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5张PPT)
第二单元 苦难与新生
第7课 包身工
题型觉醒 语言文字运用
建议用时:18 分钟
(2025山东潍坊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18分)
新中国的建立,使中国社会面貌整体发生了A___的变化。报告文学,作为文学战
线的“轻骑兵”,最敏睿、最及时地抓住并反映了时代的巨变。此期的作品,普遍注重表
现时代主旋律和时代精神,呈现出与现代报告文学不尽相同的主题内容和审美特征,从
而形成了一种B____的发展局面。
1956年5月2日,毛泽东同志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与
此同时,苏联一大批“干预生活”的特写作品涌入中国,也为中国作家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的对象。
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成功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使中国开始走上了一条建设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繁荣富强之路。这推动着报告文学的崛起和持续繁荣,从而造
就了新时期文学创作中一道引人瞩目的美丽风景。
张光年同志在全国第二届优秀报告文学获奖作者座谈会上这样说过:“这一代的报
告文学家是立了功的……今后的文学史,应该开辟报告文学专章!这不是哪个人的恩赐!
这是你们用自己的笔换来的荣誊!这是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新创造!”用这一段话来评述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报告文学,同样恰当。阅读这些作品,读者无疑能够比较完整地了解
到共和国发展历程的每个步伐、每个脚印,能够比较清晰地了解新时代的每一次风云变
化。在这些层面上,新中国成立以来报告文学具有显著的“史”的价值。有人把这一价值
归结为报告文学的史志性。
诚然,报告文学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历史文献,但它的文学性、艺术性特质为其史实
性价值披上了艺术的光辉。新中国成立以来报告文学呈现出某种史诗性价值或史诗性特
征的原因在于报告文学以形象化的方式来表现现实。#1.5
1.请在文中A、B处填入恰当的成语。(4分)
【答案】 A翻天覆地 B欣欣向荣(朝气蓬勃)(每空2分)
【解析】 A处,结合语境可知,这里是用来强调新中国的建立使中国社会面貌发生了
巨大的改变,故可用“翻天覆地”之类的成语。
B处,根据前文“此期的作品,普遍注重表现时代主旋律和时代精神,呈现出与现代报
告文学不尽相同的主题内容和审美特征”可知,此处是形容报告文学在当时呈现出一种
蓬勃向上、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发展局面,故可填“欣欣向荣”或“朝气蓬勃”等成语。
成语积累
翻天覆地:形容变化巨大而彻底,也形容闹得很凶。
欣欣向荣:形容草木长得茂盛,比喻事业蓬勃发展。
朝气蓬勃:形容生气勃勃,充满旺盛的活力。
2.将下面的句子还原到文中括号处,排列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
①也拓宽了作家观照生活的视野
②全面地解放了作家的思想
③为报告文学打开了一个新局面
A.②①③ B.②③① C.③②① D.③①②
【解析】 看括号前的内容,“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鼓励不同的创作风格、思想
观点相互交流,为文学创作营造了宽松自由的环境,所以其最直接的影响就是解放作家
的思想,②句应排在首位。作家思想解放后,随之而来的就是看待生活的角度更加多元,
根据“也”可知,①句应排在②句之后。再看括号后的内容,括号后说的是苏联的“干预
生活”的特写作品涌入中国的局面,结合“与此同时”可知,前面也应是说报告文学出现
了新局面,所以③句应排在最后。因此,排序应为②①③。故选A。
3.文中两处画横线的部分各有一处错别字,请找出并修改。(2分)
【答案】 敏睿——敏锐 荣誊——荣誉 (每处1分)
【解析】 敏锐:指(感觉)灵敏;(眼光)尖锐。荣誉:光荣的名誉。
4.“轻骑兵”由形容词“轻”和名词“骑兵”组成,指装备轻便的骑兵,常用来比喻行动敏捷、
机动灵活、快速反应的人(事、物)。请仿照“轻骑兵”的构词方式,写出一个词组,并
解释它的比喻义。(4分)
【答案】 示例一 “急先锋”,常用来比喻在行动上积极领头的人。
示例二 “铁公鸡”,常用来比喻一毛不拔非常吝啬的人。(写出词组1分,比喻义3分)
【解析】 首先,分析“轻骑兵”的构词方式,由“形容词+名词”组成,故可选用“急先锋”
“铁公鸡”等词组。题干要求我们写出比喻义,参考题干,可以用“常用来比喻……
的……”的句式来写。
5.请把文中画波浪线的长句变成几个短句,不得改变句子原意。(5分)
【答案】 新中国成立以来,报告文学以形象化的方式来表现现实,因此,它呈现出某
种史诗性价值或史诗性特征。(5分,答案不唯一)
【解析】 先分析句子,原句是个有因果关系的长句,句子的核心是阐述报告文学呈现
特定价值或特征的“原因”。需要把长句的主要意思拆分开,“新中国成立以来报告文学
呈现出某种史诗性价值或史诗性特征”这部分点明了描述对象以及其所呈现出的特征,
是结果,可单独成句,可把“新中国成立以来”放在句首;“原因在于报告文学以形象化
的方式来表现现实”则着重说明引发上述状况的原因,为了表示强调和前后形成清晰的
因果逻辑,把原因词拆分出来,可以使用“因此”;然后把“报告文学以形象化的方式来
表现现实”这一原因保留,独立成句。最后按照因果顺序调整句序即可得出答案。
题型觉醒 现代文阅读Ⅱ
建议用时:18 分钟
(2024辽宁沈阳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18分)
死神又来敲门
一边在创造着成就,一边在接受着磨难,这似乎成了你的宿命。
1997年12月,你腹痛难忍,去医院复查,被告知肿瘤复发。
你不相信这样的结果,趁寒假你又去昆明复诊,得到的是同样的答复。
你拿着诊断书从医院出来,脸上挂满泪水,精神恍惚地走在昆明街头。
诊断书也是一份死亡通知书。你忽然觉得活着好累好累。你想回到丈夫身边,跟他
一起躺在地下。
你不是超人,不是伟人,你只是一个平凡的孤独的女人。你在这个世界上已无牵挂,
你不想再坚持了。一个人不惧死亡,那是因为活着比死亡更艰难。
回到丈夫身边去!
这个想法忽然无比强烈。你擦干泪水,决定实现这个计划。对生存的妥协亦是一种
抵抗。#1.1.8
你看着车来车往的马路,闭着眼睛走向车流。
一声刺耳的刹车声响彻街头,恍惚中,你心里想:死了吗?
你忽然听到一个男人愤怒的咒骂:“你想死去跳滇池啊!你想怎么死都行,别来这
里害人!你撞我的出租车,你死了我还要承担责任,我家还有老有小,哪个来养他
们?”
咒骂声和随之而来的围观,让你无地自容,落荒而逃。
自己不要活了,怎么可以去害人呢?看来,选择死亡也涉及伦理道德。
你蹒跚地走着,回到住处,栽倒在床上,任泪水打湿枕头,一直躺到天黑。
如台风掠过大海,你内心的狂风骤雨逐渐平息,忽然想找人倾诉,但那时并没有手
机,你联系不到朋友。
你从包里找出一个本子,摸出笔,开始疯狂地书写。从幼年、少年、青年,到遇到
丈夫,到拥有的那些幸福日子,到丈夫丢下你让你孤独地生活,到你全身心地对学生的
付出,到华坪县委、县政府领导对你的关心。你边哭边写,像在写一篇无限长的遗书。
你要死了,要让人们知道,你是多么爱你的丈夫,你是多么热爱生活,也那样深切地爱
着你的学生。开始你只是想用对学生的付出来忘记对丈夫的思念,但渐渐地,对学生的
好,已经成了你生命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哭了一晚上,写了一晚上,迎着旭日,身心俱疲的你终于放松了下来。
你“审判”了自己!#1.1.18
你睡得很沉,想在梦中见到丈夫,听他的安慰,可是他并没有来。
你的思绪回归现实:你的学生的学习成绩刚有起色,难道你就要离开他们吗?
你怀念起那些来自贫困山区、与你朝夕相处并有了超越血缘之情的孩子们。
那些可爱的孩子们如果不能考出去,他们不可能有机会复读,只能重返大山,重复
他们父辈的宿命。
你要用自己生命最后的烛光,照亮他们精彩的明天。你要尽全力抗拒死神对你的绑
架。
你毅然回到华坪。领导和同事得知你的病情,劝你住院,你婉言拒绝了。
他们说:“我们需要你坚强地活着,还想同你多共事几年,请你服从安排,住院治
疗。”
这份真情使你住进了华坪县中医院。
你成了医院里最不守规则的病人。如果有课,你拔下针头就跑回学校上课;没有课
时,你就回医院打针。这样跑来跑去,控制不住肿瘤的生长。为了不浪费国家的钱,你
干脆放弃治疗,出院回到学校。
你的学生们哭了。孩子们说:“是我们把老师累病的!听老师讲第一节课时,老师
是那么年轻,可现在变成这个样子了……”#1.1.28
你说:“同学们,老师不会死的,也决不会离开你们,请相信老师。”
于是,有的学生就学着你的样子,有了小病也不休息,照样上课。
可爱的孩子们唤回了你的信心,激发出你生命的火花,他们是你的“特效药”。你决
心在有生之年,加倍地爱护他们,用生命微弱的烛光去点燃他们的理想。
中考在即,你改变了教学方法:不提“中考”两个字,少批评,多鼓励。
学生们都离家很远,学校只能采取“放大假”的办法,每到月底放四五天假,让他们
回家背米。有的学生为了节省路费,一直要到放寒暑假才回去。
星期六的晚上,你领着他们做游戏、看电影,把亲友送给你的营养品分给他们。
这一年,学校刚迁到新址,家底薄,一放假,锅炉房就熄火。
放假不回家的学生没有水喝,你便自己掏钱去附近的一家饭店买开水。一暖水瓶收
1元钱,你一次提四个暖水瓶,回来一杯杯倒满,再回去提。学生不喝生水,保障了身
体健康。这使学生很感动,他们说:“老师,你身体不好,我们自己去提。”
当饭店的老板知道你每天买水是给学生喝,降到5角钱一瓶,最后干脆不收钱。
学习方面,你从不看重分数多少,只要他们尽力学就行。课间放音乐,讲课前唱一
首歌,提倡讲普通话,让他们多读多写,引导他们带着感情放声朗读,把自己的情感糅
进课文描绘的画面之中。#1.1.38
因为你从一开始就注意与学生沟通情感,师生已经产生了默契,所以,每当你提出
建议,他们都会立刻响应。孩子们不是被老师“逼着学”,而是变成了自觉的“我要学”。
一个苗族学生,看起书来废寝忘食,你就盯着他吃饭,盯着他喝水,盯着他睡觉。
天气酷热难当,他还穿着一身厚衣服,经常大汗淋漓,你就提醒他脱掉外衣,并劝他:
“孩子,要科学地安排学习时间。”
“我的基础太差,不这样拼搏,我无法挽回两年里丢掉的东西。”
“那也要注意作息时间,失去了健康什么也学不成了。”
“老师,有你做榜样,我精力充沛得很。”
中考结束,全县1 000多名考生,他考了第二名。
你身带疾病站在讲台上,成为学生们崇拜的“旗帜”;你的每一堂课,都是学生们励
志的军号声。
(选自李延国、王秀丽的报告文学《张桂梅》,有删改)#1.1.46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A.面对“一边在创造着成就,一边在接受着磨难”的宿命,张桂梅以行动抗争,趁寒假又
去昆明复诊。
B.“你要尽全力抗拒死神对你的绑架”一句体现了张桂梅对生命的热爱和对教育事业的执
着,鼓舞人心。
C.“你不是超人,不是伟人,你只是一个平凡的孤独的女人”一句对张桂梅强烈的敬佩之
情喷涌而出。
D.文中所提及的教育案例表明,在张桂梅心里,培养学生自信自强的人格,使其健康成
长,比分数更紧要。
【解析】 “面对……的宿命,张桂梅以行动抗争,趁寒假又去昆明复诊”错误。“去昆明
复诊”的内容在原文第3段,根据“你不相信这样的结果,趁寒假你又去昆明复诊”可知,
去复诊是因为不相信诊断结果,不属于对宿命抗争的行动。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A.作者十分注重对张桂梅外在形象的把握和描写,赋予作品可视化的艺术效果,给读者
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
B.饭店老板卖开水由1元降到5角到最后免费,是以周围人态度的变化来侧面烘托张桂梅
的奉献精神,感人至深。
C.把张桂梅比喻为学生崇拜的“旗帜”,将她的课比喻成学生励志的“军号声”,表达了作
者对其个人魅力的赞美。
D.文章运用抒情的表达方式,多采用带有浓重感彩的判断句、陈述句,直白、热烈,
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解析】 “注重对张桂梅外在形象的把握和描写”错误。文本并没有描绘张桂梅的外在
形象,通篇使用第二人称来叙述,主要从动作、心理和语言等角度来塑造张桂梅的形象。
8.文章采用第二人称来叙述,请简要分析其作用。(6分)
【答案】 ①有助于读者走进张桂梅的内心,与其进行精神对话,拉近读者和主人公之
间的距离,显得更加亲切、感人。②有强烈的抒情性。用“你”便于作者表达对张桂梅的
同情和赞美之情,使报告文学叙事充满人情味,充满情感共鸣。③使叙述更有画面感和
感染力,人物形象更真实。如张桂梅往车流里走的画面让我们看到了她脆弱的一面,有
助于塑造一个立体、多元、接地气的新时代女性楷模形象。(每点2分)
【解析】 题干的关键词是“第二人称”“作用”,所以这道题考查的是叙述人称中第二人
称的作用。解题时,首先要了解第二人称“你”本身的语法作用和情感意味,然后结合具
体语境分析。第二人称的一般作用有:①拉近与读者的距离;②便于情感的抒发;③有
时有拟人意味,使语言生动。
从文中对张桂梅的描写来看,文中多次用第二人称描写张桂梅的心理,如第6、7段的
“你在这个世界上已无牵挂,你不想再坚持了。……回到丈夫身边去”及第8段的“你擦干
泪水,决定实现这个计划。对生存的妥协亦是一种抵抗”,由此可知,运用第二人称
“你”,有助于读者走进张桂梅的内心,与其进行精神对话,拉近读者和主人公之间的距
离,显得更加亲切、感人。
文中还多次用第二人称抒发对张桂梅的赞美之情。如第16段的“你是多么爱你的丈夫,
你是多么热爱生活,也那样深切地爱着你的学生”和第23段的“你要用自己生命最后的烛
光,照亮他们精彩的明天。你要尽全力抗拒死神对你的绑架”,由此可知,第二人称“你”
的使用有强烈的抒情性。用“你”便于作者表达对张桂梅的同情和赞美之情,使报告文学
叙事充满人情味,充满情感共鸣。
除了以上两个方面,文中还用第二人称描写了张桂梅的动作、行为,如第9段的“你看着
车来车往的马路,闭着眼睛走向车流”和第14段的“你蹒跚地走着,回到住处,栽倒在床
上,任泪水打湿枕头,一直躺到天黑”,这些描写让我们看到了张桂梅脆弱的一面,所
以,第二人称可以使叙述更有画面感和感染力,使人物形象更真实。
知识链接
人称的作用
第一人称:叙述较为亲切自然,便于直接、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感。
第二人称:便于直接对话,利于思想情感的交流,能拉近与读者或对话者的感情距离;
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使抒情更加强烈感人;使叙述更有画面感和感染力,使叙
述的形象更真实;用于外物,有拟人化的效果,使语言生动。
第三人称:能够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空限制,反映现实较为灵
活自如,有利于客观叙述。
9.报告文学具有新闻性与文学性相统一的特点,请结合选文内容谈谈你的理解。(6分)
[分析报告文学的新闻性与文学性,解题方法见名师大招册P30]
【答案】 ①报告文学需要长期走访取得大量真实的资料,体现了报告文学的新闻性。如
张桂梅曾想放弃生命、给学生们自费买水等事件,都是需要深入调查才可以得到的真实、
新鲜的素材。②报告文学在取材、剪裁和表达上也很重要,体现了报告文学的文学性。
如张桂梅想要放弃生命前的大段心理描写,细腻感人,文中的直接抒情、议论以及优美
生动的语言,使得文本富有感染力。③报告文学是新闻性和文学性的有机统一。新闻性
使报告文学真实、新鲜、吸引人,文学性使报告文学细腻、生动、感染人。二者结合才
能直接、迅捷、有力量地表现张桂梅这一“时代楷模”的形象及其现实意义。(每点2分)
【解析】 根据关键词“新闻性”“文学性”可知,我们要从文中找出能体现“新闻性”和“文
学性”的内容。“选文内容”指明了作答范围是整篇文章。
先分析“新闻性”。首先,文本塑造的人物是“时代楷模”张桂梅,是真实人物。其次,文
本写了张桂梅的许多事件,还写了具体的时间,如“1997年12月,你腹痛难忍,去医院
复查,被告知肿瘤复发”“趁寒假你又去昆明复诊”“你看着车来车往的马路,闭着眼睛走
向车流”“放假不回家的学生没有水喝,你便自己掏钱去附近的一家饭店买开水”等,这
些事件都是真实的,并且张桂梅曾想放弃生命、给学生们自费买水等事件,都是需要深
入调查才可以得到的真实素材,这体现了报告文学真实性、新闻性的特点。
再分析“文学性”。分析文学性可以从手法、表达方式、语言等角度来看。从手法上看,
本文运用了大量的心理描写,如“你忽然觉得活着好累好累。你想回到丈夫身边,跟他
一起躺在地下……回到丈夫身边去”“你要死了,要让人们知道,你是多么爱你的丈夫,
你是多么热爱生活,也那样深切地爱着你的学生”等,这些心理描写细腻、生动、感人,
很有感染力,体现了文学性。从表达方式上看,本文将记叙、抒情、议论相结合,如
“你是多么爱你的丈夫,你是多么热爱生活,也那样深切地爱着你的学生”“你身带疾病
站在讲台上,成为学生们崇拜的‘旗帜’;你的每一堂课,都是学生们励志的军号声”,
这些抒情和议论也具有文学性。语言上,本文的语言优美、生动,还用了修辞手法,如
“你要用自己生命最后的烛光,照亮他们精彩的明天。你要尽全力抗拒死神对你的绑架”,
十分具有文学性。
最后分析新闻性与文学性相统一的效果。综合上述分析可知,新闻性使报告文学真实、
新鲜、吸引人,文学性使报告文学细腻、生动、感染人。二者结合才能直接、迅捷、有
力量地表现张桂梅这一“时代楷模”的形象及其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