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3张PPT)
第四单元 逻辑的力量
古诗词诵读
题型觉醒 名篇名句默写
建议用时:6分钟
1.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24分)
(1) 朱熹评价《诗经·秦风·无衣》体现了秦人“尚气概,先勇力,忘生轻死”的气魄,
诗中描绘士兵们愤慨地修理武器,起来共同行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 后世多将军队中的同事称为“袍泽”,这个词源自《诗经·秦风·无衣》中的“______
_____”和“__________”两句。
(3)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
“鱼雁传书”的典故,含蓄地表达了书信不能传达,暗含相思之苦。
修我矛戟
与子偕作
与子同袍
与子同泽
鸿雁长飞光不度
鱼龙潜跃水成文
(4) 小明离开家乡,到异国他乡求学,每逢佳节思乡之情频生,想到与家乡相距遥远,
更觉孤寂。《春江花月夜》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用广阔
的大海和一轮斜月营造出了这种惝恍迷离的意境。
斜月沉沉藏海雾
碣石潇湘无限路
(5) 在《春江花月夜》中,写游子和思妇通过互相望月来表达思念之情,和李白《闻
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有异曲同工之妙的
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此时相望不相闻
愿逐月华流照君
(6) 遥对明月,李太白岂能无酒?《将进酒》中有“________________”的名句,酒与
月皆不可辜负。同样遥对明月,张若虚生发哲思,《春江花月夜》中有“_____________
___”的名句,以人赏月来叹问人类源起。
莫使金樽空对月
江畔何人初见月
(7) 同学小明因学习成绩不理想,认为自己没有出路,产生悲观失望的心理,如果你
是他的同桌,将会用《将进酒》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鼓励
他充满信心。
天生我材必有用
千金散尽还复来
(8) 曹植才高八斗,却备受猜忌,有志难展,后世文人常借他的遭遇抒发自己的感慨,
如李白《将进酒》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陈王昔时宴平乐
斗酒十千恣欢谑
(9) 古人常在诗词中借黑发变白的现象,表达对时光易逝、人世沧桑的感慨,李白
《将进酒》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这样,苏轼《江城
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的“尘满面,鬓如霜”也是这样。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
朝如青丝暮成雪
(10)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的“________________”一句写词人与妻子
相见却不相识的悲痛;“________________”一句则通过对写的手法形象地表达出词人思
念妻子的伤痛欲绝之情。
纵使相逢应不识
料得年年肠断处
(11)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
尽夫妻二人泪眼相视,万千思绪却无语,有“此时无声胜有声”之效。
相顾无言
惟有泪千行
(12) 古诗词中常出现“梦”,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中的“________________”一
句,写游子思归;而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则以一句“____________
_____”,写词人梦回故乡。
昨夜闲潭梦落花
夜来幽梦忽还乡
题型觉醒 古代诗歌阅读
建议用时:40分钟
一、 (2025福建泉州期中)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2—3题。(9分)
无衣
《诗经·秦风》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
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从军行
[唐]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 ,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注】 ①牙璋:古代发兵所用之兵符,此指代奉命出征的将帅。②凤阙:汉代宫阙名。
2.下面对这两首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B
A.《无衣》每章首句都提问:“岂曰无衣?”然后分别以“同袍”“同泽”“同裳”回答,表达
了士卒之间患难与共、互助友爱的情谊。
B.《无衣》侧重描写出征前的准备工作和战场杀敌的场景,反映了秦地人民的尚武精神。
全诗重章叠句,具有音韵和谐之美。
C.杨炯《从军行》描写一个读书士子从军边塞、参加战斗的过程。整首诗既揭示了人物
的心理活动,又渲染了环境气氛,笔力雄劲。
D.杨炯《从军行》中的一个“绕”字,写出唐朝的军队把入侵的敌军紧紧地包围起来,一
场激战就在眼前的情景,表现了英雄的气概。
【解析】 B项,“侧重描写出征前的准备工作和战场杀敌的场景”错误。诗中主要描写了战
前战士们相互激励、同仇敌忾以及积极准备武器装备的情景,并没有描写战场杀敌的场景。
3.面对外敌入侵,人们同仇敌忾,誓死保家卫国,《无衣》和《从军行》这两首诗都表现
了可贵的家国情怀。但在表达技巧上却有明显不同,请结合相关诗句简要分析。(6分)
【答案】 《无衣》:①采用重章复沓的形式,表现出生死与共、兄弟情深的战友情谊。
②运用赋的手法铺陈内容,反复提到“修我戈矛”“修我矛戟”“修我甲兵”,“与子同仇”“与
子偕作”“与子偕行”层层递进,表现了战士们积极响应、齐心备战、团结一心、同仇敌
忾的爱国精神。
《从军行》:①运用借代手法。“烽火”“牙璋”“凤阙”分别代指战争、将帅、京城或长安,
用语典雅,营造战争氛围,通过出师场面的隆重和庄严表达保家卫国的情怀。②运用烘
托手法。“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大雪弥漫,遮天蔽日,使军旗上的彩画都显得黯
然失色;狂风呼啸,与雄壮的进军鼓声交织在一起,烘托将士在艰苦卓绝的战争环境中
的坚强无畏。(6分)
【解析】 由题干关键词“表达技巧”“不同”可知,这道题要求我们分析两首诗歌在表达
技巧上的不同。表达技巧包括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等,因此分析时可从这些
角度着手。分析诗歌内容,判断诗歌使用了什么表达技巧,有什么效果。
诗歌 手法 角度 内容 手法 分析
《无 衣》 修辞 手法 大量相同句式的“岂 曰无衣?与子 同……”“王于兴师, 修我……”“与 子……”等 反复的修辞手法, 在《诗经》中,一 般被称作重章复沓 形式上,增强了诗歌的韵律
美;情感表达上,更加深刻
地表达出战士们之间的深厚
情谊和共同作战的决心
诗歌 手法 角度 内容 手法 分析
《无 衣》 表现 手法 “与子同袍”“与子同 泽”“与子同裳”;“与 子同仇”“与子偕作” “与子偕行”;“修我 戈矛”“修我矛戟”“修 我甲兵” 《无衣》中直接陈 述,用许多内容来 铺陈准备战斗的情 景,这在《诗经》 中就是“赋”的手法 内容上,具体而生动地描绘
了准备战斗的情景;情感
上,展现了战士们积极备战
的态度,“与子……”句还表达
出齐心备战、团结一心、同
仇敌忾的爱国精神
诗歌 手法 角度 内容 手法 分析
《从 军 行》 修辞 手法 “牙璋辞凤阙,铁骑 绕龙城” “烽火”“牙璋”“凤阙” 分别代指战争、将 帅、京城或长安, 运用的是借代手法 语言上,更加凝练典雅;氛
围上,营造了一种战争即将
爆发的紧迫感和出师场面的
庄严肃穆;情感上,表达了
将士们保家卫国的坚定信念
和英勇精神
诗歌 手法 角度 内容 手法 分析
《从 军 行》 表现 手法 “雪暗凋旗画,风多 杂鼓声” 这两句通过对自然 环境的描写来烘托 战争的氛围 “雪暗凋旗画”写大雪纷飞,天
气恶劣,以至于军旗的颜色
都变得模糊不清,环境上,
凸显了战争环境的艰苦。“风
多杂鼓声”将狂风的呼啸声与
军队前进时的鼓声混为一
体,既表现了环境的恶劣,
又凸显了将士们不畏艰难、
勇往直前的精神面貌
知识链接 赋、比、兴
赋、比、兴,《诗经》中运用的三种主要表现手法。
赋:平铺直叙,铺陈、排比。
比:类比。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点更鲜明。(这里有两种说法,分别
是类比和比喻。而在“比兴”中,“比”为“比喻”之意)
兴:以其他事物为发端,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与诗歌内容有一定联系。
诗歌对译
无衣
岂曰无衣? 与子同袍。 王于兴师, 修我戈矛, 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 与子同泽。 王于兴师, 修我矛戟, 谁说我们没衣穿?
与你同穿那长袍。
君王发兵去交战,
修整我那戈与矛,
杀敌与你同目标。
谁说我们没衣穿?
与你同穿那内衣。
君王发兵去交战,
修整我那矛与戟,
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 与子同裳。 王于兴师, 修我甲兵, 与子偕行。 出发与你在一起。
谁说我们没衣穿?
与你同穿那战裙。
君王发兵去交战,
修整甲胄与刀兵,
杀敌与你共前进。
从军行
烽火照西京, 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 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 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 胜作一书生。 边塞的报警烽火传到了长安,
将士的心中哪能够平静。
朝廷的将帅刚出了宫门,
身着铁甲的骑士就直捣据点。
雪搅昏天军旗褪了彩色,
风狂刮的声音裹着鼓声。
我宁做百夫长冲锋陷阵,
也不想守着笔砚做个书生。
二、 (2024福建厦门期末)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4—5题。(9分)
潮中观月
[宋]苏轼
璃玻千顷照神州,此夕人间别是秋。
地与楼台相上下,天随星斗共沉浮。
一尘不向山中住,万象都从物外求。
醉吸清华游碧落,更于何处觅瀛洲。
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C
A.首联写月光铺满神州大地,碧波千顷,晶莹剔透,使这个秋夜别有韵味。
B.颔联描绘了地面、楼台、天空、星斗随潮水而起伏变化的开阔宏大之景。
C.“一尘”和“物外”,充分表达了诗人豪放豁达、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D.全诗围绕“观”字展开,先观自然,后观自我,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启示。
【解析】 C项,“表达了诗人豪放豁达、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错误,“一尘”和“物外”表
达了诗人对超越尘世的向往,他不满足于平凡的生活,而是要追求更高的境界和更深远
的意义。表现的是超尘脱俗的境界。
5.本诗与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都是借月表达对自然与人生的哲思,但又有所不同,
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两者的不同之处。(6分)
【答案】 ①《春江花月夜》中,诗人由“江月”的恒久及个体生命的短暂,引发对离情
别绪、相思之苦等俗世人情的思考。②《潮中观月》中,“潮月”是诗人心灵的寄托之物,
寄寓诗人超尘脱俗、追求个体精神自由的哲思。(每点3分)
【解析】 由“哲思”可知,这道题属于概括题,可用“找定删联”法。
根据题干中的“本诗”“《春江花月夜》”“对自然与人生的哲思”“不同”可知,这道
题要求我们比较鉴赏两首诗所表达的“对自然与人生的哲思”的不同。
根据题干中的“本诗”“《春江花月夜》”可知,我们要立足两首诗歌的整体比较分析。
把自己代入诗人视角,结合诗歌内容分析并概括不同。
《春江花月夜》中,“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
年年望相似”,说明个人的生命是短暂易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的。“谁家今
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裴回,应照离人妆镜台”,体现了诗人对离情
别绪、相思之苦等俗世人情的思考。
《潮中观月》中,哲思的表达主要是“一尘不向山中住,万象都从物外求”,结合前
面的诗句分析,在月光的照耀下,人间的景色变得异常美丽,大地与楼台仿佛上下相连,
融为一体,天空也随着星斗的出没而起伏。见此情景,诗人生发出“一尘不向山中住,
万象都从物外求”的感慨,由此可见,诗人不愿停留在尘世之中,而是要追求更高的境
界。他渴望超脱尘俗之物,追求更高层次的境界和人生意义。诗中,“潮月”是诗人心灵
的寄托之物,寄寓诗人追求个体精神自由的哲思。
最后,将分析概括出的对自然与人生哲思的不同之处分要点作答即可。
诗歌对译 潮中观月
璃玻千顷照神州, 此夕人间别是秋。 地与楼台相上下, 天随星斗共沉浮。 一尘不向山中住, 万象都从物外求。 醉吸清华游碧落, 更于何处觅瀛洲。 千顷如玻璃般澄澈的湖水映照整个神州大地,
在这个夜晚,人间仿佛呈现出别样的秋意。
大地与楼台仿佛上下相连,融为一体,
天空也随着星斗的出没而起伏。
山中没有一丝尘世的喧嚣纷扰,
世间万物的真谛都要从超脱世俗之外去探寻。
我沉醉其中,吸纳着清新华美的气息,仿佛遨游于天空之上,
还需要到哪里去寻觅那传说中的瀛洲仙境呢。
三、 (2025河南南阳期中)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6—7题。(9分)
嘲王历阳①不肯饮酒
[唐]李白
地白风色寒,雪花大如手。
笑杀陶渊明,不饮杯中酒。
浪抚一张琴,虚栽五株柳。
空负头上巾 ,吾于尔何有。
【注】 ①王历阳:指历阳姓王的县丞。当时李白在历阳访问。②空负头上巾:语出陶
渊明诗“若复不快饮,空负头上巾”。陶渊明曾用头巾滤酒,滤后又戴上。
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C
A.首、颔两联中的“大如手”“笑杀”新鲜有趣,运用夸张的修辞,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
B.颈、尾两联中的“浪”“虚”“空”三字使用精妙,充分显示了诗人的狂放个性和冲天豪气。
C.全诗用语隽秀华丽,风格豪放,文笔流畅,随意自然,有极为鲜明的个性色彩。
D.诗人嘲笑王县丞喝酒不够痛快,抚琴栽柳,徒有虚名,其中不乏激将的意味。
【解析】 C项,“用语隽秀华丽”错误,这首诗用的都是很平常的语言和意象,如“雪花
大如手”,语言风格应该是质朴自然。
7.本诗与李白《将进酒》同为劝酒诗,但表达的情感不同,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 ①《嘲王历阳不肯饮酒》通过劝酒时的调侃和激将,表达了对友人饮酒不豪
爽的批评,也隐含了对深厚友情的期望。②《将进酒》以劝酒为名倾吐胸中块垒,表达
了诗人渴望积极入世却又怀才不遇的苦闷之情。(每点3分)
【解析】 根据“本诗”“《将进酒》”“情感”可知,我们要概括两首诗歌情感的不同。
把自己代入诗人视角,结合诗句内容分析并概括思想情感。
《嘲王历阳不肯饮酒》一诗中,能够体现思想情感的主要是“笑杀陶渊明,不饮
杯中酒”“空负头上巾,吾于尔何有”四句。先理解诗句的意思,再分析表达的情感。“笑
杀”两句是在调侃陶渊明爱酒却不饮酒的“矛盾”行为,把这个代入到诗人劝王历阳饮酒
的情境中,就是说“你咋不喝酒”,传达出对王历阳不肯尽情饮酒这一行为的不满与批评。
“空负”两句的意思是你枉负了头上那一顶葛巾,我对你来说算什么呢?有一种嗔怪的感
觉,代入到喝酒的情境中,就像在说“你不喝酒,还当不当我是朋友了”,表达出希望和
友人能在饮酒这件事上更加契合,进而反映出对彼此之间深厚友情的一种期望。
《将进酒》中,“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
不复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将诗人自己对现实诸多复杂的情感融合其
中,既有怀才不遇的感叹,又有乐观、通达的情怀,也流露出了人生当及时行乐的情绪,
由此可知,在《将进酒》一诗中,诗人是以劝酒为名倾吐胸中块垒,表达了诗人渴望积
极入世却又怀才不遇的苦闷之情。
最后,将分析概括出的不同情感分要点作答即可。
诗歌对译 嘲王历阳不肯饮酒
地白风色寒, 雪花大如手。 笑杀陶渊明, 不饮杯中酒。 浪抚一张琴, 虚栽五株柳。 空负头上巾, 吾于尔何有。 大地一片雪白,大风寒厉,
纷纷扬扬的雪花如手般大小。
可笑你一副陶渊明做派,
却一点也不饮杯中美酒。
你真是空抚了一张素琴,
白白栽了五株翠柳。
枉负头上那一顶葛巾,
我对你来说算什么呢?
四、 (2025广东广州月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9分)
鹧鸪天
[宋]贺铸
重过阊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梧桐半死 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
原上草,露初晞 ,旧栖新垅两依依。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
【注】 ①阊门:苏州城西门,指苏州,词人旧居。②梧桐半死:枚乘《七发》中说,
龙门有梧桐,其根半死半生(一说为连理枝,一枝已亡,一枝犹在),斫以制琴,声音
至悲。③露初晞:古乐府丧歌《薤露》:“薤上露,何易晞!”
8.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B
A.上片开头两句直抒胸臆,写词人经过阊门,一想起和自己相濡以沫的妻子已长眠地下,
不禁悲从中来,奠定全词感情基调。
B.“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中的“头白”二字一语双关,既指词人自己,也指
亡妻,写出词人晚年丧偶的孤独凄凉。
C.“原上草,露初晞”两句既是对亡妻坟前景物的描写,又借露水哀叹妻子生命的短暂,
以引发下句“旧栖新垅两依依”的深情。
D.“旧栖新垅两依依”,一“旧”一“新”形成对比,“依依”二字,是对过去美好生活的追思,
表达了对亡妻的深切怀念。
【解析】 B项,“也指亡妻”有误,词中既指鸳鸯,也指词人自己,形象地表现了词人的
丧偶之痛和老来孤独的悲凉之境,悲痛之情溢于言表。
9.这首词和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堪称古代悼亡诗双绝。有人认为,
苏词抒情感染力更强,贺词抒情更加细腻,请结合两首词的最后两句简要分析。(6分)
【答案】 ①苏词:运用以景结情的手法,词人设想此时亡妻在凄冷幽静的明月之夜独守
松冈,难舍亲人,柔肠寸断,全词定格在凄清哀伤的画面中,表达出词人对亡妻的思念
之情,情感抒发更加感人。②贺词:运用细节(或动作)描写,写出了词人独卧空房追
忆妻子深夜为自己补衣的情景,用平实的细节表现妻子的贤惠勤劳,表达了对夫妻患难
与共、相濡以沫之情的深切怀念,情感抒发更加细腻。(每点3分)
【解析】 由题干中的“抒情”可知,这道题考查的是手法。题干虽然没有明确考查的手
法类型,但题干中的“苏词抒情感染力更强”“贺词抒情更加细腻”暗示我们可主要从抒情
手法、描写手法等角度着手分析;另外,题干中的“最后两句”为我们明确了要分析的内
容范围。
分析两首词的最后两句,判断其分别使用了什么样的手法,分析“苏词抒情感染力
更强”“贺词抒情更加细腻”的原因所在。
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江梦》最后两句是“明月夜,短松冈”,以景结
情,凄清幽独,黯然魂销,使全诗定格在凄清哀伤的画面中,哀思绵长。从情感抒发上
来说,更加感性动人。由此可知,苏词运用以景结情的手法,词人通过设想此时亡妻在
凄冷幽静的明月之夜独守松冈,表达出对亡妻的思念之情。
贺词最后两句“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追忆妻子深夜为自己补衣的情
景,妻子的贤惠勤劳,以及夫妻间恩爱体贴、情感交融的温馨生活,都通过这一平实的
细节得以表现出来,这一细节描写表达了词人对夫妻患难与共、相濡以沫之情的深切怀
念。词人情感抒发比较细腻平静,读来哀伤凄绝。由此可知,贺词运用细节(或动作)
描写,写出了词人独卧空房追忆妻子深夜为自己补衣的情景,用平实的细节表现妻子的
贤惠勤劳,表达了对夫妻患难与共、相濡以沫之情的深切怀念,情感抒发更加细腻。
诗歌对译 鹧鸪天
重过阊门万事非, 同来何事不同归? 梧桐半死清霜后, 头白鸳鸯失伴飞。 原上草,露初晞, 旧栖新垅两依依。 空床卧听南窗雨, 谁复挑灯夜补衣? 再次来到苏州,只觉得万事皆非,
曾与我同来的妻子为何不能与我同归呢?
我好像是遭到霜打的梧桐,半生半死,
又似白头失伴的鸳鸯,孤独倦飞。
原野上,绿草上的露珠刚刚被晒干,
我流连于旧日同栖的居室,又徘徊于垅上的新坟。
躺在空荡荡的床上,听着窗外的凄风苦雨,平添几多愁
绪,
今后还有谁再深夜挑灯为我缝补衣衫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