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情感表达》 本课时数 1节
教学目标 知道:了解美术作品展现的历史背景和时代特征。掌握赏析美术作品的基本方法。能做:通过观察、分析、讨论和实践等多种方式,主动参与美术作品的欣赏和学习。通过小组合作、案例研究等自主探究方式,深入了解美术作品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理解:自觉养成对革命先烈的敬仰之情,树立正确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提升艺术素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认识美术作品对传承历史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作用。
教学重点 理解情感在艺术创作中的核心地位,以及艺术作品如何有效表达并传递情感。
教学难点 通过作品分析实践活动,理解美术作品如何运用绘画语言表达情感。
教学具准备 相关图文、视频资料(PPT课件),教材,记录本。
教法学法 自主探究、观察、讨论、评述。
教学设计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过程性评价
组织教学 课前发放《团队合作小组导学案》及《学习评价表》,进行学习小组分组。要求小组预习课本,找出知识点;并根据单元《团队合作小组导学案》任务一,完成预习。检查预习情况。 学生提前分组完成预习任务。课前小组长汇报预习情况。 明确学习任务及评价标准。 对预习参与度进行点评。
情境导入 一、情境激趣,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感受革命者的崇高精神。1.视频:播放革命历史题材影片,如《建国大业》《长征》等的经典片段;2.展示如五四运动、红军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历史画面与美术作品,进行对比。 二、提问( AI数字人“小红”):一百多年来,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中矢志不渝,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美术作品是怎样表现革命者崇高的革命精神的?三、展示课题:《情感表达》 观看视频,感受革命情感。欣赏美术作品,体会艺术家如何用艺术创作表达革命情感。 设置营造一个身临其境学习情境,激发学生感受革命者崇高的革命精神。以及感受艺术家的创作热情。 对学生的学习态度进行评价。
新知探究 一、提问、归纳讲解:1.什么是崇高的革命精神?解释:崇高的革命精神是指一种为了理想、信仰和民族解放事业而英勇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状态。它表现为坚定的信念、无畏的勇气、顽强的毅力以及对正义和真理的执着追求。2.什么是情感表达?概括:指通过语言、行为、艺术等多种形式将内心的情感、情绪、体验等传达给他人的过程。3.美术作品的欣赏方法。归纳:描述(时间、地点、人物、题材……),分析(造型语言:点、线、面、空间、色彩、肌理、构图……,形式规律:对称、均衡、对比、统一……),解释(主题、思想、情感……),评价(价值、意义、文化理解……)。二、引导学生小组自主选择《伟大的导师——马克思、恩格斯》《送别》《在战斗中成长》《人桥》等其一的一件美术作品。1.利用AI数字人“小红”介绍马克思主义及《伟大的友谊》,引导学生分析雕塑作品《伟大的导师-马克思、恩格斯》。观察作品中的人物结构关系、人物形象(动作、姿态等),分析作品表现革命者崇高精神的方法。设问:这尊雕塑作品的人物结构关系,是如何展现马克思与恩格斯这两位伟大革命导师的光辉形象的?为什么作者采用这样的造型方法?归纳:人物的不同姿态形成了稳定的三角形构图,表现了两位伟大导师坚定的信念和真挚的友谊。二、赏析《送别》《人桥》的人物造型特点。提问: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给你什么样的感受?这些形象是如何体现军民、战友之间的情感联系的?归纳:《送别》采用高视点、多人物的构图形式,通过“母送子”“妻送夫”“儿送父”三组人物造型,凸显深厚的军民鱼水情。《人桥》表现了解放军渡河作战的场景,在炮火硝烟中,战士们在冰冷的水中用身体架起人桥,保障了队伍的顺利前进。作品以黑色为主,套以红、绿两色,层次分明,疏密得当,造型概括,富有动感。三、欣赏中国画作品《转战陕北》,分析创作过程。提问:观察画面的构图和形象塑造,作品是如何衬托出革命领袖的高瞻远瞩和沉着坚定的?归纳:远景:浓淡相间的墨色,营造出深远辽阔的意境。中景:主体人物位居画面的视觉中心,展现出顶天立地的豪迈气魄。近景:山体雄伟而坚实,色调温暖,寓意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事业具有坚实的基础和光明的前途。 一、分组探讨并列举出与革命精神相关的历史事件、人物或场景,如长征、解放战争中的英雄事迹等。每组选择一件作品,阐述作品表现的如事件、人物或场景,阐述选择的理由及观画感受。二、思考讨论回答问题:1.作品以概括凝练的雕塑语言,表现了马克思、恩格斯的光辉形象。2.讨论分析《送别》的构图形式及“母送子”“妻送夫”“儿送父”三组人物造型,评述凸显了怎样军民情感?《人桥》通过哪些元素语言表现了解放军深厚的战友情和不畏牺牲的英勇气概?三、了解艺术家的艺术创作过程。探究评述构图与形象塑造在作品表现主题情感的作用。 学生在这一活动过程中,不仅能够感受革命精神的伟大与崇高,还能通过艺术的形式思考革命精神的内涵和价值。提升学生的艺术理解能力与感悟力。鼓励学生分析作品的构图、形象、色彩以及笔触、肌理等艺术语言,理解并感受革命者的崇高精神。 学生在听讲过程中,自我评价。是否了解相关的革命历史背景,能否运用美术语言分析作品。
拓展探究 思维迁移:通过中国画作品《万山红遍层林尽染》,学习艺术作品如何运用构图、形象、色彩等表达象征或隐喻,表现革命精神。尝试将《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中的自然元素与革命精神相联系,理解其中表现的革命精神。概括:万山红遍象征着革命事业的蓬勃发展;山川的雄伟隐喻革命者的坚定信念和顽强斗志;河流的奔腾表现革命进程的不可阻挡等。画家以浓墨重彩描绘了新中国日新月异的山川面貌,表达作者对祖国雄伟山河和壮丽景色的无限热爱。 学生探究画面中画家运用了哪些元素去象征或隐喻革命精神?表达了画家怎样的创作精神? 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意识和审美能力。 评价学生对美术社会功能的理解能力。
课堂小结 通过《学习评估量表》回顾知识点,评价学习的掌握情况。结语: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学习了美术作品的赏析方法,了解艺术家的创作过程,理解了不同形式美术作品在表达革命情感中的运用。希望今后同学们更进一步去学习美术作品表达情感的知识与技能,更好的传承优秀红色革命文化。 学生自评、互评。 总结归纳。 评价本堂课整体学习收获情况。
作业布置 作业要求:选择课文中一件美术作品,写一篇300字赏析短文。赏析不同美术作品在表达革命情感上的差异和共同点,并提出自己的观点。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通过不同途径,如网络、书籍、参观美术馆或艺术展览,进一步感受艺术作品是如何表达情感的。 欣赏一幅革命历史题材美术作品,并撰写一篇短文,分析其中蕴含的革命情感。 提升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和分析水平,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艺术作品。 运用美术语言和分析比较等方法评述美术作品。
板书设计 第1课 情感表达一、情感与艺术作品二、情感表达的方式三、思维迁移情感是艺术作品的灵魂艺术作品是情感的载体主题构图与造型色彩运用笔触与肌理象征隐喻
第一单元第1课《情感表达》学习评估量表
班级: 姓名: 小组: 组长
备注:在相应的空格内填写所学知识点
美术作品赏析方法
情感与美术作品的关系
情感表达方式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