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三首》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诗歌,感受诗歌沉郁顿挫的诗风。
2.鉴赏诗歌的艺术特色和精美语言。
3.充分理解杜甫诗歌的思想内容,感受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
学习重点:充分理解杜甫诗歌的思想内容,感受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
学习难点:鉴赏诗歌的艺术特色,感受诗歌沉郁顿挫的诗风
学习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第一课时
【文学常识】
1.关于古体诗与近体诗。
旧诗有古体、近体之分。唐人把当时新出现的格律诗称为近体诗,把产生于唐以前较少格律限制的诗称为古体诗。
古体诗又称:“古诗”“古风”。按每行
( http: / / www.21cnjy.com )诗字数可分为四言、八言、七言、六言、杂言等。每首诗不拘字数,不求对仗,不讲究平仄和押韵,节奏也较自由。
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格律诗”,是唐
( http: / / www.21cnjy.com )代格律诗和绝句的统称。每诗句数固定(排律诗除外);每句字数固定;押平声韵,不换韵,位置固定;讲究平仄对仗。
律诗是近体诗的一种,格律严密,故名。起
( http: / / www.21cnjy.com )源于南北朝,成熟于唐初。八句,分五言、七言两体,简称五律、七律。律诗中,凡两句相配,称为“一联”。五律、七律的第一联称“首联”,第二联称“颔联”,第三联称“颈联”,第四联称“尾联”。每联的上句称“出句”,下句称“对句”。
2.作者生平。
杜甫(712—770)
( http: / / www.21cnjy.com ),字子美,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祖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怀有远大的政治理想,但因奸臣李林甫当权,他24岁应试不第,漫游各地,与李白、高适等诗人往还酬唱,34岁开始在长安寓居近10年。755年,自京赴奉先县,得知幼子已饿死,而皇室贵族还过着荒淫逸乐的生活,强烈的阶级对比,使诗人留下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千古绝唱。一度任剑南节度参军,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部。他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代表作:“三吏”、“三别”。其诗显示了唐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明清文人推崇他为“诗圣”。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而以沉郁顿挫为主。有《杜工部集》。
3.背景介绍。
《秋兴八首·其一》和《登高》是杜甫
( http: / / www.21cnjy.com )晚期作品,它们分别创作于大历元年(公元766年)和大历二年(公元767年),当时作者在夔州。作者在夔州的一两年内创作了许多千古流传的诗篇,除《登高》和《八阵图》等单首诗外,还有许多组诗,如《秋兴》八首,《咏怀古迹》五首,《九月》五首。在夔州的这段日子,是作者创作的丰收时期,也是作者生命即将结束前的回光返照——把生命的最后光辉洒向人间,洒向这片他用生命全心全力热爱着的土地(大历五年即770年作者卒)。此时,虽然“安史之乱”结束三四年了,但地方军阀又乘机而起,相互争夺地盘,社会一片混乱,在这种形势下,他只得继续“漂泊西南天地间”(《咏怀古迹·其一》),在“何日是归年”(《绝句·其二》)的叹息声中苦苦挣扎。时代的苦难,家道的艰辛,个人的多病和壮志未酬,所有这些像沉重的阴云时时压在他的心头,他只有以他的诗作去排遣那心中的郁闷与愁苦。
4.关于《秋兴八首》。
公元759年,杜甫为避“安史之
( http: / / www.21cnjy.com )乱”,携妻儿由陕西入四川,寓居成都,依靠四川节度使严武等亲友的接济维持生活。765年四月,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凭,于是离开成都,经重庆等地到了夔州(今四川奉节)。《秋兴》是大历元年(766)年秋天,他旅居夔州时写下的一组诗,共有八首。当时,安史之乱虽然结束,但李唐王朝仍然面临北方军阀重新割据的危险;另外,唐朝与吐蕃在剑南川西的战争也接连不断。《秋兴八首》就是在国家动荡不安、诗人客居他乡的社会背景下写成的。八首诗各自独立而又互相勾连,一脉相通,在思想内容和艺术创新方面都达到了一个很高的境界。
本课选读的是第一首,从命意上看,有领起的作用,可以说给全组诗歌定下了一个基调,那就是抒羁旅之愁,悲家国之事。
【自主学习】
1.生字注音。
萧(xiāo)森
孤舟一系(xì)
急暮砧(zhēn)
2.理解下列字词的意义。
①玉露:白露。②萧森:萧瑟阴森。③丛菊两开:第二次开放。④催刀尺:赶裁新衣。⑤砧:捣衣石。
【自主思考】
1.秋兴八首(其一)这首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明确:玉露、枫林、江间波浪、塞上风云、捣衣声。表达了诗人自伤漂泊、思念故园的心情。
玉露:“露”因着一“玉”字而境界全出,从色调上讲,玉是白色的冷色调,体现出秋的悲凉,照应了因秋起兴的主旨。
枫树林:虽是红色的暖色调,但一“凋伤”把枫树林的暖色破坏殆尽,遭受动乱的唐朝就像巫山巫峡一样萧索冷落。
风云:在这里不仅仅是自然界的风云,也是笼罩在处于风雨飘摇中的唐朝的阴云。动荡不安的局势,唐朝恰似一叶行走在茫茫无际的大海上的扁舟。
寒衣:“寒衣”并非实指,而是一种借代,指那些等寒衣穿的人。“衣”着一“寒”字,表明时间已近深秋,一股浓烈的游子思乡之情充斥其中。
暮砧:风送砧声,不仅思妇伤情,
( http: / / www.21cnjy.com )也最易触动游子的情怀,一“急”字又把家家户户忙着准备寒衣的情形表现得淋漓尽致。“急”字既表明家人的急切,传达出家人对游子的关爱,同时也是游子对家乡亲人思念的急切,更说明时令来得快。
2.首联“凋伤”中的这个“伤”字换成“凋落”的“落”字好不好?请说明理由。
明确:“凋伤”更能表达伤心、伤感。只有人
( http: / / www.21cnjy.com )才会悲伤,所以,诗人这样写就赋予了玉露、枫树林以生命。诗人自己思念故乡,感到悲伤,好像玉露、枫树林也有了同样的情感。
3.尾联“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是如何凸显“故园心”的?
明确:砧声四起,傍晚时分,
( http: / / www.21cnjy.com )在白帝城楼的高处,是那么的急促。妇女们正拿着裁尺和剪刀,为在外的亲人赶制御寒的衣服。“催刀尺”,即催动刀尺。“白帝城”,旧址在今四川省奉节县东的白帝山上,与夔门隔岸相对。“急暮砧”,黄昏时分捣衣的砧声很紧。“砧”捣衣石,这里借指捣衣发出的声音。古人裁衣前,先将衣料放在砧上,用杵捣软,使之平整光滑。每到秋天,家人要为远方的游子或征人制作寒衣,因此捣衣声是人间的秋声,往往会增添愁绪。在这黯淡萧瑟的景色和暮色中,诗人更平添了孤独忧伤之感。
第二课时
【写作背景】
《咏怀古迹五首》也是
( http: / / www.21cnjy.com )一组七律组诗,和《秋兴八首》同作于大历元年的秋天。夔州一带有很多古迹,有些历史人物的故事深入人心,千古流传。《咏怀古迹五首》每首各咏一人一事,分别为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杜甫吟咏古迹,追思历史人物,同时也抒发了自己一生漂泊、功业无成的感慨。
本课选读的是第三首,借咏王昭君的事迹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情怀。
【自主学习】
生字注音。
壑(hè)
朔漠(shuò)
青冢(zhǒng)
省(xǐng)
载(zǎi)
【自主思考】
1.结合注释、感知诗歌思考: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怨恨。
2.请赏析“群山万壑赴荆门”。
明确:“群山万壑赴荆门”,一个“群
( http: / / www.21cnjy.com )”字,点出了山的簇拥与集中、一个“万”字,点出了山之多。这句诗刻画了一副雄伟的图景!山本来是静态之物,在这里却是起伏连绵,延续不绝。“赴”本是形容人的词汇,但作者却用拟人的手法来比拟群山,从而把千山万壑写活了,让群山既有飞动之势,又有变幻之姿,更使得群山万壑具有人的情感,写出了群山想急切前往荆门拜谒王昭君之墓的情态,着一“赴”字活灵活现地描绘出昭君的美丽。杜甫并没有直说而是用衬托的手法来写。
3.《咏怀古迹》(其三)咏叹王昭君其人其事,寄予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中间两联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明确:颔联写当年王昭君孤独地离开汉宫,
( http: / / www.21cnjy.com )远嫁到北方大漠之地,就再没回来;最后身死异域,只留下青色的坟墓,笼罩在昏黄风沙中。颔联营造出悲凉萧瑟的氛围,与前两句形成生地和死地的鲜明对照,概括了昭君一生的遭遇。颈联从昭君命运的转折点说起,写她生前不遇的原因,并将生前的青春美貌和死后的月下幽魂相对照,文字对仗工巧,又蕴含着无穷感慨:生前已经错过知遇的机会,死后魂魄归来也是枉然!同时,诗人在对昭君埋没宫中,葬身塞外,一生孤苦独幽的际遇深表同情之时,也借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
紫台与朔漠、青冢与黄昏:“紫”显出
( http: / / www.21cnjy.com )台的华贵,“朔”彰显漠的凄冷,对比鲜明,“青”本为冷色,而黄昏更加重了这种凄清与悲凉。“一去”写出了昭君孤独地离开京城,与下句中的“独留”相对应,极言王昭君生前与死后同样寂寞孤独,明知此去独行独处,也只能含泪隐忍;这也是诗人之心,杜甫虽然此时已是晚年,但报效国家为国效力的思想并没有改变。
琵琶:本是胡地传入中原的乐器,但在诗
( http: / / www.21cnjy.com )中却是昭君从汉宫带入胡地,可见昭君在胡地境遇的凄凉,生活的落寞。于是下句中的“怨恨”也就能理解了,既是昭君对汉宫的怨恨,也包含了诗人对不能重用人才的唐王朝的怨恨。
4.咏怀古迹(其三)》题为咏怀,可只写了王昭君的怨恨,并无作者个人情怀的抒发,这是不是与标题“咏怀”二字不符?
明确:杜甫是“悲昭君以自悲也”杜
( http: / / www.21cnjy.com )甫的诗题叫《咏怀古迹》。他当时正“飘泊西南天地间”,远离故乡,处境和昭君相似。虽然他在夔州,距故乡洛阳偃师一带不象昭君出塞那样远隔万里,但是“书信中原阔,干戈北斗深”,洛阳对他来说,仍然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地方。正好借昭君当年相念故土、夜月魂归的形象,寄托自己想念故乡的心情。所以作者在咏叹王昭君不幸的同时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达王昭君千载之怨的同时也在暗中表达自己的深沉怨恨。
第三课时
【写作背景】
《登高》是杜甫在夔州期间的杰作,写
( http: / / www.21cnjy.com )于大历二年(767)的秋天。这一年的重阳节,杜甫约他的一个远亲吴郎来饮酒,不想吴郎因事没有来。杜甫感慨万端,独自登高,写下了这首即景伤怀的七言律诗。杨伦称赞此诗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杜诗镜铨》),胡应麟《诗薮》更推重此诗精光万丈,是古今七言律诗之冠。
【自主学习】
生字注音。
渚(zhǔ)
萧萧(xiāo)下
繁霜鬓(bìn)
潦(liáo)倒
浊(zhuó)酒杯
【自主思考】
1.前两联描述了怎样的自然景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明确:此诗前四句写登高见闻
( http: / / www.21cnjy.com )。首联共写了六种景物:风、天、猿、渚、沙、鸟。分别用“急”“高”“啸哀”“清”“白”“飞回”来描写。十四字写六种景,极为凝练。急风,使人感到非常冷。天高,反衬出人的渺小,孤单。哀猿,烘托出悲凉。鸟,则写其飞舞盘旋,言极低徊,就像居无定所的诗人,只能四处漂泊流浪,这是诗人晚景凄凉的写照。颔联只写了两种景物落木、长江。由落木,想到了树,由树及人,还是要联系杜甫的此时此境来联想。杜甫看到落叶飘零,肯定想自己像树一样,已是晚年,已老了。人已经到了生命晚秋。生命是短暂的。长江,江水不尽,滚滚而下,诗人内心的感慨只能是时光的流逝,生命的短暂和对死亡的焦虑。
2.
颈联、尾联是如何表达杜甫心中的愁苦的?
明确:这里的“做客”是客居他乡的意思。
( http: / / www.21cnjy.com )杜甫这里是漂泊他乡、流浪他乡的意思。古人为什么登台?是为了祈求长寿。登台都是全家一起去,可是杜甫呢?是独自一人,登台的地点一般都是在自己的家乡,而杜甫呢?是在离家万里的他乡,悲凉的秋天。做客并登台,已是两层“愁”,是双倍的愁。造成杜甫愁苦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是国难,是连年的战乱。苦,是什么意思?在国势艰难的时候,我极度痛恨,我已经老了,以致两鬓斑白了。苦,是极度的意思。这样更表现出杜甫的忧国忧民。杜甫想为国家出力,平定战乱,但是由于年老多病而不能为国家出力了。是一种忧愤的心情,心急如焚。心急如焚,才白发丛生,两鬓染霜。心有余而力不足。“艰难”也不仅仅指国家艰难,更主要的还有个人艰难。
秋,本是思乡之时,一个“悲”字将诗人此时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心境表达得淋漓尽致,“万里”写其漂泊异乡,“常”言状况之差。“台”本高,照应题目,登高而思归是古人的抒怀之由,排遣满怀愁情之法,但抱病多年之躯岂能舒缓胸中的郁闷?
酒,愁的代名词,但借酒消愁愁
( http: / / www.21cnjy.com )更愁,同时多病的身体又使得诗人不得不放下酒杯;“浊”字言其环境的凄凉,曾经做过官的杜甫本应有买清酒的钱,但如今却囊中羞涩。
3.宋代的罗大经指出《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这联诗含有八层意思,你能读出几层意思来?试做具体分析。
明确:盖万里,地之远也;秋,时之惨
( http: / / www.21cnjy.com )凄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迟暮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十四字之间含八意,既对偶又精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