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表现形式 教学设计(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课 表现形式 教学设计(表格式)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美术
更新时间 2025-11-05 21:47: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题 《表现形式》 本课时数 1节
教学目标 知道:知道绘画、雕塑不同形式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特点,了解各种表现形式在传达主题情感和思想方面的独特作用。能做:通过观察、分析、小组讨论和交流,对绘画、雕塑不同形式的美术作品进行解读和评价。理解:主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理解不同风格、不同形式的美术作品是为作品情感服务的。
教学重点 造型元素的理解、形式美法则的运用。
教学难点 从表现形式和艺术语言两方面对作品进行艺术鉴赏。
教学具准备 相关图文、视频资料(PPT课件),教材。
教法学法 自主探究、观察、讨论、评述
教学设计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过程性评价
组织教学 课前要求学生根据单元《团队合作小组导学案》任务二。预习课本,找出知识点;进行小组预习分工查找红军长征历史资料及课文中美术作品背景资料。 学生提前分组完成预习任务。 明确学习任务及评价标准。 对预习参与度进行点评。
情境导入 一、情境导入:播放《我在长征路上开超市》片段。开展红军长征故事小组抢答竞赛。提问:红军长征的起止期间?长征大概走了多长的路程?你知道的长征故事?长征的历史意义? 二、展示长征地图,运用AI数字人“小红”简要总结长征的时间、路程、重大事件、历史意义等。开始时间: 1934年10月17日中央红军主力从江西瑞金出发。
结束时间:1936年10月22日红二、四方面军与红一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标志三大主力会师及长征胜利结束。重大事件:湘江战役、遵义会议、四渡赤水、飞夺泸定桥……历史意义:长征历时两年,行程约二万五千里,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壮举。其胜利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实现了北上抗日的战略目标,并奠定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革命的基础。二、以作品《遵义会议》为例,进行设问引入课题。引言( AI数字人“小红”):……在长征途中,1935年1月1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贵州遵义召开一次极其重要的扩大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中共中央的统治,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中央的正确领导。……在极端危险的时刻,挽救了党和红军,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达到成熟。这个决定中国革命命运的一次重要会议,艺术家又是如何用画笔去再现当时的情境和表达怎样的思想情感呢?下面让我们进入新课的学习。三、展示课题:第2课《表现形式》及展示学习目标(知道、能做、理解)。 学生观看,每组根据学习任务单的预习,准备抢答有关红军长征革命历史的问题。 提升学习气氛。通过竞赛的形式,激发学生回顾革命历史背景的兴趣,增强对革命历史的了解和认识,进而激发学生对革命历史题材美术作品的欣赏兴趣。 该环节属于初步认知环节,在学生回答过程中,以鼓励式评价为主。
新知探究 一、进行美术作品的表现形式及艺术语言探究。要求各小组汇报课前预习中对表现形式和艺术语言探究结果。教师进行归纳(图文展示):1.表现形式:绘画、雕塑、建筑、设计、书法、篆刻、新媒体艺术……。 2.艺术语言:造型元素(点、线、面、空间、色彩、肌理、构图……)与形式原理(对称、均衡、对比、统一……)。二、指导学生赏析《遵义会议》《地道战》《初踏黄金路》《艰苦岁月》《太行铁壁》《鲁迅像》等革命历史题材美术作品。鼓励学生分析描述作品中的场景、人物特征、色彩关系、空间处理、构图运用等,以及分析作品的创作思想和艺术价值。1.详细评析(以教师讲解为主):以油画《遵义会议》为例,分析作品中的线条运用形象塑造(如人物轮廓的勾勒、场景的描绘等),色彩选择(如以暗衬亮方法的运用突出了主要人物的形象),以及构图空间布局(如人物的动作及位置安排引导观者视线以突出主要人物形象等)。归纳:《遵义会议》以不同形象的人物作为画面的主体,通过空间的营造、人物形象的塑造与安排,艺术地再现了遵义会议的场景。2.实践演练(指导学生自主探究):分析《地道战》和《初踏黄金路》的表现形式及艺术语言的运用。分别播放《地道战》电影片段和西藏解放前后的历史照片,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归纳:《地道战》采用舞台式的追光效果,既突出了画面的视觉中心,又通过人物的视觉方向和动态拓展了空间。作品中虚实及明暗的强烈反差,被整体的暖色调统一为和谐的画面。《初踏黄金路》画面中的人物、动物形象形成了视觉上连续的点,S形的构图在使画面产生纵深感的同时,又具有一种独特的节奏美和韵律美。3.深入探讨(指导学生自主探究):《鲁迅像》《艰苦岁月》和《太行铁壁》这三部作品分属于版画、雕塑和中国画三种不同的表现形式,在艺术语言上各有特色。注意比较不同形式美术作品在艺术语言运用上的异同。重点归纳版画、雕塑及中国画的造型特点( AI数字人“小红”图文介绍): 版画:艺术家构思创作并且通过制版和印制程序而产生的艺术作品,是以刀或化学药品等在木、石、麻胶、铜、锌等版面上雕刻或蚀刻后印刷出来的图画。雕塑:运用立体造型的特殊语言,对形体进行高度概括,高度凝练地再现表现对象。中国画:注重画面布局、笔法、墨色等美术语言对表现对象的意境创造。 一、学生汇报美术作品的不同表现形式类型及理解艺术语言运用。二、分组讨论评述作品:结合本单元第一节课所学的美术作品赏析方法,分析艺术语言是如何相互作用并表达革命情感的。(学生在PPT上自主圈画出结构线、构图线等)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和主动探究美术作品的艺术魅力。掌握表现形式,学习分析艺术语言构成的方法。以“比较”的方式启发学生理解不同的艺术形式在表达情感时的异同。通过活动使学生清晰地认识 每种艺术形式擅长的领域和独特之处。同时,这种比较也能够帮助学生开阔视野,拓宽艺术鉴赏的思路。 对学生的课堂表现及时给予鼓励:能否正确表述造型元素、形式原理。
拓展探究 探究不同形式美术作品带来的视觉感受。展示飞夺泸定桥同一主题的、分别采用油画、版画、雕塑等不同表现形式及和艺术语言风格的作品,进行赏析。提问:如果你是一位画家,你会选择哪一种艺术形式表现革命者崇高的革命精神?概括:美术作品运用不同的造型元素和形式原理,展现出丰富多彩的视觉天地,给人以思想的启迪和情感的熏陶。 结合不同的艺术形式、作品风格,选择一种自己喜欢的艺术形式,准确生动地阐述作品所表达的崇高的革命精神。 落实学科核心素养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文化理解)。 评价学生对革命历史题材的美术作品对缅怀革命历史、寄托革命情感、弘扬革命精神的理解态度。
课堂小结 通过《学习评估量表》回顾知识点,评价学习的掌握情况。结语: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及表现形式的相关知识点,了解了艺术语言与表现形式在美术作品中的使用方法与技巧。希望同学们能够运用本节课所学知识,主动的去对生活中的优秀的美术作品进行分析与鉴赏,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与实践能力。培养热爱美术,热爱生活的良好习惯。 学生自评、互评。 总结归纳。 评价本堂课整体学习收获情况。
作业布置 课后练习:请同学们课后查找《开国大典》这幅美术作品的相关资料。并写一篇300字左右的欣赏笔记,在下一课题中我们分享交流。 完成1篇300字左右的欣赏笔记。 提升审美鉴赏能力。为下一课做准备。
板书设计 第2课 表现形式表现形式绘画雕塑建筑设计……中国画油画版画……艺术语言造型元素形式原理点线面空间色彩肌理构图……对称均衡对比统一……
第一单元第2课《表现形式》学习评估量表
班级: 姓名: 小组: 组长
备注:在相应的空格内填写所学知识点
美术有哪些表现形式
美术有哪些造型元素
美术有哪些形式原理
革命历史题材的美术作品起到什么作用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