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郑州市外国语学校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三次阶段检测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昆仑石刻”甫一公布,就引发了广泛讨论,我认为,石刻有三个方面尚存的疑点。
首先是秦代石刻之罕见。现已知秦代石刻,主要是秦始皇巡游天下时所立,包括峄山、泰山、琅琊台、芝罘、东观、碣石、会稽等7处。秦代石刻屈指可数,先秦时期的石刻也很罕见。根据考古资料,中国最早的古代石刻文字出现在商代,即殷墟石簋铭,但还只是器物上的题刻。秦国较早制作文字铭刻,但也只有秦公大墓石磬铭、石鼓文、诅楚文等少数石刻闻名于世。在秦代疆域内,千年来都没有发现摩崖石刻,而似为秦代的“昆仑石刻”,不仅远在秦代疆域之外,而且保存相对完好,此可疑者一也。
其次是“昆仑石刻”的缺损。“昆仑石刻”右下角有明显缺损,且十分平整,似是同一时期脱落的。而我们从释文来看,第一行为“皇帝”两字,第二行为“使五”两字,“五”字可与第三行“大夫”构成固定词组,这说明石刻雕刻之时,“五”字下方已有缺损。第三行为“大夫臣翳”,释读者之所以补“翳”字,一是“臣”字之下,确实有残缺笔画;二是根据后文两次出现“翳”字推断,此处当是“翳”字,可见石刻雕刻之时,“臣”字下方是完好的。同样的时间段、同样的疆域内,石刻的风化程度应该差不多。如果此刻为真,按正常自然风化,不应该像现在这么平整。此可疑者二也。
最后是“昆仑石刻”的行文。“昆仑石刻”的文字,有学者提出,将“廿六”释为“卅七”,回应了之前学者对石刻年代的质疑,但似未注意到石刻行文的问题。从称谓上看,“昆仑石刻”短短三句话中,“翳”这个自称竟然出现了三次,与古代汉语中常省略主语的用法大相径庭。
(摘编自李豪《“昆仑石刻”的三个疑点》)
材料二:
近日,有关部门认定刻石为秦代刻石,定名为“尕日塘秦刻石”。文字刻凿壁面总长82厘米,最宽处33厘米。刻石全文共37字,文字风格属秦篆,保存较完整的文字信息为“皇帝/使五/大夫臣/将方/采樂/険翳以/卅七年三月/己卯車到/此翳/前可/百五十/里”。专家通过现场调查、科学分析,获取了刻石的科学研究数据,并调集石质文物研究与保护、秦汉考古、古籍文献和书法篆刻等领域专业人员集中科研攻关,形成考古调查报告。
为获取刻石的详细文字信息,采用了高精度信息增强技术。该项技术能够提取出清晰的文物本体的原始图像、纹饰以及文字信息。再通过对采集数据的分析、处理、应用,可将清晰度提高40%-90%。比如,刻石中“卅七”原释为“廿六”。经分析信息增强处理后的笔画,可见原释读为“廿”字的中间存在一竖,应释为“卅”;原释为“六”字左侧竖向笔画应为岩体剥落边界,而非刻字笔画,应释为“七”。
通过信息采集和提取,专家们获取了尕日塘秦刻石的正射影像图、高清数字线图、高清电子拓片和高清渲染图。在此基础上,他们逐一对刻石文字进行提取分析,并采用微距摄影技术,对刻痕微观特征进行了数据采集。根据文字提取结果,刻石文字具有显著的“因形布字”特点,文字风格统一,属典型秦篆。
专家们还调查了刻石所在地的地理地貌、地层岩性、气候环境等,并对刻石周边的文物遗存进行了田野调查。从尕日塘刻石的岩体结构、岩面平整程度,以及岩体附近地面与微气候环境等因素看,在该区域内,只有刻石所处的2号岩体具备人类避风停留进行刻凿,且有利于刻石长期留存的自然环境与气候条件,这点体现出古人在刻石选址方面的智慧。
本体岩性为“中细粒长石石英砂岩”,属高磨蚀性岩石,有自然风化痕迹。刻石未检出钨、钴等金属元素,排除利用现代合金工具凿刻的可能。检测结果表明,刻字表面和刻石表面非刻字区均含有绿泥石、伊利石等风化次生矿物,证明刻字区域和非刻字区域均经历了漫长的风化作用,形成了成分和结构类似的风化层,据此可排除其为现代新刻的可能。
北大李零教授认为刻石的内容大致意思为:秦始皇派五大夫翳率方技等去昆仑采药,翳乘坐卅七年三月己卯日的车到这里,翳计算来程约250里。他认为刻石的最后一句“可/百五十/里”尤为重要。他说,“可”字的用法是非常典型的秦汉古书里的用法,意思是“能够达到”。
(摘编自李韵《青海秦刻石“验明正身”》)
材料三:
东汉和帝永元元年(公元89年),车骑将军窦宪率军北伐匈奴,一直打到燕然山,大获全胜,随军的班固写了《燕然山铭》,刻石摩崖,以表窦氏之功、宣大汉之威。这段历史在《后汉书·窦宪传》中有详细记载。然而长期以来,该石刻的具体地点一直无人知晓。直到1990年,两位牧民在蒙古国中戈壁省杭爱山一支脉南麓避雨时发现一处汉字摩崖,其间有关专家也进行了研究,但一直未能成功释读。2017年7月下旬,蒙古国成吉思汗大学和内蒙古大学专家组成多学科专家联合考察队,对该摩崖进行实地考察。8月15日,考察队宣布该摩崖即班固所作《燕然山铭》。文字为典型汉隶,内容和《后汉书·窦宪传》基本相同,仅存在一些异文。至此,消失近两千年的燕然山铭原刻才为世所知。
(摘编自吴毅强《辨伪与述真——从“昆仑石刻”谈起》)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豪认为“昆仑石刻”存在三个疑点,包括秦代石刻罕见、缺损异常、行文不合古汉语习惯。
B.材料二通过科技手段确认刻石为秦代遗存,并对其文字、岩性、风化痕迹等进行了科学分析。
C.如果秦代有大量摩崖石刻存在,北宋时就会被金石学家收录,但事实恰恰相反,因此可以判断秦代没有摩崖石刻。
D.材料三以《燕然山铭》的发现为例,说明古代石刻的发现往往需要长期的考证和多学科合作。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作者认为“昆仑石刻”右下角的缺损平整异常,无疑属于非正常的自然风化。
B.材料二中“卅七”的释读纠正了此前的误判,也直接回应了学者对刻石年代的质疑。
C.材料三中《燕然山铭》的发现过程表明,古代石刻的辨伪必须借助可靠的文献记载。
D.与材料二、三相比,材料一中作者关于“昆仑石刻”的观点更多出于非现场的推断。
3.同为考察,材料二、三与苏轼《石钟山记》在考察目的和方法上有何异同?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曰:“古人云:‘君犹器也,人犹水也,方圆在于器,不在于水。’故尧、舜率天下以仁,而人从之;桀、纣率天下以暴,而人从之。下之所行,皆从上之所好。至如梁武帝父子,志尚浮华,惟好释氏、老氏之教。百察皆终日谈论苦空①,未尝以军国典章为意。及侯景率兵向阙,尚书郎以下多不解乘马,狼狈步走,死者相继于道路。梁武帝及简文卒被侯景幽逼而死。孝元帝在于江陵为万纽于谨②所围帝犹讲《老子》不辍百寮皆戎服以听。俄而城陷,君臣俱被囚絷。庾信亦叹其如此,及作《哀江南赋》,乃云:‘宰衡以干戈为儿戏,缙绅以清谈为庙略。’朕今所好者,惟在尧、舜之道,周、孔之教,以为如鸟有翼,如鱼依水,失之必死,不可暂无耳。”
(节选自《贞观政要·慎所好》,有删改)
材料二:
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曰:“朕每日坐朝,欲出一言,即思此一言于百姓有利益否,所以不敢多言。”给事中兼知起居事杜正伦进曰:“君举必书,言存左史。臣职当兼修起居注,不敢不尽愚直。陛下若一言乖于道理,则千载累于圣德,非止当今损于百姓,愿陛下慎之。”太宗大悦,赐彩百段。
贞观八年,太宗谓侍臣曰:“言语者,君子之枢机③,谈何容易?凡在众庶,一言不善,则人记之,成其耻累。况是万乘之主,不可出言有所乖失。其所亏损至大,岂同匹夫?我常以此为戒。隋炀帝初幸甘泉宫,泉石称意,而怪无萤火,敕云:‘捉取萤火,于宫中照夜。’所司遽遣数千人采拾,送五百舆于宫侧,小事尚尔,况其大事乎?”魏征对曰:“人君居四海之尊,若有亏失,古人以为如日月之蚀,人皆见之,实如陛下所戒慎。”
(选自《贞观政要·慎言语》,有删改)
材料三:
贞观十三年,魏征恐太宗不能克终俭约,上疏谏曰:臣观自古帝王受图定鼎,皆欲传之万代,故其垂拱岩廊,布政天下。然受命之初,皆遵之以成治;稍安之后,多反之而败俗。其故何哉?岂不以居万乘之尊,出言而莫己逆,所为而人必从,公道溺于私情,礼节亏于嗜欲故也?语曰:“非知之难,行之为难;非行之难,终之斯难。”所言信矣。
(选自《贞观政要·论慎终》,有删改)
[注]①苦空:佛教语,谓人世间一切皆空,凡事俱空。②万纽于谨:北宋名将。③枢机:比喻事物的关键。
4.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孝元帝在于江陵A为万纽于谨B所围C帝犹讲《老子》D不辍E百寮F皆戎服以听。
5.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太宗,文中指唐太宗李世民,是他的庙号,本文中的孝元帝、隋炀帝、梁武帝都是以庙号相称。
B.“君举必书,言存左史”的“举”与《孔雀东南飞》的“莫令事不举”的“举”意义用法相同。
C.“凡在众庶”的“庶”指“众民、百姓”,与《陈情表》“庶刘侥幸,保卒余年”意义用法相同。
D.垂拱,不亲理专务,与《谏太宗十思疏》“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中“垂拱”的含义相同。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唐太宗认为,君主的喜好会对群臣百姓产生影响。梁武帝父子崇尚浮华,一心喜好佛教、道教,臣下也纷纷效仿,最终被侯景幽逼而死,国家破败,就是典型的例子。
B.唐太宗举隋炀帝捉萤火虫的例子,意在说明普通百姓的言语即使有错也没有亏损,而君主的言语稍有不慎则会贻害无穷。
C.魏征认为如果君主言行有所亏失,就像古人所说的日食和月食那样,人人都能看见。他这样说的目的是劝诫唐太宗,作为位居四海之尊的人君,更要谨言慎行。
D.魏征认为很多开国的帝王天子往往不能做到善始善终。《论语》也说,知道并不难,难的是做出来,做出来也不是最难的,难的是善始善终。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陛下若一言乖于道理,则千载累于圣德,非止当今损于百姓,愿陛下慎之。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陈)家十三世同居,长幼七百口,不富仆妾,上下姻睦,人无间言。每食,必群坐广堂,未成人者别为一席。有犬百余,亦置一槽共食,一犬不至,群犬亦皆不食。
后兢死,其从父弟旭每岁止受贷粟之半,云省啬而食,可以及秋成。属岁俭谷贵,或劝其全受而粜之,可邀善价,旭曰:“朝廷以旭家群从千口轸其乏食贷以公粟岂可见利忘义为罔上之事乎?”至道初,遣内侍裴愈就赐御书,还,言旭家孝友俭让,近于淳古。太宗尝对近臣言之,参知政事张洎言及旭受贷事。上以远民义聚,复能固廉节,为之叹息。
(节选自《宋史·陈兢传》)
材料二:
传陈兢之家者曰:“有犬百余,共一牢食,一犬不至,群犬不食。”其诞至此,而兢敢居之为美,人且传之为异,史且载之为真,率天下以伪,君子之所恶夫乱德之言者,非此言哉?人而至于百,则合食之顷,一有不至,非按而数之,且不及察矣。犬而至百,坌涌而前,一犬不至,即智如神禹,未有能一览而知者,奚况犬乎?
尧、舜之有朱、均,文王之有鲜、度①,天不能私其美于圣人之家。子之贤不肖,天也。天之化,未有能齐者也;何独于陈氏之家,使皆醇谨以若于长者之训耶?且以陈氏之族如彼其善矣,又何赐粟以后,九世之余,寂寂无足纪数;而七百口敦仁崇让之子弟,曾无一人能树立于宋世哉?陈氏栩栩然以自矜,有司乃栩栩然以夸异,太宗且栩栩然以饰为时雍之化,相率为伪,而犬亦被以荣名。史氏传其不足信者,而世信之;妄人售,而为父兄者恤虚名以渎伦纪;君子所以为世道忱也。
夫君子之齐家,以化及天下也。使九世可以同居,族以睦而分以明,则先王胡不立此以为制?而文昭武穆,必使有国有家各赐族以使自为纪哉?化不可骤,情不可强,天不可必,人不可不豫为之防。故伪行伪言不宣,上以诚教,下以诚应,垂世立教,仁之至、义之尽矣。俶诡之行,矜夸之说,荧惑天下,饰大美以鬻名利,天性受诬而人纪以亡,读史者又何艳焉!
(节选自王夫之《宋论》)
【注】①朱、均,鲜、度:即丹朱、商均、管叔鲜、蔡叔度,分别为尧、舜、文王之子,皆不肖。
8.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朝廷以旭家群从A千口B轸其乏C食D贷以E公粟F岂可见利G忘义为罔H上之事乎?
9.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为,音wèi,替,与《兰亭集序》中“齐彭殇为妄作”的“为”读音、意义均不相同。
B.居,占有,与《促织》中“昂其直,居为奇货”的“居”意思相同。
C.“率天下以伪”,与《石钟山记》中“古之人不余欺也”的句式不同。
D.矜,夸耀,与《陈情表》中“凡在故老,犹蒙矜育”的“矜”意思不同。
10.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陈兢去世后,其堂弟陈旭每年只领取官府借粮的一半,并拒绝拿官府的借粮牟取暴利,太宗听说后也为之赞叹。
B.王夫之认为“一犬不至,群犬不食”的故事十分荒诞,史官却当作事实记录,这些记录正是君子所痛恨的言论。
C.尧、舜、文王的家族也有不肖子孙,说明子女贤明与否不可能整齐划一,陈氏后代也不一定会人人淳厚谨慎。
D.如果君子“齐家”真的能够教化天下,那么为何先王不将其定为制度呢?王夫之以此批驳了对陈家的宣扬。
11.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饰大美以鬻名利,天性受诬而人纪以亡,读史者又何艳焉!
12.王夫之从哪些方面质疑材料一的真实性,并分析其为何要质疑。
三、古代诗歌阅读
晓行巴峡
王维
际晓投巴峡,余春忆帝京。晴江一女浣,朝日众鸡鸣。
水国舟中市,山桥树杪①行。登高万井出,眺迥二流明。
人作殊方语,莺为故国声。赖多山水趣,稍解别离情。
【注】:①树杪:树梢。
13.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巴峡乡邑旭日东升,众鸡鸣唱,晴朗的江边一个女子在浣洗。
B.水国乡民在舟中行商,山上有桥,行人走在桥上,如在树颠。
C.诗人登高远眺,万亩良田,井然有序,二水流过,分外澄明。
D.诗人在暮春之际来到巴峡,山水之趣宽解着诗人的离愁别绪。
14.“人作殊方语,莺为故国声”一联中,鸟雀之声传递了作者的思乡之情。下列诗句与此手法相同、感情相似的一项是
A.欲暮黄鹂啭,伤心玉镜台。(王昌龄《古意》)
B.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晁补之《吴松道中》)
C.苍鸠鸣竹间,两两自相语。(张耒《感春》)
D.殷勤报春去,恰恰一莺啼。(杨万里《和仲良春晚即事》)
阅读材料,完成小题。
南楚怀古①
刘长卿
南国久芜没,我来空郁陶。君看章华宫②,处处生蓬蒿。
但见陵与谷,岂知贤与豪。精魂托古木,宝剑捐江皋。
倚棹下晴景,回舟随晚涛。碧云暮寥落,湖上青天高。
往事那堪问,此心徒自劳。独余湘水上,千载闻《离骚》。
【注释】①本诗作于诗人遭诬被贬赴任途中。②章华宫:楚灵王修建的离宫,以宏伟富丽著称,楚灵王日宴夜息于此,管弦之声昼夜不绝。后毁于兵乱。
15.下列对诗歌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但见”两句写山谷无情,埋没贤豪之士,感叹英雄总不被重用。
B.“倚棹”四句写诗人泛舟于湖上,听涛观云,在自然中寄托感怀。
C.“往事”两句是诗人的自我开解,表达了不以己悲的旷达和洒脱。
D.“独余”两句写只有在南楚旧地,千年之后还会有人记得《离骚》。
16.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第一、二句,从景和情两个方面总揽了全诗,奠定了情感基调。
B.“空”“岂知”“徒”等语以直抒胸臆的笔法,抒发了诗人的深挚感情。
C.诗中“精魂”“宝剑”的意象,寄托了人物的精神和抱负,意蕴丰富。
D.此诗气象雄阔,笔力清遒,风格近似王安石的《桂枝香·金陵怀古》。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山林休日田家
卢照邻
归休乘暇日,饁稼①返秋场。
径草疏王彗②,岩枝落帝桑。
耕田虞讼③寝,凿井汉机忘④。
戎葵朝委露,齐枣夜含霜。
南涧泉初冽,东篱菊正芳。
还思北窗下,高卧偃羲皇。
【注】①饁稼:为耕作者送饭。②王彗:植物名。③虞讼:指发生在虞、芮两国之间的争田事件。④子贡路遇一老丈挖地道入井,抱瓮打水浇田,子贡劝他使用桔槔以提效。老丈认为使用机械,必定使人行事图巧,故而不用。
1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开篇即照应标题,写诗人乘着闲暇去田家休假,给耕作者送饭的事情。
B.诗歌三、四句写路上草已稀疏、山间树叶飘落的景象,紧扣上句的“秋”字。
C.诗歌九、十句从视觉、嗅觉角度写田家的自然风光,充满清幽芳洁之美。
D.全诗选取山林田家的典型意象,用朴素无华的语言,营造出活泼灵动的意境。
18.同是描写田家生活,本诗与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相比,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请简要说明。
四、名篇名句默写
1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陈情表》中,李密用“ , ”作为“陈情”的开始,同时这也是全文陈述苦情的总括。
(2)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描写诗人自斟自饮、闲观庭树的悠然自得生活的两句诗是“ , ”。
(3)白居易在《琵琶行》中用“ ”表明浔阳山村音乐声音单调繁杂、难以入耳,用“ ”描写琵琶女弹奏的音乐令人耳目一新。
(4)诗人常用“酒”来抒发感慨,李清照《声声慢》中的“ ”写词人以酒解愁,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 ”以酒寄情。
(5)在唐诗中,作者常借“飞鸟”来传情达意,如《梦游天姥吟留别》“ ”一句中,它是只有在梦境才能看到的神奇之鸟;《登高》“ ”一句中,它低回盘旋,仿佛作者漂泊无助的身影。
五、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材料,完成小题。
当第一个符号咬破龟甲时,汉字便开始了比文明更古老的流浪。甲骨文是隐喻的天机、暗藏的心迹,是一枚大道至简的书签,是一阕洪荒苍凉的印记。一个简单的符号或线条,记录着天地间的秘密,记录着部族的兴衰或者蓝图。龟甲兽骨,修竹拓木, 。
小篆是一场绵延的战火,焚烧了六国的城池,焚烧了宝座和虎符。小篆以它的美统一了天下文字,令那些粗陋的文字( ),在岁月里逐渐削去了犄角,隐匿了音信。小篆横平竖直,践行着人立于世间的刚直秉性,却又圆劲均匀。笔画以圆为主,圆起圆收,方中寓圆,圆中有方,表达了人们对方正做人、圆满做事的期盼。
隶书是小篆的近侍,辅佐着文字的传承。最终以绝对优势取代了小篆。隶书虽然起源于一统疆域的秦朝,却因为更多地浸染了大汉朝雍容华贵的气度之美,所以被称为汉隶。隶书虽是扶正的侧室,却没有小人得势的狂妄。它具有母仪天下的气度,书写起来略微宽扁,体现了一种宽厚和包容。它蚕头雁尾,起笔凝重,结笔轻疾,坦荡地接纳曾经的卑微,光华却辉耀了千秋万代。
汉字从萌芽到襁褓,历经甲骨文的青涩童年,钟鼎文的执着印记,小篆的开枝散叶,隶书的花团锦簇,草书的狂放不羁,楷书的修行坚守,行书的洒脱通透,留下了芳香的足迹和动人的故事。
天道皆藏于字中,一笔一画都体现了教化和传承,一字一乾坤,一语一经典。孤单时,汉字是一首宋元小令,一字千金,映照出四季枯荣、人生跌宕;热闹时,汉字是一篇汉唐大赋,洋洋洒洒,展现出殿宇华屋、市井陋室。
20.下列填入文中横线处的句子,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因为承载着历史而成就了不朽的价值,因为镌刻着有意义的线条而有了灵魂
B.因为镌刻着有意义的线条而有了灵魂,因为承载着历史而成就了不朽的价值
C.因为有了灵魂而镌刻着有意义的线条,因为成就了不朽的价值而承载着历史
D.因为成就了不朽的价值而承载着历史,因为有了灵魂而镌刻着有意义的线条
21.填入文中第二段括号内的词语,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灰飞烟灭 B.俯首称臣 C.改头换面 D.甘拜下风
22.汉字书写的变化,蕴藏了丰富的内容。请观察下面的图片,结合材料内容,简要概括“比”字的书写特点和变化趋势,不超过90字。
23.请仿照文中第五段画横线句子,另选一个意象,写一段文字。要求通过联想与想象,揭示意象的特点;句式相仿,修辞一致,语言流畅;字数可适度增删。
24.下列选项中只有一处错误的一项是( )
A.针砭(biǎn) 震憾 美轮美奂 趋之若骛
B.粗犷(kuàng) 喧泄 额手称庆 床笫之私
C.草菅(jiān)人命 安装 名信片 走投无路
D.饮鸩(zhēn)止渴 平添 挖墙角 迫不急待
六、作文
2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松弛感不是躺平摆烂,而是允许一切发生。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松弛感”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C 2.D 3.(1)考察目的不同:材料二、三是辨析真伪;《石钟山记》则为探究石钟山得名原因。
(2)考察方法:
①同:考察者都进行了实地考察(或现场调查)。
②异:材料二、三中多领域(学科)专家合作、运用科技手段、长期调查、文献互证。《石钟山记》主要依靠个人现场观察与感官体验。
4.ACE 5.D 6.B 7.陛下如果有一句话违背了道理(常理),那么,(即使)在千年之后也会损害陛下的圣德,所以这不仅仅只会对当今的百姓造成损害,希望陛下慎重。
8.BDF 9.B 10.D 11.粉饰美德以谋名利,使天性受到歪曲,而伦理纲常被摧毁,读史者又何必羡慕呢! 12.方面:①人数众多尚且难以察觉缺席,犬类行为更不可控;
②尧舜家族亦有瑕疵,更何况陈氏一族;
③陈氏后代寂寂无名,无所建树。
原因:①王夫之认为史家应考究事件的真实性,不能助长弄虚作假之风。
②王夫之认为统治者应注重真诚的教化,不应该宣扬虚伪的言行,且国家上下都应当讲求诚信。
13.C 14.B
15.B 16.D
17.D 18.相同:都表现了对田家生活的喜爱。如《归园田居(其一)》中的“性本爱丘山”和本诗中的“还思北窗下,高卧偃羲皇”。
不同:①《归园田居(其一)》表现了对仕途(官场)生涯的厌恶,这是《山林休日田家》所没有的。②《山林休日田家》五、六句赞美田家淳朴的民风,这是《归园田居(其一)》所没有的。
19. 臣以险衅 夙遭闵凶 引壶觞以自酌 眄庭柯以怡颜 呕哑嘲哳难为听 如听仙乐耳暂明 三杯两盏淡酒 一尊还酹江月 虎鼓瑟兮鸾回车 渚清沙白鸟飞回
20.B 21.C 22.特点:①甲骨文“比”,线条简洁,像两人并肩而立。
②小篆“比”,线条规整,横平竖直,方圆相融。
③隶书“比”,形态宽博,蚕头雁尾。
变化趋势:从具象到抽象,逐渐方正,逐渐圆润饱满。 23.示例:羁旅时,月亮是一封未寄尺牍,墨迹斑驳,写满了关山万里、归期茫茫;团圆时,月亮是一盏高挂灯笼,清辉朗朗,照亮了阖家围坐、笑语盈窗。
24.C
25.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