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苦难与新生 阅读觉醒 群文串烧 习题课件(共3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二单元 苦难与新生 阅读觉醒 群文串烧 习题课件(共37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16.1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11-06 19:25: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7张PPT)
第二单元 苦难与新生
阅读觉醒 群文串烧
建议用时:50分钟
语篇一
(2025广东省部分校联合检测改编)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16分)
白洋淀边一次小斗争
孙 犁
有一天,我送一封信到同口镇去。把信揣在怀里,脱了鞋,卷起裤腿,在那漫天漫
地的芦苇里穿过。芦苇正好一人多高,还没有秀穗,我用两手拨开一条小道,脚下的水
也有半尺深。
走了半天,才到了淀边,拨开芦苇向水淀里一望,太阳照在水面上,白茫茫一片,
一个船影儿也没有。我吹起暗号,吹过之后,西边芦苇里就哗啦啦响着,钻出一只游击
小艇来,撑船的还是那个爱说爱笑的老头儿。他一见是我,忙把船靠拢了岸。我跳上去,
他说:
“今天早啊。”
我说:“道远。”
他使竹篙用力一顶,小艇箭出弦一般,蹿到淀里。四处没有一只船,只有我们这只
小艇,像大海上漂着一片竹叶,目标很小。就又拉起闲话来。
老头儿爱交朋友,干抗日的活儿很有瘾,充满胜利情绪,他好打比方,证明我们一
定胜利,他常说:
“别看那些大事,就只是看这些小事,前几年是怎样,①这二年又是怎么样啊!”#1.1.8
过去,他是放鱼鹰捉鱼的,他只养了两只鹰,和他那个干瘦得像柴火棍一样的儿子,
每天从早到晚在淀里捉鱼。刚一听这个职业,好像很有趣味,叫他一说却是很苦的事。
那风吹雨洒不用说了,每天从早到晚在那船上号叫,敲打鱼鹰下船就是一种苦事。而且
父子两个是全凭那两只鹰来养活的,那是心爱的东西,可是为了多打鱼多卖钱,就得用
一种东西紧紧地卡住鱼鹰的嗓子,使它吞不下它费劲捉到的鱼去,这更是使人心酸可又
没有办法的事。老头儿是最心疼那两只鹰的,他说,别人就是拿二十只也换不了去;他
又说:
“那一对鹰才合作哩,只要一个在水里一露头,叫一声,在船上的一个,立刻就跳
进水里,帮它一手,两个抬出一条大鱼来。”
老头儿说,这两只鹰,每年要给他抬上一千斤。鬼子第一次进攻水淀,在淀里抢走
了他那两只鱼鹰,带到端村,放在火堆上烧着吃了。于是,儿子去参加了水上游击队,
老头儿把小艇修理好,做了交通员。
老头儿乐观,好说话,可是总好扯到他那两只鹰上,这在老年人,也难怪他。这一
天,又扯到这上面,他说:
“②要是这二年就好了,要在这个时候,我那两只水鹰一定钻到水里逃走了,不会
叫他们捉活的去。”
可是这一回他一扯就又扯到鸡上去,他说:
“你知道前几年,鬼子进村,常常在半夜里,人也不知道起床,鸡也不知道撒窠,
叫鬼子捉了去杀了吃了。③这二年就不同了,人不在家里睡觉,鸡也不在窠里宿。
有一天,在我们镇上,鬼子一清早就进村了,一个人也不见,一只鸡也不见,鬼子和伪
军们在街上,东走走西走走,一点儿食也找不到。后来有一个鬼子在一株槐树上发现一
只大红公鸡,他高兴极了,就举枪瞄准。公鸡见他一举枪,就哇的一声飞起来,跳墙过
院,一直飞到那村外。那鬼子不死心,一直跟着追,一直追到苇垛场里,那只鸡就钻进
了一个大苇垛里。”
没到过水淀的人,不知道那苇垛有多么大,有多么高。一到秋后霜降,几百顷的芦
苇收割了,捆成捆,用船运到码头旁边的大场上,垛起来,就像有多少高大的楼房一样,
白茫茫一片。这些芦苇在以前运到南方北方,全国的凉棚上的,炕上的,包裹货物的席
子,都是这里出产的。
老头儿说:“那公鸡一跳进苇垛里,那鬼子也跟上去,攀登上去。他忽然跳下来,
大声叫着,笑着,往村里跑。一时他的伙伴们从街上跑过来,问他什么事。他叫着,笑
着,说他追鸡,追到一个苇垛里,上去一看,里面藏着一个女的,长得很美丽,衣服是
红色的。这样鬼子们就高兴了,他们想这个好欺侮,一下就到手了。五六个鬼子饿了半
夜找不到个人,找不到东西吃,早就气坏了,他们正要撒撒气,现在又找到了这样一个
好欺侮的对象,他们向前跃进,又嚷又笑,跑到那个苇垛跟前。追鸡的那个鬼子先爬了
上去,刚爬到苇垛顶上,刚要直起身来喊叫,那姑娘一伸手就把他推下来。鬼子仰面朝
天从三丈高的苇垛上摔下来,别的鬼子还以为他失了脚,上前去救护他。这个时候,那
姑娘从苇垛里钻出来,咬紧牙向下面投了一个头号手榴弹,火光起处,炸死了三个鬼子。
人们看见那姑娘直直地立在苇垛上,她才十六七岁,穿一件褪色的红布褂,长头发上挂
着很多芦花。”
我问:#1.1.18
“那个追鸡的鬼子炸死了没有?”
老头儿说:
“手榴弹就摔在他的头顶上,他还不死?剩下来没有死的两三个鬼子爬起来就往回
跑,街上的鬼子全开来了,他们冲着苇垛架起了机关枪,扫射,扫射。苇垛着了火,一
个连一个,漫天的浓烟,漫天的大火,烧起来了。火从早晨一直烧到天黑,照得远近十
几里地方都像白天一般。”
从水面上远远望过去,同口镇的码头就在前面,广场上已经看不见一堆苇垛,风在
那里吹起来,卷着柴灰,凄凉得很。我想,这样大火,那姑娘一定牺牲了。
老头儿又扯到那只鸡上,他说:
“你看怪不怪,那样大火,那只大公鸡一看势头不好,它从苇子里钻出来,三飞两
飞就飞到远处的苇地里去了。”
我追问:
“那么那个姑娘呢,她死了吗?”
老头儿说:
“她更没事。她们有三个女人躲在苇垛里,三个鬼子往回跑的时候,她们就从上面
跳下来,穿过苇垛向淀里去了。到同口,你愿意认识认识她,我可以给你介绍,她会说
得更仔细。我老了,舌头不灵了。”#1.1.28
最后老头儿说:
“同志,咱这里的人不能叫人欺侮,尤其是女人家,那是情愿死了也不让人的。可
是以前没有经验,前几年有多少年轻女人忍着痛投井上吊?④这二年就不同了啊!要不
我说,假如是在这二年,我那两只鱼鹰也不会叫鬼崽子们捉了活的去!”#1.1.30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D
A.“钻出一只游击小艇来”“蹿到淀里”中的“钻”“蹿”用词准确,形象描绘出小艇的灵活与
力量,表现出老头儿技术的高超。
B.老头儿的话题不停地落到鱼鹰上,是因为鱼鹰曾是他的立命之本,也说明丢失鱼鹰是
促使他走上反抗道路的原因之一。
C.“人不在家里睡觉,鸡也不在窠里宿”并非闲笔,既反映了人与动物在动荡状态中保持
的警觉,也侧面说明了敌人骚扰的频繁。
D.老头儿为故事的叙述者,通过他描述的一次小斗争,表现出抗日队伍中的民众勇敢无
畏、不断觉醒,正面写出老头儿的抗日热情。
【解析】 “正面写出老头儿的抗日热情”错误。老头儿描述的一次小斗争并不是他直接
参与的,但他却讲得十分生动,侧面衬托了老头儿的抗日热情,并非正面。
2.文中画波浪线的两处文字均与苇垛有关,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C
A.第一处文字通过多角度描写苇垛,体现了白洋淀芦苇产量丰富、用途广泛的特点。
B.第一处文字为下文妇女遇到敌人后,借助苇垛进行躲避、战斗做了充分的铺垫。
C.第一处文字是作者在老头儿介绍斗争的过程中插入的内容,加快了文章的叙事节奏。
D.第二处描写苇垛大火,侧面反映出敌人的凶狠,一定程度上表现出战争的残酷性。
【解析】 “加快了文章的叙事节奏”错误。插入对苇垛的环境描写应是舒缓了文章的叙
事节奏。
3.本文四处画横线的句子中均出现了“这二年……”,请解释其不同的情感内涵。(4分)
【答案】 ①对抗战取得阶段胜利的喜悦(抗战必胜的乐观主义精神)。②对鱼鹰被敌
人捉走的遗憾。③对百姓警惕机智的自豪、赞扬。④对妇女充满斗争经验的欣慰。
(每点1分)
【解析】 根据题干设问可知,这道题要求分析短语的情感内涵。可用“找定删联”法进
行分析。
①句,由“别看那些大事,就只是看这些小事,前几年是怎样,这二年又是怎
么样啊!”可知,通过以前战争状况与“这二年”战争状况的对比,体现出老头儿对这二年
抗战取得阶段胜利的喜悦;再结合前文“老头儿爱交朋友,干抗日的活儿很有瘾,充满胜
利情绪,他好打比方,证明我们一定胜利”,也展现出他抗战必胜的乐观主义精神。
②句,结合前文“鬼子第一次进攻水淀,在淀里抢走了他那两只鱼鹰,带到端村,
放在火堆上烧着吃了”、后文“要在这个时候,我那两只水鹰一定钻到水里逃走了,不会
叫他们捉活的去”,可知此句表明老头对鱼鹰被敌人捉走感到遗憾,若在这二年,情况
会不同,鱼鹰或许能逃脱,表达出对过去遭遇的惋惜。
③句,结合前文“你知道前几年,鬼子进村,常常在半夜里,人也不知道起床,鸡
也不知道撒窠,叫鬼子捉了去杀了吃了”以及后文“人不在家里睡觉,鸡也不在窠里宿”,
可知此句“这二年就不同了”表明这二年百姓有了应对敌人的经验,懂得躲避,体现出老
头儿对百姓警惕机智的自豪、赞扬。
④句,结合前文“同志,咱这里的人不能叫人欺侮,尤其是女人家,那是情愿死了
也不让人的。可是以前没有经验,前几年有多少年轻女人忍着痛投井上吊?”以及“就不
同了”可知,这里强调这二年妇女们有了斗争经验,不再像以前那样任人欺侮,老头儿
对此感到欣慰。
将分析出的内容分条作答即可。
4. 小说中多次出现的“鱼鹰”,意图是什么?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6分)
【答案】 ①从人物上来看,“鱼鹰”使人物设定真实合理,也是老头儿做交通员的原因。
②从情节上看,“鱼鹰”推动了情节的发展,暗示了抗日战争已经有了转机。③从主旨上
看,“鱼鹰”从侧面反映出民众在抗日斗争中成长的主旨。(每点2分)
【解析】 根据“鱼鹰”“意图”可知,本题属于作用题,可以从人物、情节、环境、主旨
等角度来分析作用。根据“结合文本”可知本题的答题范围为整篇文章。
角度 分析
人物 由“过去,他是放鱼鹰捉鱼的……每天从早到晚在淀里捉鱼”,可知老头儿的身
份;由“而且父子两个是全凭那两只鹰来养活的,那是心爱的东西”,可知老头
儿父子生活贫苦,依赖鱼鹰谋生。“鱼鹰”这一物象的安排,使人物身份设定真
实合理。由“鬼子第一次进攻水淀,在淀里抢走了他那两只鱼鹰……儿子去参加
了水上游击队,老头儿把小艇修理好,做了交通员”,可知老头儿因为鱼鹰而仇
恨侵略者,从而积极抗日,做了交通员。
情节 由“假如是在这二年,我那两只鱼鹰也不会叫鬼崽子们捉了活的去”,可知“鱼
鹰”推动了情节的发展,暗示了抗日战争已经有了转机。
主旨 由“可是以前没有经验……假如是在这二年,我那两只鱼鹰也不会叫鬼崽子们捉
了活的去”,可知百姓积累了斗争经验,有了对抗敌人的信心,从侧面反映出百
姓在抗日斗争中成长的主旨。
奇哥方法论
“对号入座”解答小说、散文作用题
解答小说、散文里的作用题,就是要学会如何“对号入座”,即拿着座位号(设问)
入座(对应的答题角度)。
选择可以分析作用的角度,结合原文内容依次分析。
小说:可以从人物、情节、环境、主旨、阅读效果的角度分析作用。
散文:可以从写作对象(人、事、物、景、情、理)、结构、背景环境、主旨
(情感)、阅读效果的角度分析作用。
语篇二
(2024广东江门一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16分)
福 贵
赵树理
福贵是好孩子,精干、漂亮,十二三岁就学得锄苗,十六七岁做手头活就能抵住一
个大人,只是担挑上还差一点。村里有自乐班,福贵也学会了唱戏,唱得很好。
福贵长到二十三,他娘得了病,吃了东西光吐,她自己也知道好不了。一天,福贵
娘跟东屋婶说:“我看我这病也算现成了,恐怕今年冬天就过不去。死我倒不怕!我就
只有一件心事不了:给福贵童养了个媳妇在半坡上滚,不成一家人。只是咱这小家人,
少人没手的,麻烦你到那时候给我招呼招呼!”东屋婶满口称赞,又问了日期,答应给
她尽量帮办。
七月二十六是福贵与银花结婚的日子。银花借东屋婶家里梳妆上轿,抬在村里转了
一圈,又抬回本院,下了轿往西屋去,堂屋里坐着送女客,请族长王老万来陪。
不论好坏吧,事情总算办过了。将就收罢秋,穰草还没有铡,福贵娘就死了。银花
是小孩子,没有经过事,光会哭。福贵也才二十三岁,比银花稍强一点,可是只顾央人
抬棺木,顾不得照顾家里。幸亏有个东屋婶,帮着银花缝缝孝帽,挂挂白鞋,坐坐锅,
擀擀面,才算把一场丧事忙乱过去。
连娶媳妇带出丧,布匹杂货钱短下王老万十几块,连棺木一共算了三十块钱,给王
老万写了一张文书。
小家人一共四亩地,没有别的指望,怕还不了老万的钱,来年就给老万住了半个长
工。银花从两条小胳膊探不着纺花车时候就学纺花,如今虽然不过十六岁,却已学成了
纺织好手。小两口子每天早上起来,谁也不用催谁,就各干各的去了。
不幸因为上一年福贵办了婚丧大事,把家里的粮食用完了,这一年一上工就借粮,
一直借到割麦。十月下工的时候,老万按春天的粮价一算,工钱就完了,净欠那三十块
钱的利钱十块零八毛。三十块钱的文书倒成四十块,老万念其一来是本家,二来是东家
伙计,让了八毛利。
福贵从此好像两腿插进沙窝里,越圪弹越深,第四年便滚到九十多块钱了。十月里
算账,连工钱带自己四亩地余下的粮食一同抵给老万还不够。
这年正月初十,银花生了孩子。粮食已经给老万顶了利,过了年就没吃的。银花才
生了孩子,一顿米汤只用一把米,福贵自己不能跟她吃一锅饭,又不敢把熬米汤的升把
米做稠饭吃,只好把银花米汤锅里剩下的米渣子喝两口算一顿。
过了正月十五,老领工来找福贵上工,说今年春浅,掌柜说叫早些上工!晚上,老
万打发领工叫福贵到家,好好教训了他一番,仍叫他给自己住。福贵说:“住也可以,
只要能借一年粮。”老万合算了一下:“四亩地打下的粮不够给自己上利,再借下粮指什
么还?不合算,不如另雇个人。”这样一算,便说:“那就算了,不过去年的利还短七块,
要不住就得拿出来!”福贵说:“四亩地干脆缴你吧!我种反正也打得不够给你!”
人混得没了脸,遇事也就不很讲究了:秋头夏季饿得没了法,偷谁个南瓜找谁个萝
卜,有人碰上了,骂几句板着脸受,打几下抱着头挨,不管脸不脸,能吃上就算。
这年冬天福贵又出去了。这次不论比哪一次也强,不上一个月工夫,回来衣裳也换
了,又给银花送回五块钱来。村里的人见福贵的孩子换了新衣裳,见银花一向不到别人
家里支米,断定福贵一定是做了大案,丢了银钱的,失了牲口的,都猜疑是他。
来年正月,老万去城里吊丧,听吹鼓手们唱侍宴戏,老万看见有一个是福贵,福贵
也看见席上有老万,赶紧把脸扭过一边。
这天晚上,老万召集起王家户下有点面子的人来道:“福贵这东西真是活够了!竟
敢在城里当起吹鼓手来!”这地方人,最讲究门第清,认为吹鼓手、唱侍宴戏是见不得
人的勾当,叫吹鼓手是“忘八”“龟孙子”,因此一听这句话,都起了火,有的喊“打死”,
有的喊“活埋”。
人多了做事不密,东屋婶不知道怎么打听着了,悄悄告诉了银花,银花跟福贵一说,
福贵连夜偷跑了。
自那次走后,七八年没音信,银花只守着孩子过。孩子十五了,给邻家放牛,别的
孩子们常骂他是“小忘八羔子”。
…………
区干部打听清楚福贵的来历,便同他说:“老万的账已经算过了,你也是个受剥削
的,我们打算把咱村里庙产给你拨几亩叫你种,你看好不好?”福贵跳起来道:“那些都
是小事!我不要求别的,只要求跟我老万家长对着大众表诉表诉,出出这一肚子忘八
气!”区干部答应了。
晚上,借冬学的时间,区干部报告了开会的意义,有些古脑筋的人们很不高兴,不
愿意跟“忘八”在一个会上开会。福贵不管这些人愿意不愿意,就发起言来:
“众位老爷们,我从小不能算坏孩子!一直长到二十八岁,没有干过一点胡事!后
来坏了!什么丢人事我都干!我知道我的错,这不是什么光荣事!我已经在别处反省过
了。可是照你当日说的那种好人我实在不能当!我从二十九岁坏起,坏了六年,挨的打、
受的气、流的泪、饿的肚,谁数得清呀?直到今年,大家还说我是坏人,躲着我走,叫
我的孩子是‘忘八羔子’,这都是你老人家的恩典呀!幸而没有叫你把我活埋了,我跑到
辽县去讨饭,后来那地方成了八路军的抗日根据地,抗日政府在那里改造流氓、懒汉、
小偷,把我组织到难民组里到山里去开地。从这时起,我又有地种了,有房住了,有饭
吃了!这七八年来,虽然也没有攒下什么家当,也买了一头牛,攒下一窑谷。我这次回
来,看见大家也不知道怕我偷他们,也不知道是怕沾上我这个忘八气,总是不敢跟我说
句话。我想就这样不明不白走了,我这个坏蛋名字,还不知道要传流到几时,因此我想
请你老人家向大家解释解释,看我究竟算一种什么人!看这个坏蛋责任应该谁负?”
一九四六年八月三十一日
(有删改)#1.1.23
5.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D
A.东屋婶是一个热心肠的农村妇女,她帮助福贵娘料理福贵的婚事,在她得知村里人要
处置福贵时,偷偷告知银花,使福贵有时间脱身。
B.银花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学纺花,不过十六岁就学成了纺织好手,福贵走后,她一个人
拉扯孩子长大,可见她是一个能干本分的农村妇女。
C.银花生了孩子,家里米不多,一顿米汤只能用一把米,福贵不能和她吃一锅饭,只能
把剩下的米渣子喝两口算一顿,可见生活之艰难。
D.区干部算清了王老万的账,考虑到福贵也是被剥削的对象,决定拨几亩村里的庙产给
他,福贵认为这都是小事,说明他不在乎财产。
【解析】 D项中的“不在乎财产”错误。根据原文第18段“那些都是小事!我不要求别的,
只要求跟我老万家长对着大众表诉表诉,出出这一肚子忘八气”可知,福贵认为这都是
小事,不是不在乎财产,而是更在乎自己的名声。
6.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C
A.福贵的名字代表着父母对其美好的祝愿,但现实生活中的福贵却忍饥挨饿,成了人人
喊打的“坏人”,这种强烈的反差令人唏嘘。
B.文章开篇便说福贵戏唱得好,这就为后文福贵在城里替大户人家做吹鼓手唱侍宴戏埋
下伏笔,文章前后照应,结构严谨。
C.本文乡土气息浓厚,完整而生动地再现了中国北方农村的生活世界,小说的语言有浓
厚的方言土味,地域特色突出。
D.文章最后福贵本人的觉醒和新生,表明中国共产党不仅是农民在经济上翻身的保障,
还是农民在政治上、思想上翻身的保障。
【解析】 C项中的“完整而生动地再现了中国北方农村的生活世界”错误。这里只能说是
旧中国北方农村生活的一个缩影。
7.原本是个好人的福贵是如何一步步地走向“堕落”的呢?请结合文本分析。(4分)
【答案】 ①因为福贵的婚事和福贵娘的丧事,福贵一家欠了王老万三十块钱,这是福
贵“堕落”的开始。②慢慢地在王老万的算计下,福贵越陷越深,到了第四年利滚利滚到
了九十多块,最后把四亩地都缴给了王老万。③在生活的重压下,福贵顾不得脸面,在
饿得没办法的时候开始偷东西。④最后,福贵在城里当吹鼓手,当地最讲究门第清,忌
讳这个,所以大家叫福贵“忘八”,恨不得“活埋”他,因此福贵在他们看来是个“坏人”。
(4分)
【解析】 由题干设问可知,这道题属于情节概括题。我们需要从全文来分析概
括福贵一步步走向“堕落”的相关情节。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堕落”并不是说福贵真的
变成了坏人,而是指他在村民心中的“堕落”。
福贵由一开始的好人,到成为村民心中的“坏人”是一个过程,我们可以按照时间
顺序分阶段来概括。
由第5段可知,一开始,因为福贵的婚事和福贵娘的丧事,福贵一家欠了王老万三
十块钱,这是福贵“堕落”的开始。
由第6—10段可知,在王老万的算计下,福贵越陷越深,小两口起早贪晚一年干活
下来,“三十块钱的文书倒成四十块”。“福贵从此好像两腿插进沙窝里,越圪弹越深,
第四年便滚到九十多块钱了。十月里算账,连工钱带自己四亩地余下的粮食一同抵给老
万还不够”,到了第四年利滚利滚到了九十多块。“四亩地干脆缴你吧!我种反正也打得
不够给你!”最后福贵把四亩地都缴给了王老万。
接着,由第11段的“秋头夏季饿得没了法,偷谁个南瓜找谁个萝卜,有人碰上了,
骂几句板着脸受,打几下抱着头挨,不管脸不脸,能吃上就算”可知,在生活的重压下,
福贵顾不得脸面,在饿得没办法的时候开始偷东西。
由第12—13段可知,福贵冬天出门去了,后来被老万发现在城里当吹鼓手。
由第14段可知,当地认为吹鼓手、唱侍宴戏是见不得人的勾当,所以大家叫福贵
“忘八”,恨不得“活埋”他。因此,福贵成了他们眼中的“坏人”。
将概括出的情节按照福贵变化的时间顺序,分要点作答即可。
8.不少读者在阅读本文时联想到了《乡土中国》中的“礼治秩序”和“长老统治”,并认为
本文揭露了“族权”的罪恶,请结合文本具体分析。(6分)
【答案】 ①乡土社会中通过礼治来维持社会秩序,在人事范围中,长老保持他们的权力,
不容忍反对。②王老万既是地主也是王姓的族长,他在乡土社会拥有无上的权力,别人
惹不起他,还要尊敬他,福贵结婚家里还得请王老万作陪。③在乡土社会中身为族长的
王老万能够名正言顺地剥削族人,这为他剥削福贵提供了便利,直到把福贵逼入绝路。
④作为族长的王老万,具有主导舆论的权力,谁违背礼制,就等于丢了家族的脸,王老
万就可以随意教训他,活埋他,福贵被迫逃走便是一例。(每点2分,任答三点即可)
【解析】 这道题考查学生名著阅读、探究作品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的能力。首先,
要弄清《乡土中国》中“礼治秩序”“长老统治”这两个概念。结合我们在必修上册中对
《乡土中国》的阅读与学习可知,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礼”是社会公认的行为规
范。“礼治秩序”指在乡土社会中,依靠传统力量来进行治理的社会秩序。“长老统治”指
在乡土社会中,长者、老者因其丰富的生活经验和权威地位,对于社会秩序和决策具有
重要影响的一种统治方式。
由题干中的“‘族权’的罪恶”可知,这道题属于概括题,我们需要结合概念的内涵
及原文内容,概括文中哪里体现了“族权”的罪恶。
本文中,由第3段的“七月二十六是福贵与银花结婚的日子……请族长王老万来陪”
可知,福贵结婚,要请王老万来作陪,王老万是族长,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和地位,体
现了“族权”的特点。因为福贵的婚事和福贵娘的丧事,福贵一家欠了王老万三十块钱,
给王老万写了文书。在王老万的算计下,福贵越陷越深,到了第四年利滚利滚到了九十
多块,最后把四亩地都缴给了王老万,福贵被逼得走投无路。由此可见,在乡土社会中
身为族长的王老万能够名正言顺地剥削族人,这体现了“族权”的罪恶。“老万召集起王
家户下有点面子的人来道:‘福贵这东西真是活够了!竟敢在城里当起吹鼓手来!’”文
中福贵为了生计做了吹鼓手,受到了以王老万为首的族人的教训,甚至差点被“活埋”,
最后偷偷逃走,离家七八年不敢回。可见作为族长的王老万,具有主导舆论的权力,可
以随意教训族人,体现了“族权”的罪恶。
在作答时,要先解释《乡土中国》中“礼治秩序”和“长老统治”的概念,然后结合
文章内容分条作答。
群文探究
1.《荷花淀》和《白洋淀边一次小斗争》都有对战斗场面的描写,但详略不同。请简要
谈谈二者为何这样安排。
【参考答案】①《荷花淀》对战斗场面写得很简略,是为了表现我方战士的勇猛善战,
迅速结束战斗;另外,也弱化战争的残酷,为文章增加诗意之美、清新之美。②《白洋
淀边一次小斗争》对战斗场面写得很详细,是为了更好地塑造普通女性的形象,以小见
大地表现出平凡百姓在战争中的成长与变化,突出革命区百姓的进步。
【解析】 由题干设问可知,本题属于作用题,考查场面描写的作用。题干已经给出了
二者对战斗场面描写的不同的角度——详略不同,解答此题首先要指出谁为“详”,谁为
“略”。然后再分析这样安排的意图。
《荷花淀》中对战斗场面简略描写,如“枪声清脆,三五排枪过后,他们投出了手
榴弹,冲出了荷花淀”,写出了战斗过程干脆利落,突出我方战士的勇猛善战,迅速结
束战斗。《荷花淀》整体风格清新、充满诗意,对战斗场面简略描写,能弱化战争的残
酷性,避免过多血腥、暴力的描写破坏文章的整体美感,使文章具有独特的诗意之美、
清新之美。
《白洋淀边一次小斗争》详细描写姑娘与鬼子斗争的战斗场面,如姑娘推鬼子、投
手榴弹等情节,不但能充分塑造出一个英勇反抗的普通女性形象,更好地展现姑娘的勇
敢、机智;而且能以小见大地表现出革命区百姓在战争中的成长与变化,从以前的任人
欺侮到现在的勇敢反抗,突出了平凡百姓的进步,反映出革命区百姓的整体精神风貌。
2.《白洋淀边一次小斗争》和《福贵》在叙事的结构上有何不同?
【参考答案】《白洋淀边一次小斗争》采用双线叙事结构:主线是送信途中与老头儿的
交谈,副线是老头儿讲述的抗日故事。通过鱼鹰被抢、姑娘智斗鬼子等情节,既表现了
敌人的残暴,更突出了人民的觉醒与反抗。《福贵》采用以时间为序的单线叙事结构,
讲述了主人公福贵因高利贷失去土地,被迫成为吹鼓手,被村里人误认为是“忘八”的悲
惨遭遇,深刻反映了农村社会的矛盾。
【解析】 《白洋淀边一次小斗争》以白洋淀为背景,以“我”和“老头儿”为叙事者,构
建了两条叙事线索,主线是送信途中与老头儿的交谈,副线是老头儿讲述的抗日故事。
双线叙事结构多角度展现了抗战时期冀中军民的斗争生活、觉醒过程。“老头儿”作为人
民的代表,他的讲述更能展现普通民众的集体抗争意识,更能突出人民的觉醒与反抗。
而“我”的视角则又保证了文章的客观性,增强故事的真实感。
《福贵》采用的是单线叙事,讲述的是勤劳的农民福贵受地主剥削成了人所不齿的
“忘八”,在人民政府的帮助下重新做人的故事,这种单线叙事的方式按照时间顺序一步
步揭示了福贵悲惨的命运,通过情节发展逐步调动读者情绪,让读者能够深刻体会到当
时农民被剥削的悲惨以及农村社会的矛盾。
知识链接
叙事结构
①单线型结构:
这种结构类型的特点是情节单纯,线索明晰。构成小说情节的线索只有一条,多是
围绕一两个主要人物展开情节描写。小说情节由发端、展开到结局乃至尾声,依次展开,
环环相扣,犹如链条一般。主题在完整的情节描写和人物刻画中表现出来。
例如,鲁迅的《孔乙己》是以孔乙己到咸亨酒店喝酒的前后经过为线索来展开叙事
的,生动而深刻地表现了辛亥革命前一个下层知识分子孔乙己的复杂性格和悲惨的一生。
②双线型结构:
这种结构类型的特点是运用明暗线或主副双线并行同时展开,能容纳更为纷繁复杂
的故事内容,能更深入地刻画人物形象。
例如,鲁迅的《药》采用明暗并行的双线结构模式。明线是华老栓一家的故事,暗
线则是夏家的故事,通过华夏两家的命运表现双重主题:群众的愚昧和革命者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