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 《内能》知识点检测题(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 《内能》知识点检测题(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98.0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5-11-05 22:44:14

文档简介

第十三章 《内能》知识点检测试题(满分70分)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9分。)
1.(2025年江苏连云港中考题)煮粽子时,小明闻到了粽子的香味,是因为___________。水很难被压缩,表明分子间存在_________。
【答案】分子在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 斥力
【解析】由于构成物体的分子都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所以在很远处就能闻到粽子的香味,这是扩散现象;
分子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水很难被压缩,表明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斥力。
2.(2025年四川凉山州中考题)彭彭一家人去吃火锅,未到店就闻到火锅的香味,这是______现象。把火锅煮开,是通过______(选填“做功”或“热传递”)的方式来增大火锅的内能。
【答案】扩散 热传递
【解析】闻到火锅的香味是扩散现象,说明构成物质的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给火锅加热,火锅汤汁吸收热量,内能增加,是通过热传递的方式改变火锅的内能。
3.(2025年四川达州中考题)物理实验课上,“动手知真”小组对质量为2kg、初温为20℃的水进行加热,一段时间后温度计示数如图所示为_________℃,该过程水吸收热量为______J【c水=4.2×103J/(kg ℃)】。
【答案】 85 5.46×105
【解析】图中温度计分度值为1℃,示数为85℃则该过程水吸收热量为
Q吸=cm(t-t0)=4.2×103J/(kg ℃)×2kg×(85℃-20℃)=5.46×105J
4. 小明家的热水器装有50kg水,将水由20℃加热到60℃,水吸收的热量是  J.小明用去一部分水,热水器中水的比热容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沿海地区比内陆地区昼夜温差小,是因为水的   。
【答案】8.4×10 不变 比热容大
【解析】50kg水从20℃加热到60℃吸收的热量
Q吸=cm(t﹣t0)=4.2×103J/(kg ℃)×50kg×(60℃﹣20℃)=8.4×106J;
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与温度无关,与物态有关,所以加热水的过程中,水的比热容不变;
由Q吸=cm(t-t0)和Q放=cm(t0-t)可知,相同质量的不同物质,吸收(或放出)相同的热量,比热容大的物质温度变化量小。由此可知沿海地区比内陆地区昼夜温差小,是因为水的比热容比砂石泥土的比热容大。
5. “早穿皮袄午穿纱”表明沙漠地区昼夜温差大,而沿海地区则昼夜温差小,这是因为水比砂石的   大,楼房中的“暖气”用水作为介质,正是利用了水的这一特性。某同学家“暖气”管道中500kg的水从65℃降低到35℃,放出的热量为    J,这一过程中水的内能减少。除热传递外,   也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c水=4.2×103J/(kg ℃)]
【答案】比热容 6.3×107 做功
【解析】水的比热容较大,同样受热或冷却的情况下,吸收或放出相同热量,相同质量的水和砂石相比较,水的温度变化比砂石小,所以沙漠地区昼夜温差大,而沿海地区则昼夜温差小;
500kg的水温度从65℃降低到35℃放出的热量
Q放=c水m(t0-t)=4.2×103J/(kg ℃)×500kg×(65℃﹣35℃)=6.3×107J;
除热传递可以改变物体内能外,做功也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
6.如图所示,甲气球装入少量水后,将甲,乙两个气球吹成一样大小,用细绳把它们挂在横杆上,烛焰靠近气球的底部加热,发现乙气球“啪”的一声破了,而甲气球加热很长时间,仍安然无恙。
(1)在加热过程中,由于“烧不破”的甲气球装有水,水的比热容较____,且水蒸发过程需要____热,所以甲球的温度升高的慢.
(2)在加热过程中,乙球内气体内能增大,是用____的方法改变气体的内能.
【答案】(1)大 吸 (2)热传递
【解析】(1)由题意可知,在加热过程中,由于“烧不破”的甲气球装有水,水的比热容较大,且水蒸发过程需要吸热,所以甲球的温度升高得慢。
(2)在加热过程中,内能从烛焰传递给气球和气球内的气体,使乙球内气体的内能增大,温度升高。所以是用热传递的方法改变了气体的内能。
7. 如图所示,是物质三种状态下的物理模型(分子间的排列情况),甲图的物质处于______状态,分子间作用力最大的是_______。
【答案】气体 丙图
【解析】物质的三种物态的区别就在于三种物态中分子间的距离和相互作用情况不同。固态中的分子间距离最小,分子间的作用力最大,分子只能在各自的平衡位置附近振动;液态中分子间距离较大,分子间的作用力较弱,分子在某位置振动一段时间后,可能转移到另一个位置附近振动;气态中的分子间距离最大,分子间的作用力几乎为零,分子可以在空间中到处移动。由此可知,甲图的物质处于气体状态,分子间作用力最大的是丙图。
8.用两个相同的电加热器分别给质量、初温都相同的甲、乙两种液体同时加热,两液体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所示。根据图像可知,甲液体的比热容 ________(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乙液体的比热容。如果乙液体是水,那么质量为500g,初温为20℃的水吸收1.89×105J的热量后,它的温升高了________℃. [气压为一标准大气压,水的比热容为4.2×103J/(kg ℃)]
【答案】小于 80
【解析】由图像可以看出:对质量相等的甲、乙液体加热相同时间,液体甲、乙吸收的热量相等,液体甲升高的温度大于液体乙升高的温度,由Q吸= cm(t-t0)可知,在质量相等、初温相同、吸热也相同的情况下,温度升高多的液体比热容小,所以甲的比热容小于乙的比热容。
乙液体是水,比热容为c乙=4.2×103J/(kg ℃),由Q吸= cm(t-t0)得,乙液体(水)的温度升高了,由于一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为100℃,水实际升高的温度为Δt=100℃﹣20℃=80℃.
二、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9.用素描炭笔在纸上画一条线,再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发现这条线是“断裂”的;将100 mL的酒精和100 mL的水混合后,发现总体积小于200 mL.基于上述现象所设想的物质微观结构模型,较为合理的是【 】
A.物质是由微粒组成的,微粒之间有空隙
B.固体是由微粒组成的,液体是连成一片的
C.液体是由微粒组成的,固体是连成一片的
D.物质是由微粒组成的,各个微粒紧靠在一起,形成了我们所看到的连续体
【答案】A
【详解】用放大镜或低倍显微镜对笔迹仔细观察,可以看到笔画是由许多黑色的小颗粒组成的,说明物质由微小的颗粒组成,发现这条线是“断裂”的,说明微粒之间存在间隙;将100mL的水和100mL的酒精充分混合,混合后水与酒精的总体积小于200mL,说明酒精分子和水分子之间有间隙,才会导致混合合总体积小于混合前两种液体体积之和。
10.如图所示,荷叶上的水珠如颗颗珍珠一般,摇一摇荷叶,水珠会很快滑落,荷叶上竟然滴水不沾。关于荷叶上水珠的一些说法,正确的是【 】
A.很小的水珠就是一个水分子
B.当水珠静止不动时,水珠中的水分子依然在运动
C.两滴水珠相遇时能形成一个较大的水珠,说明分子之间有间隙
D.荷叶不沾水,是因为水珠与荷叶的分子之间只有斥力
【答案】B
【解析】A.分子很小,肉眼分辨不出来,水珠是看得见的物体,不是分子;
B.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当水珠静止不动时,水珠中的水分子仍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C.两滴水珠相遇时能形成一个较大的水珠是因为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
D.荷叶不沾水,是因为水珠与荷叶的分子之间距离较大,分子间的作用力很小,可以忽略不计。
11.以下过程没有发生物态变化。初温相同的两块金属甲、乙吸收了相同热量,甲的末温比乙的低;那么,初温相同的甲、乙放出相同热量【 】
A.甲的末温比乙的低,但无法判断甲、乙比热容哪一个大
B.甲的末温比乙的高,但无法判断甲、乙比热容哪一个大
C.甲的末温比乙的高,且可以判断甲、乙比热容哪一个大
D.无法判断甲、乙的末温哪一个高,且无法判断甲、乙比热容哪一个大
【答案】B
【解析】由题意知,甲、乙的初温相同,吸收相同热量后,甲的末温比乙的低,甲升高的温度小于乙升高的温度。由Q吸= cm(t-t0)得,甲的比热容和质量的乘积大于乙的比热容和质量的乘积,由于甲、乙质量的大小关系未知,则无法比较甲、乙比热容的大小;
由Q放= cm(t0-t)得,初温相同的甲、乙放出相同的热量后,由于甲的比热容和质量的乘积大于乙的比热容和质量的乘积,则甲降低的的温度小于乙降低的温度,所以甲的末温高于乙的末温。
1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古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瑰宝,有的优美词句还与物理知识有着密切联系,下列词句与对应的物理知识叙述正确的是【 】
A.“清寒小雪前”,雪的温度很低,它的内能为零
B.“沙暖睡鸳鸯”,同水相比,沙的比热容大一些
C.“春江水暖鸭先知”,“鸭先知”是通过热传递的方式实现的
D.“大地阳和暖气生”,大地内能的增加是太阳通过做功的方式实现的
【答案】C
【解析】A.一切物体在任何温度下都有内能,雪的温度虽然很低,但是仍然具有内能;
B.质量相同初温相同的水和沙子,吸收相同的热量,由于水的比热容较大,所以水升高的温度较少,因此水温较低,而沙子比热容较小,所以沙子升高的温度较多,因此沙子温度较高,导致“沙暖睡鸳鸯”;
C.“春江水暖鸭先知”,“鸭先知”是通过热传递的方式实现的
D.“大地阳和暖气生”,大地吸收热量,内能增加,是通过热传递的方式实现的。
13.某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如左图是该过程物质的温度随时间变化图像,右图的示意图形象反映两种物态下分子排列的特点,这种物质【 】
A.升温一定是通过吸热这种途径 B.在t4时刻的分子动能比在t1时刻的大
C.在t2,t3时刻的内能相等 D.在t1时刻的分子排列可能如图b
【答案】B
【解析】A.物体升温除了通过热传递的途径,还可以通过外界对其做功的方式;
B.t4 时刻的温度高,分子热运动剧烈,因此分子动能大;
C.t2和t3时刻虽然温度相等,但物质在加热过程中在持续吸热,内能增加,因此t3时刻的内能大于t2时刻的内能;
D.t1时刻物质处于固态,分子排布最紧密,分子间距最小,所以分子排布不可能如图b所示。
14.根据表中的信息分析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几种物质的比热容c/[J·(kg·℃)-1]
水 4.2×103 冰 2.1×103
酒精 2.4×103 沙石 约0.92×103
煤油 约2.1×103 铝 0.88×103
水银 0.14×103 铜 0.39×103
A.不同物质的比热容一定不同
B.水和沙石吸收相等热量,沙石温度升高得较多
C.质量相等的铜块和铝块,降低相同的温度,铜块放出的热量较多
D.比热容与物质的种类和状态有关
【答案】B
【解析】A.从表中数据可得,不同物质的比热容也可能相同,例如煤油和冰的比热容就相同;
B.水和沙石吸收相等热量,但没有说明水和沙石的质量的大小关系,故不能判定沙石温度升高得较多;
C.从表中数据可知,铜的比热容小于比铝的比热容,故质量相等的铜块和铝块,降低相同的温度,铜块放出的热量较少,铝块放出的热量较多;
D.物质的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性质,由物质本身决定。物质的比热容与物质的种类和物态有关,跟其它因素无关。
15.下列与比热容有关的生活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
A.沙漠地区昼夜温差小
B.汽车发动机常用水做冷却剂
C.在太阳光的照射下,干泥土比湿泥土升温慢
D.“早穿棉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是我国沿海地区的生活写照
【答案】B
【解析】A.沙漠地区的砂石多,白天太阳照射,砂石吸收热量,由于砂石的比热容小,因此温度变化大,气温升得很高;晚上,砂石放出热量,由于砂石的比热容小,因此温度变化大,气温降得很低,故会出现早晚温差大的现象;
B.水的比热容大,相同质量的水和其它物质比较,升高相同的温度,水吸收的热量多;因此汽车发动机常用水做冷却剂;
C.水的比热容较大,所以湿泥土的比热容比干泥土的要大一些;在阳光照射下,质量相同的湿泥土和干泥土,吸收热量相同,湿泥土升高的温度少,干泥土升高的温度多,湿泥土升慢一些,干泥土的温度升高得更快;
D.因为沙子的比热容较小,白天,吸收热量后,沙子的温度升高的多,气温较高;夜晚,放出热量后,沙子的温度下降的多,气温较低;由此可知沙漠地区白天黑夜的温差大,产生了“早穿棉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的现象。
16.如图甲所示,在一个配有活塞的厚玻璃筒里放一小团硝化棉,把活塞迅速压下去,我们会看到硝化棉燃烧;如图乙所示,玻璃瓶内装有少量的水,用塞子塞紧,并用气筒往瓶内打气,会观察到瓶塞跳起来。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图甲中,活塞直接对硝化棉做功,使它内能增加,达到硝化棉的燃点
B.图甲中,装硝化棉的目的是增强实验效果
C.图乙中,在瓶内装少量的水,是为了增加瓶内水蒸气的含量,使实验现象更加明显
D.图乙中,当瓶塞跳起时可以观察到瓶内出现白雾,这是液化现象
【答案】A
【解析】A、B.图甲中,把活塞迅速压下去,活塞压缩气体对气体做功,气体的内能增加,温度升高,硝化棉会通过热传递的方式从气体中吸收热量,当温度达到硝化棉的燃点时,硝化棉燃烧起来,使用硝化棉能增强实验的效果;该现象说明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会增加,故机械能是通过做功的形式转化为气体的内能。
C.图乙中,在瓶内装少量的水,是为了增加瓶内水蒸气的含量,使更多的水蒸气做功后内能减少温度降低液化成的小水珠,使实验现象更加明显;
D.图乙中,给瓶内打气,瓶内气体压强增大。当气压增大到一定程度把瓶塞从瓶口推出,瓶内气体对瓶塞做功,使气体的内能减少,温度降低,气体中的水蒸气液化成小水滴,就是看到的白雾。
17.(2025年四川自贡中考题)图甲为测量杯中液体比热容的装置,图乙为液体温度与加热时间的关系图。已知液体质量为0.5kg,初温为20℃,电加热器的功率为800W,不计一切热量损失。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液体的沸点是100℃
B. 液体的比热容是2.4×103J/(kg ℃)
C. 液体持续加热120s后温度会继续升高
D. 液体加热至某时刻,温度计示数如图丙,此时温度是38℃
【答案】B
【解析】A.由图乙可知,当温度到达80℃后物质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所以该液体的沸点是80℃;
B.此实验装置是利用电加热器加热液体来测量液体比热容的大小。不计热量损失,电加热器对液体加热90s,液体温度从20℃升高为80℃的过程中,电加热器消耗的电能全部转化为液体的内能,液体吸收的热量等于电加热器消耗的电能。
由得,电加热器90s消耗的电能W电=Pt加=800W×90s=7.2×104J,
液体吸收的热量Q吸=W电=7.2×104J,
液体的比热容;
C.根据乙图,加热120s以后液体温度已经达到沸点,达到沸点后继续吸收热量但是温度保持不变;
D.根据丙图,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温度计示数为37℃,此时液体的温度是37℃.
18.如图所示,对下列几个热学实验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
A.如图甲,两个压紧的铅块能吊起一个重物,说明分子之间存在引力
B.如图乙,木塞被冲出,说明利用内能可以做功
C.如图丙、迅速下压活塞,硝化棉燃烧,这是通过热传递方式改变筒内空气的内能
D.如图丁,即使二氧化氮的密度大于空气的密度,抽掉玻璃板,也能发生扩散现象
【答案】C
【解析】A.两个压紧的铅块能吊起钩码,说明铅块的分子间存在引力;
B.当加热试管到一定程度时,管内水面上方的水蒸气的压强足够大时会将塞子冲出,对塞子做功,将水蒸气的一部分内能转化为塞子的机械能;
C.迅速压下活塞时,活塞对筒内密闭气体做功,使气体内能增加,温度升高,达到棉花的燃点,所以棉花燃烧起来;
D.图中是气体之间的扩散实验,抽去玻璃板,密度小的空气和密度大的二氧化氮气体过一段时间后颜色变得均匀。扩散现象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三、实验探究题(19题8分,20题6分,共14分。)
19.在探究物质的吸热能力的实验中,实验装置如图甲和乙所示。
(1)实验除用到如图所示的器材外,还需要用到的测量仪器有天平和    。
(2)该实验选取了初温相同且    (填“质量”或“体积”)相等的a、b两种液体。
(3)根据实验测得的数据分别描绘出了a和b两种液体的温度随加热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丙所示。如果要使a和b的末温相同,则需给   (选填“a”或“b”)加热更长时间,说明   (选填“a”或“b”)液体的吸热能力更强。
(4)若a液体的比热容为2.1×103J/(kg·℃),则b液体的比热容为   J/(kg·℃).
【答案】(1)秒表 (2)质量 (3)b  b  (4)4.2×103
【解析】(1)(2)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需要控制不同物质的质量相同,故需要用到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实验中液体吸收的热量不能直接测量出来,需要由对物体的加热时间的长短来反映,故还需要测量时间的工具秒表;
(3)由图丙可知,如果要使a和b的末温相同,需给b加热更长时间,b吸收的热量更多,说明b液体的吸热能力更强;
(4)由图丙可以看出,a、b液体都加热5 min,a液体从20 ℃升高到60 ℃,b液体从20 ℃升高到40 ℃,a液体升高的温度为b液体升高温度的2倍,由可知,b液体的比热容为a液体的比热容的2倍,b的比热容为
cb=2ca=2×2.1×103 J/(kg·℃)=4.2×103 J/(kg·℃)
20.小明在研究分子动理论知识时,进行了如下实验探究:
(1)如图甲所示,水和酒精混合前后的实验现象,说明了分子间有______;
(2)如图乙所示,在一个铁丝圈中间系着一根较松弛的棉线,浸过肥皂水后用手指轻碰一下棉线的左边,发现棉线左边的肥皂膜破了,棉线被拉向右边,这个实验说明了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______;
(3)如图丙所示,分别在热水和冷水中滴入相同的红墨水,可以看到______水瓶中墨水扩散的快,这说明______跟温度有关。
【答案】(1)间隙 (2)引力 (3)热 分子热运动
【解析】(1)如图甲所示,水和酒精混合后的总体积小于混合前的总体积,说明分子之间有间隙;(2)如图乙所示,在一个铁丝圈中间系着一根较松弛的棉线,浸过肥皂水后用手指轻碰一下棉线的左边的发肥皂膜,棉线左边的肥皂膜破了,棉线被拉向右边,力改变了棉线的形状,这个实验说明了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3)如图丙所示,热水中墨水扩散得快,冷水中墨水扩散得慢,这说明分子的热运动快慢跟温度有关。
四、综合应用题(21题8分,22题9分,共17分。)
21.物理兴趣小组的同学在研究“沙子和水谁的吸热本领大”时,选用了两只完全相同的酒精灯分别给质量都是200 g的沙子和水加热。他们绘制出沙子和水的温度随加热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a、b所示。已知水的比热容是4.2×103 J/(kg·℃),求:
(1)加热满2 min时,水吸收的热量;
(2)沙子的比热容。(保留至小数点后一位)
【答案】(1)4.2×104 J (2)0.9×103 J/(kg·℃)
【解析】(1)由图像b可知,加热2 min,水温从20 ℃上升到70 ℃,水吸收的热量
Q水吸=c水m水(t水-t0水)=4.2×103 J/(kg·℃)×0.2 kg×(70 ℃-20 ℃)=4.2×104 J;
(2)选用两只完全相同的酒精灯对水和沙子加热,2分钟时间内沙子和水吸收的热量相等。沙子2min吸收的热量Q沙吸=Q水吸=4.2×104 J,
加热2 min,沙子的温度从20 ℃上升到250 ℃,沙子的比热容
22.把一质量为50 g的某金属球在1080℃的炉火中加热足够长的时间,然后迅速投入100g的初温为30℃的某种液体中,达到热平衡后金属球的温度变为80℃.已知金属球的比热容为0.42×103 J/(kg·℃),不计热量的损失。
(1)求此过程中,金属球放出的热量;
(2)求该液体的比热容;
(3)若该液体再吸收2.52×103 J的热量,求该液体的末温。(在标准大气压下)
【答案】(1)2.1×104 J (2)4.2×103 J/(kg·℃) (3)86 ℃
【解析】(1)金属球从开始投入水中到达到热平衡的过程中,金属球放出的热量
Q放=c1m1(t01-t)=0.42×103J/(kg·℃)×0.05kg×(1080℃-80℃)=2.1×104 J
(2)液体吸收的热量Q吸=Q放=2.1×104 J
液体的比热容
(3)由Q吸=cm(t-t0)得,该液体再吸收2.52×103J的热量后温度由80℃升高到第十三章 《内能》知识点检测试题(满分70分)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9分。)
1.(2025年江苏连云港中考题)煮粽子时,小明闻到了粽子的香味,是因为___________。水很难被压缩,表明分子间存在_________。
2.(2025年四川凉山州中考题)彭彭一家人去吃火锅,未到店就闻到火锅的香味,这是______现象。把火锅煮开,是通过______(选填“做功”或“热传递”)的方式来增大火锅的内能。
3.(2025年四川达州中考题)物理实验课上,“动手知真”小组对质量为2kg、初温为20℃的水进行加热,一段时间后温度计示数如图所示为_________℃,该过程水吸收热量为______J【c水=4.2×103J/(kg ℃)】。
4. 小明家的热水器装有50kg水,将水由20℃加热到60℃,水吸收的热量是  J.小明用去一部分水,热水器中水的比热容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沿海地区比内陆地区昼夜温差小,是因为水的   。
5. “早穿皮袄午穿纱”表明沙漠地区昼夜温差大,而沿海地区则昼夜温差小,这是因为水比砂石的   大,楼房中的“暖气”用水作为介质,正是利用了水的这一特性。某同学家“暖气”管道中500kg的水从65℃降低到35℃,放出的热量为    J,这一过程中水的内能减少。除热传递外,   也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c水=4.2×103J/(kg ℃)]
6.如图所示,甲气球装入少量水后,将甲,乙两个气球吹成一样大小,用细绳把它们挂在横杆上,烛焰靠近气球的底部加热,发现乙气球“啪”的一声破了,而甲气球加热很长时间,仍安然无恙。
(1)在加热过程中,由于“烧不破”的甲气球装有水,水的比热容较____,且水蒸发过程需要____热,所以甲球的温度升高的慢.
(2)在加热过程中,乙球内气体内能增大,是用____的方法改变气体的内能.
7. 如图所示,是物质三种状态下的物理模型(分子间的排列情况),甲图的物质处于______状态,分子间作用力最大的是_______。
8.用两个相同的电加热器分别给质量、初温都相同的甲、乙两种液体同时加热,两液体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所示。根据图像可知,甲液体的比热容 ________(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乙液体的比热容。如果乙液体是水,那么质量为500g,初温为20℃的水吸收1.89×105J的热量后,它的温升高了________℃. [气压为一标准大气压,水的比热容为4.2×103J/(kg ℃)]
二、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9.用素描炭笔在纸上画一条线,再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发现这条线是“断裂”的;将100 mL的酒精和100 mL的水混合后,发现总体积小于200 mL.基于上述现象所设想的物质微观结构模型,较为合理的是【 】
A.物质是由微粒组成的,微粒之间有空隙
B.固体是由微粒组成的,液体是连成一片的
C.液体是由微粒组成的,固体是连成一片的
D.物质是由微粒组成的,各个微粒紧靠在一起,形成了我们所看到的连续体
10.如图所示,荷叶上的水珠如颗颗珍珠一般,摇一摇荷叶,水珠会很快滑落,荷叶上竟然滴水不沾。关于荷叶上水珠的一些说法,正确的是【 】
A.很小的水珠就是一个水分子
B.当水珠静止不动时,水珠中的水分子依然在运动
C.两滴水珠相遇时能形成一个较大的水珠,说明分子之间有间隙
D.荷叶不沾水,是因为水珠与荷叶的分子之间只有斥力
11.以下过程没有发生物态变化。初温相同的两块金属甲、乙吸收了相同热量,甲的末温比乙的低;那么,初温相同的甲、乙放出相同热量【 】
A.甲的末温比乙的低,但无法判断甲、乙比热容哪一个大
B.甲的末温比乙的高,但无法判断甲、乙比热容哪一个大
C.甲的末温比乙的高,且可以判断甲、乙比热容哪一个大
D.无法判断甲、乙的末温哪一个高,且无法判断甲、乙比热容哪一个大
1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古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瑰宝,有的优美词句还与物理知识有着密切联系,下列词句与对应的物理知识叙述正确的是【 】
A.“清寒小雪前”,雪的温度很低,它的内能为零
B.“沙暖睡鸳鸯”,同水相比,沙的比热容大一些
C.“春江水暖鸭先知”,“鸭先知”是通过热传递的方式实现的
D.“大地阳和暖气生”,大地内能的增加是太阳通过做功的方式实现的
13.某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如左图是该过程物质的温度随时间变化图像,右图的示意图形象反映两种物态下分子排列的特点,这种物质【 】
A.升温一定是通过吸热这种途径 B.在t4时刻的分子动能比在t1时刻的大
C.在t2,t3时刻的内能相等 D.在t1时刻的分子排列可能如图b
【答案】B
14.根据表中的信息分析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几种物质的比热容c/[J·(kg·℃)-1]
水 4.2×103 冰 2.1×103
酒精 2.4×103 沙石 约0.92×103
煤油 约2.1×103 铝 0.88×103
水银 0.14×103 铜 0.39×103
A.不同物质的比热容一定不同
B.水和沙石吸收相等热量,沙石温度升高得较多
C.质量相等的铜块和铝块,降低相同的温度,铜块放出的热量较多
D.比热容与物质的种类和状态有关
15.下列与比热容有关的生活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
A.沙漠地区昼夜温差小
B.汽车发动机常用水做冷却剂
C.在太阳光的照射下,干泥土比湿泥土升温慢
D.“早穿棉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是我国沿海地区的生活写照
16.如图甲所示,在一个配有活塞的厚玻璃筒里放一小团硝化棉,把活塞迅速压下去,我们会看到硝化棉燃烧;如图乙所示,玻璃瓶内装有少量的水,用塞子塞紧,并用气筒往瓶内打气,会观察到瓶塞跳起来。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图甲中,活塞直接对硝化棉做功,使它内能增加,达到硝化棉的燃点
B.图甲中,装硝化棉的目的是增强实验效果
C.图乙中,在瓶内装少量的水,是为了增加瓶内水蒸气的含量,使实验现象更加明显
D.图乙中,当瓶塞跳起时可以观察到瓶内出现白雾,这是液化现象
17.(2025年四川自贡中考题)图甲为测量杯中液体比热容的装置,图乙为液体温度与加热时间的关系图。已知液体质量为0.5kg,初温为20℃,电加热器的功率为800W,不计一切热量损失。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液体的沸点是100℃
B. 液体的比热容是2.4×103J/(kg ℃)
C. 液体持续加热120s后温度会继续升高
D. 液体加热至某时刻,温度计示数如图丙,此时温度是38℃
18.如图所示,对下列几个热学实验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
A.如图甲,两个压紧的铅块能吊起一个重物,说明分子之间存在引力
B.如图乙,木塞被冲出,说明利用内能可以做功
C.如图丙、迅速下压活塞,硝化棉燃烧,这是通过热传递方式改变筒内空气的内能
D.如图丁,即使二氧化氮的密度大于空气的密度,抽掉玻璃板,也能发生扩散现象
三、实验探究题(19题8分,20题6分,共14分。)
19.在探究物质的吸热能力的实验中,实验装置如图甲和乙所示。
(1)实验除用到如图所示的器材外,还需要用到的测量仪器有天平和    。
(2)该实验选取了初温相同且    (填“质量”或“体积”)相等的a、b两种液体。
(3)根据实验测得的数据分别描绘出了a和b两种液体的温度随加热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丙所示。如果要使a和b的末温相同,则需给   (选填“a”或“b”)加热更长时间,说明   (选填“a”或“b”)液体的吸热能力更强。
(4)若a液体的比热容为2.1×103J/(kg·℃),则b液体的比热容为   J/(kg·℃).
20.小明在研究分子动理论知识时,进行了如下实验探究:
(1)如图甲所示,水和酒精混合前后的实验现象,说明了分子间有______;
(2)如图乙所示,在一个铁丝圈中间系着一根较松弛的棉线,浸过肥皂水后用手指轻碰一下棉线的左边,发现棉线左边的肥皂膜破了,棉线被拉向右边,这个实验说明了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______;
(3)如图丙所示,分别在热水和冷水中滴入相同的红墨水,可以看到______水瓶中墨水扩散的快,这说明______跟温度有关。
四、综合应用题(21题8分,22题9分,共17分。)
21.物理兴趣小组的同学在研究“沙子和水谁的吸热本领大”时,选用了两只完全相同的酒精灯分别给质量都是200 g的沙子和水加热。他们绘制出沙子和水的温度随加热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a、b所示。已知水的比热容是4.2×103 J/(kg·℃),求:
(1)加热满2 min时,水吸收的热量;
(2)沙子的比热容。(保留至小数点后一位)
22.把一质量为50 g的某金属球在1080℃的炉火中加热足够长的时间,然后迅速投入100g的初温为30℃的某种液体中,达到热平衡后金属球的温度变为80℃.已知金属球的比热容为0.42×103 J/(kg·℃),不计热量的损失。
(1)求此过程中,金属球放出的热量;
(2)求该液体的比热容;
(3)若该液体再吸收2.52×103 J的热量,求该液体的末温。(在标准大气压下)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