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0张PPT)
第一单元 理论的价值
阅读觉醒 群文串烧
建议用时:45分钟
语篇一
(2024云南昆明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19分)
材料一:
中国社会学自诞生之日起,就树立了注重社会调查的学术传统。今天,发展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社会学,需要继承这一学术传统,通过社会调查走进大众的日常生活和精神
世界,不断加深对“人”的认识和理解,在将理论创新与现实关怀融为一体的过程中,承
担起建构中国社会学自主知识体系的责任。
社会调查是连接理论与实践的枢纽环节,也是对社会的基础与本质予以理解的一种
方法体系。首先,社会调查是具象化的。社会调查扎根于特定的地域和人群,以一时一
地的社会风貌为对象,试图理解和把握在具体情景中展现出来的情感、气质、风俗、社
会发展进程以及变迁趋势。其次,社会调查是历史性的。要对一个特定资料作出有效解
释,就要善于挖掘其背后的历史发展脉络,深入了解那些习以为常却又容易视而不见的
背景;就要将材料置于时间维度之下,避免片面解读或过度诠释。再次,社会调查是整
合性的。人类社会发展既存在一般规律,也充斥着碎片化、非预期和非理性现象,社会
调查就是要将这些规律和现象都纳入总体性分析框架,做到对事实本身的把握和尊重。
最后,社会调查长于共情。在具体场景中所唤起的感性认识,可以使调查者尽可能避免
成为置身事外的旁观者。这种从情感上激发的对“人”的体恤之情,可以使事物“活”的一
面被充分挖掘出来,由此提炼出的理论便有了直指人心的力量。
中国社会学自诞生之初,就深深打上了社会调查的烙印。对“人”的理解、现实的观
照、理论的创新,这三者的密切结合贯穿学术传统始终。有学者在民生疾苦中理解社会
性质。陈翰笙的经济调查蕴含人文精神,认为只有深刻认识数量众多的农民的生存状况,
才能理解乡村社会,并据此判断中国社会的性质,进而找到适合中国的发展道路。有学
者在人的处境中寻找和确立立场。雷洁琼在江西的经历使她始终秉持“用资料说话”的精
神,反对“为了社会学而社会学”,主张着重观察社会变迁给人的发展带来的影响。有学
者用社会调查串联起学科的本土化与国家发展战略。费孝通所著《江村经济》,既是社
会学实地调查的范本,也是他后来开展研究的出发点。改革开放后,费孝通三访江村,
通过小城镇研究的系列成果,探讨了中国式工业化的发展路径,总结出“苏南模式”“温
州模式”“珠江模式”等,形成了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社会学理论框架,也体现了改革开
放初期国家经济发展战略。
驻足当下,如何应对时代提出的新问题、发展带来的新挑战?回顾我国社会学的发
展历程不难发现,将社会调查的实践精神融入历史的、具体的情景之中,发现社会生活
“活”的表达,使“人”得到认识和尊重,在此基础上建构的社会学自主知识体系,才具有
人民性和主体性。
今天,我们正步入一个需要用中国思想影响世界的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学
所能做的,恰是通过社会调查,把握根植于我们历史与文化之中、与时代变迁相碰撞所
激发出来的体验与思想。我们在此基础上进行学理提炼,就能更好地阐释中国式现代化
对推动中国社会变迁的根本性作用——对外提供世界认识中国的途径,对内回应时代之
问、人民之问,建构本土化与自主性兼具的知识体系。
(摘编自邢婷婷《在社会调查中发现“人”》)#1.1.6
材料二:
在时间社会学看来,年龄是社会用以规定生命时间结构的一个关键要素,它一方面
呈现了生命的时间序列,另一方面也让生命时间具有规范性,使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被
指定了不同的角色期待和社会位置。正因如此,处在不同年龄阶段的人也就有着不同的
时间节奏。对于“青年”这一特定的年龄阶段而言,其最鲜明的特征就是年轻,这看似同
义反复的话语其实预示着青年的本质属性——有着看似用不完的时间和一生中最为旺盛
的体力精力。我们研究青年,有必要重拾被忽视的问题——时间,以获得一种关于如何
走入青年更为全面深刻的认识。
由时间生发开去,我们就可以找到理解青年的钥匙。我们可以以时间社会学为研究
视角,探讨移动互联时代青年工作的真实状态以及时间制度是如何影响青年的。
在移动互联时代,人们可以体会到周遭的世界在不断地加速,对于青年个体而言,他们
只能主动跟上或被裹挟着卷入加速的时间之中。这种加速的时间观念外化为工作制度,
使得青年的工作状态呈现出“节奏快”“并行多”“协同杂”“全天候”的特征。同时,时间也
愈发显示出其自身的强制性,这种强制有时会发生偏离,成为控制青年精神的枷锁。以
三次均在35岁以下大城市就业青年群体中开展的调查为例——2019年在北京进行的“快
递小哥和外卖骑手(蜂鸟)调查”、2020年在深圳进行的“互联网青年工程师(码农)调
查”和2021年在上海进行的“高校青年教师(工蜂)调查”,三次调查虽然开展的城市不
同,关注的群体不同,但都从不同侧面反映了时间对于青年的塑造和修饬。在移动互联
时代,私人领域和公共领域在某种程度上重合了,个体所扮演的各种社会角色之间的冲
突愈发强烈,个体的各种社会关系也日趋紧张,现代化对人的压迫感越来越强。从这个
意义而言,对于时间的理解和认识就显得异常重要了,因为它折射出一个社会制度究竟
如何看待青春、如何对待青年,以及如何帮助个体度过人生中最为宝贵的时期。
(摘编自廉思《时间的暴政——移动互联时代青年劳动审视》)#1.2.3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C
A.扎根于特定的地域和人群,试图理解和把握一时一地的社会风貌在具体情景中展现出
来的所有内容,是社会调查具象化特征的体现。
B.长于共情的社会调查将会从情感上激发对“人”的体恤之情,调查者也会成为完全的参
与者,从而提炼出有直指人心力量的理论。
C.通过社会调查,挖掘时代语境下中国人看待问题的原则及特征,之后再去梳理整合,
这是建构社会学自主知识体系的重要任务。
D.时间社会学认为处在不同年龄阶段的人有着不同的时间节奏,由此人在不同的年龄阶
段也会被指定不同的角色期待和社会位置。
【解析】 A(×)“所有内容”对象有误。材料一第2段说的是“试图理解和把握在具体情
景中展现出来的情感、气质、风俗、社会发展进程以及变迁趋势”,并不是“所有内容”。
B(×)“调查者也会成为完全的参与者”过于绝对,材料一第2段只说“可以使调查者尽
可能避免成为置身事外的旁观者”。
C(√)选项在原文中没有直接体现,但是根据材料一中的“具象化”“历史性”“整合性”可
知,选项表述的内容符合原文。
D(×)因果倒置。材料二第1段说的是“另一方面也让生命时间具有规范性,使人在不
同的年龄阶段被指定了不同的角色期待和社会位置。正因如此,处在不同年龄阶段的人
也就有着不同的时间节奏”,“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被指定了不同的角色期待和社会位置”
是因,“处在不同年龄阶段的人有着不同的时间节奏”是果。
2.根据两则材料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D
A.“人”在社会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中具有基础性地位,我们要努力构建出能够阐释中国
人的精神世界和生活世界的理论体系。
B.社会调查要在情景和过程中加深对人的理解,善于观察人在情景中展现出来的想法和
习惯,深刻领悟社会大众的所思及所为。
C.移动互联时代,时间的强制性成为控制青年的枷锁,外卖骑手接单后面对倒计时模式,
常常感到被时间裹挟,压力陡增。
D.“人无处不在工作之时,无往不在工作之中”成为当下的真实写照,私人时间与公共时
间界限的模糊让劳动者更加投入。
【解析】 “让劳动者更加投入”错误。选项与材料二作者的观点相违背。材料二第2段中
说“时间也愈发显示出其自身的强制性,这种强制有时会发生偏离,成为控制青年精神
的枷锁”,这里体现的是工作对私人时间的侵蚀,导致对人类创造性的束缚,而不是更
加投入工作。故选D。
3.下列对材料一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D
A.材料一开门见山,开篇即鲜明点出我们要传承注重社会调查这一学术传统。
B.材料一在论证中既回顾历史,又立足当下,提出了中国社会学的现实责任。
C.从陈翰笙等人的例子中可看出,他们在进行社会调查时注重对现实的观照。
D.比较而言,费孝通的研究更呈现理论的创新性,放在文段最后更有说服力。
【解析】 “费孝通的研究更呈现理论的创新性,放在文段最后更有说服力”错误,这个
选项明显进行了“拉踩”。材料一中写到的陈翰笙、雷洁琼、费孝通三人的研究都卓有成
效,材料一将三人并举,只是举例论证不同学者的不同做法,并无谁更有说服力的意味。
4.材料二最后一段使用“蜂鸟”“码农”“工蜂”等词语,请简析其作用。(4分)
【答案】 ①用“蜂鸟”“码农”“工蜂”来比喻大城市不同的就业青年群体,准确、形象地
描摹出特定青年群体的特征,更直观地体现讨论的对象与谈论的话题。②移动互联时代,
时间的强制性成为控制青年的枷锁,他们快节奏、高强度地工作。这三个词表现出青年
群体的劳动状态和困境。(每点2分)
【解析】 分析议论文中词语的作用,可以从表述的内容、论证、表达效果三个方面来
思考。
从内容的角度看,由第2段“2019年在北京进行的‘快递小哥和外卖骑手(蜂鸟)调查’、
2020年在深圳进行的‘互联网青年工程师(码农)调查’和2021年在上海进行的‘高校青年
教师(工蜂)调查’”可知,用“蜂鸟”“码农”“工蜂”来比喻大城市不同的就业青年群体,
准确、形象地描摹出了特定青年群体的特征。
从论证的角度看,前文说“在移动互联时代……对于青年个体而言,他们只能主动跟上
或被裹挟着卷入加速的时间之中……成为控制青年精神的枷锁”,这三个词语的使用,生
动形象地体现了这一观点,表现出青年群体的劳动状态和困境。
从表达效果的角度看,用这三类群体比喻当代的年轻人,可以更直观地体现讨论的对象
与谈论的话题。
5.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时间”,但两者议论的侧重点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6分)
【答案】 ①材料一谈到“时间”是针对社会调查具有历史性这一特征来说的,强调将社
会调查融入历史的、具体的情景之中,要以历史的眼光来看待社会调查的材料,避免片
面解读或过度诠释。②材料二是把“时间”作为社会调查的一种切入角度,时间是理解青
年的钥匙。文本以时间社会学为研究视角,探讨移动互联时代青年工作的真实状态以及
时间制度是如何影响青年的。(每点3分)
【解析】 根据题干“都谈到‘时间’”“侧重点不同”可知,我们要结合两则材料,分
析它们对于“时间”的论述有什么不同点。
先找材料一、材料二中提到“时间”的内容。材料一第2段中谈到“时间”的内容是
“要对一个特定资料作出有效解释,就要善于挖掘其背后的历史发展脉络,深入了解那
些习以为常却又容易视而不见的背景;就要将材料置于时间维度之下,避免片面解读或
过度诠释”,这是针对“社会调查是历史性的”来说的,由此可知,材料一谈到“时间”强
调的是要把材料放在历史中看待,避免片面解读或过度诠释。
材料二整篇都在谈论时间,根据材料二第1段“在时间社会学看来,年龄是社会用以规定
生命时间结构的一个关键要素……使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被指定了不同的角色期待和社
会位置”“我们研究青年,有必要重拾被忽视的问题——时间,以获得一种关于如何走入
青年更为全面深刻的认识”,以及第2段“由时间生发开去,我们就可以找到理解青年的
钥匙。我们可以以时间社会学为研究视角,探讨移动互联时代青年工作的真实状态以及
时间制度是如何影响青年的”可知,材料二是把“时间”作为社会调查的一种切入角度,
时间是理解青年的钥匙。材料二以时间社会学为研究视角,探讨了移动互联时代青年工
作的真实状态以及时间制度是如何影响青年的。
分条列举材料一、材料二的侧重点即可。
语篇二
(2025山东济宁检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10题。(19分)
材料一:
个人优良文风如何养成?我认为多读古代经典是不二法门。古人视“立言”为“三不
朽”之一,因而特别重视著书立说,并留下极为丰富而宝贵的遗产。经典古文,历史文
化积淀厚重,起承转合独具匠心,遣词造句生动精巧,成语典故丰富多彩。作为中国的
文化人,主动自觉地挑选一些合适的篇什用心去读,完全是应该的。
从经典古文中读出“文心”。试想一下,诸葛亮的《诫子书》如无“非淡泊无以明志,
非宁静无以致远”一句,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如少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
乐”一句,周敦颐的《爱莲说》如不见“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一句,这些篇章还能流传千古吗?《文心雕龙》说:“夫文心者,言为文之用心也。”这
句简单的话所指正是好文的真谛。虚夸不实的大话、无病呻吟的废话、不接地气的官话、
没有内容的空话、人云亦云的套话、自以为是的蠢话、胡说八道的鬼话,都不可能有
“文心”,更不用说深造自得。这样的文章,不可能让人喜爱,更不可能广为传播。
经典之所以能够成为经典,是因为它们都能追求创新而师法自然。文无定法是指不
要墨守成规,不能生搬硬套,并不是说写作没有遵循的原则。陆机说“立片言而居要,
乃一篇之警策”,杜甫说“语不惊人死不休”,陈于陛说“作文不必论奇古,须自成一家意
见”,这些都在强调创新,包括内容、形式、语言等各个方面。至于写作方法的最高境
界则是师法自然。陆游说“琢雕自是文章病,奇险尤伤气骨多”,李梦阳说“夫文者,随
事变化,错理以成章者也”,董桂敷说“造化真文章,本自无定相”,所强调的都是师法
自然,袁枚甚至说“凡作诗文者,宁可如野马,不可如疲驴”。
语言修辞也极为重要。《文心雕龙》说:“篇之彪炳,章无疵也;章之明靡,句无
玷也;句之清英,字不妄也。”文章文采焕发,一定是章节没瑕疵;章节鲜明华丽,一
定是句子没有污点;句子清洁明净,一定是字词没有瞎用。这句话虽着眼于字句章篇关
系,核心意思则是说,把文章写好就要讲究语言和修辞。对语言修辞的重视,我国有悠
久传统,所谓“言而无文,行之不远”就是强调这一点。
(摘编自华学诚《优良文风的养成之道》)#1.1.5
材料二:
在汉语词汇中,“清”与“自然”在审美领域是备受推崇的两个概念。
《说文解字》解释“清”就是“澄水之貌”。什么叫“澄”呢?《说文解字》又用“清”字
给解释回去了。综合来说,“清”的本义就是形容水流安静而纯净透明的状态。虽然天地
万物争奇斗艳,“形难为状”,但纯净透明的“清”一定是最受人赏爱的。
具体到文风,正如宋代林景熙《王修竹诗集序》说:“天地间惟正气不挠,故清气
不浑。清气与正气合而为文,可以化今,可以传后。”只有清气与正气相结合的文章才
能化今传后,而“正气”就涉及一个时代的理想与精神、一个人的操守与德性。
在老子哲学中,“自然”是终极而至高无上的法则,自然“无为而无不为”,顺其自然
则无往而不胜,自然是通向一切的法门。
其实,清澄也是一种自然,是未被搅动、未掺杂质的纯净纯美。清澄自然是天地间
的大美风景,也是人类的审美极境。文风从来不是单一的语言风格之事,中国古代文论
历来有“文品出于人品”之说,与作者的德性追求、反映“理、事、情”的真实深广程度密
切相关,但在表现形式上,毫无疑问,清澄自然是一种文章之大美。
文学来自生活,一种好的文风一定与真实、灵动而深刻的人生体验相关,也与作者
超越现实的宏观理论思考相关。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
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
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有了细致、充足而到位的生活体验,有了超越日常生活
的领悟能力,笔下的文字必然是深具质感和光泽的。
文风的自信在本质上来自内容的自信。王国维在《静安文集续编·自序二》中说:
“余之于词,虽所作尚不及百阕,然自南宋以后,除一二人外,尚未有能及余者,则平
日之所自信也。虽比之五代北宋之大词人,余愧有所不如,然此等词人亦未始无不及余
之处。”一个平素总体低调谦逊的王国维,何以在填词上如此自信呢?尤其是说五代北
宋之大词人“亦未始无不及余之处”,似乎有点出语张狂。但细究原因,王国维说的是在
常规词风之外,自己将新旧交替时代的普泛性哲思融进了小词之中,以唤醒一代人的时
代与人生之思,行走在时代思想的前列,这样的文风自然是令人耳目一新的。
言情、写景,语言的自然之致,从根本上依托的还是“所见者真,所知者深”。当我
们的文学家在关注时代和生活的同时,具备了深厚、深刻与深邃的思考,再辅以自然的
呈现方式,这样的文学,兼有深沉的家国情怀和灵动的审美境界,如何不让人流连忘返、
叹赏不止呢!
(摘编自彭玉平《文学的“生气”与“高致”》)#1.2.9
6.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D
A.经典古文是极为丰富而宝贵的遗产,体现古人“立言”的价值追求,值得用心去阅读。
B.“文无定法”指写作要在内容、形式、语言等方面追求创新,但须遵循一定原则。
C.“清”就是“澄”,清澄是未被搅动、未掺杂质的纯净之美,是文章表现形式上的大美。
D.材料二认为,王国维的词作融入了新旧交替时代的哲思,南宋以后少有人超过他。
【解析】 “材料二认为,王国维……南宋以后少有人超过他”错误。由材料二倒数第二
段“王国维在《静安文集续编·自序二》中说:‘余之于词,虽所作尚不及百阕,然自南
宋以后,除一二人外,尚未有能及余者……’”可知,是王国维自己认为南宋以后少有人
超过他,而不是材料二认为。
7.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
B
A.材料一主张文章“师法自然”,又强调讲究“修辞”,二者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
B.文风不仅关乎语言风格,还与作者的“人品”有关,要努力追求清气与正气的结合。
C.内容的自信决定了文风的自信,而内容的自信则来自作者对操守与德性的关注。
D.文学家只要关注时代和生活,拥有深刻的思考,就可以写出让人流连忘返的作品。
【解析】 A(×)“二者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错误。根据材料一最后一段“语言修辞也
极为重要”可知,“也”字表明语言修辞和师法自然是并列关系,二者并不冲突。
B(√)由材料二第3段“具体到文风……只有清气与正气相结合的文章才能化今传后”可
知,该项表述正确。
C(×)“内容的自信则来自作者对操守与德性的关注”错误,以偏概全。结合材料二第3
段“只有清气与正气相结合的文章才能化今传后,而‘正气’就涉及一个时代的理想与精
神、一个人的操守与德性”可知,“内容的自信”不仅来自“作者对操守与德性的关注”,
还有“一个时代的理想与精神”。
D(×)“只要关注时代和生活……就可以写出让人流连忘返的作品”错误,说法绝对。
结合材料二最后一段“当我们的文学家在关注时代和生活的同时,具备了深厚、深刻与
深邃的思考,再辅以自然的呈现方式,这样的文学……如何不让人流连忘返、叹赏不止
呢”可知,选项缺少了“辅以自然的呈现方式”这一条件,导致说法过于绝对。
8.下列表述,不能体现“入乎其内”“出乎其外”创作主张的一项是(3分)( )
A
A.《三国演义》是作者在有关三国故事的宋元话本、戏曲和逸事传闻的基础上,依据陈
寿《三国志》及裴松之为其所作的注进行的再创作。
B.《促织》中,蒲松龄通过人变虫这一荒诞手法真实反映了重赋之下百姓的疾苦,同时
又冷静观察社会现象,批判了当时社会的不合理之处。
C.《平凡的世界》中,路遥深入生活,目睹了基层的艰辛,写出真实感人的故事,同时
又能站在历史的高度审视,提升了作品的思想价值。
D.《红楼梦》以作者熟知的封建大家庭的兴衰为背景,以宝黛爱情故事为主线,展现了
封建社会的全貌,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文学价值。
【解析】 根据材料二第6段可知,“入乎其内”即细致、充足而到位的生活体验,“出乎
其外”即超越日常生活的领悟能力。
A(×)该项只是阐述了作者基于细致充足的考查基础进行创作,并未涉及生活体验。
B(√)“真实反映了重赋之下百姓的疾苦”体现“入乎其内”,“冷静观察”“批判”体现“出
乎其外”。
C(√)“深入生活,目睹了基层的艰辛”体现“入乎其内”,“站在历史的高度审视”体现
“出乎其外”。
D(√)“以作者熟知的封建大家庭的兴衰为背景”体现“入乎其内”,“具有深刻的社会意
义”体现“出乎其外”。
9.如何理解材料一中的画线语句?(4分)
【答案】 ①这句话是针对作诗文要师法自然而说的;(1分)②强调作诗文宁可像野马
一样自由驰骋、无所羁绊,也不能像疲驴一样亦步亦趋、拘于原地;(1分)③传达出
作者对师法自然的推崇,宁可过度,也不拘泥(呆板)。(2分)
【解析】 根据题干设问可知,这道题属于概括分析句子的含意,可用“拆+找定删联”法。
首先把句子拆开,找出所有能体现句子含意的点。“凡作诗文者,宁可如野马,
不可如疲驴”可以拆分为三部分。“凡作诗文者”,指凡是作诗写文,说明了描述对象。
“宁可如野马”意为“作诗文宁可像野马一样”,野马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呢?无拘无束,自
由驰骋,所以这句话的意思是作诗文宁可像野马一样自由驰骋、无所羁绊。“不可如疲
驴”意为不能像疲驴一样,再结合疲驴的特点可知,此句意为作诗文不能像疲驴一样亦
步亦趋、拘于原地。
画线语句位于材料一倒数第二段结尾。
我们已经分析出了这个句子的表层含意,结合语境分析其在文中还有什么含意。
这句话位于材料一倒数第二段结尾,故应结合前文语境分析。
由“所强调的都是师法自然,袁枚甚至说‘凡作诗文者,宁可如野马,不可如疲驴’”可知,
这句话是对“师法自然”的举例论证,表达的是作者对师法自然的推崇。再结合“经典之
所以能够成为经典,是因为它们都能追求创新而师法自然……这些都在强调创新,包括
内容、形式、语言等各个方面。至于写作方法的最高境界则是师法自然”可知,作者所
强调的师法自然是追求创新,不墨守成规,宁可过度,也不拘泥(呆板)。
将分析出的含意用逻辑联系起来即可得出答案。
10.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是经典作品,请结合材料简要说说其对我们养成
优良文风的启示。(6分)
【答案】 ①“怎一个愁字了得”:作品要有文心;②开篇连用七组叠词:行文要追求创
新;③“三杯两盏淡酒”:作品要师法自然;④叠词(拟人、排比)的运用:要注重语言
修辞;⑤既写了个人遭遇,又有家国情怀:要有对时代和生活的体验与思考。
(每点2分,答出任意3点即可)
【解析】 根据题干设问可知,本题属于启示概括题,可用“找定删联”法。
由“《声声慢》(寻寻觅觅)”“结合材料”可知本题的答题范围,由“优良文风”可
知本题的答题方向。
先确定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在情感、写法等方面的经典之处,再
比对这些经典之处分别对应了材料一、材料二所谈的哪种优良文风。
(1)“怎一个愁字了得”中的“愁”是词眼,深刻表达了词人的无尽愁绪,这种情感的真
挚表达正是材料一所述的“文心”,也就是说好的文章必须用心去感受、去表达,才能触
动人心。
(2)开篇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连用七组叠词,这种独特的语言
形式,不仅增强了语言的音乐性和节奏感,也使得词的情感更加浓郁。这与材料一中的
“追求创新而师法自然”及“语言修辞也极为重要”相照应。
(3)“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这几句中的“淡酒”与“晚来风急”形成鲜明
对比,自然流畅地表达了词人的孤寂和无奈。这种自然的表达方式,正是材料一中所强
调的“师法自然”的写作境界。
(4)《声声慢》(寻寻觅觅)“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中的拟人手法,使得
词的语言更加生动、形象。这正好符合材料一中的“语言修辞也极为重要”。
(5)《声声慢》(寻寻觅觅)不仅表达了词人个人的孤寂和愁绪,也隐含了家国情怀
和对时代变迁的感慨。这种对时代和生活的深刻体验与思考,正对应材料二中所强调的
“细致、充足而到位的生活体验”“超越日常生活的领悟能力”和“关注时代和生活……兼
有深沉的家国情怀和灵动的审美境界”。
删去重复的内容,合并交叉的部分,上述分析中的第(2)点与第(3)(4)点
中的内容分别有交叉的部分,“师法自然”及“语言修辞”部分可合并。
将以上分析出的内容转化成我们的做法。可得出“作品要有文心;行文要追求创
新;作品要师法自然;要注重语言修辞;要有对时代和生活的体验与思考”。再分别结
合《声声慢》(寻寻觅觅)的内容分条作答即可。
群文探究
1.毛泽东在《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一文中说:“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
实践中来。”请分析语篇一中中国社会学的发展是如何体现这一观点的。
【参考答案】①中国社会学诞生时,就注重社会调查,并将社会调查的实践精神融入历
史的、具体的情景之中,社会调查是连接理论与实践的枢纽环节;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社会学通过社会调查,把握理论。在此基础上进行学理提炼,可以更好地阐释中国式现
代化对推动中国社会变迁的根本性作用。
【解析】 根据“语篇一中中国社会学的发展”可知,作答范围是语篇一的材料一,
我们要找到材料一中能够体现正确思想从社会实践中来的相关内容。
根据第1段“中国社会学自诞生之日起,就树立了注重社会调查的学术传统”和第2
段“社会调查是连接理论与实践的枢纽环节”可知,中国社会学诞生之时就注重社会调查,
社会调查连接了理论和实践。根据倒数第二段“回顾我国社会学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
将社会调查的实践精神融入历史的、具体的情景之中……才具有人民性和主体性”可知,
中国社会学将社会调查的实践精神融入历史的、具体的情景之中。
根据最后一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学所能做的,恰是通过社会调查,把握根植于我
们历史与文化之中、与时代变迁相碰撞所激发出来的体验与思想。我们在此基础上进行
学理提炼……建构本土化与自主性兼具的知识体系”可知,在社会调查的基础上把握理
论,进行学理提炼,就能更好地阐释中国式现代化对推动中国社会变迁的根本性作用,
这正说明“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
从“中国社会学注重社会实践”和“中国社会学通过实践才能更好阐释”这两个角度
分别作答即可。
2.语篇一材料一的第三段和语篇二材料一的第二段,运用的例证法都极具说服力,试探
究这一效果是如何取得的。
【参考答案】①例证极具典型性,语篇一材料一的第三段所举调查之例、语篇二材料一
的第二段所举具有“文心”的作品,都是同类中的典型代表,因而极具说服力。②举例论
证时多例并列,避免了孤例不证的弊端,故极具说服力。
【解析】 解答此题时,先找到各自材料中所举的例子,逐条分析事例的特点,再分析
是怎么产生的说服力。语篇一材料一的第三段为论证“对‘人’的理解、现实的观照、理
论的创新,这三者的密切结合贯穿学术传统始终”这一观点,举了陈翰笙、雷洁琼和费
孝通三位社会学家的具体研究实践作为例子,选取典型人物的典型调查案例,从不同角
度说明他们在进行社会调查时注重对人的理解,对现实的观照,对理论的创新,同时又
多例并列,避免了孤例不证的弊端,所以极具说服力。语篇二材料一的第二段提到的
《诫子书》《岳阳楼记》《爱莲说》是中华典籍的典型代表作,且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
作品,所以极具说服力;另外,此处多例并列,又引用《文心雕龙》“夫文心者,言为
文之用心也”加以论证,避免了孤例不证的弊端,所以极具说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