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课件+导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课件+导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09-17 16:24:32

文档简介

第6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课 题 第6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课 型 新授课 个 人 教 学 设 计
【使用说明】在第一课时中,精读勾画学习目标,结合导学案预习篇通读教材P27-32,在课本上勾画相关知识要点,找出疑难点,做好基础知识的识记和小组内的互帮互学活动;在第二课时中,按照小组内的分工,结合导学案探究篇进行合作探究、展示点评活动,解决学习疑点。2、积极参与,注重记忆。【学习目标】(预习之前,先认真识记勾画学习目标和重难点,带着目标展开预习吧!)【预习案】一、结合下列自学指导,勾画课本要点,独立预习【导学1】春秋五霸预习点拨:认真阅读P27-P29相关内容,勾画春秋时期出现的几位霸主及各霸主争霸史实并记忆【导学2】战国七雄 预习点拨:认真阅读P29-P32相关内容,勾画战国时期的七个强国,认真观察战国七雄形势图,勾画战国时期发生的著名战争及交战时间、交战双方并记忆。认真分析预习检测,并把答案写在题板上,你是最棒的!结合预习情况,交流预习中碰到的疑惑四、结合任务分配,组内讨论,学科组长组织,合理分配任务,充满信心迎接下一节的学习提高。【我的疑惑】 【预习检测】:(一)春秋五霸1、东周分为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两个时期。2、春秋时期从公元前______年到公元前_______年,是我国奴隶制度的________时期。展示单元二:为什么六国的“合纵”策略经常失败,秦国的“连横”策略常获成功?探究点拨:1.要有时间观念,组长分配好任务.2.认真阅读课本并给出总结观展示后组长总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六国“合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秦国“连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知识归纳拔高】(知识生成、拓展提高、规律总结、知识树) 统图表,请你仔细研究图表,回答下列问题: 3、春秋五霸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齐桓公用管仲“_______________”的谋略来发展齐国的势力;齐桓公霸业达到顶峰的标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城濮之战的时间___________,交战的双方:_______和________影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到__________ 时,楚国大举进攻中原,当时中原的许多诸侯纷纷对楚国表示臣服,_________成为中原的霸主。7、_________在位时,通过_________、_________使得秦国国力逐渐增强,后来成为了西部地区的霸主。(二)战国七雄1、战国时期从公元前______年到公元前_______年,是我国封建制度的_______时期。2、战国七雄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桂陵之战又称_________,交战双方是_________和_________。4、公元前260年的秦赵_________之战后,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御秦军的进攻。5、六国联合,共同抗秦,称为“ _________”;秦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称为“_________”。【探究案】结合预习成果及各组任务分配,高效学习吧!展示单元一:下面是小明在互联网上搜索到的一副春秋战国知识的系从图表上我们可以提炼出那些有效信息?(至少说出五条)图表上有四次著名的战役,请你写出你所知道的与这些战役相关的成语。(至少三个)图表中的(东南西北在中间),其中东南西北各代表战国时期一个诸侯国的位置,请分别说出相对应的诸侯国。探究点拨:1、要有时间观念,组长分配好任务。2.灵活提炼信息,例如:时间,人物出现顺序包含的意义观展示后组长总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提炼的有效信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相关成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相对应诸侯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当堂训练】:1、春秋五霸中最先取得霸主地位的是( ) A、楚庄王 B、宋襄公 C、齐桓公 D、晋文公 2、下列各项中,表明齐桓公霸主地位得到正式承认的是( ) A、任用管仲为相,进行改革 B、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 C、周王派代表参加会盟 D、组建强大的军队3、下列典故与春秋末年吴越争霸有关的是( )A、尊王攘夷 B、退避三舍 C、卧薪尝胆 D、纸上谈兵4、按事情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下列史实, 正确的是( ) ①管仲改革 ②城濮之战 ③勾践灭吴 ④齐桓公成为春秋霸主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① C、③④①② D、①④②③5、战国末期,使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抗秦国强大攻势的战役是( )A、城濮之战 B、桂陵之战 C、马陵之战 D、长平之战【教后反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习目标 1、记住春秋、战国的起止时间;春秋时著名的霸主;三家分晋;战国七雄。
能解释齐桓公首先称霸的原因
3、能通过比较,说出春秋争霸战争与战国兼并战争的不同时代特征
重点难点 1.齐桓公争霸、晋楚争霸2.春秋争霸战争和战国兼并战争的不同特点及其历史影响
教师拓展(共47张PPT)
第 6 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西周灭亡

夏朝
商朝
周朝
西周
东周
春秋
战国
(公元前2070—公元前1600年)
(公元前1600—公元前1046年)
(公元前1046—公元前771年)
(公元前770—公元前476年)
(公元前475— 公元前221年)
公元前770年 周平王东迁
西、东周变化的对照表
名称 土地 兵力 财力物力人口 天子与诸侯的关系
西
周 周王室直接管辖从镐京到洛邑方约千里的土地 王室直接管辖的军队多达14万人以上 人口众多,资源丰富。 天子是政治上有最高的地位。

周 东周初年王室直接近辖的土地有方约600里的土地,往后越来越少。最后只有方约百里的土地。 平王东迁后,还有3万人。后来逐渐减少到只剩下几千人了 直辖的人口所剩无几,财力、物力、兵源减少 天子在政治上成了傀儡,不得不依靠强大的诸侯。
学习目标
1.记住春秋战国的起止时间;春秋时著名的霸主;三家分晋;战国七雄。
2.能解释齐桓公首先称霸的原因。
3.通过对齐国、晋国称霸的原因进行比较分析,认识到改革是诸侯国得以强大的根本原因。
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名称 时间 历史特征
春秋 前770-前476 奴隶 制瓦解:诸侯不再听从天子的命令,天子反而依附于强大的诸侯。
战国 前475-前221 封建制度形成:兼并战争更频繁,规模更大更残酷,有统一的趋势
——奴隶社会的瓦解时期(前770-前476年)
春秋时期,周天子不能对诸侯发号施令,一些随着经济发展逐渐强大的诸侯国起来争做霸主。各诸侯国不断进行战争 ,谁势力强大,就迫使各国承认他的首领地位,成为“霸主”。于是出现了春秋大国争霸的斗争。
春秋五霸: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
另一说法: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一、春秋争霸
1、齐桓公称霸
齐桓公能首先称霸的原因?
自然条件: 依山背海,资源丰富
雄厚实力: 管仲改革,富国强兵
高明手段: 尊王攘夷,深得民心
2、宋襄公争霸
3、晋文公称霸
(1)晋文公的改革
发展生产
整顿内政
训练军队
(2)城濮之战
退避三舍
宋襄公争霸未成身先死
5、吴越争霸
吴王阖闾
越王勾践
4、晋楚争霸
晋楚争霸,持续了百余年。后来楚庄王打败晋 军,饮马黄河,做了中原霸主。
6、秦穆公称霸
秦穆公东进受阻,转而向西发展,独霸西戎。
——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前475-前221年)
二、战国七雄---相互兼并
七国形成:
桂陵之战(围魏救赵)
马陵之战
长平之战(秦赵)(前260年)
三家分晋:赵、魏、韩
春秋原有的国家:齐(田氏代齐)
楚、秦、燕
预习检测
(一)春秋五霸
1、东周分为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两个时期。
2、春秋时期从公元前______年到公元前_______年,是我国奴隶制度的________时期。
3、春秋五霸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齐桓公用管仲“_______________”的谋略来发展齐国的势力;齐桓公霸业达到顶峰的标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战国七雄
1、战国时期从公元前______年到公元前_______年,是我国封建制度的_______时期。
2、战国七雄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桂陵之战又称_________,交战双方是_________和_________。
4、公元前260年的秦赵_________之战后,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御秦军的进攻。
5、六国联合,共同抗秦,称为“ _________”;秦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称为“_________”。
5、城濮之战的时间___________,交战的双方:_______和________影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到__________ 时,楚国大举进攻中原,当时中原的许多诸侯纷纷对楚国表示臣服,_________成为中原的霸主。
7、_________在位时,通过_________、_________使得秦国国力逐渐增强,后来成为了西部地区的霸主。
答案
(一)春秋五霸
1、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2、春秋时期从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是我国奴隶制度的瓦解时期。
3、春秋五霸是指齐桓公、 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
4、齐桓公用管仲“尊王攘夷”的谋略来发展齐国的势力;齐桓公霸业达到顶峰的标志葵丘会盟。
5、城濮之战的时间公元前632年,交战的双方:晋军和楚军影响:晋文公一跃成为中原的霸主。
6、到楚庄王 时,楚国大举进攻中原,当时中原的许多诸侯纷纷对楚国表示臣服,楚庄王成为中原的霸主。
7、秦穆公在位时,通过整顿内政、发展经济使得秦国国力逐渐增强,后来成为了西部地区的霸主。
(二)战国七雄
1、战国时期从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是我国封建制度的形成时期。
2、战国七雄分别是齐国、楚国、燕国、韩国、赵国、魏国、秦国。
3、桂陵之战又称围魏救赵,交战双方是齐军和魏军。
4、公元前260年的秦赵长平之战后,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御秦军的进攻。
5、六国联合,共同抗秦,称为“ 合纵”;秦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称为“连横”。
探究案
展示单元一:下面是小明在互联网上搜索到的一副春秋战国知识的系统图表,请你仔细研究图表,回答下列问题 :
(1)从图表上我们可以提炼出那些有效信息?(至少说出五条)
(2)图表上有四次著名的战役,请你写出你所知道的与这些战役相关的成语。(至少三个)
(3)图表中的(东南西北在中间),其中东南西北各代表战国时期一个诸侯国的位置,请分别说出相对应的诸侯国。
展示单元二:为什么六国的“合纵”策略经常
失败,秦国的“连横”策略常获成功?
(1)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阶段;
春秋是奴隶社会的瓦解时期;
战国是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
春秋时期,诸侯争霸,主要称霸的有五位;
战国时期,主要的诸侯国有七个,即齐、楚、燕、韩、赵、魏、秦;
我国是在公元前475年开始进入封建社会的;
春秋是我国奴隶社会的最后一个时期;
齐桓公是春秋时期的第一位霸主;
晋楚争霸的重要战役是城濮之战;
长平之战是秦赵之间进行的一次战役;
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是齐魏之间的著名战役;
(2)退避三舍(城濮之战);围魏救赵(桂陵之战);纸上谈兵(长平之战)
(3)东为齐国,南为楚国,西为秦国,北为燕国
展示单元一答案
展示单元二答案
“合纵”失败的原因是六国没有真正联合起来,都想牺牲别国保护自己;六国国力较弱,在与强秦斗争时相互观望,各有打算,再加上秦国从中挑拨离间。 “连横”是秦国远交近攻外交策略的体现,东方大国因眼前利益,没有损失者乐于接受。
春秋五霸
结果:通过改革,齐国国富兵强
越王勾践 卧薪尝胆
勾践是我国春秋时期最后一个霸主。
战国七雄
齐楚秦燕赵魏韩
东南西北到中央
著名的纵横家
秦国:张仪
魏国:公孙衍


六国之间,
南北联合,
共同抗秦
连横
秦远交近攻,
各个击破
当堂检测
1. 春秋五霸中最先取得霸主地位的是( )
A、楚庄王 B、宋襄公
C、齐桓公 D、晋文公
2.下列各项中,表明齐桓公霸主地位得到正式承认的( )
A、任用管仲为相,进行改革 B、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
C、周王派代表参加会盟 D、组建强大的军队
3.下列典故与春秋末年吴越争霸有关的是( )
A、尊王攘夷 B、退避三舍
C、卧薪尝胆 D、纸上谈兵
4.按事情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下列史实, 正确的是( )
①管仲改革 ②城濮之战 ③勾践灭吴 ④齐桓公成为春秋霸主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①
C、③④①② D、①④②③
5.战国末期,使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抗秦国强大攻势的战役是( )
A、城濮之战 B、桂陵之战
C、马陵之战 D、长平之战
答案
1.C
2.C
3.C
4.D
5.D
葵丘会盟
公元前655年,周王室内讧,齐桓公联合诸侯保住太子郑的地位。不久,又拥立太子郑为王,即周襄王。
公元前651年,齐桓公召集诸侯在葵丘会盟,周襄王派代表参加,对齐桓公极力表彰。这是齐桓公多次召集诸侯会盟中最盛大的一次,标志着齐桓公的霸业达到顶峰。
成语
纸上谈兵:
【典故】《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
问鼎中原:
【典故】语出《左传·宣公三年》,大意是:楚庄王为讨伐外族入侵者来到洛阳,在周天子境内检阅军队。 周定王派大夫王孙满去慰劳,楚庄王借机询问周鼎的大小轻重。王孙满说:政德清明,鼎小也重,国君无道,鼎大也轻。周王朝定鼎中原,权力天赐。鼎的轻重不当询问。楚庄王问鼎,大有欲取周王朝天下而代之的意思,结果遭到定王使者王孙满的严词斥责。后来就把图谋篡夺王位叫做“问鼎”。
朝秦暮楚:
【典故】 春秋战国时期,秦楚两个诸侯大国相互对立,经常作战。有的诸侯小国为了自身的利益与安全,时而倾向秦,时而倾向楚。比喻人反复无常,没有原则。亦比喻行踪不定或生活不安定。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奴隶社会的瓦解和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春秋无义战”,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诸侯争霸使诸侯国的数量越来越少,加速破坏了王室的权威,旧的奴隶制逐步瓦解。
战国时期,战争的规模更大,战况更加的惨烈。战国末期,强大的秦国不断通过战争,兼并了东方各国的土地。秦国在争霸战争中越来越强大,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御秦军的进攻。最终由秦王赢政统一了中国。
春秋诸侯齐首霸,
尊王攘夷管助他,
晋楚争霸在中原,
此时旧制如碎瓦。
战国七雄并立打,
桂棱马棱留史话。
长平战后秦无敌,
秦扫六合统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