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创作手法》 本课时数 1节
教学目标 知道:能够分析作品主题与社会现象或历史事件之间的关联,从而知道主题选择的依据和意义。结合创作背景和相关文献,推测并理解艺术家的创作意图和动机。了解创作意图是如何通过作品的主题、形式和风格体现的,进而理解作品的内在含义和价值。 能做:能够运用美术作品赏析方法,对作品中的象征和隐喻手法进行阐述。 理解:学生需要通过多种方式培养自己的审美情感和审美能力,并能够欣赏并尊重不同艺术形式,了解创作手法的多样性。通过对艺术作品的解读和探讨,提升文化理解能力和素养。
教学重点 艺术作品的创作意图是通过作品的主题、形式和风格得以体现的。
教学难点 通过撰写作品分析报告,使学生了解作品的创作手法、创作背景以及艺术家的创作意图,进而深入挖掘作品的艺术价值和精神内涵。
教学具准备 相关图文、视频资料(PPT课件),教材,笔记本。
教法学法 自主探究、观察、讨论、评述
教学设计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过程性评价
组织教学 课前要求学生根据单元《团队合作小组导学案》任务三。预习课本,找出知识点;查阅开国大典相关的影视资料及了解参加开国大典的主要人物。检查预习情况。 学生提前分组完成预习任务。课上分析预习成果。 明确学习任务及评价标准。 对预习参与度进行点评。
情境导入 一、播放开国大典历史视频。 1.利用AI数字人“小红”描述: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这个声音震动世界,这一瞬间成为永恒,标志着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艺术家们是怎样表现这一历史时刻的? 2.运用课文中开国大典主题的3幅作品与历史图片进行对比分析,引导学生思考:说一说艺术家在表现主题方面运用了哪些创作手法? 归纳:简要介绍创作手法,如具象描绘、象征寓意。 导言: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吧! 二、展示课题:第3课 创作手法 感知体会:艺术家以独特的视角表现了庆典时刻的宏大场面,通过对重要历史时刻、重大历史事件的描绘,用画面定格了一个个值得铭记的历史瞬间。 引发学生对历史题材美术作品的欣赏兴趣。 本环节,以鼓励式评价为主。
探索新知 赏析并对比董希文、李成民、唐勇力三位画家表现开国大典的绘画作品,分析不同的美术表现形式及不同的创作手法在表达同一主题作品时的不同特点。重点提示美术创作中,艺术家们常在历史真实的基础上,艺术性地组织创作素材。 一、说一说:三幅作品在表现形式、画面构图、形象塑造、色彩搭配、空间处理等方面各有什么特点? 二、介绍表现手法及表现角度: 1.具象描绘:通过具体、细致的描绘,客观呈现物体的形态、色彩、光影等特征,使观者能够清晰地感受物体的真实存在。 2.意象表达(象征寓意):艺术家通过特定的符号、形象或物品传达超出其表面意义之外的深层含义,以此引发观者的思考和感悟。 3.表现角度:亲历者角度、群众角度、艺术家角度。 三、归纳:画家以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手法,营造出庄严神圣、喜庆祥和的画面氛围。 学生聆听,记录。根据预习回答问题。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提升审美素养,了解绘画作品的艺术风格和 表现技巧,为下一步学习探究进行铺垫。 学生在听讲过程中,进行自我评价。
拓展探究 一、作品评析:引导学生分析画作的表现形式、画面构图、形象塑造、色彩搭配、空间处理等。 1.《开国大典》(油画) 1953年 董希文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请学生在讲台希沃屏幕上用电子画笔划出画面构图线条。 提问:这幅作品采用了表现手法和表现角度? 概括:写实油画,亲历者角度。作品采用平视的视角,使画面背景更显宽广辽阔,生动展现了人民领袖的精神风采和新中国的蓬勃气象。 2.《开国大典·人民万岁》(油画)2014年 李成民 浙江展览馆藏。 让学生自主概括这幅作品表达的主题思想。 归纳:作品采用群众的视角,表现天安门广场上红旗猎猎、人海欢腾的热烈场景,运用丰富的笔触和富有动感的象征色彩的相互衬托,给人以耳目一新的视觉感受。 二、深度探究:《新中国诞生》(中国画)这件美术作品在创作中,根据画家的线描创作稿,探究传统工笔画的笔墨技法及造型特点。 1.播放唐勇力画家在创作这幅作品的历程及感想短片,引发学生学习兴趣。 问题一:这幅作品的表现形式与前面两幅作品有不一样的地方吗?画家运用了哪些元素烘托画面氛围?为什么要这样表现? 问题二:画中有哪些人物?线描创作的优势是什么? 问题三:这样的创作手法是如何服务于作品的主题和情感的? 归纳:这幅作品从艺术家的角度,以中国画长卷的形式,采用广角式的表现视角,艺术性地向观者展示了开国大典的恢宏场面。这些形象不仅是历史瞬间的定格,更是时代精神的传递。精细、准确、流畅的传统工笔画线条,不仅是一种绘画技法,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精神表达。 2.开展创作小游戏:利用数字技术,让学生在希沃电子屏上,利用《新中国诞生》解析出的造型元素进行再创作(包括人物位置的安排、色彩搭配、象征形象应用等)。增强学生的对作品创作的认识。 一、学生根据课前预习,小组讨论后回答问题。 二、学生观看聆听、思考,讨论后回答问题。并进行创作练习探究。 一、培养学生的创作意识。锻炼学生对美术作品的赏析与评述能力。 二、剖析创作手法服务作品主题。每个人都有独特的审美观念、情感表达方式和艺术追求,这是绘画个性和风格的直接体现。 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表现进行实时评价:能够独立分析艺术作品,理解艺术家的创作意图和艺术追求。
课堂小结 一、总结美术作品中创作手法和创作意图的关系。创作手法:包括色彩运用、线条处理、构图布局、技法运用等方面。创作意图:艺术家通过作品想要表达的主题、情感、观念或思想。 二、对本单元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作业布置 课后让学生思考其他艺术形式(如音乐、舞蹈、文学等)中是否也存在类似的现象,即同一主题可以有多种不同的表现角度和表现形式。写一份300字学习感悟。 学生课后完成 让学生将所学的艺术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从而加深对艺术创作的认识和理解。
板书设计 第3课 创作手法 创作手法表现手法 表现角度 具象 意象(象征) 亲历者角度 群众角度 艺术家角度
11 / 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