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一年级上北师大版整理与复习教学设计反思作业题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数学一年级上北师大版整理与复习教学设计反思作业题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15.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16-09-18 07:35: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整理与复习(一)。(教材第52~56页)
1.在比较两类物体个数、比较两个数大小的活动中,具有初步的对应思想和用数学语言、数学符号描述关系的能力。
2.
在对实际问题进行数量分析的基础上,选用恰当的数学方法计算。
3.
在数学活动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初步体会运用数学能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重点:在对实际问题进行数量分析的基础上,选用恰当的数学方法进行计算。
难点:在比较两类物体个数、比较两个数大小的活动中,具有初步的对应思想和用数学语言、数学符号描述关系的能力。
课件。
师:时间过得真快啊,半个学期过去了,同学们学会了什么呢 还有哪些地方存在疑问
学生可能回答:
我学会了数1~10各数。
我学会了比较物体的大小、多少、高矮、轻重。
我学会了计算10以内的加减法。
在作比较的时候,我有时比较不出来,有什么好办法呢
加法解决什么样的问题,减法又解决什么样的问题呢
师:同学们还真学会了不少知识。对于你们的问题,我们结合具体事例大家一起来解决吧!
设计意图:作为一节阶段性复习课,不能只是单纯地做习题,应该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把所学的知识加以系统地整理,因此设计了这样几个有价值的问题,作为复习课的主线,引入新课。
1.
作比较。
师:瞧!小兔请客了,快来帮忙吧!(课件出示:教材第52页“小兔请客”情境图)
师:有几只小兔 椅子够吗 杯子呢 谁想到办法解决了
生1:画“○”表示小兔的只数,画“ ”表示椅子的数量,画“△”表示杯子的个数,画的时候一个一个对齐,很容易就比较出来了,发现椅子不够,杯子够了。
生2:可以分着数一数,小兔有6只,椅子有5把,杯子有8个,小兔多,椅子少,这样就知道椅子不够;小兔少,杯子多,这就说明杯子够了。
师:同学们说的这两种办法都很好,在解决实际问题时,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就可以。
师:那怎么比轻重、高矮呢 来帮淘气解决一下问题吧。(课件出示:教材第52页“比一比”中第一个情境图)
生1:从第一幅图中的天平上看出,3个橘子和1个萝卜一样重,说明萝卜重,橘子轻。
生2:从第二幅图中的天平可以看出,3个萝卜和1个菠萝一样重,说明萝卜轻,菠萝重。
生3:这样可得出橘子比萝卜轻,萝卜比菠萝轻,也就是说橘子最轻,菠萝最重。
师:分析得很有条理,真棒!再看看这三个小朋友谁最高,谁最矮。(课件出示:教材第52页“比一比”中第二个情境图)
生1:小红和小明都在跟淘气比。
生2:淘气就像一把尺子,是他们比较的依据。
生3:小红比淘气矮,小明比淘气高,说明小明最高,小红最矮。
师:小红、小明都是以淘气为标准,跟淘气作比较,这时候我们可以说淘气成了作比较的标准,跟他比就能知道谁高谁矮。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总结解决问题的分析思路,归纳解决问题的办法。
2.
数的计算。
师:说一说,3在生活中可以表示什么 0呢
生1:数字3可以表示3个人、3棵树、3盆花等。
生2:数字0可以表示一个也没有。
生3:数字0也可以表示开始或起点,如直尺上的0。
生4:数字0还可以表示基准,如温度计上的0。
师:你们知道算式3+7可以解决什么问题吗 9-1呢
生1:算式3+7可以算有3个女同学和7个男同学,求一共有多少个同学的问题。
生2:也可以计算有3朵黄花和7朵红花,求一共有几朵花的问题。
生3:老师,我知道了,这个加法算式是解决求“一共有多少”的问题的。
师:真棒!总结得真好,还有呢
生4:算式9-1可以算树上有9只小鸟,飞走了1只,求还剩多少只的问题。
生5:还可以表示有9个苹果,吃了1个,求还剩下几个。
生6:哦,原来这个减法算式是解决“还剩下多少”的问题的。
师:同学们总结得真好,继续努力。现在我们一起来做几道计算题吧!(课件出示:教材第52页“回家”)
学生完成计算后,集体订正。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自己归纳总结,知道解决什么样的问题用加法计算,解决什么样的问题用减法计算,培养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
师:今天这节课同学们总结得真好,知道了怎么作比较,知道了用加法能解决“一共有多少”的问题,用减法可以解决“还剩多少”的问题。想想你还有哪些疑问,下节课我们继续讨论。
 
1.
这样由情境到画图形,再到数字列式,最后引导学生学会归纳总结,培养学生的自我总结意识,探索其中蕴涵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这才是学习数学的价值所在。
2.
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作为全课的主线组织教学,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能有效地组织课堂教学,思路清晰,条理分明。
A类
教材第55页第6题。
(考查知识点:作比较;能力要求:能对同类事物作出比较。)
B类
1.
教材第55页第7题。
(考查知识点:作比较;能力要求:会比较数的大小。)
2.
教材第55页第8题。
(考查知识点:熟练计算5以内的加减法;能力要求: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课堂作业新设计
A类:
最上面的画“ ”,最下面的画“○”。
给最下面的那支笔涂色。
B类:1.
5 3 3<5
2.
3+1=4 3+2+3=8 4-2=2 9-6=3
教材习题
教材第54页“习题”:
1.
略 2.
8 5 7 3.
1 7 3 8 6 9 4 9 8 10 3 8
4.
6+4 5+5 2+8(答案不唯一) 5.
○   ○
整理与复习(二)。(教材第52~56页)
1.掌握不同的数数方法。
2.
结合具体的情境图,发现数学信息,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3.
在参与数学活动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初步认识到数学能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重点:结合具体的情境图,发现数学信息,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难点:在参与数学活动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课件。
师:同学们,这几位同学在激烈地讨论什么呢 我们也一起参加吧!(课件出示:教材第53页第一幅图)
学生可能回答:
他们在互相说自己学会了什么。
他们在说自己满意的是什么。
他们在说自己表现好的方面。
我学会了好几种数数的方法。
我能从情境图中收集数学信息,还会提出问题。
我也会提问题,还会解决问题呢。
……
师:同学们还真学会了不少知识呢。这说明你们在长大,这些成绩都是大家的成长足迹,只要我们每天都努力,相信会取得更好的成绩。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顾自己取得的成绩,把所学的知识加以系统地整理,这本身就是一种提高,能激发学生继续努力学习的动力,因此引入新课借助了情境图让学生参与讨论,鼓足了学生学习的劲头。
1.
提出的问题。
师:同学们,虽然我们进步了,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要记住“学无止境”,意思就是说,学习是不能停止的。想一想,还有我们没有解决的问题吗 你有哪些疑问呢 记录下来,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慢慢找答案。
师:看看这些同学的疑问,你是怎么想的 (课件出示:教材第53页第二幅图)
学生可能回答:
我也不知道0是不是最小的数。
生活中的数应该很多很多,就像天上的星星,数也数不完。
有最小的数吗 有最大的数吗 它们分别是多少呢
加法可以换成减法,减法也可以换成加法。就像我左手伸出3个手指,右手伸出2个手指,一共是5个手指,写成算式是3+2=5,也可以写成2+3=5;还是这5个手指,我收回右手的2个手指,就剩左手的3个,写成算式就是5-2=3;同样,如果收回左手的3个手指,剩下右手的2个,写成算式就是5-3=2。
师:说得真好,知道加法和减法可以互换,还举出了实例,真棒!举例子也是我们学习中解决问题的重要方法,你也可以用实例证明你的说法是正确的。来,接着说。
我也纳闷,为什么一大堆棉花还没有一小块铁重呢
物体的轻重跟什么有关呢
师:这些问题如果现在你还没有找到答案,那就要努力学习,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会一个一个地攻破这些难题。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质疑,引导学生思考,为后续学习注入动力。
2.
解决问题。
师:不明白的问题先记录下来,日后逐渐解决。
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白学习是为了运用,体会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领悟“学以致用”的道理。
师:同学们真是长大了,知道了自己的成功之处,更难能可贵的是发现了自己不懂的问题,确定了自己今后要努力学习,攻克这些难题。
  整理与复习(二)
    成长的足迹:     问题:
我学会了……     0是最小的数吗
           最小的数是几 最大的呢
1.
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注重数学知识的教学,更应关注学生数学情感的培养,课堂教学中要抓住时机,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
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才能极大调动学生学习探究的积极主动性,才能为课堂教学注入生机与活力。学生有了目标,就有学习的动力,我们的课堂才会更精彩。
A类
看图列式计算。
○=    ○=
○=    ○=
(考查知识点:10以内的加减法;能力要求:能看懂图意列式并正确计算。)
B类
搭积木。
(1)把小动物搭的正方体的块数填在里。
(2)把搭的正方体的块数用“>”或“<”表示出来。
○○○○
(考查知识点:数数和比较数的大小;能力要求:能正确地数数,并比较数的大小。)
课堂作业新设计
A类:
3+7=10 7+3=10
10-3=7 10-7=3
B类:
(1)5 9 1 8 3
(2)9>8>5>3>1或1<3<5<8<9
教材习题
教材第56页“习题”:
9.

10.
(1)有3个小朋友在荡秋千,有2个小朋友在玩跷跷板,有4个小朋友在玩滑梯。
有4个女同学,有5个男同学。
(2)一共有多少人 3+2+4=9或4+5=9
玩跷跷板的和玩荡秋千的一共有多少人 3+2=5
11.
3+4-2=5
5+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