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4张PPT)
第一单元 理论的价值
第4课 修辞立其诚 怜悯是人的天性
题型觉醒 语言文字运用
建议用时:25分钟
一、(2025云南大理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13分)
“修辞立其诚”是发言著论写文章的一个原则。“立其诚”( ① )。诚者,实也,真
也。现代所谓真,古代儒家谓之为“诚”。我们读过《修辞立其诚》《怜悯是人的天性》
两文可知,《修辞立其诚》关注的是“真”;( ② )。
《修辞立其诚》基于“诚”这个核心概念进行阐释。“立其诚”包括三层含义:一是名
实一致,即言辞或命题与客观实际的一致;二是言行一致,即理论与实践一致,思想与
行动一致;三是表里一致,( ③ ),口中所说的与心中所想的应该一致。
《怜悯是人的天性》在批评霍布斯“人天生是恶人”观点的基础上,用事实指出,善
是人的本性,怜悯心是一种自然的情感,能让我们A____地为受苦的人着想,如果大自
然不赋予人类以怜悯心来支持他的理性,那么,人类尽管有种种美德,也终归会成为怪
物。怜悯心是自然一种的感情。在自然状态下,怜悯心不仅可以代替法律、良风美俗和
道德,有这样一个优点:它能让每一个人都不可能对它“温柔的声音”B___ 。
“真”和“善”是人类美好的品格,在这个C____的时代,万事万物都在快速变化,但
“求真”“向善”的品格不能变,我们每个人都要守住我们的心灵堡垒。#1.3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写恰当的成语。(3分)
【答案】 A设身处地(推己及人/将心比心) B充耳不闻(置若罔闻/听而不闻) C日
新月异(瞬息万变) (每空1分)
【解析】 A处,根据前文“善是人的本性,怜悯心是一种自然的情感”和后文“为受苦的
人着想”可知,此处强调怜悯心让我们真切地为受苦的人着想,故此处可填写成语“设身
处地”“推己及人”“将心比心”等。
B处,由前文“在自然状态下,怜悯心不仅可以代替法律、良风美俗和道德”“对它‘温柔
的声音’”可知,此处强调怜悯心是一种自然的情感,每一个人都不可能不听从怜悯心的
“声音”,所以此处可填写成语“充耳不闻”“置若罔闻”“听而不闻”等。
C处,依据后文“万事万物都在快速变化”可知,此处强调这是一个变化很快的时代,故
此处可填写成语“日新月异”“瞬息万变”等。
成语积累
设身处地:设想自己处在别人的地位或境遇中。
推己及人:用自己的心思来推想别人的心思;设身处地替别人着想。
将心比心:拿自己的心去比照别人的心,指遇事设身处地替别人着想。
充耳不闻:塞住耳朵不听,形容不愿听取别人的意见。
置若罔闻:放在一边儿不管,好像没有听见一样,形容不重视,不关心。
听而不闻:听了却像没听到一样,形容漠不关心。
日新月异:每天每月都有新变化,形容进步、发展很快。
瞬息万变:形容极短的时间内变化快而多。
2.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可少量
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
【答案】 怜悯心是一种自然的感情。在自然状态下,怜悯心不仅可以代替法律、良风
美俗和道德,而且(还)有这样一个优点(4分)
【解析】 (1)先提取画波浪线部分的主干。主干是:怜悯心是感情。怜悯心可以代替
法律、良风美俗和道德,有优点。(主干没有问题。)
(2)再分析其他成分。“怜悯心是自然一种(“一种”的位置不当,数量词一般放在形容
词之前,共同修饰名词。因此,“一种”应放在“自然”之前。)的感情。”
“不仅(“不仅”后没有和它搭配的关联词,可以在“有这样一个优点”前加上“而且”或
“还”。)可以代替法律、良风美俗和道德,有这样一个优点。”
3.请在文中括号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6个字。(6分)
【答案】 ①即是坚持真实性(或真诚性)②《怜悯是人的天性》关注的是“善”③即心
口一致(每处2分)
【解析】 第①处,根据括号前的“立其诚”可知,此处要填的句子应是对“立其诚”的解
释,根据括号后的“诚者,实也,真也。现代所谓真,古代儒家谓之为‘诚’”可知,“立其
诚”强调的是真实性、真诚性。故此处可填“即是坚持真实性(或真诚性)”之类的句子。
第②处,根据括号前的分号可知,所填句子与前句构成并列关系。再结合前文“我们读
过《修辞立其诚》《怜悯是人的天性》两文可知,《修辞立其诚》关注的是‘真’”,可
知此处所填句子应阐释《怜悯是人的天性》的关注点。由第三段“善是人的本性”及第四
段“‘真’和‘善’是人类美好的品格”可推测出《怜悯是人的天性》的关注点是“善”,故此
处可填“《怜悯是人的天性》关注的是‘善’”。
第③处,根据前文的三层并列结构可知,此处所填句式应为“即……一致”,再结合“三
是表里一致”以及后文“口中所说的与心中所想的应该一致”可知,此处强调的是“心”与
“口”的一致性。故此处可填“即心口一致”。
二、(2024湖北校考改编)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5题。(6分)
千百年来,不少人视修辞为修饰、偏离甚至是反常,这种观念根深蒂固,中外攸同。
孔子主张“辞达而已矣”,反对“游言”“巧言”;笛卡尔、洛克和康德则先后对修辞语言提
出严厉批评。
反修辞者针对的主要是辞格。他们不满辞格数量过多,疾呼对其实行大幅精简。笔
者以为,简为隐喻、转喻和反喻(即比喻、借代和反语)三种的方案相对合理,因为这
三种辞格大致对应交流的写说者、语言和听读者三个要素,较有代表性。
辞格不是“语言本身的缺点”,恰恰是要弥补“语言本身的缺点”,这一点在这三个辞
格上也显露无遗。例如,隐喻就是新联系的创造。亚里士多德在《修辞学》中说,隐喻
是“机智的话语”,“只有眼光敏锐之人才能看出相距甚远的事物之间的相似来”。隐喻的
意象更能有效增强语言的形象色彩。转喻能在符号缺失时“救急”。如手机作为一种新的
通信工具刚出现时,华语各地普遍使用“大哥大”一名,这是由“人”到“物”之转。反喻则
增加了语言理解的张力,可以中和语言的非褒即贬的极化倾向。可见,隐喻反映了说话
人的认知创新,转喻是语言的符号创新,反喻是照顾听话人主观感受的表达创新。#1.1.1
4.对论述性文本来说,恰当使用括号可以提高论证效率。请以文中第二段画波浪线部分
的括号为例进行分析。(3分)
【答案】 文中第二段的括号表示解释说明,紧跟在被解释的内容后,可以使论证语言
简明,从而提高论证效率。(3分)
【解析】 “简为隐喻、转喻和反喻(即比喻、借代和反语)三种的方案相对合理”中,
括号内的内容“即比喻、借代和反语”是指“隐喻、转喻和反喻”,可看出括号表示解释说
明,紧跟在被解释的内容后,可以使论证语言简明,从而提高论证效率。
5.请根据文中画横线的句子“隐喻就是新联系的创造”,分析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中“嘈
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两句的修辞效果。(3分)
【答案】 将轻重、清浊交错的琵琶声比作“大珠小珠落玉盘”,在听觉上与视觉上建立
新的联系,使无形的琵琶声具有新鲜而生动的形象。(3分)
【解析】 “隐喻就是新联系的创造”意思是比喻依据本体和喻体的相似性创造出了新的
联系,让人有更生动形象的感知。分析“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中本体与喻
体的联系,这两句的意思是嘈嘈声切切声互为交错地弹奏,就像大大小小的珍珠一颗颗
掉落玉盘。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轻重、清浊交错的琵琶声比作“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清
脆悦耳的声音,在听觉与视觉上建立新的联系,无形的琵琶声如同大大小小的珍珠落到
玉盘,新鲜而生动。
三、(2024河南南阳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7题。(7分)
时令已是三月了,在盘山步道的两侧,迎春花与月季花的藤蔓紧密缠绕,黄的花与
红的花竞相绽放。它们仿佛以一种特有的姿态,列队欢迎我的到来。沿着盘山步道行走,
会与许多虫子不期而遇,最常见的有蚂蚁、马陆、毛毛虫、西瓜虫等,它们在自己的王
国里寻觅着,或行色匆匆,步履仓促,或慢慢吞吞,四平八稳。无论雨前还是雨后,无
论何时到凤山,在盘山步道上,在台阶上,我都能看见它们幼小奔波的身影,一副永不
停歇的样子。也许,人在生病之后,怜悯心更重,对什么都多愁善感,深感人生之艰辛,
进一步认识到生命的脆弱。那天,瞄着行进中的蚂蚁、西瓜虫等,我的心莫名地颤动了
一下,有意放慢脚步给它们让路。我每一步的抬起与放下都谨小慎微,生怕一个闪失,
给幼小的生命造成致命的伤害。
我年轻的时候,很少思考生命、死亡之类的问题,习惯了天南海北地闯荡,走路咚
咚响,呼呼生风,对什么都毫无畏惧,极少留心脚下幼小的生命,更遑论给一只虫子让
路了。我委实不敢相信,这个近乎严苛的要求,却是从自己内心发出的。#2
6.句式的灵活使用可以使文字表达更灵动优美。试从句式的角度对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
进行赏析。(3分)
【答案】 示例一 长短句结合,句式错落有致,富有节奏感。“或行色匆匆,步履仓促”
“或慢慢吞吞,四平八稳”两个短句形成对偶,前接一个长句悠闲舒缓,干净利落。(3分)
示例二 整散句结合,灵活自然,富有变化,音节和谐。“行色匆匆”对“慢慢吞吞”,“步
履仓促”对“四平八稳”,长短一致,对偶典雅、浅易,十分整饬;与散句配合使用,整
齐中寓疏落荡漾之致,显出变化之妙,音韵之畅。(3分)
【解析】 我们常见的句式分为长短句和整散句,分析句式的灵活使用,就可以从长短、
整散这两个角度进行。
选择长短的角度。“或行色匆匆,步履仓促,或慢慢吞吞,四平八稳”是短句,干净利落,
简洁凝练,“它们在自己的王国里寻觅着”是长句,给读者悠闲舒缓、不疾不徐的感觉。
长短句结合,使句子长短错落,既有节奏感,又舒缓有致。
选择整散的角度。“或行色匆匆”“或慢慢吞吞”和“步履仓促”“四平八稳”构成两组对偶句,
“行色匆匆”对“慢慢吞吞”,“步履仓促”对“四平八稳”,结构一致,句式整齐,给人以典
雅感。“它们在自己的王国里寻觅着”是散句,长短不一,错落有致。整散结合,既有韵
律美,又有变化美。
7.文段多处使用了副词和关联词,强化了表情达意的效果,请分析加点副词“更”和关联
词“却”的表达效果。(4分)
【答案】 ①“更”,是程度副词,表程度加深,更进一步,写出了作者对生命的尊重程
度出人意料,表现出作者对发生在自己身上的转变的惊奇之情。②“却”,表转折,关联
词之前是“近乎严苛的要求”,用表转折的关联词引出这个要求是从自己的内心发出的,
同样表达了对自己的转变的惊奇之意,写出作者现在对生命的敬畏。(每点2分)
【解析】 分析词语的表达效果,要结合其意义和用法。“更”,是程度副词,表程度加
深,更进一步。结合语境,材料说“我年轻的时候”“极少留心脚下幼小的生命,更遑论
给一只虫子让路了”,对比“我”现在的做法,“更”字有出人意料之意,写出了作者对生
命的尊重程度出人意料,并且表现出作者对发生在自己身上的转变的惊奇之情。
“却”表转折,关联词之前是“近乎严苛的要求”,文段中先说这个要求“近乎严苛”,再用
表转折的关联词引出这个要求是从自己的内心发出的,突出了对自己转变的惊奇之意,
写出作者现在对生命的敬畏。
题型觉醒 现代文阅读Ⅰ
建议用时:20分钟
(2025安徽部分学校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2题。(19分)
材料一:
美辞是汉民族的一大瑰宝,但老子曾云“信言不美,美言不信”,仿佛告诫我们辞之
“形美”与“质真”之间存有不可调和的矛盾。其实,老子是希图说明事物的表象会相背于
实质,因此他追求“返璞归真”,要回到没有受到伪诈、智巧、争斗等世俗污染的事物之
本性。我们认为,社会现象复杂多样,人生的最高境界是将真、善、美统一于自身,而
其中“真”是第一位的,也是核心。语言表达也应该而且能够实现其“诚”与“美”的和谐统
一。在当前纷繁复杂的语言生活中,指导我们言语行为的准则应是什么?是“修辞立其
诚”,这一古老命题在当代言语交际中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汉语中最早用到“修辞”二字的是《周易》:“君子进德修业。忠信,所以进德也。
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修辞立其诚”该做何种理解,后世学者的意见尚不统一。
其中,王希杰和霍四通的观点较有代表性。王希杰认为所谓“修辞立其诚”即为“说老实
话,做老实人”,而霍四通认为道德教化是修辞学不能承受之重,“修辞”和“立其诚”不
是因果关系,而是一种并列关系,意为“做一个会说话的老实人”。我们认同霍四通的观
点,“修辞”与“立其诚”讲的是一个人内外两方面的修养,即外会表达,内讲诚信。如此,
从专业角度来看,这里的“诚”与语言表达就没有什么直接的关联了,但我们仍然希望借
用大众较为熟悉的这一命题来呼吁语言表达之真、之诚。中国的修辞,自古以来一直较
为关注道德与诚信。道德与诚信的基础是实事求是,说真话就是最好的修辞表达。
笛卡尔认为,人类与动物或机器之间最大的差别是所有的人都能够用一种富有创造
性的方式自由地表达他们的思想。因此,我们强调“修辞立其诚”,即通过辞之“诚”实现
思想之诚、品质之诚,只有这样,我们的创造性表达、自由表达才会为提升个人修养、
促进社会和谐起到积极作用。
“修辞立其诚”这一准则明确下来之后,我们又将面临新的问题:这句话说起来容易,
做起来却并不容易。邹立志曾从言语行为的全过程去追问“修辞”为何难以“立其诚”,她
指出,“通晓修辞的种种言语行为限制,才有可能从一切或真或假的言语行为中拨开重
重迷雾,无限地接近甚或洞察出修辞后面的‘诚’来”。因此,以“修辞立其诚”作为我们言
语行为的准则,实则是一个不低的追求。
(摘编自刘光婷、李琴《“修辞立其诚”——当前中国语言生活之圭臬》)#1.1.5
材料二:
我们认为,对“修辞立其诚”这句话的理解和阐释需要遵循一些基本原则。
其一,依据文本。即根据《周易》文本来确定孔子“修辞立其诚”的原意。其二,结
合语境。“修辞立其诚”是孔子在解释乾卦爻辞这一特定语境下的表述,不能离开这个特
定的语境进行抽象、泛化的阐释。据此,《周易》的“修辞立其诚”不能简单等同于刘勰
的“修辞立诚”,更不能离开文本泛论“辞”和“诚”的意义及关系。所以我们既不赞同把“修
辞立其诚”简单地说成是“做会说话的好人”,也不同意“做老实人,说老实话”的阐释。
其三,注意学派。本句是孔子的话,是儒家的观点,不是墨家的、道家的、纵横家的,
更不是整个先秦时期一致的观点。因此分析时必须结合儒家的思想和理念。
基于上述原则,我们认为,本句中“修”用的仍是其近引申义“修饰”,具体含义指
“选择、绘饰与策划”。“辞”指的是“言辞和文辞”,既包括“言词”,也包括“文句”。释为
“文教”似迂曲,释为“卜辞”似拘泥。“立”意为“建立”基本没有异议,但“其”字或许意义
较虚,大都没有解释,或是语焉不详。而对“其”的理解直接影响着对“诚”的判断。“其”
作为代词,在本句中可以代指“修辞之人”,也可以代指“所修之辞”,但无论如何,指代
的对象应是单一的,不能既指“他的”(修辞之人的),又指“它的”(所修之辞的)。也
就是说,“其诚”要么是“修辞之人的诚”,要么是“所修之辞的诚”,二者不可得兼。如果
是“修辞之人的诚”,“诚”的文本意义释为“忠信”似更准确些;如果是“所修之辞的诚”,
“诚”的核心意义定为“真实无妄”似更妥帖。如果把“诚”理解为既是修辞人的“诚”,又是
所修之辞的“诚”,则“其”字所代所指就无法落实,与“其”的语法功能相违背。
如果认为 “修辞立其诚”的“诚”既是客观事物之“真”,又是修辞之人主观之“心”,则不仅
与“其”的语法功能相背,“立”字也不好落实,因为客观之“真”自然是客观存在,似乎用
不着再来 “建立”。故而,我们倾向于“其”代指“修辞之人”,“诚”的文本意义则为诚信、
忠信。如此,“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的文本意义可以大致理解为“修饰言语文辞建
立他的诚信,用来营守功业”。
(摘编自李索、荆宏《〈周易〉修辞观述论》)#1.2.3.1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A.在老子看来,真善美应该统一于一身,其中的“真”是人生的核心。
B.在对“修辞立其诚”这句话的理解上,王希杰和霍四通的观点有出入。
C.材料一认为“修辞立其诚”“实则是一个不低的追求”,落实这一原则并非易事。
D.材料二表示“修辞立其诚”是儒家学派的观点,因此在分析时必须结合儒家的思想观念。
【解析】 “在老子看来”错误。材料一第1段是说“我们认为,社会现象复杂多样,人生
的最高境界是将真、善、美统一于自身,而其中‘真’是第一位的,也是核心”。这里说
的是“我们”,不是“老子”。
9.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B
A.“修辞立其诚”在当下交际中既能促进表达,也能提升修养、增进和谐。
B.“修辞立其诚”之“辞”除指“文教”“卜辞”外,还有“言辞和文辞”之意。
C.要对某一命题进行准确理解,就不应该离开命题所在的具体文本与特定语境。
D.材料二作者从语法等角度分析“修辞立其诚”之“其”应代指“修辞之人”。
【解析】 “除指‘文教’‘卜辞’外”错误。材料二第3段说的是“‘辞’指的是‘言辞和文辞’,既
包括‘言词’,也包括‘文句’。释为‘文教’似迂曲,释为‘卜辞’似拘泥”,并不能说该词语
包含“文教”“卜辞”之意。
10.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 )
C
A.一些文学作品真实地反映了社会的苦难,传递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正义的追求。
B.言行一致亦即理论与实践一致,思想与行动一致。浅言之,即一个人的言论与他的行
为一致。
C.在认识外物的时候不要对外物有所损益,力求认识外物的本来面目。
D.听一个人的言论还要看其行为是否符合自身言论,谓之“听其言而观其行”。
【解析】 分析材料内容可知,材料一的核心观点是在言语交际中,应遵循“修辞立其诚”
的准则,追求语言表达的真诚与美的和谐统一。C项只是在强调应该用实事求是的态度
认识外物的本来面目,与材料一观点不符,其他三项的表述都符合材料一的核心观点。
11.请简要概括两则材料的侧重点。(4分)
【答案】 ①材料一侧重论述“修辞立其诚”在当代言语交际中的现实价值和重要性,以
及要实现语言表达的真、诚与美的和谐统一。②材料二侧重论述对“修辞立其诚”意思的
准确理解和阐释,强调依据文本、结合语境和注意学派的原则。(每点2分)
【解析】 由题干设问可知,本题要求概括两则材料的侧重点,可用“找定删联”法。
根据“两则材料”“侧重点”可知,我们需要对两则材料的侧重点分别进行概括。
根据材料一第1段中“人生的最高境界是将真、善、美统一于自身,而其中‘真’是
第一位的,也是核心。语言表达也应该而且能够实现其‘诚’与‘美’的和谐统一。在当前
纷繁复杂的语言生活中,指导我们言语行为的准则应是什么?是‘修辞立其诚’,这一古
老命题在当代言语交际中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可得出答案①。根据材料二“我们
认为,对‘修辞立其诚’这句话的理解和阐释需要遵循一些基本原则”“其一,依据文本”
“其二,结合语境”“其三,注意学派”,可得出答案②。
将概括出的内容分条作答即可。
12.这两则材料连同张岱年的《修辞立其诚》,都对同一问题作了不同的解读。阅读这
三篇文章对你“为人为学”有着怎样的启示?(6分)[概括分析信息类文本内容对我们的
启示,解题方法见名师大招册P14]
【答案】 ①做人要诚实守信:无论是哪种解读,都强调了诚实和守信的重要性,这启示我
们为人要坚持诚信原则,以真诚为基础进行交流。②做学问要注重多元视角:面对同一命
题,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理解和解读,这启示我们在为学时要保持开放性,尊重并理解多
元视角。③做学问要注重深入分析:对同一问题的不同解读要求我们深入分析,探究各种
观点的依据和合理性,这启示我们在为学中要追求深入和细致的理解。(每点2分)
【解析】 由题干设问可知,本题考查概括分析信息类文本内容的启示,属于概括题,
可用“找定删联”法。
根据“三篇文章”可知本题的答题范围,根据“为人为学”可知本题的答题方向。
结合《修辞立其诚》和两则材料内容确定观点。
根据课文内容可知,《修辞立其诚》强调以下几点:①强调诚实和守信的重要性;②指
出“立其诚”有三层含义,由修辞到为人,展开深入的思考和阐述;③“修辞立其诚”是一
个唯物主义的原则,从唯物主义的角度肯定事实,肯定客观真理,强调唯物主义是科学
研究的真实基础。
再分析两则材料的观点:
材料 原文 分析
材料 一 语言表达也应该而且能够实现其“诚”与“美”的 和谐统一。在当前纷繁复杂的语言生活中,指 导我们言语行为的准则应是什么?是“修辞立其 诚” ④强调语言表达与道德诚信的
结合,关注“修辞立其诚”对言
语行为的指导作用
“修辞”与“立其诚”讲的是一个人内外两方面的 修养,即外会表达,内讲诚信 ⑤“修辞立其诚”强调表达和诚
信的重要性
材料 原文 分析
材料 二 我们认为,对“修辞立其诚”这句话的理解和阐 释需要遵循一些基本原则。其一,依据文 本……其二,结合语境……其三,注意学派 ⑥提出对“修辞立其诚”这一命
题的理解需关注其在不同语境
下的解释
“诚”的文本意义则为诚信、忠信。如此,“修辞 立其诚,所以居业也”的文本意义可以大致理解 为“修饰言语文辞建立他的诚信,用来营守功 业” ⑦通过对前文的深入分析,最
终给出“修辞立其诚,所以居
业也”的解释,强调诚信的重
要性
删除重复,合并交叉的部分。①⑤⑦都强调了诚实守信的重要性,可将其合并
为第一点。③④⑥是三个作者分别从不同角度对“修辞立其诚”的解读,可将其合并为第
二点。②⑦又都体现了作者对“修辞立其诚”的深入思考与阐释,可将其合并成第三点。
将合并后的三点内容转化为我们“为人为学”的启示,也就是谈我们要怎么做。第
一点,强调诚实守信的重要性,启示我们为人要诚实守信,坚持诚信原则,以真诚为基
础进行交流。第二点,三个作者从不同角度对“修辞立其诚”的解读,启示我们为学要关
注不同的视角,尊重并理解多元视角。第三点,作者对“修辞立其诚”含义的深入挖掘与
分析,启示我们做学问要注重深入分析,在为学中要追求深入和细致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