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 第一~二章 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生态系统课件(共7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六单元 第一~二章 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生态系统课件(共73张PPT)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2.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5-11-06 10:52: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73张PPT)
第六单元 生物与环境 
第一~二章 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生态系统
【知识框架】
知识点1 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1.环境对生物的作用
(1)非生物因素(光照、温度、水分、空气、土壤等)对生物的影响
①光照对生物的影响,如葵花朵朵向太阳。
②温度对生物的影响:如南橘北枳;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③水分对生物的影响,如荒漠中植被稀少。
④空气对生物的影响,如人时时刻刻都在呼吸。
(2)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①种间关系包括捕食(如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竞争(如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共生(如根瘤菌和豆科植物)、寄生(如猪和猪肉绦虫)。
②种内关系包括互助(如蚂蚁合作搬运食物)、斗争(如同种植物不同个体间争夺水)。
2.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与影响
(1)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①普遍性:现存的每一种生物都具有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
_________和_________,生物的适应性是_____存在的。如桦
尺蠖的体态和体色巧妙地与环境融为一体(拟态);冬天雷鸟换
上雪白的羽毛(保护色);黄蜂腹部黑黄相间的横纹(警戒色);
绿头鸭指间有蹼,尾脂腺发达,能分泌用于涂抹羽毛的油脂,
善于游泳。
形态结构
生活习性
普遍
②相对性:生物对每一种环境因素都有一定的_________,只
有在_________内,生物才能存活。
③适应是生物适合环境条件而形成的一定形态、结构和生理特
征的现象,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耐受范围
耐受范围
(2)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生物与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一方面,生物的生命活动
依靠环境得到_____和_____,生物离不开环境;另一方面,生
物的生命活动又不断地_____着环境的存在状况,_____着环境
的发展变化。如蚯蚓能疏松并改良土壤;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
用维持生物圈的碳—氧平衡;地衣能够加速岩石的风化等。
物质
能量
改变
影响
3.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生物的生存_____于环境,环境_____生物的生存;生物在适应
环境的同时,又_____着环境。生物与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
_____。
依赖
影响
影响
整体
知识点2 生态系统
1.概念:在一定的地域内,_____与_____形成的统一整体。
2.范围:有大有小。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_______,它包
括地球上的_________及其生活_____。
3.生态系统的成分:生态系统由非生物成分和生物成分组
成。
(1)非生物成分:包括光、空气、水、土壤等,它们为生物提
供能量、营养和生存空间。
生物
环境
生物圈
全部生物
环境
(2)生物成分:包括生态系统中的全部_____。根据获得营养和
能量方式的不同,可分为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①生产者:生产者是生态系统中最基本、最关键的生物成
分,主要指_________,进行光合作用,为各种生物提供营养
物质和能量。
②消费者:包括各种_____,直接或间接地以生产者为食,促
进物质循环。
③分解者:主要是指营_____生活的细菌、真菌等,将动植物
遗体等含有的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促进物质循环。
生物
绿色植物
动物
腐生
易混辨析
辨析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1)不是所有的植物都是生产者,如菟丝子营寄生生活,属于消费者。
(2)不是所有的动物都是消费者,有些营腐生生活的动物是分解者,如蚯蚓、蜣螂。
(3)不是所有的细菌、真菌是分解者,只有营腐生生活的细菌、真菌才是分解者。如自养型细菌属于生产者。
(3)生态系统各成分之间是相互_____、相互_____的,某种成
分的变化,往往会引起其他成分发生相应的_____,甚至会引
起整个生态系统发生一系列变化,所以说生态系统是一个整体。
联系
依存
改变
知识点3 食物链和食物网
1.食物链
(1)概念:在生态系统内,各种生物之间由于_________而形成
的一种联系。
(2)在生态系统中,动植物之间是借助_______相互联系起来
的。
(3)生物富集:在生态系统中,一些有害物质可以通过_______
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使其浓度随着_______级别的升高而逐
步_____的现象。
食物关系
食物链
食物链
消费者
增加
名师点拨
食物链的意义和书写
(1)食物链反映捕食关系,所以只包括生产者和消费者。分解者(如细菌、真菌等)和非生物成分(如太阳能)不参与食物链的书写。
(2)食物链的起点是生产者;箭头指向捕食者,表示物质和能量流动的方向;食物链结束于最高级消费者,就是不再被捕食的动物,即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三级消费者→……→最高级消费者。
2.食物网
(1)概念:生态系统中各种_______彼此交织在一起就形成了复
杂的食物网。
(2)特点:在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越丰富,食物网就越___
___,生态系统抵御外力干扰的能力就越___。
(3)功能: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生态系统
的_________和_________就是沿着这种渠道进行的。
食物链



能量流动
物质循环
知识点4 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1.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1)概念:生态系统中能量_____、_____和_____的过程。
(2)能量输入:生产者把太阳能以_______的形式进行固定的过
程。
(3)能量传递:能量从一个营养级流入下一个营养级的过程。
(4)能量散失:各营养级生物自身和分解者的_____作用散失能
量的过程。
输入
传递
散失
化学能
呼吸
(5)流动渠道:通过_______依次传递。
(6)能量流动的特点
①_____流动,因为食物链是单向的,能量流动也是_____的,
不可逆的。
②逐级_____,由于生物自身_____消耗以及植物的_________
和动物的___________等难以被下一个营养级的生物利用,故
能量逐级递减;一般上一个营养级的能量只有_________能够
流入下一个营养级。
食物链
单向
单向
递减
呼吸
残枝落叶
骨骼、皮毛
10%~20%
名师点拨
食物链中营养级、生产者、消费者的判断
(7)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合理调整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关
系,实现能量_____利用,大大提高了能量的_______,使能量
持续高效地流向对_____最有益的部分。
(8)能量金字塔:_____金字塔的每一层代表一个营养级最多获
得的能量。
多级
利用率
人类
能量
2.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1)概念:在生态系统中,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从_________
开始,经_______、_______和_______,又回到_________的循
环过程。
(2)碳存在的形式:碳在无机环境中主要以碳酸盐、煤、_____
等形式存在;在大气中主要以_________气体形式存在,是碳
参与物质循环的主要形式;在生物之间以_______的形式进行
传递。
无机环境
生产者
消费者
分解者
无机环境
石油
二氧化碳
有机物
(3)碳循环过程(如图)
(4)特点:_________、反复利用、全球性。
周而复始
知识点5 生态系统的类型及自我调节
1.生态系统的类型
(1)自然生态系统
a.陆地生态系统
类型 主要特点 作用
森林生
态系统 动植物种类繁多,营养结构
复杂,较稳定,被誉为
“①_________” ②_________、
保持水土
③_____生
态系统 草本植物为主,
动植物种类比较少 调节气候、
防风固沙
④_____生
态系统 昼夜温差大,年降雨量少,
动植物种类十分稀少
绿色水库
涵养水源
草原
荒漠
b.水域生态系统
类型 主要特点 作用
_____生态系统 海洋生物种类繁多 维持碳—氧
平衡和水循环
淡水生态系统 淡水动植物种类繁多 调节气候
海洋
(2)人工生态系统
类型 主要特点 作用
农田生
态系统 ①___起关键作用,生物种类相对较少,植物以②_______为主 为人类提供食物等
城市生
态系统 植物种类和数量都很③___,消费者主要是④_____,对其他生态系统具有很大的依赖性 对人类的生活
产生重大影响

农作物

人类
2.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
(1)调节方式
①动态平衡:在一定时间内,生态系统中各种成分的_____和
_____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但生态系统的各种成分并
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始终处于_____平衡之中。
数量
比例
动态
②自我调节
a.概念:当生态系统中某一成分发生变化时,必然会引起其
他成分的相应变化,这些变化最终又会反过来影响_____发生
变化的那种成分。
b.作用:使生态系统的各种成分之间较长时间地保持一种
_____的平衡。
最初
动态
(2)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
①影响因素: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主要取决于它自身的_____
特点(生物种类和营养结构等)。一般来说,生态系统的生物种
类越___,营养结构越_____,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稳定性越
___;反之,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弱,稳定性越弱。
②有一定限度: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有一定的_____,如果外
来干扰超出了这个限度,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就会受到损害,
其稳定性也会遭到破坏。
结构

复杂

限度
(3)破坏生态平衡的因素
①自然因素:自然界中客观存在的一些_________的力量,如
火山爆发、地震、山崩、海啸、台风等自然灾害。
②人为因素:人为因素是造成生态平衡失调的主要原因;人类
对自然资源的_______开发利用以及工农业发展带来的_______
___造成的破坏;物种引进不合理也会导致生态系统失去原有
的稳定性。
不可抗拒
不合理
环境污

实验10 探究光照对黄粉虫幼虫生活的影响
【实验器材】
20条黄粉虫幼虫、湿土、镊子、玻璃板、不透光的纸盒和纸板等。
【方法步骤及过程分析】
1.提出问题:光照对黄粉虫幼虫的生活有影响吗?
2.作出假设:光照对黄粉虫幼虫的生活有影响。
3.制订计划
(1)在纸盒内铺一层湿土,并设计具有明
显区别的阴暗和明亮两种实验环境(如图),
进行对照。
(2)将20条黄粉虫幼虫随机分为两组,在两种环境中央分别放置10条黄粉虫幼虫。
(3)静置5~6分钟后,统计黄粉虫幼虫在两种环境中的个体数量。
4.实施计划:按照设计分组进行实验。
5.得出结论:黄粉虫喜欢生活在阴暗环境中,光照对黄粉虫幼虫的生活有影响。
6.表达交流:向全班同学汇报探究过程和结果。
【问题分析】
1.为了使实验更加真实准确,减少误差,黄粉虫幼虫的数量
应该在10条以上,统计的次数不宜过少,而且要设置重复组,
并计算多次结果的_______。
2.由于该实验探究的是光对黄粉虫幼虫生活的影响,所以实
验的变量应该是_____。
在设计对照实验时,要设计出光环境与暗环境,其余条件都保
持相同的状态。
3.实验完毕,把黄粉虫幼虫放归_________。
平均值
光照
自然环境
【拓展延伸】
1.实验装置创新
实验装置 变量 实验结果
(装置上的遮
光物透气) _________ 黄粉虫最多的是湿土
_________ 黄粉虫最多的是___
土壤湿度
光照强度

2.教材实验考查光照对黄粉虫生活的影响,还可以设置土壤湿度、温度对黄粉虫生活的影响,设计实验时遵循控制单一变量、设置对照实验、设置重复组。
【跟踪训练】
1.[2025·资阳]如表为某同学探究“温度对鼠妇生活的影响”的实验设计,但还不够完善,下列对其修改正确的是( )
位置 鼠妇 光照 温度 湿度
纸盒左侧 20只 明亮 15 ℃ 适宜
纸盒右侧 20只 阴暗 30 ℃ 适宜
A.左右两侧都应保持在阴暗环境中
B.左右两侧的温度都应保持30 ℃
C.左右两侧鼠妇的数量可以不同
D.左右两侧的湿度可以不同
2.[2025·长春]某校生物兴趣小组探究温度对蛙卵孵化的影响,实验步骤如下:
①选取多枚同种、生长发育状况相同的蛙卵分成数量相等的4份;
②将它们分别放入4只盛有等量池塘水的水槽中;
③将4只水槽中的水温分别控制在15 ℃、20 ℃、25 ℃和30 ℃,其他条件相同且适宜;
④记录5日内蛙卵的孵化数,并绘图如下: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本实验的变量是_____。
(2)为控制单一变量,该实验采取的做法有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答出1点即可)。
(3)实验中,最适合蛙卵孵化的温度是___℃。
温度
同种的蛙卵;生长
发育状况相同的蛙卵;数量相等的蛙卵;等量池塘水;其他
条件相同且适宜
25
(4)用多枚蛙卵做实验,而不是只用1枚蛙卵的原因是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为使自然界的蛙顺利繁殖,请你提出一条保护蛙的措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避免偶
然性,使实验结论更可信
净化污水;减少农药使用;禁止乱捕滥杀(合理即可)
考点1 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16地78考)
1.[2025·枣庄]蛇、蟾蜍等动物有冬眠的习性,导致其冬眠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是( )
A.空气
B.土壤
C.水分
D.温度
2.中华民族有很多脍炙人口的诗句。下列诗句能体现生物因素影响生物生活的是( )
A.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B.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C.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D.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3.[2024·威海]神农架山间的一种野菊花,能发出阵阵芳香,
当被移栽到其他地方后,就不能散发香味。由此可见( )
A.生物能适应环境
B.环境能适应生物
C.生物能影响环境
D.环境能影响生物
考点2 生态系统(16地27考)
1.[2024·济南]如图表示生态系统各成分间的相互关系。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二氧化碳是碳参与物质循环的主要形式
B.甲体内的碳以有机物的形式传递给乙
C.②③④过程的实质都是细胞的呼吸作用
D.丙是生态系统最基本、最关键的生物成分
2.[2025·聊城]某农田生态系统中,如图表示甲乙丙丁四种生物体内的农药相对含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是甲→乙→丙→丁
B.甲的生物数量最多
C.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最终来源于甲
D.丁的细胞结构含有叶绿体
3.[2025·枣庄]某陆地生态系统中,除分解者外,仅有甲、乙、丙、丁、戊五种生物,调查得知,该陆地生态系统有四个营养级,且每种生物只处于一个营养级。一年内输入五种生物类群的能量数值如表所示,表中能量数值的单位相同,各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
生物类群 甲 乙 丙 丁 戊
所含能量 3.6 13.8 13.7 0.5 216.8
(1)表中属于生产者的是___,从生态系统的组成来看,除表中
成分外,还要添加分解者和___________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
生态系统。
(2)表中属于第二营养级的生物有_______,第二营养级到第三
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是______(精确到小数点后1位)。
(3)若该生态系统遭到了重金属污染,体内重金属含量最高的
生物是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非生物成分
乙和丙
13.1%

重金属会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营养级越
高积累越多
(4)碳对生物和生态系统具有重要意义,甲、乙、丙、丁等生
物体内的碳通过_________(填生理过程)以_________形式返还
到无机环境中。
(5)若该生态系统中的甲由于某种原因大量减少,短时间内,
其他生物数量的变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呼吸作用
二氧化碳
戊的数量减少,乙和丙数量增加,丁
数量减少
1.[2025·黑龙江]“惊蛰雨雷,小麦成堆”,这句农谚中影响农作物生长的非生物因素是( )
A.水
B.阳光
C.空气
D.温度
2.[2025·湖北]某两性花植物的花在发育过程中易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可能会发育为雌花。科研人员探究了温度和光照时长对该植物雌花发育的影响,实验结果如表所示。
测量指标 实验处理
低温
短日照 低温
长日照 高温
短日照 高温
长日照
雌花率(%) 59.83 55.67 15.50 13.83
在上述环境因素中,更有利于该植物雌花发育的是( )
A.高温
B.低温
C.短日照
D.长日照
3.[2024·四川]某兴趣小组在探究“光对鼠妇分布的影响”时,使用了10只鼠妇,并设计了如图所示有缺陷的实验装
置,小萱同学对该实验设计提出了下列修正意见,其中正
确的是( )
A.纸盒上面全都用玻璃板盖住
B.将纸盒放在冰箱-2 ℃的冷冻室内
C.纸盒的底部全都铺上细湿土
D.10只鼠妇太多,改成2只
4.生物既能适应环境,也能影响环境。下列有关生物与环境关系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草盛豆苗稀”——草和豆苗是竞争关系
B.“南橘北枳”——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C.“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生物影响环境
D.“万物生长靠太阳”——环境影响生物
5.[2025·上海]下列属于生态系统的是( )
A.淀山湖中的水生植物和鱼类
B.长兴岛郊野公园内的所有动物
C.大金山岛上的全部生物及其生存环境
D.上海植物园里的植物和土壤微生物
6.水族箱是小型生态系统,其组成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①代表非生物成分
B.植物是该生态系统的生产者
C.②包含腐生性细菌和真菌
D.其中存在食物链:阳光→植物→动物
7.[2025·齐齐哈尔]谚语“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生动地反映了不同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下列相关描述正确的是( )
A.其中含有的食物链是:蝉→螳螂→黄雀
B.如上述生物所在的生态系统被农药DDT污染,则黄雀体内的DDT含量最高
C.在生态系统中,蝉属于消费者,螳螂属于分解者
D.黄雀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系统→器官→动物体(黄雀)
8.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强调: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下列相关理解正确的是( )
A.围湖造田可改善生态环境,增加经济收入
B.我国坚定不移推进长江“十年禁渔”工作可有效保护生态系统稳定性
C.草原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最强,沙漠生态系统无自我调节能力
D.“山水林田湖草沙”属于不同的生态系统,各生态系统之间没有联系
9.“稻在水中长,鱼绕稻边游。”“稻鱼共作”是一项广泛实施的富民工程,这项工程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如图是“稻虾共作”原理示意图,
据图分析,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该稻鱼田是一个生态系统
B.该稻鱼田中的腐生细菌和真菌属于分解者
C.若该稻鱼田里的野生青蛙被大量捕捉,不会影响其自我调节能力
D.若该稻鱼田受到重金属污染,则可能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
10.[2024·海南]下列是关于某海岛生态的相关图示。图一表示部分食物网,图二表示生物体内有毒物质柱状图,图三表示碳循环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一中共有7条食物链
B.图一中通过各食物链传给大黄鱼的能量相同
C.图二中A、B、C构成了图一中含海龟的一条食物链,其中B为海藻,所含生物数量最多
D.图一与图三相比缺乏的生态系统组成成分是丙、丁,①②分别代表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11.[2025·广安]近年来,广安市坚持生态保育,通过实施栖息地保护、中小河道治理等措施,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空间。如图展示了某湿地生态系统中部分成分之间的关系,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一所示的食物网中有__条食物链。在该食物网中,与河
虾有竞争关系的生物是_____。
(2)图二是由“水草→河虾→鲫鱼→黑鱼”这条食物链建立的
营养级能量比较示意图,则上一个营养级的能量只有___%能够
流入下一个营养级,并逐级递减。
(3)栖息地保护、中小河道治理等措施使该生态系统生物种类
_____(填“增多”或“减少”),营养结构变得复杂,生态系
统自我调节能力增强。
3
鲫鱼
10
增多
12.[2025·内蒙古]为落实国家加强非常规水源利用的环保要求,内蒙古某地将污水处理厂尾水引入一人工湿地,利用该湿地的净水功能,让“一泓清水入黄河”的同时也美化了环境,吸引众多游客观光游憩。如图为该人工湿地的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尾水进入湿地后,其中的有机物主要由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分解成_________、水和含氮、含磷的无机盐等。
(2)尾水进入湿地后,没有引起藻类和浮游植物大量繁殖,可
能的原因:一是挺水植物和浮叶植物遮挡阳光,抑制藻类和浮
游植物的_____作用;二是挺水植物和浮叶植物与藻类和浮游
植物竞争无机盐,影响后者生长,如挺水植物依赖自身的通气
组织将_____输送到根参与_____作用,为根吸收无机盐及其他
生命活动提供_____,从而促进自身生长,美化湿地环境。
分解者(腐生的细
菌和真菌)
光合
氧气
呼吸
能量
二氧化碳
(3)为评估该湿地的净水效果,某同学提出在出水口取样检测氮、
磷等水质指标,你认为该方案能否达到评估目的并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若要进一步提升该湿地的净水能力,增加游客承载量,请从生态
系统自动调节能力的角度提出应对策略: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不能,因为该方案只能检测部分水质指标,不能全面反映湿地
的净水效果
增加湿地生物种类和数

13.[2025·成都]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
类型,对生物圈具有重要的作用,若森林中的
树木被乱砍滥伐,将对生态系统造成严重影响。
为研究砍伐树木对某森林的影响,研究人员绘制了该森林中部分生物构成的食物网(如图),并对砍伐前后云猫和松鼠的数量进行了调查,结果如表。回答下列问题。
动物 每平方公里的动物数量(只)
砍伐前 砍伐后
1年 2年 4年
云猫 1 0 0 0
松鼠 15 23 100 17
(1)图示中只包含森林生态系统的部分成分,还缺少的生物成
分是_______。图中各种生物之间通过_____关系形成食物网,
请写出图中最长的食物链:_______________________。森林
被砍伐前,云猫数量最少,是因为能量在沿食物链传递过程中
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
(2)根据表格数据分析,砍伐后的4年内,该森林中松鼠的数量
变化趋势是先增加后_____,松鼠数量先增加的主要原因是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解者
植物→昆虫→树鼩→云猫
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减少

木被砍伐后,松鼠的生存空间变大(天敌减少)
捕食
(3)结合表中数据和图示分析,乱砍滥伐树木对森林生态系统
的重要影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破坏生物的栖息地,使生物种类减少,生态系
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减弱,破坏生态系统的平衡
14.生物与环境保持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并形成了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图一是某草原生态系统部分生物之间的关系图;图二表示该生态系统中四种生物所含能量的多少。请据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一中共有__条食物链,兔和食草昆虫之间的关系是___
___,要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还需要补充的生物成分是
_______。
(2)若图二中的四种生物构成一条食物链,则乙对应的是图一
中的___,它在图一食物网中属于第_______营养级。
4


分解者

三、四
(3)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其中能量流
动是指生态系统中能量输入、传递和_____的过程,该生态系
统中能量的源头是_______,一般来说,上一个营养级的能
量,只有10%~20%淔入下一个营养级。在该食物网中,若鹰获
得1千焦的能量,理论上,草最少含有___千焦的能量。
散失
太阳能
25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