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课 社会生活的变化
教材P104~P109,近代交通通信在中国的出现、文化生活的变迁、社会习俗的变化
1.知道轮船、火车、电报、照相和电影等在中国出现的史实。
2.以《申报》、商务印书馆等为例,了解大众传播媒体对近代社会生活的影响。
3.了解民国以来剪发辫、易服饰、改称呼等社会习俗方面的变化。
重点:近代交通通信在中国的出现。
难点:正确认识西方文明带来的影响。
一师一优课 一课一名师 (设计者:×××)
2010年,上海世博会让我们看到现代城市生活的美好,见证了科技带来的巨大魅力。但是在100多年前,中国的社会生活却和现在迥然不同,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经历了怎样的变化呢?
1.自读教材。
2.结合学生用书上的填空题,在书中找到答案,并在书中画上记号。
多媒体出示:“黄鹄”号轮船。
《申报》报道:“火车为华人素未经见,不知其危险安妥,而(乘客中)妇女及小孩竟居其大半。”“先闻摇铃之声”“又继以汽笛数声,而即闻作响声者,车即由渐而快驶矣。坐车者面带喜色,旁观者亦皆喝彩,注目凝视。”
(1)近代中国出现了哪些新的交通工具?
小组抢答:火车、轮船等。
(2)近代中国,最负盛名的报纸是什么?我们能从报纸书刊上得到什么?今天互联网已经普及,我们还需要报纸吗?
小组合作:《申报》;获取信息、了解社会等;严谨的纸质媒体是网络新闻所不可取代的。
出示图片:人民教育出版社社标。
(3)近代中国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是什么?在当时,它主要出版什么书籍?
(4)今天你用的哪一种工具书是这一出版机构出版的?(举一例即可)
教师点拨:上海商务印书馆;教材和词典;英汉字典等。
多媒体出示:各种老照片。
(5)拍照片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乐趣和作用?
分组讨论:一张照片就是一个历史文件;记录了人们生活和历史的变化;在刑侦方面提供了证据;在艺术方面展现无穷的魅力。
1909年,《大公报》载文宣传一种文化娱乐方式:“第一是开眼界,可以当作游历,看看欧美的风土人情,真如同身历其境,亲眼见的一样,不妨时常看看。”
(6)这种文化娱乐方式指什么?
个人解答:看电影。
活动:穿越时空回到19世纪70年代,有一个记者王华打算将自己刚在北京采写的一则新闻报道尽快在《申报》上发表,他最有可能采用的传送稿件的方式是什么?
【小组讨论】1.近代中国,更快捷的传递信息的方法是什么?
发送有线电报。
2.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这些新生事物?(学生自由发挥。)
【归纳】19世纪70年代以后,中国开始架设有线电报,商人可以用它来传达生意信息,记者可以用它从外地发回新闻报道,老百姓与亲友联系也用上了电报。这些新生的传递信息的方式大大便利了我们的生活。
戴鞍钢的《辛亥革命与移风易俗》:辛亥革命在移风易俗上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革命派希望从各方面求得人们身心的解放,因为造就一代身心健康的国民是建立和维护乃至巩固共和制度最基本的前提。
(7)在辛亥革命的推动下,近代中国的社会习俗发生了哪些变化?
(8)你认为辛亥革命最为突出的成就是什么?
小组合作:剪发辫、易服饰(中山装、旗袍)、改称呼(同志、先生)。它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歌诀小结:交通火车轮船现,通信有线电报建,报纸电影进入眼,社会陋习逐改变。
请完成学生用书有关题目。
学习至此:请完成学生用书有关题目。
一、近代交通通信在中国的出现:火车、轮船、电报
二、文化生活的变迁:照相、电影、报纸
三、社会习俗的变化:剪辫、易服、废止缠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