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 | 语文学科
《陀螺》(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能在体会较深的地方作批注,并借助批注理解课文内容。
2. 能抓住关键语句,梳理并体会“我”心情变化的过程。
3. 能结合事例理解“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的深刻含义。
教学重点:学习多角度批注,体会心情变化。
教学难点:理解“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的哲理。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批注范例卡片、学生用批注便签。
教学方法:批注阅读法、情境体验法、任务驱动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明确目标(约5分钟)
1. 词语回顾:出示关键词(毫无怨言、重整旗鼓、手舞足蹈、溃败、自豪),学生串联词语回顾课文主要内容。
2. 脉络梳理:师生共同板书课文线索:说陀螺 → 做陀螺 → 得陀螺 → 斗陀螺 → 悟陀螺。
3. 目标导入:提问“小小的陀螺为何能让作者终生难忘?”引导学生明确本课重点——用批注探究心情变化,领悟道理。
二、多角度批注,品味语言(约15分钟)
1. 自主批注:
· 学生默读“得陀螺”至“斗陀螺”部分,在体会深的地方作批注(提示角度:修辞、关键词、心理活动)。
2. 范例引路:
· 出示重点句段,教师指导批注方法:
· “快乐像过冬的燕子一般……”:批注比喻手法,体会“郁闷”心情(角度:修辞与情感)。
· “我的陀螺不伦不类……”:圈画“不伦不类”“士气大减”,批注“尴尬沮丧”(角度:关键词与人物心理)。
· “大陀螺摇头晃脑……我的‘鸭蛋’不动声色闪躲”:批注拟人写法的妙处,感受对比铺垫(角度:写作手法与作用)。
3. 小组互学:
· 组内交换批注,补充新角度(如联系生活实际),推荐优秀批注全班展示。
三、聚焦心情,体会变化(约10分钟)
1. 绘制心情曲线:
· 引导学生提取关键语句,概括心情词语,完成板书线索:
削不出陀螺(郁闷)→ 盼陀螺(期待)→ 得陀螺(兴奋)→ 遭嘲笑(沮丧)→ 获胜(自豪)。
2. 情境朗读深化:
· 分角色朗读“斗陀螺”片段,学生表演“摇头晃脑”的大陀螺与“不动声色”的小陀螺,感受对抗的戏剧性。
· 提问:“为何一场小胜利是‘辉煌的时刻’?”引导学生联系前文体会逆袭的喜悦。
四、深化感悟,理解道理(约5分钟)
1. 揭示哲理:
· 出示结尾句“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提问:“‘貌’指什么?‘量’是什么意思?”
2. 事例印证:
· 学生结合课文陀螺其貌不扬却获胜的经历解释道理。
· 拓展历史人物(如庞统、晏子),讨论“不以貌取人”的现实意义。
3. 生活迁移:
· 引导学生分享身边“不可貌相”的人和事,强化认知。
五、总结升华,拓展延伸(约5分钟)
1. 单元整合:
· 对比本单元《牛和鹅》《一只窝囊的大老虎》,总结“童年趣事”中蕴含的成长启示。
2. 作业设计:
· 基础作业:抄写哲理句,并仿写一个生活事例。
· 拓展作业(二选一):
· 写一种玩具的趣事,要求用批注标注心情变化;
· 采访父母童年的游戏,用思维导图记录玩法与感悟。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