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张PPT)
第四单元 逻辑的力量
学习活动二 运用有效的推理形式
建议用时:35分钟
一、 (2024浙江舟山期末改编)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7分)
他舒服地靠在椅背上,从烟斗里喷出一股浓厚的蓝烟:“举例来说,观察的结果说
明,你今早曾到韦格摩尔街邮局去过,而通过推断,却知道了,你在那里发过一封电
报。”
我说:“对!完全不错!但我真不明白,你是怎么知道的。那是我一时突然的行动,
并没有告诉任何人啊。”
他看到我的惊讶,得意地笑道:“这个太简单了,简直用不着解释,但是解释一下
倒可以分清观察和推断的范围。我观察到在你的鞋面上沾有一小块红泥,韦格摩尔街邮
局对面正在修路,从路上掘出的泥,堆积在便道上,走进邮局的人很难不踏进泥里去。
那里的泥有一种特殊的红色,据我了解,附近再没有那种颜色的泥土了。这是从观察上
得来的,其余的就都是凭借推断得来的了。”
“那你是怎么推断到那封电报的呢?”
“今天整个上午我都坐在你的对面,并没有看见你写过一封信。在你的桌子上,我
也注意到有一大整张的邮票和一捆明信片。那么你去邮局除了发电报还会做什么呢?除
去其他的因素,剩下的必然是事实了。”
(柯南道尔《福尔摩斯探案全集·四签名》)
1.结合“逻辑的力量”这一单元的知识,请判断上文中福尔摩斯运用了哪种推理方法。
(3分)( )
B
A.归纳推理 B.演绎推理 C.假言推理 D.类比推理
【解析】 福尔摩斯根据“我”鞋面上有红泥、韦格摩尔街邮局对面因修路而导致经过的
人都会脚踩此地拥有的特殊红泥的前提,推理出“我”曾去过邮局这个结论。此外,福尔
摩斯还根据“我”桌子上有邮票、明信片,但整个上午却并没有写信这一现象,推理出
“我”去邮局是发电报而非寄信。可见,福尔摩斯是从一般性的前提推导出结论,属于演
绎推理。
2.从逻辑推理的角度看,福尔摩斯的结论未必正确。请简要说明理由。(4分)
【答案】 福尔摩斯的结论是基于经验或一般性前提得出的,没有充分考虑到所有的可
能性,忽略了其他小概率事件。(2分)比如,“我”路过韦格摩尔街邮局,但没有进邮
局;“我”进邮局是为了会友;“我”在邮局现写的信或现买现寄的明信片,这些都有可能
是事情的真相。所以从逻辑推理的角度看,福尔摩斯的结论未必正确。(2分)
(意思对即可)
【解析】 福尔摩斯的推理没有考虑到所有的可能性,其结论是根据经验或一般性前提
得出的,但那些未被排除的可能性也有可能是事情的真相。“韦格摩尔街邮局对面正在
修路,从路上掘出的泥,堆积在便道上”,这表明不仅仅是走进邮局的人,凡是在修路
期间走到那条街的人,鞋上都有可能会沾上泥土。而福尔摩斯因为“我”鞋面上有红泥就
默认“我”是为了进到邮局才走到那里踩到泥土,而忽略了“我”仅仅是有经过的可能而已。
大部分人走进邮局,最主要或唯一的目的就是寄信、发电报等。但“大部分人”这么做,
并不等于所有人一定只能这么做。就比如“我”即使走进邮局,也未必一定是寄信,或许
也有其他可能,比如会友、避雨等。福尔摩斯因为“我”的桌子上放着邮票、明信片等寄
信必备的要素,又以整个上午都没看到“我”写信为由,否定了“我”寄信的可能。在这里,
福尔摩斯默认“我”只能在家里写信,但忽略了“我”从家里一直到邮局的过程中,都有时
间、空间去写信,比如“我”可以在邮局购买明信片、信纸等当场写信并寄出。
二、 (2024广东惠州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4题。(8分)
宋代的翁卷有一首颇有意趣的小诗《山雨》:“一夜满林星月白,亦无云气亦无雷。
平明忽见溪流急,知是他山落雨来。”
诗题是“山雨”,诗人反而极力写天晴。诗的前两句写整整一夜,月光照着林间,星
星在天上闪烁。不但星月灿烂,连一丝云都没有,也没听见雷声。后两句却突然一变,
肯定地认为这座山以外的山曾经下过一场大雨。明明天晴,诗人为何认定“他山”一定下
过雨呢?这首诗其实包含着一个潜藏的逻辑推理。
因为下雨溪流必定水急,
而此山没有下雨,
所以必定是“他山落雨来”。
在我们的生活中,逻辑无处不在,比如高中语文课本里:烛之武入情入理的分析挽
救了国家,这是外交中的逻辑;____,____;____,____ 。学点逻辑,可以增强我们
的思维能力,增进我们对外部世界的认识,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进行语文学习。
3.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与画波浪线的句子构成排比。(4分)
【答案】 示例 林庚细致辨认“木叶”的内涵与使用的场合; 这是文艺鉴赏中的逻辑; 王
安石以雄辩驳斥对变法的非难; 这是治国理政中的逻辑(每空1分,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 在我们的生活中,逻辑无处不在,比如高中语文课本(补写内容应与高中语
文课本相关,并能体现逻辑在不同领域或方面的应用。)里:烛之武入情入理的分析挽
救了国家,这是外交中的逻辑(由此可知,补写的句子结构应为:“……
(某人/某事)……(行为/结果),这是……(领域/方面)中的逻辑”。);____,___
__;____,____ 。
4.亚里士多德认为格言是去掉逻辑推理的形式后剩下的结论,所以,格言都有自己的隐
含前提。请从下列两句格言中任选一句,参照画横线句子的推理形式,将其隐含前提补
充完整,形成完整的逻辑推理。(4分)
①朝闻道,夕死可矣。——孔子
②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
【答案】 示例一 因为人最大的使命是追求“道”,而“闻道”就是完成了人生使命,所以
“朝闻道”而“夕死”,可以无憾了。(4分)
示例二 因为知识可以帮助人类进步,而人类可以从书籍中学到知识,所以书籍是人类
进步的阶梯。(4分)
【解析】 解答此题,首先要知晓画横线句子的推理形式,它属于“演绎推理”中的“三段
论”;其次要理解所给格言的含意;最后判断其大小前提。
朝闻道,夕死可矣。
含意:早上知道了道,晚上就(为之而)死也可以。
因为人最大的使命是追求“道”→而早上知道了道→所以“夕死可矣”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含意:书籍是推动人类进步的关键因素。
因为知识可以帮助人类进步→书籍中包含着知识→所以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5. (2024江苏盐城期中)请依据语境,补全下面的推理。(5分)
有一个青年拜当时著名的辩者普罗塔哥拉为师学习法律,就学费给付事宜,两人达
成协议:毕业时先给付一半学费,另一半学费待该青年第一次出庭打赢官司后付清。但
此君毕业后一直未出庭打官司,也不肯给付另一半学费。普罗塔哥拉无奈,只好将其告
上法庭。在法庭辩论时,普罗塔哥拉提出以下二难推理:
如果①__________________,那么按照协议约定,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果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那么按照法庭的判决,④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总之,无论学生的这场官司是输还是赢,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这个推理是逻辑学历史上很著名的半费之讼。
学生打赢这场官司
他必须付清另一半学费
学生没有打赢这场官司
他必须付清另一半学费
他都应付清所欠的另一半学费
【解析】 阅读材料,首先要明确该题的最终目的是让青年付清另一半学费,根据“总之,
无论学生的这场官司是输还是赢”可知,无论推理的过程是什么,得出的结论都是一样
的,也就是②④⑤所填的内容一致。
先看①②,根据“那么按照协议约定”可知,这里要填的内容和协议约定有关,即
“毕业时先给付一半学费,另一半学费待该青年第一次出庭打赢官司后付清”,再根据
“普罗塔哥拉无奈,只好将其告上法庭”可以确定①处应该填“学生打赢这场官司”,那么
根据协议内容,②处就要填“他必须付清另一半学费”。所以④⑤所填的内容也就能确定
了,都是“他必须付清另一半学费”之类的内容。
再看③,分析可知,①和③是两种不同的情况,而法庭判决的结果只有两种:一种
是学生打赢了官司,一种是学生没有打赢官司。①是前一种情况,那么③就是后一种情
况,所以③处就应该填“学生没有打赢这场官司”。
6. 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形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4分)
20世纪前半叶那一代文化名人几乎都读书多,且读得精,因而都是耐得住寂寞的人。
耐得住寂寞,是一种心境、一种智慧、一种精神内涵。只要耐得住寂寞,就能安静地读
书,从书籍的海洋里汲取营养。读的书多了,自然就能写出好的作品。
①读书多且精的不一定是耐得住寂寞的人。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耐得住寂寞不一定能安静地读书。
读书多不一定能写出好的作品。(每处2分)
【解析】 首先找到有逻辑推断问题的句子,除了①对应的句子之外,还有“只要耐得住
寂寞,就能安静地读书”“读的书多了,自然就能写出好的作品”两处存在逻辑错误,都
犯了“推不出”的错误。然后参照①,按照“……不一定……”的形式说明即可。
7. 请参照示例,帮下面的长工和朗宁反驳对方的观点。要求符合事理,每空不超过20
个字。(6分)
某天,北京大学课间休息时,众教师闲聊起谭鑫培演出的《秦琼卖马》。胡适道:
“京剧太落伍,甩一根鞭子就算是马,用两把旗子就算是车,应该用真车真马才对!”在
场者恭听高论,一时无人应声。黄侃慢慢站起身,说道:“适之,唱《武松打虎》怎么
办?”胡适一时语塞,众人哈哈大笑。
【示例】 如果唱《秦琼卖马》要用真车真马,唱《武松打虎》就要用真老虎。
【解析】 首先分析示例,“如果唱《秦琼卖马》要用真车真马,唱《武松打虎》就要用
真老虎”运用了归谬法,即先假设对方的论点是正确的,然后对这一论点加以引申、推论,
从而得出极其荒谬可笑的结论来,以驳倒对方论点的一种论证方法,所以我们在作答时,
也要使用归谬法。
(1) 有一天,有个地主在家里喝酒。正喝得高兴的时候,酒壶里没有酒了,他连忙喊
来长工去给他打酒。长工接过酒壶问:“酒钱呢?”地主很不高兴地瞟了长工一眼说:
“有钱能打酒算什么本事?”长工没有再说什么,拿着酒壶就走了。过了一会儿,长工端
着酒壶回来了,地主暗自高兴,接过来就往酒杯里斟酒,可倒了半天也没倒出半滴酒。
原来酒壶还是空的。地主冲着长工喊叫:“怎么没有酒?”
假如你是这个长工,请写出一句反驳的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示例壶里有酒才能倒出酒来算什么本事?(3分)
【解析】 地主说“有钱能打酒算什么本事”,我们先假设这个思路是正确的,然后按照
他的逻辑来反驳,根据语境,地主想倒酒但是酒壶是空的,所以据此可提出“壶里有酒
才能倒出酒来算什么本事”的反问。
(2) 加拿大外交官朗宁出生于中国。多年后,当他竞选加拿大某省议员时,反对派大
肆宣传他是“喝中国人的奶长大的,身上一定有中国血统”。
假设你是朗宁,请写出一句反驳的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喝牛奶长大的,难道就有牛的血统了?(3分)
【解析】 先假设“喝中国人的奶长大的,身上一定有中国血统”这一逻辑是正确的,也
就是喝什么奶就有什么血统,由此可类比“牛奶”,提出“喝牛奶长大的,难道就有牛的
血统了”的反问。
8. (2024四川绵阳期中)根据三段论的逻辑推理方法进行简单推理。(3分)
三段论是人类最基本的逻辑推理方法,包括大前提、小前提和结论三个部分。
【示例】 大前提:凡是人都会死。
小前提:苏格拉底是人。
结论:苏格拉底也是会死的。
据《韩非子·说林上》中记载,公元前663年,齐桓公率领大军援助燕国攻打孤竹国。
战争从春季开始,齐军凯旋时已是冬天。回来的途中,队伍行进到山里,几天都找不到
水源,大家口渴难熬,齐桓公一筹莫展。这时,大臣隰朋建议说:“我听说,蚂蚁冬天
筑巢穴在山的南面,夏天筑巢穴于山的北面。不管在哪里,蚂蚁总是在水源上面筑巢穴。
现在这里就有蚂蚁窝,我们找找看,看是否能找到水源。”齐桓公听了感到十分惊奇,
命令士兵们挖掘,果然挖出了水。齐桓公十分赞赏隰朋的聪明才智。
请根据所给示例,写出隰朋找水的三段论逻辑推理过程。
①大前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小前提: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蚂蚁总是在水源上面筑巢穴
现在这里就有蚂蚁窝
下面肯定有水源
【解析】 根据“大前提:凡是人都会死。小前提:苏格拉底是人。结论:苏格拉底也是会死
的”这一示例,我们可以知道,三段论就是由一大一小两个前提推出一个结论。在所给
材料中,隰朋找水的大前提是“蚂蚁总是在水源上面筑巢穴”,小前提是“现在这里就有
蚂蚁窝”,那么得出的结论就是“下面肯定有水源”。
9. (2024四川德阳期中改编)辩论赛中,正反双方围绕“碎片化阅读利大于弊/弊大于
利”的辩题展开辩论。请阅读正方的陈述,回答问题。
我方认为“碎片化阅读利大于弊”。相信大家对碎片化阅读都不陌生。(甲)碎片化
阅读,指在新媒体的帮助下,利用短而不连续的时间片段进行简短而少量的文本阅读。
它有三个优点:(乙)一是利用多种媒介,可以随时随地进行阅读,十分方便快捷;
(丙)二是“碎片”的内容包罗万象,能满足不同人群的阅读需求,有助于推广阅读,从
而迅速改良社会风气;(丁)三是图文并茂,使阅读变得轻松有趣,而只有用这种方式
来降低阅读门槛,才有更多的读者愿意走近那些厚重的经典。
对甲、乙、丙、丁四处逻辑错误,以下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甲处定义有误,碎片化阅读也可以读纸质书,并不一定需要新媒体的帮助。
B.乙处以偏概全,有些人并不愿意随时随地读书,方便快捷也就无从谈起。
C.丙处推理不当,推广阅读可以营造阅读氛围,但难以迅速改良社会风气。
D.丁处过于绝对,除了图文并茂,还有其他的方式让读者走近厚重的经典。
【解析】 B项,乙处分析有误。“可以随时随地进行阅读”属于“利用多种媒介”的优势,
“十分方便快捷”是从这优势中进一步得出来的结论。“有些人并不愿意随时随地读书”属
于个人选择,个人可以选择不利用多种媒介的优势,但无法否定这一优势,也无法推翻
后面的结论。此处的逻辑错误属于夸大其词,在现实生活中,“利用多种媒介”要受网络、
硬件、性能、环境等诸多因素的限制,所以不一定能“随时随地进行阅读”。比如,无网
络、强磁场或高温、极冷等环境,就有可能使“随时随地进行阅读”无法实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