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通过对春秋战国科技和文艺成果的学习,体会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重点)
2.引导学生归纳先秦时期突出的科技文艺成就,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难点)
3.了解都江堰水利工程的社会价值,认识人类和自然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关系,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知识与能力目标
知道甲骨文、金文等字体,知道汉字的演变;了解夏朝和商朝的历法、战国的24节气;知道扁鹊的成就;了解屈原和编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劳动人民在古代就创造了辉煌的文明,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通过详细了解古代科技成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严谨的治学态度;通过学习“诗人屈原”,对学生进行道德情操教育。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春秋战国时期的文艺成就。2.都江堰的修建及其作用。
教学难点:文学艺术和春秋战国时期现实社会的关系。
预学
一、科学技术
1.战国时期,各国兴修了一些重要的水利工程。其中,以
国修建的
最著名。
2.概况:都江堰在成都西北,由
主持修建,是综合性的
工程。
1.作用:它消除了
水患,灌溉了大片土地。平原长期受益,成为富饶的“
”
二、文学
1.战国时期,
运用楚国方言和民歌形式,创造出新的诗歌体裁——“
”。
2.屈原的代表作是抒情长诗《
》
三、艺术
1.传说舜时的《
》已非常优美。
时形成了音乐教育制度。
2.战国时期钟鼓之乐盛行。湖北
县出土的全套
,是当时最珍贵的乐器。
3.春秋战国时期,
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长沙出土的战国《
》和《
》,是我国最古老的帛画。
4.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漆器的花纹由简单的
发展到描写社会生活的
。
探究交流
歌舞是怎样起源的?
后人修建二王庙来纪念李冰父子,这是为什么?
精导
一
科学技术
都江堰的概况如何?
都江堰有何作用?
我国土木建筑工匠的祖师爷是谁?他有哪些重要的发明?
战国的医学有什么发展?
二
文学
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是什么?它有哪些内容?它有何地位?
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的贡献是什么?他有何世界地位?
三
艺术
歌舞是怎样起源的?
什么是《韶乐》?
随县出土的战国编钟有何价值?
春秋战国时期的绘画艺术有何特点?
提升
一、单项选择题
1.著名学者余秋雨曾经给人们留下了一段优美的文字:“就在秦始皇下令修长城的数十年前,四川平原上已经完成了一个了不起的工程。它的规模从表面上看远不如长城庞大,却注定要稳稳当当地造福千年。长城的社会功用早已废弛,而它至今还为无数民众输送汩汩清流。”请你判断,余秋雨笔下的“它”指的是(
)
A都江堰B郑国渠C灵渠D大运河
2.主持修筑我国古代著名水利工程都江堰的是
(
)
A大禹B李冰C商鞅D郑国
3.“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所描述的水利工程是(
)
A郑国渠B六辅渠C白渠D.都江堰
4.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是(
)
A《风》B《离骚》C《颂》D《诗经》
5.我国古代伟大诗人屈原生活在(
)
A战国时期的楚国B战国时期的齐国
C春秋时期的鲁国D春秋时期的晋国
6.随县曾侯乙墓出土的全套编钟的历史年代在(
)
A西周时期B春秋时期C.战国时期D秦汉时期
7.我国最古老的帛画是(
)
A《洛神赋图》B《步辇图》
C.《天王送子图》D《妇女凤鸟图》和《御龙图》
二、材料分析题
8.阅读下列材料
灌县(今都江堰市)城外有座玉垒山,矗立在某江的东岸,阻碍江水东流。每到雨季,造成西涝东旱。李冰父子邀请了有治水经验的人民,反复勘察,经过人民的艰苦劳动,终于把玉垒山凿开了一条宽20多米的山口,使江水分成两股,既分洪减灾,又引水灌田。人们把凿开的山口叫“宝瓶口”。
——摘自《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请回答:
(1)根据材料,指出都江堰是对哪条江水的治理 都江堰工程由哪三部分组成
(2)依据材料二分析人们把凿开的山口叫“宝瓶口”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