指这一篇作品。)(两个“鲁迅的作品”概念不同,导致最后的推论错误,违反
了同一律。)
5. 分析下面的例子,选出它们违反的逻辑规律。(4分)
A.同一律
B.矛盾律
C.排中律
D.充足理由律
(1) 严禁触摸电线,500伏高压,一触即死,违者法办。( )
B
【解析】 违者“一触即死”,自然不能再法办,违反了矛盾律。
(2) 或者采纳他的意见,或者抛弃他的意见,我都不赞成。( )
C
【解析】 采纳他的意见与否,两者相互矛盾,不能同时否定,也不能同时肯定,违反
了排中律。
(3) 编辑同志,您说我的作品不够成熟,显得幼稚,那您就把它当成儿童文学发表吧。
( )
A
【解析】 这里的“幼稚”是指作品不成熟、不完善,与儿童文学的概念不同,违反了同一律。
(4) 蚊子战胜了狮子,狮子战胜了其他一切动物,所以,蚊子战胜了其他一切动物。
( )
D
【解析】 蚊子战胜了狮子,狮子战胜了其他一切动物,并不能说明蚊子可以战胜其他
一切动物,理由不充分,违反了充足理由律。
6. 请选出下面各句的逻辑错误。(7分)
A.推不出
B.循环论证
C.不当预设
D.强加因果
(1) 他普通话说得很好,看来一定是个北京人。( )
C
【解析】 因为“普通话说得很好”,就断定“是个北京人”,那么隐含的大前提为“普通话
说得很好的都是北京人”,很显然,大前提是虚假的,得出的结论也是错误的,所以犯
了不当预设的错误。
(2) 我数学很棒,因此对语文不感兴趣。( )
D
【解析】 “数学很棒”和“对语文不感兴趣”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
(3) 只要勤奋学习,必将取得好成绩。( )
A
【解析】 说法太绝对,句子将“勤奋学习”当成了“取得好成绩”的充分条件,而实际上
“勤奋学习”只是“取得好成绩”的条件之一。
(4) 你完全错了,因为你说的没有道理。( )
B
【解析】 “你说的没有道理”就是“你完全错了”的另一种说法,结论与前提一致,犯了
循环论证的错误。
(5) 李明真是个没有礼貌的人,我在他身后拼命挥手,他都没理我。( )
A
【解析】 “我在他身后拼命挥手,他都没理我”,不能直接推出“李明真是个没有礼貌的
人”这一结论,也许他没看到或者有其他原因,逻辑不成立。
(6) 你是否已经改变了上课打盹的习惯?请回答“是”或者“不是”!( )
C
【解析】 “你是否已经改变了上课打盹的习惯”这个问题,隐含着一个大前提:对方此前
一直上课打盹。对方的回答无论是肯定还是否定,都意味着承认这个前提。而这个前提
很可能是虚假的。犯了不当预设的错误。
(7) 他的小说写的都是小人物的故事,因而文笔细腻,富有故事性。
( )
D
【解析】 “写的都是小人物的故事”与“文笔细腻、富有故事性”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
属于强加因果。
7. (2023山东潍坊期末)高考成绩揭晓,同学们围坐在一起,围绕如何填报志愿展开
讨论。(6分)
甲说:“生物工程类专业将来可能难就业,填报需谨慎。”
乙说:“我报的是国防类专业,这样就一定能实现我当军官的梦。”
丙说:“专业没有好坏之分,只有热冷之分,谁知道大学毕业之后哪个会更好。”
丁说:“我报的都是企业管理类专业,竞争激烈,要是没被录取,我就没有前途了。”
以上四位同学中有两位同学的推断存在问题,请指出来并说明原因。
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 报了国防类专业不一定被录取;即使被录取了,将来也不一定能当军官。
丁 没有被企业管理类专业录取还有其他选择,并非没有前途了。(6分)
【解析】 首先,乙同学报了国防类专业有被录取与不被录取两种可能性;其次,即使
被录取了,将来也不一定能当军官,也就不一定能“实现我当军官的梦”。所以“就一定
能”表述绝对。丁同学说“我报的都是企业管理类专业,竞争激烈,要是没被录取,我就
没有前途了”,推断存在的问题为“要是……就”,“没被录取”与“没有前途了”没有必然关
系,没有被企业管理类专业录取还有其他选择,并非没有前途了。
8. (原创题)请根据原文内容,选出各转述段中存在的逻辑错误。(6分)
A.强加因果 B.推不出
C.不当预设 D.因果倒置
E.自相矛盾 F.偷换概念
(1) 原文:艺术教育一直被作为学校美育的主要途径。从我国美育的实践看,通过在
各级各类学校开设艺术课程的方式开展美育,有力地推动了美育事业的发展,但同时也
带来了一些问题。具体而言,就是在认识上将艺术教育等同于美育,在实践上直接用艺
术教育代替美育。由此带来的后果是,在美育实施的过程中,过度注重对艺术知识的学
习和艺术技能的训练,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审美的体验和兴趣的培养。
转述:一些学校由于混淆了艺术教育与美育的关系,忽视学生审美的体验和兴趣的培养,
因此,一直将艺术教育作为学校美育的主要途径。
逻辑错误:___
D
【解析】 根据原文可知,“忽视学生审美的体验和兴趣的培养”是“将艺术教育作为学校
美育的主要途径”的结果,转述把两者的因果关系倒置了。
(2) 原文:作为审美主体的人是否能够通过艺术作品获得良好的审美体验,主要取决
于两个因素:一是审美的兴趣,二是审美的能力。前者决定审美主体是否能够通过作品
激发审美意识,获得美的体验;后者则影响着体验的程度和效果。从另一方面来看,前
者也是后者的基础,如果审美主体意识得不到激发,审美能力也无从谈起。
转述:审美兴趣是审美能力的基础。如果一个人对文学和艺术都缺乏兴趣,那么可以说
他不可能养成基本的审美能力。
逻辑错误:___
F
【解析】 一个人对文学和艺术都缺乏兴趣,不代表他没有审美能力,属于偷换概念。
(3) 原文:作为以美育为目的的艺术教育,其任务除了教授基础知识和技能外,还包
括让学生通过各类艺术活动获得丰富的审美体验,让学生在欣赏美、感知美、创造美的
过程中享受情感和精神上的“纯粹快乐”,从而激发和培养对艺术和审美的兴趣,使之成
为“业余的艺术爱好者”。
转述:只要学生在欣赏美、感知美、创造美的过程中享受到“纯粹快乐”,就能成为真正
的“艺术爱好者”。
逻辑错误:___
B
【解析】 “学生在欣赏美、感知美、创造美的过程中享受到‘纯粹快乐’”只是成为“业余
的艺术爱好者”的一个条件,仅仅具备这一个条件,是不能达成“成为真正的‘艺术爱好
者’”这一结果的。
(4) 原文:美育正是通过审美对于现实功利的“无用”,来实现其对人的精神提升和促
进全面发展的“功用”,最终造就“完全之人物”。王国维所倡导的美育“无用之用”,恰恰
“可为大用”。
转述:美育在现实社会中虽然没有什么功用,但可以帮助人们涵养道德、丰富情感、美
化心灵、提升心境,从而提升人的精神,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逻辑错误:___
E
【解析】 “在现实社会中虽然没有什么功用”与“可以帮助人们涵养道德、丰富情感、美
化心灵、提升心境,从而提升人的精神,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自相矛盾。
(5) 原文:西方看戏剧的观众十有八九是以认知的心态去观赏的。他们努力设身处地
地沉浸到剧中去,做一个“事件过程”的偷窥者或目击者。在戏剧的剧场里,观众的神情
始终是专注的,观众席上始终是寂静的,大家都在悄悄地“偷看”台上发生的“事件”。观
众即使被“事件”触动,也不敢即席发声与伙伴交流,就像在现实中不敢打扰旁人的生活
一样。
转述:西方观众在观看戏剧时神情始终是专注的,观众席上始终是寂静的,这是因为他
们大多数是以认知的心态去观赏戏剧的。
逻辑错误:___
A
【解析】 原文并没有提到“以认知的心态去观赏戏剧”和“西方观众在观看戏剧时神情始
终是专注的,观众席上始终是寂静的”之间存在因果关系,转述强加因果。
(6) 原文:中国的戏曲注重的是演员的表演,对戏曲的情节并不十分苛求。戏曲也强
调逼真,但这种逼真不是在模仿现实的细节模仿得惟妙惟肖的基础上,而是通过演员的
表演,把舞台上没有的东西“无中生有”地表现给观众看。如布莱希特看了梅兰芳表演的
《打渔杀家》后写道:“他表演一位渔家少女怎样驾驶一叶小舟。他站立着摇着一支长
不过膝的小桨,这就是驾驶小舟,但舞台上并没有小舟……观众这种感情是由演员的姿
势引起的,正是这种姿势使得这场行船的戏获得名声。”中西舞台演出的不同,自然也
造就了欣赏的异趣。
转述:中国的戏曲注重的是演员的表演,对戏曲的情节并不十分苛求,所以西方人并不
喜欢看中国的戏曲。
逻辑错误:______________
C
【解析】 根据转述句,“西方人并不喜欢看中国的戏曲”,是因为“中国的戏曲注重的是
演员的表演,对戏曲的情节并不十分苛求”,那说明“西方人并不喜欢看中国的戏曲”这
个结论是建立在“西方人并不喜欢看注重演员表演,并对情节不十分苛求的戏”这个预设
基础上的,而这个预设并不恰当,原文中并没有提到,只是说“中西舞台演出的不同,
自然也造就了欣赏的异趣”,而且也没有说“西方人并不喜欢看中国的戏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