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
华侨中学 黎丽丽
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歌,在读中体会诗歌的韵律.
2、????????? 理解诗人在语言运用方面的精妙之处,积累语言。
3、????????? 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人内心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诗中的重点语句、词语,学习作者语言运用的巧妙之处,体会作者内心的情感。
教学步骤
一、???? 导入
我们曾经学过一首元曲,抒发了作者的羁旅之愁和浓浓的思乡之情。这首元曲就是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大家还能背出来吗?(师生齐背)今天,我们要将目光聚焦到当代作家余光中先生的身上,一起来走进他的《乡愁》,去感受他那浓浓的情思。
二、???? 诵读感知,读准节奏
1、????????? 学生自由读,注意诗歌的语调语速和节奏。
2、????????? 老师范读
3、????????? 请学生朗读(2-3个学生)
4、????????? 齐读诗歌
三、???? 品读情感,感悟诗情
1、诗文中作者是通过哪些独特的词语来抒发这种感情的呢?
明确: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小时候——邮票——母子之情
长大后——船票——夫妻之爱
后来呵——坟墓——丧母之哀
现在啊——海峡——恋国之思
2、在哪一个阶段中的乡愁是最沉痛、最感人的呢?
明确:(第三小节)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品一品其中沉痛深沉的情感。(生齐读)
3、????????? 提示:这个小节的结尾,和其他小节在用词上有一个变化,不知道同学们发现了没有。
其他小节这头,那头--------外头,里头
4、????????? “外头”和“里头”的距离有多远呢?
明确:“生死相隔的距离”,说得很对。让我们想象一下,母亲在矮矮地坟墓里静静地长眠,外面站着泣不成声的诗人。我想这世界上最最遥远的距离,莫过于近在咫尺却阴阳两隔的距离了。那贴着邮票的家书再也无法寄给母亲了,我对母亲的思念与依恋再也无法让她知道了。这是多么令人悲痛的事情啊!
5、????????? 那我们怎样通过“里头”和“外头”这两个词语,把这种阴阳两隔的悲痛情感读出来呢?请同学们先在下面自由读,看看能否把握好其中的情感,然后读给你的同桌听听。(1分钟后,大家应该都练得差不多了,我们请几个同学起来展示一下。)
小结:老师建议大家在读这两句的时候可以把语速放缓,读出停顿,想象着诗人在墓前慢慢回忆母子共处时光的情景。可以这样一字一顿地读: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跟着老师一起来读。(读完)“呵”,这个词语我们读的时候可以先吸一口气,再把它慢慢吐出来,把“呵呵”字拖长,读出那一声长长的叹息中那无限的酸楚。“后来呵”,同学们可以试着用这样的方法体会一下。
大家在一起试着读一下第三小节,体会体会。(生齐读第三小节,揣摩体会第三小节的情感)
???? 这一小节里作者把对母亲诚挚和沉痛的爱都融在了诗歌的字里行间。那么,是怎样的人生经历,让他对母亲怀着如此炽烈的深情呢?
(屏显)余光中的重大人生经历
1928年,1 0月 2 1日(重阳节) ,生于南京 。?
1937年,9岁 ,日寇的铁蹄践踏南京,他 静谧的童年提前终结了 。?
他随着母亲逃亡,辗 转 苏州 、上海 ,经香港 、越 南、昆明到重庆。 中学时代 的他 在四川 生活。?
1947年,1 9岁,考入金陵大学外语系,后转入厦 门大学外文系。?
1950年,2 2岁 ,离开大陆到台湾 ,考入台湾大学外文系。
1958年,30岁,赴美国进修 。这一年,她的母亲孙秀君女士在台北去世 。?
1971年,43岁 ,在台北写出《乡愁 》。此时,他 已 离开 大陆满 20 年,而母亲也已经去世 13年了。?
1992年,64岁,离开大陆已经整整43年之后,第一次终于再次踏上了祖国大陆的土地。 用他自己的话来说 “ 掉头一去是风吹黑发 , 回首再来已雪满白头” 。
?
6、在坟墓的外头,余光中写了很多小诗来呼唤他的母亲,老师选了其中两首,我们一起来读一下。老师需要一个同学来与我合作。
招魂的短笛(节选)
柳树的长发上滴着雨
母亲啊
滴着我的回忆,
魂兮归来,
母亲啊,
来守这四方的空城。
?
?
今生今世(节选)
我最忘情的哭声有两次一次,在我生命的开始一次,在你生命的告终第一次,我不会记得是听你说的第二次,你不会晓得我说也没用
?
?
我们能感受到诗人多年之后站在母亲矮矮的坟前,内心的痛楚依然是那样清晰,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淡化。
四、三读诗歌,升华情感
?
7、对我个人而言,乡愁又是一种家国情怀。家是个人的放大,国又是家的放大。我的乡愁是“大我”所面对的民族的乡愁。我本人生于南京,中学时代在四川度过,母亲和妻子是江苏常州武进人,父亲是泉州人。
到底哪里是我的故乡呢?只能说是整个中国。所以我常说,我的生命在两岸之间,我不但是台湾大学的校友,也是南京大学、厦门大学的校友。
“我庆幸自己在离开大陆时已经21岁。我受过传统《四书》、《五经》的教育,也受到了五四新文学的熏陶,中华文化已植根于心中。”
8、有人说,由于余光中先生接受了中国的传统文化教育,所以他的诗歌很注重节奏韵律,具有音乐美,请大家读一读这首诗,大家看看每小节的哪一句具有音乐美呢?
明确: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
用了四个形容词
这几个词在形式上有重复,我们把他们称之为“叠词”。我国古典诗歌,特别是《诗经》,大量运用了叠词,比如蒹葭苍苍,蒹葭凄凄,蒹葭采采……为什么要运用叠词呢,下面我们来做一个比较,读下面四组句子,语速放慢一点。男同学齐读破折号左边的部分,女同学齐读破折号右边的部分。
(屏显)对比朗读
乡愁是一枚小邮票——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乡愁是一张窄船票——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乡愁是一方矮坟墓——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乡愁是一湾浅海峡——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9、比较一下,为什么要用叠词?
(1)又叠加了一个字,读起来声音自然就要拖长,而乡愁的深情也就随着这声音的拖长变得绵延、弥漫开来了。我们慢慢地来读这些叠词,就仿佛聆听着使人内心的叹息,悠远、绵长,有独特的味道。
(2)一层叠一层,叠起来,层层叠叠的,程度就重了,那么乡愁自然也就随着情感的叠加变浓、变重,让人感觉更深,更浓重了。
(3)这几个叠词都是第三声。第三声是先降后升,读起来就连续两次都是先降后升、先抑后扬,这样就会让人感觉回环曲折、低回婉转,恰恰就把作者那种千回百转、挥之不去的浓浓乡愁给表达出来了。
10、最后一个小节,说“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根据大家的常识,海峡真的很浅吗?
明确:海峡很深,但是深不过作者恋国之思。所以相比较起来,海峡是浅的。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作者那种热切期盼两岸统一的情感。
五、触动心灵,物化乡愁
这首诗,作者选取了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等事物,寄托了浓浓的思乡之情。在生活中除了这些事物之外,还有许多东西能触动我们的心灵,引发我们的思想情绪,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经历和理解,用具体的事物为“乡愁”为主题,做一个仿写。5分钟
六、再读诗歌,读出诗境
余光中先生的乡愁,既有对亲人绵延无尽的思念,更有对回归故土的苦苦期盼,这正如余光中先生所说“我的乡愁应该是对包括地理、历史和文化在内的整个中国的眷恋”。余光中先生的这种从“小我”到 “大我”乡愁的情感,正是许多漂泊在外的游子的心声。下面请大家再读读一读整首诗,读出漂泊在外游子的那种绵长、浓重和千回百转的感情。
课件17张PPT。余光中乡愁授课教师:华侨中学 黎丽丽语调、语速、节奏 一、初读感知,读准节奏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乡愁(一)(二)(三)(四) 二、品读情感,感悟诗情
1、作者是通过哪些意象来抒发“乡愁”的?
邮票——母子之情
船票——夫妻之爱
坟墓——丧母之哀
海峡——恋国之思
邮票
船票
坟墓
海峡个人
悲欢
离合国家民族之思时间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呵——而现在————母子之情——夫妻之爱——丧母之哀——恋国之思情感意象 二、品读情感,感悟诗情
2、在哪一个阶段中诗人的乡愁
是最沉痛、最感人的呢?
余光中的重大人生经历 1928年,10月21日(重阳节) 生于南京 。
1937年日寇的铁蹄践踏南京,他静谧的童年结束了
他随着母亲逃亡,辗转苏州 、上海 ,经香港、越南、昆明到重庆。中学时代的他在四川生活。
1947年19岁考入金陵大学外语系,后入厦门大学外文系
1950年,22岁离开大陆到台湾 ,考入台湾大学外文系
1958年,30岁赴美国进修。这一年她的母亲在台北去世。
1971年,他43岁,在台北写出《乡愁 》。此时,他已离开大陆满 20 年,而母亲也已经去世13年了。
1992年,64岁,离开大陆已经整整43年之后,终于再次踏上了祖国大陆的土地。用他自己的话来说 “ 掉头一去是风吹黑发 ,回首再来已雪满白头” 。
招魂的短笛(节选)柳树的长发上滴着雨
母亲啊,
滴着我的回忆。
魂兮归来,
母亲啊,
来守这四方的空城。 我最忘情的哭声有两次一次,在我生命的开始一次,在你生命的告
第一次
我不会记得
是听你说的
第二次
你不会晓得
我说也没用 今生今世(节选) 时间 意象 情感
小时候——邮票——母子之情
长大后——船票——夫妻之爱
后来呵——坟墓——丧母之哀
而现在——海峡——恋国之思
个人
悲欢
离合国家民族之思烧我成灰
我的汉魂唐魄仍然萦绕着那片厚土 余光中先生的乡愁 对我个人而言,乡愁又是一种家国情怀。家是个人的放大,国又是家的放大。我的乡愁是“大我”所面对的民族的乡愁。我本人生于南京,中学时代在四川度过,母亲和妻子是江苏常州武进人,父亲是泉州人。
到底哪里是我的故乡呢?只能说是整个中国。所以我常说,我的生命在两岸之间,我不但是台湾大学的校友,也是南京大学、厦门大学的校友。三、三读诗歌,升华情感余光中先生的乡愁
“我庆幸自己在离开大陆时已经21岁。我受过传统《四书》、《五经》的教育,也受到了五四新文学的熏陶,中华文化已植根于心中。” 对比朗读乡愁是一枚小的邮票——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乡愁是一张窄的船票——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乡愁是一方矮的坟墓——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乡愁是一湾浅的海峡——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三、三读诗歌,升华情感
4、比较一下,思考作者为什么要使用叠词呢?
这首诗使用叠词的目的
(1)声音绵长,情感悠长。
(2)声音叠加,情感浓重。
(3)第三声,情感千回百转。
以“乡愁”为主题,用具体的事物写出你的乡愁。 四、触动心灵,物化乡愁 我的乡愁应该是对包括地理、历史和文化在内的整个中国的眷恋 。
----余光中 五、再读诗歌,读出诗境
读出作者那种绵长、浓重和千回百转的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