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7张PPT)
高风亮节
………湘美版 八年级上册 第4单元第2课………
趣味导入:“竹诗画境”初探
“视频中竹子在岩石里扎根、在狂风中不倒,这让你想到了怎样的人格品质?”
高风亮节
宁折不屈
刚贞不俗
虚心劲节
坚韧不拔
如果用画笔表现这样的竹子,需要怎样的线条和墨色?今天我们就从‘意’与‘技’两个维度,解锁中国画竹子的表现密码。
基本问题:中国画竹子如何表现文人的清高气节
壹
新课讲授:从“意”到“技”的层层突破
文化寓意:竹子为何是“文人知己”?
竹林七贤”画像砖
魏晋文人以竹明志!
竹林七贤指的是三国魏正始年间(240-249),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七人,先有七贤之称。因常在当时的山阳县(今河南辉县一带)竹林之下,喝酒、纵歌,肆意酣畅,世谓七贤,后与地名竹林合称.
宋代文同开创湖州竹派,将竹子从自然物象升华为精神符号!
湖洲竹派是中国画流派之一。画竹原以唐代萧悦、五代丁谦最有名,北宋文同奉命为湖州太守,未到任病故陈州;苏轼接任湖州太守未几坐狱贬黄州。他们虽籍隶四川,但画史上皆谓为湖州竹派“始祖。
[清]郑燮 托根乱岩图轴 106.8cm×51.7cm 纸本墨笔
比较式鉴赏:对比文同和郑燮的竹画,他们的竹子在姿态、墨色上有何差异?这些差异反映了文人怎样的精神侧重?”(每组5分钟讨论后派代表发言)
文同《墨竹图》绢本墨笔,131.6cmx 105.4cm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文同(1018~1079年),字与可,号笑笑居士、笑笑先生,又号石室先生,四川盐亭县人(另有四川梓州人之说)。文同是北宋时期的著名画家,尤其在画墨竹方面有着卓越的成就,被誉为“墨竹大师”。
文同对竹子有着深入细致的观察,他在画竹之前必先“胸有成竹”,即先在心中构思好竹子的形态和神韵,然后再落笔绘画。这种绘画理念被后人总结为成语“胸有成竹”,并广为流传。
文同《墨竹图》绢本墨笔,131.6cmx 105.4cm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文同《墨竹图》绢本墨笔,131.6cmx 105.4cm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竹子劲挺秀峭,竹枝横斜,以其倒垂之势又翻转而上,姿态生动,构图巧妙,用笔自然。全图潇洒秀逸,富有生机,充分展现了文同深厚的绘画功底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墨色的浓淡干湿,使竹叶的正反、阴阳向背层次分明,富有生机。“浓墨为面、淡墨为背”之法,为后世墨竹画所效仿。
郑板桥(原名郑燮,1693年11月22日-1766年1月22日),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江苏兴化人,祖籍苏州,清朝学者、书画家、“扬州八怪”代表人物。
郑板桥笔下的竹,往往不在于其广袤无垠,而在于一方天井、数竿修竹所营造的幽静意境。他以极简的笔墨,勾勒出竹的挺拔与坚韧,虽空间有限,却给人以无限遐想。
以简洁的笔墨描绘四竿修竹与巨大的湖石。
竹竿粗细有别、长短不一,竹叶错落有致,通过浓淡墨色交替挥毫,以草书中竖长撇法运笔,表现出竹的坚韧与生机。
竹的挺拔与石的稳固形成对比,营造出一种坚韧不拔的意境。
左侧的题跋与画面相得益彰,增强了整体的诗意和文化内涵。
这首诗以竹喻人,表达了作者刚正不阿、不屈于世俗的品格和对独立人格的执着追求。题画诗与画面内容相互映衬,使作品不仅具有艺术美感,更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
竹子在中国画中是坚韧不屈、刚正不阿的精神载体,不同时代文人通过个性化的笔墨,赋予其独特的精神内涵。
技法解析:竹竿、竹枝、竹叶怎么画?
我们在来细致观察竹子的结构
竹干的特点:
上下粗细变化不大,下短上长。
竹枝的特点:
枝的生长规律是“互生”,也即左右交替,生长叶多则低垂,叶少则昂扬 。
竹叶的特点:
竹叶向上的称仰叶,向下的称偃叶,一般向下生长的较多,特征相似于“人”字形,“介”字形,“个”字形等。
(1)竹竿画法
“起首一笔定基调”——中锋运笔,蘸取浓墨,于宣纸下方起笔,强调“行笔匀速且有力,线条如‘锥画沙’”。
步骤2:“节节点画显结构”——在竹竿约1/3、2/3处停顿驻笔,形成“竹节”,讲解“笔锋稍转,体现竹节的圆浑感”。
步骤3:弯节不弯竿贯气”——连接上下竹节时,保持线条的连贯性,示范“手腕转动带动笔锋,避免线条僵硬”。
尝试练习:每人在练习纸上画3根不同姿态的竹竿(直竿、斜竿、带节疤的竿)。
(2)竹叶画法(多媒体示范+形态分析)
贰
课堂练习:墨竹创作实践
1.完成1根“行笔遒劲”的竹竿和1组“墨色有层次”的竹叶
2.创作一幅墨竹图,要求有主次竹子的呼应,并通过题款(如“劲节”“高风”等关键词)强化意境。
叁
总结与升华
中国文人画竹,从来就不是为了再现自然中的植物形态,而是通过笔下的竹子,寻找与自然、与自我对话的通道。画竹的过程,其实就是一场心灵修行的过程,每一笔落下,都是对生命本质的追问;每一片竹叶,都是对自由境界的向往。在这方寸之间的墨戏中,凝聚着画家最真挚的情感,蕴含着东方美学最深邃的智慧。
谢谢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