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道难》导学案
【学习目标】
1.识记重点字词,熟读成诵,把握作品的感情;
2.掌握作品描写的蜀道雄奇险峻的特点,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3.品味飘逸豪放、流转自然的语言,体会其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
【学习重点】诵读。
【学习难点】诗歌内容理解。
【知识导学】
4.背景介绍
唐代蜀中商业经济极为发达,入蜀的人们乐不
( http: / / www.21cnjy.com )思返,而没有认识到这一地区形势险要,自古为封建割据之地,随时有发生叛乱的可能。诗中强调的“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就是指此而言的。本诗创作时间不迟于天宝三年,为“安史之乱”前的作品。诗的写作目的是想告诉人们不要只看到“锦城”的“乐”,而应该“早还家”,因为这里的道路奇险无比,且随时可能发生战乱,足见作者英明的政治预见。
《蜀道难》原为乐府古题,多咏蜀地山川之
( http: / / www.21cnjy.com )险,历代诗人曾反复咏叹。至于李白,藉古出新,标新立异,创造出一篇“奇之又奇”的文字。杜甫赞曰“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明代王世贞亦直言“太白以气为主,以自然为宗,以俊逸高畅为贵……其歌行之妙,咏之使人飘扬欲仙”,清代沈德潜亦言“(太白)笔阵纵横,如虬飞蠖动,起雷霆于指顾”,诸多赞美之辞无以复加。
对于这首诗艺术成就的推崇,前人几乎众口
( http: / / www.21cnjy.com )一词,万人同喙。然而关于其立意旨趣,历来众说纷纭:一曰为忧房琯、杜甫而作;二曰讽刺安史之乱后唐玄宗入蜀;三曰讽刺四川军阀章仇兼琼;四曰“即事成篇,别无寓意”。前二说与《蜀道难》的创作时间对不上,不攻自破。据唐代孟棨《本事诗》载:“李太白初自蜀至京师,舍于逆旅,贺监知章闻其名,首访之,既奇其姿,复请所为文。出《蜀道难》以示之。”五代王定保《唐摭言》亦载:“李太白始自西蜀至京,名未甚振,因以所业贽谒贺知章,知章览《蜀道难》一篇,扬眉谓之曰:公非人世之人,可不是太白星精耶?”清代顾炎武《日知录》则断言:“李白《蜀道难》之作,当在开元、天宝间。”根据以上所载,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应该在李白第一次到长安之前,最晚不超过唐玄宗天宝初年;而上述前两说皆言及安史之乱,自不能成立。至于第三说,仅仅根据《蜀道难》“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这一句,就断定李白是为了讽刺四川军阀章仇兼琼,未免断章取义,太武断了;更何况根据明胡震亨《李诗通》所载“兼琼在蜀,无据险跋扈之迹”,此说就更离谱。总之,前三说或于时间不对,或与史实不符,都站不住脚。至于第四说,亦难以让人信服;因为在古今中外的文学史上很难找出一个在艺术上登峰造极而在思想上毫无寄托的作品。如果《蜀道难》是一个例外,那么它就是跛足的巨人,诗歌史上的怪胎。
那么《蜀道难》的旨趣到
( http: / / www.21cnjy.com )底是什么呢?最靠谱的恐怕是从诗作本身去找答案。从思想内容看,这是一首送别诗无疑,即前人所谓“送友人入蜀”。从诗歌所透露出来的情感看,既有对友人旅途艰险的担心、对友人涉足陌生地的忧虑,又掺杂些许含蓄而执著的惜别之情。然而,如果简单地把它看做是本诗的旨趣,则未免流于浅薄。其实要把握《蜀道难》的思想内容,最要紧的莫过于“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一句。这句诗在诗中一咏三叹,且贯穿全诗始末;它不仅仅是诗意转折和抒情变化的标志,更是诗人刻意咏叹的主题。单凭这一点,就可断定这不是一首一般意义上的送别诗。诗人极尽想象、夸张之能事,极言蜀山之险、蜀道之难,难道仅仅是为了抒发惜别之情和牵挂之意?这未免太小题大做了,太不像李太白了吧?显然,李白不过是借送友入蜀之名,状写蜀道之难罢了。因此,准确把握《蜀道难》之旨趣,首先必须抓住诗歌所状写的、所歌咏的蜀道这个重点探寻。李白以变化莫测的笔法,艺术地展现古老蜀道逶迤、峥嵘、高峻、崎岖的面貌,描绘出一幅色彩绚丽的山水画卷。他笔下的蜀道,不仅仅具有高、奇、险的特点,更被赋予诗人特有的情感气质和思想品格。这条蜀道,是李白的蜀道,从头至尾融贯着澎湃的浪漫主义激情。这就不难解释为什么诵读《蜀道难》会产生伟大、崇高的情感,产生景仰、膜拜的冲动。因此,通过分析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诗人的情感倾向,我们不难洞见本诗之旨趣,即借“送友人入蜀”之题,状写蜀道之难,以赞蜀山蜀水之大美,叹苍天造化之神功。
其次,探寻诗歌的旨趣,前人首推“知
( http: / / www.21cnjy.com )人论世”这个办法。若论《蜀道难》创作时的这个“世”,这可不是一个一般的世。此时正处盛唐的顶点——开元、天宝之交,在这样的宏大背景之下,诗人赞美自然造化之大美神功与大唐恢宏气度颇为契合。若论李白这个“人”,这也不是一个等闲之辈。此时的李白正怀揣理想、信心满满地奔赴长安,此时的他既有道家对自然的那种崇拜,又有游侠对山水的那种任气,更有儒家对功名的那种热衷。状态如此高昂、饱满的李白,创作出来的《蜀道难》必然一洗前代众多诗人同母题诗作所流露出来的卑怯、柔弱、哀婉之小气,从而呈现出崇高、伟岸、豪迈之大气。因此,结合知人论世,不难探究出赞美自然造化之大美神功这个旨趣。
最后,我们还可以从《蜀道难》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创作初衷分析。《蜀道难》是一首投赠诗,古代文人若想顺利入仕,往往会带上自己得意的诗作拜谒当时的权势人物,希望得到他的赏识、提携或引荐。白居易献给顾况的《赋得古原草送别》、钱起献给裴舍人的《赠阙下裴舍人》和柳永呈给孙何的《望海潮》都是同类。既是投赠诗,当然不能造次,恨不得把先天异秉和后天所学浓缩于方寸之间,恭呈于贵人之前。李白亦不能免俗,因为李白不愿走科举仕进之路,而是想通过贵人提携迅速入仕,平步青云,实现匡时济世的伟大抱负。既然如此,李白在《蜀道难》上,就必须做足功课。首先,他在诗歌形式上选择歌行体,因为他清楚自己最擅长的就是歌行体,最能发挥自己艺术才能的也是歌行体。其次,他清楚在诗歌主题的确立上,更要小心谨慎;再次,必须回避那些敏感的、容易引起猜测和误解的题旨,而最稳妥、最安全、最保险的莫过于歌咏大自然。歌咏山川之大美、自然造化之神功,永远是积极、阳光、正面的,绝不会产生消极、阴暗、负面的联想。因此,前人所主张的暗讽、影射、伤离别、无寄托的种种说法,在这里就不靠谱了。
5.夸张
①定义:夸张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它是为了表达的需要,故意言过其实,对客观的人、事物尽力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
②分类:
扩大夸张:故意把一般事物往大(多、快、高、强等)处说,如“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缩小夸张:故意把一般事物往小(少、慢、矮、弱等)处说,如“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超前夸张:故意把后出现的事说成是先出现或同时出现的,如“看见这浓绿的禾苗,就嗅出面包的香味来了”。
③作用:
恰当运用夸张,能深刻地表现作者对事
( http: / / www.21cnjy.com )物鲜明的情感和态度,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通过形象的渲染,可丰富读者的想象,有利于突出事物的本质和特征;夸张还能增强幽默感和趣味性。
6.课前积累
(一)字词积累
1.
字音
吁嚱(xī)
鱼凫(fú)
石栈(zhàn)
猿猱(náo)
扪参(mén)
抚膺(yīnɡ)
巉岩(chán)
飞湍(tuān)
喧豗(huī)
砯崖(pīnɡ)
趑趄(zī
jū)
咨嗟(zī
jiē)
2.
词义
蜀道:指自陕西进入四川的山路。
噫吁嚱:蜀方言,蜀人见物惊异,辄曰“噫吁嚱”。
蚕丛、鱼凫:传说古蜀国两位国王的名字。
尔来:从那时以来。
太白:太白山,又名太乙山,在长安西(今陕西眉县、太白县一带)。
冲波逆折:激浪逆流。
回川:有漩涡的河流。
猿猱:蜀山中最善攀援的猴类。
胡为:为什么。
剑阁:又名剑门关,在四川剑阁县北,是大、小剑山之间的一条栈道,长约三十余里。
秦塞:秦地。古代蜀国本与中原不通,至秦惠王灭蜀,开始与中原相通。
天梯:上陡峰的山路。
萦岩峦:缭绕在山峰间。
抚膺:抚胸。
巉岩:险峭的山岩。
子规:杜鹃鸟。
凋朱颜:容颜为之衰老。
喧豗:轰响声。
峥嵘、崔嵬:高峻的样子。
锦城:锦官城,今四川成都。
(二)
整体把握
1.
意译全诗
【明确】哎呀呀,多么危险,多么高峻伟岸!
( http: / / www.21cnjy.com )蜀道真太难攀,简直难于上青天。传说中蚕丛和鱼凫建立了蜀国,开国的年代实在久远,无法详谈。自从那时至今约有四万八千年,秦蜀被秦岭所阻从不沟通往返。西边太白山有飞鸟能过的小道。从那小路走,可横渡峨眉山顶端。山崩地裂,蜀国五壮士被压死了,两地才有天梯栈道开始相通连。上有挡住太阳神六龙车的山巅,下有激浪排空迂回曲折的大川。善于高飞的黄鹄尚且无法飞过,即使猢狲要想翻过也愁于攀援。青泥岭多么曲折,绕着山峦盘旋,百步之内萦绕岩峦,转九个弯弯。可以摸到参、井星叫人仰首屏息,用手抚胸惊恐不已坐下来长叹。
好朋友啊,请问你西游何
( http: / / www.21cnjy.com )时回还?可怕的山道实在难以登攀!只见那悲鸟在古树上哀鸣啼叫;雄雌相随,飞翔在原始森林之间。月夜里听到的是杜鹃悲惨的啼声,令人愁思绵绵呵,这荒荡的空山!蜀道难走呵,简直难于上青天!叫人面对这些,怎能不脸色突变?山峰座座相连,离天还不到一尺之高;枯松老枝倒挂着,倚贴在绝壁之间。漩涡飞转,瀑布飞泻,争相喧闹着;水石相击转动,万壑中发出鸣雷般的响声。那去处恶劣艰险,到了这种地步。唉呀呀,你这个远方的客人,为了什么要来到这个地方?
剑阁那地方崇峻巍峨,
( http: / / www.21cnjy.com )高入云端,只要一人把守,千军万马也难攻占。驻守的官员若不是皇家的近亲,难免要变为豺狼占据此地,为非作歹,造反滋事。清晨你要提心吊胆地躲避猛虎,傍晚你要警觉防范长蛇的灾难。豺狼虎豹磨牙吮血真叫人惶惶不安,毒蛇猛兽杀人如麻即令你胆寒。锦官城虽然说是个快乐的所在,如此险恶还不如早早回家。蜀道太难走啊,简直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令人不免感慨与长叹!
2.
理清层次
【明确】第一层,从“蚕丛及鱼凫”到
( http: / / www.21cnjy.com )“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主要写开辟道路之艰难。诗人从蚕丛、鱼凫开国的古老传说落起,追溯了蜀秦隔绝、不相交通的漫长历史,指出由于五位壮士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才在不见人迹的崇山峻岭中开辟出一条崎岖险峻的栈道,强调蜀道的来之不易。第二层,从“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到“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主要写跋涉攀登之艰难。这部分又可分为两小层。前八句为一层,强调山势的高峻与道路之崎岖。先例举六龙、黄鹤、猿猱这些善于飞腾攀登的鸟兽面对蜀道尚且无可奈何的情况,以映衬人攀越蜀道之后面临的形势;而后又特地选择秦地突出的高山青泥岭加以夸张描绘,显示蜀道之高耸入云,无法通行。“问君西游何时还”以下为第二层,描绘了悲鸟、古树、夜月、空山、枯松、绝壁、飞湍、瀑流等一系列景象,动静相衬,声形兼备,以渲染山中空旷可怖的环境和惨淡悲凉的气氛,慨叹友人何苦要冒此风险入蜀。第三层,从“剑阁峥嵘而崔嵬”到“不如早还家”,由剑阁地理形势之险要联想到当时社会形势之险恶,规劝友人不可久留蜀地,及早回归长安。这部分亦可分为两层。前五句为一层,化用西晋张载《剑阁铭》“一夫荷戟,万夫趑趄”“形胜之地,匪亲勿居”语句,突出剑阁关隘险要。后六句为一层,以毒蛇猛兽杀人如麻暗喻当地军阀如凭险叛乱则将危害百姓,规劝友人早日离开险地。
全诗主要由以上三层组成,至于诗中三
( http: / / www.21cnjy.com )次出现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两句诗,则是绾连各部分的线索,它使全诗首尾呼应,回旋往复,绵连一体,难解难分。
【学习过程】
6.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鱼凫(fú)
秦塞(sài)
石栈(zhàn)
猿猱(náo)
抚膺(yīng)
巉岩(chán)
飞湍(tuān)
扪参(mén)(shēn)
喧豗(huī)
砯崖(pīng)
吮血(shǔn)
峥嵘(zhēng)(róng)
咨嗟(zī)(jiē)
号古木(háo)
7.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危乎高哉(高)
(2)不与秦塞(山川险要的地方)通人烟
(3)可以横绝峨嵋巅(横渡横穿)
(4)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回转掉头)
(5)连峰去天不盈尺(距离)
(6)锦城虽云乐(享乐)
(7)难于(比)上青天
(8)开国何(多么)茫然
(9)黄鹤之飞尚(尚且)不得过
(10)但(只)见悲鸟号古木
(11)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什么)为乎来哉
(12)猿猱欲度愁(为……发愁)攀援
(13)使人听此凋(使……凋谢)朱颜
(14)砯崖转(使……滚动)石万壑雷
(15)侧身西(向西)望长咨嗟
【整体感知】
8.本文主旨句出现了三次,主旨句是:
明确:本文主旨句是:“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合作探究】
9.诗中“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出现三次。这种反复有什么意义?
明确:从内容上看,一唱三叹,反复强调,层层深入,以主旨句贯穿始终,突出表达了诗人感叹蜀道之难,为友人入蜀深感忧虑的主题。
(1)诗的开篇就极言蜀道之难,
( http: / / www.21cnjy.com )以感情强烈的咏叹点出主题,为全诗定下基调。随着感情的起伏和自然场景的变化,“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咏叹反复出现,形成了以此为主旨句贯穿始终、内容层层深入的格局。
(2)“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一主旨句的每一次出现,或前或后总有一个提示内容的“副句”伴随着。主旨句出现了三次:
一是副句在前,主旨句在后。副句写诗人
( http: / / www.21cnjy.com )仰望蜀道时发出的感叹,突出表现了蜀道的高不可测,为下文写太白鸟道、天梯石栈、高标回日、扪井历参张本。
二是主旨句在前,副句在后。副句意在说明蜀道是“畏途”,不可轻易前往。此句有钩连前后两层内容的作用。
三是主旨句在前,副句在后。副句概括了上文的剑阁形势之险和蜀中战祸之烈,跟开篇相照应。以此结束全诗,兴味无穷。
10.文章三个自然段作者分别从哪几个角度来写蜀道之难的?每一个角度又分别是怎样写的?
明确:第一段蜀道之高。
第二段蜀道之险。
第三段蜀地之祸。
11.“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表达的意思是什么?“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揉欲度愁攀缘”照应哪一句诗?
明确:“尔来”句表达了蜀地与外界隔绝的时间之久,“黄鹤”句照应开头“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一句。写出了蜀道崎岖难行的特点。
【品读鉴赏】
12.第一段引用五丁开山的传说有什么作用?
明确:通过想象、夸张的手法,写出蜀道自古以来就是难以逾越的险阻。借助神话传说,为蜀道之难点染神奇色彩。
13.细读“上有六龙回日……坐长叹”这几句,说说诗人用了哪些写法来表现蜀道的雄奇险峻。
明确:神话传说、虚实结合、反衬夸张、细节描写。
14.诗人给“畏途”营造了怎样的气氛?试赏析“连峰去天不盈尺……砯崖转石万壑雷”。
明确:营造了一种凄清寂静的氛围,
( http: / / www.21cnjy.com )“但见”四句运用细节描写,借景抒情,渲染了苍凉凄清的气氛。“连峰”四句运用夸张的手法,由静到动进行描写,渲染了惊险的气氛,营造出一种势若排山倒海的艺术效果。是对蜀道之难的描写,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15.写剑阁的那一段包含哪些内容?联系当时的背景说说诗人这样写的意图。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诗人从地势的显要引出对政治形势的关注,表达了对国事的忧虑和关切。
16.第三段的句式较前两段有何不一样?本段中韵脚有什么变化?有什么好处?
明确:前两段都是以长句为主,比如有七字
( http: / / www.21cnjy.com )句和九字句,但是第三段大多数都是短句,以四字句为主。好处:与前两段形成了一种语言上参差不齐,整散结合的特点。更加自如地表达出作者奔放热烈的感情。也反映出诗歌语言富于变化。
17.本诗的夸张与想象有着怎样的特点?
【明确】夸张是诗人常用的艺
( http: / / www.21cnjy.com )术手法,然而,李白的夸张与众不同,他往往把笔下的事物夸张到极致度。人说登天最难,他却说:“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成语有“谈虎色变”,他却道“蜀道之难”“使人听此凋朱颜”。民谣相传,“武功太白,去天三百”,到他笔下竟成了“连峰去天不盈尺”。为了强调秦蜀交通阻隔时间之久远,他说是“四万八千岁”,为了突出青泥岭山路之盘曲,他说是“百步九折”;为了显示蜀道之高耸,他甚至夸张地说连为太阳驾车的六龙至此也要掉头东返……这些极度的夸张,虽不符合事物实际,却有力地突出了蜀道之艰险雄奇,突出了它不可攀越的凛然气势。
本诗想象力也非常惊人,超越时空限制
( http: / / www.21cnjy.com ),不受任何约束。从蚕丛开国、五丁开山的古老传说到“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的可怕现实,从六龙回日之九重云霄到冲波逆折之百丈深渊;既有“百步九折”“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各种图景的展现,又有“悲鸟号”“子规啼”“砯崖转石万壑雷”诸般音响激荡;甚至还有“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的切身经历、实地感受。凭借神奇的想象,作者具体地描绘出蜀道峥嵘崔嵬的面貌,生动地渲染了它阴森幽邃的氛围,使人如身临其境,耳闻目睹。
18.全诗在句式方面有什么创新?
传统的《蜀道难》句式单一,而李白生性豪
( http: / / www.21cnjy.com )放不羁,写诗也喜欢用句式自由、叶韵宽松的歌行体,以便任意驰骋才气,表达胸中起伏多变的强烈感情。这首古题乐府以七言为主,又掺杂以四言、五言、六言、八言等,短者仅三字,长者达十一宇。这类散文化句式,长短不等,错落交接,时而散漫,时而整齐,随心所欲,又舒卷自如。
【百家争鸣】
19.关于蜀道难的主旨,
( http: / / www.21cnjy.com )有人说是对友人的劝慰,也有人说是对祖国的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甚至还有人认为是对国事的忧虑与关切。你是怎样理解的?请你结合诗句内容分析。
明确:本诗着力描绘了秦蜀道路上奇丽
( http: / / www.21cnjy.com )惊险的山川,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河强烈的热爱之情;揭示出当时太平景象后潜在的危机,透露了作者对国事的忧虑和关切;为友人去人生地不熟的地方感到忧虑,其中寄寓了含蓄而执著的惜别之情。