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8 古诗鉴赏阅读(原卷版+解析版)-【好题精选】5年(2021-2025)中考1年模拟语文真题分类汇编(贵州专用)

文档属性

名称 专题08 古诗鉴赏阅读(原卷版+解析版)-【好题精选】5年(2021-2025)中考1年模拟语文真题分类汇编(贵州专用)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4.3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11-06 10:35:03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专题08 古诗鉴赏阅读(解析版)
【1-2025年贵州省中考语文真题】
送唐别驾赴郢州①
〔唐〕空甫再
莫叹辟家远,方看佐②邵荣。
长林通楚塞,高岭见秦城。
雪向峣关③下,人从郢路迎。
翩翩骏马去,自是少年行。
选自《全唐诗》。
【注释】①别驾:官名。郢(yīng)州:今湖北刑州。②佐:辅佐。③峣(yáo)关:地名。
16.根据诗歌内容,推测诗中两位友人离别的地点和环境最可能是( )
A.古道长亭,淫雨霏霏 B.江岸石堤,雾霭沉沉
C.边城戍垒,黄沙漫漫 D.城外青山,松柏葱葱
17.参照《渔家傲·秋思》课后示例,结合本诗内容,点评“翩翩骏马去,自是少年行”这两句诗。
示例:“四而边声连角起”中的“边声”,指边塞特有的种种声音,凄厉而容易引发人的怀乡之情、“边声”以“四面”来形容,更显得无所不在,充塞天地之间,虽不想听却做不到,下面再接上“连角起”,进一步写出这些声音是伴随着军营的号角声发出的,在凄凉之外更添一层悲壮。
【答案】16.B 17.示例一:“翩翩骏马去”生动地描绘出友人骑着骏马潇洒离去的场景,“翩翩”一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骏马的矫健姿态,让全诗充满画面感。语言风格简洁明快,富有节奏感。
示例二: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展现出友人意气风发、充满活力的状态,烘托出友人积极向上,有着远大的抱负和积极进取的精神。抒发了诗人对友人青春活力和远大志向的赞美之情。
【导语】这首诗以送别为主题,通过描绘楚塞秦城的壮阔景象和少年远行的意气风发,展现了盛唐特有的豪迈气概。诗中“长林”“高岭”的雄浑与“翩翩骏马”的轻快形成对比,既写出离别之地的苍茫,又暗含对友人前程的期许。末句“少年行”三字尤为精妙,将离别的惆怅转化为对青春壮志的赞美,体现了唐人开阔的胸襟。
16.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B.根据“长林通楚塞,高岭见秦城”可知,这句诗的意思是沿途成片的树林连接着楚地的关塞,登上高峻的山岭能远远看到秦城。这里描绘的是山林环绕、地势起伏的景象,暗示了离别地点可能是在城外的山林附近,有茂密的树林和高耸的山岭。根据整首诗的意境和所描绘的意象可知,“城外青山,松柏葱葱”这种山林环绕的环境,与诗中“长林”“高岭”等意象相契合,且松柏的形象也与全诗相对积极、昂扬的情感基调相呼应,所以离别地点和环境最可能是城外青山,松柏葱葱;
故选B。
17.本题考查对诗句的赏析。
抓住“翩翩骏马”的动态意象,分析其塑造的视觉场景,如骏马奔腾的速度感、力量感。体会“翩翩”叠词的韵律美与表现力,以及“少年行”对人物精神气质的刻画,挖掘诗句传递的昂扬情绪。联系全诗“莫叹辟家远”的劝慰基调,分析结尾两句如何升华情感,突破传统送别诗的离愁别绪。参照示例结构,先解释词语,再描述画面,最后点明情感与作用,保持逻辑连贯。
根据“翩翩骏马去”可知,“翩翩”一词形容骏马轻快矫健的样子。这句诗的意思是,友人骑着轻快矫健的骏马飞驰而去。它生动地描绘出友人出行时的洒脱姿态,让我们仿佛看到一匹骏马扬起尘土,向着远方奔腾而去的画面,给人一种动感和活力,也暗示了友人此次赴任的轻松与豪迈之情,而不是带着离愁别绪去的。
根据“自是少年行”可知,这里的“少年行”并非单纯指年龄上的少年出行,而是一种精神风貌的体现。其意思是,这本来就是一场意气风发的少年出行。“自是”强调了这种状态是自然而然的,说明友人有着少年般的壮志豪情,充满了朝气和勇气,即便面对离家远任的情况,也能以积极的态度去迎接,展现出一种胸怀理想、追求进取的精神。同时,这也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赞赏和鼓励,希望他能带着这份朝气去开创美好的未来,让整首诗的情感基调从一般送别的伤感转向了积极向上,给人以鼓舞和力量。
示例:“翩翩骏马去,自是少年行”两句以灵动笔触展现友人赴任的飒爽英姿。“翩翩”叠用,生动摹写骏马疾驰时轻快飘逸的姿态,既凸显坐骑的矫健神骏,又暗喻友人奔赴郢州时洒脱不羁的心境;“少年行”三字赋予友人不畏远途、志在四方的精神品格。这两句诗一改送别诗常见的伤感基调,将离情转化为对友人建功立业的期许。
【2-2024年贵州省中考语文真题】
减字木兰花①
[宋]卢炳
莎②衫筠笠。正是村村农务□。绿水千畦。惭愧③秧针出得齐。
风斜雨细。麦欲黄时寒又至。馌④妇耕夫。画作今年稔⑤岁图。
【注释】①选自《全宋词》。减字木兰花,词牌名。②莎:通“蓑”。③惭愧:难得,侥幸。④馌yè:给在田间劳动的人送饭,③稔rěn:谷物成熟。
18.下列场景与原词内容最相符的一项是( )
A.草蓑竹笠湿 B.田间稚子嬉 C.风雨麦已黄 D.寒风雪又至
19.词中“□”处,有人推测是“时”字,有人推测是“急”字,你赞同哪种观点?请联系全词内容阐述理由。
【答案】18.C 19.示例:赞同“急”字,能展现农民劳作的辛勤,也能凸显农忙时节的紧张气氛。
【解析】18.本题考查诗词内容理解与辨析。
A.“草蓑竹笠湿”:意思是用草编制的蓑衣和竹子做的斗笠是潮湿的。但原词中未提到蓑衣斗笠潮湿这一细节,不符合原词内容;
B.“田间稚子嬉”:指在田间有小孩子玩耍嬉戏。原词主要描写的是农忙场景,没有关于小孩子在田间玩耍的表述,不符合原词内容;
C.“风雨麦已黄”:描绘了麦子在风雨中成熟的景象。在这里,“风雨麦已黄”可能意味着麦子在经历风吹雨打之后已经成熟,到了收获的时候。与原词中“风斜雨细。麦欲黄时寒又至”“麦欲黄时”指的是小麦即将成熟的时候,然而,“寒又至则”表示在这个时候,天气又变冷了。这可能会对接下来的农作物生长造成一定的影响。这两句话都体现了麦子将要变黄的情景,与原词内容最相符;
D.“寒风雪又至”:说的是寒冷的风和雪再次到来。原词只是说寒冷的风和雪再次到来,并未提及下雪,不符合原词内容;
故选C。
19.本题考查诗歌炼字。
上阕描绘了农民们身披蓑衣头戴斗笠忙于农事,秧苗出得整齐的场景,体现了农事的繁忙。下阕写风斜雨细,麦将黄时又遇寒,送饭的农妇和耕地的农夫,共同构成了一幅为今年丰收努力的画面。
“莎衫筠笠。正是村村农务”的意思是,农民们身披蓑衣,头戴斗笠在田间紧张地忙碌着,这正是家家户户农忙的时节。“急”字更能凸显农忙时节的紧张气氛,与上下阕的整体氛围相契合,生动地展现出农民们抢农时、忙生产的急切心情。而“时”字相对较为平淡,不能很好地突出农忙时的紧迫之感。故推测是“急”字。
【3-2023年贵州省中考语文真题】
渔家傲①
[宋代]曹组
水上落红时片片,江头雪絮飞缭乱。渺渺碧波天漾远。平沙暖,花风一阵萍香满。
晚来醉著无人唤,残阳已在青山畔。睡觉②只疑花改岸。抬头看,元③来弱缆风吹断。
渔家傲
[宋代]净端
斗转星移天渐晓,蓦然听得鹈鹕叫,山寺钟声人浩浩。木鱼噪,渡船过岸行官道。
轻舟再奈④长江讨,重添香饵为钩钓,钓得锦鳞船里跳。呵呵笑,思量天下渔家好。
【注释】①两首词均选自《全宋词》。②觉:醒。③元:同“原”。④奈:怎奈,无奈。
20.下列情境在两首词中都出现的一项是( )
A.夕阳西下 B.落英缤纷 C.船行江上 D.人声鼎沸
21.两词都表现了人物心境的变化。请你参照第一首词的分析示例,分析第二首词中人物心境的变化。
示例:第一首词中人物酒醉酣睡,是轻松;醒来之时风景改变,是疑惑;明白风吹缆断,是恍然大悟。
【答案】20.C 21.第二首词中人物钓鱼至晓,突闻声音喧扰,是烦躁;换地添饵重钓,是无奈;钓的鱼儿船里跳,是兴奋;呵呵笑,思量渔家好,是满足。
【解析】20.本题考查理解诗句内容。
第一首词的意思是:水面上漂浮着不时坠落的片片红英,天空里飞扬着雪花般的散漫柳絮。启眼望去,碧波荡漾,远浮天际;平地沙面也被春阳晒得暖烘烘的;江风还送来芳馥袭人的苹花香气。这位渔民大概是把鱼卖掉以后,取下几文钱买了二两烧酒慰劳自己,好一阵子才醉醺醺地准备放船回家。谁知上船倒头便睡,也没个人来唤他,直睡到天色将晚,太阳早落在半山坡了。他分明记得泊船时岸边原有开着的花,现在却不见了。抬头仔细一看,原来不是花被移走改了岸,而是自己年久失修的弱缆被风吹断,让船儿在江上自由漂荡着呢!
所以第一首词出现的情景有:夕阳西下、落英缤纷、船行江上。
第二首词的意思是:拂晓时分,晨曦微现,月亮星辰逐渐暗淡,忽然听见远处传来鹈鹕的鸣叫。山寺的钟声悠扬回荡,人声鼎沸。听着木鱼发出的声音,撑着船从官道渡过。乘一叶扁舟,垂钓长江水面。风平浪静,波澜不惊,鱼饵清香飘散,引得鱼儿纷纷上钩。眼见收获满满,鱼虾满篓,不由高兴得哈哈大笑:还是做一个无忧无虑,自由自在的渔夫好啊!
所以第二首词出现的情景有:船行江上,人声鼎沸。
所以两首词中都出现的情景是:船行江上,故选C。
21.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心情变化。
这首词写的是渔人,即渔翁的生活。夜钓的生活独具魅力,天亮后人声喧动,但只要有良好的心态,钓翁很快又能获得旷达的胸怀和充分的心理满足。
根据“斗转星移天渐晓”可知,渔翁夜钓到天亮,而天亮后“鹈鹕叫”“山寺钟声人浩浩”忽然听见的鹈鹕叫声和山里寺庙传来的敲钟声以及前来祭拜的人发出的嘈杂声音,让他觉得连敲木鱼的声音都是“噪声”,心情也是烦躁的;从官道穿行而过,换了个地方,只能长江上乘着轻舟去垂钓,一个“奈”字,体现出渔翁的无可奈何。“重添香饵为钩钓,钓得锦鳞船里跳”,重新添了鱼饵后,引得鱼儿纷纷上钩,鱼多得都往船上跳了,所以此时渔翁的心情是高兴,愉快的。最后发出感叹“思量天下渔家好”,想来想去,还是做一个自由自在的渔夫好啊,体现出渔翁对自己有限自由生活的满足之情。
据此作答即可。
【4-2022年贵州省中考语文真题】
南园(其一)
[唐] 李贺
花枝草蔓眼中开,小白长红越女腮。
可怜日暮嫣香落,嫁与春风不用媒。
【注释】此诗是李贺组诗《南园》之一,大约写于元和十年春,李贺辞官离京,回到故乡昌谷,闲居南园之时。
22.请选出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 )
A.诗人由花朵的艳丽联想到江南女子的容颜,以人面喻花面,用语新奇。
B.“可怜”意为可惜,此句描写了日暮时分花落的景象,蕴含着诗人深沉的情感。
C.此诗巧妙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将南园风光描绘得生动传神。
D.全诗意象丰富,色彩缤纷,视听结合,画面感强,给读者以美的感受。
23.同一位诗人在不同的人生阶段,面对不同的人生境遇,会写出风格迥异的诗歌。请比较此诗与《雁门太守行》在内容与情感上的不同。
【答案】22.D 23.(1)内容:①《南园》通过“花枝”“草蔓”等意象,描绘了生机盎然的田园之景,表现出田园生活的宁静美好;②《雁门太守行》则通过“黑云”“角声”“燕脂”“夜紫”等意象,描绘了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2分,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2)情感:①《南园》抒发了诗人对南园风物的喜爱之情,委婉地流露出归隐情绪,也隐含着诗人对仕途的失望和无奈;②《雁门太守行》则赞扬了唐军将士英勇无畏、报效国家的精神。
【解析】22.考查诗歌的理解与赏析。
D.“视听结合”有误,本诗没有听觉方面的描写;
故选D。
23.考查比较阅读。
本诗:这是一首描摹南园景色、慨叹春暮花落的小诗。前两句写花开。春回大地,南园百花竞放,艳丽多姿。后两句写花落。日中花开,眼前一片姹紫嫣红,真是美不胜收,日莫暮花落,纷飞如雨。作者从视角角度落笔,表现出田园生活的美好。
《雁门太守行》:诗共八句,前四句写日落前的情景。首句既是写景,也是写事,成功地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三、四句分别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铺写阴寒惨切的战地气氛。后四句写唐军将士夜袭敌营,以死报效朝廷。
这是两诗内容上的不同。
本诗:前两句写写花开。春回大地,南园百花竞放,艳丽多姿。表现了作者对南园风物的喜爱之情。后两句写花落。日中花开,眼前一片姹紫嫣红,真是美不胜收。可是好景不长,到了“日暮”,百花凋零,落红满地。“可怜”二字表达了诗人无限惋惜的深情。李贺当时不过二十来岁,正是年青有为的时期,却不为当局所重用,犹如花盛开时无人欣赏。想到红颜难久,容华易谢,不免悲从中来。隐含了作者对仕途的无望与无奈之意。
《雁门太守行》:后四句写唐军将士夜袭敌营,以死报效朝廷。“临易水”既表明交战的地点,又暗示将士们具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那样一种壮怀激烈的豪情。接着描写苦战的场面,面对重重困难,将士们毫不气馁。“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黄金台是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修筑的,传说他曾把大量黄金放在台上,表示不惜以重金招揽天下士。诗人引用这个故事,写出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
这是两诗情感上的不同。
【5-2021年贵州省中考语文真题】
阅读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山房春事(其二)
[唐]岑参
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
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
24.本诗描绘了哪两幅画面?请概括作答。
25.本诗和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都是写春天,抒发的情感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
【答案】24.描写了梁园日暮的萧条之景和庭树繁花盛开的艳丽之景。 25.本诗抒发了诗人对物是人非(或盛衰无常)的感慨,《钱塘湖春行》则表达了诗人踏春的喜悦和对春天的热爱。
【分析】2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诗的一、二句描写了梁园之中夕阳已西下,只有点点乱飞的乌鸦,放眼望去满目的萧条,零零落落三两户人家,这是一幅梁园日暮的萧条之景。诗的三、四句是诗人在远望以后,收回目光,就近察看,只见庭园中的树木,繁花满枝,春色不减当年,描绘了一幅庭树繁花盛开的艳丽之景。
25.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这首诗是吊古之作,写梁园的春景,看似怀古,实为感时。前两句从正面极写园林之萧条,后两句通过庭树春日发花写绚烂的春景,从反面来加以衬托,表达了诗人的伤感,物是人非和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
《钱塘湖春行》通过描写西湖蓬蓬勃勃的春意,这诗处处扣紧环境和季节的特征,把刚刚披上春天外衣的西湖,描绘得生意盎然,恰到好处。表达了作者对西湖美好景色的无比赞美和喜爱之情。
(2025·贵州铜仁·三模)出 塞
[北周]王褒
飞蓬似征客,千里自长驱。
塞禽唯有雁,关树但生榆。
背山看故垒,系马识馀蒲①。
还因麾下骑,来送月支图②。
【注释】①馀蒲:指经过战乱残留下来的蒲柳。②月支图:指敌军的分布图。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运用比喻手法,将征客比作飞蓬,写出了征客漂泊无依的状态。
B.颔联“唯”“但”两个字强调了塞外景象的单调、荒凉,毫无生机。
C.颈联诗人想象古战场当年的情景,表达诗人对往昔战争的厌恶之情。
D.尾联月支图暗示了诗人出塞的任务,为诗歌增添了紧张的战争氛围。
2.假如你是语文课代表,在小组学习中,要指导组员赏析“塞禽唯有雁,关树但生榆”这两句诗。请从诗句描绘的画面和表达的情感方面进行赏析,写一段发言内容。
(2025·贵州铜仁·三模)清江引·秋怀
[元]张可久
西风信来家万里,问我归期未?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①地,芭蕉雨声秋梦里。
清江引·秋居
[元]吴西逸
白雁乱飞秋似雪,清露生凉夜。扫却②石边云,醉踏松根月③。星斗满天人睡也。
【注释】①黄花:菊花。②却:除、去。③松根月:照在松树根上的月光。
3.下列情境未能在两首词中都出现的一项是( )
A.雁过 B.醉游 C.赏月 D.入梦
4.同样是书写秋天之景,结合文本分析,这两首曲的情感是否相同?
(2025·贵州铜仁·三模)夜宿七盘岭①
[唐]沈佺期
独游千里外,高卧七盘西。
晓月临窗近,天河入户低。
芳春平仲②绿,清夜□□啼。
浮客空留听,褒城闻曙鸡。
【注释】①这首诗作于诗人入蜀途中夜宿七盘岭之时。②平仲:银杏。
5.诗人通过意象营造意境,抒发情感。颈联方框处填入的意象,最合适的一项是( )
A.黄鹂 B.子规 C.大雁 D.燕子
6.假设你是一名短视频创作者,要以《夜宿七盘岭》这首诗为蓝本拍摄一个展现诗人羁旅愁思的短视频。请根据诗歌内容,描述你会如何拍摄颔联。
(2025·贵州遵义·三模)春日①
[宋]汪藻
一春略无十日晴,处处浮云将雨行。
野田春水碧于镜,人影渡傍鸥不惊。
桃花嫣然出篱笑,似开未开最有情。
茅茨烟瞑客衣湿,破梦午鸡啼一声。
【注释】①选自《宋诗鉴赏辞典》。
7.下列场景与本诗内容最相符的一项是( )
A.春日少雨连月晴 B.泱泱春水碧如镜
C.渡边鸥鸟惊飞散 D.夜半鸡犬一声鸣
8.颈联中的“笑”字可谓点睛之字,请结合诗意简要赏析其妙处。
(2025·贵州铜仁·三模)寿阳曲·江天暮雪
[元]马致远
天将暮,雪乱舞,半梅花半飘柳絮。
江上晚来堪画处,钓鱼人一蓑归去。
9.下列选项中符合诗歌的情景的是( )
A.大雪纷飞 B.梅花盛开 C.柳絮飘飞 D.渔翁满载
10.结合诗歌内容,分析“钓鱼人”的形象。
(2025·贵州贵阳·二模)水调歌头·送赵文仲龙学①
(南宋)吴潜
宛水才停棹,一舸又澄江②。岩花篱蕊开遍,时节正重阳。唤起沙汀③渔父,揽取一天秋色,无处不潇湘。有酒时鲸吸④,醉里是吾乡。
济时心,忧国志,问穹苍。是非得失,成败何用苦论量。年事飞乌奔兔⑤,世事崩崖惊浪,此别意茫茫。但愿身强健,努力报君王。
【注释】①选自《全宋词》。②澄江:澄澈的江水。③沙汀:水边或水中的平沙地。④鲸吸:像鲸鱼一样的吸水。⑤飞乌奔兔:乌飞兔走,指时间流逝过快。
11.下列场景与原词内容最相符的一项是( )
A.岸上赏澄江 B.重阳花蕊稀 C.醉酒梦故乡 D.乌飞兔奔忙
12.本词除了表达作者告别故乡和友人的惆怅与牵挂,还蕴含了其他复杂的情感。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2025·贵州毕节·一模)浣溪沙①
[北宋]苏轼
四面垂杨十里荷,问云何处最花多。画楼南畔夕阳和。
天气乍凉人寂寞,光阴须得酒消磨②。且来花里听笙歌。
浣溪沙③
[北宋]王安石
百亩中庭半是苔,门前白道④水萦回。爱闲能有几人来?
小院回廊春寂寂,山桃溪杏两三栽。为谁零落为谁开?
【注释】①此词作于宋哲宗元祐六年(1091年),苏轼被贬为颍州太守。②消磨:消遣,排遣。③这首词约是王安石变法二度受挫,辞去相位后归隐钟山退居江宁,寓居半山园时所作。④白道:洁白的小道。
13.两首词中都提及的事物是( )
A.树 B.酒 C.苔 D.河
14.这两首词中词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相同之处?试结合两首词加以分析。
(2025·贵州贵阳·二模)临江仙·送钱穆父
〔宋〕苏轼
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依然一笑作春温。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尊前不用翠眉颦。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南乡子·送述古
〔宋〕苏轼
回首乱山横,不见居人只见城。谁似临平山上塔,亭亭,迎客西来送客行。
归路晚风清,一枕初寒梦不成。今夜残灯斜照处,荧荧,秋雨晴时泪不晴。
15.下列场景在两首词中都出现的一项是( )
A.夜晚送别 B.席上饯别 C.江边话别 D.雨中惜别
16.面对两次送别,作者的情感有何不同?请结合内容分析。
(2025·贵州遵义·三模)【甲】
________①
[元]白朴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乙】
________②
[元]朱庭玉
庭前落尽梧桐,水边开彻芙蓉。解与诗人意同。辞柯③霜叶,飞来就我题红④。
【注释】①②选自《全元散曲》。③辞柯:离开枝干。④题红:在红叶上题诗。
17.两首元曲标题相同,请根据格律和内容推测最适合作为标题的一项是( )
A.天净沙·春 B.天净沙·秋 C.朝天子·春 D.朝天子·秋
18.两首元曲都出现了“树”的意象,请结合内容分析其作用。
(2025·贵州黔东南·一模)渡湘江
[唐]杜审言
迟日园林悲昔游,今春花鸟作边愁。
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
19.下列选项中对诗中“迟日”“边愁”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春天的阳光 诗人的忧愁 B.夏天的阳光 春天的忧愁
C.秋天的阳光 花鸟的忧愁 D.冬天的阳光 边疆的忧愁
20.诗歌三、四句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蕴含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025·贵州毕节·二模)题查声山学士花溪石漾图(其一)①
[清]周起渭
落落长松阴,清溪一道深。
潺淙历危石,宛转入花林。
素鲔②乐空水,凫鸥卧烟浔③。
石上垂纶客,临渊非世心。
【注释】①选自《古诗文网》。②鲔:wěi鲟鱼。③浔:xún,水边。
21.下列景物,未完全在诗中出现的一项是( )
A.松树与柏树 B.瀑布与岩石 C.溪流与烟雾 D.野鸭与鸥鸟
22.炼字就是写作时推敲用字,使表达准确生动。请从颈联“素鲔乐空水,凫鸥卧烟浔”中选一个字,结合全诗分析“垂纶客”的心境。
23.(2025·贵州安顺·一模)阅读回答问题。
岁暮归南山①
孟浩然
北阙②休上书,南山归敝庐。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白发催年老,青阳③□岁除。
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
【注释】①写这首诗时,诗人正值四十岁,长安科考落第。②北阙:指帝宫。③青阳:指春天。
(1)根据对诗歌的理解,你认为填入上文方框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把 B.一 C.逼 D.旧
(2)本首诗歌是诗人在心绪极端复杂的情况下写出来的,高步瀛在《唐宋诗举要》中评价此诗“结句意境深妙”,请结合诗歌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2025·贵州贵阳·一模)塞下曲(其二)
(唐)王涯
年少辞家从冠军①,金妆宝剑去邀勋。
不知马骨伤寒水,惟见龙城②起暮云。
河湟旧卒
(唐)张乔
少年随将讨河湟③,头白时清④返故乡。
十万汉军零落尽,独吹边曲向残阳。
【注释】①冠军:古代将军的名号。②龙城:泛指边境地区。③河湟:青海境内的二水汇合地区。河,黄河;湟,湟水。④时清:指天下安定,没有战争烽烟。
24.两首诗都塑造了年少从军的战士形象,下列对两位战士的从军动机及对战争态度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王诗中的战士主动投军,渴望着能建功立业,对战争充满豪情与向往。
B.王诗中的战士被迫应征,仅仅只为谋生从军,对战争充满畏惧与逃避。
C.张诗中的战士被动入伍,功成名就胜利归来,对战争充满疲惫与无奈。
D.张诗中的战士满怀热血从军,立志平定边患,对战争充满怀念与感伤。
25.两首诗的结尾都运用了景物描写,请分析它们在表达情感上的作用。
(2025·贵州铜仁·二模)采桑子·群芳过后西湖好
[宋]欧阳修
群芳过后西湖好,狼籍残红。飞絮濛濛。垂柳阑干①尽日风。
笙歌②散尽游人去,始觉春□。垂下帘栊③。双燕归来细雨中。
【注释】①阑干:横斜,纵横交错。②笙歌:笙管伴奏的歌筵。③帘栊:窗帘和窗棂,泛指门窗的帘子。
26.根据你对本词内容、押韵的理解,推断方框里最符合词意的字是( )
A.归 B.去 C.空 D.浓
27.词中写道“群芳过后西湖好”,西湖“好”在何处?请将此景描绘下来。
(2025·贵州黔东南·一模)东窗①
[宋]韩维
高窗不掩秋气清,下见瓦沼涵泓澄②。
雨洗浮萍翠色静,青丛绿蔓相缠仍。
阶前童童③两好树,上有鸣禽不可数。
杖藜书生爱苦吟,独立西风无旦暮。
【注释】①东窗:选自《全宋诗》。②涵泓澄:泓澄,形容水深而清;涵,强调池塘容纳、蓄积清水的状态,突显池水的丰沛与纯净。③童童:形容树木枝叶繁茂、浓荫覆盖的样子。
28.下列情境与诗歌内容不相符的一项是( )
A.秋窗高敞,池映澄明 B.阶前双树,群鸟乱鸣
C.雨打芭蕉,石隙幽绿 D.诗人持杖,静立风中
29.诗歌以清秋为底色,以书生为主角,在简淡的景物描摹中寄托深沉的文人情怀。诗句“杖藜书生爱苦吟,独立西风无旦暮”中,一个“苦吟”别有滋味,一个“独”字韵味无穷。请参照示例,分析“独”字的独特意味。
示例:“苦吟”非困顿,而是志趣的坚守,是对学问的执着追求。
(2025·贵州毕节·三模)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唐]杜审言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气□黄鸟,晴光转绿蘋。
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
30.下列诗句最能表达本诗中“宦游人”的心境的一项是( )
A.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
B.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
C.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
D.饿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文天祥《南安军》)
31.诗中“□”处,有人推测是“催”字,有人推测是“唤”字,你赞同哪种观点?请联系全诗内容阐述理由。
(2025·贵州黔南·二模)香山避暑二绝
(唐)白居易
其一 其二
六月滩声如猛雨,香山楼北畅师房。 纱巾草履竹疏衣,晚下香山蹋翠微。
夜深起凭阑干立,满耳潺湲①满面凉。 一路凉风十八里,卧乘篮舆②睡中归。
【注释】①湲(yuán):水流动的样子。②篮舆:古代供人乘坐的交通工具。
32.结合两首诗歌内容判断,诗人在香山避暑,他最可能( )
A.听见滩流湍急的声音 B.看见灯火通明的香山
C.触摸木纹斑驳的窗台 D.闻到沁人心脾的花香
33.有人认为,“凉”字除了指气温凉爽,还能体现出诗人悠然自得的心境。请结合两首诗歌简要分析。
34.(2025·贵州·一模)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一剪梅
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①秋。轻解罗裳②,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③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苏幕遮
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④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注释】①玉簟(diàn):光滑似玉的精美竹席。②裳(cháng):古人穿的下衣,也泛指衣服。③锦书:书信的美称。④黯:黯然,形容心情忧郁,悲伤。
(1)下列情境在两首词中都出现的一项是( )
A.黄叶纷飞 B.大雁南飞 C.夕阳西下 D.明月满楼
(2)两首词都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请你参照第一首词的分析示例,分析第二首词中词人借景传达的情感。
示例:第一首词中借秋季凄清、萧瑟的景致,传达了词人内心无法排遣的相思之愁。
(2025·贵州·一模)沈玄斋赠剑以诗酬之①
〔明〕沈炼
宝剑相持赠,关河意气多。
题书悬日月,开匣隐星河。
学武心先壮,谈边色未和。
因君奉韬略,扬臂愿麾②戈。
【注释】①选自《青霞集·卷七》。②麾:同“挥”。
35.诗人写此诗时,下列场景最可能出现的一项是( )
A.友人双手持剑相赠,诗人行礼感谢。
B.诗人和友人见面的时候,星光灿烂。
C.诗人和友人围坐酒桌边,相谈甚欢。
D.友人在边关急行军,日月高悬照耀。
36.若朋友沈玄斋收到作者的酬谢诗,也想吟诵两句表达情感,下面诗句中哪一项最恰切?请结合《沈玄斋赠剑以诗酬之》说明理由。
甲 玄铁铸知己,恩深结金兰。 乙 肝胆照山川,同袍共征鞍。
(2025·贵州铜仁·一模)采樵作
[唐]孟浩然
采樵入深山,山深树重叠。
桥崩卧槎拥,路险垂藤接。
日落伴将稀,山风拂萝①衣。
长歌负轻策,平野望烟归。
【注释】①萝:《全唐诗》校一作薜。《楚辞九歌山鬼》:被薜荔兮带女萝。后以薜萝指隐者之服。
37.下列选项中符合颔联营造的情景的是( )
A.深山采樵图 B.日落拂衣图 C.桥卧藤垂图 D.平野高歌图
38.本诗中的“樵夫”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结合具体语句分析。
(2025·贵州黔东南·一模)临江仙·与客湖上饮归①
[宋]叶梦得
不见跳鱼翻曲港,湖边特地经过。萧萧疏雨□风荷。微云吹散,凉月堕平波。
白酒一杯还径醉,归来散发婆娑②。无人能唱采莲歌。小轩欹枕,檐影挂星河。
【注释】①选自《唐宋词鉴赏词典》。临江仙,词牌名。②婆娑:醉态蹒跚貌。
39.下列场景不是诗人“饮归”路上所见的一项是( )
A.湖畔寻鱼踪 B.雨荷乱风中 C.月映平波上 D.轩枕望星河
40.你认为词中空缺处应填“吹”还是“乱”?结合相关诗句加以分析。
(2025·贵州贵阳·一模)江城子 南来飞燕北归鸿
宋·秦观
南来飞燕北归鸿。偶相逢。惨愁容。绿鬓朱颜,重见两衰翁。别后悠悠君莫问,无限事,不言中。
小槽春酒滴珠红。莫匆匆。满金钟。饮散落花流水、各西东。后会不知何处是,烟浪远,暮云重。
41.下列选项中虚写的场景是( )
A.饮酒甚欢 B.春去花谢 C.云层重叠 D.飞鸟偶遇
42.本词与《江城子·密州出猎》都有写到“鬓”和“酒”,但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请结合两首词的具体内容作出分析。
(2025·贵州六盘水·一模)塞上听吹笛
高适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①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②,风吹一夜满关山③。
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④
李白
一为迁客去长沙⑤,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⑥。
【注释】①戍楼:边防驻军的瞭望楼。②梅花何处落:《梅花落》属于汉乐府横吹曲,善述离情,这里将曲调《梅花落》拆用。③关山:这里泛指关隘山岭。④郎中:官名,为朝廷各部所属的高级部员。钦:当是史郎中名。⑤去长沙:用汉代贾谊事。贾谊因受权臣谗毁,被贬为长沙王太傅,曾写《吊屈原赋》以自伤。⑥落梅花:即《梅花落》,古代笛曲名。
43.下列内容在这两首诗中属于诗人想象的是( )
A.冰雪消融 B.明月朗照 C.笛声悠扬 D.梅花飘落
44.借物抒情是诗人常用的手法。这两首诗都借“笛”抒情,请阅读下面链接材料,任选一首诗歌,结合具体诗句,分析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链接材料: 《塞上听吹笛》是高适在西北边塞地区从军时写的。 《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的创作时间有两种说法,一说此诗是公元758年(唐肃宗乾元元年)李白因永王李璘事件受到牵连,被加之以“附逆”的罪名被长流夜郎,路经江夏(今武汉武昌)时游黄鹤楼所作。一说此诗是公元759年(乾元二年)李白流放夜郎遇赦东归,途径江夏时所作。
(2025·贵州安顺·一模)同儿辈赋未开海棠二首·其二
元好问
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
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_____风。
45.根据诗意,“且教桃李闹______风”中的横线处应填入的词是( )
A.春 B.夏 C.秋 D.冬
46.诗中的海棠花具有怎样的特点?诗人以此暗示儿辈什么?请简要分析。
(2025·贵州遵义·一模)浣溪沙·语燕鸣鸠白昼长
[明]刘基
语燕鸣鸠白昼长,黄蜂紫蝶草花香。苍江依旧绕斜阳。
泛水浮萍随处满,舞风轻絮实时狂。清和院宇麦秋①凉。
【注释】①麦秋:指麦子成熟的季节,初夏(农历四、五月)。
47.根据诗歌内容推测诗人最不可能看见的景象是( )
A.蜂蝶萦绕草花 B.夕阳映照苍江
C.浮萍铺满水面 D.残叶纷扬院宇
48.感官描写是诗词创作的重要手法。请仿照示例,结合具体词句,分析本词是如何运用多重感官传情达意的。
示例:词人将视觉与嗅觉相结合,“黄蜂紫蝶草花香”从视觉角度写出了“黄蜂”“紫蝶”的明丽色彩,与嗅觉感受到的“草花香”相交融,写出了初夏时节的生机盎然,表达了词人欣赏自然美景的愉悦心情。
(2025·贵州铜仁·一模)菊花
[唐]李商隐
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
陶令篱边色,罗含①宅里香。
几时禁重露,实是□残阳。
愿泛②金鹦鹉③,升君白玉堂④。
【注释】①罗含:官至散骑廷尉。年老辞官归里,阶庭忽兰菊丛生,时人以为德行之感。②泛:指以菊花浸酒。③金鹦鹉:金制的状如鹦鹉螺的酒杯。④白玉堂:指豪华的厅堂,喻朝廷。
49.诗句“几时禁重露”中,“禁”字的意思是“禁受,承当”,由此推断诗中方框里最符合诗歌意境的字是( )
A.怯 B.喜 C.怜 D.怒
50.本诗与陶渊明的《饮酒(其五)》都写到了“菊花”,但诗歌内容及表达的思想感情不同,请比较其不同。
(2025·贵州遵义·一模)探春
吕本中
谩遣儿童扫雪开,却穿篱落看春回。
溪山冷落泥三尺,故旧飘零酒一杯。
止买芒鞋供踏雪,更携藜杖与寻梅。
玉川①纵老生涯在,时有邻僧送米来。
【注】①玉川:唐代诗人卢仝,自号玉川子,少有才名,未满20岁便隐居嵩山少室山。
51.下列选项中的情感在诗歌中没有直接表达的一项是( )
A.对春天的热爱向往 B.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C.对故旧离散的伤感 D.对生活的无奈逃避
52.小组同学想将《探春》一诗拍摄成短视频,请你完成下面的部分脚本设计。
镜头序号 画面描述 台词/字幕 背景音乐/音效
镜头一 谩遣儿童扫雪开 轻快的笛声,雪地脚步声
镜头二 手持藜杖踏着白雪,一路寻梅 更携藜杖与寻梅
镜头三 旁边的僧人送来一袋米,诗人微笑致谢 温暖的弦乐,钟声
参考答案
1.C 2.示例:组员们,咱们来看“塞禽唯有雁,关树但生榆”这两句。从画面上看,“塞禽”“雁”“关树”“榆”这些意象,勾勒出塞外特有的景象:天空中,似乎只有大雁在孤独飞过;边关的土地上,也仅有榆树生长。“唯”“但”二字,更是强化了这种景象的单调、荒凉,让咱们仿佛能看到一片空旷、萧索的塞外风光。从情感来讲,这样的画面,传递出边塞的孤寂、荒寒,也隐隐透出诗人出塞途中的寂寥之感,还有对边塞环境艰苦的一种感慨,让咱们能体会到戍边之地的不易呀。
【导语】这首《出塞》以飞蓬喻征客,勾勒出边塞的苍凉图景。“塞禽唯有雁,关树但生榆”二句,通过典型意象的提炼,将荒芜寂寥的边关景象刻画得入木三分。全诗在简净的笔触中,既展现了征人的孤寂艰辛,又暗含军情紧迫的肃杀之气。末句“月支图”的引入,使诗歌意蕴陡然升华,于平静叙述中透出金戈铁马的紧张氛围。
1.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和赏析。
C.颈联“背山看故垒,系马识馀蒲”,是诗人实写眼前所见的古战场遗迹,并非想象。通过对故垒、馀蒲的描写,引发对往昔战争的感慨,而非厌恶之情。故选C。
2.本题考查赏析诗句,开放性作答。
画面描绘:需抓取“塞禽”“雁”“关树”“榆”等意象,分析其组合呈现的塞外环境,体会“唯”“但”强化的单调、荒凉感,构建出具体可感的边塞画面。情感表达:结合画面的孤寂、荒寒,挖掘诗人潜藏的寂寥情绪,以及对边塞艰苦环境的感慨,关联出塞情境理解情感内核。
示例:同学们,赏析这两句诗,咱们可以从画面和情感入手。先看画面,“塞禽唯有雁,关树但生榆”里,“塞禽”是边塞的禽鸟,“雁”常是边塞诗里孤独、漂泊的象征,“关树”是边关的树木,“榆”是其主要种类。这两句勾勒出:广袤边塞天空下,禽鸟稀少,唯有大雁飞过;边关大地,树木单调,只有榆树生长。“唯”“但”两个字,把塞外那种空旷、荒芜、毫无生机的景象,强调得特别鲜明,像给咱们展开一幅萧索的边塞风光图。再品情感,这样荒凉的画面背后,藏着诗人出塞途中的孤独寂寥,也让咱们感受到边塞环境的艰苦,传递出对戍边之地荒寒的感慨,能体会到诗人身处此境的复杂心绪,也让咱们更懂边塞生活的不易啦。
3.C 4.示例:这两首曲的情感并不相同。《秋怀》通过秋风送信的想象,直接引出了万里之遥的家乡,并且用一个“问”字,将自己对归期的不确定和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展现出来。“大雁”常常是游子思乡的象征,它的啼叫更增添了凄凉之感,更烘托出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愁。《秋居》描绘了秋天的景色,白雁乱飞如同雪花飘落,清露带来凉爽的秋夜,营造出一种清冷、静谧的氛围。但这种清冷并没有悲伤的情绪,而是体现出一种远离尘世喧嚣的宁静。“扫却石边云”体现出作者的自在和随性,仿佛能将石边的云雾轻轻扫去;“醉踏松根月”则描绘出作者在醉酒后踏着松树下的月光漫步的情景,充满了诗意和悠然自得的情趣。最后“星斗满天人睡也”,作者在满天星斗下安然入睡,表现出对这种隐居生活的享受,以及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惬意之感。综上所述,张可久的曲子侧重于抒发思乡的愁绪,而吴西逸的曲子主要表达的是隐居生活中的闲适和自得,二者情感不同。
【导语】张可久《秋怀》以西风、归雁、红叶等意象,借“问归期”直抒万里思乡之愁,秋景凄清,愁绪深浓;吴西逸《秋居》绘白雁、清露、星月,通过“扫云”“踏月”等动作,展现醉卧自然的闲适,秋景静谧,情调悠然,二者景同而情异。
3.本题考查诗歌内容及意象。
结合“雁啼红叶天”可知,《清江引·秋怀》中出现“雁过”的情境;结合“人醉黄花地”可知,该词中出现“醉游”的情境;结合“芭蕉雨声秋梦里”可知,该词中出现“入梦”的情境。
《清江引·秋居》中,结合“白雁乱飞秋似雪”可知有“雁过”的情境,结合“醉踏松根月”可知有“醉游”的情境,结合“星斗满天人睡也”可知人已入睡,暗含“入梦”的可能。而《清江引·秋怀》中无“赏月”相关内容,《清江引·秋居》中“醉踏松根月”虽写月光,但核心是“醉踏”而非“赏月”。由此可知,“赏月”这一情境未能在两首词中都出现;
故选C。
4.本题考查情感理解及对比阅读。
结合“西风信来家万里,问我归期未?”可知,《秋怀》借秋风传信的想象,直接点明家乡远在万里之外,“问”字凸显归期未定的茫然,暗藏对故乡的深切思念。结合“雁啼红叶天”可知,大雁作为传统思乡意象,其啼鸣在红叶漫天的秋景中更添凄凉,进一步烘托出作者漂泊异乡的愁绪。
结合“白雁乱飞秋似雪,清露生凉夜”可知,《秋居》以白雁如雪花纷飞、清露带来秋夜凉意,勾勒出清冷静谧的氛围,却无悲戚之感。结合“扫却石边云,醉踏松根月”可知,“扫云”动作透着随性自在,“醉踏月光”则展现出醉酒后漫步松林的诗意与悠然。结合“星斗满天人睡也”可知,作者在满天星斗下安然入睡,尽显对隐居生活的享受,以及与自然相融的惬意。
由此可知,《秋怀》借“归期未”“雁啼”等意象聚焦思乡之愁,《秋居》以“扫云”“踏月”等行为展现隐居的闲适自得,两首曲的情感截然不同。
5.B 6.示例:画面出现七盘岭西的一处简陋住所,镜头聚焦在窗边,诗人疲惫地坐在床边,拍摄出月亮低低挂在空中,月光透过窗户洒在他身上,清晰地映照出他脸上的落寞神情,体现出诗人在异乡的孤寂。
【导语】《夜宿七盘岭》以羁旅夜宿为背景,通过“独游”“高卧”点明孤寂,“晓月”“天河”营造高远清冷之境。颈联“芳春”“清夜”时空交织,银杏绿与子规啼(推测)形成声色对照,尾联“浮客”“曙鸡”更添漂泊之感。全诗以细腻意象写宦游之愁,语言凝练,意境空灵。
5.本题考查诗歌意象的理解与选择。
分析诗歌背景与情感基调:诗作于诗人入蜀途中,“独游千里外”“浮客”等词表明诗人远离家乡,以“浮客”自比,暗含漂泊异乡的孤寂与思乡之情。七盘岭位于今陕西汉中附近,蜀地在古代常被视为偏远之地,诗人在此借景抒情,意境多含苍凉或思乡之感。
A.黄鹂:多象征春日生机,如“两个黄鹂鸣翠柳”,其鸣声轻快,与诗中“清夜”的静谧及思乡的愁绪不符;
B.子规:即杜鹃,在古典诗词中常与“啼血”“归思”关联,如“又闻子规啼夜月”,其鸣声哀怨,契合诗人漂泊途中的思乡之情,且“清夜子规啼”的场景与“晓月”“天河”的夜色氛围相呼应;
C.大雁:常作为思乡的象征,但多出现于秋季(如“衡阳雁去无留意”),而诗中“芳春”点明季节为春季,大雁此时多为北归,与“入蜀途中”的方向及春景不符;
D.燕子:多象征春日温暖,其鸣声不如子规与思乡主题贴合;
结合诗歌意境与格律判断:颈联需对仗工整,“芳春”(季节)对应“清夜”(时间),“平仲”(植物)需对应动物意象。“子规”与“平仲”词性相对,且“子规啼”的悲鸣更能烘托诗人孤独漂泊的愁绪,与尾联“浮客空留听”的怅惘情绪连贯。
故选B。
6.本题考查对诗歌意象及其所营造意境、表达情感的理解与分析能力。要求结合《夜宿七盘岭》颔联“晓月临窗近,天河入户低”,分析短视频拍摄思路,需紧扣诗句意象、意境及诗人羁旅愁思展开。
根据诗歌“晓月临窗近”可知,要重点突出“晓月”与“窗”的空间关系,表现月亮仿佛触手可及的距离感。拍摄时可选取特写镜头,透过古朴的木窗,展现一轮残月悬挂于夜空,月光清冷洒在窗棂上,营造出静谧孤寂的氛围,暗示诗人独对明月、思乡难眠的心境。
根据诗歌“天河入户低”可知,需展现银河仿佛低垂至屋内的视觉效果,强调空间的宏大与个人的渺小。可采用广角镜头,从屋内仰视角度拍摄,将低矮的屋檐、半开的门与浩瀚的银河纳入同一画面,银河星光璀璨却遥不可及,凸显诗人身处异乡的孤独与漂泊无依之感。同时,画面可适当加入微弱的星光闪烁特效,增强梦幻感,烘托出诗人内心的惆怅。
从整体氛围来看:颔联描绘了月夜下独特的景象,拍摄时要注重光线运用,以冷色调为主,月光和星光为主要光源,屋内可设置一盏昏黄摇曳的油灯,光影交错间,体现诗人独宿异乡的清冷与寂寥,与诗歌中羁旅愁思相契合。
示例:镜头缓缓推进古朴木窗,残月悬挂天际,清冷月光铺满窗棂,特写窗上斑驳树影摇曳。画面一转,从屋内仰视,半开的门勾勒出低矮屋檐,浩瀚银河低垂,星光闪烁,屋内昏黄油灯在微风中轻轻晃动,诗人独坐床边,身影被拉得细长,凝视窗外,尽显羁旅孤寂。
7.B 8.“笑”字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写出桃花似笑未开的情态,表现桃花的盎然生机和对春天的喜爱,流露诗人的喜悦之情。
【导语】此诗以春雨起笔,勾勒春水、鸥鸟、桃花等意象,绘出烟雨迷蒙的春日图景。拟人化的桃花“笑”态鲜活,午鸡啼鸣破梦,于动静交织中见生机,尽显诗人对春景的喜爱与悠然心境。
7.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
A.有误,首句“一春略无十日晴”意为整个春天晴日不足十日,强调春雨频繁,而非“少雨连月晴”;
B.对应原诗“野田春水碧于镜”。诗人以“碧于镜”比喻春水清澈碧绿,与“泱泱”(形容水广阔)的意境相符,且抓住了水色如镜的特征;
C.有误,与原诗“人影渡傍鸥不惊”冲突。原句写人渡水边,鸥鸟并未受惊飞散,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而“惊飞散”完全颠倒了诗中场景;
D.有误,与尾句“破梦午鸡啼一声”不符。“午鸡”指正午的鸡鸣,而“夜半”时间错位,且诗中仅提及“鸡啼”,未涉及“犬鸣”;
故选B。
8.本题考查诗歌炼字。
结合“桃花嫣然出篱笑”可知,诗人将桃花赋予人的“笑”态,运用拟人手法,把桃花在篱笆外似开未开、姿态娇俏的模样生动展现出来。“嫣然”描绘出桃花的美好姿态,“笑”字则让桃花仿佛有了灵动感,呈现出桃花的盎然生机。由此可知,诗人借桃花的“笑”,不仅展现出桃花对春天的喜爱,更通过这一鲜活的意象,巧妙地流露了自己在春日中欣赏到这般美景时的喜悦之情,使景与情自然交融,为诗歌增添了活泼的韵味。
9.A 10.示例:“钓鱼人”选择在大雪纷飞的天气中垂钓,而不是在家中躲避风雪,这种选择体现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独特态度。他披着蓑衣、划着小船归去的形象,也给人一种洒脱不羁、不受世俗束缚的感觉。诗人通过描绘“钓鱼人”归去的形象,表达了自己对归隐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这种向往不仅体现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渴望,也反映了诗人对现实社会的逃避和不满。“钓鱼人”在《寿阳曲·江天暮雪》中是一个孤独、超脱、清高、孤傲且向往归隐生活的形象。
【导语】这首小令以“天将暮”点明时间,“雪乱舞”绘出风雪之大,借“梅花”“柳絮”喻雪,画面生动。“钓鱼人一蓑归去”的孤高形象,既显其洒脱超脱,又透露出诗人对归隐生活的向往与对现实的淡淡疏离。
9.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
结合“雪乱舞,半梅花半飘柳絮”可知,诗句以“梅花”“柳絮”比喻雪花,描绘的是雪花如梅花般飘落、似柳絮般飞舞的情景,并非真实的梅花盛开和柳絮飘飞。结合“钓鱼人一蓑归去”可知,渔翁披着蓑衣归家,诗中未提及“满载”的信息。由此可知,“大雪纷飞”符合诗歌中“雪乱舞”的情景,而“梅花盛开”“柳絮飘飞”是对雪花的比喻,“渔翁满载”在诗中无依据;
故选A。
10.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及内容理解。
结合“天将暮,雪乱舞”可知,天色将晚,大雪纷飞,环境寒冷恶劣。而“钓鱼人一蓑归去”中,钓鱼人在如此风雪天仍外出垂钓,直至傍晚才披着蓑衣归去,其行为与常人在恶劣天气中躲避的选择不同。由此可知,这体现出“钓鱼人”不畏惧风雪,对自然有着独特的热爱,其形象带有孤独之感,同时也展现出一种超脱于世俗的洒脱,不被常规所束缚,是一个清高、孤傲的形象。
结合全诗情景,诗人描绘“钓鱼人”在雪中垂钓后归去的画面,以钓鱼人在严寒中独钓、洒脱归去的形象,寄托了自己的情感。由此可知,诗人通过这一形象表达了对归隐生活的向往与追求,这种向往既包含着对宁静生活的渴望,也从侧面反映出诗人对现实社会可能存在的不满,想要借此寻求超脱。所以“钓鱼人”是孤独、超脱、清高、孤傲且向往归隐生活的形象。
11.C 12.这首词,还蕴含了作者济时忧国的情怀。上阕的感时伤怀后,下阕转入了报国志向的抒发,“何用苦论量”表达了不计较此时的是非得失,尾句更是转入了自我振作,激励友人与自己能够身体强健、报效君王,体现了忠君爱国的情感。
【导语】此词为重阳送别之作。上阕写停棹澄江、揽秋畅饮之景,融重阳风物与潇湘诗意,尽显洒脱旷达;下阕抒济时忧国之志,叹时光易逝、世事无常,结以“强健报君”,将个人别绪与家国情怀交织,笔调苍凉而不失壮怀,于写景叙事中见磊落襟怀。
11.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与分析。
A.岸上赏澄江:原词“一舸又澄江”写乘船行于澄江,非“岸上赏景”,不符;
B.重阳花蕊稀:原词“岩花篱蕊开遍”明言花开繁茂,与“花蕊稀”矛盾,不符;
C.醉酒梦故乡:原词“有酒时鲸吸,醉里是吾乡”直接对应 “醉酒”“故乡”,相符;
D.乌飞兔奔忙:原词“年事飞乌奔兔”以“乌兔”喻时光飞逝,是感慨岁月,非实写“奔忙”场景,不符;
故选C。
12.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与情感赏析。
根据上阕“岩花篱蕊开遍,时节正重阳”可知,意思是:山崖间、篱笆旁,菊花已开遍,正值重阳时节。重阳本是团聚时节,词人却漂泊江上送别友人,借节令暗含身世漂泊之叹。
根据下阕“济时心,忧国志,问穹苍”可知,意思是:济世之心,忧国之志,只能问苍天可曾知晓。词人将个人抱负直诉苍天,“济时”“忧国”四字直接点明其以天下为己任的家国情怀,无奈“问穹苍”又透露出理想难展的苦闷。
根据“是非得失,成败何用苦论量”可知,意思是:人间的是非得失、成败荣辱,何苦去苦苦计较衡量。词人看淡个人仕途的荣辱成败,转而以“年事飞乌奔兔”感慨时光紧迫,更凸显其急于报国的迫切心情。
根据尾句“但愿身强健,努力报君王”可知,意思是:唯愿你我身体强健,拼尽全力报效君王。词人抛开别绪,以“强健”自勉并劝勉友人,将情感升华为对君王的忠诚、对国家的责任,尽显拳拳忠君爱国之心。
13.A 14.两首词都表达了词人孤独寂寞、人生失意的惆怅之情。苏词由天气乍凉引发寂寞之感,借饮酒、听歌来排遣内心的惆怅之情。王词写淡泊宁静、无人问津的村野生活,以花自喻,表达自己孤独落寞的心境,体现了词人内心的惆怅与不平。
【导语】苏轼《浣溪沙》以垂杨荷花绘夏景,借酒消愁显孤寂;王安石《浣溪沙》以苔径桃杏写春寂,花落无主叹闲愁。两词皆通过自然意象与庭院寂景,抒写政治失意后的落寞心境,含蓄流露对世态炎凉的感慨。一“和”字藏无奈,一“为谁”问苍茫,异曲同工。
13.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
A.树:苏轼词中有“垂杨”,王安石词中有“山桃”“溪杏”,均属于“树”类意象;
B.酒:仅苏轼词中提及“酒”,王安石词中未出现;
C.苔:仅王安石词中提及“苔”,苏轼词中未出现;
D.河:两首词中均未直接提及“河”,苏轼词中的“荷”是植物,王安石词中的“水萦回”指水流;
故选A。
14.本题考查诗歌情感的把握。
苏轼《浣溪沙》:词的上片描绘了一幅夏日荷塘的美丽画卷,然而下片笔锋一转,“天气乍凉人寂寞”,直接点出了词人因天气转凉而引发的内心寂寞之感。这种寂寞并非仅仅因为天气的变化,更深层次地反映了词人内心的孤独与对人生境遇的感慨。
“光阴须得酒消磨”,词人选择用酒来消磨时光,试图通过饮酒来排遣内心的惆怅与寂寞。这里的“酒”成为了词人情感寄托的载体,也是他面对人生失意时的一种自我慰藉。
“且来花里听笙歌”,词人选择在花丛中聆听笙歌,试图在美好的自然景象与音乐中寻找片刻的欢愉。然而,这种欢愉是短暂的,无法从根本上消除词人内心的孤独与惆怅。
王安石《浣溪沙》:词的上片描绘了一个荒凉、寂静的庭院景象,“百亩中庭半是苔,门前白道水萦回”,通过苔藓的蔓延和白道的萦回,暗示了词人居所的冷清与无人问津。
“爱闲能有几人来”,词人直接表达了自己对闲适生活的喜爱,但同时也透露出因无人相伴而产生的孤独感。这里的“闲”并非真正的闲适,而是词人变法受挫、辞去相位后的一种无奈选择。
下片中,“小院回廊春寂寂,山桃溪杏两三栽”,词人进一步描绘了小院的寂静与春日的寥落。山桃、溪杏虽美,但“为谁零落为谁开”的疑问,却表达了词人对自身命运的无奈与感慨。这里的“花”成为了词人自喻的象征,寄托了他孤独落寞的心境。
综上所述,两首词都表达了词人孤独寂寞、人生失意的惆怅之情。苏轼词通过天气变化引发的寂寞之感,以及借饮酒、听歌来排遣内心的惆怅,展现了词人面对人生境遇的无奈与自我慰藉;而王安石词则通过描绘荒凉寂静的庭院景象和无人问津的村野生活,以及以花自喻的方式,表达了自己孤独落寞的心境和对人生失意的感慨。
15.A 16.示例:《临江仙·送钱穆父》中情感有转变。“尊前不用翠眉颦”由哀愁转为旷达、豪迈:“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道出人生聚散本常事,表达豁达超脱的人生态度。
《南乡子·送述古》中情感贯穿始终,从“不见居人只见城”到“秋雨晴时泪不晴”,都体现出作者沉浸于孤寂思念之中,难以自拔。
【导语】两首词皆为苏轼送别佳作。《临江仙》从惆怅转为旷达,以“人生如逆旅”展现超脱襟怀;《南乡子》借残灯秋雨,将孤寂思念融于景中。一豪放洒脱,一婉约深情,尽显东坡词风之多元与情感之细腻。
15.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
结合《临江仙·送钱穆父》“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可知,词人在夜晚为友人送行,画面中有“孤帆”“淡月”“微云”,点明是夜晚江边送别;“尊前不用翠眉颦”提到宴席上劝别,对应席上饯别。
结合《南乡子·送述古》“归路晚风清,一枕初寒梦不成。今夜残灯斜照处”可知,词人在夜晚送别后归途凄凉,夜不能寐,面对“残灯斜照”,场景为夜晚别后思念;“回首乱山横,不见居人只见城”写目送友人离去,未明确提及宴席或江边。据此可知,两词均通过“夜”“帆”“灯”等意象体现夜晚送别的时间背景;
故选A。
16.本题考查情感理解及对比阅读。
结合《临江仙·送钱穆父》“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可知,苏轼在月夜下送别友人钱穆父,“惆怅”“孤帆”“淡月微云”营造出伤感的送别氛围,此时他内心充满不舍与愁绪。而“尊前不用翠眉颦”一句,苏轼劝慰席间女子不必因离别皱眉,再结合“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将人生比作旅途,点明聚散乃人生常态,无需过度悲伤。由此可知,这首词的情感从最初的哀愁不舍,转变为旷达豪迈,体现出苏轼豁达超脱的人生态度。
结合《南乡子·送述古》“回首乱山横,不见居人只见城”可知,苏轼回望友人离去的方向,只看见乱山与城池,却不见友人,失落孤寂之情溢于言表。“归路晚风清,一枕初寒梦不成”描绘归途清冷,词人难以入眠,进一步渲染孤独氛围。“今夜残灯斜照处,荧荧,秋雨晴时泪不晴”,以残灯、秋雨为意象,即便雨过天晴,泪水却依然不止,足见思念之深。由此可知,整首词从开头到结尾,情感始终沉浸在孤寂与思念之中,未有转变,深刻展现出作者对友人离去后的不舍与伤感。
17.B 18.①甲曲“老树”立于孤村、残霞之中,轻烟缭绕,寒鸦栖息,营造凄凉萧条的氛围,表现出起初孤寂,反衬后因绚烂秋景而起的喜悦,构成情感的转折。②乙曲“梧桐”树叶落尽,营造出衰败悲凉的氛围,表现出悲秋凄凉之情。
【导语】这两首元曲皆为写秋佳作。《天净沙 秋》以“老树”等勾勒萧瑟初景,后借多彩秋景转孤寂为悦;《天净沙》(朱庭玉)借“梧桐”落叶营造悲凉,尽显悲秋情。一抑一扬,一喜一悲,借“树”绘秋,各展其妙,尽显元曲写秋的独特韵味。
17.本题考查元曲标题辨析。
从格律看:“天净沙”“朝天子”是曲牌名,不同曲牌有对应的格律形式。这两首元曲的句式、字数等符合“天净沙”的格律特征。
从内容看:甲曲“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白草红叶黄花”,乙曲“庭前落尽梧桐,水边开彻芙蓉……辞柯霜叶”,出现“寒鸦”“霜叶”“梧桐落尽”等典型秋景意象 ,体现的是秋季特点,而非春季。
故选B。
18.本题考查元曲意象作用分析。
甲曲中“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老树”身处孤村、落日、残霞、轻烟、寒鸦的环境里 。这些元素共同营造出荒凉、萧瑟的氛围,传递出孤寂之感。“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展现出色彩绚烂的秋景,与前文“老树”营造的孤寂形成反差,先抑后扬,让情感产生转折,从起初的孤寂过渡到因秋景绚烂而生的喜悦,“老树”成为情感变化的铺垫。
乙曲“庭前落尽梧桐”,描绘出庭院前梧桐树叶全部飘落的画面,直观呈现出衰败之态,营造出悲凉、凄清的氛围。结合“解与诗人意同。辞柯霜叶,飞来就我题红”,在这样的环境烘托下,传递出作者悲秋的凄凉情绪,“梧桐”是抒发悲秋情感的重要依托,强化了作品的情感基调。
19.A 20.对比。诗歌三、四句用南与北、人与物的对比,表达了诗人因被流放而生发的苦闷伤感,也表达了思念长安(缅怀往昔)之情。
【导语】《渡湘江》以“迟日园林”昔日之乐与今春“边愁”形成反差,借花鸟、江水等意象,运用对比手法,将诗人流放的悲愁、对故土的眷恋与对命运的无奈融入其中,情景交融,尽显沉郁婉转。
19.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赏析。
“迟日园林悲昔游,今春花鸟作边愁”意思是:春日迟迟,园林依旧,却让我悲叹昔日的游览之乐;今春的花鸟虽美,竟化作了流放边地的愁绪。“迟日”出自《诗经 七月》“春日迟迟”,意为春日阳光温暖,故指“春天的阳光”;结合诗中“京国人南窜”可知,诗人因被贬流放至边疆(今越南一带)而愁,“边”指流放之地,“愁”为诗人自身的忧思,而非“花鸟的忧愁”或“春天的忧愁”。
故选A。
20.本题考查诗歌表现手法及情感赏析。
根据“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可知,意思是:可怜我这长安人被迫向南流放,连湘江的水都能向北流淌,我却不能归乡。诗人将自身“南窜”的流放命运与湘江“北流”的自然流向形成鲜明对比。江水奔腾向北,自由无碍,而诗人却被迫远离长安、南下荒蛮,一“南”一“北”的方向对冲,凸显出人不如物的无奈。这种对比中,既蕴含着诗人对流放边地、身不由己的愤懑(“独怜”直抒胸臆),也通过江水北流的意象,曲折表达了对长安故地的深切眷恋——正如江水眷恋北方,诗人的魂灵始终渴望回归京华,往昔游赏园林的乐景与今日流放的哀情,皆在这对比中化作深沉的愁绪。
21.A 22.示例一:选“卧”。“卧”描绘凫鸥栖于溪边的悠闲,与清溪、飘洒的水花、自由嬉戏的游鱼等构成了一幅静谧清幽的画面,衬托“垂纶客”远离功利、内心平和的闲适心境。
答题示例二:选“乐”。“乐”写出鲔鱼在水中自在嬉戏之态,与清溪、飘洒的水花、悠闲栖息水边的凫鸥等构成了一幅清幽闲适的画面,衬托“垂纶客”超脱世俗、宁静悠然的恬淡心境。
【导语】这首诗描绘《花溪石漾图》景致。以长松、清溪、危石、花林等勾勒清幽环境,素鲔乐水、凫鸥卧汀增添闲适氛围。尾联点明“垂纶客”远离世俗之心,全诗融画入诗,借景抒情,展现宁静淡泊的意境与超脱心境。
21.本题考查理解内容。
A.诗中首句“落落长松阴”提到松树,但全诗未提及柏树。
B.根据“潺湲历危石”可知,“潺湲”描绘出水流的样子,可理解为瀑布或溪流,“危石”即岩石。
C.从“清溪一道深”“凫鸥卧烟浔”能看出,“清溪”是溪流,“烟浔”含烟雾、水边之意。
D.由“凫鸥卧烟浔”可知,“凫鸥”指野鸭与鸥鸟。
故选A。
22.本题考查赏析诗句。
本题需先选字,再分析该字在句中的表达效果,最后结合全诗阐述“垂纶客”的心境。答题关键在于理解字的含义,把握其营造的意境与传递的情感。
选“乐”字
字的效果:“乐”运用拟人手法,赋予鲔鱼以人的情感,生动展现鲔鱼在清澈空明的水中自在嬉戏、愉悦畅游的状态。
结合全诗分析心境:结合首联“落落长松阴,清溪一道深”描绘的清幽松林、深邃清溪,颔联“潺湲历危石,宛转入花林”展现的水流过危石、蜿蜒入花林的灵动画面 ,以及“凫鸥卧烟浔”中凫鸥于烟雾弥漫的水边悠闲栖息之景,整个画面清幽闲适。“垂纶客”置身此景,借水中鲔鱼之乐,反映出其超脱世俗,内心宁静悠然,享受着远离尘世喧嚣的恬淡心境。
选“卧”字
字的效果:“卧”字形象地描绘出凫鸥慵懒、悠闲地栖息于烟雾缭绕的水边的姿态 ,凸显出一种静谧、安逸的氛围。
结合全诗分析心境:联系全诗,从“落落长松阴”的幽静松林,到“清溪一道深”的清幽溪流,再到“素鲔乐空水”中鲔鱼的自在之态 ,共同构建出静谧清幽的画面。“垂纶客”身处这样的环境,如同凫鸥般闲适,体现出其远离功利,内心平和,沉浸于自然,享受着这份闲适的心境。
示例:选“乐”。“乐”字赋予素鲔以欢快情绪,生动呈现其在水中自在畅游之态。结合全诗,长松、清溪、花林等营造出清幽环境,素鲔之乐与凫鸥之闲相衬,烘托出“垂纶客”超脱世俗、悠然自得、宁静淡泊的心境。
23.(1)C
(2)“松月夜窗虚”,匠心独运,一则对上句的“永怀愁不寐”进行照应补充,衬托出怨愤难解;再则以迷蒙空寂的静夜至今,书写心绪的空虚落漠惆怅;以景结情,韵味悠长。
【导语】这首《岁暮归南山》以落第归隐为背景,通过“北阙休上书”“不才明主弃”等句,展现了诗人怀才不遇的苦闷。“白发催年老”与“青阳逼岁除”形成强烈时间压迫感,结句“松月夜窗虚”以空灵之景写无尽愁思,虚实相生,意境深远。全诗语言简淡而情感沉郁,典型体现了孟浩然诗风由积极入世转向消极避世的心路历程。
【详解】(1)本题考查炼字。
“青阳逼岁除”中“逼”字最传神,生动表现了春天临近、旧岁将尽的紧迫感;与上句“白发催年老”的“催”字形成对仗,都传达出时光飞逝的无奈。其他选项: “把”字过于直白,缺乏诗意,“一”字太过平淡,“旧”字与“岁除”重复,“逼”字精准传达了诗人科考落第后对时光流逝的焦虑感,与全诗愁绪相契合。
故选C。
(2)本题考查赏析诗句。
“松月夜窗虚”处在诗歌的结尾,而且是写景,这样的写法叫“以景结情”。前面“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白发催年老”“永怀愁不寐”中诗人抒发了怀才不遇,年华已逝的伤感。最后写景结束此篇,写的一轮清月透过孤松,将清冷的光辉照进孤窗,更显孤独寂寞,更加渲染了一种空虚孤寂。“虚”,语意双关,不仅是写窗是虚掩的,更是指内心心绪的空虚,传达出一种无比伤感的情绪。以景结情,韵味悠长。
24.A 25.《塞下曲(其二)》以“惟见龙城起暮云”作结,描绘了边城暮云笼罩的景象,既烘托出战争的苍茫氛围,又暗含了将士们壮志未酬的深沉感慨。
《河湟旧卒》以“独吹边曲向残阳”结尾,通过“残阳”的意象,渲染了孤独悲凉的氛围,突出了老兵历经战争后的沧桑与对逝去战友的哀思。
【导语】王涯《塞下曲(其二)》写少年从军欲建功,以“马骨寒水”“暮云龙城”见征战艰辛与壮志未酬;张乔《河湟旧卒》述老兵白头还乡,“残阳独吹”道尽战争残酷与孤独苍凉,均以景传情,悲慨深沉。
24.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辨析。
B.有误,结合“年少辞家从冠军,金妆宝剑去邀勋”可知,“辞家”是主动辞别家乡,“邀勋”意为主动求取功勋,诗句中毫无“被迫”“谋生”之意;“金妆宝剑”的精致装备描写,更凸显战士对从军的向往与豪情,而非“畏惧逃避”;
C.有误,结合“少年随将讨河湟”可知,“随将”体现战士是被动跟随将领参战,但“头白时清返故乡”仅表明其在天下安定后返乡,全诗未提及“功成名就”;“十万汉军零落尽,独吹边曲向残阳”描绘十万将士仅存自己,暮年孤独吹曲面对残阳,凸显的是战争的残酷与内心的悲凉,而非“胜利归来”的功绩感;
D.有误,结合“少年随将讨河湟”可知,战士是被动“随将”从军,而非“满怀热血主动立志”;“独吹边曲向残阳”以“独”“残阳”等意象,表达的是对战争造成的生命凋零的无奈与哀伤,而非“怀念”战争;
故选A。
25.本题考查诗句理解及赏析。
结合《塞下曲(其二)》“惟见龙城起暮云”可知,“龙城”点明边境战地,“暮云”描绘暮色中云层笼罩的苍茫景象。边塞暮色本就带有苍凉之感,而“惟见”二字更凸显视野中唯有暮云弥漫,画面空旷寂寥。由此可知,这一景物描写既渲染了战争背景下边境的雄浑与苍凉,又通过空旷的画面暗示将士们在苦寒中久战未捷、功业未成的怅惘,将壮志未酬的感慨融入苍茫暮色之中。
结合《河湟旧卒》“独吹边曲向残阳”可知,“独”字直抒老兵孤身一人的孤寂,“残阳”即西沉的夕阳,本身带有衰败、消逝的象征意味。老兵在夕阳下独自吹奏边塞乐曲,乐声与暮色交织,画面充满孤独感。由此可知,“残阳”意象强化了时光流逝、青春不再的沧桑感,而“独吹边曲”与“十万汉军零落尽”相呼应,既表现老兵历经战争后的孤独凄凉,也暗含对牺牲战友的深切哀思,情感沉郁悲凉。
26.C 27.示例:暮春时节,百花凋落,西湖依然美丽,残花轻盈飘落,点点残红在纷杂的枝叶间分外醒目;柳絮飘舞,柳枝在和风中随风飘荡,在和煦的春风中,怡然自得,整日轻拂着湖水。游人尽兴散去,笙箫歌声也渐渐静息,才开始觉得一片空寂。“游人去后,始觉春空”这是一种复杂微妙的心境。“始觉”是顿悟之词,这两句是从繁华喧闹消失后清醒过来的感觉,繁华喧闹消失,既觉得若有所失,又觉得获得宁静的畅适。这里的“好”既是眼中之景,也是此刻心境。
【导语】这首词以暮春西湖为背景,通过“残红”“飞絮”“垂柳”等意象,勾勒出一幅清幽淡远的画面。上阕写景,下阕抒情,以“笙歌散尽”反衬“双燕归来”,在空寂中见生机。欧阳修以疏淡笔墨,将繁华过后的闲静之美表现得淋漓尽致,体现其“闲雅”词风。
26.本题考查词句赏析。
A.从押韵角度看,“归”读音为“guī” ,与本词中其他押韵字韵脚不相符。从词意角度,“始觉春归”在本词情境下,不能很好地体现出游人散去后西湖的那种空旷寂寥之感,故A选项不合适;
B.从押韵方面,“去”读音“qù” ,和本词整体押韵不协调。从词意来讲,“始觉春去”侧重于春天离去,而本词重点在表达游人散后西湖的空旷,并非强调春天的消逝,所以B选项不符合;
C.从押韵看,“空”读音“kōng” ,与词中“红”“濛”“风”等字在韵脚方面更为契合。从词意分析,“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描绘了笙歌停歇、游人离开后,西湖一下子变得空旷寂寥,仿佛春天的热闹也随之消散,“空”字精准地传达出这种意境,所以C选项正确;
D.从押韵角度,“浓”读音“nóng” ,与词中“红”“濛”“风”等字在韵脚方面契合。从词意角度,“始觉春浓”表示春天氛围浓郁,这与前文游人散去、热闹不再的情境相悖,无法体现出此时西湖的状态;
故选C。
27.本题考查词中景象。
根据“群芳过后西湖好,狼籍残红。飞絮濛濛。垂柳阑干尽日风”可知,西湖之“好”首先体现在暮春时节独特的景色上,百花虽已凋谢,却有凌乱的残花点缀,增添别样韵味,轻盈的飞絮漫天飞舞,营造出朦胧之美,垂柳在春风中整日轻拂摇曳,尽显柔和之态。再由“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可知,当笙歌停歇、游人离去,喧嚣褪去,西湖回归宁静,词人放下外界纷扰,垂下窗帘,于室内感受这份静谧,此时成双的燕子在细雨中归来,更添一份闲适安宁。这里的“好”,既是西湖暮春残景的自然之美,也是喧嚣过后宁静氛围带来的内心舒适之感,是词人眼中景与心中情交融的美好体验。
示例:“群芳过后西湖好”,西湖之“好”,好在一种繁华落尽见真淳的独特韵味。暮春时分,曾经争奇斗艳的百花纷纷凋零,地上满是狼藉的残红,可这零落之景,却并不显得凄凉,反而有一种别样的凄美。轻盈的飞絮如蒙蒙细雨般漫天飘飞,似是在与春光作别。垂柳纵横交错,在春风中整日悠悠地轻拂摆动,那姿态,自在又惬意。当笙歌散尽,游人离去,西湖的喧嚣渐渐消散,才让人真切地感受到一种宁静与空寂。此时,词人放下窗帘,隔绝了外界的纷扰。在这安静的氛围中,只见一双燕子在细雨中翩翩归来,为这寂静的画面增添了几分灵动。这西湖的“好”,是繁华褪去后自然呈现的宁静之美,是能让人的心在喧嚣过后归于平静的悠然之态,是自然之景与词人内心恬淡心境相融的美好境界。
28.C 29.“独”非寂寞,而是精神的自足,是精神上超脱世俗的孤傲。
【导语】《东窗》以清秋为基调,勾勒高窗、澄池、绿蔓、鸣禽等简淡景物,营造静谧清幽之境。诗人聚焦“杖藜书生”,刻画其专注执着、遗世独立的形象。“独”与“苦吟”相呼应,既见文人对志趣的坚守,又显精神超脱世俗的孤高,在自然之美中寄寓深沉的文人情怀。
28.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
A.对应首联“高窗不掩秋气清,下见瓦沼涵泓澄”。“高窗不掩”直接点明秋窗高敞,秋气清朗;“瓦沼涵泓澄”中,“涵泓澄”形容池水清澈深邃,与“池映澄明”完全契合。画面核心为高窗、秋气、清池,情境与诗句完全一致。
B.对应颈联“阶前童童两好树,上有鸣禽不可数”。“阶前童童两好树”明确写阶前有两棵枝叶繁茂的树(“童童”形容浓荫覆盖),对应“阶前双树”;“鸣禽不可数”则直接描述树上鸟鸣众多,对应“群鸟乱鸣”。画面要素为阶前双树、群鸟,动态的“乱鸣”与静态的“童童”形成对比,情境与诗句完全吻合。
C.需结合全诗景物判断。全诗涉及“雨”的诗句为“雨洗浮萍翠色静,青丛绿蔓相缠仍”,核心景物是雨后的浮萍(翠色静)和青蔓(相缠仍),并未出现“芭蕉”“石隙”等意象。“雨打芭蕉”常形容雨势急促、声响清脆,与诗中“雨洗浮萍”的静谧感相悖;“石隙幽绿”更非诗中内容,属于无依据的联想。此选项完全脱离原诗景物,情境不符。
D.对应尾联“杖藜书生爱苦吟,独立西风无旦暮”。“杖藜”即拄着拐杖,直接对应“诗人持杖”;“独立西风”点明静立风中的姿态,“无旦暮”则强调从早到晚的持续状态,情境与诗句完全一致。
故选C。
29.本题考查赏析诗句及仿写。
在诗中,“独”字如同一柄钥匙,剖开书生的精神世界:
空间之“独”:他独立于“高窗”“瓦沼”“童童树”的清秋之境,与自然对话而非与人群为伍。这“独”是主动择取的物理距离——远离市井的嘈杂、俗务的纷扰,让身心沉浸于“雨洗浮萍”“鸣禽相和”的澄明之境,以空间的留白换取精神的舒展。
时间之“独”:“无旦暮”打破昼夜界限,书生的“独”超越了具体时辰,成为一种持续的生命状态。他在“西风”中从朝至暮的伫立,不是孤独的煎熬,而是以“独”为舟,在时光长河中泛舟于诗意的海洋,让思考与吟诵挣脱时间的枷锁,抵达纯粹的精神维度。
精神之“独”:此“独”非寂寞的注脚,而是自足的宣言。当世人汲汲于功名,他以“杖藜”为舟、“苦吟”为帆,在自己构建的精神王国里独往独来。这种“独”是陶渊明“心远地自偏”的通透,是柳宗元“独钓寒江雪”的孤高——不寻求世俗的认同,不依附他人的评判,以灵魂的独立对抗世界的喧嚣,让“独”成为精神疆域的界碑,刻下文人对理想主义的永恒坚守。
仿照示例,用“‘独’非……,而是……,是……”的句式表达即可。
示例:“独”非孤零,而是心灵的自洽,是精神上超越世俗的自许。
30.B 31.示例:催。“催”为催促之意,以拟人的手法,写江南和暖的天气催促黄莺啼鸣,描绘了江南二月春鸟欢鸣的场景。“催”字也更能表现出江南早春的生机勃勃。
【导语】此诗以宦游之眼观早春,开篇即点明羁旅之敏感,“惊”字贯串物候之新。中二联绘景工丽,“云霞”“梅柳”句气象开阔,“淑气”“晴光”句生机暗涌,皆反衬孤客之愁。尾联忽闻古调,归思骤浓,结得真挚。全诗景情相生,宦游之叹与早春之美交织,含蓄而深婉。
30.本题考查情感理解。
尾联“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意为:忽然听到你古老典雅的诗作,回乡的念头使流下的热泪沾湿佩巾。据此可知,诗人因听到友人诗作触发强烈归乡之情。
A.以蚕丝、蜡炬象征至死不渝的爱情或奉献精神,与思乡无关;
B.直接抒发漂泊异乡的羁旅之愁与对故乡的深切思念,与“宦游人”因物候变化触发的归思高度契合;
C.借浮云喻游子漂泊,落日喻故人惜别,侧重离别之情,而非思乡;
D.以伯夷、叔齐采薇自比,表达坚守气节的决心,与思乡无关;
故选B。
31.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及词句赏析。
结合“淑气□黄鸟”可知,“淑气”指和暖的春气,若填入“催”字,意为春气催促黄莺啼鸣。这一拟人化表达赋予春气以主动性,仿佛春气带着急切的生机,促使黄莺早早发出啼声,生动描绘出江南早春时节温暖气候中鸟儿欢鸣的活泼场景。结合前两联“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可知,诗人通过“出”“渡”等动词展现了春天从江面、云霞间蔓延而来的动态过程,营造出春回大地的蓬勃之感。“催”字与这种动态的生机相呼应,进一步强化了早春时节万物竞发的活力,让“淑气”仿佛具有了生命力,主动“催促”着春天的花鸟舒展身姿。由此可知,“催”字不仅贴合早春气候特点,更以拟人手法凸显了江南早春的生机勃勃,与全诗通过动态意象传递春之活力的基调高度统一,使诗句在写景中蕴含着跃动的情感。
32.A 33.“凉”字既指山间气温的凉爽(如“满面凉”“凉风”),又通过诗人深夜听水声、卧乘轿子安然入睡的动作,体现其悠然自得、 超然物外的心境。
【导语】这两首诗描绘了白居易在香山避暑的惬意场景。其一写六月滩声如猛雨,诗人夜深凭栏,感受满耳潺潺、满面清凉;其二述诗人着便装漫步,一路凉风,卧乘篮舆睡中而归。诗中借滩声、凉风等意象,营造出清幽凉爽氛围,尽显诗人悠然闲适、超然物外的心境。
32.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
A.在《香山避暑二绝 其一》中提到“六月滩声如猛雨”,意思是六月的滩声如同猛烈的雨声,很明显诗人能听见滩流湍急的声音。
B.两首诗中均未提及有关香山灯火的描述,没有依据表明诗人能看见灯火通明的香山;
C.诗中没有任何语句涉及诗人触摸窗台以及窗台木纹斑驳相关内容;
D.两首诗里都没有提到花香相关信息,不能得出诗人能闻到沁人心脾花香的结论;
故选A。
33.本题考查对比赏析。
表层含义:气温凉爽的直观感受。
其一中“满面凉”直接描写夜晚江风带来的凉爽触感,结合“夜深起凭阑干立,满耳潺湲”的场景,湍急水流与深夜微风共同营造了清凉的避暑环境。其二中“一路凉风十八里”以“凉风”贯穿归途,从“晚下香山”到“睡中归”的过程中,持续的凉爽气温让诗人倍感舒适,强化了避暑的惬意体验。
深层含义:悠然自得的心境体现。
其一通过“畅师房”(居住环境)和“夜深起凭阑干”的闲适动作,暗示诗人远离喧嚣、沉浸自然的宁静心态。“凉”不仅是物理感受,更象征内心的澄净无杂。其二以“纱巾草履竹疏衣”的随意装扮和“卧乘篮舆睡中归”的慵懒姿态,展现诗人抛开世俗束缚、与自然相融的自在。“凉风”在此成为心境的外化——悠游山水的愉悦如清风拂面,不着痕迹却贯穿始终。
两首诗中,“凉”既是避暑时的生理体验,也是诗人淡泊名利、醉心自然的心境写照,情景交融,将客观环境与主观情志巧妙统一。
34.(1)D
(2)第二首词中描绘了一幅辽阔苍茫深远的江野秋景图,表达了表达了作者怀念家园的感情。
【导语】两首词皆以秋景寄相思,风格含蓄深婉。李词借“红藕”“雁字”等意象,从独居的孤寂写到相思的缠绵,“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以细腻动作传情,尽显女性词的柔婉灵动;范词用“碧云”“斜阳”勾勒阔远秋景,由景及情,“酒入愁肠”将乡愁与旅思融于悲壮,兼具豪放与深挚。二者均以景语写情语,韵味悠长。
【详解】(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A.仅《苏幕遮》有“黄叶地”;
B.仅《一剪梅》有“雁字回时”;
C.仅《苏幕遮》有“山映斜阳”;
D.《一剪梅》“月满西楼”以及《苏幕遮》“明月楼高休独倚”都提及明月照高楼的情境;
故选D。
(2)本题考查诗歌手法及情感赏析。
第二首词中,“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描绘了碧云、黄叶、绿波、翠烟等开阔而略带苍凉的秋景,“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以斜阳、芳草延伸至远方,营造出秋景的辽远苍茫。这些景物虽色彩丰富,却暗含孤寂之感,“寒烟”“无情芳草”更添萧瑟。词人借秋景的辽阔与苍凉,既抒发了漂泊天涯的羁旅之愁,又隐含着对故乡的深切思念,景越阔远,情越深沉,将乡愁与孤寂融入秋景之中,委婉含蓄。
示例: 第二首词中借碧云、黄叶、斜阳等辽阔苍凉的秋景,传达了词人漂泊异乡的羁旅之愁与对故乡的深切思念,秋景的辽远更衬出愁思的绵长。
35.A 36.选乙项。理由:友人赠剑,诗人以诗酬答,可见两人惺惺相惜、志同道合。《沈玄斋赠剑以诗酬之》诗中“学武”“谈边”“韬略”“麾戈”等词句表现了诗人心忧边事,胸有韬略,渴望和友人征战沙场,保家卫国的思想感情。乙项中的诗句抒发了肝胆相照、与子同袍、共护河山的豪情壮志,与这首诗主旨情感相呼应。而甲项只侧重两人互为知己,对两人志同道合的抱负没有体现。
【导语】这首诗是沈炼酬谢友人沈玄斋赠剑之作。开篇点明赠剑之事,尽显豪迈意气。“题书”二句笔力雄健,营造宏大意境。“学武”等句表明诗人学武谈边、心怀韬略,渴望征战。全诗围绕赠剑,抒发壮志豪情与报国情怀,格调慷慨激昂,尽显诗人磊落襟怀。
35.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
A.从诗的首句“宝剑相持赠”可以直接看出友人是双手持剑相赠,诗人以诗酬谢,所以该场景是最可能出现的。
B.诗中“题书悬日月”是说题诗如日月高悬,并非描述见面时星光灿烂的场景,该项无中生有。
C.诗中未提及酒桌及围坐相谈的内容,属于过度推测。
D.“关河意气多”说的是在关河之地意气风发,并非友人在边关急行军,且“日月高悬照耀”是对题诗的形容,不是行军场景。
故选A。
36.本题考查理解诗歌情感。
甲“玄铁铸知己,恩深结金兰”,重点在于强调因宝剑(玄铁所铸)而结下深厚情谊,成为知己。但此句仅突出了两人私人之间的恩情和友好关系,没有体现出诗中所蕴含的诗人对边关战事的关切以及报国的壮志豪情等志同道合的抱负层面的内容。
乙“肝胆照山川,同袍共征鞍”,“肝胆照山川”体现出两人光明磊落、赤诚相待的情怀 ,这与诗中诗人和友人相互理解、惺惺相惜的情感契合。“同袍共征鞍”则表明两人作为战友(同袍),有着共同征战沙场(共征鞍)的意愿,与原诗中“学武心先壮,谈边色未和。因君奉韬略,扬臂愿麾戈”所表达的诗人渴望与友人一起心怀韬略、奔赴边疆、保家卫国的情感高度呼应,能准确传达出诗中蕴含的志同道合、为国效力的主旨。
所以,乙项更恰切。
37.C 38.本诗中的“樵夫”是一个不畏艰险、悠然自得的形象。“山深树重峦”“桥崩卧槎拥,路险垂藤接”描绘出深山环境的艰险,但樵夫依然深入其中采樵,可见其不畏艰险;“日落伴将稀,山风拂薜衣。长歌负轻策,平野望烟归”,写樵夫在傍晚时分,伴着稀疏的同伴,在山风中背着柴,唱着歌,悠然地望着炊烟归家,展现出他悠然自得的心境。
【导语】孟浩然《采樵作》以白描手法勾勒隐逸图景。首联“山深树重叠”奠定幽深基调,颔联“桥崩”“藤垂”以险峻物象反衬樵夫从容。尾联“拂萝衣”“望烟归”点睛,将劳动场景升华为隐士风骨——以樵采为寄,烟霞为伴,在平野长歌中完成对隐逸精神的诗意塑像。
37.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
“桥崩卧槎拥,路险垂藤接”,意思是桥梁崩塌横卧树杈支撑,道路险阻垂藤缠绕连接。
C.“桥卧藤垂图”准确地描绘了颔联中的景象,即桥梁崩塌后倒下的树木堆积(桥卧),以及道路险峻处垂下的藤蔓相互连接(藤垂);
故选C。
38.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和人物形象。
诗歌大意:打柴打进深山里头,山林幽深树木重重叠叠。桥梁崩塌横卧树杈支撑,道路险阻垂藤缠绕连接。夕阳西落樵伴渐见稀少,山风吹拂身上的薜萝衣。拄着轻便手杖放声长歌,望着平野的炊烟款款而归。
“山深树重峦”一句,以简洁的语言勾勒出深山密林的景象,树木层层叠叠,山峦连绵不绝,暗示了采樵环境的险峻与复杂。“桥崩卧槎拥,路险垂藤接”则进一步描绘了深山中的具体艰难:桥梁崩塌,倒下的树木横七竖八地堆积在一起,阻塞了道路;道路本身也异常险峻,只能依靠垂下的藤蔓相互连接才能勉强通行。然而,即便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樵夫依然坚持深入山中采樵,这充分展现了他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
“日落伴将稀,山风拂薜衣”描绘了樵夫在傍晚时分的情景。随着日落的临近,山中的同伴逐渐稀少,只剩下樵夫一人。此时,山风轻轻拂过他身着的薜荔(一种植物,常被用作隐者的服饰)衣裳,带来一丝丝凉意和宁静。这幅画面充满了诗意和画意,展现了樵夫在自然中的和谐与自在。“长歌负轻策,平野望烟归”则进一步刻画了樵夫悠然自得的心境。他背着轻便的柴草,唱着悠长的歌曲,在平野上悠然地走着。当他抬头望见远处村庄的炊烟时,心中涌起一股归家的温暖和满足。这一刻,樵夫仿佛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忘却了劳作的疲惫和生活的艰辛,只沉浸在这份宁静与美好之中。
据此概括作答即可。
39.D 40.示例:应填“乱”。“乱”字不仅从视觉上描绘出荷叶在晚风疏雨中被吹得摇曳不定、错落有致的画面,同时也暗示了词人内心可能存在的一丝烦乱或波动,与后文欹枕而卧,难以入睡,月夜沉思的形象相照应。
【导语】这首《临江仙》以湖上饮归为线,勾勒出疏雨风荷、云散月沉的清幽夜景。叶梦得以“跳鱼”“平波”等意象暗藏动静之趣,“散发婆娑”的醉态与“檐影星河”的静观形成张力,在酒意阑珊处透出孤寂。全词笔调疏淡,却于闲适中见深沉,展现宋代文人特有的风雅与寂寥。
39.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
A.结合“不见跳鱼翻曲港,湖边特地经过”可知,诗人特地经过湖边,想要寻找鱼儿跳跃的踪迹,只是没有看到,所以“湖畔寻鱼踪”是诗人“饮归”路上所为,也属于“饮归”路上所见相关的情景;
B.结合“萧萧疏雨□风荷”可知,“萧萧疏雨”和“风荷”描绘出了细雨中荷叶在风中摇曳的画面,这是诗人在“饮归”路上看到的景象;
C.结合“微云吹散,凉月堕平波”可知,微云被吹散,清凉的月亮倒映在平静的湖面上,这是诗人“饮归”路上看到的景色;
D.结合“小轩欹枕,檐影挂星河”可知,诗人回到家中,斜靠在小轩的枕头上,看到屋檐的影子和天上的星河,这是诗人回到家后的情景,而不是“饮归”路上所见;
故选D。
40.本题考查诗歌炼字。
结合“萧萧疏雨□风荷”可知,这里需要一个字来生动地表现出疏雨和风与荷叶相互作用的状态。“乱”字能够很好地呈现出荷叶在晚风疏雨中的动态,让人从视觉上仿佛看到荷叶被吹得摇曳不定、错落有致的画面。同时,联系后文“小轩欹枕,檐影挂星河”,词人回到家中欹枕而卧,难以入睡,似乎在月夜中陷入沉思,“乱”字所暗示的词人内心可能存在的一丝烦乱或波动,与这一形象相照应,使整首词在情感表达上更为细腻和连贯。由此可知,填“乱”字更能体现词的意境和词人的情感。
41.B 42.在《密州出猎》中,“酒酣胸胆”“鬓微霜,又何妨”表达作者头发虽白,却依然豪情不减,喝酒酣畅,义气风发,都体现出豪迈之情;在这首词中“绿鬓朱颜”到“两衰翁”,从青年到老年,写出时光流逝,感慨人生,“春酒”“饮散”后如“落花流水”各西东,表达对即将离别的伤感。
【导语】这首《江城子》以“飞燕”“归鸿”起兴,通过“偶相逢”的戏剧性场景,展现秦观晚年漂泊中的沧桑感。“绿鬓朱颜”与“两衰翁”的今昔对比,暗含人生无常之叹。下阕“春酒”“落花”的意象群,将离愁别绪融入时空流转的苍茫感中,末句“烟浪远,暮云重”以景结情,余韵悠长,堪称婉约词中时空书写的典范。
41.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
词中“饮散落花流水、各西东”是说饮酒之后,像落花随流水一样各自分离,这里的“落花流水”并非实写眼前之景,而是通过想象来描绘未来分别后的情景,属于虚写。
“饮酒甚欢”是当下饮酒场景的实写;“云层重叠”对应“暮云重”,是对眼前傍晚天空中云层厚重景象的实写;“飞鸟偶遇”对应“南来飞燕北归鸿。偶相逢”,是对现实中飞鸟偶然相逢场景的描写,也是实写。所以虚写的场景是春去花谢;
故选B。
42.本题考查情感理解及对比阅读。
结合《江城子 密州出猎》中“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可知,作者描绘了自己在饮酒至酣畅之时,展现出胸怀开阔、胆气豪壮的状态,即便两鬓已有微微白发,却丝毫不以为意,仍觉得自己能够像年轻时一样有所作为。由此可知,这里的“鬓”和“酒”体现出作者虽已不再年轻,但豪情壮志丝毫未减,洋溢着一种积极向上、意气风发的豪迈之情,展现出作者渴望为国家效力、杀敌报国的决心和勇气。
结合《江城子 南来飞燕北归鸿》中“绿鬓朱颜,重见两衰翁”以及“小槽春酒滴珠红。莫匆匆。满金钟。饮散落花流水、各西东”可知,词中先是将眼前两人的衰老与曾经的青春年少进行对比,感慨时光飞逝,人生易老。然后通过写一起饮酒,却又即将像落花随流水般各自分离,营造出一种伤感的氛围。由此可知,这里的“鬓”和“酒”承载着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以及对即将离别的伤感。曾经的“绿鬓朱颜”已不复存在,如今面对离别,只能借酒消愁,却更添愁绪,流露出一种人生的无奈和惆怅。
43.D 44.①《塞上听吹笛》中,“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描绘出冰雪消融、战士牧马归来、明月洒在戍楼间、羌笛悠悠吹响的和平宁谧画面。借“笛”声营造出清幽旷远氛围,抒发了戍边战士的思乡之情。/“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将“梅花落”拆用,又构成梅花开满关山的虚景,呼应雪净月明的实景,委婉含蓄地表达了内心思念家乡的强烈感情。
②《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中,“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诗人以“笛”声引发“落梅花”联想,借“笛”声渲染出凄凉氛围,表达自己被贬的愁绪和对长安的眷恋之情。
【导语】这两首诗皆与笛声相关。高诗描绘雪后牧马、明月羌笛之景,借《梅花落》营造空灵意境。李诗由迁客境遇起笔,借吹笛引发思乡情,“落梅花”虚实相生。二者都借笛声抒发情感,或写边塞生活,或表迁谪之愁,尽显诗人高超的艺术表现力。
43.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在《塞上听吹笛》中,“梅花何处落”是将《梅花落》曲调拆用,“风吹一夜满关山”是诗人想象出的梅花随风飘落、洒满关山的画面。《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中“江城五月落梅花”同样是诗人由听到的《梅花落》笛曲而想象出江城五月梅花飘落的景象。而“冰雪消融”“明月朗照”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专题08 古诗鉴赏阅读(原卷版)
【1-2025年贵州省中考语文真题】
送唐别驾赴郢州①
〔唐〕空甫再
莫叹辟家远,方看佐②邵荣。
长林通楚塞,高岭见秦城。
雪向峣关③下,人从郢路迎。
翩翩骏马去,自是少年行。
选自《全唐诗》。
【注释】①别驾:官名。郢(yīng)州:今湖北刑州。②佐:辅佐。③峣(yáo)关:地名。
16.根据诗歌内容,推测诗中两位友人离别的地点和环境最可能是( )
A.古道长亭,淫雨霏霏 B.江岸石堤,雾霭沉沉
C.边城戍垒,黄沙漫漫 D.城外青山,松柏葱葱
17.参照《渔家傲·秋思》课后示例,结合本诗内容,点评“翩翩骏马去,自是少年行”这两句诗。
示例:“四而边声连角起”中的“边声”,指边塞特有的种种声音,凄厉而容易引发人的怀乡之情、“边声”以“四面”来形容,更显得无所不在,充塞天地之间,虽不想听却做不到,下面再接上“连角起”,进一步写出这些声音是伴随着军营的号角声发出的,在凄凉之外更添一层悲壮。
【2-2024年贵州省中考语文真题】
减字木兰花①
[宋]卢炳
莎②衫筠笠。正是村村农务□。绿水千畦。惭愧③秧针出得齐。
风斜雨细。麦欲黄时寒又至。馌④妇耕夫。画作今年稔⑤岁图。
【注释】①选自《全宋词》。减字木兰花,词牌名。②莎:通“蓑”。③惭愧:难得,侥幸。④馌yè:给在田间劳动的人送饭,③稔rěn:谷物成熟。
18.下列场景与原词内容最相符的一项是( )
A.草蓑竹笠湿 B.田间稚子嬉 C.风雨麦已黄 D.寒风雪又至
19.词中“□”处,有人推测是“时”字,有人推测是“急”字,你赞同哪种观点?请联系全词内容阐述理由。
【3-2023年贵州省中考语文真题】
渔家傲①
[宋代]曹组
水上落红时片片,江头雪絮飞缭乱。渺渺碧波天漾远。平沙暖,花风一阵萍香满。
晚来醉著无人唤,残阳已在青山畔。睡觉②只疑花改岸。抬头看,元③来弱缆风吹断。
渔家傲
[宋代]净端
斗转星移天渐晓,蓦然听得鹈鹕叫,山寺钟声人浩浩。木鱼噪,渡船过岸行官道。
轻舟再奈④长江讨,重添香饵为钩钓,钓得锦鳞船里跳。呵呵笑,思量天下渔家好。
【注释】①两首词均选自《全宋词》。②觉:醒。③元:同“原”。④奈:怎奈,无奈。
20.下列情境在两首词中都出现的一项是( )
A.夕阳西下 B.落英缤纷 C.船行江上 D.人声鼎沸
21.两词都表现了人物心境的变化。请你参照第一首词的分析示例,分析第二首词中人物心境的变化。
示例:第一首词中人物酒醉酣睡,是轻松;醒来之时风景改变,是疑惑;明白风吹缆断,是恍然大悟。
【4-2022年贵州省中考语文真题】
南园(其一)
[唐] 李贺
花枝草蔓眼中开,小白长红越女腮。
可怜日暮嫣香落,嫁与春风不用媒。
【注释】此诗是李贺组诗《南园》之一,大约写于元和十年春,李贺辞官离京,回到故乡昌谷,闲居南园之时。
22.请选出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 )
A.诗人由花朵的艳丽联想到江南女子的容颜,以人面喻花面,用语新奇。
B.“可怜”意为可惜,此句描写了日暮时分花落的景象,蕴含着诗人深沉的情感。
C.此诗巧妙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将南园风光描绘得生动传神。
D.全诗意象丰富,色彩缤纷,视听结合,画面感强,给读者以美的感受。
23.同一位诗人在不同的人生阶段,面对不同的人生境遇,会写出风格迥异的诗歌。请比较此诗与《雁门太守行》在内容与情感上的不同。
【5-2021年贵州省中考语文真题】
阅读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山房春事(其二)
[唐]岑参
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
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
24.本诗描绘了哪两幅画面?请概括作答。
25.本诗和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都是写春天,抒发的情感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
(2025·贵州铜仁·三模)出 塞
[北周]王褒
飞蓬似征客,千里自长驱。
塞禽唯有雁,关树但生榆。
背山看故垒,系马识馀蒲①。
还因麾下骑,来送月支图②。
【注释】①馀蒲:指经过战乱残留下来的蒲柳。②月支图:指敌军的分布图。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运用比喻手法,将征客比作飞蓬,写出了征客漂泊无依的状态。
B.颔联“唯”“但”两个字强调了塞外景象的单调、荒凉,毫无生机。
C.颈联诗人想象古战场当年的情景,表达诗人对往昔战争的厌恶之情。
D.尾联月支图暗示了诗人出塞的任务,为诗歌增添了紧张的战争氛围。
2.假如你是语文课代表,在小组学习中,要指导组员赏析“塞禽唯有雁,关树但生榆”这两句诗。请从诗句描绘的画面和表达的情感方面进行赏析,写一段发言内容。
(2025·贵州铜仁·三模)清江引·秋怀
[元]张可久
西风信来家万里,问我归期未?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①地,芭蕉雨声秋梦里。
清江引·秋居
[元]吴西逸
白雁乱飞秋似雪,清露生凉夜。扫却②石边云,醉踏松根月③。星斗满天人睡也。
【注释】①黄花:菊花。②却:除、去。③松根月:照在松树根上的月光。
3.下列情境未能在两首词中都出现的一项是( )
A.雁过 B.醉游 C.赏月 D.入梦
4.同样是书写秋天之景,结合文本分析,这两首曲的情感是否相同?
(2025·贵州铜仁·三模)夜宿七盘岭①
[唐]沈佺期
独游千里外,高卧七盘西。
晓月临窗近,天河入户低。
芳春平仲②绿,清夜□□啼。
浮客空留听,褒城闻曙鸡。
【注释】①这首诗作于诗人入蜀途中夜宿七盘岭之时。②平仲:银杏。
5.诗人通过意象营造意境,抒发情感。颈联方框处填入的意象,最合适的一项是( )
A.黄鹂 B.子规 C.大雁 D.燕子
6.假设你是一名短视频创作者,要以《夜宿七盘岭》这首诗为蓝本拍摄一个展现诗人羁旅愁思的短视频。请根据诗歌内容,描述你会如何拍摄颔联。
(2025·贵州遵义·三模)春日①
[宋]汪藻
一春略无十日晴,处处浮云将雨行。
野田春水碧于镜,人影渡傍鸥不惊。
桃花嫣然出篱笑,似开未开最有情。
茅茨烟瞑客衣湿,破梦午鸡啼一声。
【注释】①选自《宋诗鉴赏辞典》。
7.下列场景与本诗内容最相符的一项是( )
A.春日少雨连月晴 B.泱泱春水碧如镜
C.渡边鸥鸟惊飞散 D.夜半鸡犬一声鸣
8.颈联中的“笑”字可谓点睛之字,请结合诗意简要赏析其妙处。
(2025·贵州铜仁·三模)寿阳曲·江天暮雪
[元]马致远
天将暮,雪乱舞,半梅花半飘柳絮。
江上晚来堪画处,钓鱼人一蓑归去。
9.下列选项中符合诗歌的情景的是( )
A.大雪纷飞 B.梅花盛开 C.柳絮飘飞 D.渔翁满载
10.结合诗歌内容,分析“钓鱼人”的形象。
(2025·贵州贵阳·二模)水调歌头·送赵文仲龙学①
(南宋)吴潜
宛水才停棹,一舸又澄江②。岩花篱蕊开遍,时节正重阳。唤起沙汀③渔父,揽取一天秋色,无处不潇湘。有酒时鲸吸④,醉里是吾乡。
济时心,忧国志,问穹苍。是非得失,成败何用苦论量。年事飞乌奔兔⑤,世事崩崖惊浪,此别意茫茫。但愿身强健,努力报君王。
【注释】①选自《全宋词》。②澄江:澄澈的江水。③沙汀:水边或水中的平沙地。④鲸吸:像鲸鱼一样的吸水。⑤飞乌奔兔:乌飞兔走,指时间流逝过快。
11.下列场景与原词内容最相符的一项是( )
A.岸上赏澄江 B.重阳花蕊稀 C.醉酒梦故乡 D.乌飞兔奔忙
12.本词除了表达作者告别故乡和友人的惆怅与牵挂,还蕴含了其他复杂的情感。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2025·贵州毕节·一模)浣溪沙①
[北宋]苏轼
四面垂杨十里荷,问云何处最花多。画楼南畔夕阳和。
天气乍凉人寂寞,光阴须得酒消磨②。且来花里听笙歌。
浣溪沙③
[北宋]王安石
百亩中庭半是苔,门前白道④水萦回。爱闲能有几人来?
小院回廊春寂寂,山桃溪杏两三栽。为谁零落为谁开?
【注释】①此词作于宋哲宗元祐六年(1091年),苏轼被贬为颍州太守。②消磨:消遣,排遣。③这首词约是王安石变法二度受挫,辞去相位后归隐钟山退居江宁,寓居半山园时所作。④白道:洁白的小道。
13.两首词中都提及的事物是( )
A.树 B.酒 C.苔 D.河
14.这两首词中词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相同之处?试结合两首词加以分析。
(2025·贵州贵阳·二模)临江仙·送钱穆父
〔宋〕苏轼
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依然一笑作春温。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尊前不用翠眉颦。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南乡子·送述古
〔宋〕苏轼
回首乱山横,不见居人只见城。谁似临平山上塔,亭亭,迎客西来送客行。
归路晚风清,一枕初寒梦不成。今夜残灯斜照处,荧荧,秋雨晴时泪不晴。
15.下列场景在两首词中都出现的一项是( )
A.夜晚送别 B.席上饯别 C.江边话别 D.雨中惜别
16.面对两次送别,作者的情感有何不同?请结合内容分析。
(2025·贵州遵义·三模)【甲】
________①
[元]白朴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乙】
________②
[元]朱庭玉
庭前落尽梧桐,水边开彻芙蓉。解与诗人意同。辞柯③霜叶,飞来就我题红④。
【注释】①②选自《全元散曲》。③辞柯:离开枝干。④题红:在红叶上题诗。
17.两首元曲标题相同,请根据格律和内容推测最适合作为标题的一项是( )
A.天净沙·春 B.天净沙·秋 C.朝天子·春 D.朝天子·秋
18.两首元曲都出现了“树”的意象,请结合内容分析其作用。
(2025·贵州黔东南·一模)渡湘江
[唐]杜审言
迟日园林悲昔游,今春花鸟作边愁。
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
19.下列选项中对诗中“迟日”“边愁”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春天的阳光 诗人的忧愁 B.夏天的阳光 春天的忧愁
C.秋天的阳光 花鸟的忧愁 D.冬天的阳光 边疆的忧愁
20.诗歌三、四句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蕴含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025·贵州毕节·二模)题查声山学士花溪石漾图(其一)①
[清]周起渭
落落长松阴,清溪一道深。
潺淙历危石,宛转入花林。
素鲔②乐空水,凫鸥卧烟浔③。
石上垂纶客,临渊非世心。
【注释】①选自《古诗文网》。②鲔:wěi鲟鱼。③浔:xún,水边。
21.下列景物,未完全在诗中出现的一项是( )
A.松树与柏树 B.瀑布与岩石 C.溪流与烟雾 D.野鸭与鸥鸟
22.炼字就是写作时推敲用字,使表达准确生动。请从颈联“素鲔乐空水,凫鸥卧烟浔”中选一个字,结合全诗分析“垂纶客”的心境。
23.(2025·贵州安顺·一模)阅读回答问题。
岁暮归南山①
孟浩然
北阙②休上书,南山归敝庐。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白发催年老,青阳③□岁除。
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
【注释】①写这首诗时,诗人正值四十岁,长安科考落第。②北阙:指帝宫。③青阳:指春天。
(1)根据对诗歌的理解,你认为填入上文方框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把 B.一 C.逼 D.旧
(2)本首诗歌是诗人在心绪极端复杂的情况下写出来的,高步瀛在《唐宋诗举要》中评价此诗“结句意境深妙”,请结合诗歌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2025·贵州贵阳·一模)塞下曲(其二)
(唐)王涯
年少辞家从冠军①,金妆宝剑去邀勋。
不知马骨伤寒水,惟见龙城②起暮云。
河湟旧卒
(唐)张乔
少年随将讨河湟③,头白时清④返故乡。
十万汉军零落尽,独吹边曲向残阳。
【注释】①冠军:古代将军的名号。②龙城:泛指边境地区。③河湟:青海境内的二水汇合地区。河,黄河;湟,湟水。④时清:指天下安定,没有战争烽烟。
24.两首诗都塑造了年少从军的战士形象,下列对两位战士的从军动机及对战争态度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王诗中的战士主动投军,渴望着能建功立业,对战争充满豪情与向往。
B.王诗中的战士被迫应征,仅仅只为谋生从军,对战争充满畏惧与逃避。
C.张诗中的战士被动入伍,功成名就胜利归来,对战争充满疲惫与无奈。
D.张诗中的战士满怀热血从军,立志平定边患,对战争充满怀念与感伤。
25.两首诗的结尾都运用了景物描写,请分析它们在表达情感上的作用。
(2025·贵州铜仁·二模)采桑子·群芳过后西湖好
[宋]欧阳修
群芳过后西湖好,狼籍残红。飞絮濛濛。垂柳阑干①尽日风。
笙歌②散尽游人去,始觉春□。垂下帘栊③。双燕归来细雨中。
【注释】①阑干:横斜,纵横交错。②笙歌:笙管伴奏的歌筵。③帘栊:窗帘和窗棂,泛指门窗的帘子。
26.根据你对本词内容、押韵的理解,推断方框里最符合词意的字是( )
A.归 B.去 C.空 D.浓
27.词中写道“群芳过后西湖好”,西湖“好”在何处?请将此景描绘下来。
(2025·贵州黔东南·一模)东窗①
[宋]韩维
高窗不掩秋气清,下见瓦沼涵泓澄②。
雨洗浮萍翠色静,青丛绿蔓相缠仍。
阶前童童③两好树,上有鸣禽不可数。
杖藜书生爱苦吟,独立西风无旦暮。
【注释】①东窗:选自《全宋诗》。②涵泓澄:泓澄,形容水深而清;涵,强调池塘容纳、蓄积清水的状态,突显池水的丰沛与纯净。③童童:形容树木枝叶繁茂、浓荫覆盖的样子。
28.下列情境与诗歌内容不相符的一项是( )
A.秋窗高敞,池映澄明 B.阶前双树,群鸟乱鸣
C.雨打芭蕉,石隙幽绿 D.诗人持杖,静立风中
29.诗歌以清秋为底色,以书生为主角,在简淡的景物描摹中寄托深沉的文人情怀。诗句“杖藜书生爱苦吟,独立西风无旦暮”中,一个“苦吟”别有滋味,一个“独”字韵味无穷。请参照示例,分析“独”字的独特意味。
示例:“苦吟”非困顿,而是志趣的坚守,是对学问的执着追求。
(2025·贵州毕节·三模)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唐]杜审言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气□黄鸟,晴光转绿蘋。
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
30.下列诗句最能表达本诗中“宦游人”的心境的一项是( )
A.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
B.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
C.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
D.饿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文天祥《南安军》)
31.诗中“□”处,有人推测是“催”字,有人推测是“唤”字,你赞同哪种观点?请联系全诗内容阐述理由。
(2025·贵州黔南·二模)香山避暑二绝
(唐)白居易
其一 其二
六月滩声如猛雨,香山楼北畅师房。 纱巾草履竹疏衣,晚下香山蹋翠微。
夜深起凭阑干立,满耳潺湲①满面凉。 一路凉风十八里,卧乘篮舆②睡中归。
【注释】①湲(yuán):水流动的样子。②篮舆:古代供人乘坐的交通工具。
32.结合两首诗歌内容判断,诗人在香山避暑,他最可能( )
A.听见滩流湍急的声音 B.看见灯火通明的香山
C.触摸木纹斑驳的窗台 D.闻到沁人心脾的花香
33.有人认为,“凉”字除了指气温凉爽,还能体现出诗人悠然自得的心境。请结合两首诗歌简要分析。
34.(2025·贵州·一模)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一剪梅
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①秋。轻解罗裳②,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③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苏幕遮
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④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注释】①玉簟(diàn):光滑似玉的精美竹席。②裳(cháng):古人穿的下衣,也泛指衣服。③锦书:书信的美称。④黯:黯然,形容心情忧郁,悲伤。
(1)下列情境在两首词中都出现的一项是( )
A.黄叶纷飞 B.大雁南飞 C.夕阳西下 D.明月满楼
(2)两首词都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请你参照第一首词的分析示例,分析第二首词中词人借景传达的情感。
示例:第一首词中借秋季凄清、萧瑟的景致,传达了词人内心无法排遣的相思之愁。
(2025·贵州·一模)沈玄斋赠剑以诗酬之①
〔明〕沈炼
宝剑相持赠,关河意气多。
题书悬日月,开匣隐星河。
学武心先壮,谈边色未和。
因君奉韬略,扬臂愿麾②戈。
【注释】①选自《青霞集·卷七》。②麾:同“挥”。
35.诗人写此诗时,下列场景最可能出现的一项是( )
A.友人双手持剑相赠,诗人行礼感谢。
B.诗人和友人见面的时候,星光灿烂。
C.诗人和友人围坐酒桌边,相谈甚欢。
D.友人在边关急行军,日月高悬照耀。
36.若朋友沈玄斋收到作者的酬谢诗,也想吟诵两句表达情感,下面诗句中哪一项最恰切?请结合《沈玄斋赠剑以诗酬之》说明理由。
甲 玄铁铸知己,恩深结金兰。 乙 肝胆照山川,同袍共征鞍。
(2025·贵州铜仁·一模)采樵作
[唐]孟浩然
采樵入深山,山深树重叠。
桥崩卧槎拥,路险垂藤接。
日落伴将稀,山风拂萝①衣。
长歌负轻策,平野望烟归。
【注释】①萝:《全唐诗》校一作薜。《楚辞九歌山鬼》:被薜荔兮带女萝。后以薜萝指隐者之服。
37.下列选项中符合颔联营造的情景的是( )
A.深山采樵图 B.日落拂衣图 C.桥卧藤垂图 D.平野高歌图
38.本诗中的“樵夫”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结合具体语句分析。
(2025·贵州黔东南·一模)临江仙·与客湖上饮归①
[宋]叶梦得
不见跳鱼翻曲港,湖边特地经过。萧萧疏雨□风荷。微云吹散,凉月堕平波。
白酒一杯还径醉,归来散发婆娑②。无人能唱采莲歌。小轩欹枕,檐影挂星河。
【注释】①选自《唐宋词鉴赏词典》。临江仙,词牌名。②婆娑:醉态蹒跚貌。
39.下列场景不是诗人“饮归”路上所见的一项是( )
A.湖畔寻鱼踪 B.雨荷乱风中 C.月映平波上 D.轩枕望星河
40.你认为词中空缺处应填“吹”还是“乱”?结合相关诗句加以分析。
(2025·贵州贵阳·一模)江城子 南来飞燕北归鸿
宋·秦观
南来飞燕北归鸿。偶相逢。惨愁容。绿鬓朱颜,重见两衰翁。别后悠悠君莫问,无限事,不言中。
小槽春酒滴珠红。莫匆匆。满金钟。饮散落花流水、各西东。后会不知何处是,烟浪远,暮云重。
41.下列选项中虚写的场景是( )
A.饮酒甚欢 B.春去花谢 C.云层重叠 D.飞鸟偶遇
42.本词与《江城子·密州出猎》都有写到“鬓”和“酒”,但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请结合两首词的具体内容作出分析。
(2025·贵州六盘水·一模)塞上听吹笛
高适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①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②,风吹一夜满关山③。
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④
李白
一为迁客去长沙⑤,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⑥。
【注释】①戍楼:边防驻军的瞭望楼。②梅花何处落:《梅花落》属于汉乐府横吹曲,善述离情,这里将曲调《梅花落》拆用。③关山:这里泛指关隘山岭。④郎中:官名,为朝廷各部所属的高级部员。钦:当是史郎中名。⑤去长沙:用汉代贾谊事。贾谊因受权臣谗毁,被贬为长沙王太傅,曾写《吊屈原赋》以自伤。⑥落梅花:即《梅花落》,古代笛曲名。
43.下列内容在这两首诗中属于诗人想象的是( )
A.冰雪消融 B.明月朗照 C.笛声悠扬 D.梅花飘落
44.借物抒情是诗人常用的手法。这两首诗都借“笛”抒情,请阅读下面链接材料,任选一首诗歌,结合具体诗句,分析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链接材料: 《塞上听吹笛》是高适在西北边塞地区从军时写的。 《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的创作时间有两种说法,一说此诗是公元758年(唐肃宗乾元元年)李白因永王李璘事件受到牵连,被加之以“附逆”的罪名被长流夜郎,路经江夏(今武汉武昌)时游黄鹤楼所作。一说此诗是公元759年(乾元二年)李白流放夜郎遇赦东归,途径江夏时所作。
(2025·贵州安顺·一模)同儿辈赋未开海棠二首·其二
元好问
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
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_____风。
45.根据诗意,“且教桃李闹______风”中的横线处应填入的词是( )
A.春 B.夏 C.秋 D.冬
46.诗中的海棠花具有怎样的特点?诗人以此暗示儿辈什么?请简要分析。
(2025·贵州遵义·一模)浣溪沙·语燕鸣鸠白昼长
[明]刘基
语燕鸣鸠白昼长,黄蜂紫蝶草花香。苍江依旧绕斜阳。
泛水浮萍随处满,舞风轻絮实时狂。清和院宇麦秋①凉。
【注释】①麦秋:指麦子成熟的季节,初夏(农历四、五月)。
47.根据诗歌内容推测诗人最不可能看见的景象是( )
A.蜂蝶萦绕草花 B.夕阳映照苍江
C.浮萍铺满水面 D.残叶纷扬院宇
48.感官描写是诗词创作的重要手法。请仿照示例,结合具体词句,分析本词是如何运用多重感官传情达意的。
示例:词人将视觉与嗅觉相结合,“黄蜂紫蝶草花香”从视觉角度写出了“黄蜂”“紫蝶”的明丽色彩,与嗅觉感受到的“草花香”相交融,写出了初夏时节的生机盎然,表达了词人欣赏自然美景的愉悦心情。
(2025·贵州铜仁·一模)菊花
[唐]李商隐
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
陶令篱边色,罗含①宅里香。
几时禁重露,实是□残阳。
愿泛②金鹦鹉③,升君白玉堂④。
【注释】①罗含:官至散骑廷尉。年老辞官归里,阶庭忽兰菊丛生,时人以为德行之感。②泛:指以菊花浸酒。③金鹦鹉:金制的状如鹦鹉螺的酒杯。④白玉堂:指豪华的厅堂,喻朝廷。
49.诗句“几时禁重露”中,“禁”字的意思是“禁受,承当”,由此推断诗中方框里最符合诗歌意境的字是( )
A.怯 B.喜 C.怜 D.怒
50.本诗与陶渊明的《饮酒(其五)》都写到了“菊花”,但诗歌内容及表达的思想感情不同,请比较其不同。
(2025·贵州遵义·一模)探春
吕本中
谩遣儿童扫雪开,却穿篱落看春回。
溪山冷落泥三尺,故旧飘零酒一杯。
止买芒鞋供踏雪,更携藜杖与寻梅。
玉川①纵老生涯在,时有邻僧送米来。
【注】①玉川:唐代诗人卢仝,自号玉川子,少有才名,未满20岁便隐居嵩山少室山。
51.下列选项中的情感在诗歌中没有直接表达的一项是( )
A.对春天的热爱向往 B.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C.对故旧离散的伤感 D.对生活的无奈逃避
52.小组同学想将《探春》一诗拍摄成短视频,请你完成下面的部分脚本设计。
镜头序号 画面描述 台词/字幕 背景音乐/音效
镜头一 谩遣儿童扫雪开 轻快的笛声,雪地脚步声
镜头二 手持藜杖踏着白雪,一路寻梅 更携藜杖与寻梅
镜头三 旁边的僧人送来一袋米,诗人微笑致谢 温暖的弦乐,钟声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