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教案:第七单元第22课 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二)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教案:第七单元第22课 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09-17 16:31:2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22课 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二)
教材P117~P120,新式教育开端、讴歌光明、鞭挞黑暗的文学、艺术家
1.了解近代新式教育开端的主要史实。
2.知道鲁迅、徐悲鸿、聂耳和冼星海等人的主要成就。
3.通过分析文艺作品的背景和内容,提高鉴赏文艺作品的能力。
重点:晚清政府的教育改革和民国时期进步的文艺家。
难点:如何结合历史背景正确理解作品的主题。
一师一优课 一课一名师 (设计者:×××)
旁白:清末时期,不仅在科技领域出现了著名的科学家、工程师,而且在思想领域出现了揭露腐朽封建制度,主张学习西方,进行社会改革的进步思想家。在教育领域,社会各界进步人士,纷纷呼吁废科举、兴学校。
持续1300多年的科举考试是什么时候被废除的?中国近代第一所国家建立的最高学府是什么?让我们走进本课学习。
1.自读教材。
2.结合学生用书上的填空题,在书中找到答案,并在书中画上记号。
多媒体呈现:我们所知道的最早的考试制度,是中国所采用的选举制度,及其定期举行的考试。
——《英国大百科全书》
多媒体呈现:此事乃吾国数千年中莫大之举动,言其重要,直无异古者之废封建,开阡陌。
——严复对废科举的评价
(1)“最早的考试制度”源于我国哪个朝代?它是一种什么制度?
学生抢答:隋朝;科举制。
(2)你怎样理解废科举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
小组合作:它的废除,结束了我国持续一千多年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废科举、兴学堂,有利于各方面人才的培养;课程设置、教育管理有了本质的不同。
高声同唱: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起来!起来!起来!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进!
(3)它是在什么背景下创作的?
(4)当时社会的主旋律是什么?
(5)每次唱起这首歌,你作何感想?
小组讨论:日本全面侵略中国,企图灭亡中国。中华民族到了生死存亡的时刻。抗日救亡。这首歌催人奋进,时刻警示我们不忘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民国时期的文化及其文学家。
教师点拨:民国时期的时代特征决定了历史赋予民国时期文化的新内容。民国时期的时代特征是宣传科学进步,反对迷信落后;追求人民民主,抨击专制独裁;讴歌民族独立,反抗外来侵略。这一时代特征对文学艺术领域产生巨大影响。进步的文学艺术家都是高奏主旋律,讴歌光明,鞭挞黑暗,激励人民英勇奋斗。文学艺术家所取得的辉煌成就,雄辩地证明了唯物史观的一条原理,即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反映。
歌诀小结:创办学堂“北大”兴,教育改革除“弊政”,鞭挞黑暗颂光明,文艺大师齐领军。
请完成学生用书有关题目。
学习至此:请完成学生用书有关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