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盐城市七校联盟2026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学情检测语文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苏省盐城市七校联盟2026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学情检测语文试卷(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5.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11-06 11:45: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江苏省盐城七校联考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学情检测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现实的生活中,客观的环境变了,人们的精神生活又有什么变化呢?现代都市精神生活又呈现出怎样不一样的特点呢?
最早注意到城市的发展和人的体验、精神之间联系的当推本雅明。他在《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中,捕捉到现代生活的“倩影”,她“短暂”“偶然”“过渡”。人们虽然认识到时间的不可捉摸,但看不到时间背后的历史与过去,转而去关注它的当下性,并指向未来。这应该是与现代科技的发展、生活的快节奏有很大的关联。当下的科技发展,可以说是日新月异,你还来不及去把握当下的经验,下一个新的东西的出现,使得你总觉得过去的经验变得毫无用处,历史似乎丧失了价值,把握现在就成了当下生活的主题。
经验变得“无处可寻”,取而代之的是不断对现在的生活做出反应的“震惊”体验。城市的发展带来了各种各样的新东西、新感觉,也带来了它的附属品“城市病”。城市人睡眠不足,营养不良,连感官都有点麻木不仁,城市的喧嚣刺激着人的神经,让它难以放松下来,人的精神也变得紧张。
都市人一切向钱看的心理,西美尔则把它解释为是受到货币经济的影响。在奔流不息的金钱溪流中,对于货币这一手段的盲目追求,使现代人产生了空虚和无聊的感觉。因为货币,任何东西都变得可交换了。货币使个体获得空前的自由和解放,但是这种自由的代价,却是人际关系的冷漠与无情以及人类对独特性和差异性事物感觉的日益萎缩。
无价的东西被赋予“价值”,在精神领域,人与人再也不需要“情感”。人与人之间的空间距离越来越小,心理距离却越来越大。都市人之间关系的冷漠,感觉的麻木。隐私,是作为一种很好的自我保护的手段,但某种程度上也阻隔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我的世界你进不来,你的世界我进不去,在城市精神生活中,人们的思想好像是独立了,但蜷缩在自己的世界里,缺少智慧的碰撞,不是一种封闭是什么?这与都市自诩的丰富、包容精神形成了反差。一端是城市的“丰富多彩”,一端是人精神的凋零。
西美尔将人精神方面的这种自我封闭归纳为“自我隐退与现代畏触症”。都市繁华的内核中是都市人越发感觉到的孤独,形单影只,宁愿退回到自己的壳。这种避免与他人接触,谨慎交往,最终产生一种现代感觉特征,在病理学上被称为“畏触症”。
对现实的规避让我联想到“宅男”和“宅女”。这类人群大多是青年、青少年群体,也是随着现代化的出现而出现的。近年来,“宅”文化渐渐地和社会、时代的发展相适应,呈现出积极的方面,但是其消极的方面也是明显的。
更令人不安的是,由于网络的普及,淘宝、微信、支付宝、快递等服务的发展,使得“宅男”和“宅女”足不出户似乎就可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切问题,甚至包括交友、恋爱。这事实上更加助长了都市人的精神寂寞和“畏触”。
总之,现代化的都市给人们的精神生活带来了不可言说的“痛苦”,人与人的淡漠、算计、距离、畏触,需要呼唤温情的阳光。人脸上的麻木、无表情,需要呼唤真诚的笑容。
都市物质生活的发展不会自动带来精神生活的改善,都市物质生活的发展也不能以精神生活的衰退为代价。
(摘编自胡杏《略论现代都市精神生活》)
材料二:
今日中国的城里人,是比乡下人更可悲悯的。今日上海的本地人,有多少还有旧居老街可以回去探访?十不存一吧!当在电视上看到返乡人风尘仆仆的时候,像我这样的上海本地人有没有想过,自己其实更可怜,是连故乡都荡然无存、只能靠记忆摸索“过去”的无根族!城市化挖掉了很多人的根,首先就是城市本地人的根。
历史者,来历也。一个人越是看得清自己的来历,他就越可能比较清醒,也就越少犯无知、狂妄和短视之错。“乡愁”的小爆发,正如你所分析的,表现了人们对丧失自己精神家园的普遍不安。
人们想把心安在乡村、过去、自然,是因为大家生活在城市出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很多,诸如拥挤,残酷的利益竞争,人与人之间陌生冷漠等生活“雾霾”。都市人看似将自己的生活、工作、娱乐密集地聚拢于类似广场、购物中心中,仿佛是要将市民生活一网打尽,方便快捷!凸显了城市化的基本性格:顺遂人性之情,认定人乃万物之灵,相信人定胜天!正是这样的性格,令城市化一方面彰显人类改天换地的巨大能量,一方面也持续助长人类自我中心的浅薄之心。
各地的城市化过程,不论其最初的动力来自何处,也不论其过程中有怎样不同的因素掺杂其间,都很难避免逐利逻辑的渗透,“我死后哪管他洪水滔天”。一个地方的城市化过程,如果是被这样的逻辑深刻支配了,各式的失衡,多半会等在不远的前面。
现代城市生活所需要付出的一个代价,就是大家有“乡愁”,有对过去的眷恋,有对自然的向往,有想寻找真实自我的渴望,城市生活在某种程度上已让人的精神受到了挑战。但既然已经这样,这个社会有什么办法来减轻精神和文化焦虑?站在今天的历史时间上,个体又可以做些什么?
真正的城市化之路,不能再是独自膨胀的,而应是城乡互动、一起进步的;它也不能再是GDP导向的经济独大,而应是多面平衡、资源共享的。借用一位日本建筑师的话,“将历史记忆重新引入城市”。我们应该从过去、老家和故乡甚至只是记忆中的乡村世界里,去寻找那懂得天地之广大、明白人类之有限的智慧——这才是可以用来创造新的城市生活的资源。只有激活“过去”,才能重建它与“当下”的互动关系。
(王晓明《当代城市化与“乡愁”》)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城市病是现代城市发展的附属品,相较于历史经验,人们更关注当下生活带来的持续更新的“震惊”体验。
B.城市中,人各方面都是独立的,但随之而来的是彼此的封闭,这背离了丰富与包容的都市精神,带来人类精神的凋零。
C.城市化带来了方便快捷,也带来生活拥挤、利益纷争、空气中雾霾增加等问题,如何扬长避短,需要发展的智慧。
D.城市中的乡愁,既有对过去的眷恋,也有对未来的向往。这是城市发展的必然,我们所能考虑的是如何减轻焦虑。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都市现实生活中,客观环境变化了,人们的精神生活必然会随之发生一些变化,但如何向好的方向发展,需要我们深思。
B.材料一中“看不到时间背后的历史与过去”可以从材料二“各地城市化过程”“使故乡荡然无存”中找到原因。
C.城市生活的丰富是否能带来人类精神的丰足,关键在于这样的丰富是否真正具有包容精神,是否能拉近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
D.旧居老街的消失让本地人找不到过去的根,带来的后果要么是无知狂妄、目光短浅,要么是不安惶恐。
3.请根据材料二内容,在下面文段的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每处不超过15个字。
① ,如乡村的宗祠、老宅或公共场地,这些场所承载着祭祖、团圆等仪式功能,它们成为容纳“乡愁”的有效容器。然而,② :首先,城市化导致乡村人口外流,老宅荒废,宗祠无人维护。福建林氏宗族的案例颇具代表性:过去清明节,200多族人会聚集在老宅祭祖,但随着老宅年久失修,空间不足迫使部分族人选择住酒店,节日的情感氛围被割裂。其次,乡村外流人口大量涌入城市,又导致城市人口居住空间狭小,③ ,于是春节拜年、端午包粽子等活动往往被简化为线上问候。如此,我们的“乡愁”自然无处寻觅。
4.材料一中说:“最早注意到城市的发展和人的体验、精神之间联系的当推本雅明。”请结合文本内容分析城市发展与人的体验、精神之间有怎样的联系。
5.材料二中提及城市中的旧居老街可能“十不存一”,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材料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刘慈欣
夕阳已沉到了海平线下,太平洋异常地平静,冯帆从未见过平静的海面,这让他想起了那些喜马拉雅山上的湖泊,清澈得发黑,像地球的眸子。
“冯帆,你说你一个登山队员,怎么跑到海洋考察船上来了?”船长的声音突然打破了海的宁静。
沉默了好一会儿,冯帆转头看看船长,说:“以前我不叫冯帆,我叫冯华北。”
船长迟疑片刻,说:“果然是你,一直觉得你面熟,几年前你可引起不小的关注啊,媒体上说的那些都是真的?”
“基本上是吧,反正那四个登山队员确实是因我而死的。”
船长划了根火柴,将熄灭的烟重新点着,淡淡地说:“所以你放弃了。”
“可我的登山镐当时卡在冰缝里,根本不可能支撑五个人的重量,也就是出于本能吧,我割断了登山索上的钢扣,任他们掉下去……”冯帆似乎自说自话,说完痛苦地闭上眼睛。
“所以,你躲到一个离山最远的地方,让自己永远看不见山,这就行了?”船长两眼紧盯着冯帆。
“你也知道当时媒体上铺天盖地的谴责和鄙夷,说我是个自私怕死的小人,为自己活命牺牲了四个同伴……”冯帆低下头,有些激动,抬高了声调。
“你不觉得你现在的选择是一个比死更重的惩罚吗?”船长冷冷地说。
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传来,大副急匆匆地跑来,对船长说:“收到消息,有一艘外星飞船正在向地球飞来,看,就是那个!”
三人抬头仰望,太空中有一个蓝色小球,慢慢变成了一个蓝色巨球,正朝他们压迫而来。
“看啊,海!海怎么了?!”船长首先将目光从具有催眠般魔力的巨球上挣脱出来,指着海面惊叫。
前方的海天连线开始弯曲,变成了一条向上拱起的正弦曲线。海面隆起了一个巨大的水包,这水包急剧升高,像是被来自太空的一只无形的巨手提了起来。渐渐的,水包升到了顶天立地的高度,水包的顶端在寒冷的高空雾化出了一缕云雾。
这景象令冯帆心里一动,他想起了……
“测测它的高度!”船长喊道。
过了一分钟有人喊道:“大约9100米!”
在这地球上有史以来最恐怖也是最壮美的奇观面前,所有人都像被咒语定住了。
“这是命运啊……”冯帆梦呓般地说。
“你说什么?!”船长大声问,目光仍被固定在水包上。
“我说这是命运。”
是的,是命运,为逃避山,冯帆来到太平洋中。而就在这距山最远的地方,出现了一座比珠穆朗玛峰还高二百米的“水山”。
“你想做什么?”船长问。
“登山。”
冯帆纵身一跃,跳入被巨球的光芒照得蓝幽幽的海中。他成为第一个游泳登山的人。
现在,展现在他面前的,是一面一望无际的巨大水坡,因为上面巨球的吸引,水坡呈现出正常重力下不可能有的轻柔。海浪变得薄如蝉翼,巨球看去像是泪眼一般。这时,冯帆的耳边突然传来狂风恐怖的尖啸。他举目望去,水坡上布满了被撕碎的浪峰,冯帆像一片羽毛般被狂风吹向空中。冯帆知道,他正在被吹向气旋的中心,就是暴风眼。
当冯帆飘进风暴眼时,他发现那个巨球周围又变得安静了,那里有一片奇怪的云,像一张松散的丝网。冯帆想,我登顶成功了。
巨球传来洪亮的声音,“我们造了一座山,你就登上来了。”
“你是从什么地方来的?”冯帆说。
巨球说:“我们的世界被岩层所围绕,它只是这固体宇宙中的一个空泡,我们称它为泡世界。”
“那里有阳光、空气和水吗?”
“都没有,我们的世界中只有固体,没有气体和液体。”
“没有气体和液体,怎么会有生命呢?”
“我们是机械生命,肌肉和骨骼由金属构成,大脑是超高集成度的芯片。”
“那你们吃什么?你们有火吗?”冯帆急切抛出一串问题。
那个洪亮的声音缓缓说:“我们以地核中的放射性岩块为食物,至于你们意义上的火,从来就没有发现过。”
“那里一定很黑吧。”顿了一会,冯帆说。
“是的,我们对广阔空间的向往比你们要强烈,早在泡世界的上古时代,向岩层深处的探险就开始了,探险者们在岩层中挖隧道前进。”
“挖隧道?”冯帆好奇地问。
“是的,我们在一个刚能容身的小小空洞里机器般劳作,在幽闭中追寻着渺茫的希望,无疑需要巨大的精神力量。”
“我可以想象,你们到达这里是多么艰难!”
“你如果指的是挖隧道,那你对我们的艰难还了解得远远不够。元老院会对这样的探险进行严厉的镇压。”巨球突然抬高了声音。
“元老院?”
“就是我们泡世界的教会。但这种镇压不会阻碍我们。”
“真是不容易,你们经历了那么长时间的探索,才站到我们的起点上。”冯帆赞叹道。
“所以,你们是一个很幸运的文明。”
“你们要去哪里?”冯帆突然想起这个问题。
“宇宙边缘,我们该走了。”
说着,太空中的巨型屏幕渐渐暗下来,巨球本身也在变小,很快缩成一点,重新变成星海中一颗不起眼的星星,转眼消失在西方天际。
冯帆仰望着星空,想象着那个遥远的世界,真的太远了,连光都会走得疲惫。在登上海山顶峰的时候,冯帆感觉此生足矣,那时他可以从容地去死。但现在,他突然变成了世界上最不想死的人。
必须活下去,因为山无处不在。
(选自《刘慈欣中短篇科幻小说选》,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冯帆和船长对话时“低下头”,又“有些激动”,表明他对自己当年行为很羞愧,但面对舆论对自己无中生有的诬蔑又有强烈的不满。
B.开头的景物描写引起了冯帆对喜马拉雅山的记忆,说明山一直没有离开冯帆的内心,为下文冯帆攀登海上山峰埋下伏笔。
C.外星人饱受泡世界黑暗、狭小空间的折磨,更重要的是还要忍受元老院的精神控制,所以他们才奋起探索外面的世界。
D.作者运用了比喻,将冯帆比作羽毛,将巨球比作泪眼,赋予科幻作品丰富的传统审美;但也削弱了作品的科学性。
7.关于小说冯帆与外星巨球之间的对话部分,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巧妙交代外星巨球对宇宙顽强执着的探索历程,也让读者了解异质生命的特征。
B.无需大量相关细节的赘述,让小说情节结构更加紧凑,前后内容之间更加衔接。
C.使冯帆的好奇、天真、无知和外星巨球的沉稳、睿智、坚定之间形成鲜明对比。
D.对冯帆这个人物性格发展变化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直接导致了他的最终觉醒。
8.小说中画线部分描写的海面被天空巨球吸引时的壮观场景有怎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
9.有人评价说,《山》却仍是一部具有正能量的作品,它讲述了主人公冯帆从“心死”到“心活”的艰难历程。请结合小说内容理解“心死”、“心活”的内涵,并说说你对这个艰难历程的看法。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天下之事,日至而无穷。而吾有以应之,莫不中理者,在乎善用其机。况乎争天下之利,处两军之交,不得其机以决之,则事亦随去矣。盖机之为物,不可以期待,不能以巧致者也。卒然而会,迅忽眇微;及其去之,疾不容瞬。先机而起,于机为妄赴;后机而发,于机为失应。昔者越王勾践辱于会稽之栖。盖七年而民求奋于吴,其臣止之,以为未睹其可乘之机。于是乎敛形匿迹以伺其隙者凡十八年。一旦吴王空国北从黄池之会,遂一举而败吴,再举而亡之。
西晋自永嘉之乱,群雄四起而分中原。元帝窜身南渡,收区区之江左以续宗祀,而群雄自相搏噬骤兴骤灭。至于坚、冲①相持,其势俱惫。于斯时也,可谓千载一至之机也。晋人有能乘燕、秦相弊之馀,因淝水克敌之势,据旧都之固,复七庙之坠,则武帝之业一朝可复,而大耻刷矣。晋人抚机而不知发乃出师漕粟以慰其既来而尺土不获而师以丧败。此谢安以气怯而失机也。
宋武帝以英特之姿,攘袂而起,举无遗策,而天下惮服矣。北方之寇,独关东拓跋、陇北赫连耳。方其入关,秦民大悦,以谓百年愤辱去于一朝,相与涕泣而留之。使武帝因三秦悦附之民,治兵搜骑而留拊之,从事于中原,则天下之势不劳而遂一矣。然其席不暇暖,举千里之秦,属之乳褓之儿,引兵遽还,大违秦民之望。盖一举足而赫连蹑踵以收关中,如探物于怀间。此宋武以志卑而失机也。
察夫宋武之心,非以秦雍为当捐。然其亟去而不顾者,盖以其艰难百战,凡所以造宋之基业者,皆在乎江左故也。今之速返者,畏人之断其后也。此所以轻捐关中而不顾也。又其起于渔樵匹夫之微,崎岖转战以经略江左者,凡三十年。今之率师西进者,徒欲成败晋之资,而其志虑之所在,亦曰代晋而已,未暇为王业万世虑也。嗟夫!集大事者,恶夫志卑而失机,宋武兼之矣。
(选自何去非《何博士备论·宋武帝论》)
【注】①坚、冲:指前秦君王苻坚和西燕君王慕容冲,后者曾依附前者,淝水之战后慕容冲反叛苻坚,双方曾在北方相持数年。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晋人抚机[A]而不知发[B]乃出[C]师[D]漕粟[E]以慰[F]其既来[G]而尺土不获[H]而师以丧败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再,第二次,与《六国论》“后秦击赵者再”的“再”意思相同。
B.区区,很小,与《孔雀东南飞》“何乃太区区”的“区区”意思不相同。
C.七庙,古代天子的宗庙,因供奉七代祖先而得名,文中以此指国家社稷。
D.所以,……的原因,与《师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的“所以”意思不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开篇即提出要抓住时机,正如勾践在大臣的劝阻下没有“先机而起”,而是隐忍十八年,一朝抓住良机复仇成功。
B.作者认为,当苻坚与慕容冲相持时,是晋人一雪前耻的良机,但谢安却因为缺乏胆量和勇气而白白丧失了这个时机。
C.宋武帝入关后,受到了秦地百姓的大力挽留,他却很快引兵离去,把千里秦地托付给赫连,这使得秦民非常失望。
D.作者认为,宋武帝失去统一天下的时机,是因为他的志向卑小,他只是想取代晋朝而已,并没有为建立万世帝业而考虑。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而吾有以应之,莫不中理者,在乎善用其机。
(2)又其起于渔樵匹夫之微,崎岖转战以经略江左者,凡三十年。
14.本篇题为《宋武帝论》,为何却花了不少笔墨叙述“勾践、谢安”的事迹?请结合材料阐明理由。
三、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发安化回望黄州山
张耒①
流落江湖四见春,天恩复与两朱轮②。
几年鱼鸟真相得,从此江山是故人。
碧落已瞻新日月,故园好在旧交亲。
此生已免嘲伧父③,莫避北风京洛尘。
[注]①安化即安化驿。张耒,“苏门四学士”之一,其诗风与苏轼接近。1097年因朝中党争,被贬黄州;1101年宋徽宗新立,被召回京师,担任太常。此诗写于回京途中。②朱轮:达官贵人所乘之车。③伧父:骂人的话,南朝谓北人为伧父,意即粗野,即今所谓“北方佬”。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四见春”明确诗人贬至黄州已四年,“两朱轮”暗示君王对作者的“恩宠”。
B.颈联“日月”既指天上日月,也比喻双亲,暗示作者此时也有强烈的归乡之意。
C.和一般律诗不同,本诗颔联和颈联对仗不甚工整,但用语浅近明白,情感真挚。
D.诗人在黄州时与鱼鸟江山相得之乐与苏轼“侣鱼虾而友麋鹿”的情怀极为相似。
16.在回京路途上,作者对曾经被贬黄州生活的感受是复杂的,请结合内容分析。
四、名篇名句默写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韩愈在《师说》中指出,古之圣人“ ”,而今之众人则“ ”,这两种对待从师的不同态度决定了他们不同的人生轨迹。
(2)小华假期时在景区欣赏了打铁花表演,绚丽的火花如雨点般纷纷落下,让人不禁想到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中“ , ”。
(3)在《诗经·静女》中,女子与男子约定“ ”,男子到来后,她却“ ”,生动地表现了女子的活泼娇憨。
五、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所有的蔬菜都生长的流水线上,不需要土壤,蔬菜可以源源不断成熟采摘。我没有听错吧?可事实就是如此,你没有听错。这就是来自上海一家植物工厂的奇特场景。
从靠天依地,到以塑料大棚等高科技设施为基础,( )。试想,如果农业不再“靠天吃饭”,而是通过植物工厂,实现生产效率和效益双提升,这无疑颠覆了传统农业生产模式,将为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带来________的新机遇。
①一直以来,②病虫害严重、农药剂量使用过量等都是制约传统农业发展的瓶颈,③而高效的LED光谱技术和营养液调控技术,④可以完全缓解这些问题。⑤近几年的科学实践证明,⑥植物工厂的生产效率是传统农业的几十倍甚至上百倍:可年产20余茬,蔬菜的产量和品质完全可控,而且营养更均衡。植物工厂绿色无污染,蔬菜生产过程不使用任何农药,解决了传统蔬菜生产过程重金属污染和农业残留等食品安全问题。在十万级净化车间内,通过对光照、温度、湿度、CO2及营养液等因素进行智能控制,蔬菜生产摆脱气候约束,可以做到一年四季不间断供应优质安全的蔬菜,可以实现全年稳定的蔬菜供应。
18.文中第2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19.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处的句子,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虽然传统农业进步巨大,但是诸多问题仍然存在
B.虽然仍然存在诸多问题,但是传统农业进步巨大
C.传统农业虽然进步巨大,但是仍然存在诸多问题
D.诸多问题虽然仍然存在,但是传统农业进步巨大
20.填入文中画线处的词语,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前所未有 B.翻天覆地 C.史无前例 D.亘古未有
21.作为一篇科普文章,文中画横线语句中加点的“我”和“你”在表达上有怎样的效果?请结合内容具体分析。
22.请结合语段内容,简要概括利用植物工厂生产蔬菜相比传统农业的三个优势。(每个优势不超过10字)
六、作文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人说,我们每一个青年都要敢于彰显自我,勇于用自我行为、自我精神来定义这个时代,创造属于自我的缤纷时代。也有人说,我们每一个青年都要善于在时代洪流中塑造自我,创造时代中的自我。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A 2.D 3. “乡愁”需要依托于特定空间 城市化的快速推进正摧毁该容器(城市化的快速推进正改变这一切) 难以承载复杂的传统仪式。 4.①都市中科技发展、生活节奏加快导致人们只关注当下体验,忽视历史与过去经验;②都市物质生活的发展带来人们精神的麻木、人际关系的疏离。 5.①材料二旧居老街十不存一主要因为城市的大拆大建,②城市化过程中人类的狂妄自大、以自我为中心的浅薄无知;③短视、功利主义的发展理念。
6.B 7.C 8.①表现了天空中那个巨球巨大无比的威力,烘托了外太空文明对主人公巨大的吸引力;②承上文回应船长眼中具有催眠般魔力的巨球这一说法,引出下文冯帆登上水坡的过程。 9.①所谓“心死”是指冯帆在攀登珠峰的危急时刻,因隔断绳索,放弃了四位队友的生命,自己苟活下来,内心充满了沉重的道德自责和愧疚逃避的感觉;②所谓“心活”是指意外获得的攀登海上高峰的机会,让自己追寻梦想的心灵复苏,外星生命在黑暗与窒息的世界中对宇宙的顽强探索的精神,使他找到了生命的意义;③冯帆从“心死”到“心活”的艰难历程,告诉我们必须勇敢面对自己曾经的怯懦与自私,任何时候不要放弃自己的梦想,在苦难与历练中战胜自我的过去,升华自己的灵魂。
10.BGH 11.A 12.C 13.(1)而我们有用来应对的、没有不符合事理的办法,就在于要善于把握有利时机。
(2)再加上他从卑微的渔民樵夫之中发迹,艰难转战,在江东筹划治理,一共三十年。 14.①本篇题为《宋武帝论》,“论”不是“传”,不是只论述宋武帝的生平,而是通过宋武帝论证“要把握战略时机”这个观点。
②勾践、谢安的事迹也是为证明宋武帝未能成功统一天下的原因服务的,这样可以使论证结构和实例更加丰富,让观点更加有力。
15.B 16.从“鱼鸟”中得“真相”、视“江山”为“故人”,表达对黄州的自然风物的眷恋与不舍;从“免嘲伧父”看出诗人被当地人嘲笑为粗野的北方佬,表达了对在黄州生活时受到冷落歧视的辛酸苦楚。
17. (犹且)从师而问焉 耻学于师 东风夜放花千树 更吹落、星如雨 俟我于城隅 爱而不见
18.语句②,删除“剂量”;语句④,“缓解”改为“解决” 19.C 20.B 21.①营造与读者对话互动的情境,引发读者阅读兴趣;②通过对话,凸显了人们的习惯思维和实际情况之间的巨大反差,引出下文对植物工厂的神奇之处的具体阐述;③对话情境增强了科普效果。 22.生产效率更高;安全无污染;供应更加稳定。
23.略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