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七年级下华东师大版2.5《背影》课堂实录

文档属性

名称 语文七年级下华东师大版2.5《背影》课堂实录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0.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华师大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9-17 11:50: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背影》教学实录
一、忆别
师:文章开头这样说——“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这个发端有什么特点,有什么值得注意的呢?
生:作者在开头提醒我们,他要回忆,要重拾有关“背影”的往事。
师:很显然,作者在写这篇文章的“当时”,是在以某种缘由回溯“过去”的事情,是一种“回顾性叙述”。
请品读“已二年”其中的意味。这“已二年”的时间是怎么来的呢?假如你就是作者,在说这话的时候会配合着怎样的肢体语言?
生:会不由自主地掐指算来,会细细地点数一番……
师:好,是“算”出来的。这说明“
( http: / / www.21cnjy.com )我”虽然与父亲分别了,但从“算”时间的情景中可知道“我”在心里“思念”着父亲,甚至在叹息时间有些长了,“已”字有明显的感叹意味。虽然与父亲不相见,但他是否把父亲忘了呢?
生:没有。他一直在怀念着父亲的一个“背影”。
师:这个“背影”可以说是在漫长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两年”多“不相见”的日子里,使“我”聊以慰藉的东西。大家品读一下,哪句话、哪个词体现了这种自我提示?
生:“不能忘记”中的“不能”,它有“不应该”的意味。
师:很好,“不能”里面有一种理性的自我约束。前边的“最”字呢?
生:强调,情感强烈。
师:开头点出了事由——不忘“背影”
( http: / / www.21cnjy.com )。我们说叙述的本质是解释叙述对象。那么,文章接下来显然要带着浓郁的情感来回忆“是什么样的背影”,来解释“为什么最不能忘记”。
二、奔丧
师:文章是从“祖母去世”说起的,“祖母去世”与“父亲的背影”之间又有怎样的联系?
生:这是从事情的源
( http: / / www.21cnjy.com )头说起,儿子从北京到徐州与父亲会齐,然后父子俩从徐州到家中奔丧。事后又上南京,父亲在南京谋事,儿子继续北上。父子俩分手时,父亲为儿子买橘子而留下背影。
师:假如不说这事情的原委,比如
( http: / / www.21cnjy.com )删掉“奔丧”,直接这样写:那年冬天,父亲去南京谋事,我去北京念书,我们便同行。到南京时——(下接教材原文)。大家看两种写作方式,有什么区别?后者与前者相比少了什么?
生:少了失去亲人的痛苦,少了家境的惨淡。父亲身上也就少了沉痛的心情,沉重的压力。
生:少了一些旅途的颠沛,也就少了些别离的疲惫。
师:如果少了这一切,“背影
( http: / / www.21cnjy.com )”就少了陪衬,就单薄了许多,情感力自然就弱了许多。而文章这样的处理就让作品摇曳出更为深沉而动人的情感波澜,也为下文写买橘之难作了事实铺垫。
三、送站
师:父亲决定送儿子“上车北去”,但父亲开始怎么说?
生:“因为事忙”,“说定不送我”。
师:“说定不送我”是否就不管了呢?
生:不是,托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
师:“熟识”是什么意思?
生:很熟悉,很了解,信得过。
师:不仅选择了“熟识”的人,父亲还做了什么?
生:还“再三嘱咐”茶房。
师:父亲真的就没送站吗?
生:他还是去送站了。
师:这个过程中摹写他心理变化的词有哪些?
生:“怕”……“不妥”,“踌躇”一会儿,“终于决定”亲自去送。
师:“怕”是何意?
生:担心。
师:“踌躇”呢?
生:犹豫。
师:不去,担心茶房不妥;送站去,自己又有事,很为难。至此,父亲的爱子之心已是初见。
师:“终于决定”送,这“终于”是什么意思?请查字典解释。
生:字典上“终于”的第一个意思是“副词,表示经过种种变化或等待之后出现的情况”。
师:用在这里有什么意味?
生:表示父亲的选择有复杂的思想斗争过程。但种种踌躇变化之后,还是把儿子放在了第一位,还是觉得唯有自己照顾才最放心。
师:那么,我们再把这些安排
( http: / / www.21cnjy.com )送站过程的摹状词按时间顺序梳理一下,在父亲的犹疑变化中,在作者的一咏三叹中,再次体味作品的蓄势功力和情感穿透力。
生:先选择“熟识”的人,接着“再三”地嘱咐,甚是“仔细”,然后又“怕不妥”,“颇踌躇了一会”,最终决定“我去吧”。
师:这是一个父亲很自然的心理变化过程
( http: / / www.21cnjy.com )。没有矫揉造作,而是返璞归真,富有人性,我们不得不佩服作者如此真实朴素的叙述,这蓄意传情的功力很是突出。
四、橘情
师:父亲为什么给儿子买橘子?
生:当然是为儿子解渴,免得旅途上火。
师:南方民俗送橘子还有别的意味,同学们知道吗?
生:不知道。
师:提醒一下,还记得刚刚讲过的《阿长与〈山海经〉》吗?里面有什么与此相关的情节?
生:想起来了,送福橘。
师:打开《阿长与〈山海经〉》,把有关部分再读一遍。
(生读。)
师:“橘”与“吉”
( http: / / www.21cnjy.com ),南方人读音比较接近,所以就有了送“福橘”的民俗。显然,父亲给儿子买橘子,就不只是为路上解渴,还有深深的祝福,愿儿子一路顺风。这样,大家能明白要买橘子时,父亲执意不让儿子去而坚持亲自去买的原因了吗?
生:明白了。父亲自己买来的才是送,寄托着父亲的心愿。儿子自己去买,表达不了父亲这种内心的祝福。买橘是有深意的。
师:同学们,请记
( http: / / www.21cnjy.com )住把《阿长与〈山海经〉》中的有关情节与《背影》的情节联系在一起进行解读这一方法。前者文中送“福橘”的情节成为解读《背影》的论据,在解读方法上讲叫“文本互证”,这样做体现出明确的联系思维意识。我们要仔细体会这种解读方法,这是一种智慧,读书不能孤立地读,更不能是狗熊掰棒子,一边掰一边丢。
五、背影
师:如果把“背影”比作一块情感的通灵宝玉,那么,它的两面都写着爱。请问写的是什么?
生:一面是“父亲爱我”,一面是“我爱父亲”。
师:知道这两种爱是比较容易的,但更重要的是知道它们是怎样表达的,这是我们探究的重点、难点。
此文很妙,就在于作者重构了一个
( http: / / www.21cnjy.com )具有强烈视感效果的焦点场景,形成了一个动人的文学意象——“背影”。而且这个“背影”又将“父爱”与“爱父”两种情感统一在一起。
为了作理性深入的分析,请同学们先思考这样一个问题——“背影”产生的客观条件是什么?也就是说卖橘子的货摊在什么地方?
生:卖橘子的货摊在“栅栏外”,与车厢有铁道相隔。
师:那么父亲怎样才能买到橘子?
生:须穿过铁道,要跳下这边月台,还要爬上那边月台。
师:“背影”是什么情况下的“背影”?
生:是父亲上那边月台时的背影。
师:假如像我们今天常见到的情景:列车旁的月台上有流动购物车,父亲顺手买了一兜橘子从车窗递给儿子,还会有书中所写的“背影”吗?
生:没有的。顺手买一兜橘子,就使这行为很平淡,不能引起强烈的情感刺激。
师:所以说是车厢与橘摊的空间位
( http: / / www.21cnjy.com )置构成了产生“背影”的客观条件,它增加了买橘人的行动难度。这给我们这样一个启示:一般来说付出了较大努力得到的东西让人觉得怎么样呢?
生:付出较大努力得到的东西让人倍觉珍贵,须加倍爱惜。
师:难度增加了价值。我们再
( http: / / www.21cnjy.com )从父亲的情况看,假如父亲是一个四十几岁的壮年人,身体利落,穿着也利落,能轻快地跃身跳下,能轻快地纵身上跳,那么,还会有文中所写的“背影”吗?
生:没有的。父亲条件愈好,上下月台越不成问题。
师:所以文章极写父亲攀爬能力之弱,显示攀爬难度,这样,文章的情感力量会怎么样?
生:父亲条件越差,上下月台难度越大,文章的情感力量也就越发的集中和强烈。
师:综上所论,我们可以这样进行总结——空间位置与人物行为及其自身条件的矛盾性蕴蓄着浓浓的父子情。由此大家明白叙述空间的作用了吗?
生:故事的空间影响事情的性质。
师:所以,写作有这样一条原则:利
( http: / / www.21cnjy.com )用空间条件与事件相关元素的关系塑造人物,创造故事。比如,创作一个下河救人的故事,在十来米深的唐山陡河与不到两米深的小河沟有区别吗?
生:当然,在陡河要难得多。
师:所以,我们要树立“空间意识”。
下面我们再从儿子这面看“背影
( http: / / www.21cnjy.com )”。从儿子这面看“背影”,看见的仍然是父亲,但我提醒同学们要注意,这是一种写作艺术——从儿子看到的父亲的样子中看儿子的心理——以描写对象的情状显示描写者儿子的眼神,其效果是“一石二鸟”。具体说父亲是怎样去买橘子的呢?儿子眼中的父亲是什么样的呢?尽量用书中的摹状语句表述。
生:穿“黑布大马褂”,“深青布
( http: / / www.21cnjy.com )棉袍”,“蹒跚地”走过铁道,“慢慢探身”,下到这边月台下边,然后在那边月台边“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师:这样具体,这样传神,说明儿子是怎样看着父亲的?
生:说明儿子正全神贯注地盯着父亲的举动。
生:我感觉好像儿子和父亲一起使劲儿。
师:这一瞬间,儿子心中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骨肉亲情被激发开来,这是对父亲的一种认知。他深切地感受、理解了父爱,所以才会有情至深处、不由自主的“流泪”。同学们要记住——认知是情感产生的条件。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也没有无缘无故的爱。明白其中的缘故,就会有相应的情感。“背影”描写很具体,间接写出儿子心理很专注。甚至还写出儿子对父亲心理的体验。文中写父亲买橘子回到车上怎么说?
生:看见父亲“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
师:“心里很轻松似的”是说父亲的心里感觉,儿子怎么知道?
生:“扑扑衣上的泥土”,这本身就是父亲的一种轻松的动作,从这样的动作里,可以看出父亲买来橘子好像做了一件大事情之后的轻松。
师:这些描写,其实就是儿子对父
( http: / / www.21cnjy.com )样的认知——从外表到内心。在整个买橘过程的描写中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并根据目标准确使用摹状词,比如“攀”、“缩”、“蹒跚”、“左倾”、“努力”,等等,都是在极力体现这橘子来得怎么样?
生:不容易。
师:“不容易”是文中的原话,我们用一个字怎样来概括?
生:难。
师:是的。用“难”来体现“心”。整个“背影”都围绕这个“难”字写。为了体现“难”,甚至还着意写父亲的穿着。他穿了什么?
生:“大马褂”、“布棉袍”,这样的衣着为上、下月台增加了不少的困难。
师:是的。写什么都有目的。
这是第一个“背影”。文中还写了第二个“背影”。第一个“背影”突出了“难”的动作,第二个“背影”体现的是什么呢?
生:第二个“背影”体现的是“难舍”的情。
师:凭什么这样说?
生:“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这才回到车里。这说明“我”一直注视着父亲。
生:一个人走进人群里,我们盯着看,
( http: / / www.21cnjy.com )有时看不到了,过一会儿,就又看到了。不见了,又见到。反反复复,直到最后消失在人群里,“再也找不着了”。
生:那个“再”字很传神,传出“我”对父亲的关心。
师:这就是“难舍”,
( http: / / www.21cnjy.com )目光依依远送人。循着第二个“背影”,让我们诠释一下本文标题——《背影》。“背”,一个意思是“脊背”的“背”,一个意思是“离”。“影”,这里应该解作“像”,摄像。“背影”者,父亲渐渐去我而背之像也。这样的“背影”里蕴涵的是什么?
生:人走远了还在看,难舍之情非常明显。
师:《背影》是朱自清1925年
( http: / / www.21cnjy.com )10月写的,事情是七八年前发生的。经过这样长的时间,记忆如新,这也让人想到开头说的那句话,“最不能忘记的是父亲的背影”。现在我们能理解为什么最不能忘了吗?
生:父亲为祝福儿子,多为难的事
( http: / / www.21cnjy.com )都不在乎,也因为儿子目不转睛地盯着背影看,满目含情地在人群中苦苦追寻,这通灵宝玉般的“背影”,自然就永远铭刻在儿子的心田上,悬挂在儿子的记忆中,让他一面体味着“父爱”,一面释放着“爱父”。
六、期盼
师:我们读《背影》的结尾。大家有什么感觉?
生:照应了开头,两年不相见,心里很苦,自然就期盼相见。
生:我觉得文章写完了,但事情没有完。
师:为什么这样说?
生:“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盼相见,但不知什么时候。
师:“唉”的一声长叹,留下思念,
( http: / / www.21cnjy.com )留下期盼。这是一个没有完结的结,此时打在了作者的心灵之上,让他纠结痛苦;也永远地打在了一代又一代读者的心灵之上,让我们唏嘘慨叹!从“背影”里,我们应该懂得什么叫“父子之爱”,由此理解我们生活中的骨肉亲情。
(师布置课后作文题《爱的剪影》。)
附学生作文及评析
雨中伞影
河北唐山市第二十六中学


三人两伞隐没在水雾之中的情景,成了他
( http: / / www.21cnjy.com )一生最温暖的回忆,每每想起,心中就会涌起一波又一波的幸福浪潮,冲击着他的心灵,就像雨滴滴落在水中,荡起层层叠叠爱的涟漪。
记得那是一个深秋的傍晚,狂风
( http: / / www.21cnjy.com )大作。他正在教室做卫生,只听见窗外竟传来一阵阵粗暴紧密的雨打树叶声,和着雨滴敲击玻璃窗子的声音。天公就像故意与他作对,霎时间,大雨沛然而至。
他站在教学楼门口,无助地张望,
( http: / / www.21cnjy.com )烦躁地抱怨。不远处,正有一个身影顶风冒雨而来,湿滑的地面让那个人几次踉踉跄跄地差点跌倒,看得出,他有点不顾一切,猫着腰急急地往前冲着。他先是无聊地看着这一切,继而就萌生了浓浓的担忧,这么大的雨,这么着急的脚步,多难啊!来人渐渐近了,熟悉的身影,熟悉的呼叫。啊,是父亲!父亲正打着一把伞朝他奔过来。父亲跑到教学楼门口,微笑着对他说:“儿子,快过来。”说着,便一把拉过他来。就在他与父亲的手拉住的那一刻,他不再感到寒冷,而是一股沸腾的暖流,和着泪水,雨水,散发在全身……
他们走出学校不多远,只听见背后传
( http: / / www.21cnjy.com )来了一个熟悉的声音:“儿子!”他回头一看,吃了一惊,竟然是母亲!母亲也打着一把伞向他们赶奔过来。母亲的脸上沾满了雨水,已经花白的头发散乱地贴在额头、耳际。
母亲小跑过来,埋怨父亲道:
( http: / / www.21cnjy.com )“我给你打电话你怎么不接呀?”父亲解释说:“我把手机放在更衣室里了。”说完又打趣道:“好了,咱们一家来个雨中游吧!”三个人,两把伞,向家的方向走去。
雨滴打在伞上,滴滴答答的。旁
( http: / / www.21cnjy.com )边的路灯亮了,把他们三人的影子拉得老长老长,贴在湿漉漉的地面上……那时,他真想变成一盏路灯,照亮父亲母亲前行的路。三人两伞渐渐隐没在水雾之中……
虽然时光流逝,往日不再重现,但那些爱的剪影是不能忘记的。
评析
这是用第三人称——“他”——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视角来写第一人称——“我”——所经历的事。这种手法是很方便的,特殊的全能叙述人,不但可以直接写“我”视线内的人物剪影——“有一个身影顶风冒雨而来……”,而且可以站在“我”的旁边,看“我”与父母走在雨中的情景——“旁边的路灯亮了,把他们三人的影子拉得老长老长,贴在湿漉漉的地面上……”很显然,这种写作手法与苏轼《赤壁赋》中写“苏子”的手法暗合。我们应该告诉学生,用第三人称写“我”的事也是完全可以的,不要局限在“我”的视野里。
【教学档案】
本次《背影》解读教学在加强摹状词品读及“背影”构成元素选择分析的基础上,从解读思维上与往日教学突出的区别有三点:
一、以文解文
联系《阿长与〈山海经
( http: / / www.21cnjy.com )〉》送“福橘”的情节解释《背影》中父亲的“买橘情”及固执的“买橘行”,不但深刻而且令人信服。因为这样做就把“背影”的内涵升华到较高的精神层面,使人物看来不太合乎常情的举动得到了合理的解释。同时,也使学生的理解思维活跃起来,享受到一种联系思维的乐趣。
二、以文比文
删掉“奔丧”一段文
( http: / / www.21cnjy.com )字,重构成文并与原文形成比较,从比较两者内容的不同到比较两者审美感的不同,学生很容易地理解了“奔丧”这一段背景的存在价值。这一方法的尝试,不但扩大了教师的解读视域,而且给学生展示了一种认识事物的方法——比较思维。
三、设境比较
“背影”的情感原动力是买橘行动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不容易”,此三字是立意之本,是立文之本。倘若整个过程如文中所说“尚不大难”,那么“背影”的审美刺激就会大打折扣。为了理解“不容易”,在执教过程中我选择了两个为一般学生经验过或可以理解的情境,一是站台常见的流动购物车,一是身体灵便的壮年人,设身处地,拟境想象,从而对橘子购买之“难”有了深刻的“认知”。
此三条值得各位同行一试。
《背影》实录
高淳县实验学校
曹刚
2005年10月18日 高淳县实验学校八年级(7)班授课
一课时
[导入]
师:看屏幕(幻灯1,一个老人的背影),背影,他是作者是谁啊?
(学生都预习过,自然知道)
生:朱自清。(齐说)
师:好,谁了解朱自清的,说说看?
生:我知道他字
佩弦,我们上学期学过他的《春》;
师:好,还有么?
生:他是著名的诗人、学者、散文家;
生:恩,他原名朱自华,扬州人,在清华大学读书、任教过;
生:还有他是民主战士,他不接受美国的救济粮;
师:很好。那么,他有些什么集子呢?
生:他还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
生:还有他游历欧洲的《欧游杂记》。
(在自由的评说、回忆中,孩子们几乎讲全了有关朱自清的文学常识)
师,出示幻灯2,有关朱自清的介绍,总结。
师:刚才我们有同学说,上学期我们学过他的《春》,好,我们大家一起来背背看?
(因势利导,这样一种回忆一方面是温故,另一方面,呆会提及语言也正好讲述)
生背诵开头。
师:哦,朱自清的《春》是他专门写给我们中学生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名作,我们对于这样的优秀作品应该能够通背如流的。那么,在这篇文章中,我们看到朱自清的语言风格怎么样呢?(为后面讲述语言铺垫)
生:语言生动优美、诗情画意。(他们学孙犁的《芦花荡》,对诗情画意一词感悟的很好。)
师:好,那么,我们今天来学习他的另一篇优秀作品《背影》,看看这又将是一篇怎样的美文?
[分析]
师:请同学们大声、自由朗读课文,思考:文章一共提及了几次背影?
(朗读是我们语文教学的前提,没有好的朗读、没有语感还怎么领会文意。其次,朗读过程中一定要让学生带着问题思考,这样他们就不会泛泛而读。)
师:读完了,并能回答问题的同学举手。(举手是一种反馈)
(同学们都举手了,几乎都能回答。)
师,我们一起说几次?
生:四次。
师:好,我们请一位同学说说看哪四次?(请一位
( http: / / www.21cnjy.com )成绩中等偏下的同学回答此问题,上课是也一门艺术,该问题比较简单,请中等同学回答能暴露出发言中的常见问题,并很好的检测到全班;而且一般情况他能够很好作答,其也是对学生的一种鼓励。)
生:第一次,开头第一段“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第二次,63页,“…..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
第三次,“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
第四次,“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
师:好,那我们理一下,用几个字概括一下来说呢?第一次是
的背影,第二次是……
(根据语段概括要点,这是一种概括能力;并为下面理请文章的线索服务。)
生:第一次可以说是,回忆背影;第二次是看到的背影;第三次是目送背影;第四次是回忆中的背影。
师板书:
第一次
回忆背影
第二次
看到背影
第三次
目送背影
第四次
回忆背影
师:第一次回忆,开篇提出“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这有什么作用?
生:点题;
生:给人以悬念。
师:对,不错。开篇提出来,这是在点题,那么,我们看结尾呢?
生:依然在谈背影,这是首尾呼应。(学生的思维敏锐、活跃)
师:好的,那么贯穿其中的呢?
生:也是背影。
师:这叫什么?
思考中,我在板书中把“背影”划了一个弧暗示;
生:以“背影”为线索。
师:好,那我们先不急看文章,我们来感受一下,朱自清作为散文大家,他的文章的结构有什么值得我们借鉴的呢?
(在此时来讲解文章结构是恰到好处的,有助于他们认识结构,更有助于他们指导其写作。)
生:开篇点题,结尾呼应,全篇以“背影”为线索,文章思路清晰;
师:对的,每一篇文章都是一个例子,我们除了学习文章的思想、情感,也要在文章中学习写作的技巧、思路。
师:那么这篇文章的主题是?
生:父爱。
师:好,我们课文中详写的是哪一次背影?
生:第二次。
师:那我们一起来读读看,好吧?从哪开始读?
生、师:对,从“我看见……”一直到“这时我看见了他的背影。”
师:好,我们同学酝酿一下,读读看?
(生读文章)
师:感觉怎么样?
学生们目光默然(老师在课堂上应该善于观察学生的眼睛,从中读懂他们的内心,这样才能进行真正的教学、对话。)
(其实,学生的没有感动是正常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也是我在备课过程中就预料到的,因为他们年龄和心理的原因自然无法体会这样一种父爱的表现方式。所以说,备课要备学生,从学生考虑教法。)
于是,我打开了第三张幻灯。
我看见他戴着小帽,穿着大马褂,深
( http: / / www.21cnjy.com )青棉袍,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攀着上面,再向上缩;他身子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师:请大家把这段也读读看,比较一下,讨论删掉后补充的一些词语的含义与作用:
学生展开讨论
(学生讨论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在面对较难问题时,讨论是处理的关键。)
师:加上两个“黑”字,你们看有什么效果或不同?
生:两个“黑”字,说明父亲有孝在身;
师:对,父亲奔丧回家的目的是为了料理丧事;而黑色给人一种悲凉与沉重之感;他的内心承受着双重的压力,丧事、赋闲。
那么,我们继续看,“蹒跚”与“肥胖”说明什么?
(生迟疑)
师:“蹒跚”什么意思?
生:蹒跚是因为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
师:这说明什么?
生:说明父亲已经年迈与行动不便了。
师:那么,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我们联想一下这个画面?
(语言是需要想象的,只有在想象中我们才能进入情境,深刻感受)
生:一个年迈的老人,心中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 http: / / www.21cnjy.com )但为了孩子,摇摆的走到月台,双手攀着,两脚在向上缩,左手使劲地支撑着身子,然后右手用力翻过去,这是一幅多么感人的画面。
师:是的。我们同学来想一想,假如今天买橘子的是你的父亲,你爸爸让你在车门口等,他去买橘子,这正不正常?
生:正常;
师:对,因为你们小,只有十三、四岁;你们的父亲爬过去,费不费劲?
生:不费劲;
师:为什么?
生:因为年轻力壮。
师:对!如果这几事情发生在你们身上不会
( http: / / www.21cnjy.com )那么的感人,因为你们小,父母本应该爱护你们;而朱自清当年20岁了,父亲是如此年迈,但仍然煞费苦心,这是一种强大的爱在支撑着。
(分析事件时适当地做迁移是很重要的,要寻找与学生生活相接近的事例来充实他们的经验和体会)
师:所以,在这个时候作者怎么样了?
生:“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师:哭了。诶?我们大家迅速地找找,文章中一共出现过几次流泪?
生:四次;
生:开始,“看见满院狼藉…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
“我的泪很快流下来了”
“我的泪又来了”
“在晶莹的泪光中”
师:好,我们来比一比,这第一次流泪与第二次流泪有何不同?
师:“簌簌”是什么意思?
生:纷纷的样子。
师:说明什么?
生:说明很多;
师:那为什么会很多呢?
生:因为伤心;
师:对,第一次是伤心之泪。家中祸不
( http: / / www.21cnjy.com )单行的遭遇,回家又见到满院狼藉的情景,自然眼泪簌簌而下,这是多;而“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这一次呢?为什么很快?
生:因为,我看到背影这一幕一下子震颤了我,我领悟到了父亲的这份爱,于是“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师:我的流泪说明我已经体会到了,
( http: / / www.21cnjy.com )是的。老师曾经讲过爱的双向性,我们在《老王》这篇课文里讲到杨绛对老王的关心,我们说,假如杨绛关心老王,但老王从来没有理解过这样一份关心,也没有在临死前送上香油、鸡蛋以知恩图报,那么,我们说杨绛对老王这份关爱,其本身是苍白的。同样,在座各位的父母都深爱着你们,但如果你们当中谁却说没有感受过或者一丝感恩的心态,那么这样一种爱的本身也是无力的。那么,我们来看看朱自清,当他的父亲对其如此挚爱,那么,他领会到了么?他有反向的爱过父亲么?
(语文教育是精神的教育,如果在语文教学中不融于生命、爱的教育,那一切都是虚妄。)
师:请我们同学在文章里挖掘看看?
生:有,我发现了。当父亲抱着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这个“搀”字真诚表现了“我”的感念之情。
生:还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反语的运用,表明我的难过、悔恨。
生:最后,“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说明“我”一直铭记着他的“背影”。
师:对,我们说,作者是不是看到了父亲的背影随后就写了这篇文章?
生:不是。
师:对,他是过了好些年,自己都已有了孩
( http: / / www.21cnjy.com )子,才再写的这样一篇文章,而他在描写看到父亲背影那一幕时却表现地真实、逼真仿佛就在眼前,关键动词的运用无不反映“我”对这件事是铭记于心的。因为这是父亲,这是背影,这是爱的诠释。
师:好,朱自清的《春》表达的是朱自清对春的期盼和喜爱之情,语言优美、生动,那我们同学认为,本篇文章语言又如何呢?
生:我认为他的语言很平实,没有运用什么华丽的辞藻写父亲;
生:感情流露的很自然、也很贴切;
师:对,同一个作家在表现不同事物时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语言风格是不一样的,对春是一种赞美,所以语言富丽、优美,而《背影》更多是在真情中体味一位父亲,语言更加的朴实。同样的,父亲买橘子所表现的对孩子的爱,也用不着用“伟大”、“无私”等词汇来形容,这样一种父爱的表达其本身也是非常自然、真实的。
师:好,这是朱自清先生的著名的散文作
( http: / / www.21cnjy.com )品,我们说了,课文是一个例子,我们要在例子中学会除了思想、情感外,更多的东西。来,大家总结、总结,看看这篇文章的学习对我们今后在写作上有什么可以值得借鉴?各抒己见。
(学以致用这是教学本身的作用,我们学了一篇文章,如果不但能汲取思想的养料,而且能获取写作方面的精华,那这就是读与写的结合。)
生:首先从结构上来看,我学到开篇要点题
( http: / / www.21cnjy.com ),结尾要呼应开头总结全文,而中间部分要结构清晰,最好是有一条线索贯穿,而不是东扯西拉。就象老师说的要“神不散”。
生:在这篇文章中,我学到了在文章的选材上,应该注意观察生活,从小事入手,抓住细节;
师:哦,说的好!对,本文的“背影”截取了生活中的一个微小的场景来表现,但却真实、真情。继续。
生:我在这篇文章中,学到了描写的细致,比如在表现父亲买橘子的背影时关键动词的运用就很好,值得借鉴。
师:啊,我的同学的发现力,感悟力都很强,很好!还有么?
生:还有他语言朴素、平实。
师:好的!我们同学都说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不错,那么,我们来做个总结:1)结构上,条理清晰、前后呼应、线索贯穿明朗;2)内容上,选材精当、抓住了生活的细节;3)语言上,平实、朴素但感情真挚,在关键的动词运用上,准确、细致。
师:另外,在这篇文章中环境、背景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烘托和渲染也很值得我们重视和借鉴。你们看,这篇文章在在开头家道衰落、丧事和父亲赋闲、借钱办了丧事等背景为我们的文章定下了一个重要的感情基调,什么?
(语文教学应该追求简约不简单,不必面面俱到,“该讲的讲,该问的问”。)
生:悲凉。
师:对,悲凉。这样一种悲
( http: / / www.21cnjy.com )凉的感情基调给我们的文章和感情笼上了一层特别情怀;设想,如果我是回来举行婚礼的,父亲再送我们,我看到背影,或许在那种心境下,我也就读不懂那样一份真实的爱了。
师:好,今天的课就先上到这里,希望同学在课文在细细的品读课文,把描写看到背影的那一段话好好背背,下课。

《背影》教学实录
江门市实验中学
周华章

师:自古以来母亲一直是文人墨客们讴
( http: / / www.21cnjy.com )歌的对象,但有一种人也为子女的成长沥尽了心血,却很少有人为他们歌功颂德,作为他们中的一员,我觉得很不公平,大家知道我说的是什么人吗?
生(哄笑):父亲。
师:对!尤其是到了“五四”时期,
( http: / / www.21cnjy.com )当时的中国正兴起着一场“反传统”的浪潮,追求“自由”、“民主”和“个性解放”的人们,纷纷把批判的矛头对准了为人父者,一时之间,似乎满街都走着“坏爸爸”。这时,有一个学者却反其道而行之,写了一篇深情歌颂父爱的文章,那位作者也因此声名雀起,逐渐成为现代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星。他就是以《背影》而一鸣惊人的朱自清。(板书课题与作者。)请看他的简介。(点击“昨夜明星”网页。)
(稍候)他的散文被公
( http: / / www.21cnjy.com )认为早期白话散文的标本式的作品,《背影》几十年来一直被选入中学语文教材中。然而在2003年湖北武汉地区,这篇经典名作却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尴尬。请看这则新闻:(点击“新潮抉择”网页。)
《背影》竟落选武汉新教材
本报讯
( http: / / www.21cnjy.com )由于多数学生反对,朱自清先生的名篇《背影》落选鄂教版语文教材。9月10日,该教材副主编朱长华称,学生用的教材应由学生说了算。该教材专家本来选定朱自清先生的名篇《背影》入选,但在调查过程中,有七成多学生表示反对。代表性的理由是“父亲不遵守交通规则,随意翻越铁路线”和“父亲形象不够潇洒”,后经过讨论,该名篇终被刷下。

师:在新时代的今天,《背影》中的父亲形象真的已经过时了吗?这篇经典名作理所当然该落选了吗?
生(急切抢答):不!
师:不必急于表态,应当心平气和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以理服人。下面我们一起聆听课文朗读,感受经典的魅力,然后结合原文想一想:有什么充足的理由要继续保留这篇作品呢?
(播放朗读带,学生边听边圈点划注。)
师:经过认真思考后,下面请小组交流。
(小组交流。)
师:大家都认为这篇经典名篇不能删去,下面请讲出自己的理由。
生7:因为本文写出了父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关怀,这一个父亲身上有千千万万个父亲的影子。
生8:我认为课文写出了父亲与儿子互相的爱。比如第六段中“我赶紧去搀他”就可见作者对父亲的体贴。
生9:本文还有严密的结构方式,比如好几次提到“背影”和“流泪”,好像互相照应,老师说过这样能使文章显得结构紧凑。
生10:课前提示中还有“语言很朴素”却有很感人的力量。
生11:我觉得还有很重要的一点:作者当时是北
( http: / / www.21cnjy.com )京大学的优秀学生,对待下岗了的父亲,不仅没有看不起,还非常感激和尊重;而今天有一些同学却看不起下岗的爸爸妈妈,认为他们没出息,作者的态度很值得我们学习,因为父母值得我们尊敬的地方,并不是他们的职业,而是他们养育了我们!
师:掌声鼓励!
看来大家对课文的感悟很深,也
( http: / / www.21cnjy.com )很准确。下面我们就充足的依据说服那些想删去本文的人们。请说说文中什么地方突出了父亲对儿子的深情?(板书:父子情深,感人肺腑。)
生12:最能体现父爱的应该是第六段中对对父亲买橘子的背影的描写。
师:好!(板书:背影。)下面,请大家齐声朗读第六段,看看作者是怎样细致刻画父亲的关心和爱护的。
生;(齐读)
师:哪些语句最能体现父爱?是怎样写的?
生13:蹒跚、攀、缩、微倾。
师:我想把“攀”和“缩”换成“扶”、“跨”,大家同意吗?为什么?
生14:不行,那样就体现不出买橘子的艰难。
生15:不能换,换了显得太轻松,体现不出父亲的吃力。
师:越是艰难就越突出了父亲的用心良苦。那么,父亲为什么要给儿子买橘子呢?
生19:可能是为了解渴,橘子水分充足。
师:有道理。我们这里什么时候人们也争先恐后的买橘子?为什么要买?
生20:过年时。是想盼个好兆头吧?
师:对,在江浙一带,橘子
( http: / / www.21cnjy.com )寄托了人们吉祥如意的期望,作者的父亲临别买橘子,应当会有期盼儿子一路顺风,大吉大利的心愿吧。虽然有些迷信色彩,却真实的体现了拳拳爱子之心。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
师:此前作者还写了父亲为自己做了哪些事?
生21:托茶房陪我同去、决定亲自送我、照看行李、讲价钱、拣定椅子、嘱我小心、嘱托茶房照应我……
师:真是照顾得……
生(齐答):无微不至。
师:父亲的爱还有什么体现吗?
生22:从父子的穿着也可
( http: / / www.21cnjy.com )以看出来:作者穿的是“紫毛大衣”,肯定比较贵重,父亲却是“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色布棉袍”,非常朴素。可见父亲有什么好的先考虑儿子。
师:很好。那么,充分感受了父爱的作者对父亲的深情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
生23:从流泪可见。
师:文中有几次流泪?各是因为什么原因?
生24:有四次。第二段中“簌簌地流下
( http: / / www.21cnjy.com )眼泪”,是因为“家中光景很是惨淡”;第六段看到父亲买橘子的背影,流下了感激的泪,又因为父亲的背影“混入人群”而舍不得;第七段读信流泪,是思念的结果。
师:分析得很好。但第二、三词的流泪时感情是比较复杂的,想想看。
生25:第二次好像还有对不理解父爱的愧
( http: / / www.21cnjy.com )疚自责,第三次还有对父亲的感激,因为“他走了几步,回头看见我”,父亲一步三回头,对自己的眷恋感染了作者。
生26:应该还有对父亲的担心,因为连买橘子这么简单的事父亲完成得也这么艰难,还要去找工作呢!怎么不叫作者担心!
师:在父亲的言传身教之下,作者也学会了为父亲着想。可见,四次流泪最能体现作者对父亲的深情。(板书:流泪。)
当然,还有开头的难忘背影和结尾的叹息可以体现。
师:按我们的写法,开篇点到了背影之后,应该马上接着写背影了,但本文还写了第二、三两段,体现了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这是为什么?
生27:写了“家中的光景很是惨淡”,为下文写背影做了很巧妙的铺垫。
师:对!在顺利的情况下,父亲的关怀爱护可
( http: / / www.21cnjy.com )能很多人可以做到,但文中的父亲是“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他的关爱还那么无微不至!越是景况艰难,反而越发反衬了父爱的难能可贵。再加上本文头绪繁多却一线贯穿,那么,全文的线索是什么?
生(齐答):背影!
师:对!可见本文还有“构思巧妙(板书)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特点。刚才还有同学说本文语言平实,是的,本文没有什么华丽的词藻,比如父亲自始至终说了几句话?都是为了什么才说的?
生28:五处。第二段最后一句是为了安慰作者,
( http: / / www.21cnjy.com )第四段是为了展现父亲把儿子的安全看得比什么都重
要,始终不放心;第六段开头可见为了让“我”解渴他不辞劳苦;“到那边来信”则体现了他人虽然走了,心却还跟着作者;“进去吧,里边没人”一句体现了他担心我的行李不安全。
师:分析的很好,可见每一句都是为儿子着想,爱子之心可见一斑!那么,这些语言具有什么特点?
生(七嘴八舌):口语化。通俗。就像日常对话。
师:对。语言平实,蕴涵真情。(板书。)
师:其实本文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值
( http: / / www.21cnjy.com )得我们借鉴,那就是材料的取舍和详略的安排。比如:买橘子大概十分钟时间却大写特写,而南京游逛和渡江这一天半时间一笔带过。这是为什么?
生29:老师说过“中心是文章的统帅”,我想可能是跟中心有关的详写,无关的就不写吧。
生30:全文的主题是写父子之间的深情,买橘子最能体现,而南京游逛和渡江与这无关。
师:对,可见本文还有“剪裁精当,详略得体”(板书)的优点。那么,父亲不遵守交通规则和形象不够潇洒的理由该怎么理解?
生31:可能是父亲怕火车要开,走底下通道来不及,就抄近路吧。(众笑。)
生32:现实中不是每个人的父亲都那么靓仔,这样更符合生活真实。横穿铁道更见得父亲一心为了儿子,全然不顾个人安危。
师:大家的分析很有见地。明智的人们都不会远离这样优秀的作品,请看“明智之选”网页的新闻:

经典作品《背影》未落选鄂版语文教材
《背景》落选鄂版新教材披露后(11
( http: / / www.21cnjy.com )日晨报8版),晨报百余读者来电对此表示关注,其中90%以上读者反对《背影》落选。很多读者都是家长。一致认为,《背影》不单是文质兼美的散文,且有着非常丰富的文化内涵,不能让它落选。晨报读者的反应,从一个方面印证了像《背影》这样的好文章,依然是读者挥之不去的背影。 
 
  (记者 程亚)
师:学了本文之后,我们肯定有许多话要跟家长讲。先简要的交流一下吧。
生33:我以前总觉得妈妈很罗嗦,老是要我这样那样,现在我明白了她是为我好,我再也不会同她吵架了。
生34:爸爸老是让我做课外习题,以前我认为他不爱我了,好像在折磨我,现在我知道他是为了我能考上好的学校,我一定不会让他失望的。
生35:我经常和妈妈闹矛盾,因为她常常偷看我的日记,还监听我和同学的电话,现在我明白了,她是怕我学习分心,交了不好的朋友。
师:学了本文,很多同学都变乖了。是的,当你看待问题的角度改变了,你就会发现,原来我应该感谢他们,因为“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益于行。”


附:板书设计

1.父子情深,感人肺腑。
关心爱护

感激怀念

背影
流泪
2.构思巧妙,线索明晰。
3.语言平实,蕴涵深情。
4.剪裁精当,详略得体。
 
张笑天——《背影》课堂实录
( http: / / www.21cnjy.com )
  一、导入新课
  出示课件:孟郊的《游子吟》
  师:画面上是唐代诗人孟郊的一首《游子吟》,这首诗千百年来拨动着无数读者的心弦,为人们所传诵。我们一起读一下好吗?
  生(大声读)
  师:同学们读的很好,这首诗歌颂的是什么?
  生(齐答):母爱。
  师:对,它歌颂了平凡而又伟大的母爱。母爱是伟大的,父爱是深沉的。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一篇歌颂父爱的散文,那字里行间透露出来的无限真情也感动着一代又一代人。今天,就让我们随着朱自清先生,一起走进他的内心世界,去感受那浓浓的父子深情。
  二、读背影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这样两个问题:
  1、
文中共出现几次“背影”?请用“————的背影”的句式分别加以概括。
  2、
你能说出哪一次背影描写的最具体、最感人吗?
  (让学生边读边用笔勾画出找到的重点语句。)
  (学生自由朗读,老师巡视)
  师:同学们已经读完了,哪位同学来回答一下,文中一共出现了几次背影?
  学生甲:一共出现四次,分别是难忘的背影,买橘的背影,离别的背影,怀念的背影。
  师:这位同学回答得很好,概括得也很全面。在文中作者四次提到了父亲的背影,而且每一次的背影都不相同,那么哪一次背影描写的最具体最感人呢?
  学生已:我觉得是第二次,买橘的背影。
  师:你能为大家读一下吗?要读出感动、读出真情。
  生(读)
  师:这位同学读的很好,谁来评价一下?
  学生丙:他读的很有感情,但语速稍微快了些。
  师:那你能试着为大家读一下吗?注意放慢语速,感情再饱满些。在他读的时候,其他同学要边听边思考这样一个问题:这一段描写中哪一句最让你感动,请试着说明理由。
  学生丙(读)
  读完,学生丁(评价):他读的很好,读出了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
  师:同学们读的不错,听的也很认真。下面大家思考这样一个问题:这一段描写中哪一句最让你感动,请试着说明理由。这个问题同桌先讨论一下,然后给出答案,看哪位同学的答案最准确、最全面。
  (同桌热烈讨论,教师巡视、旁听、点拨)
  三、赏背影
  学生停止讨论,教师提问,学生回答。
  学生1:“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一句写出了父亲的艰难,从而体现了父子深情。
  师:恩,你能说出这一句中哪几个词用的最好吗?
  学生1:攀、缩、倾,这几个动词体现了父亲的艰难和努力的程度。
  学生2:我觉得“攀”这个词用的最好,说明父亲在用力撑起身子,想爬过月台,这对一个上了年纪的老人来说,是多么不容易啊!
  学生3:我觉得“缩”字用的最好,说明父亲行动很缓慢,而且脚是悬空的,非常危险,体现出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
  师:大家分析的都很好,这几个动词虽然非常普通,但表达的感情却异常深沉,刻画出一个艰难的背影,一个感动作者、感动千万读者的背影。由此可见,动词的作用是不容小觑的,我们对动词的重要性及表达效果不能忽视。在这里,老师给同学们列出了“动词的表达作用”,希望大家能够好好掌握,我们一起读一下。
  (出示课件,“动词在文中的表达作用”,学生齐读。)
  师:我们学习了动词的表达作用,以后我们在行文写作时也要学会运用恰当的动词,来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下面大家来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当时父亲为儿子买橘子时,儿子多大了?
  生(齐答):二十岁。
  师:二十岁,已经成人了,为什么买橘子这样的小事父亲还要亲自去,而执意不让儿子去呢?
  生甲:怕儿子买橘子的时候摔着,表现了对儿子的体贴和爱护。
  生乙:过月台不容易,担心儿子累着、摔着,心疼儿子的一点一滴。
  师:同学们答得很好,分析的很透彻,作者通过这样一件小事表达了父亲对儿子浓浓的深情和拳拳挚爱之心,那么作者这种通过一件小事来表达感情的写法在写作上给我们什么启示呢?
  (小组讨论交流,得出答案。教师巡视、点拨)
  生(答):我们写文章要写身边的小事,通过小事来体现真情,表达父母对我们的爱。
  师:这位同学说的很好,父母对我们的爱绝不仅仅体现在那些十万火急的大事上,而更多的是蕴涵在一些平凡的小事中,我们出门时的一句唠叨,天气变冷时的一句嘱托,下雨下雪时的一次接送,这些最平凡的小事往往蕴藏着最博大、最深沉的父母之爱。这就是“以小见大”的写法,那么以小见大的写法有什么作用呢?
  (出示课件,“以小见大”诉真情,让学生了解并掌握。)
  师:老师希望同学们以后再写文章要学会这种写法,以小事诉真情。
  教师寄语:
  一个不懂得享受爱的人,他的情感是苍白的;一个不懂得回报爱的人,他的良知是自私的。父母的爱很平常,也很实在。也许只是一个眼神,也许只是一句叮咛,也许只是早餐时装在你书包里的一盒牛奶……母爱如水,父爱如山,让我们用最真挚的心去感受亲情、回报亲情吧!
  四、仿背影
  下面请同学们用心体会父母对你们的关爱,用笔记下你们的感受,写一篇200字以内的小文章,体现挚爱真情。(友情提示:要运用刚刚学到的一小见大的写法,注意一定的动作描写和细节描写。)
  学生思考、写作,教师巡视,指导、点拨。写完让几个学生读一下自己的文章,其他同学认真听并给予评价,教师引导、提示。(这个环节大约十分钟)
  师:刚才这几位同学写的很好,我想其他同学可能会有更好的作品与大家分享,下课以后在班内交流一下。
  五、结束语:
  世间的爱有千万种,惟有父母之爱最无私。
  时间的长河可以带走一切,但带不走父母的爱。
  它已深入我们的骨髓,溶入我们的血液。
  这爱留在我们的心中,时刻温暖我们的生命历程。
  让我们载着这份爱扬帆远航,书写自己的完美人生!
  教学反思:
  《背影》是文学大师朱自清先生的一篇非常感人的散文,这么经典的一篇文章如何压缩在一课时?这一课时想让孩子们学到什么?这是拿到课题后摆在我面前的最困难也最重要的一个问题。何况有那么多名师讲过这篇文章,我应该如何突破,体现自己的风格而又让孩子们学到东西呢?我决定好好理清自己的思路,不受以前名师的影响。这篇文章的重点就在父亲给儿子买橘子的这次背影上,这也是为什么朱自清先生会以“背影”作为题目的原因,因此我决定深挖文本,抛开其他的枝节,重点讲解这一段,让学生感受父亲的伟大和对儿子深深的爱。在整个课堂设计中我注重学生对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的掌握,如“动词的表达效果”“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在学习文本的基础上能真正学到应对考试的基本能力。令我高兴的是孩子们在课堂上基本达到了这一教学目标,而且在最后练笔的这一环节中做的比我想象的还要好,真正做到了在点滴小事中体会父母对自己的爱。
  整个教学思路的设计我用了一天半的时间,几乎没有时间再讲再改了,当时压力很大,怕讲不熟练,现在想来如果再有一次机会我还是会把时间放在对教材的研究和教学思路的设计上,因为这是成功的前提和保证。作为一名新教师我知道自己还很不成熟,这次优质课大赛让我成长了很多,从说课到讲课,层层历练让我看到了自己的不足,比如在《背影》设计中深度有了,但宽度和广度还不够,如何做到深度和广度的统一是我以后努力的目标。我会吸取这次比赛的经验,改正自己的不足,继续不断的努力下去,为成为一名真正的优秀教师而拼搏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